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节约资源的行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是人类在数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改变赖以生存的环境,创造着高度物质文明的集中地,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生命有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制约和依赖构成的统一体,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通过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使人与自然和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城市是资源形态转换的主要个体
1.1资源的定义
资源一般是指自然界存在的天然物质财富,或是指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质。是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生产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1.2以最小的资源损耗比例推进社会发展是城市规划行为的主要任务
城市作为资源集结和资源消耗的集中地,既消耗资源又产生新的资源,如何整合利用好城市的各项资源,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任务。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要体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理念,要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城市建设不能再重复单靠增加资源投入来推动发展的老路,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型城市,保持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进一步调整提高城市建设节约水、能源、土地等资源和治污、防灾减灾的技术标准,纳入到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中,以法制手段保障和促进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要实现这一多元、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在这项艰巨的系统工作中,城市规划工作要积极发挥先导作用,合理配置城市各项资源,使城市的发展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中来。
2.以资源为实施对象的市政规划行为应注意的要素特点
2.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城市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
我国城市用水占全国水资源消耗量的30%以上。城市人均用水量由1990年到2000年整整翻了一番。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总量的增加,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城市用水量及工业用水需求量还将增加。全国三分之二的城市供水不足,四分之一的城市严重缺水,雨水和污水回用率低,节水机制尚不完善,对用水需求缺乏合理制约。因此,我们要认真落实关于城市节水和水污染治理的各项政策,运用市场规则,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完善城市各类用水的水价和超额累进加价收费制度,合理调整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我们同时还要加大城市节水技术和节水设施的普及推广力度,以污水减量化和资源化为目标,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强城市中水回用技术与水处理设备的开发应用,处理好水处理设施布局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注重污水处理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
2.2以城市供热收费制度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当前我国城市使用的主要是化石能源,且存在粗放使用和无节制浪费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在过大的能源消耗及生态环境破坏的基础上实现的。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既是由于市政管线布设不合理,缺少分户计量等枝节部分规划造成的。作为上一层面的市政管线的缺失引发的建筑单体个体的行为弥补。这种缺少统一模数限制和规划的弥补行为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运行缺憾。
应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在市政及住宅建设中的应用,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完善配套技术经济政策,推动建筑节能由局部试点转向大规模推广应用。将经试点和示范工程实践检验的成熟技术和部品,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推进建设项目产业工厂化;改变城镇居民供热费用暗补为明补,逐步停止由房屋产权单位或职工所在单位统包的传统用热制度,改为由居民家庭(用热户)直接向供热企业缴费采暖,实行采暖用热商品化,采暖补贴货币化。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关系广大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城市低收入居民家庭的冬季取暖保障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
2.3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城市环境综合管理力度,合理规划城市空间结构组织
由于现代城市人口、物质和能量的超规模集聚发展,热岛效应、污染现象、交通压力等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也成为人们城市生活的弊病。
因此,要合理控制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使城市规划布局与当地气候、地形等条件相适应。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城市旧城有机更新,重点解决城市建成区特别是中心区开发强度过大、人口密度过高、公共设施短缺、交通拥挤、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坚决关停或迁移城区内污染严重高耗能的项目,清除违法、违章建筑。还要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普及推广,改善城市民用燃料结构,减少和控制城市大气污染。还要建设完善的城市公共绿地系统,确定包括“铺装透水率”在内的强制性控制指标,并提倡屋面绿化。
3.结语
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也是各类矛盾凸显的爆发地。规划工作必须围绕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研究气象环境与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努力把握城乡活动的各类因子的运作平衡,实现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这不仅是物质条件的建设和改善,还包括文化精神、道德意识的建设和改善,要将这两个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总之,城市的规模、发展与资源的消耗关系十分密切。我国的城镇化正处在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对资源能耗的合理利用,以最小的能源消耗转换比例带来最大的城市进步是每一个城市规划从业者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1] 吴良镜.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间. 筑工业出版社.
