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谈谈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谈谈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谈谈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谈谈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谈谈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范文第1篇

一、关注作者,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许多作者的事迹体现了强烈的生命意识。他们尽管饱受着各种挫折和种种打击,但依然以积极乐观、豁达开朗、达观超脱的态度面对现实,笑对人生,让自己的生命放射出绚丽夺目的光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课文作者生平事迹及写作背景的介绍,渗透生命教育,借助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触动学生对生命、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从而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生命意识,促使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如学习《享受生活》时,教师可以结合作者海伦・凯勒的生平事迹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和启迪,让学生学习作者那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海伦・凯勒,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先后完成了14部著作,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文学学士的盲聋人,也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二十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并获总统自由勋章。海伦幼时因一次高烧,导致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从此,丧失了视觉、听觉以及说话能力,生命世界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性情也开始大变。七岁时,导师安妮・莎莉文走进了海伦的生活,唤醒了她沉睡的生命意识,点燃了她的生命之灯。在莎莉文的帮助下,海伦开始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凭着触觉,学会了读书和说话,与外人沟通。二十岁时,成功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希腊、拉丁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这样评价:“19世纪出了两个了不起的人,一个拿破论,一个是海伦・凯勒。”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海伦作为一个盲聋人,能以惊人的爆发力、顽强的毅力成就非凡的事业,走完她的人生之路,而身体健全的我们,又有何理由不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不热爱美好的生活呢!

二、解读文本,领悟生命的意义和真谛

文本是一个载体,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意志,是进行生命教育最天然的材料。语文教材的文本大多取自于名家名作,蕴涵着丰厚的精神底蕴,它蛰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往往容易触动学生的心灵之弦,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感受到思想的碰撞,体验到心灵的愉悦,认识到生命的本真。因此,在初中语文渗透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文本,通过对文本的深层解读,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使学生与文本、作者达到生命的交流,从而领悟生命的意义和真谛。

如《紫藤萝瀑布》一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紫藤萝的盛开与凋零的命运为线索,赞美生命的顽强、美好和永恒。在学习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挖掘文本深层内涵。①世界上的花千万种,作者为什么却独独钟情于紫藤萝花?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眼前看到的紫藤萝花的?③作者看到这盛开的紫藤萝花,又想起十多年前家门外的紫藤萝,眼前的紫藤萝花和记忆中的紫藤萝花有何不同?作者是如何由紫藤萝花的盛衰变迁感悟到生命的永恒、人生的意义?④“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这句话,如何理解?这样,通过对文本的探究、咀嚼,学生明白了人生在世,我们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以“生”的喜悦和奋进的精神、豁达乐观的胸怀、积极向上的心态正视不幸,面对磨难。

三、开展活动,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

生命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通过知识传授,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开展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我体验生命的价值,促使学生将汲取的生命理念内化成自觉行为,从而提升生命质量。因此,在初中语文渗透生命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开展实践体验活动,以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增加学生的实践感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生命教育的真谛。

谈谈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范文第2篇

一.目标意识

在备泰戈尔散文《生命――心灵》时,一位老师确定本文的二个教学目标:1.感受散文蕴含的哲思,理解文中表达的生命的意义。2.感受散文诗化的语言,得到审美体验。在课后作业这样设计:1.有人说:泰戈尔著作之流行、之能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兴趣,一半在于他思想中高超的理想主义,一半在于他作品中文学的庄严与美丽。课后再次品读泰戈尔诗化语言,感受画面之美。2.阅读泰戈尔的诗集《吉檀迦利》《飞鸟集》《新月集》,做十条摘录。该作业设计,紧紧围绕两个教学目标,既让学生动口,体会诗化语言,获得审美体验,又让学生动手,摘录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解过程,发现的过程,感悟的过程,审美过程。通过摘录,既积累丰富的知识,又能不断增加学生的文化内涵。

二.精选意识

在教学中,许多老师往往很随意地使用现成的教辅资料,或下发整张试卷,布置作业不加选择,信奉题海战术,此类现象在复习阶段,尤其毕业班教学中最为常见。这种作业设计方式,是对学生极不负责任的表现。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一门学科花的时间多了,用在其它学科上的时间就少了。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偏科现象。不仅大大加重了学生的作业负担,极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而且会加深各任课教师之间的矛盾。因此在作业设计上,我们应该放出自己的眼光,去粗存精,才能吹尽黄沙始到金。通过设计典型的训练题目,使学生能尽快掌握新课传授的知识点,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泰戈尔散文《生命――心灵》的作业设计都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一到二个作业题。或立足于对文本语言的品读,或立足于文本哲理的思索,或立足于生命的思考,或立足于从课内到课外,作适当的拓展,没有机械的抄写,繁多的识记,侧重的是对文本的理解,思维的训练,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层次意识

