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苏南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优势与劣势分析;乌江镇
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任务。经济建设是发展生产力的关键,是强国之路、富国之本。苏南农村人力资源丰富,自然条件相对优越,但是农村的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探究苏南地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新模式成为当下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本文以南京浦口区乌江镇为例,探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下,农村经济的发展概况以及改进措施。
一、乌江镇简介
南京市浦口区乌江镇,地处南京市长江北岸,总面积57平方公里,总人口数为22000人。境内地貌多姿,低山丘陵平原错落有致,适合耕种各类苗木和农作物。乌江镇毗邻长江黄金水道,有13.5公里长的沿江滩涂,最深处水深达35米,可建停靠万吨货轮,造船条件得天独厚,水陆交通极为便利。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现状
(一)显著增强综合经济实力
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占全区总量的比重分别上升了4.6和11.9个百分点,三大产业结构由17.25131.8调整到8.755.435.9。
(二)都市农业新格局基本确立
以绿色蔬菜、苗木花卉、草食畜禽、特种水产和旅游农业等五大特色产业为代表的都市农业
(三)工业集聚发展形成
民营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发展迅速,以沿江开发为契机,进入了企业集中布局、产业区域定位、积聚效益突出的集约化发展新阶段。
(四)城乡统筹发展力度不断加大
来自市级和区级的倾斜资源、人才和政策,引导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向乌江涌动,加快了乌江镇城乡一体化的建设管理步伐。
(五)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9%,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应参保率达到91%,绝大部分农民办理了医保卡,为4801人提供低保,全面免征农业税和免除“两工”,有效缓解了农民行路难、吃水难、看病难、居住难、负担重等问题,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农村经济发展途径
(一)强化农业服务水平,创新农业经济发展体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以特色制胜,大力发展农庄经济和生态旅游。二是以科技制胜,建立了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形成了苗木花卉、蔬菜瓜果和旅游农业三大产业链。三是以服务制胜,近年来完成大小水利工程19处,培育区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
(二)积极响应“以工哺农,以农促工”的号召,在境内建立“十里造船带”
自2007年5月起,市经委出台《关于加快南京船舶工业发展的意见》明确将重点打造乌江船舶工业园,而根据近期乌江镇制定的有关规划,5-8年后“十里造船产业带”的规模将达到100亿元。
(三)利用工业和农业新格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据介绍,“十里造船带”还吸引了千余外地民工前来“淘金”,有的民工甚至拖家带口前来,“夫妻档”、“父子兵”和“举家出动”者也比比皆是,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外来人口的聚集,一批做船厂生意的“小老板”和“租房户”,也应运而生,原本寂静的乡村小路上已经开满了餐馆、服装店、小超市和网吧,给当地的第三产业带来了商机。
四、经济发展优势
乌江镇统战部门按照“围绕经济抓统战、抓好统战促发展”的总体思路,利用自身优势,服务民营经济,取得一定成效。
(一)区位优势
乌江镇毗邻长江黄金水道,北面紧靠南京市外环公路汽渡码头,紧连长江三桥,与禄口机场相距30公里,宁乌一级公路贯穿全境,沿江边的宁巢高速公路既将开工建设,水陆交通极为便利。沿长江岸线的造船厂星罗棋布,流动人口较多。针对这一优势,各行政村集体可在本村范围内利用自有土地,开辟门面房,发展小商贸服务业,引导农民创业,吸纳农民就业。
(二)资源优势
乌江镇有水面资源丰富,可用于发展水产养殖;有生态良好的山林资源,境内有苗木、花卉、茶叶等资源,耕地数万亩,可用于发展高效、规模、优质农业。
(三)特色优势
在农业方面,将农业发展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成立了帅旗农庄、金盛田农庄、锦秀农庄等特色农庄,农村合作茶社。市委副书记陈家宝先后两次来到乌江镇视察,对庄园经济连声称赞:“庄园经济是一个新生事物,是浦口农民的创举!”。在工业方面,依托“十里造船带”成功吸引当地农民工返乡就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难题。
(四)人力优势
尽管乌江镇集体经济收入偏低,但部分农民相对富裕。少数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农户都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和创业热情,如果能够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少数农民创业带动部分农民就业还是很有优势的。
五、经济发展劣势
乌江镇现行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潜力,但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劣势,如果不及时很好地把握发展时机,积极开发“造血”功能,变劣势为优势,今后可持续发展将面临较大的困难。
