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农村建设的优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现状
近年来,山东省曹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建设,把农村有线电视入户工程列入为民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要求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65%。目前,有线电视光缆线路已基本铺设到乡镇,大部分村铺设了光缆,具备了发展农村有线电视的条件。县广播电视台积极争取各乡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力争实施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强力推进农村有线电视的发展。为此,曹县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加大工程建设进度,在充分将利用好济宁市政府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对于一次性入户率达到65%的村庄减免安装费,降低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的门槛,同时利用扶持资金,积极开展有线电视的入户工作。
二、措施与成绩
1、立足实际,明确发展思路
立足茶陵实际,积极探索"村村通"工作的新措施,以落实"村村通"为契机,把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建设与"村村通"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联大网、建小网和安装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施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农村有线广播电视。条件较好,人口相对集中,能够在附近接通有线电视信号的自然村,尽量架设光缆、电缆发展有线电视用户。对居住人口较集中、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较好,但又不能连接附近有线电视网络信号的自然村,采取建立小型有线电视站的方式扩大广播电视覆盖面。人口居住分散、自然条件差确实不能发展有线电视的,以自然村为单位建立卫星电视接收设施,收看,待条件成熟再逐步延伸发展到户。
2、立足创新,落实五个统一
对乡镇广播电视站进行体制改革,收并原各乡村级站,实行垂直管理,在具体管理上实行"五个统一":一是统一行政管理。把县广播电视局原技术服务部和各乡镇站的人财物整合在一起,组建了"茶陵县农村广播电视总站"。总站作为县广播电视局下属的一个事业机构,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负责全县农村广播电视宣传、事业发展、技术服务、行业管理以及各乡镇站的人财物管理工作。二是统一人员管理。乡镇站机线员的党、团组织关系由乡镇转入县广播电视局,工资关系由县财政直接划拨到县局,由总站统一发放工资福利,统一缴纳养老保险及失业保险。人事调动、年度考核、工资晋升由县局负责。三是统一财务管理。取消各乡镇站的财务开支权,各乡镇站实行报帐制,收入统一交总站财务入帐,开支统一到总站审批报销。设备器材由总站采购和供应,并统一有线电视收视费标准,收费发票到总站领取。同时,在总站与乡镇站统一核算的基础上,对各乡镇站实行分站设帐、分站考核,把经营效益与工资、奖金挂钩,改变过去"吃大锅饭"的做法。四是统一资产管理。原各乡镇站的固定资产和网络资产无偿整体移交县广播电视局,由总站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五是统一维修管理。成立专门的维修队伍,定期维护网络安全,巡查村级收看点,并拨付专款作为"村村通"维修基金。通过这些改革措施,从根本扭转和改变了过去乡镇广播电视有系无统、各自为政、管理混 乱、发展缓慢的局面,为全面推进"村村通"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立足搞活,多方筹措资金
按照"借梯上楼、借船出海、借鸡生蛋"的筹资思路,采用"内部挤一点、政府拨一点、银行贷一点、用户交一点、厂家垫一点"的办法,广辟渠道,强化招商引资措施,想方设法筹集农网建设资金,共筹资近2000万元。在"村村通"建设中,为了鼓励吸引农民入网,县广播电视局一方面在建网联网期间,新开户的用户一律免交材料费,千方百计发展新用户;同时,对为"村村通"做出重要贡献的局、站骨干和村支书、村主任等有功人员给予奖励,较好地调动了方方面面筹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严禁在网络内安装卫星地面接受设施,对已安装的由联合行政执法队负责拆除,其设施由广电局处理。
4、立足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
为加强和逐步规范农村广播电视管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从事农村广播电视工作的工作人员实行"四定一包干",即定员、定岗、定目标、定效益工资和费用包干。积极推行工资制度改革;实行公开竞聘上岗;开展"创品牌形象,树窗口意识"的服务活动。县广播电视局将原来二十乡镇广播电视站合并为六个广播电视中心站,打破正式工和临时工的界限,向社会公开聘用一部分能力强、干劲足、肯吃苦的人员担任站长和管理人员,并为他们购买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对农村有线电视网络进行了全面升级和实行可寻址收费系统改造,做大做强农村网络这块"蛋糕"。目前,"村村通"工作已转入发展用户、加强管理的阶段,并正在努力向"大广播、大电视、大宣传、大产业"的方向发展,为将来向农村群众提供影视点播、开发互联网、电子商务、可视电视等拓展网络应用功能做准备,使农村广播电视不仅做到"村村通",更要成为"永久通"和"优质通"。
三、存在的问题
有线电视在农村发展前景好,市场潜力大,且因其节目套数多、信号清晰稳定而备受群众欢迎,这是加快农村有线电视发展的有利时机,但由于农村的情况复杂致使农村有线电视发展滞后,具体表现在:发展意识不强,一些乡镇站苦于资金拮据而无力发展,一些站缺乏发展意识、阵地意识,没有把有线电视延伸到其它居住集中的中心村、中心组,造成了广大群众看不到有线电视节目;技术上的落后,使得农村与市、县主干网联网后不能对接,信号受阻,不得不二次投资,重新改造网络;管理上不规范,没有严把规划设计及技术标准关,网络建设技术含量低,电视信号传输达不到规定标准。在用户管理方面,很多乡镇站没有建立用户档案,造成收费及维修的不便。原材料管理混乱,没有出入库手续登记,且存在劣质产品,材料浪费、流失严重;人才结构失调,表现在年龄老化、知识老化,大多过去是从事广播工作的,对电视技术知之甚少,加之观念守旧,不能很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1、利益分配问题。农村广播电视一旦收回归口到县广播电视局,将面临如何有效保障县广电局、原农村广播电视站的合作方及运维人员三者经济利益的大难题;而且县广电局将对所有农村有线电视投资进行全面负责,届时如何制约并激励原农村广播电视站的合作方及运维人员有效保障效益产出问题。
2、人工收费成本高。由于收费难造成了人力、物力和精力上的大量投入,对广播电视台站的管理几乎成了单一的“收费管理”模式,影响了其他方面工作的开展。每年支付的收费管理成本就约占总收视费的20%。人工登门收费本来就花费人力,加之一些用户存在拒绝交费和恶意欠费的现象,需要反复上门收费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收费高峰期间,更是需要几乎所有的工作人员忙于收费,而影响网络正常的管理和维护,容易造成网络故障增加,信号质量下降,反而更加剧了收费的难度。
3、私拉乱接的“漏户”、“黑户”多。根据调查显示,一般地方“漏户”、“黑户”均达10%以上,而且每年的收视费约要损失3.84万元。
四、对策
1、加大乡村有线电视光缆联网的投入
实施乡村有线电视光缆联网工程,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当地政府投资农村有线电视光缆联网建设,支持其他国有资本、非公有资本投资参与有线电视分配网建设。
2、理顺体制、创新机制
按照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精神和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在全县农村有线电视光缆化工作中进行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一是建立县、乡、村五级贯通的广播电视网络垂直管理体系;二是按照政事分开、明晰产权的要求,整合乡镇广播电视网络资产。采取行政划拨、资产入股、市场收购等方式,由网络公司对乡镇广电网络资产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管理;三是农村有线电视网络按照文化产业性质进行企业化管理,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效益,将乡村有线电视网络培育为文化市场主体,壮大文化产业,成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经济支撑点。
