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碳排放的主要途径

碳排放的主要途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碳排放的主要途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碳排放的主要途径

碳排放的主要途径范文第1篇

一、碳排放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碳排放量主要是根据二氧化碳产生的化学原理,制定出最优化的碳排放量的估算方法,工作人员应该分析当前中国碳排放和经济发展的现状,并由此确定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的作用方向;还可以通过抽样调查,从中探究碳排量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1]。碳排放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以下两种:

1碳排放测算方法

碳排放量可以按照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责任原则进行计算,计算的公式为:碳排(29.27MJ/kg)×燃料含碳量×氧化率×C转化为CO2的系数44/12。

2弹性分析法

在对经济增长和碳排放的关系进行分析时,应采用弹性分析法对CO2排放量的GDP弹性进行计算,该公式为:碳排放量的GDP弹性=CO2排放量变化的百分比/GDP变化的百分比。

二、中国碳排放的现状

要知道,只有消耗能源才能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那么,在消耗能源的背后就是对环境的危害,尤其是碳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就近几年中国的碳排放量进行分析[2],总结出:随着时间的变化,碳排放量的增长率在逐年增长。由此可见,碳排放在促进增长的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状况

近20年来,中国的碳排放量和GDP增长的脱钩状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呈现弱脱钩的状态;第二阶段主要表现为扩张性负脱钩;第三阶段又回到了弱脱钩的状态,这三个阶段呈现的是低-高-低的趋势,由此可见,经济的增长速度越快,碳排放量就越多,也就是说,碳排放量是随着经济增长的多少决定的。

四、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关系的宏观背景

由于碳排放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严重的破坏了自然环境,实际上,这不仅破坏了环境还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影响。现今,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变成了事实,为了控制这一情况的继续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形态应运而生。那么,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呢?首先,要确定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其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改变生活方式以及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当然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地发挥政府的职能,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低碳经济从表面上看是为了应对温室气体排放而制定的新型经济发展形态,实际上,它也包含很多内容[3],它不仅是企业发展的主体,还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实行低碳经济模式,必须要从多方面进行节能减排,要知道,节能减排是构建低碳文明的基础,它可以促使环境和经济增长同时发展,所以,低碳经济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低碳经济也成为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指南,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操作性路径,主要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产业系统、低碳技术系统等。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低碳经济发展持续的关键之处,只有处理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才可以顺利推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五、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要想让中国的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就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碳排放影响因素的问题?不同区域的碳排放影响相同吗?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碳排放的?这些问题都对国家的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众多的专家研究,可以得出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是:产业的规模、结构以及能源消费结构和技术管理水平等。通过对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4],可以得出:在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农业的产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由此可得出,在能源消费的过程中,碳排放的数量是随着煤炭的碳排量系数升高而增大的,为控制碳排放量的增大,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目前,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时期,二氧化碳的排放给中国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完成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减少碳排放。

2加快技术创新

无论是任何一项工作都应该要求有技术上的创新,所以,在控制碳排放上也要加强技术创新,通过先进的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而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

3增加洁净能源

要知道,中国是一个将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的国家,所以,大量的碳排放都是因为煤炭的燃烧而产生的,为控制碳排放,应加大利用可再生能源,以此来改变能源结构,达到控制碳排放的目的。总之,中国要减少碳排放,就要对农业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与此同时,提升清洁生产水平,这对控制碳排放也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的协调发展。

结束语:

碳排放的主要途径范文第2篇

关键词:碳金融业务;发展趋势;启示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以高效益、高效率、高效能和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前提的经济发展模式,美国次贷危机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低碳经济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碳排放超标对空气造成了污染,继而产生温室效应,对人类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人们制定了碳排放标准,在此背景下排放权变成了一种商品,并逐渐产生了碳金融业务。

