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命教育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高职教育的需要
高职教育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在高职教育中探索和实施高职学生的生命教育,使学生对生命的重要性、对生命的本质有更深刻的体会,对于他们以后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培养学生完整人格有很大帮助[1]。目前,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没有专门的组织,没有专门的师资,没有系统的内容,没有生命教育课程,也没有整合学校教学资源。有的高校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但课堂教学和实践时间少,造成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肤浅不够深入。因此,高职教育要进行生命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高职教育中开展生命教育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要求在教学中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还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生命教育正是教育学生学会尊重生命,了解生命,懂得生命发展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探索生命意义与目的,最终实现生命的可持续发展。当前,许多高职院校都是采用实用的教育体系,重视教会学生如何活下去的方法、技术和技能,却不与学生一起探索生命意义与目的。很自然地,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在生存手段上非常精明,但对于生活的意义或生命目的却懵懂无知[2]。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种既授人以生存的手段与技能,使人把握物质世界的教育,又导人以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使人建构自己意义世界的教育。”[3]
(三)适应高职生的身心特点发展的需要
如今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而且高职生的文化基础相对本科生差,对生命价值的认同也不及普通大学生,还缺乏社会经验和抗挫折的能力,一旦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一蹶不振甚至走极端。在入校之后,有些同学总感觉所在的学校和他的理想相差太多,加上家长对高职院校的认同程度也不是很高,从而产生了自卑和抵触情绪,促使他们产生失落感。一部分学生辨别能力低、自控能力差,沉迷网络游戏;一部分学生面对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特别是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他们没办法很好地调节,对未来的发展倍感迷茫,压抑、失望、无助的情绪经常伴随着他们;还有的学生由于情感问题没有得到正确解决,最后导致自杀[4]。因此,在高职院校针对高职生的身心特点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形成乐观、积极、勇敢等优良品质,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高职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培养目标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同时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高职生命教育要有别于中小学生命教育。高职生命教育要以生命的孕育和生产过程为内容,让学生懂得自己的生命是来之不易的,从而实现珍惜生命和爱护生命教育;以积极乐观态度去发现的生命之美为内容,使学生热爱生命,感觉到生命珍贵;以感恩与奉献为内容,让学生真正明白生命教育中的责任和担当,遵从社会生命所赋予责任与义务;以生命的曲折和艰难为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坚强;以理想与价值为内容,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当前,许多人追求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享受知识带来的财富和便利,而不是为了增长智慧、完善生命、提升精神、创造生活意义和提升生命价值。于是,物欲横流、行尸走肉、人们的价值观在迷失[5]。因此,这方面的内容生命教育更为重要。以职业精神和成功教育为内容,从职业与人的生命价值关联性的视角出发,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拼搏精神,探讨生命“成功”的真实意义,这方面的教育更能体现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特点和本质意义[6]。
三、高职生命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开展生命教育大讨论,全面提高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深化高职教学改革
教师作为生命教育的实施者,只有对生命教育的内涵、生命教育的价值、生命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深刻领会,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实施教育,才能以自己的生命体验努力做到为人师表,并促进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7]。在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必须发挥全体教师的力量,不能仅仅依靠几个教师,否则很难形成良好的生命教育气氛。为了树立教师们生命教育理念,可以通过在全校教师中开展生命教育大讨论的方式,全面提高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主要包括自身对生命的认知、情感与技能,对生命充满热爱、尊重、关怀和热忱。这样才能将生命教育融入高职教学改革中去,从而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和热情。
(二)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灵活多样的生命教育
在高职院校开展生命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感观去认知,通过头脑去思考,通过实践去体会,全面地理解生命教育的内容,并形成自己的生命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启发式教学,而不是说教和灌输式教育。在生命的孕育和生产过程的教学中可以采用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多媒体教学,然后再进行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归纳出生命之来之不易,最后总结出要珍惜生命和爱护生命。在生命之美的教学时,可以采用经验分享来教学,在课前让学生努力去回忆自己经历和目睹的美好事件,在课堂上讲出来一起分享,同时要引导学生用积极和乐观的态度去寻找生命之美,自觉地去热爱生命。在感恩与奉献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演讲,或让学生来主持开展类似内容的班会,教师在后面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要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做一个乐于奉献的人。在生命的曲折和艰难教学时,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孤儿院,还可以通过观看身体残疾而自强不息的有关视频,从中体会到生命要自信和坚强。在理想与价值的教学时,通过辩论当今社会的与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有关辩题和参观烈士纪念馆等方式,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职业精神和成功教育的教学时,可以请各专业业绩突出的专家、优秀职业人到校讲解本专业特点及对人才的要求,使学生感受专业与生命质量的直接关系;聘请优秀毕业生到校进行职业精神教育,现身说法,使学生形成对专业的整体认识,明确未来发展的方向[6]。此外,还可以根据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可进行专题讲座、课堂讨论、视听教材讲解、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教学。
