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死亡教育的看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目的:探讨死亡教育对癌症患者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08年10~2009年12月收治的136例晚期癌症患者及家属进行死亡教育;结果:136例晚期癌症患者均取得较好效果;结论:对癌症患者实行死亡教育可以帮助患者减少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积极面对死亡,安祥死亡。
【关键词】 癌症;死亡教育;临终关怀
死亡教育就是改变患者对死亡的态度,由单向的对死亡焦虑、恐惧,深入到对死亡的正面接受[1]。我院于2008年10~2009年12月收治的136例晚期癌症患者,通过在临终关怀中施行死亡教育使患者感受到生命得到了尊重,心理得到了安慰,同时也使病人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了维护,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院肿瘤科住院患者136例中男95例,女41例,年龄25~75岁。肿瘤类别:肝癌32例,胃癌16例,乳腺癌9例,肺癌25例,鼻咽癌8例,淋巴瘤9例,结肠癌5例,直肠癌3例,宫颈癌3例,卵巢癌3例,其他癌23例,均为经病理诊断证实的晚期病例。
1.2 方法:采用自身对照观察法,即实施死亡教育前与死亡教育后,对病人恐惧、焦虑、接受现实、拒绝治疗、绝食、自杀倾向,进行比较。
2 结果
死亡教育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内容之一,但是实践中一般在临终关怀中进行,本组对晚期癌症患者实施死亡教育的作用见附表。
附表:136例晚期癌症患者死亡教育的作用
3 讨论与体会
3.1 死亡教育的必要性:
3.1.1 死亡教育能使病人正确认识生老病死,找出压抑在心底里的恐惧,减轻对死亡的焦虑,从容地面对死亡;死亡教育能使病人意识到时间宝贵,重视生命的价值、意义,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命,让自己死而无憾;死亡教育有益于增强与完善病人的权力意识,病人有权力知道自己疾病的真实情况,有利于医患间的相互信任,有利于各种护理与治疗;死亡教育可以维护一个人在生命最后阶段的尊严,让患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感到满足和自信。
3.1.2 病人家属通过死亡教育,能够为病人提供温暖的人际关系和精神支持,伴送病人走到人生旅途的终点;死亡教育能缓解家属失去亲人的悲痛,比较顺利度过居丧期。
3.1.3 死亡教育能提高医护人员对临终病人的心理关怀,而不是将死亡看成是要被征服的疾病采取过度积极的治疗,给临终患者增加很多不必要的痛苦[2]。
3.2 死亡教育的内容:
3.2.1 死亡教育就是要让患者改变对死亡的态度,死亡态度主要涵盖死亡恐惧、死亡焦虑、死亡逃避等负向态度及自然接受、趋近接受、逃离接受等正向接受。临终不是毫无价值地等待死亡,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活,要提高临终阶段生活质量和追求死亡过程的健康状态。
3.2.2 在死亡教育的过程中实行临终关怀,临终关怀的宗旨是要提高临终病人生活质量,帮助病人积极面对死亡,追求安祥死亡[3],帮助病人提高求生的能力也要帮助病人坦然面对死亡的能力。
3.2.3 善待死亡,使病人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一个自然阶段,死亡本身并不痛苦,而疾病的折磨和心理压力才是痛苦的,只有面对死亡的现实才能客观地对待它,才能有效地进行应对,摆脱对死亡恐惧的阴影。
3.3 死亡教育的方法:
3.3.1 提供舒适安静温馨的环境:癌症晚期临终病人治疗上已无特殊的方法,那么他们对自身感受的舒适就显得尤其重要,护士要加强病房管理和基础护理,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态度和蔼,动作轻柔,给患者提供一个舒适安静温馨的环境,使他们亲身体验到生命受到了尊重。
3.3.2 帮助患者坦然接受死亡的事实:护士坐在病人床旁,用温暖的手抚摸病人的前额或手部,正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在病人情绪稳定时与患者讨论有关死亡的话题,如谈论对他人死亡的看法,对自己患病及死亡的看法,宗教在死亡中的地位等,使其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而坦然接受。