(一)苗木市场疲软,给种植户带来冲击
前几年,苗木市场行情较好,给苗木种植户带来较大的收益,但从2008年开始,苗木行情下滑,种植户的收益也大大减少。由于苗木种植的品种大众化,市场竞争力不强,导致的销售不稳定严重制约着村民投入和组织生产的积极性。
(二)劳动力就业途径单一
乌江镇“十里造船带”,劳动力就业的途径多数是到周边船厂务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造船企业也面临较大困难,开工不足,用工减少,已有50余人离开船厂回家,农民就业压力增大,农民增收的压力逐渐显现。
(三)资源开发受资金政策等因素制约
虽然拥有一定规模的山林、水面和生态资源,但由于集体经济较弱,少数收入高的农户又长期在外,真正实现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综合开发,先期投入资金的筹集困难很多。同时受到区域规划、用地指标等政策条件限制,发展服务业起步较难。
(四)村集体经济收入低,社会事业投入负担较重
由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严重不足。仅2008年,村投入集体道路建设、河塘清淤、办公场所建设等项目的资金达100多万元,镇集体负债较重,五多余资金顾及到各个村的发展平衡。
六、经济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通过对基本情况的分析发现,在“富民强镇”目标的指引下,目前,“富民”目标基本实现,下一步要不断打造各行政村集体经济增长点,以实现全镇的经济发展,开发“造血”功能。按照“因地制宜、挖掘潜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原则,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增强村集体实力。
(一)依靠造船带等工业,发展服务业
乌江镇“十里造船带”已被列入跨江发展战略,长江沿线已聚集30余家造船厂,工人达2万余人,年造船能力40万吨以上的奕淳武家嘴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已建成投产,总投资达6.8亿。苏南地区农村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工业产业,如抓住造船城建设的良好契机,大力发展造船城服务业。同时,可利用多种渠道,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筹资建设商业用房,开辟门面房,发展小商贸服务区,吸纳村民创业就业。
(二)加强农业开发,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茶叶和苗木是两大种植产业,这两项带来的收入占农民种植业收入的比重较大。目前,已经成立了苗木和茶叶两个合作社,但并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在产业规模化、质量标准化方面,要在注重扩大规模种植的同时,着力进行品种的更新换代和标准化生产,充分利用合作社,调动社员的积极性,提高茶叶和苗木的品质,拓宽销售渠道,树立品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实现效益最大化。
(三)发展综合性水产养殖业
利用低洼地和现有水面,在不影响汛期防汛的情况下,着力发展高端优质水产品,并进行“水产品+畜禽”的综合性水产养殖,提高低洼地和水面的综合开发程度和综合经济效益,组织农民发展养殖业。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通过实行农民集中居住,利用闲置的老宅基地置换一部分集体建设用地,依托乌江镇“十里造船带”大发展的机会,积极争取与造船业配套的工业项目落户,加快工业经济发展。
(五)加大土地流转,发展设施高效农业
要跳出长期以来追求农产品产量的圈子,利用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多的优势,加快土地流转的力度。要立足南京农贸市场优质、多样、特色、标准化需求,加快构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环保的安全农产品生产,推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六)开展劳务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民,而高素质的农民离不开劳务培训,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必须要做好前期培训工作,要深入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素质,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或自主创业。应该在专业设置、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师资配备、考核鉴定等各环节抓好质量关,使农村劳动力真正学到知识、学到技能,提高培训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农民。
(七)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就业进程,把统筹城乡就业工作当作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并作为目标管理责任制的一项内容进行考核。同时进一步加快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在、各下属行政村建立劳动保障服务驿站,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基础工作。同时,建立现代农业金融制度和危机预防体系,大力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让农民享有小额信贷和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具备更强的融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兴洲.南一村经济发展形势分析及对策[DB/OL].南京农办网.