(三)开展生命教育课程,同时将生命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中去
要保证生命教育较好的开展和落实,不仅要开设生命教育课程,还应当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所有高职开设的课程中去。它可以开选修课也可以开必修课,主要是按自身的实际教学资源与条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开设。在生命教育渗透到其他课程上,一方面可以将生命教育融入技能训练的安全教育、操作流程、应急救治等专业实践课中,另一方面也可以将生命教育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和乐观积极的审美情趣融入到思想政治、法制教育、艺术欣赏等课程中。
(四)建立长效机制,营造良好环境,持续开展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要取得成效就要建立长效机制,从学院的领导层重视开始,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制度保障措施,并落实到教师培养和机构建立上。如派送骨干教师到先进地区学习和交流和培训,建立“生命教育指导中心”、心理咨询室、“危机干预中心”等等。学院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高服务意识,营造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校园文化,创造一个生命舒展、生命涌动的和谐校园。要将生命教育要融入到校园生活和学习中去,校园的生活就应该充满文化气息,充满人文关怀、爱和理解。只有在学校领导重视、机制健全和良好的校园环境中才能使生命教育得以持续开展,并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四、展望与思考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有关生命教育的定义很多,其中较为全面的是从构建生命教育体系的角度对其定义,即“生命教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活动。”
生命教育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是肉体的生命,是生命的载体。第二是在大自然环境中的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第三是在社会交往中对生命价值的认可。
二、中学体育课中增加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1.信息化社会的不良信息的冲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近十年以来,全球迈进信息化社会,信息高速流通,各种信息冲击着整个社会,给人们生活带来方面的同时也带来很多的问题。其中教育领域内出现很多新的问题。例如,学生受到不良社会价值观念的冲击、有意无意地接触到不良信息等都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压力和困扰。
2.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塑性特征
可塑性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特征。中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也是他们的品德、人格正在形成的时期,各方面尚未成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且尚未定型,极容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特点。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塑性特点,有利于生命教育的开展。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好好利用好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一切与生命有关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在中长跑练习中,在跑前向学生讲述“极点”和“第二次呼吸”的感受,鼓励学生们努力克服“极点”,挑战“生命极点”,挑战成功后感受第二次呼吸带来的生命魅力。在足球、篮球课上,需要进行激烈的身体对抗,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教育学生既要有求胜的心向,敢于挑战困难,又要尊重别人,在合理范围内对抗,在此过程中体验到尊重生命和挑战困难的感觉。
3.体育教育的本质呼唤生命教育
体育教育的终极指向是人的生命,教育世界根本上来说是“精神的世界、生命的世界、文化的世界”。体育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身体的教育,而应是培育和谐生命的教育,是培育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提升生命意义的个体的教育。
有学者指出,我国的教育指导思想也应该由现在的“健康第一”向“生命教育”提升。正是由于体育教育的最本质的生命特征,要求生命教育回归体育课堂。在生命教育的指导思想下,设计体育课堂,丰富体育课堂的“生命力”。
三、中学体育课中生命教育的几个误区
1.过分强调生命教育,认为生命教育就是体育课堂的全部
在中学体育课中增加生命教育的内容,并不是将体育课中所有的内容都牵强附会地赋予生命的意义,都引起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而是在原有的体育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创设性地使之与生命教育发生关联,或者是在生命教育理念下设计与之相通的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体育课教学中的生命教育也是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即学生在身体练习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真实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并通过多元评价方式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的成长快乐。
2.偏重生命教育理论,轻视身体素质的练习
有的体育教师由于认识不足,单纯在体育课中增添生命教育的理论知识,空谈生命意义,而学生们却无法理解,不能亲身感受,同时占用过多时间,身体素质练习减少,活动时间减少,从而扭曲了生命教育的意义。
在体育课中施行生命教育,并不是让教师给学生增加生命教育的说教,而是体育教师充分利用体育课中身体练习内容,结合生活常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珍惜生命,从而更好地享受生命。
3.体育课中生命教育内容较少且形式化严重
学校体育课中生命教育的内容较少,主要是体育教师缺乏创造性,习惯于原有的体育教学的流程,很少主动地将体育教学内容与生命教育联系起来,不能站在生命教育的立场去组织体育教学,不能使体育知识生命化。体育教师缺乏将体育知识赋予生命的意识。
体育课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有很多都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使学生体验到生命的意义。生命教育内容的形式化与体育教师缺乏创造性有关,体育教师对生命教育理解不深刻,体育课还是以身体素质、运动技术的为中心,体育课中的生命教育只是教师的一语带过,学生无法深刻地体会、反思体育过程中的生命意义。
四、结论
1.我国的信息化社会过程带来的教育问题、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塑性特点、体育教育的本质等共同呼唤生命教育回归中学生的课堂,增强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感,提高学生爱护生命的意识。
2.目前中学体育课中的生命教育内容形式化严重,体育教师对生命教育的理解不深刻,仍然继续以身体素质和技术学习为核心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樊启学.谈生命视野下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2013,(18):123-124.
