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单细胞生物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赤潮,又称红潮,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类”或“红色幽灵”。
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主要包括淡水系统中的水华,海洋中的一般赤潮,近几年新定义的褐潮(抑食金球藻类),绿潮(浒苔类)等。
“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
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
“对于松毛虫,我们能不能想出一个不影响环境的防治的办法?”学生立即会从食物链中得到启发,设计出生物防治的方案。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兴趣,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演示图片
在初中生物课本中有大量演示生物多样性的的图片,合理适时的在课堂中演示它们,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阅历,还可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在演示时可利用PPT的带背景的文本框,将需要记忆的部分遮住,再有顺序的设置文本框的“自定义动画”,“退出”效果,演示课件时随着文本框的退出,图中需强调,记忆的部分也就逐个显示出来。
3.演示实验
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生物学习中会接触到大量的实验,因为生物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大部分实验学生都应亲手操作,不能以模拟操作完全代替学生实际操作。但有个别实验却例外,如耗时很长的“观察青霉和匍枝根霉”,我们可将整个实验过程录制下来,并且插入课件中。在播放课件时,可放大学生操作中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这更有利于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情境中是学生熟悉的同学和环境,他们还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实验的真实、可信度。
4.演示知识结构及练习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以传统的板书形式展示知识太耗时费力,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课前可将知识结构集成课件,课堂播放,这无形之中也增大了课堂容量,以便课堂留出更多时间开展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另外,讲授新课时的知识结构也可保存至复习时做回顾用。
5.突破重难点
对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融合最大的肯定应该就是它能突破课的重难点。如讲“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一节时,要认识到:无土栽培成功的原因是本节的重点。可安排“三种培养液中培养青菜植株”实验,让学生先增加感性认识。方法是:提前一个星期让学生按课本进行操作,记录自己在试验过程中存在的收获和困惑。在讲课时教师将对比实验带到讲台上,让学生亲自看一看,哪株青菜长势好?哪株青菜长势弱?同时播放三种培养液中培养青菜植株的录像片,解决学生做实验的困惑。学生通过实验与多媒体相结合完成了实验,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重点又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录像通过听觉、视觉和思维感官功能,使学生分散了知识难点,化难为易,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再如,动画“人体呼吸运动”可动态的展示人体呼吸过程中肋骨、膈、胸廓、空气进出肺的情况;“家兔内部结构示意图”可以图形的形式展示家兔的内部结构;视频“细菌的形态”可把只有用高倍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细菌的形态以动态的方式,清楚的向学生展示,这些都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6.课后辅导
【关键词】 时间医学;肾主骨;藏气法时;肾应冬
时间生物学(Chronobiology)是研究生物现象与时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在自然界中,从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人类的生命活动均呈现节律性,具有周期和振幅等特征。《子午流注针经》为我国现存最早较完整的时间针灸学专著。古希腊哲学家Aristotle在其著作中描述了动物活动的周期性,Hippocrates 在其著作中也有关于医疗和季节关系的描述。跨时区旅行的Jet-Lag、“三班倒”等问题均引起学者对生物节律研究的兴趣。有些科学家还从某些生物活动是按时间的变化而进行的事实,得出了“生物体的活动具有时间上的周期性的节律”这个推论。
1 《内经》藏气法时思想是时间医学的最好例证
1.1 《内经》藏气法时思想的内涵
《内经》藏气法时思想即五脏之气,象法于四时,又有“五藏应时”的说法。具体来说,是人体内在的脏腑生理机能,与外界时辰季节具有同步的相应性变化。其内容包括“肝应春”、“心应夏”、“脾应长夏”、“肺应秋”和“肾应冬”。在以往的研究中,有时仅把它作为一种人体与自然相关的生理现象来研究。笔者认为,中医学对藏气法时的认识远远超出了藏与时相关这样一个朴素的认识,而是欲从时间结构的角度认识人体生命,以解释各种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规律形成的本质和基础。也就是说,通过对不同时相中人体生理机能变化表现于外的状态的观察和分析,来认识和探讨内在脏腑的实质。这是中医学与从空间结构认识人体生命活动的西方医学的最主要区别,也是形成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一个核心内容。