一、碳金融概述

低碳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与之相关的投融资活动,并由此衍生出来了一种新的产品――碳金融。它主要涉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项目或技术有关的金融业务,如银行贷款、碳交易权和直接融资等金融活动。发展低碳经济符合人类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要求,而碳金融能够把金融资本、产业资本以及民间资本等聚集在低碳经济领域,从而解决控制气温的资金短缺问题。

《京都议定书》的签署实施使碳排放权成为一种国际化商品,与碳排放相关的产品开始出现,一些基金、银行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纷纷参与其中,促进了碳排放交易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的碳金融业务起步早、发展快,并具有了一定规模。我国关于碳金融业务研究起步较晚,而且规模较小、品种单一。借鉴国外碳金融业务发展经验,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碳金融业务,以便为更好地实现节能减排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国外碳金融业务现状

1.就碳金融发展速度而言欧盟一直处于世界前列。欧盟自上世纪末开始了对碳排放的研究,并就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先后了绿皮书、制定了交易体系指令和交易制度。2005年后,其它国家和地区先后建立了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碳排放交易日趋增多。当前,在世界范围内碳交易平台已有近50个,遍布南北美、欧洲以及亚洲等地,其中以欧洲的交易所最多。

2.碳金融业务的核心是碳交易权,碳交易包括配额交易市场和项目交易市场。配额交易市场的交易目标是最初分配给企业的配额,而项目交易市场的交易目标是通过开展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项目而取得的减排凭证。其中,配额现货及其衍生品交易最多,占世界总量60%以上。

3.碳金融业务范围主要包括碳排放权、碳交易风险管理业务、碳处理及碳管理业务、银行业务、碳清洁业务等。其中,碳排放权是最基础的业务,主要经营碳排放的“权”与“责”。碳金融业务与货币存贷业务不同,是一种关于碳排放权的资产。

三、国外碳金融衍生品状况

1.与产业链相关的碳金融。开展碳金融业务可以从产业链着手,如与再生能源、天然气及石油开发、能源交易或基础设施等相关的产业链都能开展碳金融服务,并研发出更多的碳金融衍生品。比如,为支持碳金融业务和开发项目,银行向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可能产生碳排放,因此要控制碳排放量就必须严格把关,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2.与生态链相关的碳金融。从生态链分析,树木有较大的吸收二氧化碳能力,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最佳途径。因此,可以把树木吸收的二氧化碳进行计算,并在碳排放权交易所进行买卖。在碳银行,森林拥有者可以把储存碳作为商品换取报酬,而碳排放者则可以向碳储存者买碳。

3.碳金融产品主要包括期货产品、远期产品、期权产品及掉期产品等,银行系统在参与碳金融业务过程中可以开发研究新产品,使碳金融产品种类更多。因为碳金融市场交易工具不同,因此碳金融产品价格也会存在一定差异。

四、我国开展碳金融业务的现状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占发展中国家的一半以上,占全球总量的近1/6,而且这个总量还在不断增加,预计再过10左右碳排放量将超过美国。当前,我国建立碳金融交易所的城市主要有北京、天津、上海等,业务范围小、品种单一,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工业企业是碳排放主体,要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就必须改进企业排放技术。但我国企业的减排技术相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甚至有些企业根本不具备排放技术,而解决技术问题还存在大量的资金缺口。

五、对我国碳金融业务的启示

1.碳金融机构的基本业务。当前,我国处于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要完成上述目标就必须有大量的资金支持。借鉴外国银行的碳金融业务经验,我国银行应开展关于节能减排的抵押贷款、信贷支持等金融业务,为企业研发或购买减排技术提供帮助。

2.开展与产业链相关的碳金融服务。从产业链出发是减少排放的关键。为满足企业对减排资金的需求,银行可以开展与产业链相关的碳金融业务,向相关企业提供项目开发资金支持,从而有效降低碳排放量。

3.试水生态碳金融业务。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森林覆盖率。森林能吸收并贮存二氧化碳,拥有森林的人员把碳排放权储存在银行,而需要者可以通过金融系统购买碳排存权。开展生态碳金融业务不仅能改善生态环境,而且能增加林木种植户收入。

总之,低碳经济是新形势下的必然发展趋向。目前,我国关于碳金融业务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此可以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碳金融发展模式,加强碳金融业务及其衍生品的研究,以促进碳金融业务健康协调发展。(作者单位: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施建富.从碳资产质押授信看我国碳金融业务创新[J]时代金融(中旬)2012(8).