关键词:大学生 生命价值 生命教育
我国的生命教育在西方国家的影响下快速发展了好多年,由最初的主要对中小学生进行安全、健康的教育逐步向更高层次追寻生命本质意义的教育探索。但在严峻的社会现实面前,我国的生命教育依然显得很薄弱。尤其是近年来在我国大学生自杀、自残事件不时现身媒体。关注生命,进行生命教育便成为现代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广大师生共同关注的话题。
1 现阶段国内外生命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生命教育这一概念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国家,80年代范围逐渐扩大,到90年代在台湾深入发展,进入21世纪,生命教育已成为遍及全球各地的学科。国内外生命教育的现有研究在具体意义上有不同的侧重点: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提倡生命教育是一种教育价值追求,学校教育不应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应该是促进和培养学生个体生命的精神成长和发展;二是提倡生命教育是一种包括安全教育、信仰教育、感恩教育、死亡教育、人权教育、和平教育等教育实践;还有的强调生命教育是一种教育目的,最本质的意义是在教育人们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的可贵,实现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从而让自己的生命与自然、社会建立美好和谐的关系。虽然各自强调的重点不一样,但是目的是一样:即让人活的更自我,达到一种全面自由发展的生命终极状态。
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人类对生命物理机能研究的不断深入。而在人文领域关于生命教育的相关研究也越老越多,这些研究都为本论文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尽管如此,但是国内外多是把生命教育的研究侧重于中小学之前的安全教育。而对于大学生这样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关注的较少,大学生有着其特殊的心理特点和成长环境。在当今社会大学生校园事件频发的时期,更多的去关注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显得很有实际意义。
2 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切入点
第一,生命教育缺乏一定理论体系的支撑。由于生命教育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大部分的研究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和模式。虽然有的学者对生命教育的内涵、具体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其尺度依然比较局限,没有脱离以前安全教育的影响,并且所针对的人群很狭窄,说服力不是很强。虽然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却又停留在实验报告、研讨会论文集、甚至谈话对话集的肤浅层面;虽然这些成果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生命教育提供了大量的原始材料,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由于缺乏深刻性、系统性,所以未能发挥指点迷津的作用。所以,我们应一方面借鉴国内外现有的生命教育的有关研究成果,来构建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体系;另一方面可以挖掘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来更形象更贴切地开展生命教育的研究,对生命教育的内容、方法、环境进行理论上的全方位探索。
第二,生命教育的可操作性有待提高。没有切实可行的实际教学模式,也没有比较有效的案例分析。不少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理论性很强,缺乏现实的操作性,指导意义不是很大。在高校大力提倡学生生命教育的同时,也没有真正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缺乏切身学生实际的实践操作。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也缺乏相应的课程体系和统一的教学计划,在校园文化中也难以见到对生命观有正确引导的内容和安排。在家庭、社会中更难看见生命教育的实施。
3 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施途径分析