1.2 “藏”和“时”是生物信息转导系统
“藏”和“时”相应体现了人体脏腑功能的一定规律,“时”为外在的激发源,“藏”为内在的接收靶点,两者的相应性活动是有序又有质的生理效应过程。这与既有物质基础又能体现生物整体工作方式的生物信息转导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在以往松果腺冬夏对性腺调节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松果腺与甲状腺的关系中研究肾与冬时相通相应的神经内分泌和细胞信息转导系统,并从信号分子之间的相关性变化中探讨机体整体功能状态工作方式,阐述中医学用藏与时相应归类脏腑功能理论,这在目前脏腑实质研究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领域,对揭示中医理论从多因素多层次统一认识生命过程的本质规律、深化中医基础理论中脏腑实质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2 基于“肾应冬”理论的“肾主骨”研究
2.1 肾本质的研究
笔者选择肾系统来研究,一方面是因为肾“藏五脏六腑之精”,在脏腑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在肾本质的研究方面,沈自尹院士及其研究组大量研究证实,肾阳虚的发生与下丘脑-垂体-靶腺轴(性腺、甲状腺、肾上腺)不同层次的功能紊乱相关[1],这表明,中医的肾与上述三个轴有密切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程世德教授提出“四时五藏阴阳”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并强调人体是以五藏为中心的外应四时阴阳、内合六腑、五官、五体、五华等组织器官的五大功能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2]。
笔者曾根据中医学“肾主生殖”的基本功能,研究了性腺轴在冬季的相应性变化。由于中医肾除了“主生殖”外,还有“主骨”的功能,因此,笔者选择了对骨的新陈代谢、脑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甲状腺为依托,进一步对“肾应冬”的生理机制进行研究。甲状腺轴由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组成。研究证实,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对骨代谢具有广泛的调节作用,在成骨细胞膜上存在T3受体,还能影响破骨细胞的活性和数量[3-5]。这与中医“肾主骨”的特性极为相符。
2.2 《内经》关于“肾主骨”理论的论述及研究
“肾主骨”理论最早由《内经》提出,《素问·宣明五气》云:“五脏所主,……肾主骨。”“主”,有主持的意思。“肾主骨”包含肾主养骨骼以及二者生理功能方面的联属关系。《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肾者……其充在骨。”骨骼起支持人体的作用,为人身之支架。骨之所以能起这样的作用,主要是依赖于骨髓的营养。骨髓由肾精所化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肾生骨髓”,“肾充则髓实”,提出髓的生成为“肾主骨”提供了物质基础,肾所藏之精、所主之液可化生骨髓,骨髓又滋养骨骼的生理关系;同时还指出了肾主骨在病机上的相互影响,如果肾精不足,则会出现骨骼病变。《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藏精于肾,……是以知病之在骨也。”《灵枢·本神》曰:“精伤则骨酸痿厥。”反之,骨骼的病变可以伤及骨髓,累及肾。亦即是说,骨的发育或虚损与肾有关。故《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提出筋骨的鼎盛时期,女子在28岁,男子在32岁。现代研究证实,骨矿含量最高的年龄为30岁左右,此后随年龄增大逐渐减少[6]。
中医学脏腑的概念是集合了解剖学、生理学及病理学的一个综合的概念。中医学对肾的功能定义可以概括为解剖学意义上的肾脏的功能,同时作为广义的综合功能意义上的肾,具有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等功能,即包括了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乃至于神经系统的功能。中医学中“肾”的上述两方面功能均与骨代谢的调节有关。因此,肾主骨理论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解剖学的肾脏对骨代谢的影响,其实质主要指肾脏1α羟化酶的活性及肾脏对钙磷代谢的调控;二是广义上的肾即包括下丘脑-垂体-靶腺轴不同环节、不同层面功能的概括[7]。以上两种中医学“肾主骨”理论的认识是从20世纪80年代黄铎香、梁德任等发展起来的[8-9]。
3 从时间医学探讨“肾主骨”理论研究深化了中医藏象的研究工作
虽然从理论上对中医基础理论中藏象概念的时间构成已经受到关注,但从实验实证性研究上仍比较欠缺。笔者认为,应从整体调控思想出发把中医理论体系的传统思维模式融入实验设计和研究中,从多因素多层次对生物整体调控信息转导系统的实验研究中,以肾应冬时生理机制的研究为切入点,对中医藏象既基于实质器官又高于实质器官,以“时”测“藏”的内涵进行探讨。以往中医学主要以病理推生理,以药物作用推测脏腑功能的方法来研究藏象;而上述方法的特色在于直接对正常生理状态下维持协调整体动态平衡状态的机理进行研究。这种把整体信息转导观念和松果腺与下属靶腺及细胞信使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目前在国内外都尚属刚刚起步。
参考文献
[1] 沈自尹.从肾本质研究到证本质研究的思考与实践——中西医结合研究推动了更高层次的中医与西医互补[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4):4-7.