一、在价值层次上的使用价值节约主要取决人们的文化伦理判断
所谓资源节约有两个层次的内涵。一是指使用价值层次的节约。二是指价值层次的节约。在使用价值层次,节约的内涵是提高物质的利用效率,实现单位效用产出的使用价值消耗最小化。在价值层次上,节约的内涵是在一定制定规则下,实现单位效用产出的价值投入最小化。在价值层次上的使用价值节约主要取决于人们的文化伦理判断。现实中,一些人的节约意识薄弱,对浪费水、电资源等现象熟视无睹。
如果一个人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意识到资源浪费,污染环境给其他人带来了健康损失,他便会约束自己,不做损人利己的事。但这么做的人也不会因为浪费了资源必须多支付价格。在这种情况下谈节约只有道德意义,没有经济意义,因而显得软弱无力。
二、节约资源必须在价值层次上采取措施才会收到理想效果
在经济学看来,在取得一定的产出时,节约资源不能只看其中一种资源消耗是否降低,必须测算全部要素的综合消耗是否下降。如果为了节约某一种资源而多消耗了另一种资源,且前者比后者的市场价值低,则这种节约行为实际上是浪费了资源。由于不同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它们之间在使用价值特性上无法进行比较,只能在同一价值尺度上才能谈节约问题。节约资源必须在价值层次上采取措施才会收到理想效果。倘若汽油是免费的,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强制手段,也无论如何进行节油的伦理道德教育,都不会收到好的节油效果。只有当汽油的价格足够高时,人们才会自愿使用小排量的节油汽车。因此,节约要靠制度来说话。好的制度能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不恰当的制度必然会造成资源的损失和浪费。
三、资源节约遭遇制度性瓶颈
(一)产权模糊不清。按照法律,我国的大多数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虽然自然资源归国家所有的概念非常明确,但其使用权、收益权甚至处置权都极其模糊。以矿产开发为例,矿产名义上是国家所有,但矿产收益、处置权利主要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地方政府中的官员及其人紧密结合起来,把持了矿产的生产、经营活动,这事实上是由矿产资源的“公地悲剧”造成的:由于“所有者缺位”,于是大量矿产资源被任期极其有限的“人”和“内部人”(地方官员)控制,“国家所有”的实质利益在某种程度上被“内部人”架空,各种短期行为和疯狂掠夺便成为常态。没有所有权的制度创新,矿业生产的能耗和环境成本就不可能内化为企业的生产成本。
(二)自然资源定价机制不合理。如,在自然资源的开采权环节,自然资源的使用权转让价格较低,导致开采者普遍过度开采和破坏性开采,不仅浪费了宝贵的矿产资源,也形成了环境污染。煤炭价格实行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双重管理,由于大量的电煤享受低于市场价格水平的计划价格,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各地大上电力项目,造成煤炭供应和铁路运输的日益紧张。目前我国的原油价格基本上和国际接轨,但成品油价格仍然掌握在政府手中。由于政府定价较低,造成一些排气量大、能耗高的汽车在市场上大行其道。
(三)节能制度存在缺陷。比如,没有统一的政府机构能源消耗标准,没有建立有效的能源体制报告制度,没有节能考核奖惩制度,也就导致没有自觉的节能动力。另外,整个政府节能工作基础薄弱,没有相应的机构专门人员负责此项工作,也没有相应的规划和政策。
(四)占补平衡的耕地管理制度存在致命漏洞。地方政府和土地使用者往往采取占用邻近城市耕地、开垦远离城市地区土地的办法偷梁换柱、牟取暴利。因为用于占补平衡的不同地块在价值上可能相差数百倍甚至数万倍。
(五)低资源税带来浪费。我国当前的资源税过低,而且收费方法不合理。从保护资源的角度讲,谁使用的资源多,谁多缴税;谁浪费的资源多,谁多缴税;才是合理的政策。但是,当前我国征资源税的办法是“谁生产的多,谁多缴税”,根本不考虑单位产出所消耗煤炭资源的巨大差别。结果就造成了地方中小煤矿对煤炭资源的严重破坏。
(六)激励机制的缺乏。在实行了经济承包制的单位普遍存在“鞭打快牛”现象。不节约的也不挨批。相反,一旦节约明显,当年也许奖励,甚至重奖,但次年就调高承包基数,或是为了保住典型,下达更高的节约指标。这在节约有功者看来,无异于挨了一“鞭子”。因此,不想挨“鞭子”的大多选择了随大流,“达标就行”。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制度是有效配置资源的前提和基础,好的制度能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四、资源节约的制度创新
(一)完善自然资源财产权,确立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强化国家作为自然资源所有者的主体地位,明晰资源所有者及其各级机构的权责边界;完善自然资源使用权。我国资源公有.所有权不可能转让,但可通过使用权的流转.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弥补所有权的缺憾。这就必须把资源的使用权从资源部门的行政权中剥离出来,建立资源使用权的初级配置市场,使资源的初次分配由资源部门的“设租、寻租”变为严格的市场化运作。在此基础上,开放和完善资源二级市场,取消资源使用权的流转限制,让资源在市场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从而实现资源的最有效利用。
(二)实行一种带有配给性质的复合价格制度。如果一种资源对所有人的生存质量都同等重要,而每个人拥有的财富却是不均等的,价格上升将会使得穷人失去使用这种资源及其制品的能力,从而降低其生存质量,而富人则可以依旧消费这种资源而不会降低其生存质量。这就会产生社会利益摩擦,也产生了不公平。于是,我们需要对市场价格制度进行创新,实行一种带有配给性质的复合价格制度,规定每个人的基准消费量,超出这个基准则可以由市场调节。梯级水价、梯级电价就是这样的制度。
(三)实行排放或填满废弃物的收税或收费制度。这种制度避免了直接提高资源价格招致的社会不满,同时,又使得多消费资源的人必须付出更高的代价。对于理性经济人来说,他们就会在废弃物循环利用而花费的净成本和排放废弃物而支付环境使用成本之间进行对比,如果环境使用成本更高,他们就会选择通过节约资源消费和循环利用废弃物的方式,节约资源和环境的使用。在德国的德累斯顿市,从1992年起,虽然使用新鲜水的价格没有提高,但把污水排放费提高了10倍,这一制度使得新鲜水的消费量下降了40%。既节约了水资源,又保护了环境。
通过制定废弃物排放高收费的法律制度,可以起到节约资源的效果。