第一,真正认知生命,确立生命教育理念。确立生命教育理念的前提是我们要对生命有深刻认识。如何才能更真实的认识自己的生命,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做: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生命的存在意识,生命存在具有基础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逆性,要将保持生命的存在作为人类活动的第一原则。其次还要认识到生命的存在只是人的存在的基础,而绝非是人存在的最终目的,生命的存在还应该体现出它的社会价值,还应该以其创造性去成就生命的意义。生命作为人的存在的物质载体,是人生存和实现人生价值及意义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一切有关人的论述将是空谈。所以,人不仅是生命本体的存在,更意味着生命精神意义层面的存在。这是教育工作者进行生命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树立起真正的生命教育理念,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当下生活和经验世界,不仅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尊重生命本体所拥有的基本意义和尊严,最大意义的理解生命价值和意义以及生命精神的意义,从而提高他们的生命意识。
第二,建设具有生命教育意识和能力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具有生命意识和生命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保证。生命教育应该充分发挥思想理论课的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等的作用,使之形成一支生命教育的骨干教师队伍,并确保生命教育师资队伍之间有效的协作和配合。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两个互相依存又完全独立的生命个体,教师和学生应该处于平等的地位,在互相的交往过程中来实现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一个自身缺乏正确生命教育观的教师不可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心灵上的沟通,即使在课堂上对生命知识是多么的口若悬河,而学生课下依旧我行我素,这种知行不一的现象最终使得生命教育成为一句空话。
第三,构建生命教育体系,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建设生命教育学科体系,首先要加强生命教育的课程建设和理论研究。生命教育是一门课程,但又绝不仅是一门课程,它是一种“以生命为本位”的价值追求。它既是所有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所有教育的终极目标,因为所有的教育归根结底是人的教育,是为促进生命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开展的。建设生命教育学科体系,设置生命教育课程,进行生命教育理论研究,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基础和载体。生命教育课程应该融入关于生命、生命价值的知识,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突出个性化和多样化。应该配以专门的生命教育教材,把生命教育作为一门课程落实到大学生的日常教学中去,让大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更加科学系统地了解生命,明确生命的责任、意义和价值。当然,理论是长期开展生命教育的基础,加强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推动生命教育的开展,让大学生在生命教育中丰富自己的生命涵养,拥有正确的生命认识和态度。
第四,开展生命实践活动,加强生命价值观教育。生命教育本身最突出的特点是:注重实际行动的教育感化。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是绝大多数实实在在的行动而不是语言。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多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多尝试生命的活动带来的实际感受。观看优秀的人生题材影片,关爱老年人,献血,看望生病的朋友,这些都是很简单却很实际的生命教育。把生命教育从课堂拿到生活中去感悟,在生活中去感受生命价值。在这个领域很有教育意义的临终关怀可以很好的解释生命的存在意义,人的生命在拥有时,我们很少感到珍惜,也很少感受的生命的力量,而只要在特地的情景下才能使我们感受到真实生命存在的意义,唤起我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渴望,活出有价值,有希望,有朝气的人生。
4 结束语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这一代的压力比任何时候都要大,他们承担了太多的社会压力,多关心当代大学生是每一位从事教育行业的人的职责,大学生生命教育正是基于现实的需求,结合大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心理特点、性格脉络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进一步深化对生命本质意义的认识,拓展生命真正的内涵,让学生珍惜生命的同时努力追寻生命更高层次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40.
[2]文雪.生命教育论[J].山东教育科研,2002(9).
[3]万玉.关注生命[D].开封:河南大学,2003.
[4]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6(11).
