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命教育的必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生命教育的必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命教育 贯穿 大学体育教育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139-02

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彰显生命的活力,提高生命的价值,将生命教育贯穿于大学体育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深刻认知生命,全面发展体育技能。本文将简析生命教育的意义,论述举例略谈生命教育贯穿大学体育教育始终的必要性,并从创新大学体育教育机制,积极贯穿生命教育因素;加强学生对体能训练和生命保健的正确认知;引导学生在体育实践运动中体验生命的意义等三个方面来探索将生命教育贯穿于大学体育教育的措施。

一、生命教育的意义

从广义的角度来分析,生命教育立足于生命理解教育而重在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通过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学生的生命潜力,教导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不断实现生命的价值。[1]大学体育教育理念由“育身”和“育心”统一组成,不仅需要通过有效的体育运动训练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而且要注意融合生命教育,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导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认知生命的珍贵意义,体验生命的快乐,张扬生命的活力。

二、生命教育贯穿大学体育教育始终的必要性

将生命教育贯穿于大学体育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大学体育教育活动内容,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从文化理念的角度引导学生认知生命的美丽与内涵,促使学生自主投入体育运动训练中,从而体验生命的活力,学习生命保健知识,更充分、更全面地了解体育理论知识,强化体育技能,在体育运动中彰显生命的活力,不断充实生命的内涵,实现生命的价值。其次,将生命教育贯穿于大学体育教育,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感悟生命的热情与兴趣,缓解学生的压力,使学生的心胸更加开阔,促进了学生身心素质的双向发展。

另一方面,将生命教育贯穿于大学体育教育,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个人生命与他人生命、人类生命与动植物的生命以及个体生命与社会群体生命的关系,升华生命的认知高度,在合作性体育运动中营造和谐的关系,唤醒生命的活化意识,发挥生命的光彩和生命的智慧。而且,生命教育理念对于现在的大学体育教学有着很强的适应性,通过深入贯彻生命体育,可以让学生养成坚持参与体育锻炼的好习惯,有效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使得大学体育教学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提升大学的生命与活力。

三、将生命教育贯穿于大学体育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创新大学体育教育机制,积极贯穿生命教育因素

将生命教育成功贯穿于大学体育教育,首先要创新大学体育教育机制,积极融合生命教育因素,推动体育教学模式走向多元化和开放性,同时对于体育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规划。在整个的教学环节,在体育教学内容中渗透生命教育理念,让学生深刻领悟“生命在于运动”,不再由教师做主导,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学习的过程,教师在学生学习的环节只起到引导作用,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唤醒了学生的生命意识,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还减轻了教师的授课压力,同时使学生学习的效果大大增强。此外,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具,在体育视频中融合生命教育因素,例如在让学生鉴赏健美操的视频时,先让学生欣赏各种生命形式,如翩跹的蝴蝶,五彩缤纷的金鱼,美丽的鲜花和焕发青春活力的美少女等,接着,让学生欣赏凝聚着生命内涵的健美操,引导学生领悟健美操精彩的动作时而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时而仿佛欢快的金鱼、时而好像含苞绽放的花朵,使学生认知到体育活动中所蕴含的生命因素,体会体育的艺术美和生命的美丽。[2]而且,教师在体育实践课中增加教学的方式,如采用游戏法、合作练习法、自由活动教学法等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实施创新体育教学机制,渗透生命教育因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个人生命与他人生命、人类生命与动植物的生命以及个体生命与社会群体生命的关系,升华生命的认知高度,在体育游戏运动中学会与人合作,认知自然界中的生命,学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二)加强学生对体能训练和生命保健的正确认知