(四)建立资源节约激励机制。各级经贸、财政、税务等部门要切实落实国家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有关优惠政策和措施,充分调动企业和社会开展资源节约的积极性。省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要对资源节约共性技术及关键技术开发、重点示范和改造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各级政府要保证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工作经费,支持节能监测中心等有关机构的设施建设和能力建设,增强监测手段,提高节能监测能力和水平。
(五)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成立能源管理和节能执法机构,大力构建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的规划、政策体系,制定出台《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积极稳妥地推进水、电、油、气、煤和土地等资源价格改革,加快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强化生态市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
(六)建立资源、能源审计制度。要建立3项具体制度: 一是从能源、资源、环保方面提出更为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和准入制度;二是建立对高耗能落后工艺、落后技术和落后设备的强制淘汰制度;三是建立重点耗能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资源“浪费”的现状令人担忧,资源利用率明显较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投入、高消耗与低产出、低效率的现象十分突出。日前我国煤、铁等各种资源的消耗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丁世界平均水平。建国50多年,在CDP增长近10倍的同叫,矿产资源和消耗量却是增长了近40倍。改革开放后,我国是用能源消耗翻两番支撑了GDP翻番。2003年我国消耗了相当于全球总产量30%的上要能源,创造的GDP却只占全球的4%,我国每万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全员劳动生产率只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3%左右,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为30%,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申也仅为40%,这样不仅造成了资源供求矛盾日趋尖锐、煤电油运紧张、环境污染加重,导致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而且助长了不良的社会风气。我国的资源状况已难以承受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短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也越来越明显,经济增长过程中造成了高昂的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可持续发展已受到了严峻挑战,虹何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问题。
建设节约型社会不仅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现的一个重要方面,节约型社会的实质就呈要求较好地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力求节约资源,这样既能满足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保障,也能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确保我国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和长远发展。
二、高成本的政府成为制约我国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现实阻碍
节约型政府理念的提出,对我国政府的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我国政府同样面临着服务社会的目标与资源供给有限两者之间的矛盾,自身存在着合理利用多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需求,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也要求政府更加公平和高效,进而提出了构建低成本政府范式的目标。然而,当前我国政府运作的成本现实状况却不容乐观,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只注重行为产生,不计算行为成本的现象相当突出,就中国政府的成本状况而言,无论是从纵向的时间序列,通过与其它国家政府比较,抑或是从直接或间接成本分类的角度来考察,中国政府的高成本运作都是不争的现实。虽然从显性成本角度考虑,我国的政府成双并不是很高,“六五”、“七五”、“八五”、“九五”时期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分别为23.2%、17.7%、13%、14.5%,2000年为17.8%,但政府收支除日前的预算之外,还包括预算外收支、制度外收支两部分,账外账、“小金库”现象在政府部门也普遍存在,政府预算、预算外收支、制度外收支这3块加在起才是政府收支的全部。有资料表D爿,这3部分收支各占政府总收支的1/3,这样的话,整个政府收文占GDP的比重就达50%以上。d(革开放以来,政府的管理支出一直居高不下,在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不断下降的同时,行政管理的支出却在不断上升,其速度也远远大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平均增长率高达17.7%,高出12.3%的财政收互平均增长率5.4个百分点。