关键词:生命教育;融入;中学思想政治课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016-01
1.将生命教育融入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必要性
1.1生命教育的内涵。生命教育的内涵整理归纳大致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狭义的生命教育指对生命自身的关注,包括对个人和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 ;广义的生命教育是对生命关怀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引导学生关注和敬畏一切生命,培养生存能力,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 。本文根据运用需要采用广义的生命教育的内涵。
结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点,融入思想政治课的生命教育内容要包含以下三个层次:第一,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珍惜生命的积极生命观。第二,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掌握生存的技能。学生逐渐学会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维护自己的权利。第三,生命教育指引学生提升生命质量。
1.2生命教育融入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必要性
1.2.1中学生身心特点要求进行生命教育。中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迅速而又不平衡,心理学上将其称为困难期或危机期。同时,中学生此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情绪变化以烦恼增多、孤独感和压抑感增强为主,出现了逆反心理。因此,中学生身心敏感脆弱,若处于消极的情绪体验下遇到压力、挫折及心理障碍而又不能有效调节,很容易出现漠视生命的行为-自杀。
1.2.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征和任务要求进行生命教育。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以人为本的课程,其内容自身就含有生命教育的内容。以《生活与哲学》为例,生命的起源、生命的独特性、个体与他人社会的联系传递出生命的不易,启示珍惜热爱生命,同时,在实践基础上树立理想,将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价值的实现紧密结合,是生命质量的提升根本途径。
1.2.3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要求融入生命教育。《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纲要》制定了生命教育的内容有九条,包括要指导学生学习调节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能够承受挫折与压力,钦佩顽强的生命,认识生与死的意义,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懂得尊重生命。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中,建构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 中学课程标准落脚于学生的生命和谐全面发展,特别注重从学生生活出发,最终促进学生生命质量提升。
综上所述,从客观实际和中学生身心特点来看进行生命教育的是必须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在内容、目的上具有一致性,客观上将生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是必要的。
2.将生命教育融入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策略
2.1教师素质的是将生命教育融入到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关键实施生命教育,教师是关键,教师影响着生命教育的实施及效果。因此,思想政治课中的生命教育要从提升教师素质入手。
2.1.1教师要树立生命教育的理念,以自己行为为榜样影响学生。思政教师要树立生命教育的理念。观念指导实践,只有具备了以生为本、生命关怀的理念才能有效的展现在实践中。思政教师,热爱自己的生命,阳光乐观,积极乐观面对工作与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绽放生命的活力,并将生命热情传递在课堂中,以情传情感染学生。
2.1.2教师要学习心理咨询知识。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思政教师的职责就是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传递知识,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三观。换句话说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沟通。思政教师需要学习心理咨询的相关知识,掌握实用的心理咨询技巧,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发现学生轻生想法及偏激思想等,并及时进行适当的疏导和排解或建议学生家长将学生送到相关机构进行治疗,有助于减少中学生伤害自身生命的行为。
2.2思想政治课授课中生命教育的融入。思想政治课是进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生命教育渗透课教学各方面对达到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
2.2.1营造以生为本,生命关怀的课堂氛围。生命关怀的政治课堂,具有温暖、和谐人文气息的氛围,教师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满足学生平等尊重的需要。
2.2.2发掘思想政治课生命教育素材。生命教育要落实到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做到具体可实践,需要发掘思想政治课中生命教育的素材。首先,着眼于思想政治课课本。思想政治课本中蕴含着生命教育、人生哲理、人文关怀的素材有很多,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挖掘。其次,放眼于社会热点。如:近几年来,我国发生了几次较大的自然灾害,在灾难降临的同时也展现了生命的力量,"可乐男孩"、"老师谭千秋"等均彰显了生命的光芒;还有残奥会上的运动员。这些素材在课堂上以不同形式开展,不仅对学生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生命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升华同时也是对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的建构。最后,取材于学生身边的事。学生身边的事例更具真实性感,生命教育更具说服力。
2.2.3多样的课堂授课形式。思政课进行生命教育一定程度上是满足学生需要,帮助其自我实现。将生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第一,变"静"为"动"。运用符合学生心理与兴趣点的活动,变静止、严肃的课堂为活泼、动手的课堂。在亲身体验中将生命观内化。第二,变"一"为"多"。针对某些章节,课堂由学生为主,如: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可以将学生分组收集不同的消费心理案例并由小组代表分享资料及观点,学生讲,老师适时引导,既满足了学生主体需要、成就需要又加深了学生对消费观、价值观的理解进而上升到生活意义、生命价值的生命观教育。第三,变"内"而"外"。授课的地点拓展在室外;课后作业拓展到生活实践。课内课外形成合力,进一步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
总之,生命教育是时代的呼唤,将生命教育融入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必要的、可行的,但将生命教育融入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策略要随时空发展、学情的变化不断的调整变化发展,进而更好的适应实际,达到生命教育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注释:
[1]董秋芳:《生命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实施》,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第11页。
[2]朱雪萍:《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思考》,《思想政治课教学》2012年第10期。
[3]潘丽萍:《让生命教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闪光》,《思想政治课教学》2011年第8期。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S].2004.
[2]董秋芳.生命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实施[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3]朱雪萍.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2(10).