教师应注重加强学生对体能训练和生命保健的正确认知,耐心指导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锻炼的过程中熟悉生命教育和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体育技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和热爱生命的信念。例如在进行篮球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讲解运球、传球、接球、投篮等多种技巧,让学生鉴赏篮球比赛视频,然后,融合生命教育理念,告诉学生在参加篮球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时,不仅要大胆、勇敢地发挥自身最佳水平,也要尽量避免运动损伤和意外运动事故发生,练习完篮球运动以后,理应平心静气,喝一杯盐水来补充流失的水分和盐分,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保健意识。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教导学生练习体育技能和接受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掌握体育损伤的早期处理方法,从而维护生命的健康与安全,强化学生的生命保健意识,教导学生呵护生命、珍爱生命。[3]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熟练处理较轻的损伤,告诉学生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冲洗法、冷敷法和照射法。冲洗法是将身体受伤的地方放到活水下,进行压力均衡处理,使得皮质下的血液能够正常的流动,避免在伤口处的淤积,造成出血状况的发生;冷敷法是取一些低于身体温度的东西,如冰块、制冷类药物等,用它们来接触受伤皮肤,从而达到减缓血液的流动速度,防止伤口面积的扩大;照射法是将损伤的部位暴露在较强的光线下,使得该部位的神经、代谢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同时,这样做还能减轻患者本身的痛苦,有效防止细菌的滋生。体育运动中所出现的比较严重的损伤有骨头错位、肌肉损伤和骨头重度损伤伴随大量出血。教师应告知学生骨头错位是由于锻炼时动作的不娴熟,使身体碰撞到较为坚硬的器材上,造成骨头的错位,这时先不要进行损伤者位置的移动,而是应该让损伤者自身选择较为舒服的姿势,然后再在损伤者身体下面垫一些有利于固定的东西,如海绵、木板、枕头等,然后等待专业的医疗人员的处理。肌肉出现损伤的主要原因是损伤者在进行强度较大的运动前,没有进行适当的肌肉拉伸,出现腿部、胳膊等由于用力过猛造成的p伤,处理此类情况时以冷敷,减缓血液的流动速度,较少出血,避免血液淤积在伤口处为主。骨头重度损伤伴随大量出血是损伤中最为严重的,处理此类情况时要特别注意,以止血为主,骨头复原为次。先想办法止住损伤处的流血,以包扎、冷敷、冲洗结合的方式,尽快使损伤处的血流降到最低,同时注意消毒卫生,防止伤口发炎状况的出现。

(三)引导学生在体育实践运动中体验生命的意义

教师应注意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在体育实践运动中体验生命的意义,重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为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鼓励学生自主参加体育训练,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提升自身的体育技能和生命健康意识,体验生命的活力和意义,感知生命的珍贵。在开展体育训练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抗挫折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塑造学生热爱祖国,维护集体利益,遵纪守法,积极向上,顽强、勇敢、乐观、自信,努力进取、团结一致、朝气蓬勃的体育精神,引导学生树立胜而不骄、败而不馁、勇于拼搏、不畏强手、遵守体育规则的优良作风,逐步克服懒散、胆怯、懈怠和病态竞争等不良心态。[4]例如在进行大学标枪教学时,通过方位转法、慢跑、队列练习和有趣的体育游戏来带动学生体验生命的活力,指导学生明确标枪技术教学的内容、任务和技能要求,振奋精神,积极、愉悦地参与投掷标枪的练习,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选择 “标枪传统技法” “现代技法” “纵轴用力技术”和“满弓技术”等不同的投掷策略。在开展足球教学时,指导学生在尊重自己的队友和对方球员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足球技能和生命的活力,遵守足球比赛规则,正确处理足球运动中的损伤,告诉学生在比赛中不能急于求胜、伤害对方球员或者因为害怕受伤而消极运动。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改变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来提升体育教学的开放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促进生命教育和大学体育教育的融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生命保健知识掌握能力和主体意识,全面实施考核评分制度,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体育实践课的表现等综合各方面纳入考试评价标准中。这种多元化的评定方式可以由学生互相评判,通过班级学生的自主评定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锻炼的热情,增加体育教学的开放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学会互相尊重生命,感知生命的快乐。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体育教育理念由“育身”和“育心”统一组成,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而且要注意融合生命教育,教导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认知生命的珍贵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将生命教育贯穿于大学体育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大学体育教育活动内容,提升体育教学质量,而且可以全面引导学生认知生命的美丽真谛与内涵,促使学生积极投入体育运动训练中,不断升华生命的活力。教师在开展大学体育教学工作中理应大力创新体育教育机制,积极融合生命教育因素;加强学生对体能训练和生命保健的正确认知,耐心指导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锻炼的过程中熟悉生命教育和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在体育实践运动中体验生命的意义与快乐。

参考文献:

[1]方建新,俞小珍.大学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实践策略――来自江西省上饶市的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14(22):1.

[2]张兰香.大学体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课堂教学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 2013(29):2.