3.3.3 帮助患者建立希望:晚期癌症患者因为总是在经历身体衰弱,自身形象衰退,对许多事情力不从心,而对生活绝望,护士要帮助患者进行积极的计划,如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日常生活的安排,未完成心愿的满足,立遗嘱,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照顾等,通过这些方法使他们觉得生活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没有遗憾地安详死亡。
由于死亡教育没有得到普遍的开展,以致许多癌症患者在无知、无奈、绝望、恐惧中度过余生,我们的实践可以证明通过死亡教育可以帮助癌症患者正确认识人生,正确认识死亡,做到尊严地活,从容地死。〖KH*2/3D〗
参考文献
[1] 朱海玲 史宝欣。死亡态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中华护理杂志2010.45(6):569
【关键词】课程结合 生活课程 生命教育 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078-02
课程综合的取向是我国艺术课程面临的趋势,我国的一些专家和学者也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自己的理念和设想。本文主要对大陆及台湾地区关于跨学科艺术综合课程的研究进行整理分析,以期为相关的研究寻求借鉴。
一 艺术教育与生活课程的综合
台湾学者陈美如、陈锡禄,提倡通过艺术体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他们指出:尽管艺术教育在不同时空背景中被赋予了不同的任务和功能,但是艺术教育绝对脱离不了生活的范畴,甚至以生活为核心出发。① 研究者从艺术的起源——社会生活实践中,找到了艺术课程与生活课程相统整的契合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个人发展和环境知觉两个层面。学者郭武在其研究中指出:艺术可以帮助个人理解与表现,透过艺术创作即对艺术品的关照,可以协助我们了解这个世界;运用艺术可以建设、丰富个人和大众的环境。② 也有学者提出现今生活环境恶化,生活品质日渐低落,主张通过艺术与环境教育综合,增强国民生活意识与能力,创造较好的生活环境品质。③
通过考察各国艺术教育的目标后发现,除了注重培养艺术学科本身效果的职能外,美国德州强调能将各种艺术知识与技能及日常生活加以连结;澳大利亚则期望发展应用艺术学习领域以及接受进一步教育与训练的能力;法国宣言运用日常周遭的素材及科学方法学习创作的技巧与方法;德国强调透过制作或欣赏艺术作品得到成就感,并在制作与观察艺术作品及游戏中培养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格,塑造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④
二 艺术教育与生命教育的综合
台湾学者杨馥如带领职前及在职美术教师,共同进行死亡教育艺术主题课程的设计,希望借艺术课程与生命教育的整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念与人生态度,体会生命真意,进而使学生学会珍惜生命,培养积极的人生观。研究者通过选取适合进行死亡教育的绘本,首先让学生通过对绘本故事的体会、感悟,引导学生思考死亡和生命的关系与含义。其次透过绘本的赏析,了解绘者如何透过图文,表现对生与死的看法。然后了解构成绘本的基本要素,并经由绘本创作表现出对死亡的看法。最后让学生自做主题为“假如我的生命只剩一个月,我会……”的绘本,并鉴赏各组同学作品中不同的表现方式及对生命的反省。⑤ 艺术教育本身是关于人的,艺术教育直达生命的本源,从根本上对生命存在加以影响和引导,使生命中那些不受理性控制的因素能符合理性的要求,朝着健康、美好、高尚的方向驱动。⑥
大陆学者也提出:“艺术与生命有着本质上的通合与联系,其个性、自主、创造、灵动的共同特征使二者互为促进、共同发展。”⑦ 艺术为儿童的生命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媒介,儿童生命中的自主与创造精神也成就了儿童特有的艺术天赋和创造本能。可惜大陆对于艺术教育与生命教育的整合的研究只提出了理论的可能性,未能有实践方面的深入探索。
三 艺术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综合
北京师范大学的檀传宝教授提出建立“欣赏型德育模式”。他认为,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如果可以经过审美化改造,成为“一幅美丽的画”、“一首动听的歌”,那么与这幅画、这首歌相遇的人就会在“欣赏”中自由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及其内涵。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就可以在自由的“欣赏”过程中得以统一和完成。⑧