[2] 程世德.内经理论体系纲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45.
[3] Abu EO, Bord S, Horner A, et al.The expression of thyroid hormone receptors in human bone[J].Bone,1997,21(2):137-142.
[4] Allain TJ, Yen PM, Flanagan AM, et a1. The isoform-specific expression of the tri-iodothyronine receptor in osteob1asts and osteoc1asts[J].Eur J Clin Invest,1996,26(5):418-425.
[5] Allain TJ, Chambers TJ, Flanagan AM, et al. Tri-iodothyronine stimulates rat osteoclastic bone resorption by an indirect effect[J].J Endocrinal,1992,133(3):327-331.
[6] 唐世技.浅析肾主骨理论与原发性骨质疏松[J].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4(9):22-23.
[7] 朱飞鹏,李冬华.肾主骨理论的现解与补肾法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6):9-11.
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
认识生物
一、生物的共同特征:①需要营养②能进行呼吸③能排出体内产生废物④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能生长和繁殖
⑥都有遗传变异的特性⑦由细胞构成(除病毒外)。
二、生物的分类:(1)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大类
(2)按照生活环境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
(3)按照用途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适应、影响和改变
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影响
生物
环境
二、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包含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光照、
温度、
水、
空气等
生物因素的影响
种内关系
【指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种内斗争
指同种动物之间为了争夺食物、栖息场所和配偶等发争夺。
如:两只狗为争夺食物而发生“狗咬狗的争斗”“一山容不得二虎”等。
种内互助
指同种生物之间的协助。如:成群的牛可以有效地对付
狼群的攻击等。最典型的存在于营群体生活的动物,
如:
蜜蜂和蚂蚁等。
种间关系
【指不同种生物之间
的
关
系】
捕食
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狮子捕杀斑马,斑马吃草等。
竞争
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为了争夺食物,生活空间或环境中的其他条件而发生的争夺。
如:在稻田中水稻与水稻;
水稻与杂草之间争夺阳光、养料、水分;牛和羊争夺青草;青蛙和鸟争夺昆虫等。
互利共生
指两种不同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相互有利。如:海葵寄居在蟹壳上。大肠杆菌在人体的大肠里,既吸收养料又合成维生素,供人体利用等。
寄生
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并从中摄取营养物质而生活的现象。如:虱子、蛔虫等。
三、生态系统的组成
概
念
在一定的地域内,
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
非生物部分
阳光、
空气、
水、
生存空间等
生物部分
生产者
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为植物体本身和其他生物以及人类的生活提供
了必须的物质和能量,因此,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是属于生产者。还有些化能合成细菌,
如:硫细菌、硝化细菌和蓝藻等,它们在生态系统中也是属于生产者。
消费者
动物细胞中不含叶绿体,
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
所以,
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是属于消费者。
分解者
腐生的细菌和真菌能把动、植物尸体等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再利用。还有极少数的腐生动物,如:蚯蚓、屎壳郎和白蚁等在生态系统中也是属于分解者;分解者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联
系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缺一不可的。
四、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的定义:不同的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2.食物链的组成:始于生产者,
终于消费者。
3.食物链中物质可从生产者流向最高级的。
4.食物链中能量从生产者流向最高级的消费者,能量单向流动不可循环。
5.在一个生态系统中,
很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五、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生物上所有的圈的含义:
地球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
2.生物圈的范围:
(1)大气圈的底部
(2)水圈的大部
(3)岩石圈的表面
六、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类型
名称
特点
作用
自然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分布于干旱地区,降雨很少,缺乏大植
物,动植物种类比森林生态系统少
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
湿地生态系统
是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种类也很多
净化水质、蓄洪抗旱。有“地球之肾”之称
海洋生态系统
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动物种类繁多,大多能在水中游动
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海洋植物制造的氧气占地球产生
氧气总量的
70%
森林生态系统
分布在较湿润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有“绿色水库”、
“地球之
肺”之称
淡水生态系统
包括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等。由淡水水体和其中的生物组成
为人类提供饮水、灌溉及工业用水,还可以调节气候
人工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以农作物为主题,动植物相对较少。农作物抵抗旱涝或病虫害的能力较差,需要在栽培和管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
力。
人工生态系统都比较脆弱,人的作用比较关键,容易退化
城市生态系统
人类在这一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植物种类和数量少,消费者主要
是人类。
七、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动物的生活提供了有机物和氧气,而动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能提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同时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能将动物粪便,
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
自然界中的物质是循环利用的,物质被重复利用的同时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八、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平衡就不易被打破;反之,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生态平衡就越容易被破坏。
第二单元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一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一、认识显微镜
二、练习使用显微镜
1、取镜和安放
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实验台略偏左,安装目镜物镜。
2、对光
①转动转换器,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转动遮光器,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
③转动反光镜,反射光线经过:通光孔—>物镜—>镜筒—>目镜
对光完成的标志: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
核心要点:视野光线强弱需调节遮光器和反光镜:
①当视野光线太亮时,用小光圈和平面镜;
②当视野光线太暗时,用大光圈和凹面镜。
3、观察
①把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同时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②顺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从侧面看着物镜。目的:防止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③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核心要点
:(1)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3)如果将标本往左移动,物像向右移动。
(4)换成写有“上”字的玻片标本,观察到的现象是左右相反,上下颠倒(旋转180度)。
(5)使用显微镜观察物像时,如果物像不在视野中央,要是其移至视野中央,偏什么方向就往什么方向移动标本。概括:偏哪往哪移。例如:物像偏左上方,标本就往左上方移动。
(6)
显微镜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你有什么办法判断这个污点是在物镜上还是在目镜上?还是在玻片标本上?