碳排放的主要途径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 TQ541 文献标识码:A

一、现状概述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的划分,主要有如下六种温室气体排放(Green Hose Gas, GHG)导致了大气温度的异常变化,即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在此基础上,各国政府拟定了各种国内温室气体管控机制[],他们独自或与其它第三方组织、跨国企业建立温室气体计量的相关准则,或者在企业可持续性指标中加入温室气体评价项目,透过供应链的力量,要求企业上游供应链提供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关信息,并寻求第三公证单位进行检验与查证。

这些温室气体计量方法或准则。《商品和服务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评估规范》(PAS2050)是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产品碳排放计量方法。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是一种“从摇篮到坟墓”的评价方法,正越来越多地被用来评价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它要求详细研究其生命周期内各单元过程的能源需求、原材料利用和活动可能造成的污染排放,包括原材料资源化、开采、运输、制造/加工、分配、利用/再利用/维护以及废弃物处理。因此,生命周期评价能够更加全面的体现企业在原料选取、生产过程、成品运输及控制产品能耗等方面的减排潜能,可以促进企业采取落实循环经济,使用再生原材料,合理处置副产品及废料,技术改造控制产品能耗等措施降低排放量,更好地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在本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分析了国内某复合木地板生产工厂连续2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并尝试通过数据对比探讨生产型企业的碳减排途径。

二、方法简述

(一)方法学及参数的确定

LCA碳盘查在方法学上主要采用PAS2050:2008中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学;产品的排放因子主要来自英国政府DEFRA碳排放数据库以及GHG protocol排放因子数据库,同时参考了《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0》、《中国区域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等相关资料。

(二)分析阶段的划分

在LCA评价中,产品的生产过程分为原材料生产阶段、产品生产阶段、运输分销阶段、安装使用阶段、以及处置或再生阶段。其中,原材料生产阶段主要指原、辅材料的生产和有关的过程;产品生产阶段指所有生产过程和与生产有关的运输/储存活动、包装、与场地相关的排放,以及产生的所有材料如产品、废物、共生产品和直接排放,排放源包括厂内叉车、空调、冰箱、检测设备制冷、灭火器、乙炔、柴油、化粪池及电力等的使用;运输阶段主要包括卡车、轮船、火车等;安装使用阶段是指安装过程中使用的材料及能源,包括防潮膜及极少量电力,使用阶段消费者基本无能源消耗;处置阶段指产品废弃后的处理处置排放。

三、盘查结果及分析

(一)主辅料排放

第二年与第一年相比总产量减少了102321平方米,主料排放量减少710tCO2e,辅料排放量增加310 tCO2e,总体上原材料部分排放量减少400 tCO2e,但减排量相对产生量极小。

(二)生产阶段排放

生产环节的排放量增加了1662tCO2e,经对比可以看出,除原材料运输外,生产阶段排放主要来自用电、叉车运输和自有车辆使用三个部分。

进一步分析得知,第二年生产环节电、油等消耗有所增加导致排放量增加,具体见下表

可以看出,该厂在产量大幅下降的同时生产电耗、油耗和自有车辆使用量的相对增加造成了生产阶段的排放量增加。

(三)运输阶段排放量

运输阶段排放量增加了577tCO2e,其中海运和铁路运输的比例有所增加,由于海运和铁运的排放因子小于汽运的排放因子,因此增加海运和铁运的比例有助于降低运输阶段排放量。但由于业务范围日趋扩大,产品的销售网络也日益完善,随即增加了运往各地的里程数,因此运输总里程增加较多,运输阶段排放量仍有较明显的增加。

