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全民健身的看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体育 娱乐节目 全民健身
1 前言
全民健身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的健康和幸福生活,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宣传全民健身思想等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途径。继央视五套以体育为平台的电视娱乐节目《城市之间》播出之后,许多以体育竞技娱乐为主题的综艺节目也应运而生,例如:湖南卫视的《奥运向前冲》、《智勇大冲关》节目,安徽卫视的《男生女生向前冲》、中央一套的《墙来了》、浙江卫视的《中国星跳跃》等等,这些娱乐节目的播出不仅为观众带来了欢声笑语,同时也强化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这些体育竞技娱乐节目都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但是它们的主题思想是相同的――“展现体育魅力,带动全民健身”。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将掀起我国全民健身的热潮。本文立足于传播学和体育学的角度分析体育竞技娱乐节目对促进全民健身所带来的作用和影响,使体育运动深入人心,让人们都体会到体育带给我们的健康和快乐。
2 “竞技体育娱乐节目”的概述
竞技体育是指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友谊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2]。我们通常说的竞技体育一般具有以下特征: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高水平运动员的体、技、战、心智等各方面的能力;具有严格的竞赛规则;具有激烈的对抗性和竞赛性;还具有娱乐和观赏性等特点。而电视娱乐节目是通过电视这个传播媒体传播的,大众广泛参与的,以审美性、娱乐性、观赏性和趣味性为突出特点的电视节目。因此竞技体育和电视娱乐节目的共同特点就是都具有娱乐性和观赏性。竞技体育娱乐节目既有竞技体育的对抗性和竞赛性同时也包含有电视娱乐节目的娱乐性、观赏性以及趣味性。因此我们可以这样为竞技体育娱乐节目下定义:竞技体育娱乐节目是以体育为主题,人民大众广泛参与的,具有竞技性、对抗性、竞赛性的趣味体育娱乐节目。
3 我国目前“竞技体育娱乐节目”的特点
3.1参与群体广泛、多元化
3.2明星助阵,影响力强
3.3节目风格、主题多样化
3.4节目内容丰富、惊险刺激
4 “竞技体育娱乐节目” 对全民健身的影响
4.1有效地促进广大青年的健身意识
当今是一个生活节奏很快的社会,大多数年轻人都在为事业而忙碌,为生活而奔波,为赚钱而不停的工作,但是他们却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忽略了,那就是身体,伴随他们的除了工作就是娱乐。竞技体育娱乐节目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休闲、放松、娱乐、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这正是广大年轻人所追求的生活方式,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唯有健身才能够给他们解压,竞技体育娱乐节目的播出改变了很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在工作之余,他们不再窝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打游戏而是到户外去锻炼身体,多数人已经意识到赚再多的钱不如有个好的身体,不如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4.2改变了人们对传统体育的认识
在多数人眼里体育只会让我们的身体更加疲惫而不是放松,那是因为传统意义上的体育给我们带来的是疲劳、枯燥、单调和乏味,这严重的影响了许多人对体育的看法。在体育娱乐节目中,我们看到的是新鲜刺激具有挑战性的体育,看了节目之后,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原来体育是如此的好玩,还有这么多玩法。
4.3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
在《男生女生向前冲》节目中,许多穿着特别服饰的群众来参加节目,他们代表了我国不同地区的体育文化,有的在挑战前还会为我们带来一些民间的艺术表演和各门派的武术表演。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许许多多的新事物、新文化进入了我们的生活,而许多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却逐渐的消失和被遗忘。而竞技体育娱乐节目此时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传播传统文化的平台,使那些被大家忽视或者是将要失传的传统体育文化能够被继承和传播。
4.4促进群众对体育安全性的考虑
许多人通过体育娱乐节目重新认识了体育,也从中学到了许多有趣的体育锻炼方法,但是不排除有些节目是存在危险性的,在《星跳跃》活动中,由于发生意外伤亡事故而导致节目中止。体育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意外,有的节目会对危险项目做出提示,所以观众在看体育娱乐节目的同时也能鉴别哪些是可以效仿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
5 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竞技体育娱乐节目具有群众广泛参与、零门槛、节目内容丰富、影响力强等特点,在全民健生中起到促进青年健身的意识,让人们对体育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也提高了人们对体育安全的考虑。娱乐节目的发展,对全民健身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对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未来建设小康社会中起到了不可抹灭的作用,但是也存在许多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5.2建议
5.2.1节目内容的创新型
5.2.2增加节目的举办地点
5.2.3增强安全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全民健身计划》,国务院2011-2-15.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彭智,胡科.全民健生与奥运同行-湖南卫视“奥运向前冲”的启示[J].体育学刊,2009(16).
