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单细胞生物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授课教师
学科
生物
微课名称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视频长度
时间07分25秒
知识点来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
知识点描述
生物体生长是由于细胞的生长和细胞分裂;细胞分裂的过程
预备知识
细胞的结构
教学类型
模型法
适用对象
已学习细胞的结构组成
设计思路
利用生物3D视频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细胞分裂变化过程
目
标
1、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2、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3、说出细胞分裂与细胞生长的关系。
4、模型对比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重 点
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难
点
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准
备
微课平台及课件 耳麦
教学过程
(时间7分25秒)
画面内容
解说词
长度
一、生物体生长的原因
同学们好欢迎来到微课堂,我们今天来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5秒
图片对比直观感受大小
1分02秒
数目对比直观感受数量变化
总结归纳
细胞的生长
观看视频,思考细胞是一直生长下去吗?
43秒
讲解细胞生长有限度,所以生物体生长还需数目的增多
细胞分裂
细胞分裂的概念
2分31秒
观看植物细胞分裂的过程,分析总结分裂的几个阶段
观看动物细胞分裂的过程,分析总结分裂的几个阶段
总结细胞分裂的过程
二、染色体组成及分裂的变化
染色体的组成
染色体的位置
1分12秒
染色体的结构
染色体在分裂时的变化
观察对比分裂前后染色体的变化
46秒
课堂小结
总结课堂内容
56秒
关键词 生物学教学 人教版教材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文件编号:1003-7586(2011)07-0034-03
“从生物圈到细胞”是人教版必修一第1章第1节的内容,由“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两部分组成。本节是学生升入高中后第一节生物课,教学效果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高中三年生物学习,又因教材内容涉及较多的初中知识。因此,本节教学除完成知识上的教学目标之外,还具有熟悉学生,了解学生,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1 分析学情、培养兴趣
1.1设计调查问卷
精心设计调查内容,了解学生学业情况,设计的内容既要简洁明了又能达到学情分析的目的。如初中你看过哪些与生物学有关的书籍?初中生物学你学过吗?你在初中做过生物实验吗?你参加过生物学竞赛吗?是什么层次?获过什么奖励?根据你对生物学科的了解,你对生物学科有什么看法?你心目中的生物老师具有什么特点?……调查后将问卷收回,认真统计分析,掌握所任班级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做到上课时有的放矢,结合实际情况组织教学。
1.2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方面,总有一种“亲其师,信其道”的现象。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博士曾对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做过专门的研究分析,最后向广大一线教师大声疾呼:“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本人。”而开学第一课无疑是众多途径中比较关键的,也是容易产生长远影响的一个契机。教师可以利用新生入学时,帮助学生找班级、找宿舍时,或利用军训期间去倾听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风格及学习需求。同时帮助学生制定学期、学年发展计划,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依据。
2 教材内容的处理
每一种教材不可能对每个地区、每所学校、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适应,因此教学时应因校、因生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
2.1补充和拓展
在新课引入后,首先要补充“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因为学生在初中学习的这个知识点已经忘记了,补充的目的是重温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应激性、生长发育与繁殖、衰老死亡、遗传变异、细胞结构(除病毒外)、适应并改变环境。这样做能够引导学生回答并引出本课重点知识。其次是在学习“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时拓展以下知识: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它具有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人的生殖发育顺序:卵巢开始-卵细胞成熟-释放-受精-受精卵-卵裂-胚泡-三胚层-着床于子宫-胚胎(附胚胎的形态特点)-胎儿(细胞的凋亡起到的作用)-出生。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受精卵之前为生殖,之后为发育,在此过程中离不开细胞的融合、分裂、分化、凋亡。另外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还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方式拓展艾滋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等知识,同时与SARS病毒进行比较,目的是引导学生比较病毒和细胞差异,并探究病毒增殖过程与细胞的关系,得出病毒增殖过程不能离开细胞。
2,2删改
教材中“问题探讨”素材滞后于科技的发展,不利于“驱动”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要灵活应用时事热点、最新科技进展和科研成果作素材。教师可以引用香港流感事件:2008年3月初,香港部分学校出现流感疫情,
并发生3宗因流感病症儿童死亡个案。为防止流感蔓延,港府曾一度宣布全港小学及幼稚园放假两周。这个案例比教科书“问题探讨”中素材更加鲜活。这样充分利用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近的素材,拉近课本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需要深入探讨SARS,应提前引导学生上网收集SARS的相关资料,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分析、去讨论。只有这样,讨论才有深度。这里要避免只重搜集,而不重处理、利用,材料搜集到了,只是在课堂上展示一下,读一读,而没有加工、分析。因此课堂教学要达到有效、高效,必须进行教学资源的优化。
3 利用表格、概念图等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