目前,我国财政供养人口已达4500万人,官民主比已达到了午前的1:28,另外,最保守的估计全国官员用于公款吃吗的消费在2000亿元,每年的公车开销也不低于2000亿元。在政府投资的项日中,光用于“跑项目”的成本一般就要达到3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一半,再加上政府在办公大楼等硬件上的花费,其成本数目就更加惊人。我国高成本运行的政府与我国面临的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不适应,也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相违背。因此,必须充分认识构建低成本政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手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将构建低成本政府的目标摆在突出的位置,并加强政府内部有关控制成本的制度约束和规章保障。
所谓政府成本,就是指政府及其行政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和各种开支,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间接负担。从经济学的角度,政府成本就是公民购买政府服务的价格。构建低成本政府不单是节约政府消耗的经济成本,而且是节约一切可以节制的政府用度,体恤民力,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旨意。成本对于任何政府行为都存在,在结果意义上,对于任何政府来说,成本问题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它所关注的问题。构建低成本政府必然涉及到政府指导变革意识、途径以及政府组织结构、组织技术的采取与相对于低成本目标的修订,意味着政府要加强对机构编制、职能的立法约束,将机构编制纳入到法制化轨道,进一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切实解决政府层级和职能交叉、人员臃肿、权限脱节和多头执法等问题;意味着减少纵向管理层次、分散行政权力,合并横向机构形成规模,从法律上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科学规范部门职能,合理设置机构,优化人员结构;意味着实观政府充分利用市场和社会力量,推行公共服务社会化,实现政府山“划桨”到“掌舵”的职能转变,改变政府管理方式。通过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来降低政府成本。因此―个低成本的政府必定是行政体制完备、政府服务意识强化与政府职能权限明确的政府。推进低成木政府的构建对于我国的政治文明发展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节约型社会的建立首先要求建立一个低成本政府
政府独有的组织与管理社会的职能,以及政府规模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政府成本的客观性和现实性,由于玫府的一切组织活动中都要产牛成木,然而政府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能力承担其在组织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由政府活动所产生的成本最终由汁会大众和政府之外的组织所承担。一个国家政府的成本状况不仅与政府绩效、政府管理水平直接相关,还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对待资源的配置态度和行为,冈此,构建低成本政府对节约型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构建低成本政府为社会重塑节约的价值理念。政府使用社会资源,是对国
民收入的二次分配,构建低成本政府其实质是一场针对政府行为的变革,休观节约的价值取向,标志着政府行为实践都以一定的节约理念为指导,消除政府以往不惜成本进行管理活动的思想障碍,在政府公共部门树立“节约成本”的导向意识,在政府实践管理中,贯穿了“节约至上、低成本为优”的价值导向。
其次,构建低成本政府为计会示范节约的动力机制。构建低成本政府的活动要实现稳步推进,关键是形成一套有效的利益约束机制和监控机制,突破构建低成本政府的动山障碍。玫府形象的权威性以及政府职能的外延性决定了在构建低成本政府之中所运州的动力机制,必然会对全社会提供示范效应。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起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注重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手段促进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逐步理顺资源性生产价格,建立起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形成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水价、电价、油气价等资源产品的价格改革。制定生产、使用节能产品的税收政策和发展节能节地的经济政策,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宏观指寻和规划,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形成节约型社会的利益约束机制。另一方面,加强对资源利用的监督管理,完善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更加严格的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的各项国家标准,建立对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的落后工艺、设备强制淘汰制度以及新上建设项目的资源评价体系,扭转我国在资源开采、储运、生产、消费各个环节普遍存在着的大量浪费现象,加大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种破坏和浪费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通过利益约束和强化监督突破资源使用行为中的障碍,从而形成节约型社会的动力机制。
大家晚上好!