在备泰戈尔散文《生命――心灵》时,有位教师设定了本文的二个教学目标:1.了解“生命”、“心灵”的具体形象。2.揣摩语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关于生命的意义。作业作了如下设计:1.结合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关于生命的意义,请你谈谈自己的认识。2.阅读《泰戈尔谈人生》、《人生的亲证:诗哲泰戈尔的人生哲学》,了解泰戈尔的一些哲学思想。可见,作业要求1紧紧围绕本课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让学生再次深入文本,加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作业要求2是在要求1的基础上,提出更高一层的要求,目光视野转向泰戈尔的其他作品,并从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深入到对泰戈尔哲学思想的了解。

四.拓展意识

在备泰戈尔散文《生命――心灵》时,有的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文章五个篇章的各自内容和彼此联系,读懂文章题目含义。最后设计了如下的作业:课外阅读泰戈尔的作品,如《飞鸟集》,从中摘取若干能体现泰戈尔生命思索的文字,鉴赏并背诵。

这样设计作业,对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积累、鉴赏和人文素养大有裨益。

五.激趣意识

有位教师先对《生命――心灵》全文作了总结:泰戈尔的诗文超越人也超越自然,他追求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境界,诗文中的精神美和艺术美是无法言传的,其中闪现的生命的激情与爱,是诗人心灵的产物,然后引用名人对泰戈尔的评价:台湾诗人钟鼎文说过“泰戈尔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不属于东方或者西方,但却涵盖着东方与西方最崇高的精神领域,甚且,更是一个超越的存在,不属于任何时代而属于永恒。”激发起学生再次阅读泰戈尔作品的冲动,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请课后朗读泰戈尔的诗《生如夏花》,体会诗中对生命与爱有怎样的思考?

谈谈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范文第3篇

一、阅读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所有的文章篇目都是精挑细选仔细审核过的文质兼美的教育佳作,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分析透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们能够体会到文章的文字优美以及感情深沉,同时还可以为学生们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让学生们能够明白生命是一切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和终极目标,在平时生活的过程中,只有珍惜宝贵的生命,树立生命意识,才能更好的为社会以及为人类做出贡献。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适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们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深刻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使得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深有体会。比如在学习《生命的壮歌》这一课的时候,首先走近《生命的壮歌》,教师要带领学生们能够体会到这是一首足以让读者感动到滴血流泪的协奏曲,让学生们体会在残酷的自然界中,只有弱肉强食才能生存的环境中,两个同样脆弱的生命在即将面对生死的时候能够用合作以及献身精神完成悲壮的壮歌。教师在让学生们理解了这样的思想感情之后,就要引导学生们能够以这篇课文为基点,探讨生命价值,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渗透一些生命教育的意义,让学生们体会到生命的珍贵。

二、自主学习:增加生命教育的内涵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不仅应该长时间的为学生们灌输知识,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们能够学会自主学习和同学们之间进行合作探究,在学生们自学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们精细的讲解文本的内容,让学生们能够在词语、句子、段落乃至全文的理解上逐步增加生命教育的内涵。比如在学习《生命的壮歌》一课时,教师应该会发现在这篇文章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虽然学生们在自主学习的时候会有一些困难,觉得这些句子段落比较难以理解,但是,如果反复的朗读,在阅读之前能够深入了解文章的背景,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做到与作品对话,更加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同时也能够不断地自主学习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文章以外的知识,这样可以使得学生们能够更深刻的理解课文的内涵。在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们不仅能够认真对待文本内容,深入地和文本作品对话,同时也能够不断地扩展课外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利用互联网,课外书等资料,了解更多的关于生命教育的知识,比如观看校园霸凌的视频,能够有自己的一些见解,或者是读一些其他的文本作品,在品读的过程中能够体会生命的伟大,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碰撞生命的激情。

