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道德品质修养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良好发展。对此,作为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对本学科所具备的素质教育优势进行充分认识,并在明确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培养的具体内容时,对教育的本真进行自觉回归。之后教师更需要对自身的教育理念进行改进和创新并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基础前提,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如此方能在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应用中,通过对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良好渗透,实现对课堂教学效率的优化[1]。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初中阶段展开道德与法治教学主要就是为了初中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相关法治课程的学习中,形成和发展良好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使学生能够在这样良好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影响下,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遵守纪律、具备文化修养、能够积极健康成长的合格公民。而在核心素养标准下,展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在原先的培养目标上,通过对课程根本性质的坚持和秉承,进一步确定学生的培养导向,如此方能在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观念下,实现对其知识能力、素质修养的全面提升。
(二)教学有效性的标准
良好的教学,就是通过教师课堂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积极性,在课堂主体明确的情况下,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有三种基本特征:第一就是此种教学过程的教学目标明确适当;第二就是教学氛围民主活跃、和谐平等;第三则是能够在教师主导性的充分发挥下,具备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教学内容、学生需要等为依据,对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并在同时对相关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进行明确和牢记,如此方能在激发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中,促进其获得学科知识,才能在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同时,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才能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时,为其全面和健康的成长发展提供保障。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分析
(一)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改革,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也应当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进行转变,如此才能够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2]。而在新时代形势下,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具备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念,并明确“教师的‘教’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学’”这一理念,通过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现教师不为了“教”而“教”的教学目标。在此种情况下,初中教师首先需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所喜爱的学习方式为着手点,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导者。其次,教师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者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对学习材料中的发展过程进行亲身的体验,才能够在学习中对最有价值的东西进行获得。”由此可以看出,情境的选择,同样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情境,不应该是教师的凭空构想,而是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强化其真实性,使学生能够在情境当中产生一种似曾相识之感。而在情境中,其真正的主人公应当是学生,并以此为基础交融到学生的实际学习中。而学生作为教学情境的主导者更应该面对、思考和分析生活中所出现的道德问题,如此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更能够在学生真实的参与和思考中,获得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体验和感悟,从而促进学生品格和相关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是以价值观为导向,以问题为形式,在学生真实熟悉的情境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教授来达到教学目标的完成的,因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问题进行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具有思辨性、两难性和生成性的问题。这样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带动学生思考和研究的积极性,从而在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实现价值引领下学习效果的提高。此外,由于生成性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能够获得自己积极思考的成果,从而体现其创新性的思维,因而教师需要牢牢抓住此类问题,并通过相关伏笔的设立,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共同而完整地解决问题。
(二)利用微课展开小组合作教学
在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因为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性,大多数学生都不喜欢这一课程,更是无法对其产生学习兴趣。而微课作为一种时间较短、内容短小精悍的新型教学方式,是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的[3]。对此,作为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在教学方式的创新中,利用微课对学生展开教学,如此就能够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增强的前提下,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初步培养。另外,在传统的教学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通常都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对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进行了严重的忽视,更是无法有效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新课改强调了“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进行培养”这一教育理念,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正好也包括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展开有效教学。首先教师需要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依据,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其次,教师需要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组织中,让小组成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活动探讨。如此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又能够确保小组合作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学生更是能在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的锻炼中,实现科学精神、文化基础、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三)通过生活化素材的利用,融合法治案例
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中,存在着许多的理论知识,而其中的许多理论知识,其实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立足点,展开教学活动,以此来强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然而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许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都会采用单方面讲解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进行课程讲解,这样的情况直接导致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讲解过于枯燥无味,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自然也就无法对其产生任何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基于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为结合点,对课程内容进行不断挖掘。当教师将课程内容中具备素质教育价值的生活化素材选取出来时,还需要以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基础,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对生活化素材进行充分应用,如此方能在充分发挥生活化素材作用的同时,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才能在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实现对其核心素养的提升。事实上,在现阶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教师过于固定僵化的课堂教学形式,这样不但会大幅度降低课程教学效率,还无法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对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在课程教学中,秉承相应的素质教育理念,并在日常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渗透核心素养内容,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4],以此在改善沉闷枯燥的课堂氛围时,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实现其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对相关的道德、法治案例进行融合。目前,由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我国每一位公民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也包含了相应的法治意识,由此可知,在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中,法治意识也是重要内容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首先需要通过良好的课堂教学方式,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依据,在课程教学中,选取具有教育意义的法律典型案例;其次教师需要以案例内容为前提,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设置,并在设置中通过对法律重要性的强调,让学生能够对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产生清晰的认知,有意识地提升自身所要具备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如此方能在学生不断提高的法治意识和法律常识中,实现学生正确法治观念的建立。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既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内容。对此,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在对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进行贯彻和落实时,紧跟时展的步伐,对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如此方能在学生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的培养中,强化其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才能在增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柳士功.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5):51.