边观察边移动玻片,如果污点也跟着移动,则污点在玻片上;
边观察边转动目镜,如果污点也跟着转动,则污点在目镜上;
如果以上都试了,污点未跟着转动,则污点在物镜上。
4、整理收镜
用纱布擦拭显微镜,用擦镜纸擦拭目镜和物镜。
第二节
植物细胞
一、玻片标本
1、被观察的材料:薄而透明
2、按照制作方法分为——切片(切取,如:叶的横切片)
涂片(涂抹、液体,如:人血涂片)
装片(撕下或挑取,如: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二、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操作步骤
具体内容
擦
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目的:以免有杂质影响观察
滴
将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目的: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取
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上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
展
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并用镊子将它展平
展平的目的:防止出现重叠现象影响观察
盖
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
目的:避免盖玻片下出现气泡
染
把一滴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目的:使细胞染色,便于观察)
吸
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碘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三、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细胞壁:起保护和支持的作用
2、细胞膜: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
3、细胞质:活细胞的细胞质处于流动状态,有利于物质交换
4、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控制细胞的生长、发育和遗传,控制中心
5、液泡:内含细胞液,细胞液有多种物质(颜色和味道)
6、叶绿体:植物体绿色部分的细胞中有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7、线粒体: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
第三节
动物细胞
一、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操作步骤
具体内容
擦
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目的:以免有杂质影响观察
滴
将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目的: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刮
用消毒牙签在自己已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刮几下
漱口的目的: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
涂
把牙签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中,轻涂几下
轻涂的目的:防止细胞重叠影响观察
盖
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
目的:避免盖玻片下出现气泡
染
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目的:使细胞染色,便于观察)
吸
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碘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在结构上的区别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相同点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
不同点
植物细胞特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
✔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第四节
细胞的生活
一、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1、细胞中的物质
物质分类
种类
特点
无机物
水、氧和无机盐等
分子较小,一般不含碳
有机物
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
分子较大,一般含有碳
2、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⑴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
⑵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
⑶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
3、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
能量类型
有机物中的能量——化学能
阳光的能量——光能
物质燃烧释放出的热量——热能
能量转换
叶绿体(植物细胞):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线粒体(动植物细胞):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能量来源
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二、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细胞核中有一种遗传物质DNA,DNA上有指导生物发育的全部信息。
第二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一、细胞的生长
1、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分不开的。
2、构成生物体的细胞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取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会由小变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细胞生长的结果:细胞体积增大。