三、写作教学:融入生命教育的理念

谈谈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范文第4篇

一、美术课程饱含丰富的生命教育因素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美术课程倡导实施充满人文关怀的人文教育,通过提高人文素养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使现代人拥有更开阔的心胸,更加重视精神追求,培养人文精神,引导个体对人生进行终极意义的探索,对人类命运进行深层观照。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认为,“视觉是人的心灵与外界沟通的要道,是最准确的感官。又因为人类大部分知识来源于视觉,所以以视觉为基础的绘画,就成为人类认识自然和传播真与美的最有效的手段。”美术学科中众多大师的美术作品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因素,它们通过形、色、质等载体,以独特的诉诸于视觉的形式,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生命体的样貌、结构、形态、特征,欣赏和感受生命体的美感,如古希腊神像、印第安图腾、埃及金字塔,宏伟的形体、神化的造型,使青少年通过感知美的因素,产生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内驱力,来获得对人生、人性、人情的深刻体验和感悟。《格尔尼卡》――毕加索所有作品中最能体现生命价值观的一幅作品,作品中强烈扭曲肢解的形象、变态狰狞的面孔、伤感黯然的表情及肤色、躁动不安的情绪、黑白分明的节奏,分明是生命价值的真实再现,画面中表现出生命的力量及做人的执著与真诚。又如,油画《绿洲》,画家马格利特通过巧妙的构思,利用独特的象征、借用和幽的表现手法,简练集中地突出“绿”是“生命”这一主题,表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绿洲”,意义深远,极具艺术感染力。画家用这种奇幻的景象警醒人们爱护环境、保护绿洲,达到宣传环保的目的。

美术作品往往反映和体现创作者对社会、对生活、对命运的主观情感感受,通过不同的造型、色彩、构图来表现自己对生命的认识、感悟、理解,对大自然的关照,对人与自然、人与宇宙关系的认识、体悟。如,画家齐白石老人笔下那些虫鸟鱼虾总是流露出生命的律动,特别是在他的河虾及螃蟹作品中,我们能感觉到他那不屈服于黑暗社会的压迫,在不屈不挠中体现了一种竞技拼搏的精神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学校开展的众多美术实践活动中也饱含了丰富的生命教育因素。如,美化校园、美化寝室活动,“变废为宝”活动,以安全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展览活动,“珍爱生命、远离”美术作品设计比赛等等,这些活动都有利于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思考生命的价值,也有助于塑造美好心灵,培养健康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二、初中美术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笔者认为,初中美术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把握生命的本质,让自然生命得到呵护;理解生命意义,培养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让社会生命得到塑造;提升生命的境界,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精神生命得到激扬。初中美术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

1. 认识生命,敬畏生命――让自然生命得到呵护。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人体的构造与各器官的功能,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现象,认识性差异等。让学生知道生命的特征:生命是有限的,又具有超越性;是脆弱的,又是坚强的;生命个体是独特的,又是多姿多彩的;是不可重复的,又是不断创造、不断发展的。生命的有限性、脆弱性、不可重复性,显示生命的来之不易、极其可贵,教育学生对生命有敬畏感,充满崇高感、神圣感。

2. 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让社会生命得到塑造。在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的基础上,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让社会生命得到塑造。让学生知道,正因为生命的短暂、脆弱、不可重复、独特,所以需要我们倍加珍惜。生命十分美好,面对美好的生命,我们不能漠视,而是懂得尊重和珍惜,只有珍惜生命的美丽,才会懂得生命的意义。人生不能假设,更不可重新再来。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失去的也不再属于你,与其伤心感叹,倒不如更好地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知道人不仅生活在人之中,还生活在自然之中,社会之中,所以生命教育还可以从尊重自我、尊重他人,扩展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关系之中,学会尊重差异,敬畏自然,胸怀社会;学会尊重、理解和关爱他人,能够妥善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和矛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情弱者,珍爱他人的生命;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及大自然的规律性,理解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珍惜水资源和其它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3. 经营生命,升华生命――让精神生命得到激扬。精神生命是人之生命的升华,它赋予人的灵性,使人有了灵魂。健全的人格是精神生命的意义所在,培养健全人格,就要经营生命,超越社会生命,升华精神生命。教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肯定自我,培养自信,凸显个性。学习调节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能够承受挫折与压力,平静看待和面对死亡。引导学生思考信仰与人生的问题厘清自己的人生方向,敲定自己的终极关怀,以宏观的视野去审视人类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认识国家、世界的伦理,关心人类的危机,建立地球村的观念,活出全方位的生命。精神生命在经营,升华生命得到激扬。