生命教育的必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体系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对生命教育的认识

“生命教育”是指提高人们对自然灾害、事故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造成危害和影响的认识,指导人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如何冷静处理、规避风险、救人自救、提高生存能力的一种教育。

具体来看,生命教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创造智慧的个体。

二、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

为了全面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观以及高校对于生命教育的实施情况,我们组织了调查。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增强生命认识,提升生命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高校的和谐发展。

本次调查以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大学、银川大学和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校的1000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和情感单一

对于“如何看待生命”这一问题绝大部分同学对生命有正确的认知。其中,研究生对物质的追求超过本科和大专生,对精神向往的同时也更加追逐物质的满足。同时,大专生更追求精神上的超越,本科生对于生命的属性认同则高于研究生和专科生。

2.大学生生命的质量和幸福感小

由幸福心理学可以得知,一个人幸福的感情和行为是息息相关的。当大学生觉得生命是幸福而快乐的时候,有的人表示一定可以做到无论何时都会热爱并珍惜生命;当大学生觉得生命是暗淡且痛苦的时候,有近半数的人表示会依情况来决定是否善待生命,更有一部分的人表示做不到,也许当他们受挫或者失败时,便会选择不再珍惜生命。这部分同学也将是我们进行生命教育的重点。

3.大学生生命意义和价值多元化倾向严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中国传统的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受到了冲击,大学生更加强调个人的重要性,在个人和社会面前,更加追求实际,认为个人应该处于更本位、更中心的地位。

三、高校加强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1.社会环境中就业压力大和竞争力增强要求高校加强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作为关注人的生命的教育是一个终身过程,人生是一次不可预测的旅行,每时每刻都会带来新的体验,如何让自己的生命过得充实过得有意义,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要思考的问题。大学生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身体发育日益成熟,精力旺盛,思维活跃,是接受知识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们开始体验人生,思考人生,认识生命,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最困惑的时期。高校作为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主战场,理应加强生命教育。

2.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点要求高校加强生命教育

当代大学生群体已经从几年前普遍称呼的80后发展到目前的90后了,他们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人,不可避免地具有新时代的特征。他们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尤其是承受挫折的意识较差,大学生时期是一生中情感最丰富、最激烈、最微妙、最动荡的时期,也是形成人生观的关键时期,从其心理发展水平来说,是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会经历种种的内心矛盾和迷惘,另外来自学业、生活、人际关系、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和竞争更增加了他们的焦虑,如果这种焦虑不能及时地得到缓解和释放,进而形成抑郁等不健康的精神状态,势必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3.大学的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向人生更高追求迈步的阶段

生命教育本应是家庭教育、学前教育,高中前教育的核心内容,大学的生命教育更应该是一种引导学生向人生更高追求迈步的阶段。然而,事实是,生命教育在大学前阶段并没有得到有效开展,这就使得生命教育在高校变得日益紧迫与重要。新形势下,高校不得不面临一个尴尬的境况,大学成为了生命教育的最后堡垒。安全问题替代了生命教育。我们必须承认,生命教育已成为大学不可回避的问题,成了最重要的一环。这对高校来说既是挑战,又是一份的责任。

四、高校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1.高校要创造很好的人文环境来加强人文关怀

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首先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即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特性、自主性。但是现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因为过分的“以社会为本位”来强调其社会功能,最终忽视了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关注,影响了学生的个体生命质量以及自由全面发展的可能。

2.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落实生命教育内容

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生命观的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是在高校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在高校设立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教会大学生系统的生命知识,并从其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升到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性认识上,带领学生尊重生命、欣赏生命和体验生命、珍惜生命。

3.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应加强对大学生生命观的引导

所谓隐性课程主要“是指这样的一些教育实践和结果,他们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有效的一部分”。高校除了应该设立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外,还应该有相应的隐性课程的存在,其中校园文化就是隐性课程的最好载体。

4.通过生命叙事,开展生命教育专题活动

生命叙事是指叙事主体表述自己或他人的生命故事。生命叙事不是一种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再现”,而是借助所发生的事情,来理解生命,理解自己、他人或社会。[4]生命叙事可以使学生获得有关生命的新知识和新经验,在思索中获得情绪体验,并通过情绪体验内化为生命价值观。

5.高校的教育评价机制应重视大学生的生命个体感受

我国传统教育一直就是应试教育,以学生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这样就造成了很多的社会问题,一直以来我们也在进行教育改革,针对应试教育,我们提出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最终目的是塑造全面发展的人。