檀传宝教授提到的“一幅美丽的画”、“一首动听的歌”都只是个比喻,其主要目的是试图利用美育的审美过程和艺术化的手段达到道德教育的目标。根据他“欣赏型德育模式”的理论,一些研究者大胆地提出了“以音乐为载体建构欣赏型德育模式”的想法。音乐对人的道德教化作用历来就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周旭萍在建构以音乐为载体的欣赏型德育模式时提倡首先要对德育内容进行美化改造,其次要坚持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相融合、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相统一、道德实践与审美实践相同步的原则。从席勒开始,西方的哲学家们试图从哲学层面弥合艺术感性与道德理性之间的鸿沟,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研究者却想到运用艺术的元素与艺术教育感化作用,来消解德育失效低下的局面。⑨
四 加拿大“通过艺术的教育”
LTTA项目(全称Learning Through the Art TM)是加拿大皇家音乐学院发起并持续至今的一项通过艺术进行教学的项目。“它旨在通过精心设置课程,把表演艺术和视觉艺术融入科学、语言、数学等学科,围绕不同单元来开展综合教学,以达到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目的”。⑩ 该项目开发了针对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不同科目与不同艺术形式综合的一系列课程,这些课程以主题的形式展开,将艺术的元素与学校的核心课程融合。
跨学科艺术综合课程以自身的独特性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艺术教育人士的重视。通过以上对相关研究的综述,希望对跨学科艺术综合课程的研究能有所帮助。
注 释
①④陈美如、陈锡禄.透过艺术体验教学建构学生生活能力内涵之研究——在国小生活课程之间教学实验[J].课程与教学季刊,2007(10)
③卢安来.国小美劳教育与环境教育结合的构想与实施[J].儿童美术教育理论与实务探讨专集,1996(5)
⑤杨馥如.死亡教育一体融入艺术课程之行动研究[J].课程与教学季刊,2010(13)
⑥徐碧辉.美育:一种生命和情感教育[J].哲学研究,1996(12)
⑦陈蓉晖、刘霞.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生命化价值取向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⑧檀传宝.提升生命质量的一项探究——“欣赏型德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德育,2008(6)
【关键词】预科教育;语文教学;生命意识
Abstract: Now on the national minority preparatory course students’ life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still have a large gap. This article tries from the sense of life meaning,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learning psychology and external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discussion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life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approach and method in preparatory Chinese teaching in, in order to make the students to form the self consciousness of life, teach students to love life, cherish life,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life, so as to form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