关键词:阳光体育;小学体育教学;团队精神
最近几年,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全民健身日”的设立和“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健康理念已深入人心。“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家喻户晓,耳熟能详。我们知道: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长期的体育政策,而阳光体育运动是全民健身计划的一部分,是对全民健身计划的一个补充。学校体育教学是贯彻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途径和阵地,体育教学应紧紧围绕“阳光体育运动”的根本精神,以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运动习惯为出发点,在体育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创新,让学生感受“阳光”、享受“阳光”。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参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就小学体育教学在“阳光体育”“全民健身”下的发展之路提出一些看法和想法,供大家讨论、交流、指正。
一、理念的解读
1.“阳光体育运动”是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具体化的延续和补充,而不是另起炉灶。学校体育教学是贯彻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途径和阵地。“阳光体育运动”与体育课紧密相连,不是另搞一个活动,它传递的不仅是运动方式,还是一种生活理念,就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沐浴阳光的温暖,享受运动的快乐,为他们带来了健康与自信。
2.我们应追求成功的体育教学,小学体育教学更应树立“快乐体育”的目标。“快乐体育”不仅是一种体育教育思想,也是一种体育教学模式。“寓教于乐”“玩中学,学中玩,练中乐”,应该成为我们小学体育教学追求的境界,我们应该呈现给学生一个快乐的体育课堂。
3.《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对“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的一种督促和呈现。以我们苏州市为例,每年的测试项目多是不停地变化的,就是以测试督促学生练习,以求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体质。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安排一定的课时练习测试项目,还应布置学生课外练习。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加强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注重传统教材资源的筛选和改造。旧教材是老一辈体育工作者多年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结晶呈现,不是全部都落伍了,只要我们研究和发掘,里面还是有许多亮点的。如耐久跑,现在一般很少看到有耐久跑的展示课,平时也很少安排课时加以练习,为什么呢?一则因为耐久跑学生不喜欢,二则展示起来没有什么出彩的“亮点”。但耐久跑对学生耐力素质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我们应怎么办呢?其实我们根据新课标和“阳光体育运动”的精神,可以把耐久跑变通为“校园定向跑”或者“校园寻宝行动”形式练习。在校园各处先埋设好“宝贝”,画好寻宝图,安排学生按图指示寻宝,这种练习形式使学生既得到了寻宝游戏的体验又完成了耐久跑的练习,不正是“玩中学,学中玩,练中乐”境界的体现和“阳光体育运动”精神的呈现吗?
2.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不管是在体育课上还是课外体育活动中,都应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突出特色,培养和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促使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学习内容的选择还要以传统的教学内容为框架,加以优化整合;大幅度增加新兴娱乐健身项目的比例和游戏的开发,从教学内容上牢牢地吸引学生。如我们学校是多年的苏州市篮球传统项目学校,篮球运动在我们学校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由于广大男生都特别喜欢打篮球,我就在学期、学年计划中安排了很多篮球课时,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爱好,又锻炼了身体,提高了篮球技术。
三、追寻适合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1.阳光体育的目标是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学生每天坚持锻炼一小时,并不是简单地把学生从教室赶到运动场上,进行一些简单、枯燥、重复的锻炼,这样依然解决不了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我们体育教师除了在学习内容上牢牢吸引学生,更要在教学手段和方式上吸引学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采用游戏化教学是最好的选择。
2.体育本身就是一种高级游戏,玩这种游戏的人应该是很快乐的。小学生对游戏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所至,他们渴望的就是玩游戏。采用游戏化教学后,天天可以玩游戏,每节课都在玩游戏,学生在游戏中玩得忘乎所以然,从而给学生一种假象:“体育课就是玩的。”你说在这种情况下,有哪个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哪个学生不盼望体育课的到来呢?