6.提高教师个体素养,实施生命化的教育方式

生命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师资培育是生命教育实施的首要任务与重要保证。教育者自身的生命理念,往往是实践教育目的的关键因素。

高校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还处在起步时期,只有在大学生中间开展生命教育,使他们感悟生命的有限性,形成一个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正确认识,才能减少生命安全事故的发生,道德教育才能真正成为育人的教育,而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目前几乎是个空白。它的必要性和有效方式显现的十分重要,要高度重和明确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需要,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生命教育,不管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发挥,还是对大学生自身生命质量的提高,都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参考文献

[1]刘慧.生命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为防范校园自杀,台湾各大学开设生命教育课程[N/OL]. 广州日报,2004-02-23

[3]刘兵勇.生命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7.3

[4]王北生等.生命的畅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刘济良,李晗.论香港的生命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2(12):24~25

[6]许世平.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2(4):5~8

生命教育的必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学生教育 文明礼仪教育 必要性

一、在中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阶段是一个人道德素质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文明礼仪教育发展的最佳时期。针对在中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有利于中学生的自身健康成长。开展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帮助学生掌握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培养他们的文明礼仪习惯,促使他们形成乐观、豁达、健全的人格,才能让中学生更好地发挥才能,在这个意义上,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提高中学生自我能力的内在需求。中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是接受道德熏陶教育的过程,有利于社会化道德情操的培养。对于当代中学生而言,文明礼仪教育应成为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中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会怎样用礼仪规范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对于中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营造和谐心理氛围的基础。文明礼仪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也是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综合反映。因此,文明礼仪教育是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交际能力,帮助中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同时,带来了丑陋的现象和一些不良风气。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使中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文明礼仪教育是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对于中学教育有着重要意义。我国有着丰富而宝贵的文明礼仪遗产,对中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有利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明礼仪。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文明素质。高质量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化知识,而且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道德情操及文明的生活方式等,做到讲文明,有礼貌,所以文明礼仪教育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中学生对文明礼仪教育的掌握,能帮助中学生满足社会规范的发展需要,进而满足社会需求,培养中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有利于维护正常秩序和社会规范,从更深层面讲,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正常运转。另外,文明礼仪教育是道德教育的范畴,是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学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有利于改善学校风气,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学校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也有利于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二、加强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具体措施

为了更好地加强对中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建议采取以下具体措施开展中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

(一)开展文明礼仪课堂教学活动

根据教育的不同阶段的要求,定期文明礼仪教育的宣传材料,精心组织,丰富内容,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性,促进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水平。加强,校园文明管理,营造教育校园环境,提高文明礼仪教育质量。将文明礼仪教育纳入教育内容,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性。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开设一系列文明礼仪教育课程,教学礼仪知识。中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到远的过程。文明礼仪教育课应根据时代特点,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合理安排教育内容,实现文明礼仪教育横向一体化、纵向序列化。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营造愉快的活动氛围,结合具体学习情况,给予细致指导。按照激发兴趣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调动中学生学习文明礼仪的积极性。注意及时引导和挖掘文明礼仪教育因素中的具体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礼仪素养。与此同时,学校应加强文明礼仪教育的监督和评价,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激励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文明礼仪的积极性。

(二)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

从文化的本质特性来看,文明礼仪教育是中学生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本质部分。因此,以礼仪教育为契机,开展道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文明礼仪行为是一种思维和行为的有机融合,文明礼仪习惯是文化的核心,只有充分展示礼仪的文化内涵,发扬人文精神,才能使礼仪发挥更大作用,优化德育方式,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文明礼仪教育必须是渐进的过程,做到常抓不懈,需要多方面力量的有效配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结合实际,做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逐步培养学生的礼仪习惯,争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文明礼仪教育过程中的一致性,达到二者教育效果的相辅相成。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学校充分利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广泛征集学生家长对于文明礼仪教育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更新和改进文明礼仪教学方法,从而建立一个家庭与学校合作的文明礼仪教育平台。同时,促进礼仪教育进课堂,把礼仪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合理确定教育内容,作为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加强对家庭礼仪和社交礼仪等关键领域的教育,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实践与探索,礼仪教育逐步形成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挖掘整合各种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文明礼仪教育。