2、佚名.江苏南京浦口区乌江镇三项措施提升农业服务水平[DB/OL].江苏农业网.
3、周怀建.浦口区关于乌江镇农庄经济情况的调查[Z].
4、温芳.农家乐旅游资源特点及其开发条件分析――以南京浦口区乌江镇“十里农庄”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6).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战略方案;文化产品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一直备受国家、社会关注,农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了解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我们队近50个乡镇进行了走访,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座谈等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并进行了专题研究,希望能够有助于推动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
一、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一)文化生活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增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但由于农村文化建设相对落后,人们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据统计人们平时较多的文化活动依次为:电视、麻将、读书、上网。电视、麻将是农民主要的娱乐文化,可见农民文化生活单一,有待丰富。
(二)文化管理体制
农村文化建设首先应具备良好的文化管理体制,但是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乡镇的文化管理体制存在不合理现象,管理制度没有得到落实。多头管理现象明显,学校、电视站、农技站、文化站之间缺乏沟通、交流,不能集中的开展文化活动,影响农村文化建设。
(三)文化基础设施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尽管部分乡镇建立现代化的文化活动场所,但是大部分低地区由于资金问题、面积不足等,文化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同时由于乡镇的文化活动场所面积不足、设备陈旧,因此文化活动场所得到利用率不高。调查加过现在,目前乡镇文化站中具备老年活动时的只有56%,拥有个体化文化室的不足10%。
二、农村文化建设战略方案
(一)“文化生产力”思想的树立
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是文化繁荣的必经之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树立“文化生产力”的思想,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到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中,强化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在新农村的建设中,抓好经济、文化建设,在提高农民致富能力的同时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同样重要。农村文化建设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手段,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将文化与经济建设有机融合,能形成强大的发展优势。我们应清楚认识到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向导,因此只有切实做好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才能有效带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应注意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保证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运转与统筹发展。
(二)弘扬文化发展观
农村文化建设不能将文化狭隘话,应树立文化发展观。把农村文化建设放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中进行整体规划,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几个方面进行解剖,不仅要重视文化设施与文化阵地的建设,同时还应重视文化软环境的建设。同时将农村公共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统筹规划、综合利用,例如,加强乡镇文化站、村级活动室、学校等之间的沟通与建设,组织开展文艺演出、宣传教育、科普培训、科技推广、少年校外活动等。对民间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农村是潜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地区,民族文化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庙会、赛龙舟、扭秧歌、舞狮子、吹唢呐、听茶戏、放孔明灯等。开展上述活动时,农民的情感得到充分的释放,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应将这些文化异常 充分的利用、开发,建设健康、文明、具有凝聚力的文化遗产,打造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文化活动项目,在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三)文化经营战略
从性质上讲农村文化建设又分为公益性与经营性两种,其中公益性的农村文化建设蛀牙有政府进行投资,而经营性的文化产品主要以运作为主。目前新农村建设政府主要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的投入较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树立文化经营战略很有必要,对农村文化建设用现代经营理念进行思考,充分的认识到农村文化中组织的重要性,根据当地基础条件与农民的实际需求,将社会力量、政府力量与农民力量急剧起来,活跃农村文化市场,形成持续性的文化创造力,促进农村文化快又好的发展。
袁奎 长江大学
摘要: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政府也加大了对三农的关注,新农村建设得到了较大地发展,
但是目前新农村建设下却存在着金融供需失衡的状况。本文通过从新农村建设中所存在的新农村金融市场失衡的现状,及从供给总量
和供给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简要分析,进而分析了农村金融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希望对于解决新农村建设下金融供需失衡现象有所