学生对第一节生物课都会有某种新鲜感,部分学生还可能有某种程度的焦虑。因此,教师能否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保持学生的希望和新鲜感,克服学生的不安和焦虑,帮助树立信心,就成了第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学时结合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观察、阅读,通过质疑讨论、反馈矫正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中采取表格归纳、概念图等教学方法比较适合本节教学目标的达成。
3.1表格归纳法
教学要达到有效,必须用一种易于学生感知的方法。本节知识零散,学生普遍感到不容易记。教师不仿采取表格归纳教学法,因为表格归纳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学生接受。例如,教学“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明确告诉学生设计的表格要利于识记、理解,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例子,也可以自己列举熟悉的例子。这样做的目的是先行让学生从观察、体验中认识到实例或特质,并能总结出规律(表1)。还可以让学生列表比较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病毒与细胞的区别;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区别等。
3.2概念图法
俗话说:“一图胜千言”,人们往往会从图形、图像中得到较为清晰的信息。在概念较多且相互之间有密切联系,又极易混淆的知识内容的学习上,用概念图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概念图是通过人脑的“加工整理”,把隐形的思维可视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通过学生的绘图能够反映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如果学生对知识有不完全以及错误的理解,或者有创新的科学思维,就会反映在学生画的概念图中。教师在教学“生命系统结构层次”时,可采取先让学生通过表格归纳法比较概念之间的区别。当学生已经获得并建立了概念后,再让学生(按照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按其内在关联进行组织呈现和意义建构。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P14的图示先行尝试画概念图,然后师生共同总结的概念图(如图1,这仅是其中一种画法)。这样能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罗列条款式展示教学内容的方法,学生不容易产生疲劳,还能直观地发现知识内容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第一次接触知识时便形成一个系统的概念体系,从而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概念间的联系并形成系统论观点。
4 以生活案例渗透系统论的观点
案例教学是把实践引入课堂的有效工具,利于渗透生物学观点。由于学生仅具有初中生物基础(调查发现还有的学生初中未学过),因此在第一节生物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备课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以及接
受能力编写教案。
本节系统论观点表现在两方面:其一,细胞是生命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其二,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与系统论观点相应的案例资源丰富多样,有书面、音频、视频等形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课前的学情调查分析)选择相应的案例资源。
在渗透系统论第一方面时要围绕“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为主线来构建,通过举例说明细胞形态的生物(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人的生命活动:生殖、发育、缩手反射等)、非细胞形态的生物(艾滋病病毒感染淋巴细胞)等众多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比如由受精卵经过细胞的分裂、生长、分化发育成新个体,组成新个体的每个细胞仍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具有各自的生命现象,但各细胞之间又是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生物体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例如,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和变异、生命活动的调节等生命现象中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至于比细胞更微小的层次,如细胞器、细胞中的各种分子、原子等,虽然也可以看作系统,但是不能表现出完整的生命活动,这样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具体事例上升到普遍意义。教学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举反例来证明生物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例如,胰岛细胞受损容易导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受损容易导致相应的肢体瘫痪;大脑皮层上的听觉神经元受损可导致听觉发生障碍,等等。
关键词 细胞 显微镜 多样性 统一性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
1.1 课程标准要求和解读
(1) 课程标准要求: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2) 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要求是“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其中技能性目标动词“使用”为独立操作水平,即“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和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具体内容要求是“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首先要认识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及功能,在此基础上学会操作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等重要的实验技能,来观察不同细胞的结构。
1.2 教材分析
(1) 内容分析:“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内容。本节教学内容可用2课时完成,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比较细胞来认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是高中生物的第一个实验,是初中显微镜操作的进一步延伸,也为之后学习细胞结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高倍显微镜的操作使用。
1.3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分析:学生在本章的第一节课中已经学习了生命系统的层次,了解了从微观到宏观的生命科学研究历程,也认识到细胞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但学生对生物的基本单位――细胞的了解还不到位。“不同生物的细胞结构是否完全相同”,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虽然,学生在初中使用低倍显微镜来观察细胞,但是时隔两年,已经遗忘了显微镜的结构和操作过程。