3、科学管理
(1)加强投入管理。农村有线电视光缆联网工程建设实行项目管理,按照5年收回投入的预期审批建设项目,条件好的项目可以先上。
(2)严格资金管理。乡镇政府所在地有线电视执行城镇收费标准,村级有线电视执行“村村通”收费标准。乡镇有线电视收费与“村村通”收费合并管理,设立专户,专款专用,“以网养网”,封闭运营。
(3)强化队伍管理。在乡镇政府所在地设立乡村有线电视网络维护管理机构,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加强乡村有线网络维护管理人员的培训,逐步形成相对稳定、有敬业精神和一定业务能力的维护服务队伍。
(4)提高服务管理。建立正常供应和应急处理的物资保障体系。建立反应快捷的信息传递服务系统。建立政府部门监督指导、网络公司主体运作、社会力量积极协助的立体性网络服务架构。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措施
1引言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融入各个行业的发展中,各个领域的发展规模也发生了很大改革,农业经济管理的重点是农业科技成果、农业加工经济的有效应用。在新农村建设日益推进的大背景下,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相关部门必须针对农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实行相应的措施予以优化。基于此,阐述了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分析了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问题,总结了相应的优化措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
2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农业经济是贯彻并落实国家的政策、方针,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市场经济、劳动力资源等条件,针对市场经济做好再分配,确保农业经济发展进入正规,有效地开展农业经济管理活动。农业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农业发展和当地的经济发展联系十分密切,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科学发展,相关部门必须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为农村经济调节提供支持,实现农业经济的现代化、信息化和持续化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农业经济管理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局限性问题,合理地规划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实现农村地区各项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环境的持续、稳定发展。其次,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制度基础,有利于明确农业经济发展方向和地位,为后续农村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规范的制度作为支持。
3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农业经济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我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但现代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现状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很多农村地区,农民群众不注重传统农业发展,出现了严重的农村劳动力外流现象,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导致大量农业经济无法实现有效应用,阻碍了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且,在很多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中,无法清楚地认识市场环境,未针对现有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无法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其主要原因还是农业经济管理机制不健全,引发农业资源浪费问题。3.2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力度不够在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很多农产品生产效率相对较低,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相关部门缺乏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投入的资金有限。除此之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低,导致农产品生产效率有所下降,且各级农业部门投入的资金无法满足实际要求,导致农业科技人才流失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相关部门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需要强化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及时地发现人才、留住人才,为农业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提高农业经济的整体水平。
3.3农业金融体系不健全
在新农村的快速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我国农业产业在向资本密集型产业、人力密集型产业发展,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资金作为支持。现阶段,我国农业金融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很难集中分配农业运营过程中的管理者,且农村金融单位无法发挥出农村政策的优惠作用,阻碍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无法有效地建立农产品衔接制度,导致农业生产应用水平有所下降,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未建立有效的连接体系,农产品经营者很难获取准确的农产品信息,农业生产体系得不到优化,无法实现精准化农产品加工的目标。
3.4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执行力薄弱
在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全面、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无法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很难与时俱进地更新并补充自身的知识储备,严重影响着各项工作的有效执行,不能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预期目标。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单纯地依靠农民群众的力量无法形成较强的凝聚力,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建设新农村贡献的力量也是微乎其微。
4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措施
4.1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