3.我们知道:教学的游戏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形式来使学生学习,是把授课内容重新整合,把教学目标隐藏在游戏中,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一种教学方法和形式,游戏化程度越高越有趣。练习立定跳远时,可以和“小青蛙比武”和“剪刀、石头、布”结合起来,比一比谁先到对岸。练习投掷时,我设计成“炸碉堡”的游戏:用废弃的包装纸箱垒成几个高高的“碉堡”,比一比谁先炸掉碉堡,哪组炸的碉堡多。这个炸碉堡游戏奥妙之处在于垒碉堡的方法,不碰东西,碉堡不倒,一碰到投掷物,碉堡即倒。游戏中眼看着碉堡被击中而倒塌,随之就是一片欢呼声……
四、关注学生个体的成功体验和团队精神
1.研究表明,没有信心的儿童往往缺乏成功的体验。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快乐,增强自信。
2.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团队精神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学习”的精神保证,是当代社会大力提倡和普遍推崇的一种职业精神与社会价值,也是我们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如在跳绳考核中,我不考核个人的跳短绳,而考核小组的跳长绳“接龙”成绩。考到优秀,全组每人都是优秀,考到不合格,每人都是不合格。这样让他们产生荣辱与共的意识,积极带动小组成员的能动性,逼着小组加强练习。
毋庸置疑,“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为学校体育课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和动力,我们的体育教学呈现出了新的现象,也有了新的问题。我们只要抓住体育教学的主阵地,深入进行课改,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让学生感受到阳光,享受阳光教学,阳光成长,这样我们的学生从主观上才能积极锻炼,才能促进学生体质的提高,阳光体育运动才会进一步取得更大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S].教体艺[2006]6号,2006-12-23.
[2]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北京体育出版社.
[3]李振聪.阳光体育,让校园活起来[J].中国学校体育,2007(7).
【关键词】太极拳 健身性 实战
一、现状
对今最近十年以来关于太极拳理论的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太极拳理论研究还处于基础理论研究阶段;研究的内容主要以太极拳对人的生理生化指标影响以及太极拳教学;在研究过程存在三种理论研究发展不够协调;同一个时期内重复性研究颇多;研究方法的实施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等问题。对太极拳文化的渊源研究不够深,没能将太极拳文化能够经历几百年的发展直到现在并大放异彩的原因讲述准确。太极拳从1953年的创编到现在已经过了60年,随着对学习太极拳和传播太极拳兴趣的增加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对太极拳在实战中的应用提出了诸多看法,往往认为太极拳只适合一般健身性的身体锻炼,而它的实战特点在实战中得不到真正发挥。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受到大众的喜爱,在全民健身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开设太极拳课的目的,也是想教给学生一种健身的方法和技能,与终身体育接轨,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
二、意义
太极拳要求的“以意引气”,“以气运身”,渗透着中国古典哲学《易经》的阴阳学说和道家养生学及中国传统中医经络学的丰富内涵,是东方文明与人体运动的完美结合。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受到大众的喜爱,在全民健身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开设太极拳课的目的,也是想教给学生一种健身的方法和技能,与终身体育接轨,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从1953年国家体委创编太极拳至今,保守计算,也有十几亿人学习过,太极拳的创编大大地推动了太极拳的普及和推广。太极拳走进了千万户家庭,走近了寻常百姓人家,吸引了许多对太极拳感兴趣的练习人群,对太极拳的推广普及和整体水平的提高做了很大的贡献,对全民健身的作用更是功不可没。经过多年的推广,经过几辈人的传播,到如今很多人学太极拳,改变了大家对太极拳的偏见,扩大了练习太极拳的人群范围。当代年轻人、高级知识分子也开始欣然接受太极拳,迈步迈入原本距离遥远的太极世界。太极拳引导人们了解太极拳,使更多人有机会从中受益。太极拳向外推广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学习太极拳开始接触古老的中国文化并练习中国武术的外国人最多。太极拳乃至中国武术今天能有这么大的国际影响力,太极拳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国外,习练太极拳的人最初大多是从学习太极拳开始。日本现在太极拳练习者有一千多万人。其中,日本武术联盟的会员90%都学习过太极拳,这其中的800多万人是从学习太极拳开始的。太极拳从产生后一直在不断向前发展,太极拳促进了太极拳本身的规范化发展方向,为武术教材的编写摸索了经验,同时也推动了竞技太极拳和不同流派太极拳之间的交流。
太极拳作为练习太极拳的基础已经形成惯例,在传授的过程中往往被教练当作入门的工具。一旦掌握了太极拳的基本招式后,便不作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忽视了太极拳各个招式的技巧与实用性,没能真正掌握太极拳的精华,致使在太极拳学习过程中的舍本逐末。因此,有必要对太极拳的健身性和实战重新梳理,以便掌握太极拳的真正精华。