帮助。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金融供需失衡;成因分析
三农问题历来是我国伟大复兴中的根本问题,是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实现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历史任务。金融是现代经济的
核心,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因素。增加农民收
入,培育和完善农村市场,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
其都依赖于农村金融的发展,但是目前新农村建设仍存在金融供
需失衡现象,下面本文将对新农村建设下金融供需失衡的现象及
成因进行简要探讨。
一、农村金融供需失衡的现状分析
(一)在供给总量方面
目前的农村金融市场中存在着供给不足和供给过剩的矛盾。
供给不足主要是指农村金融市场中,信贷资金供给不足难以满足
农村经济主体的信贷需求,农村信用社垄断了农村金融市场。农
村信用社由于估计贷款资金的安全性,使得满足农村融资需求方
面的能力有限。农村信用社为了保证贷款过程中的资金安全,要
求贷款的农村经济主体提供相应的抵押品(土地使用权以及农户
房屋等都不属于合格的贷款担保品),这就使得当前农户的融资
渠道只能依靠民间私人借贷,使得民间私人借贷开始盛行,这就
反映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不足。
供给过剩是指农村资金大量外流的现象。资金外流的主要原
因源于农村的金融机构,很多农村金融机构存在只存不贷的特殊
制度。这就导致农村的存款资金转移到城市,资金大量外流现象
产生。
(二)在供给结构方面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目前在供给结构方面, 有如下表现特征:
首先是期限结构失衡。我国的农户在金融信贷方面的需求较
为多元化,在时间的跨度上也比较长,因此农村的农户信贷需求
在期限上呈现了多样化的特征。而根据人民银行的固定,农民的
再贷款期限不得超过两年。这就会加重农民的贷款负担,农民贷
款现象减少。
其次是信贷额度结构失衡。 目前, 我国的农业的分类复杂化,
有些从事种植业,有些则进行水产养殖、畜牧、果木种植,甚至
有些农民进行集体企业, 因此, 农村的经济差距也在不断的拉大,
国内农民的贷款数量也随着农民从事行业的不同,信贷的金额差
距较大。这就导致农村的金融市场信贷额度结构失衡。
最后是贷款投向失衡。我国的信贷管理人员为了保证贷款资
金的安全,在贷款过程中,会偏重将信贷更大力度的投入到传统
种植业中,不愿意将信贷投入到新兴产业中,这中放贷的投向不
利于新农村建设中新兴农业技术的培育和推广,这就使贷款投向
结构失衡。
二、农村供需失衡的原因分析
农村金融市场供需失衡显然并非是偶人,究其原因,主要有
以下几点:
(一)金融机构功能缺失
金融机构及其功能缺失是指我国农村的金融机构退化、政策
不到位导致了金融的异化。
首先,商业性金融退位。我国目前农村的银行基本都属于自
负盈亏、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商业银行,而我国的农业贷款中,贷
款期限长、见效慢、成本高、风险大,相对于工业贷款来看,风
险与成本都比较高。因此,银行并不愿意放贷给农户。加上我国
目前政策向城市的转移,商业银行基本的主要放贷对象主要针对
于城市内部的企业与个人,农村的商业银行基本变成了储蓄部
门。
其次,合作性的金融机构异化。众所周知,农村信用合作社
的主要功能在于服务三农,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但是在纳税方
面,农村信用合作社又按照商业金融机构的标准来,这就必然导
致农村信用合作社将服务性、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融为一体,
以维持其正常的运行。然而,农村信用合作社往往会忽视自己的
服务性,为了防止贷款的资金压力过大和较大的风险,常常会效
仿商业银行,开始向盈利化发展。
最后, 农业保险不到位。 农村的发展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影响,
需要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来,农业需要保险业。农业保险可以为
农民提高经营的稳定性,降低农业的投资风险,已获得银行的信
贷支持。但是,我国的目前的保险公司开始向市场化、商业化转
变,农业保险相对于其他保险来说风险高,支付额度大,保险公
司渐渐不愿意加入农村市场,使得农村金融部门也在放贷给农业
时畏畏缩缩,有所顾虑,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的提
高,不利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
(二)财政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职能边界不清
首先,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致力于发展中大城市,忽视了
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公共财政资源缺位。我国为了实现农村
的发展,不得不将财政与商业金融之间相互渗透,金融机构承担
了财政部门的职能,农村的商业金融机构由于财政的渗入,出现
了许多的不良贷款,导致其经营效率低下,经营坏境恶劣,很多
金融机构的资金开始流出农村地区。
其次,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许多政策性的金融机构
参与其中。我国有一些政策性的金融机构,比如农业发展银行,
但是由于他们被一些大宗农产品收购所牵制,无力开发农业基础
设施建设、 农业技术改造、 农村扶贫等新农村建设中的惠农事业,
为了节省运行成本,降低信贷风险,商业银行缺乏放贷的动力,
使得农村的贷款资金逐年下降,资金再一次的流出了农村。
(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缺乏农村金融融资体系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新农村
建设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就需要农村金融机构的完
善,形成一个完善的金融融资体系。而目前的中国,正是缺乏一
个这样的体系,我国的商业银行基本都是为了追求利润,实现效
益最大化,愿意将资金流出大大中城市,获得高额的利息,提高
运营成本。很少有商业银行能够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目标出
发,这就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总结
新农村建设关系到我国的国计民生,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
根本途径。因此,我们要通过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明确金融
机构职能与职责,加强对于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尽快解决我国
的农村金融供需失衡。
参考文献:
[1]孟宪玲.农村金融供需失衡及对策研究[D].山工农业大学,
2009.