为了确保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管理部门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实行全面、合理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确保各项农业经济管理活动的有效性,还需要合理地规划并安排农业经济发展环节和流程,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在建立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管理部门需要深入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当地农业发展水平等各项内容,以此为基础制定满足农村地区发展的经济管理模式,在合理征用和流转农业用地的基础上,有效地改善农村地区劳动力外流现象,避免出现土地闲置问题。除此之外,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还需要根据农村地区特色,合理地调整农业经济管理结构,实现农民群众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各个地区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2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
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过程中,农业部门需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农业经营管理人员需要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整体生产效率,为了有效地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的问题,管理人员需要深入改造基本的农田基础设施,增设农机道路网、防护林网、农业电网、输变电配套设施建设,以实现农业作业的机械化。同时,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农田水利设施匮乏问题,管理人员需要注重水利工程建设工作,大力推广节水高效农业的发展,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农田,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农田基础水利设施运行的问题性,以创造更多的效益。其次,农业经营管理人员需要注重农业机械化作业能力的提升,深入分析农产品种植、收获人力资本消耗量大的问题,农产品生产者需要大力发展农产品机械化作业方式,注重农产品机械装备总量和质量的提升,并不断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建设具备区域特色的农产品机械化作业模式。为了有效地解决农产品机械化作业难度大的问题,科技工作人员可以大力开发机械化种植技术、收割技术,为油菜、棉花等农作物的生产提供支持。除此之外,农业管理部门还需要制定完善的农机具安全使用制度,建设规范的农机具维修市场,建立农机具第三方供给机构,形成农业机械作业的社会化服务供给体系,为农民群众创造更多效益。
4.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在农业经济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不断调整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完善的农业产业金融扶持体系、农产业销售制度,为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支持。首先,根据农村地区特色和农产品项目,优化各项政策,实现特色农业到产业化生产、规模化生产的转变。其次,大力发展绿色农产业,以满足生态环保的发展要求,并创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当地农业的综合实力。最后,在农业经济建设过程中,需要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进现代化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和存储方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并加强农产品和当地加工企业的联系,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4.4提高农民农业经济管理素质
为了推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应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以满足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并与时俱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打造自己的农产品品牌。另外,农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有效地解决农业经济发展问题,为新农村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5结语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进我们学校好几年了,通过深入学习和精心探究知道: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各个方面都比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将使我们国家的教师队伍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新课程的改革对教师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作为教师的我,要想成为一名符合课改的优秀教师,必须和各位教育第一线的所有同行一样,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努力、完成自己的使命,这样就必须对新课程理念进行深刻思考,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适应新课程理论;然而“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迎春来”。因此,我对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教师新课程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探讨、总结、研究。
二、提高农村小学教师新课程的必要性
新课程是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个教师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1)新的教学方式下,教师要由讲授者变为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2)新课程标准提倡科学综合,要求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每位教师都会体会到知识的缺乏;(3)新课程理念主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倡导通过探究操作过程、合作研究总结。为了尽快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在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教育教学,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能力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三、影响农村小学教师新课程能力提高的因素
一是主观原因:现任农村小学的教师和校长,大多数都是从原来民请教师转正而立,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和正规教育教学学习,并且文化程度比较低,都是凭着经历和经验工作的,陈旧和守旧思想十分严重;虽然陆续分配来了一小部分年轻教师,有知识没经验,时时刻刻受到老教师们的束缚,或者因为农村小学条件过差、信息闭塞、局限发展而在一两年之内千方百计调离,造成农村小学教师队伍“青黄不接“的现象。
二是客观原因:虽然通过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新课改强有力的推动,长期工作的实践证明,还存在着许多问题:(1)教学管理制度形同虚设;(2)教学督查过程流于形式;(3)奖励惩罚经过落实不力;所有这些,影响着农村教师课改能力的提高和运用、影响着农村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发展、影响着农村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推进。