三、内容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优秀拳种,在国内外有广泛的声誉,对中国武术走国际化路线起了重要作用,这是一种非常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太极拳的发展经历了由乡野到城市,由底层文化到高端儒雅文化的转变。经历了由北向南,由南向国外的传播之路。外国人喜欢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方式与太极拳所蕴含中国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它的一招一式传达了人与人在对抗竞技中所蕴含的高超智慧。太极拳理论把竞技、修炼、养生、人和人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阐述的淋漓尽致。太极拳推崇以意念引领身体,让身体的螺旋运动和心里结合起来,练习太极拳能领会东方到天人合一的精神,这是西方的竞技运动文化无法达到的高度。
太极拳在练习的过程中强调“静、松、慢、圆”,恰当的处理好各健身因子在练习中的权重,就能取得最佳的健身实效。太极拳经过了几代人的研究和推广,现在能传承下来,达到现如今的水平,确实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尤其是众所周知的社会原因,太极拳在传承过程中有中断和青黄不接的时期,在改革开放的岁月,太极拳恢复发展,这是太极拳界迎来的春天。深入细致地认识太极拳这种时代的差别,并且承认这种差别,然后能以前辈的成就为自己努力的榜样,将太极拳逐渐恢复到最辉煌时期的水平。基于这种认识,必定能在太极拳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有所作为。
四、境界论
太极拳,源远流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具有强身健身、防身自卫、表演娱乐、增进友谊、陶冶情操等功能。从历史上来讲,太极拳发展受中国中医学和养生学的影响较大,长期从事太极拳练习,可延年益寿。练习太极拳的人通常以健身性和实战为目的,健身性往往是基础,而实战是更高层次的追求,但在通向实战道路上通常会感觉迷茫,这一点不足为怪。如果将太极拳的境界分成几个阶段来分阶段实施,那么每个人都会将自己个人的最大潜能发挥出来。练习太极拳每到一个阶段都会有每个阶段的感悟,需要及时找出理论来指导实践。太极拳的初级阶段练习者主要是在套路上和基本功方面下功夫,俗语的“卸力”阶段,功夫下得越多,以后领悟太极拳就会越深,成就大家的希望就更大。第二阶段称为渐悟阶段,经过初级阶段练习,结合推手训练,会有很大进步,但会遇到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甚至会有大不如前的感觉。对劲力运行的路线、方向运用等尚不能得心应手,这就是进入了渐悟阶段,这个过程会很漫长,有的练习者可能一生也不能跨过这个门槛。第三阶段是登堂入室阶段,窗户纸一旦捅破,才开始顿悟太极拳缠丝运动之本意。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作到处处符合规矩。推手如无人,练拳如有人。静则合,动则开,处处以手领劲,全身协调。不思而得是太极拳最高境界的写照,高在动作越来越小,达到无圆的境界。发力时如雷霆闪电,心胆俱裂,一旦发劲犹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亦有轻描淡写只是轻轻一拍,人便飞出。
五、总结
世界第一健身品牌太极拳作为传统的全民健身的体育项目,越来越多被人们所青睐。人们练习太极拳、体悟太极拳,有识之士通过实践总结太极拳健身、太极拳教学与训练等方面的感受,都对太极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太极拳,源远流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具有强身健身、防身自卫、表演娱乐、增进友谊、陶冶情操等功能。从历史上来讲,太极拳发展受中国中医学和养生学的影响较大,长期从事太极拳练习,可延年益寿。另外,太极拳在对外输出中华武术和中华文明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接触中华武术的外国人绝大多数是从接触24式简化太极拳开始的,进一步说中华武术现在能有如此大的国际普及性。十二五期间,中国将继续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文化建设的力度,尤其是在对外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作为重中之重。太极拳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代表,在宣传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已经被国内外广泛接受并认可,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范围内学习过太极拳的外国人早已经超过了一亿,而且范围还在不断扩大,这种影响力在全世界实数罕见。新的历史时期,光大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通过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极大的推动了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但在认同感方面还有差距,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宣传中国最有优势的媒介。推广普及太极拳运动,使太极拳世界第一健身品牌更响亮;各流派太极拳应均衡发展,充分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体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各派太极拳从业者及爱好者应相互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强太极拳市场化培养及研究,开发太极拳产业建设,体现世界第一健身品牌价值,使太极拳研究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金春霞,黄彦军.新时期太极拳民间组织生存和发展思路探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0,(9).
[2]李钢,尹剑春.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5).