(四)安装使用阶段排放

由于盘查的前设条件为安装阶段仅消耗极少电力并使用一定量的防潮膜,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仅消耗少量水进行清洁,电力和水的消耗量极小,可忽略不计,因此安装和消费者使用阶段的主要排放来自防潮膜的上游排放。该部分排放量约占总排放量的5%左右,但因防潮膜的使用量不在企业可控范围内,对于企业主动减排讨论意义不大,因此不做赘述。

(五)废弃阶段

该厂生产的废弃物主要为木糠和地板产品最终废弃后的处置,其中木糠处理分为厂内做燃料燃烧和外运做其他产品原料;因此厂内处理的排放为木糠燃烧的排放量,而厂外处理的排放仅为运输阶段的排放,厂外处置部分排放计入下游产品排放,不在盘查范围内;废弃地板处置方式假设为全部燃烧。

可以看出废弃阶段主要排放来自废弃地板处理,占废弃阶段总排放的90%以上。

四、评价结果及减排途径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各阶段的GHG排放特点各有不同,其中有汇率、价格变动等客观原因导致的排放量变化,也有生产率变化、生产能耗变化等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原因导致的排放量变化。

原材料阶段排放主要来自原辅材料的上游排放,包括材料从自然界开采、加工、包装等过程的排放,因此这一阶段的减排应主要依靠:①提高工艺技术水平,提高成品率,减少原辅材料的使用量;②尽量采购上游排放较少的原辅材料,如经过碳中和认证的材料、或生产过程中碳排放较少的产品,以及其他生产的副产品等。

生产阶段的主要排放来自用电、叉车使用和自有车辆使用。这一阶段的减排主要依靠:①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减少不必要的出行,或提高自有车辆的使用效率;②因叉车主要用于物料的搬运,电力使用也是生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生产息息相关,企业应自查原因,在产量较大幅度减少的前提下,生产能耗和叉车使用量大大增加,提高管理水平,优化电力和叉车的使用效率,降低排放。

运输阶段的排放量上升与企业业务发展水平有关,同时也与企业运输外包商的运输策略有关。在相同的运输距离和载重前提下,不同运输途径的排放因子为海运<铁运<汽运,因此运输外包商应尽可能多的使用海运和铁运,减少汽运。若企业依靠自身的市场地位影响运输外包商的运输策略,将有可能对企业的GHG减排带来较为可观的效益;此外,企业在经销商的设置上也可以考虑布局方式和位置,以便减少运输距离,减少运输阶段排放量。

废弃阶段排放主要来自残品的处置排放。这一阶段的减排策略包括:①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产品优良率,减少残品数量;②尽量与其他厂商签订回收协议,使废弃的地板进入下游产业链,成为其他产品的原辅料,降低下游排放。

五、结论

碳排放的主要途径范文第4篇

碳标签,也称碳足迹。"碳足迹"来源于一个英语单词"Carbon Footprint",碳标签(Carbon Labelling)是为了缓解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es,GHG)排放,推广低碳排放技术,把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经济文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是人类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建立在化石能源的高消耗、温室气体的高排放上的,具有高度的化石能源依赖性。众所周知,化石能源利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警示我们环境已经是经济发展的实质性制约因素。有消息称我国将很快出台《中国低碳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而在国外,低碳认证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在英国的超市内,货架上的每件商品都有一个特殊的标签,这个标签显示的是生产此种商品所消耗的二氧化碳数量。在一瓶易拉罐啤酒的外包装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每听啤酒的碳消耗量是120克;一盒250毫升牛奶的排碳量是360克,这就是"碳标签"。目前已经有德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十几个国家开展低碳产品认证,要求上市的产品上必须贴有"碳标签",即标明产品在生产、包装和销售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建立我国的碳标签法律制度可以丰富和完善我国的环境标准。同时,建立我国碳标签法律制度也具有法律、财政和实际操作上的可行性。