四、提高农村小学教师新课程能力的影响途径和方法
1.选拔优秀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什么样的教师属于优秀教师呢?平庸的教师是叙述、一般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要让每一位教师由平庸到一般、到优秀、到伟大的最好途径是让教师走专业化的路子。好的学校、品牌学校都是具有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他们是一个学校的教育骨干、学科带头人、名师;选拔优秀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权利和责任在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从源头上把握好选拔的原则和渠道,就是重视教师的专业化、知识化和年轻化,把这样的教师按照学科和教学需要比例分配在农村小学任教,是提高农村小学教育的坚实基础。
2.任用优秀校长,加强学校教育管理
教育理论家认为“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这话不假,校长是一面旗帜、校长是一位统帅、校长更应该是一个教育教学理论专家。校长的素质影响教师的素质,而教师的素质又影响着学生的素质的提高。在一所学校里,校长的管理素质和管理能力直接影响着这所学校思想和文化的整体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把培养优秀校长的思路放在重要位置,要求校长应该专业化,具有教学观、学生观、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因此,任用优秀校长,加强学校管理提升、领导教师教书育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是教育主管部门必须重视的教育责任。
第一,处理好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的关系。在新农村建设中,既要加强政府引导,又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坚持走群众路线。一方面,各乡镇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设计者、指挥者,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度定位和工作职责,掌握工作分寸,注意工作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和政策导向作用,切实履行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职能,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加强督促检查,围绕新农村建设要求,抓好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让农民明白新农村建设是自己的事,变成自觉行动。新农村建设投入的主体,还是农民群众自己。绝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投入,本末倒置。第二,处理好试点示范和全面推进的关系。新农村建设没有现成的样本,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需要因地制宜、试点示范、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分步实施,不可能一哄而起,盲目攀比。在工作中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典型示范和全面推进的关系。通过典型引路,使新农村建设的面不断扩大。
第三,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不等于建新村庄,但新农村建设一定要有新变化、新风貌。当前建设新农村的核心是要抓好特色产业建设,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只有基础打牢了,建设新村庄、过上新生活才有保证。当前,要突出抓好产业发展,切实提高农民素质。只有这样,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就有了根基。
第四,处理好阶段性与长期性的关系。建设新农村,既要把当前的各项工作任务抓实,切实解决好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巩固和发展当前农业和农村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把当前农村的各项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又要牢固树立打基础、管长远的思想,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明确重点,分步实施,扎实推进。
第五,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的关系。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的目标是一致的,是农村小康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是相互促进、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涵盖了扶贫开发的各项任务,扶贫开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过程,实质就是新农村建设的过程,扶贫开发搞好了,就突破了新农村建设的难点。
(二)夯实五项基本任务
一要抓好基本规划。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各级要按照“合理布局、分类指导、一次规划、分年实施”的原则,立即深入村组调查研究,结合各村的实际,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具体规划中,必须把握三条:一是科学性与客观性相结合。规划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具体操作的可行性。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与产业开发、生态移民、小集镇建设、旅游相结合。要真正深入调查、摸清底子、吃透情况,切不可凭主观意志、闭门造车。
二是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新农村规划涵盖内容十分广泛。涉及部门很多。在制定总体规划的同时,要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出发,认真制定本部门的专业规划、行业规划,明确具体任务,落实具体措施。三是长远与当前相结合。规划要对远期目标有总体要求,近期任务要与十一五规划、优势农业产业布局规划相衔接,对于一些重要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有分年实施要求。
二要抓好基本产业。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坚实的特色产业作为支撑,新农村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必须把发展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来抓。对汉滨区来讲,就是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农业优势产业布局规划为指导,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蚕桑、畜牧、魔芋、劳务输出等全区性主导产业,茶叶、烤烟等区域性优势产业和蔬菜、中药材等地域性特色产业。对一个乡镇来说,要按照规模化的要求,走一乡二三业的路子。对一个村来说,就是要主抓一两个骨干项目。各乡镇、各村在产业建设上,都要从实际出发、从当地自然条件和优势资源出发,把市场有需求、农民愿意搞、当地适宜种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三要抓好基础设施。当前制约农村发展的关键环节,就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最能使广大群众看到新农村建设实惠的,也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切实抓住中省对农村基础设施加大投入的机遇,想方设法包装项目、争取资金,并做出专门基础设施项目规划。要把基础设施的重点放在以“通水、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改圈、改厕、改厨、改环境,建产业园、沼气池、文化宣传设施”为主要内容的“五通四改三建”上,使村容村貌逐步改观。示范村、试点村要根据各村的实际,从群众盼望最迫切的某一方面入手,找准突破口,稳步推进村容整洁,逐步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家居舒适化,使农户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展示新农村建设的成效。