(三)营造校园文明礼仪的良好氛围

校园环境是影响中学生心理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起到规范指导、示范激励和约束作用。优化校园环境,营造浓厚氛围,形成文明礼仪教育合力,培养中学生合理的审美情趣和美德,加强文明道德建设,合理发挥教师的作用,形成文明礼仪教学示范效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纠正不良行为。加强对学生意识和行为文明的培养,通过树立典型与校园争创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明礼仪的魅力,追求内心境界的提升,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管理,促进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只有教育和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文明礼仪教育卓有成效。学校要根据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建立完善学生文明礼仪教学管理系统,结合学校教育和学生课堂,让学生理解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外,学校建立必要的文明礼仪规章制度,加强学校文明礼仪管理,积极鼓励学生学会自我约束,号召学生不断总结自己在文明礼仪方面存在的不足,帮助中学生及时提出改进措施,进而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结语

文明礼仪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强烈要求。文明礼仪是一个人的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一种促进人际沟通的行为规范。加强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塑造中学生的良好形象,进而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本文结合中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从加强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具体措施入手,鼓励学生全员参与文明礼仪学习活动,接受文明礼仪教育。为了更好地开展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活动,需要通过创新文明礼仪教育方式方法,不断开展文明礼仪课堂教学活动,加强与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和配合,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进而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各种文明礼仪教育的信息和资源,营造校园文明礼仪教学的良好氛围。在中学阶段加强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不断丰富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实施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进而推动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田玉洁.礼仪教育: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环节[J].学理论,2013(03):261,262.

[2]刘元春.强化文明礼仪教育完善中学生素质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07):19.

[3]罗卫东,邓文梅.关于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思考与建议[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04)44,45.

[4]陈进火.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探究新时期德育新路[J].成功(教育),2012(03):244.

生命教育的必要性范文第4篇

一、在中职诗歌鉴赏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语文课程是我国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其中蕴含着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与生命的传承息息相关。与此同时,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意义也决定了中职诗歌鉴赏课程必须要渗透生命教育。在九年义务教学基础的引导下,中职生的思想素质已经有了全面的提高。语文课程又是人本知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尤其是诗歌内容渗透着丰富的含义,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意义。它还可以通过对生命价值的渗透,帮助学生感悟人生调动对生活的热情,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在人格上获得发展。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渗透生命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十分必要,是回归语文文字本身的关键。

二、在中职诗歌鉴赏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科学方法

最好的教育是不着痕迹的教学,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涵养的教育。在中职诗歌鉴赏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就是在逐步强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原则,开展科学的教学方法。

(一)依托教材文本,唤醒学生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是个体在生命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和观点。在中职诗歌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挖掘教材中的文本知识,依托生命教育资源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中职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受到外界的影响,很容易造成学生对诗歌知识了解的差异性,教师必须要以教材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材内容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主题系列”,通过平时的教学,有意识地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这样,教学中以生命教育为话题的教学将变得更为系统,也能更深入地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生命价值。例如,《长歌行》一诗描绘了积极向上、努力奋发的进取思想,教师要在其中渗透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真正价值。

(二)提高教师素养,尊重学生生命价值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者,其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中职诗歌鉴赏教学的水平与教师的能力密切相关,教师一定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价值,能够挖掘学生内心深处对语文学科和生命的崇敬之情。对此,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的素质修为,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在教学中坚守真、善等美德,将教学与生命结合起来。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心怀生命,对学生负责,将学生看做亲人,采用全新的理念鼓舞学生,在教学中孕育人文情怀,尊重学生的生命意义。

(三)深入课堂教育,引导学生尊重生命

中职生已经具有自身的价值观,对生命也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带领学生感知生命、体会生命,把教材内容与生命内涵集中在一起,运用诗歌中的积极精神彰显优美的语言,利用富有感情的教育,升华学生对生命的认知,体味生命的价值。例如,在讲解诗歌《兵车行》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诗歌中的语句入手,让他们体味到其中蕴含的生命价值,将“爷娘妻子走相送”“边庭流血成海水”包含的对生命的惋惜讲解出来,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中蕴藏的生命内涵。

(四)拓展延伸阅读,开阔学生思想眼界

中国诗歌博大精深,蕴含的意境悠远而又富有内涵,中职诗歌鉴赏教学要从深层次内涵入手,抓住教学的关键点,不断扩充学生的眼界和思路,有意识地补充加入新的知识点,将生命教育蕴含到生活之中。另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学习古代的诗歌,感受其中蕴含的生命价值,从而打开视野,开阔眼界,充实自我。