[3]宋桦,高立.二十四式太极拳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5).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就业;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11(b)-0082-04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全民健身活动计划的顺利进行,以及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广场舞、健身操、暴走族等社会体育活动开始频繁的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社会体育是区别于规定性和竞争性比较强的学校体育、军事体育和竞技体育的体育活动,它是人民群众普遍参与的、自愿性的、公益性或商业性的体育活动,它主要以强身健体、娱乐和交流为目的。社会体育是现代社会文明、健康、科学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现代生产方式和人文环境等客观条件将对社会体育的性质、内容、范围、结构、对象产生巨大影响。自1997年教育部在进行我国高等院校专业调整时将社会体育专业正式批准为本科专业以来[1],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已经有近20年的发展历程。社会体育专业设置迎合了社会需求,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均出现了诸多问题,该研究通过深入调查,分析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所在,为推动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该文以江苏高校社会体育课程设置现状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了南京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南京体育学院、淮阴师范学院、盐城师范学院7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状况。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从该文的研究目的出发,该课题组在盐城师范学院图书馆,体育期刊网等资料网站上搜集、查阅了近几年来关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等方面的论著,并对所查阅的资料进行了后期的分类汇总。1.2.2问卷调查法为了了解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参照相关专家的建议与意见,共设计了一共3份调查问卷对以上提到的几个高校的相关教师、在校学生、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一: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的问卷调查;问卷二: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的问卷调查;问卷三: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的问卷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如表1所示。1.2.3访谈法通过互联网、电话、座谈等多种方式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师、在校学生、毕业生和相关专家进行访问。了解他们对各自高校社会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看法以及建设性意见。1.2.4数理统计法根据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师、在校学生、毕业生以及相关人员的访谈资料,结合问卷调查统计所得到的结果与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汇总。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课程设置分析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介绍》中关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比较笼统,这个介绍是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的方向性指导。目前在高校的社会体育课程的设置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将专业目录中规定的培养目标及要求直接搬进教学计划,而未做任何具体性的修改[2]。由于缺少直接的依据,所以这种做法往往是使学科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的构建及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处于盲目的经验状态,影响了教学计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及针对性。2.1.1课程设置与能力体系的比较分析我们采用专家评审的方法,对课程和系统的能力进行综合比较。比较的结果表明,目前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许多课程,对学生来讲,主要是在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水平,并同时可以受到社会体育工作的基本训练,使大学生中的很大一部分可以掌握并且能够指导大众体育、健康健身、休闲体育,毕业后基本能够肩负起社会体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然而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环节相对薄弱,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不能适应社会体育发展与当前健身服务业的市场需求,被调查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基本都是让学生分散实习,许多学生面临毕业论文写作与就业找工作等多重压力,基本上无法全身心投入社会体育专业实习工作,导致学生的社会体育服务能力与社会体育需求严重脱节,不能在健身服务市场找到合适的工作,只好谋求到学校体育领域任职。而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竞争体育教师的岗位,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显然也不占据优势,因而连续多年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率被教育部亮黄牌。2.1.2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健身的需求日益增加,健身市场不断扩大,体育健身产业日渐活跃。在这种社会形势之下,我们高等院校在设置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时更需要结合实际,不断加大对新课程的开发力度,致力于创新课程的改革与设置,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就学到适应社会体育需求的知识和技能,及时掌握体育健身服务领域最前沿的动态和信息,为今后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从事社会体育服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近年来,社会体育专业领域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由于目前尚且无法确定的、统一的课程标准,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自己的加工,加入个人的认知及价值观念,造成了教师对课程的重构现象十分普遍。在当下许多高校还没有形成更加科学完善的课程评价的情况下,这种现象一方面有利于构建各学校的专业特色,有利于提高教师授课的积极性,而另一方面它却忽略了社会体育健身市场的需求,未能形成市场倒逼机制,导致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有效性、科学性大打折扣。被调查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大多从体育教育专业剥离而来,带有很强的体育教育的痕迹,而与健身俱乐部或大众健身市场相脱节。这样的课程设置,无法培养出社会体育健身市场紧缺的人才。