从学生的心理接受角度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可以利用低倍镜观察,非常想知道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各种细胞的形态结构,愿意到实验室里进行操作。
从能力要求上看:高中一年级学生已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需要教师师不断引导。
2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视频及观看实验室里已有的装片,能独立操作显微镜。
通过观看自制临时装片的视频及亲自制作临时装片并观察,学会制作临时装片。
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种类生物的细胞,总结不同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3 评价设计
3.1 课堂评价
目标一评价:通过学生电脑屏幕显示的物像及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回答,评价学生对显微镜操作步骤的掌握情况。
目标二评价:通过学生对所制作的临时装片的观察情况,评价学生对临时装片制作的掌握情况。
目标三评价:通过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回答,评价学生对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理解情况。
3.2 课后评价
设计课后练习题,要求所有学生准确完成针γ扛瞿勘晟杓频牧废疤猓并根据批阅情况进行改正。
4 教学设计
4.1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导学案,课后延伸的拓展资料;多媒体课件;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有关实验仪器;大肠杆菌细胞(细菌)、酵母菌(真菌)、草履虫(原生动物)等单细胞生物和水绵、蛙血涂片等多细胞生物的观察材料;组织各组组长录制有关临时装片的微课视频。
学生准备:准备制作装片的实验材料;学生组长课前录制临时装片的微课程视频。
设计意图: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课前培训各小组长,以便以后协助教师指导同学正确使用显微镜。
4.2 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初中生物学习中所观察到的精美细胞图片,引导学生描述这些细胞的名称及形态、它们的共同结构及最好的研究方法等。
学生认真观察、小组讨论后回答: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呈长方形,位于外部保护内部细胞;保卫细胞由两个半月形细胞组成,控制进出叶子的气体和水分的量;肌肉细胞呈长梭形,有收缩功能;神经细胞呈星状,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传递效率,红细胞呈圆盘状有利于气体的交换。这些细胞的共同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最好的研究方法是用显微镜观察。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初中有关知识,导入新课。
4.3 教学过程
(1)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学生回顾初中所学显微镜的知识,讨论正确使用低倍显微镜的步骤;教师播放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视频,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视频内容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和用具;实验过程(低倍镜的使用方法:取镜安放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的使用方法: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高倍物镜调节细准焦螺旋);收镜。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显微镜各部分结构并讨论使用方法。学生再通过视频的收看,明确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步骤,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 使用高倍镜观察标本。
教师将已准备好的标本,如大肠杆菌细胞(细菌)、酵母菌(真菌)、草履虫(原生动物)等单细胞生物和水绵、蛙血等多细胞生物涂片发放给学生。学生结合导学案进行小组讨论,在操作显微镜的过程中学会使用高倍镜观察各种细胞,明确显微镜操作过程中的各种注意事项,并填写导学案的相关内容。
利用装片进行高倍显微镜的操作练习,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讨论,并派代表展示交流的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感受高倍显微镜使用方法,并锻炼学生交流、表达的能力。
(3) 制作并观察临时装片。
教师播放各小组组长录制的临时装片制作方法的微课视频(黑藻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菠菜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并总结不同生物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步骤(用单个细胞或单层细胞的材料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是: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用镊子夹起一小块材料放置于载玻片上的清水中涂匀或展开,盖上盖玻片;多细胞构成的器官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是: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用双面刀片在叶的上表皮划一个小方块,用镊子撕取方块中的表皮,放在载玻片上的清水中展开,盖上盖玻片)。
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学习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之后组内学生分工,分别利用不同材料制作临时装片。每一组成员先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再交换观察、交流制作的体会。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视频,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并通过亲手制作,在观察中学会分享、交流。
(4) 实验结果记录。
教师在导学案上设计一个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将观察到的结果填入表1。
学生边观察边记录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锻炼观察能力的机会,帮助学生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 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交流。
教师提出问题:
① 试归纳观察到的细胞在形态、结构上的共同点,并描述它们之间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