三、美术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1. 让学生在欣赏评析中感受生命美。美术教学中,教师常组织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然后开展讨论来鼓励学生思考,这是一种常用的美术教学方法。我在引导学生对各类美术作品如雕塑、油画、国画等进行欣赏评述时,先让他们用几分钟时间安静地、心平气和地解读一下美术作品,再谈谈自己看出了什么、看懂了什么、有什么感想。接着,引导学生读懂作品的内容,寻找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欣赏后的感受,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点评、相互补充。通过欣赏讨论,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以美激情,以美求真,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美的熏陶、感染中感悟生命之美,体悟生命之价值,激发对生命的热爱。如,引导学生欣赏评析雕塑《掷铁饼者》,整尊雕像充满了连贯的运动感和节奏感,突破了艺术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传递了运动的意念,把人体的和谐、健美和青春的力量表达得淋漓尽致,让学生感叹生命体的健美和力量。又如,欣赏评析油画《父亲》,通过给油画取名、自主欣赏探究、交流评价、教师引导点拨等过程,让学生透过画面去感受劳动人民的勤劳美、沧桑美,理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在震撼和深思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2. 让学生在造型表现中体验生命美。生命教育是一种体验教育,如果离开了身历其境的感受与体会,仅仅是视觉上的感知,语言上的评判、交流,可能只是脑海中的概念,有时不能成为行为的动力。心理学的研究指出,个体实际有用的能力,10%来自阅读,15%来自听闻,75%来自实际的体验。因此,生命教育课程的教学,应由体验活动,让学生以“感受”而非“认知”的方式认识生命,即不但要引导学生从感觉认知上去认识生命、敬畏生命,更要从行动上去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而引导学生开展系列造型表现活动,就能让学生在认识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要素的基础上,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美学原理,通过自己的想象去绘画、雕刻、制作生成平面的或立体的造型。在这一塑造美、表现美的实践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命美。如,教学《春天的色彩》,我设计组织如下教学程序: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激发学习兴趣;讨论中知道描述春天的途径与方法;观察联想,合作探究,明确春天的色彩有粉红色、桃红色、黄色、绿色、湖蓝色等,但以绿色为主;欣赏感受,拓展思维,明白用点、线、面表现春天的色彩;共同合作,教师指导,表现春天的色彩;成功展示,相互评价,展示自我,体验快乐。通过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懂得了表现春天色彩的方法,初步掌握了用色彩表现春天的技能,也让学生领略了自然生命的美景,感受了春天美丽的色彩,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让学生在设计应用中创造生命美。设计应用过程就是美术知识价值的再现过程。设计应用中进行生命教育,就是让学通过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努力创造,外化和抒发自己对生命的认识、情感,通过开展学以致用的活动、实践,不仅可以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好环境,也可以积极地改善、美化生活和环境。如,环保贺卡制作活动教学中,我首先提问学生:生活中哪些废弃的材料可以用来制作环保贺卡?学生们纷纷发言,提到了各种各样的材料,如包装纸、包装盒、吸管、毛线、干花、布条、树皮、绳子、塑料材料、过期的日历、画报、挂历都、吹塑纸、牙签等等。在此基础上,我提供示例,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环保贺卡,然后指导学生自行构思、设计和制作。最后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评价,进一步修改完善。学生们设计制作了各式各样的贺卡,结构上有二折式、三折式、对折式、相框式、台历式等形式,类型上有生日贺卡、谢师卡、母亲卡、圣诞卡、新年卡等。这一活动,不仅使学生学习了贺卡制作的方法,提高了学生设计、制作能力,也有利于传情达意,培养了关心他人、友爱同学的感情,还增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尽管这些贺卡算不上很漂亮、美观,但却饱含了制作者对高雅艺术的追求和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又如,教学《室内装饰品的设计与制作》,我通过组织学生对室内装饰图片的欣赏,感受室内装饰品对于室内装修的重要性,产生对室内装饰品的喜爱之情和设计冲动,通过尝试用各种不同材料、方式、方法制作室内装饰品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品味,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用自己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参考文献:

[1]程斯辉.教育之道[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16-17.