2.2课程结构的比较分析
2.2.1课程设置分类比较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分为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通识课程是指面对全体大学生普遍开设的课程,包括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思想概论等;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包括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田径、体操、篮球等。这些课程显然脱胎于体育教育专业,是为培养体育教师而设置的,对于社会体育健身市场,其功效并不明显。社会体育专业的选修课分为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以南京师范大学和扬州大学为例,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为通过“选修课”的学习,奠定基础知识、智能基本,并且通过外语和计算机的学习,使之得到强化。通过方向课的学习,扩大知识面,在其他体育相关领域或向更高学历进一步学习,找到新的支撑点,增强底气和能力。选修课分为《哲学原理》、《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以及《大学生基础及应用》等。而扬州大学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为发展掌握社会体育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掌握指导大众体育、养生健身、娱乐休闲以及特殊人群体育的运动技术而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体育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样的课程设置关注到了未来健身服务业市场的需求,然而实践教学及实践技能培养环节收效却依然不够显著。部分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统计如表2所示。2.2.2公共必修课程公共必修课程主要指社会体育专业开设的通识类课程,该类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拓展他们的发展潜能和空间。当前,美、日、德等国高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占总课时的30%~34%,反观我国高等院体育院校社会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公共基础课程比例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学生专业基础理论水平的提高。这与现代课程改革的趋势不相符合,难以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力。江苏省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关于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存在这样的现象,他们仅仅是把思想政治类、教育科学类等基本课程进行了简单的组合,却没有从现代课程论以及本学校专业设置的特点等角度进行系统的论证,造成了专业公共基础课程与学校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联系不紧密[3]。因此,在21世纪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应该高度的重视公共基础课的开设,使学生的培养模式与方向向厚基础、高素质的方向发展。并且,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公共必修课程的设置还需进一步系统论证与研究。2.2.3专业实践课程专业实践课程指与社会体育专业技能密切相关的实践内容与形式,包括专业实习、专业见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顶岗实习等。社会体育专业实习在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想指导下,进一步显示其培养合格人才的独特作用与功能[4]。我们社会体育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要求在社会体育的课程设置上要更加注重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包括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一系列实践类课程,其安排时间在20周以上,甚至26周,因此社会体育专业与其他的体育专业相比,实践类的课程要相对较长,这一点也更进一步表明了实践课程在社会体育专业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意义。2.2.4专业理论课程与技术课程的比例专业课程指体现社会体育专业特点、与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紧密关联的课程,包括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技术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包括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市场营销等,专业技术课程包括乒乓球、网球、羽毛球、瑜珈、健美操、踏板操、健身单车、健身指导等。发达国家一般都表现出明显的“重理论、轻技术“的倾向。如日本一般高校达到技术:理论为1:2的水平。不仅如此,在课程体系的构成方面更应该注意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注重学科的交叉渗透。然而这样的课程设置思路并不适合于我们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于目前我国的社会体育市场而言,我们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应该逐步加大技能内容的比例,以满足当前社会体育市场需求,使大多数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能顺应市场需求,强化实践技能,唯其如此,才能在未来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2.2.5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比例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指社会体育培养方案所规定的课程管理形式。必修课程因其直接体现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与社会体育专业就业去向紧密关联,而要求社会体育专业全体学生必须学习,面向社会体育专业全体学生开设。选修课程则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需求,供部分学生选择学习,比如女生可以选择形体塑造、瑜珈等项目,而男生可选择搏击或格斗类项目。现代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产生了课程扩增即增加选修课程的趋势。各地高等院校体育专业的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课程设置的比例,是体育课程改革历年争论的焦点,同时这一点也反映了我们的学校更多地提供给学生自助选择和学习课程的自由度。学校设置选修科目的必要性在于:要防止必修科目覆盖面不够,与社会发展脱节,选修科目的设置可以与学生的自身特长相结合,具有时效性[5]。目前,我国一些重点院校社会体育专业逐步形成以必修课为主,大量增修选修课的新型课程体系,必修、限选和任修课程的比例基本为7:2:1,同时朝6:2:3的方向发展。专业主干课精炼集中,增设一些数量多、质量高的选修课,以社会体育专业知识为基础,联系相关联的学科,在学术前沿和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增设多类型、多层次的选修课。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以提高他们的学术与技能水平。
3高等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发展趋势