[2]吴淑珍.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42):127.
[3]钟娜.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40):109.
【关键词】情感教育 初中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014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对情感教育的要求非常高,在教学活动中,情感教育的突出,体现当代教育从只着重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向知识品性教育相结合的转变。以往教学中未被渗透的部分,如今以一个崭新的角度展现,指导师生更好的参透道德与法治。
一、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一)情感教育的含义
情感教育与J知教育相辅相成,它们彼此交融且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情感教育是指在课堂知识传授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构建一个有利于与学生学习交流的和谐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妥善的处理好学生的情感需求和求知需求。还要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产生对美好情感的感知,然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它们变得更丰富更具体,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需求和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情感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个性和人格,它既是一种教学的模式,又是一种教学的方法。
(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1.提高认知能力。学生获取知识一般从求知开始,他们的求知需求又与情感需求密切联系,求知需求通过情感需求得以满足。实践表明,积极的情感能使人产生极大的求知欲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情感教育与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学生受其影响产生积极的情感需求,进而调动自己的求知需求,改变自己的求知态度,激发自己作为学习主体的潜能,增强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认知能力。
2.提升心理品质。初中生正处在一个敏感的人生阶段,他们的情感十分稚嫩,内心想法也比较单纯,以至于情感迅猛喷涌的时候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发泄方法。在恰当的条件下,如碰到愿意聆听的人或者有能产生情绪共鸣的人时,有利于打破他们内心的封锁,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在教学活动中,若是能及时发现他们的情感变化过程,就能按这个变化的过程安排合适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和教育两方面的指导,促使学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上所遇到的困难,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性。
3.有利于创建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氛围是师生对教学状况的接受程度所形成的心理上的情感共鸣。在教学活动中,对于思想简单又情感单纯的初中生而言,不仅要传授书本知识,还要注重情感信息的传递。师生间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简单来说,教师的教学情感的强烈程度对学生的喜乐程度起直接的感染作用,教师的教育情感越积极越愉快,学生与之起到的共鸣越强烈。所以,在教师营造的这种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去接受新的知识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特别是当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老师不偏颇他人时,他们产生巨大的勇气,回应变得更加积极,思想表达更加恳切,对于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更加积极掌握。
二、情感教育的应用
(一)培养教师的情感教育素质
情感育人的前提的培养教师的情感教育素质。情感教育素质具体表现为情感美,同时情感美折射的是心灵美。一个人只有心灵美才能具备情感美,进而转化为情感教育素质。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在《情感智力》一书中提出,一个人成才智商占百分之二十作用,而情商占百分之八十的作用。人的情商包括性格、兴趣、意志等情感因素,在人类的创造活动中这些情感因素的作用很重要,如定向、调解、启动等等。这要求教师具备高层次的情感教育素质,互相在心灵和精神上触碰交融,使师生间的思想上能真正一致,才有利于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需要有极高的教学责任感,用真实的情感传播书本知识,人文情怀,正确三观。另外,教师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以身作则,向学生展示不放弃不抛弃精神,达到以人育人的重要作用。当然,教师也要具备积极乐观的生活热忱。热忱是一种坚定而深厚的情感,有利于指导学生更明确的做事、做人,树立正确健康、乐观奋强的品格。
(二)建立积极情境教学氛围实现情感互通
教师要按照初中生身心发展的变化,根据教育内容制定各式各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的融入教学过程。学校的德育工作很大一部分落实到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所以,教师要把情感的渗透充分体现在备课中。其中融入情感的导课,能使教学气氛更加和谐、愉悦,可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如在课程中用相关教学材料设定某种情节,让学生们合唱自己熟悉的歌曲,在一种放松开心的状态下学习,更加增加对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就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的情感充分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如让学生进行课堂辩论的方式,让学生能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具体的问题制定具体的解决措施,使师生在一个积极的教学环境中实现情感的互通。
(三)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当代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他们在获取知识时,受情感需求的支配,可能会出现厌学怕学以及迷茫等学习态度。这时便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指导。《道德与法治》中的情感教育,也是在追求这一点,即如何更好的指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人格。感人心者,先以情治。教师应该怀着对同学的美好情感,关爱他们,照顾他们,体贴他们,尊重他们,感化他们,理解他们,教育他们。而学生也会对这样的教师情感做出相应的学生情感回应,内心温暖,积极向上,充满阳光。这样互相回应的师生关系,以情感作为纽带,有利于构建思想情感的桥梁,更能将师生的心连在一起。在教学活动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迅猛而无法宣泄的情感中,找到慰藉。进而在学习中,发挥良好的学习心态,将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系列不好的状态进行改正,从而促进初中学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