相信大家都曾听说过这么一句话:世上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所以,我今天要给大家演讲的题目就是《废旧回收促双赢》!
在座的各位,不知有人曾向你们发出过“垃圾变废为宝,资源回收再利用”这样的倡议没有?如果有,在此我想问:“你们又有多少人真正将这倡议付诸行动?”如果你们的回答是肯定的,我祝贺你们,因为你们已经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了贡献,请将这种行为继续下去;如果你们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我只能遗憾地说:“你们已经错失了一次为节约资源做贡献的机会。”
在校学生会的倡议下,我曾做过一个学期的班级环保员。校园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有同学将易拉罐、可乐瓶和矿泉水瓶随手丢弃;有的同学将看过的报纸、杂志,用过的课本、作业本随意丢弃,这不仅浪费了巨大的资源,还会污染我们脆弱的环境。我曾每天下午放学后一个人留在教室整理箩筐中的垃圾,将可以回收利用的分好类,装进袋子里,再在周末的时候拿到废旧回收站去。虽然当时有些同学对我的行为很不理解,但我还是坚持着,因为我深知这次活动的意义。当学期结束我将集废品所得的钱全部捐给一位身患白血病的女孩时,我很快乐!那些曾经不理解我的同学也向我投来钦佩的目光。
朋友,请不要向路边的拾垃圾者投去鄙夷的目光,他们是崇高的!他们是在用自己的劳动创造财富,同时也为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在大学里面,天之骄子以捡垃圾勤工俭学者不在少数,他们这样做不仅是为了钱,更是为了环保和节约资源。难道这不是一种双赢吗?
在国外,乱扔垃圾是一种耻辱。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人们在资源回收利用这一块就做得越好。他们总是自觉地将自家的垃圾分好类,然后放入指定的垃圾桶;他们出门在外很少使用一次性消费物品,很自觉地用手帕代替纸巾,以可重复使用的布袋或竹篮代替一次性塑料袋……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日本与我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森林覆盖率高达65%,却不砍伐树木来做一次性筷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已经成了他们的共识;而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18。21%,却是一次性筷子的出口大国。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啊!严峻的事实已多次向我们敲响警钟!朋友,请珍惜我们有限的资源吧!请重视废旧资源的可回收利用吧!请不要将垃圾随意丢弃!不要等地球的血液干涸,不要等世界上的资源耗尽,不要等我们的生活被垃圾包围才来忏悔和惋惜,才后悔当初所做的一切!