二、细胞的分裂
1、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
2、细胞分裂的过程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分裂过程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动物细胞分裂过程
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
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缢裂为两个细胞
植物细胞分裂过程
在原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和新的细胞壁
3、细胞分裂的结果:细胞数目增多。
4、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最为明显。
(1)染色体是细胞核中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2)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的。
(3)DNA是遗传物质,因此可以说染色体就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5、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
(1)染色体的复制加倍。
(2)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里。
(3)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遗传物质是一样的。
第二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不同的组织)
1、动物和人体的发育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这个细胞就是受精卵。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
2、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3、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4、人体有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
组织名称
组成
功能
举例
上皮组织
由上皮细胞构成
保护、分泌等功能
皮肤上皮
小肠腺上皮
肌肉组织
主要由肌细胞构成
收缩和舒张功能
平滑肌、骨骼肌、心肌
神经组织
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
感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在体内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结缔组织
——
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骨组织、血液
二、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
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做器官。
三、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
1、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系统。
2、系统:消化系统(生理功能—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四、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第三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
1、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其中营养器官为根、茎、叶,生殖器官为花、果实、种子。
二、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组织名称
分布
功能
分生组织
根尖、茎尖、芽尖、茎的形成层
分裂产生新的组织
保护组织
根、茎、叶的表面
保护内部柔嫩部分
营养组织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储藏营养物质
输导组织
根、茎、叶等处的导管和筛管
(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
(筛管)运输有机物
机械组织
茎、叶柄、叶片、花柄、果实、种皮等
支撑和保护作用
三、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植物体没有系统这一结构层次)
第四节
单细胞生物
1.草履虫的身体虽然只由一个细胞构成,但有精致和复杂的结构来完成各种生理功能。
关键词:基因技术;专利;竞争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2-0185-02
基因技术是当代科技的焦点,其权利可以从商业秘密,隐私、专利法、商标法等方面加以保护,但最有效的是专利保护,研究基因技术的专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因技术的可专利性考察
基因是“存在于生物体细胞染色体上拥有自体繁殖能力的遗传单位”,当代基因技术可分为六种:
1.生物制品发明。就传统专利制度而言,具备专利“三性”的生物制品均可受到专利法保护。
2.染色体等遗传物质的发现。传统专利制度是不对“发现”给予专利保护的。对遗传物质是否给予专利保护曾引起广泛争议。实践中,基因技术较为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欧盟、日本等已有给予专利保护的先例。作为遗传物质的人类基因序列申请专利遭到国际上强烈的反对,人类遗传学家Voiel说:“基因专利简直是人类的一场噩梦。”美国虽没有给予第一批人类基因专利申请授权,但随即调整了审查标准,并很快对功能明确的人类基因序列授予了专利权,导致许多国家纷纷效仿。
3.转基因动物和植物品种发明。因动植物遗传的复杂性,通过传统方式繁殖的后代难以保持相同性状,因此,过去除了美国和日本,多数国家都不给动植物新品种以专利保护。很多国家对其是通过《保护植物新品种的国际公约》进行保护的。自从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出现后,从技术上克服了不可重复的缺陷,促使欧洲1999年欧洲专利公约对“动植物”概念进行扩大性解释,以达到对转基因动植物授予专利权的目的,但仍有部分国家包括中国没有给予转基因动植物专利保护。