关键词:民营企业;新农村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D2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0-0028-1
自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社会各界力量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各种方式参与其中,为新农村建设献策献力,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作用农村社会经济的重要成员之一,民营企业也发挥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作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忽视的力量。
1 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方式
1.1 公益捐助模式
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除了国家财政投入外,还需要整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建设。而公益捐助则是社会力量最容易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也是民营企业参与面最广的一种模式。在新农村建设初期,民营企业捐助的重点集中于农村的公共服务产品和服务项目,特别是农村的文化室、卫生室、文体设施、村内道路等,以及帮扶贫困学生、资助农村社会福利事业等方面,为农村和农民改善生活条件、脱贫解困提供帮助,为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作出贡献。
1.2 结对帮扶模式
结对帮扶模式往往由政府部门、民营企业和村集体共同完成。在实践中,政府相关部门协调民营企业,以村企共建的方式,在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结对村集体给予支持,收购结对村的农副产品,安排结对村农民进企业参加培训就业等,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结对帮扶模式可以有效地发挥民营企业在信息、市场营销、新技术推广、现代经营管理、资金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
1.3 直接投资模式
以市场化的手段参与农村的产业开发与建设,则是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形式之一。新农村建设在农业生产、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巨大的商机的投资空间。民营企业尤其是地处农村区域的生产企业及服务型企业,可以在政府的鼓励引导下,积极投资农业园区、牧业小区、先进技术示范园等方面的建设与发展,形成新农村建设资金的多元化来源。
1.4 能人治村模式
在新农村建设中,各地都大力吸引本地外出发展的企业家和技术能人回乡建设,并为之提供了优厚的政策和待遇。鼓励企业家和技术能人兼任村主要领导,使他们能够以经营企业的理念来建设新农村,通过理思路、找出路,促使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全面推进。通过能人治村模式,充分发挥了他们知识全面、发展经济能力强、办事规范、主动奉献等优势,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能人治村模式,能更好地带领本村广大农民致富,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支具有特殊地位和身份的带头人和推动力量。
1.5 产业带动模式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了带动示范作用,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产业带动模式,通常以“公司+基地+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企业+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当地的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利益共享。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农村产业建设,有利于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真正形成产权与生产经营的合作体、利益与风险共享共担的共同体。
1.6 吸纳劳动力模式
广大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人地矛盾日渐突出、劳动力转移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下,民营企业投身新农村建设,可以广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努力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可以提供技能培训,使农民成为产业工人或技术农民,为培养新型农民作出了很大贡献。
2 民营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2.1 为农村、农业的发展注入新理念
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在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经济发展因素带来巨大改变,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机制和企业文化,以工业思维谋划农业,也引发了农业生产方式、农村民主管理、农民思想观念等一系列变革,为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2 促进农业增效
民营企业通过农业项目投资、村企共同开发,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提高。使得农业由千家万户的分散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可以说,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全面提升了农业综合效益,促进了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3 促进农民增收
通过参与新农村建设,民营企业不仅通过投资、共建、发展农业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方式增加了农民收入,更重要的是,通过产业带动、劳动力培训等方式,提升了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促进了农民创业,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拓展了新的空间。
2.4 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参与新农村建设,在为民营企业发展获取丰富资源和劳动力、开发广阔市场的同时,也为农民创业、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了示范平台,为农民致富和村级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有利于促进民营企业和农村、农业、农民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可见,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不仅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农业、农民的全面提升,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 宋良金.论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J].唐山学院学报,2008(03).
[2] 詹碧英.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