② 大肠杆菌与本实验所观察到的细胞有什么主要区别。
③ 从上述记录表中,能得到实验的结果和结论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① 不同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大小上千差万别,细胞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是这些细胞的位置和功能不同,其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是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分化的结果。
② 大肠杆菌没有明显的细胞核,没有核膜,细胞外有鞭毛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认识细胞既具有多样性又有统一性。
(6) 评价反馈。
教师要求学生比较在光学显微镜下所看到的真菌细胞、植物细胞、动物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表2)。
学生在学案上独立完成在光学显微镜下所看到的真菌细胞、植物胞、动物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的列表比较。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学习情况获得教学效果反馈,并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铺垫。
5.4 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总结、归纳、交流和表达能力。
5.5 板书设计(略)
6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实验与观察的方法,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认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发展了学生的理性思维。
(2) 通过这次实验,学生掌握了临时装片的制作和高倍镜的使用方法,规范了操作程序,培养了归纳和总结能力,也为后面的实验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3) 教师重视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突出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从教学方法上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的机会。
(4) 实验材料的准备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良好机会。在过去的教学中,笔者一直把现成的实验材料直接分发给学生使用,忽略了这一重要资源的利用。
经过研修,我发现自己对培训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以前,上网给人的印象就是聊天、游戏,偶尔是在需要时上网查找些资料,拼凑点东西。而好的教育论坛却不是这样,它是一个现代化的、跨跃时空、地域界限、多层面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的网络交流互动平台。在那里可以和全国各地的优秀教育管理者、教师、教研员、教育专家学习、交流、探讨。在那里可以遇到好多的名人、专家,可谓人才济济。在那里也可以常能获得最新的教育教学改革信息和成果。在感受着这些名师、专家们的精彩的同时,我也会被一些不知名的一线教师们的真实、鲜活的反思案例所感动,课程改革的酸甜苦辣在那里都可以品尝到。
应该说在网络中学习,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实践,是在体验着别人的实践,感受着别人的内心思考。在网络的学习过程中,我还从中学习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最近,天天在一定时间学习,并参与其中,这样对自己的帮助很大。每天我都记一定的学习笔记,写下当天学习心得,坚持下来发现收获颇丰,我也喜欢上了这种学习方式。通过这次学习使我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从中学到了很多处理问题的方式。每看完一个案例,都会带给我一些不一样的思想,让我反思在自己的工作中若是出现这样的问题应如何去处理。把所思所想记录下来,这样慢慢积累,发现自己也学到了不少东西。网络是个新天地,那里有学不完的知识。网络是科技信息的大全,漫游其中,
仿佛走进大千世界,你需要什么,那里就有什么,就看你有没有本事从哪里找到。这几天我清醒的认识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只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才不会落伍,才能与时俱进,永不言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加强网络学习,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作当中。
几年的生物教学,我自认为是扎扎实实,把课本吃透了,但是,经过了这几天的培训之后,我才发现原来自己对课本的理解和认识依然是停留在了肤浅的表面,对很多深层次的内容和思想我都还没有领会到。到今天本来觉得薄薄的几本书,我现在刚刚意识到它的博大精深。
首先,对教材编排的理解更深了一步。我们刜中时的教材编排就是先植物后动物然后才是人,而现行教材是完全打破了原来的教材编排次序,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这种编排别别扭扭的,不如以前的教材编排合理。经过这几天的研修,我终于明白教材为什么这么编排了,现行教材更注重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看问题的角度更宏观一些。
【摘 要】“变”是课堂教学的一大特点。由于课堂是动态的,因而会有一定的变化,不会按照预设一直进行。特别是在初中阶段,学生思维活跃,大脑闪现的问题多。为此,如何将这些生成性问题转变为有效教学资源成为关注热点,本文将深入分析生成性问题转变为有效教学资源的途径。
关键词 初中生物;生成性问题;有效教学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会不时涌现出一些生成性问题。以往大多教师对这些生成性问题“置之不理”,因为教师为了“挽回面子”(由于没有充分预设);或是简单应对这些生成性问题。如此,大好的教育资源白白浪费了,学生的生成性问题由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而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下降。为了,探讨生成性问题转变为有效的教学资源成为课堂走向高效的必要。
一、巧用追问,引领学生思维深入发展
利用追问能有效应对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课前,一般教师都会预设各种问题,但是,由于学生思维很活跃,经常会迸发出一些预设之外的问题。此时,教师可以巧用追问,引领学生思维深入发展的同时将生成性问题变成有效的教学资源。例如:在学习初中八年级生物《动物的生殖》这一课时,利用追问的方法,成功应对生成性问题,并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预设:利用鲫鱼、蟾蜍为代表,引出二者的受精方式和生殖方式,即体外受精和卵生。利用大象和狗为代表,引出二者的受精方式和生殖方式,即体内受精和胎生。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以表格形式呈现,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学习内容。教师原先的预设是让学生看表格,寻找规律。但是,在课堂上,学生突然迸出两个问题:体内受精的动物一定就是胎生的吗?能不能是卵生的?体外受精的动物一定是卵生动物吗?教师先赞扬学生能够大胆提出问题。以下为教学片断:
师:有学生认为体内受精的动物有可能是卵生的,你们能举出例子吗?