三、结语

生命教育的必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职语文 教学 生命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a)-0015-01

1 高职语文教学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语文课程与生命教育存在着天然的联系,语文的人文性包括了几乎所有生命教育的内容,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尤其注重人类活动对人的生存的价值与意义的研究,是集中表现作为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的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高职语文教学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人们健康精神与心灵世界的成长,所以语文课程理所应当的承担起实施生命教育的责任。其次,汉字作为我们的母语,而语文教育的内容正是对这种母语的学习。语文课程的学习就是言语的表达与态度,体现出了我们每个人不同的生命意识,是实现个人意志和生命价值的过程。同时,语文又是对日常平淡的无意识生活的一种抛弃,是对诗意生活的创造和发现,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关注社会生活的学科。

2 生命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以生命价值为主,旨在帮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起生命质量与生命尊严的意识,使他们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为此,教育必须实现对人的尊重。生命教育呼唤把人从相互敌视、相互防范中解放出来,从心灵之间永无宁日的战争中解放出来,从狭隘的功利和世俗的羁绊中解放出来,把人从依附、盲从和定式中解放出来,把人从习俗、传统、群体压力以及本能欲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生命教育的特点是:生存意识教育,实际上就是珍惜生命的教育。这是生命教育的第一个层次,是基础和首要前提。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告诉我们:只要生命还存在,发展的可能也就存在,生命与发展的可能永远共存。

3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开展生命教育遇到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中生命教育还处于空白,而且在生命教育的渗透过程中还缺乏经验,没有方向性可循,尤其是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一门具体课程作为入手点展开生命教学的渗透。在高等职业专项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生命教育尚未展开全面教学过程,在公共基础科的教学理念中仍然是以“哲学”为主要课程选择,而且在课程中涉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容明显不足,而且显示出了与时代脱节的现象,让学生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导致了学习能力的下降。过于抽象和形象化的理论不能给学生真正的深刻印象,没有真正生命教育的作用。很多生命教育的讲座也难以将生命理论和确切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产生了学习恐惧心理,对学习生命教育也产生了模糊概念。在我国每年学校发生的暴力事件和自杀事件的比例很高,需要寻找一条途径去解决这类问题,改善生命教育不足的现象,生命意识的缺失会引起大学生自我迷失,会出现生命漠视和思想僵化。由此可见生命教育的开展势在必行。

4 高职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发展途径

4.1 改善教师自我的生命教育理念,改变教师教学方式

教师在学生的整个学习成长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其不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的源泉,也是他们心灵的导师。教师教学水平与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率与品质,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健康精神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创造高品位的师生关系,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善自我的生命教育理念,其主要方法有如下几点:第一、教师要树立等待的态度,即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拥有足够的耐心,用发展的眼光教导学生,及时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也要经过不断的巩固与理解才能真正的掌握,很难做到一步登天,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温故而知新”的过程。第二、教师要学会与学生分享,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学会倾听,只有与学生培养出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想法,所以要学会与学生分享,从而创造出更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教育方式。

4.2 从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生命教育理念

语文的阅读教学是一种提高学生读写于脑部思索能力的有效方式,可以利用阅读资料和阅读方式的转变,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具有一定的课堂引导能力,积极带动学生不断加强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分析判断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根据自己的思维模式进行理解,并对他们提出的疑问进行讲解,从而使学生能从传统的顺从式思维模式中走出来,培养出更多具有一定主观判断力的创新型人才。所谓生命教育理念,就是加强创痛道德理念的培养,在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喧闹社会中,让学生能够明白如何倾听、礼让,学会从容与淡定。

4.3 在写作中加强学生生命教育

写作可以提高学生脑部思维与手部的协调能力,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脑部的思索能力,改变脑部对外部知识和环境的认识与理解,加速对外部环境的一种新的意识的形成。在写作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仿写和随写,仿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前人文学作品的理解,认识到作品中的真实生命价值与含义,而随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们可以抒发自我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和价值观念的理解能力,改善对生命教育理解的不足与肤浅性。在写作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要遵循朱熹所说的一句话,他说我们做事情要“宁浅勿深,宁小勿大,宁下勿上,宁近勿远”。也就是我们要从我们能够做的、能够改变的、能够尝试的地方做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