4.基因操作技术发明。对其是发现还是发明也元定论。因基因基础研究领域越来越产业化,有人就此类方法也提出专利申请,如克雷格·文特尔1991年提出了快速测定c-DNA尾端序列的方法——快速排序标签技术EST,申请专利获得通过,引来了世界性的不满。但1996年美国专利商标局最终还是批准了该项专利申请。
5.获得生物体的遗传工程学方法发明。其中,符合专利保护客体条件和三性要求的发明,按传统专利制度是符合专利申请条件的,但因涉及人类克隆技术,强烈冲击人类现有的伦理道德观,因此,多数国家将其排除在专利保护之外。
6.基因诊断与治疗方法发明。对于基因诊断中与疾病无关的发明,如亲子鉴定、刑事罪犯测试及食品检测等的可专利性是肯定的,有争议的是对疾病的诊断部分,各国专利法对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的保护是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的。多数国家认为脱离活体或是以非活体为实施对象的检测处理方法符合专利保护客体定义和三性要求的发明,可以授予专利权。而救死扶伤的行为不应被私权垄断,因此,多认为不应授予与疾病治疗相关的基因技术以专利权。但美国已对直接作用于人体或动物体的诊断方法给予了专利保护。对疾病的治疗方法在多数国家也不能授予专利权,多采用药物产品专利或者医药用途专利的形式给予专利保护,但在美国则直接给予基因药物的治疗方法专利保护,如对体外的血液的处理方法在美国就可被授予专利权。
二、基因技术专利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因“发现”可否被授予专利
在各国传统专利制度中有一个共识即“科学发现不授予专利权”。但这一原则在1980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查克热巴提案中突破,首次对来自人为单细胞生物基因的细菌的专利法律保护给予肯定,重申“包括阳光下人造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取得专利权”,该案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此,基因技术专利申请骤增。很多发达国家大企业基于利益要求拥有发现的人类基因序列的专利权,使美国降低专利的实用性门槛,批准功能明确的基因序列以专利权。美国的作法迫使有些国家放开基因序列专利保护,有条件的给予基因序列甚至包括人类基因序列以专利保护,给传统的专利制度带来巨大冲击。
2.对基因源的保护问题
国际上出现了“生命海盗”现象(即对共享的生物资源申请专利,盗取自然界存在的丰富的自然资源的现象)。1996年伯特对墨西哥种植千年的墨西哥豆向美国申请专利,美国批准伯特对“爱罗娜豆”的专利权。但对原本存在的基因源申请了专利,明显违反道德及自然规律,如何对本国的基因源加以保护,成为各国专利法的研究课题之一。
3.人体基因技术的道德伦理问题
人体基因是依附于每个生命个体或从属于全人类的生命物质成分,人体基因权首先表现为人权,目前,基因带来的人权“异化”、人类基因资源的有限性与商业开采的无限性等都带来各种矛盾。如果置伦理道德不顾,以牺牲人格独立权、生命健康与隐私权,甚至人类尊严和价值换取基因科技产业的成功,将会使人类的命运不堪设想。
4.对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损害
突出表现为两点。一是农民经过世代的劳作产生的很多具有优良性状的农作物品种,可能被“生命海盗”以专利保护的形式据为己有。二是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陆续被很多发达国家企业申请为专利产品,发展中国家农民需要承担高昂的专利使用费。从而损害发展中国家农民的利益。我国是农业大国,受到的冲击更为严重。
三、我国基因技术的法律保护概况
我国现有法律法规中关于基因的法律保护规定极其零散。一般认为,目前我国是把基因专利更多的看作是一种化学物质专利加以保护,从目前来看,基因药品基本能够以化学物质的方式得到保护,但不是所有的基因技术都能够通过这种途径得到保护,如基因技术方法以及转基因动植物就很难由此得到保护。我国专利法规定对“动物和植物品种”不授予专利。说明无论是采用传统生物学方法繁殖的动植物新品种,还是利用现代基因技术获得的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在我国均不给予专利保护。专利法第25条第2款,对植物新品种的产生方法授予专利权,第22条还进一步规定,对专利方法的保护可涉及到该专利直接获得的产品,但如果植物品种的制造方法不构成“三性”要求,即使研发出具有独特功效可用于产业应用的植物新品种,仍然不能通过专利法获得保护。我国现有的植物品种多依据1997年10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以及1999年加入的《保护植物新品种国际公约》(1987年文本)来保护的,但其保护力度难以同专利制度相比。因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我国迫切需要对现有专利体系加以修订,以适应基因技术保护的需要。
四、我国基因技术专利保护的对策
1.应慎定有关基因专利的申请条件
可以考虑规定某些基因技术如基因序列作为“发现”的例外由专利制度加以保护。但要注意,对于例外的规定要加以严格的限制。因为如果准入标准低,范围广,国外基因技术将会大量获得中国专利,我国基因研究将被迫支付高额的许可使用费。如果通过提高实用性标准,制定过于严格限定权利范围,实质上可能导致我国基因研究成果申请专利困难,而且不排除其他国家对我国基因专利实行“包围”战略。另外,我国专利法对专利实用性还要求能产生积极效果。是否为“积极的效果”同公序良俗等非法律因素密切相关,我国可以考虑通过对“积极效果”的法律界定来达到限制某些外国专利准入的目的。
2.关于基因源的法律保护
基因源的法律保护是各国专利保护的难点。印度政府在保护基因源方面有一个可行的做法:印度政府激活了一个创立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数据库项目,以利其他国家专利审批部门。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我国有必要创立一个传统知识数据库,作为国内外专利审批的依据之一,尽量把现有的动植物品种网罗其中,作为我国在先对基因资源拥有的证明。但这仅是预防性措施,且需建立在国与国之间彼此承认数据库有效的前提之下,但从长远来看,共建全球性的知识数据库项目可能是对付基因源流失的根本办法。
3.对农民利益的保护
一是有必要将植物新品种纳人专利保护范围,可依据我国专利法中有关合理使用、强制许可等规定加以保护。二是通过国内政策,如国家对农民的补贴、优惠政策等加以解决。三是提高我国植物品种自主创新的科技能力。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多是政府投入,如专利法能够将植物品种以专利的形式保护,则会激发非政府组织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从长远来看,有助于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科技竞争力,同时,也有助于实现我国广大农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