二、建立碳标签法律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一项具体制度的实施必须要有法律依据和操作的可行性,下面将从法律依据、财政可行性和实践操作可行性方面进行分析。

(一)建立碳标签制度的法律依据

1、我国行政许可法第十二条规定"下列事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 (一)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宏观调控、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定活动,需要按照法定条件予以批准的事项; (四)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产品、物品,需要按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通过检验、检测、检疫等方式进行审定的事项;"

无人会否认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公共资源属性,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也是毋庸多言的。所以对影响公众健康领域的产品实施碳标签法律制度完全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实施许可的范围。

同时本法第十三条规定:本法第十二条所列事项,通过下列方式能够予以规范的,可以不设行政许可:

(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

(2)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

(3)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

(4)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

鉴于环境领域企业内部成本外部化的倾向,碳标签法律制度的实施是无法通过市场自由配置和行业自律有效实施的,必须依赖强行性的法律制度,实施行政许可。

2、我国环境保护法第六条的规定"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此项规定确定了在环境保护法领域上的公众参与原则,即指公众有权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参与一切与公众环境权益相关的开发决策等活动之中,并有权受到相应的法律保护和救济,以防止决策的盲目性,使得该项决策符合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和需要。政府有保障公民参与环境决策的义务,鉴于公民和企业环境信息的不对称,实施碳标签法律制度,是保障公民参与环境决策的有效途径。

3、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份、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此项规定确定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当然包括了环境知情权。当消费者选择商品的时候,碳标签标注的产品碳足迹信息将会是消费者知悉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主要途径,满足其环境知情权。这将会影响消费者的理性选择,进而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促进企业的低碳选择。

(二)建立碳标签法律制度的财政可行性分析

通过实施碳税机制可以有效推进碳标签法律制度。碳税是指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税。它以环境保护为目的,希望通过削减二氧化碳排放来减缓全球变暖。碳税通过对燃煤和石油下游的汽油、航空燃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产品,按其碳含量的比例征税来实现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与总量控制和排放贸易等市场竞争为基础的温室气体减排机制不同,征收碳税只需要额外增加非常少的管理成本就可以实现。

(三)建立碳标签法律制度的操作可行性分析

更多地强调市场效率配置有利一面的"自由市场环境主义"(Free Market Enviromentalism)已经无法有效解决企业外部成本问题。因为它忽略了一个问题,然而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大气是全体人类共有的资源,其产权的界定是相当困难的。所以,我们不能用产权界定的方式来代替庇古税,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碳标签有可能不是最好的但却是比较有效的方式。

庇古税较之产权界定虽然存在管理成本但不存在交易成本,更何况庇古税虽说是政府的干预,但这种干预是一种宏观干预,而非指令与控制式的干预。在中国的税制中,与环境资源直接有关的税种主要有资源税、消费税、城建税、车船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税等。从理论上说,庇古税是优美的,但在具体实施中,却横阻着一道道的难题。其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应为诸多难题中的难中之难。

通过实施碳标签法律制度,以消费者的理性消费间接地促进企业进行低碳选择,进而也可以碳标签的标识使得企业和消费者进行有效和充分的产品碳信息沟通。

无论如何,在存在外部效应的情况下,市场均衡偏离帕累托最优,为达到帕累托最优,向温室气体排放者征收碳税,使外部成本内部化,不失为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刘爱军.生态文明与环境立法[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2]朱谦.环境法基本原理--以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为中心[M]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3]周冯琦.上海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2009低碳经济专题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4]蔡林海.低碳经济 绿色革命与全球创新竞争大格局[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碳排放的主要途径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研究综述 发展