3.1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设置是为了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同时具有社会体育专业知识,掌握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拥有积极的服务意识的社会人才[6]。根据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模式道路,从浩如烟海的知识中寻找出最基本、最具基础的知识、基本技术和原理,以及能够反映科学性发展和交叉的、具有生命的前沿知识和边缘知识,而淘汰那些陈旧、过时、保守,与培养目标不相关的知识。课程要相对宽泛一些,如体育学、社会学、体育法学等,需要逐步建设一套较好的适应社会体育专业的教材,可以是平台加模式的形式,包括学校体育的基本技能和知识。
3.2社会体育课程体系改革前景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创建已有20余年,专业定位一直是困扰办学主体和研究者的问题。制约当前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有两个不明确:其一是培养目标的不明确,其二专业方向的不明确[7]。我们的社会体育工作要以经营管理为主,通过社会体育的专业指导进行专业的辅助建设,这两者之间是相互渗透的,不可分割[8]。根据江苏高校社会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目前高等院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前景逐步体现出科学性、系统性、开放性、超前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科学性要求课程的配套组合关系要根据社会体育专业进行优化,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学内容要正确反映现实的现象和本质;系统性要求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内容要面向现代化、面向社会未来,即需要稳定,同时需要寻求突破,要求课程不但反映科学现状,总结已经取得的科学成就,还要反映科学的发展趋势,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要求课程内容要联系当今我国的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内容和课程的结构化处理,能够打破之前教育课程的僵局[9]。具体的结构化处理包括在结构方面,课程和课程体系形成一种开放系统,保持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这样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就能够得到协调统一。
3.3时展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巨大潜力
21世纪将是社会体育大发展的时代,是全民健身的时代,是需要大批各级各类型社会体育专门人才的时代[10]。在任何领域,专业人才队伍都是关键性的力量,他们决定着某领域的成熟度和发展质量。随着社会的各方面发展,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和参与的热情的不断高涨,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质量、数量、类型等都提出了一批新的要求。由于我国体育教师的缺乏,多年来高校的体育教育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培养师资力量。但随着我国社会体育的大力发展,21世纪初期,我国对体育专业人才的专门培养,将渐渐的从目前以学校体育教育人才为主向学校体育人才和社会体育人才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兼顾并举的道路转变,就是为了适应我国体育的明天。
4结语
我们现行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未能形成市场倒逼机制,依据当前社会体育健身服务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与能力培养方案。该课题组调查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大多从体育教育专业剥离而来。考虑到社会体育专业特点及市场需求,不能以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模式进行教学和人才培养。高校社会体育课程设置必须根据社会体育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培养目标[11]。培养目标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首先要弄清的方向性、关键性问题,同时也是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关键。各个高校在办学当中除了准确定位培养目标,还应该结合区域发展情况,突出专业的特色。在课程设置中,除需考虑人才对社会的适应力,还得高度重视社会对人才技能素质的要求,只有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能力水平,才能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适应当前体育产业发展和体育健身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刘素卿,李凤彦.高教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1(3):22-24.
[3]郝小刚.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公共基础课设置比较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报,2010(6):101-104.
[4]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陆亨伯.社会体育专业的生存与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2(3):73-74.
[6]冯晓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4):36-38.
[7]程杰,龚健.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7(10):38-41.
[8]刘平江,赵立,吴爱华.浅谈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4(2):12-13,16.
[9]王超英.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教育实用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10]郑建岳,等.新形势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课程体系的设计[J].西安体育学报,2002(2):26-28.
【关键词】体育课堂;师生关系;突破途径
体育是学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新世纪新一代人才的素质好坏。而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还远远未能跟上时代步伐,现状仍令人担忧,主要表现为:
1、学生体育锻炼不够,锻炼时间与锻炼强度都得不到达标要求。不久前,相关部门曾对全国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做了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柔韧性、肺活量及耐力等状况较之以前都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与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下学生“吃的好,动的少”有很大关系,教育部门应充分重视,眼光应放得长远。
2、学校仍未摆脱追求升学率的巢窠,重智轻体的现象仍十分严重,任意更改教学计划,缩减体育课时。课标规定每周三课时,每天学生运动不得低于一小时,可不少学校阳奉阴违,课表一套,实际又是一套。整天把学生“圈”在教室中,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几乎没有。
3、体育教师队伍亟待优化。中年体育教师身体机能已开始下降,而不少青年教师虽理论与实践技能很强,但受一些不好因素的影响,认为教体育无出路,缺乏敬业精神,“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思想严重,从而影响了体育课教学。
4、农村中学体育器材仍很陈旧、落后,跟不上现代体育锻炼的脚步。虽然国家有农村中学体育器材免费下乡措施,但由于管理不善或长期不用,这些器材都变的残败不堪,不能再用。