[2]文卫, 袁英.论新农村建设下的金融供需失衡及成因分析[J].
金融与经济.2009(02).
作者简介:
袁奎,男,1986年12月25日出生,汉族,籍贯湖北孝感,学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人口结构;计划生育
引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直以来都是我党坚定不移发展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体系的既定道路,截止上一年度,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深入,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愈发的明显起来,首当其冲的便是有关农村人口结构的问题。自上世界70年代开始,我国开展计划生育政策,鼓励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村体系对生育进行预期的规划,以期达到“少生、优生”的预期目标,从而优化农村的整体人口结构,避免出现原有系统中的问题,实现资源和消费等方面的合理性分配工作。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农村人口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分析,从而探究改善农村人口结构的方式、方法,以期为我国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理论贡献。
1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存在的人口结构问题
1.1农村人口基数较大
截止到2016年,我国人口的数量已经达到近13亿9千万人次,其中农村人口7亿8千万左右,农村人口总数占据了全国人口总数的近百分之六十。根据上述调查可以看出,农村人口已经逐渐成为了组成我国现阶段人口组成的“重头”,虽然农村人口总数占据的整体比重正在逐年的下降,但是由于其人口基数过大,所以我国人际存在农村人口数量高、所占比例大的基本国情,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行难度。
1.2农村人口综合素质情况普遍偏低
农村由于其教育水平、教学条件、家庭重视程度等等因素所造成的文化、综合素质水平较低,是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从知识、文化水平来首,截止2016年我国6周岁及以上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处于7.8~8.02年左右,比以前年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其中城镇、农村人口、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却保持在7.02~7.21年左右,远远的低于城镇平均水平;从身体综合素质来看,截止2016年,我国城镇的新生儿出生率和死亡率与农村城镇新生儿的所占比例情况低3~5个百分点,这种情况说明,农村相对较为薄弱的医疗等条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的新生儿的存活几率的同时相对于比较乐于“丁克”的城镇来说,农村更加倾向于“多生”。
1.3农村人口结构构成的不合理
在调研中可知,对于农村来说,农村的人就结构已经逐渐步入老年性社会,我国农村中65周岁以上老人已经远超平均水平;而对于性别方面来说,农村女性的出生比例仍旧远远高于男性,上述两种情况的存在不可避免的导致了我国农村“非劳动力”人员的增加,在一定限度内阻碍了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进程。
2改善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人口结构问题的措施
2.1提倡“优生、优育”稳定生育水平,控制人口增长情况
“要想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这是我国刚进行计划生育宣传时所推广的口号,现在看来其远远不止一句玩笑,对于现阶段的农村人口来说,提倡“优生、优育”,在生育比例暂时还不稳定的情况下,降低农村的生育比例,是能狗控制农村人口结构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想要达成这一目标,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将我国传统的计划生育政策认真的贯彻、落实在实际的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中,结合该区域内农村的实际生育状况,鼓励晚婚、晚育、优生、优育,鼓励“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子女”的基本目标;另一方面,在稳定原有的生育比例,尤其是在我国开放二胎的大环境背景下,对于符合标准的农村夫妻,可以推行“保二限三”工作,限制超生情况的发生。
2.2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情况
想要提升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情况必须从提升农村的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上入手,首先,转变原有家庭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古旧思想,使其明确知识改变命运的想法,从而提升农村子弟的就学程度,从而在根本上提升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情况。其次,应致力于提升农村出生人口的基本素质,最大限度降低农村出生人口的缺陷几率,推行婚检、孕检工作,对未出生的孩童和其家庭负责。
3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阶段性建设工作,而是需要进行有目标的长期奋斗工程。通过合理的计划生育工作对农村的人口结构进行有计划地干预,从而保障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 卢宁.农村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实施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23):88-89.