在气候问题备受关注的国际大背景下,从《京都议定书》到“巴厘岛路线图”,世界各国都在为解决气候问题而努力。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是由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的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而后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作为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我国怎样发展低碳经济,如何改变经济转型、如何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针对这一情况,我国的学者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见解。

一、实行低碳经济的必要性方面

金乐琴(2009)低碳经济的中国化是要强调发展与减排的结合,通过改善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来减少能源需求和排放,而不是以降低生活质量和经济增长为代价实现低碳目的。提出我们要结合自身国情认识低碳经济。首先要承认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要看到我国自身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

冯之浚(2009)认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都需要发展低碳经济,而同时,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是经济层面上的问题,还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关系,综合国力。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之下,不仅为了因对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上所面临的国际压力。也是为了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

岳瑞锋,朱永杰(2010)在1990-2007 年中国能源碳排放的省域聚类分析一文中,以能源碳排放的总量和份额为排放数量指标,以排放强度和人均排放为排放效率指标,利用1990-2007 年间各省域的化石能源消费数据,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以GDP来衡量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全面的,如果将碳排放等环境指标反映进去,往往经济强省都是建立在环境破坏的基础之上,本文认为我国主要的GDP 份额和大部分人口仍然处于“高排”的发展模式。因此我国急需发展低碳经济。

许涤龙,欧阳胜银(2010)运用低碳经济统计评价体系的构建的方法对我国30个省市进行综合评价,发现很多指标数值都超出临界范围,反映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很低。中国在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呈阶梯式分布,以东部沿海发展最好。

庄贵阳(2010)认为在发展中寻求减排、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是我国化解国际压力且结合国情的双赢选择。虽然,我国在处理这一问题上仍存在很大难度,需要跨越许多市场和制度障碍。从内部需求和外部驱动两个方面论证中国经济需要走低碳发展道路。并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和潜力进行了研究。

二、影响碳排放量的因素

张雷(2003)运用多元化指数方法分析了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认为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多元化会导致国家从以高碳燃料为主转向以低碳为主。

赵云君等(2004)通过选择多个单一国家的不同样本,发现有些指标的实证结果相互矛盾,从而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只是一个客观现象,而不是一个客观规律”的论断。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2006)基于碳排放量的基本等式,采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定量分析了1995-2004年间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变化对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建立中国人均碳排放的模型,以能源结构、效率和经济发展作为影响碳排放量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对拉动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指数增长,而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对抑制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都呈倒U字型。

邹博(2011)通过选取中国29个省的面板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检验了影响碳排放的因素,结果证明,碳排放量与人均GDP呈正向关系,与第二产业比重呈U型关系,最后分析了我国如何控制碳排放量的快速增长。

三、实现低碳经济的途径

鲍健强(2008)认为,碳排放量成为衡量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而正因为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孕育了低碳经济。最后提出了我国多层面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方法:一是调整产业结构;二是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三是发展低碳工业;四是建设低碳城市;五是通过植树造林、生物固碳,扩大碳汇。

郭印,王敏洁(2009)在气候问题备受关注的国际大背景下,社会呈现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不断转变,国际碳排放协议不断完善等趋势。从低碳经济的产生背景作为切入点,介绍了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总结出了我国多层面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包括加大国家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优化能源结构,限制高碳产业市场准入等方法。

任奔,凌芳(2009)从国际上低碳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入手,结合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提出了包括强制性法规标准,经济激励措施和发展碳交易等政策措施。同时介绍了国际上的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技术和炭捕存技术。

刘传江(2010)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中国低碳道路的选择一文中首先论证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和进程,认为低碳经济是人类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而提出的一种可持续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受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技术条件的制约或影响,从发展态势和规律上理解低碳经济的四个层面,达到从高碳经济向零碳经济转型。此外,还提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要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确定发展目标聚力关键技术、完善制度保障等方面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乐琴.关于低碳经济“中国化”的再认识[J].低碳与世界经济的大方向特辑,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