1.节约型施工管理体系的认识
21 世纪,是科学和技术进步的时代。目前,我国处于全面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快,消费规模不断扩大,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强度高。中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施工现场进行节约管理,是国家节约资源的重点之一。
然而,什么是节约型施工呢?上海市在掀起节约浪潮时定义节约型施工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开展的符合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建筑施工方案优化,建筑施工过程管理,建筑施工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开发以及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等内容要求的资源能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可见,节约型施工管理体系就是将节约型施工管理形成一个综合体系,从宏观和整体上对施工现场实施节约型施工管理。
从以上定义可知,施工管理体系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手段是:通过各种施工方案、过程管理、科技进步及技术创新等节约措施和管理;目的是从宏观和整体上节约资源能源和成本。
2.节约型施工管理的特点
节约型施工管理与传统施工管理一样,纵向上是建筑项目全寿命的全过程管理,横向上是多部门的全方位管理。不同的是,节约型施工管理是以节约资源和成本为根本目的的管理体系。它要求各管理部门明确职责,完成拟定的节约标准。
它具有如下特点:
2.1资源管理:资源管理是节约型施工管理的重点。除了在组织、制度基础上进行系统管理外,还可采用节材、节电、节水措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成本。为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施工现场应设收集箱,便于对建筑垃圾进行回收处理。
2.2人员管理:各部门管理人员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关注节约型施工管理方向,以便及时调整和组织协调各类工程问题;节约型施工管理还要求施工现场全体人员参与到节约管理,实现全员节约。
2.3质量管理:质量管理的成败是工程能否节约又一关键因素。工程部可采用一定的新技术、新材料,以控制和保证施工质量;同时严格监督、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施工问题,防止因施工质量影响工期和成本。
3.节约型施工管理体系的基本原理
3.1可持续发展原理
1987 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国外,一些国家将可持续发展纳入了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里面,它体现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和谐性原则、需求性原则、高效性原则和阶跃性原则。在资源极度紧缺的今天,要实现节约管理体系的实施功效,就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可持续发展原理,即保持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状态。
3.2循环经济原理
循环经济追求的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形”产业链,实际上是把资源尽可能地充分有效利用,使经济发展的成本最低、质量最好、效益最高、污染物排放最少,甚至为零。“循环经济”追求的理念是: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控制资源和成本发生的过程,是最终使资源和成本的利用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使经济效益最大化。控制资源和成本,其实就是控制相关因素。
控制资源和成本的核心内容是将资源和成本的使用量降到合适的水平并保持已降水平。“降到合适水平”是从整体、宏观上考虑和把握的,其中包括采用节约技术措施和创新技术措施,将资源的使用达到预期的效果,还从一定程度上为项目赚取更多的利润。
降低和保持资源和成本使用量的关键是控制相关因素。相关因素就包括了责任、制度的落实,组织、培训等人力资源的管理,还包括相关节约技术和管理措施等。
要控制好相关因素,就是要全面、系统、充分和准确地识别和确定相关因素,并逐步完善提高相关因素性质的过程:认识-理解-掌握-运用。
3.3全面性原理
俗话说:“观念决定心态,心态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未来。”节约意识是节约型施工管理的灵魂,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施工现场资源和成本的利用。为了更好地实施节约管理工作,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节约意识是十分必要的。施工节约管理的控制是全员、全过程的控制,少数的或个别的管理人员是节约不了多少资源的。只有全体工作人员参与了节约行动,节约型施工管理才能得以实施。
3.4责权利相结合原理
要真正实现节约管理,除了建立一个可操作的节约型管理体系,还需要从机制上构建责权利对等的管理框架。现代管理学认为:要进行有效地管理 ,就必须责权利对等。职责、权力、利益是三个对等的部分,任何有一部分过多或过少都会造成体系不稳。如果权责或职责不清,将使工作发生重复或遗漏、推诿现象。特定的职责,必定赋予对等的权力和利益。否则,管理者责大权小或有责无权,凡事都要请示上级,由上级决策、批准;责大利小或有责无利,就不可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管理也就不可能卓有成效。
1) 构建职责分明的组织框架。把组织目标分解到各个部门各单元,通过目标的跟踪管理,层层落实责任。
2)从流程的角度构建节约管理体系框架。应该从经济性的原则出发,先明确出几个最重要的核心流程,再分别理顺每个流程,明确流程中各部门和各岗位的责任、权利、工作输出和考核目标。
3)考核和激励。作为管理部门,要有能力和责任把责权利划分清晰,同时要能够识别部门、个人的工作表现,把利益的分配、承担的责任、完成的工作这三者一一对应起来。实际中,由于某些原因,往往出现权利的不平衡,导致无法激励员工发挥作用。我们应从市场经济的原则出发,根据各部门的责任、权利、工作输出和考核目标等绩效评价框架,收集各部门实际的工作表现数据,进行利益的分配。
4)其它。除了在机制上保证责权利的和谐统一之外,还应该在文化上倡导承担责任的文化。尤其在新的经济社会环境中,要把建立个人责任感和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大家都参与节约,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全员节约。
参考文献:
[1] 蔡玉学.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体系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6:13-20.
[2]商晓斌,单衍军.论信息技术在项目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04 ).
[3]冯砚,朱学磊.谈降低建筑工程成本的途径[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6:34.
[4]常丽.浅谈节约建筑材料的技术措施[J].铁道物资科学管理,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