[2] 杨文英.边疆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现状分析——以云南省保山市为例[J].人口与经济,2011,(1):109-112.
[关键词]创新型新农村 潜在优势 定性分析 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009-01
发展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大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逐步统筹城乡发展。针对西北地区本身具有的特殊性,解决好“三农”问题是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现阶段看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农民增收后劲不足;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农产品加工滞后;产品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农产品运输销售成本高;城镇化水平低。农村改革发展的新任务:是严格执行“惠农”政策,增加农民收入;是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是坚持以人为本,是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是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Ⅲ。下面具体分析以张掖市为代表的新农村建设相对落后原因,为后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从农业的发展角度看
就西北自然资源而言:西北地区三分之二的人口集中在山区、丘陵、沙漠以及交通闭塞的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农村资源匮乏等都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有些资源虽然也很充裕但却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例如风能、太阳能等。此外更严重的是耕地资源不仅数量在减少,而且质量也在下降,远不能满足当地百姓对耕地资源的需求。
二、从畜牧业发展角度看
对于西北而言,大多地区的畜牧业水平都像张掖市的畜牧业水平——较低。因为受到经济发展以及自然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西北草原的生态环境呈现出一种整体环境恶化的趋势,草场出现了退化现象严重,土地沙化,沙尘暴经常侵袭草原及其周边地区。牧区牧草的质量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优质牧草的数量慢慢减少,而同时取而代之的劣质杂草以及毒害草则渐渐增加。
三、从第三产业——旅游业发展角度看
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多样的民俗风情。其古迹与建筑类资源特色最为突出,集中体现为石窟寺观建筑,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各具特色。例如张掖中国最大的室内泥态卧佛——张掖大佛寺卧佛;武威雷台汉墓的铜奔马;敦煌莫高窟;兰州白塔山;黄河水车;道教第一名山——崆峒山;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夏河拉h楞寺;人文始祖“伏羲庙”等。但却未得到很好的发展。
四、从多民族共同发展角度看
西北这样的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居住比较分散,不利于组织、教育和管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直接制约着整体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市场经济发展应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这里我们主要以实例来阐述各民族发展现状。以张掖考察为例:张掖市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有:回、藏,裕固、朝鲜、土等多民族。据调查得知张掖少数民族有23000多人,其中回族和裕固族各有1000千人以上。但人均收入都相对较低,经济模式也相对落后。
五、从村庄建设发展角度看存在问题
道路交通现状:农村普遍存在着未铺设混凝土道路,西北地区由于干旱少雨,土质为沙性土壤,一到夏季农村行人都灰头土脸,车上也满是尘埃。垃圾处理现状:大部分地区生活垃圾没有集中收集处理,没有对垃圾进行专门的回收。文娱设施现状:多数地区没有体育健身场所,没有文艺场所,农村文娱生活单一。居住环境现状:农村居民多以一层平房为主,多数为土房,房屋布局不合理多分散居住或是沿村道居住。农村基础设施短缺,且绿化情况不是很好。农村农作物废弃物处理现状:废弃秸秆焚烧情况普遍,部分用于生火做饭,还有部分自然腐烂降解。农作物种植区域现状及种植作物:各家各户各种种植各家的农作物,以经济作物为主。主要有:大白菜、马铃薯、菠菜、韭菜、真菌类。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农村节能减排利用现状:家庭太阳能利用率仅限于太阳能炉灶,太阳能热水器。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不合理,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灌溉现状: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是以大水漫灌,抽取地下水灌溉为主。水资源利用情况:生活废水直接外排,大部分地区没有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
六、现状分析与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