以上现象,是农村中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不是农村体育教学就陷入两难的境地而难以自拔了呢?答案是否定的。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场地与设施在自觉或上级部门硬性要求的双重情况下逐年趋向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也在有条不紊的展开,这些有利条件都可以成为我们体育工作者开展体育运动与锻炼的突破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活泼好动的中学生,如果能很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那么体育事业就会恢复活力,因为体育事业的兴旺发达,不仅仅是集中在少数体育明星身上,而应是绝大多数,甚至全体公民,尤其是充满活力的青少年身上。因此,担负这一责任的体育教师任重而道远,这就要求体育教师除了平时的指导与训练,还要把握好每节体育课的质量,这样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如何突破体育课堂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用爱温暖课堂。
一般学科都是“在安全的地方做安全的事”,而体育教学的显著特点是在教学中,教与练必须密切结合,教师与学生群体或个体接触的非常频繁,师生间必须配合默契,因此师生间的感情是否融洽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在课堂上要处处关怀学生,设身处地替学生着想,虽说“爱之深责之切”,但我们的目的并非培养专业体育人才,所以就应多从学生角度出发,多为他们考虑,如:天气寒冷时,教师应想到运动量过大,学生出汗后是否会感冒;天气炎热时,教师应结合学生体质,尽量安排一些室内运动,防止学生中暑;有学生生病或女生例假,注意让学生休息;根据学生体型、体质,因材施教等。我们需要的不是 “铁面教师”,而是通情达理的“父亲”,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不经意间就会温暖已有是非好坏观念的中学生的心。我不赞成那个经典的下大雪的日子,老师把冻得发抖的学生带出教室,师生全部脱去外套,在风雪中站了几分钟的故事,虽然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培养学生与困难做斗争的勇气,教师也做到了以身作则,但毕竟时代不同了,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习那种精神,却不一定非要让他们真的去爬雪山过草地,做法过分了,难保不会成为虐待。教师应用“爱”温暖课堂,比如夏天,学生站在树荫处,教师站在太阳下;刮风时,学生背风,教师顶风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增进他们对教师的感情,增强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二、让表扬与批评试金学生课堂表现。
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发现,要想让学生听话懂事,就要常常表扬他,正确的表扬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能力,但必要的批评也必不可少,否则会骄纵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表扬与批评要讲究艺术性:(1)、一广一窄。教学中应尽量多表扬积极分子和“落后分子”身上的闪光点,千万不要因个别学生“诛连九族”,这样会产生师生敌对情绪,不利于教学。(2)、一明一暗。课堂发现值得表扬的人和事,可直接指名当众表扬,而批评则不然,否则就容易伤害学生自尊,可用委婉暗示的方法来提醒学生。相应的表扬与批评,可以成为评价学生课堂表现的试金石,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三、让高质量的准备活动引领课堂。
随着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数和次数的增加,运动中损伤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不仅加重了学校、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如何预防体育课中的运动损伤,消除安全隐患,课前的准备活动就显得至关重要。高质量的准备活动,可以使学生做好生理心理准备,克服神经机能惰性,加快运动神经传导作用和反应速度,尽快进入运动状态,进而避免不必要的损伤。这就需要教师的责任心与耐心了。首先教师应把准备活动的理论意义耐心讲给学生听,让他们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其次,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编选各种适合的准备活动,增强学生新鲜感;再次,教师要因运动项目的不同,采用专门的准备活动,活动内容要全面、丰富、形式多样。另外,教师还应耐心的帮助、指导学生,不厌其烦的细细指正,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减少运动损伤,进而使课堂变得高效。
四、让因材施教成为高效课堂教学的添加剂。
教育学早就提出教育应因材施教,而体育教学却常常忽略这一点,总是一刀切,对学生的要求都一样,因此,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经过一次两次的失败后,往往会丧失信心,从而产生“晕跑症”、“晕跳症”等症状,如此怎么能完成课堂达标的任务呢?体育课堂因材施教因此势在必行。一次,课堂上一个女生跳只是踮踮脚尖,手臂平举时只把两只手腕动了动,我看了很生气,但并未采取过激行动,只是走上去把她的手臂托平。事后了解情况,她说小学时为了安全起见,老师说运动时动作幅度可以不要过大,因此习惯了。我没有责怪她,而是耐心的讲解了动作的要领及动作规范的好处等,使她充分认识到错误后帮她纠正动作,使她体验到运动的快乐,后来她参加县学生运动会还分获跑跳项目的一、二名。另外,一些个子较小、力量较弱的学生,对许多运动项目都力不从心,要想让他们体验运动快乐,赢得运动收获,需要有关部门从人的需求与公平性出发,适当调整并完善体育考试制度。
五、让体育精神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本人发现,农村中学体育教学过分强调传授体育技能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启迪和教育,忽视了体育精神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因而使得体育课缺乏精神支柱。因此本人认为体育教学应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重视体育精神的培养,并通过其影响学生人格。体育教师可以在课上设计一个口号,如“锻炼无小事,态度定成败”等,作为学生的体育课精神,一届届流传;也可根据每年青少年感兴趣的运动赛事,如世乒赛、奥运会等,来确定当年的体育课精神,如此做法,不仅可以催化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还可以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积极参与意识,使他们在体育精神的号召下,改变与塑造自己的人格。
总之,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文章。体育教学要想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我们体育工作者下大力气去改善体育课堂结构,以人为本,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体育课不仅要依据《课程标准》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形式,使之适应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形势,同时,在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寻求突破体育课堂教学两难境地的途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尽职尽责,相信不久的将来,体育课将不仅仅只是学生感兴趣的“玩”课,而将真的成为引领各学科教学的关键课程,因为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才能有精力去完成其他的任何事情。让我们共同努力,探索体育课堂的突破口,并以此为契机,越过层层阻力,跨过重重困难,向着体育课堂教学的多彩明天进发。
参考文献:
[1] 卫德平《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思路的探讨》
[2] 杜存峰、孙莉《体育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