生:(陷入思考)
师:大家再想想我们学过的卵生动物有哪些?
生:昆虫、两栖类、鸟类、鱼类等。
生1:我知道了,昆虫是雌雄异体,属于体内受精,卵生的。
生2:也就是说体内受精的动物有可能是卵生的,并不全是胎生的。
师:非常棒。体外受精的动物一定是卵生动物吗?
……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灵活应对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先是赞扬,再利用追问,逐层深入,变师答解疑为学生自主解疑。学生跟着教师的问题,快速思考,得出答案。这样一来,生成性问题转变为教学资源,教师以追问形式活跃学生思维。
二、组织讨论,再次点燃生物课堂教学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不失为一种应对生成性问题的好方法。针对学生提出的生成性问题,教师加以重视,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探讨这一问题,能将生物课堂教学再次点燃。而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其内心也得到满足。学生在讨论中,学会思考、分析,寻求问题答案。而如果教师直接给出问题答案,学生提出的生成性问题则显得意义不大。例如:在学习初中生物《人的生殖》这一课时,以组织讨论的形式,应对生成性问题,将生物课堂点燃。本课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以及人的生殖过程。学生了解了受精卵的发育过程主要是:受精卵——胚泡——胚胎——胎儿。此时,有一个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正常的女性都有两个卵巢。如果一个卵巢摘除了,这位女性还能不能生育?此时,教师灵机一动,智慧理答,组织讨论交流: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但是老师想倾听你们的想法。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不时参与小组,一起与学生进行交流分析。有小组学生认为摘除一个卵巢是可以生育的,前提是另一个卵巢功能良好;有小组学生认为摘除一个卵巢会对生育影响很大,也有可能造成不孕等。师:大家再想想为什么有些女性要摘除卵巢?是什么问题?摘除卵巢对女性还会有什么影响?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基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之上的,主要是为了拓宽学生视野,将课堂推向。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巧用讨论法,变生成性问题为有效教学资源;再结合学生的问题,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动手实验,享受动手实验探究乐趣
生物学科离不了实验。在需要实验探究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应对生成性问题。在实验中,学生可以享受动手实验探究的乐趣,也能借助实验,解决心中疑惑。例如:在学习初中七年级生物《单细胞的生物体》这一课时,引导学生分组动手实验探究,成功将生成性问题变为教学资源。在讲到“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这一知识点时,有学生提问:草履虫,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是否也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此时,教师引导:假设能,你能用实验验证吗?在教师的号召下,学生开始分组进行实验,动手探究。教师给学生选择的刺激物是:肉汁、食盐。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四人一组,两人利用肉汁实验,两人利用食盐实验,根据实验得出结果。最后,学生总结:单细胞生物也能趋利避害。在这个案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生成性问题,教师并没有盲目回答“能还是不能”,因为这样只能让问题丧失原有的利用价值。反之,教师引导学生以自主实验的方式探究出答案,学生既能享受动手乐趣,又使实验能力得到提高,分析出答案。因此,以实验形式应对生成性问题,能够有效将其转换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总之,课堂随时都有预设之外的问题,教师要灵活应对,凸显出自身的教学智慧。当然,并不是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能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合理筛选。筛选之后,针对不同的生成性问题,利用不同的方法应对,让问题的价值得以凸显,并引领生物课堂教学走向精彩。
参考文献
[1]孟昭学.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点滴[J].新课程(教师).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