[4]潘丽萍.让生命教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闪光[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1(8).
[5]李峰.思想品德课堂应抓住"生命"内核[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3(9).
【关键词】学生 生命教育 生命意识 全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37-01
学校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理解人生的意义、价值,树立科学的生命观,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也不断发生变化,他们所面临的社会竞争、学习压力日益增大。中学生对生命是什么,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何在等问题都有不同程度的关注,其内心存在着诸多的困惑甚至是一些重大误区,中学生中存在着对自身生命或他人生命的轻视和错误认识,“活着没意思”成为一些学生的口头禅,甚至也成为一些学生轻生或者杀人的一个主要原因。有的学生在遭遇挫折或困难时,不能正确分析原因,采取积极的办法去战胜它,而是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少年在与同伴发生争执时脱口而出的是“我揍死你!”、“你去死吧!” 可以想像,这些孩子对待生命的态度是很可怕的。这值得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需要学校开展生命教育予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运用辩证思维,系统科学地开展生命教育。
一、树立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是指每一个现存的生命个体对自己生命的自觉认识,其中包括生存意识、安全意识和死亡意识等等。观念是行动的向导,正确的生命意识能够指导人们自觉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当前,青少年中存在的轻视生命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生命价值观迷茫和道德失范现象比较严重。部分学生的生命意识淡薄,常轻易处置和漠视自己的生命;其次,部分中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和承受能力较低,一旦遇到困境,轻则怨天尤人,重则采取虐待动物甚至伤害他人等行为来释放内心的压抑。二是青少年的生存自救能力不足。青少年缺乏保护生命的意识,并且也缺乏足够的户外活动和锻炼以及具有实际操作性的灾难自救能力。三是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诱发生命隐患。部分青少年在群体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对人际交往感觉失望和无奈,易产生自闭、抑郁、焦虑等精神问题,严重者会引发自残、自杀等伤害生命的行为。四是轻视他人生命。一些青少年个人主义思想严重,漠视他人生命,面对学习、家庭、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缺乏有效积极的处理方式,导致精神扭曲走向了报复他人、毁灭他人的犯罪道路。其中,生命意识缺失,缺乏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是重要原因。
二、生命教育要坚持全面的观点
学校生命教育要统筹规划,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教育内容,坚持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不能等出现了问题才进行教育。初中阶段生命教育专题,要结合学生青春期的成长特点,探究生命伦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等内容,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压力,探讨关爱他人、保护自己的途径与方法等。高中阶段的生命教育专题,要适应高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的特点,整合相关学科的知识,探讨与生命有关的社会伦理、科学伦理、人生信仰等问题,规划人生目标。
学校生命教育的主体和对象要全面。学校生命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学生,但不仅仅是学生,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学生的生命意识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因此教师、职工、家长都是教育对象,学校要结合三项主题活动,在进行“进社区、进家庭”的活动中对家长和社区居民进行生命教育,提高教职工和家长的生命意识。教师是学校生命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但是生命教育的主体不能局限于教师,尤其不能局限于班主任等德育教师,全体学校教职员工都是生命教育的责任人,学校行政人员、教学辅助人员、物业管理人员、食堂工作人员等等,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学校可以在多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生物、思想品德、体育等学科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要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是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开展专题生命教育。要充分利用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要从学生的兴趣、经验、社会热点问题或历史问题出发,结合区域、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力求将相关内容整合起来,形成校本课程。要注意符合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人与自然、人与家庭的启蒙教育,探究生命的可贵、生活的意义以及自我保护等内容。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生命教育。学校要充分利用青少年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的生命体验,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通过对与人生老病死有关场所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生与死的意义,珍爱生活,关心他人;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实地训练、志愿服务等形式,树立人道精神,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通过班团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活动、兴趣小组等活动,结合学生现实需求组织和安排生命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场景式生命教育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感悟生命的价值。单独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开设生命教育校本课程、选修课,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个人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对生命问题进行较全面的分析,更好地理解生命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可以采取的对策。
三、学校生命教育要常抓不懈,做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
学校生命教育要常抓不懈,创设浓郁的生命教育氛围,时时处处渗透生命教育,做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学校生命教育应着眼于全体学生的身心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奠定基础;着眼于增强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实践体验,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奠定基础。要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1
[2]陶宏开.必须重视青少年的生命教育[J].学术月刊,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