谈谈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教学质量 实效

对一线教师来说,学会用新课程理念设计课堂教学,既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需要,也是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的需要,还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许多新教学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迫使教师掌握新课程理念,并应用新理念实施课堂教学。但从当前的教学实践看,从原有经验出发,“穿新鞋走老路”,欠缺了科学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的现象不少;相反,许多成功的典型的课例,都是科学与智慧的结晶,都是从“经验型”向“理念型”教学观念转型和升华的过程。对此,本人结合听课、评课及视导过程发现的问题,谈几点教学看法。

一、以生为本,进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设计要更多地研究学生、面向学生,要学会从学的角度来想问题,关注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经验,研究学生的个别差异。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尤其是教给学生阅读教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在组织教学时,对情景的设置、问题的设计、活动的形式等,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立场、思维能力和喜好方式。同时,还要对教学中非预设环节进行设计,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要着重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促进知识的有效建构。

在听课、评课及视导过程中,有的教师在公开课上,对学生总是事先预设,上课变成演出,实际上是为了满足教师的教学任务,脱离了新课程的本质。相反以学生为本和中心的教学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课堂的实效。如《价值与价值观》一课中,授课教师就徐本禹的典型事例作为材料播放,并从学的角度进行了许多精彩的问题设计:请谈谈“他哪里感动了你?”“他这样做值得吗?值在哪里?不值在哪里?”“物的价值与人的价值是一回事吗?”“他有哪些价值需求?”“假如是你,你会选择到农村教学吗?”“为什么人们会有不同的选择呢?”等等,整个课堂围绕一个典例不断衍生问题,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也提高了课堂的教学实效。

二、以学生疑问为“问题”带出知识,培养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新课程教学提倡“以问题为中心”,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了传统教学以知识为中心的本位意识,要实现从知识学习到能力培养的转化,在教师教学理念上就必须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重视教学过程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可见如何积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帮助学生弄清楚教材每一节有哪些内容,基本概念、原理和疑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从学生认知规律看,有“思”才能生疑、才能质疑,才能吸引、刺激学生有针对性地去探究,进而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还是以那堂“价值与价值观”课为例,在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某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以《感动中国》中孟祥斌的视频为典例,向学生不断提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再从生活经验中衍生出新问题,逐步完成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升华、定义,组合成了课堂的生命体验,而这种体验会激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终身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该教师把零散的知识点有机组合在对问题思考的整体设计上,使“问题”成为拉动知识发展的动力,知识即服务了生活,又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载体。在这里,要强调教师即要善于发现学生问题,又要善于将这些问题整合在一起,以现实生活的问题形式呈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用问题带出知识的生成。

三、以学定导,以导引学,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知识不能简单的通过教师传授得到,应该通过一定情景,通过师生合作、探究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才是深层次的、有意义的。

在视导过程中,发现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设计了9个探究活动,大约4分钟一个,这种设计多且杂,没有足够的时间空间给学生思考活动,效果很差。可见,对探究活动的“度”要学会把握。不少年轻教师网络搜索能力很强,但是,对情景不会取舍,导致大量情景材料堆积在课堂,令人眼花缭乱。殊不知情景是产生知识的现实载体,但知识也是对情景深入研究的理论载体,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高对情景浅表化处理向深层次认识发展的能力,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际情况,对情景材料进行加工,从而更好的带动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如上例中通过师生的合作、探究,可以归纳出: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既然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因而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贡献了什么,而非索取了多少。同时明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可分为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四、充分理解学生“脆弱知识综合症”的局限,反思教学

学生“脆弱知识综合症”是美国学者大卫.珀金斯针对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到位的情况提出来的一个比喻,他不只是学困生的专利,好学生似乎也不例外。“脆弱知识综合症”不是教师想要的教学效果。能否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是教师希望急切解决的重要课题。教学反思侧重于对过程的重新审视,侧重于对教学方法、探究过程、学习结果的反思想,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教学要把每一堂课的结束看作是新一轮教学设计的开始,及时反思,对教学现象、过程、效果做深入的、本质的、规律的研究,对学生对知识掌握或理解的程度、层次进行了解反馈并集中整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上例中,通过交流讨论合作探究,还有学困生对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是不是一回事,以及判断人生价值大小的标准等问题模糊不清。那么通过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的反思,就可能发现这一问题,并在后续教学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傅道春著. 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