Keywords: Preparatory course education; Chinese Teaching; Life consciousness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采取的特殊教育措施。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在高校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享受民族政策降分录取的准大学生,进入预科接受的教育却是过渡性的,仍是知识为本,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模式。预科学生学习起点低,学习基础较差,又面临进入象牙塔后的美好憧憬和升科考试压力的双重冲击,再加上预科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特殊性,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笔者从多年来对预科学生的接触和分析中看到,不少学生因此表现出烦躁、焦虑、彷徨、消极等负面情绪,当这些压力不知如何缓解时,当他们看不到生命的意义而徘徊苦恼时,开始变得游戏人生,外在表现为对自己生命的浪费或否定,对他人生命的漠视,甚至伤害自己、伤害他人,这无疑反映了其生命意识的严重缺失。所谓生命意识指人对生命的存在、生命的价值及生命意义的理解和认识,针对预科学生展开生命意识的培养是极其必要和紧迫的。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生命意识的重要载体,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大量生命意识教育的资源,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作为一名预科的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渗透,借助教材的具有生命意识的经典篇章,引导学生关注、珍爱、善待生命,探寻生命意识和人生价值,培育健全人格。下面以笔者使用的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材(试用)《大学语文》(下文简称教材)为例,谈谈在预科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生命意识教育的构想。
一、探讨生死——反观生命存在的美好
孔子曾说:“不知死,焉知生?”海德格尔也认为“向死而生”。死亡是每一个生命必须面对的生存事实,对死亡的理解不同,对生命和生活意义的理解就不同,人们的生存状态也不同。死亡意味着人存在的有限,正是因为人生的有限,人们才倍加珍惜生命的存在和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文本渗透死亡意识,并不会加剧学生对死亡的焦虑和不安,相反,通过对生死的探讨,能帮助学生合理认知死亡,正确理解生命的有限,从而珍惜生命的存在,探索生命的真谛。
教材选编的《海子诗》(二首),是讨论生死话题的可用资源。海子的诗执着追求生命存在的意义,充满田园情怀和浪漫精神。教材所选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的意象——麦子,这是诗人对生命和死亡的双重思考,“麦子”作为粮食,暗示着生存,同时“代表着乡土、故乡,是对‘归去’的意愿的影射”。诗人本身也在用短暂的生命历程追寻生存的价值和美好,他一方面“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表达对在尘世生存的追求;另一方面,他又看到生命注定要遭受的阻力,于是他表现着生命的痛苦。在现实与理想,物质与精神的对抗中,学生能体会到一种超越自我的生命关怀,学会去积极地面对生命痛过后新生的美。
映照死亡的是生命,是对生命的留恋和不舍。“《古诗十九首》由强烈的‘死亡意识’而导致的对个体生命的诊视,对‘友谊’、‘ 爱情’、‘亲情’等一切体现生命美好的因素的珍爱,在讲究自我克制,视个人生命如草芥的中国传统社会显得更加可贵。”教材选择了《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从生命意识的角度观照这篇诗文,会看到其中流露出的对在世生存的思考,对生命存在的肯定。诗歌中有这样的句子,“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思妇美好的年华在等待中消失殆尽,细细品味会发现,作者在借用诗句感叹生命的孤独寂寥,时间流逝的无奈,在对命运虚幻、不可把握的认识中,流露出来的恰恰是对生命的挚爱和珍惜。这是一种对生命有限性的自觉,也是一种积极生活态度的呈现。在教学这段文字时,教师以哀婉无奈又充满希望的情绪进行朗读,带领学生走进思妇的内心世界,感悟那份对人生、对生命的责任与尊重。
2013年3月22日,四川眉山,发生一起职业学校学生斗殴事件, 2名学生重伤后死亡。
2012年4月5日,广东东莞,两名职业学校学生因元旦晚会上的一次身体擦碰而导致4个月后一场悲剧的发生,两人轻伤,一人重伤后身亡。
2011年9月16日,湖北建始,职业学校高一男生易某将高二学生尹某刺死。
……
梳理这些事件,我们的笔触是迟滞的,心情是沉重的。
职业学校的一些教师对上述现象的看法更值得我们深思:
——我就是这类学校的教师,我深深明白孩子教育的失败实质上就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为了安全,为了没有家长到学校闹事,为了没有家长投诉,为了没有媒体负面报道,老师们的奋斗目标是不出事,学生的思想问题、成绩问题、能力问题统统都是小事。身为老师除了深深的担忧和自责外,我还能干什么呢?
——有人说,“社会上多了一所职校,就少了一座监狱”。既然是这样,政府就应该为每所技校派驻武警。当发生的时候,教师的血肉之躯真的很渺小。不是学校管理不力,是学校根本没有管理能力。这些孩子不是来职校才变坏的,是坏孩子集中了才恶性事件层出不穷。
尽管这些事件、这些观点代表不了职业学校的全部。但是事件屡屡发生、观点频频出现,就必须引起各方的重视。
我们在此前就强调过职业教育要让学生满意。我们也曾关注过2007年北京海淀艺术职业学校学生侮辱老师视频事件,以及一位自称“农二代”的职校毕业生的沉痛心声。
关键词 医学生 生命教育 意义 途径
1 生命教育的内涵
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专家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看法。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教育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①郑晓江教授认为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让人们能够更好地处理好人生中生命与生活的关系,深刻地意识到自我生命内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而正确地体会生命的宝贵,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追求人生的更大的价值与意义,最终提升生命的整体质量。②
借鉴各种对生命教育的探讨和阐述,我们可以将生命教育理解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一种全人教育。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使学生不仅关注自然生命,更关注自身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是完善人格的至高教育。
生命教育的开展最初源自20世纪60 年代美国,随后在澳洲、台湾等地不断得到发展。③在我国现阶段生命教育的研究还是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直到2000年以后,随着在校学生自杀及伤人事件不断出现,才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开始有了生命意识和生命教育的探讨。但是研究和实践更多聚焦未成年人,在医学生群体中开展生命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
2 医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
首先从对生命的理解来看,人的生命是神圣而宝贵的。追求生命的价值和尊严,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只有对生命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才会珍惜生命。作为今后救死扶伤的医学生,也只有真实地感知自己生命的存在及存在的意义,才会激发他们更好地学习,今后更主动地救助生命。
其次从对医学本身的理解来看,医学关系全人类的健康,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心系人类健康,承担一定的社会道德责任。医学研究和医疗活动如果缺失对人的生命的关爱,那就丧失了医学本身的价值意义。因此在医学教育中,更应将生命意识纳入医学体系中,帮助医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培养其珍爱生命和敬畏生命的生命意识。
再次从医学生教育培养目标来看,我们培养的医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一定的临床技能,更应积累丰厚的人文知识,对生命个体的生命意识和生命质量都有着深刻的思考,有良好的医德和愿意为提高医学事业不断努力的境界。生命教育就为此奠定坚实的基础,是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中不可缺少的基础环节。
最后从推进医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来看,生命教育本身就是人文教育中很重要的内容。在医学生专业知识教育中融合生命教育,可以扭转以往只看病不见人的机械化教学,帮助医学生更好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满足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3 学校开展医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1)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是实施生命教育最基本和最有效的途径。学校要高度重视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将生命教育纳入医学生必修课程,引起师生重视。教学部门编排生命教育课时,配备专门的教师,编写专门的生命教育教材及生命教育教师手册,让生命教育的内容更系统更完整。例如生命教育课程内容可以包括生命历程、生活急救常识和操作、突发灾难危机处理、中国传统文化、医学发展历史和社会学、法律、心理方面的内容。
(2)打造立体化的生命教育体系。生命教育应该是系统而全面的,生命教育应该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生命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学校课程传授方面,还应该贯彻到医学教育的各个阶段。例如临床五年制的医学本科生不止在本校学习基础知识中有生命教育内容的渗透,在后期临床医院见习实习期间都有生命教育的延伸,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这需要学校和临床医院的全面配合。
(3)开设生命教育第二课堂。医学生生命教育要采取多种形式,努力打造好生命教育第二课堂,在医学实践中去贯彻生命教育精神。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提高学生认识生命价值,体验生命意义。例如可以开设一系列生命教育专题讲座,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关注生命。还可以通过组织医学生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关注身边弱势群体,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关爱他人,奉献社会,从而增强生命的责任感。
(4)加强教师生命意识素养建设。教师是生命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主体。学校应该把教师培养纳入生命课程体系中,通过系列化的整合和培训,提升教师生命意识素养建设。教师自身也要不断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科学健康的生命教育意识和生命教育辅导教学技能,全方位地进行教学渗透,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实施人性化教学,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典范,在师生双方共同的互动中获得生命质量的提升。
(5)创设充满人文关怀和生命气息的文化氛围。学校要利用一切教育资源,积极主动创设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营造学生尊重真、善、美的环境氛围,促进医学生在更好的文化氛围中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党团班级组织的作用,发挥各种学生组织的作用,开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教育精神、制度理念、校园软硬环境营造建设等方面不断强化生命教育的氛围。例如学校利用创设“生命意义展室”,组织医学生每逢入学和毕业,都到生命意义展室来上第一课和最后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