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时代的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网络技术 电子商务 交易方式
作者简介:鞠荣荣、聂树才,西南政法大学2009级法律硕士研究生。
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融合与发展引起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巨大变革,网络技术在社会经济诸领域中的应用势不可挡,对传统产业和经济产生着巨大冲击。电子商务的应用与发展是网络时代的标志产物,它实现了整个贸易过程中各阶段活动的电子化,大大提高了效率,带动了经济的新一轮增长。网络时代下商法的发展也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一、网络时代经济发展的特点
一般而言,传统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并不能跨越物理时空。而在网络时代,我们的生活环境已经改变,生产和生活越来越多的得以在网络空间进行。网络在信息生成、处理和传递方面的巨大功能,使其在社会上得到极其广泛的应用豍。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兴起,正进一步冲击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作为网络时代的市场交易方式,电子商务具有区别于传统交易方式的新特点:
(一)交易主体的虚拟化
与传统的民商事活动相比,电子商务的主体具有明显的虚拟化特征。电子商务不同于传统的商务行为,而是在互联网的平台上进行,在这个虚拟空间里,电子商务的交易主体、交易行为及部分交易商品的物理形态以数字形态存在,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通过数字和虚拟的技术表示的多媒体数据信息豎。
(二)交易对象范围扩大化
与传统商务活动相比,电子商务交易范围更大。传统贸易对象基本上是有形货物,而不涉及无形信息产品。在电子商务活动中,信息本身成为交易对象,电子技术使没有任何载体的信息交易成为可能,例如,有专门网站做电子版书籍、软件、电影等收费下载生意,消费者支付一定费用后,可以下载这些信息产品。
(三)交易环境的开放性和国际性
在网络空间中,地理上的国界已经消失,主体的行为其效应本身而言就是全球性的。进行电子商务活动的当事人可以来自世界不同国家与地区,电子商务的数据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交流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当事人之间可以通过电子数据的即时交换完成交易行为,每个参与交易的实体也因此扩张了自己的无形版图。
(四)交易手段的电子化
一般而言,传统的民商事活动中,我们大多用纸张传递信息,从而缔结合同进行交易。在网络时代,由纸张传递信息的社会基础已经发生动摇,大量的信息传递不是通过纸张,而是通过电子方式进行的。电子合同代替了传统的书面合同,电子支付取代了传统的现金、票证、信函等支付工具,从要约、承诺的作出,到合同的履行方式,都面目一新,提高了效率,节约了交易成本。
二、网络环境下商法的需求与缺失
对法的适用是以法的存在和可实用性为前提的,而法总是一定社会生活条件的反映,当社会经济的基本形态发生新的变化时,与之相适应的法律规范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人类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电子商务将逐步成熟并臻于完善,将逐步取代一般意义上的传统的商业活动,而这些新的社会现实在传统的法律规范中找不到恰当的反映,甚至完全无迹可寻。
(一)网络时代经济运行的法律需求
现代商法的市场交易,就是智力经营。网络的建立与电子商务的开展是以数字化知识、数字化信息为主导资源,通过这些数字资源的交换完成交易,实现增值。信息网络的海量数据流、高度流动性、非物质性三大特点预示着一个全新的社会领域正在形成,同时产生了诸多新的社会关系,原有的传统法律面对高科技带来的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关系已经显的力不从心。为确保交易的安全、高效,电子商务的基本法律需求至少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豏:
1.规范电子商务主体资格以及市场准入的各项条件。网络社会的虚拟特征,使电子商务中交易者的身份、交易场所、交易权限、交易流程均呈现数字化、虚拟化状态,这为建立在物化形态上的法律上的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应对买卖双方及人的资格进行明确规定,并根据不同的情况设定审查制和注册制等审定方法。其次,应当对参与交易的主体所应享有的权利和所应履行的义务明确规定,并使之成为交易主体的自觉行为。最后,电子商务市场建立的方法与建立电子商务市场的资格、程序等也应涉及到豐。
2.电子商务中交易行为和各项文件的法律效力和规范。这部分主要包括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问题、电子签名与电子认证、商业秘密及知识产权问题、电子合同的法律效力等方面。电子商务中,这些行为往往由计算机完成,文件也由计算机生成。其应当具有的法律效力发生时间及其确认,包括其事后作为证据的可信度、合法性等需要由法律予以规范。
3.电子商务运行模式及edi推广法律规范。电子商务运行模式是现代电子商务发展的首要问题,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总体的发展趋势。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中涉及到买卖双方交易者、银行、电信、认证中心等,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引起纠纷,从而影响交易过程的继续进行,并会困扰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因此,对电子商务的具体的运行模式应当有明确具体的法律来进行规范,包括网上交易的规程、行为规范等。而edi电子数据交换这种新的通信工具的主要目标是消除文书工作,其应用与推广需要一个统一的法律予以规范。
4.网络侵权的法律规范。电子商务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及互联网,这种连通不仅是单向或者双向的,而是呈多方向的网状结构,其管理也主要是依赖于网络服务商,这使得网络社会呈现一种无政府状态,导致无序及结构混乱,容易出现商业秘密、知识产权等侵权问题以及网络广告的真实性问题。这需要对网络上出现的侵权行为的类型及规制有一系列成熟稳定的法律规范。
(二)网络环境下法律规范的僵化与缺失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法律在网络环境下对商事主体权益的司法保护问题上遭遇到了极大的困惑。网络社会关系的快速变化在客观上要求法律规则本身迅速更新,这是传统法律所难以达到的。因此,造成了网络环境下法律的僵化与缺失:
1.网络环境下传统法律适用困难。网络民商关系是网络环境下所产生的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人们在工作与生活中利用互联网,主要目的之一在于降低交易成本与提高交易效率,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关于网络环境下合法民商事权益的司法保护问题豑。由于我国网络立法很少,一些基础性的专门立法一直没有出台,而在网络空间中,传统的管辖边界不再适用,这些给网络民商事案件的司法实践造成法律适用上的极大困难。
2.电子商务产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概念、新形式,加大了交易的风险,冲击着现有的法律体系。电子商务大量通过电子合同、电子支付等新型交易方式完成,订立合同的当事人都是在虚拟市场上运作,其信用依靠密码的辨认或认证机构的认证,并且签订电子合同的数据电文具有易消失性和易受侵害性。这些风险都是传统方式不曾遭遇的,如不慎加防范,将会使电子支付的功能丧失殆尽,电子交易市场秩序将会发生严重混乱。
三、网络时代商法的完善与发展
网
电子商务的出现与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商品交换方式,预示着社会已步入新经济发展时代。网络和电子商务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着法律法规的完善,但是还远远不够。商法作为一国法律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面前,其现代化是迫在眉睫、不可避免的。在网络时代,商法的现代化就是要在观念、制度上创新,以体现和推动知识化、信息化及高效性的时代特征豒。 网络时代,商法的发展与完善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突破传统交易方式的范围,扩大资本的范畴,从而确保电子商务受到商法的调整,使其有法可依。信息数字化和网络化不仅带来通信革命,而且也给商业运作、政府运作和整个社会运作带来冲击和挑战。但是,这种挑战不是抛弃所有现行法律规则,而是在旧规则的基础上发展出适应新环境的规则。电子商务仅仅是手段和环境的改变,这种改变需要对传统规则加以调整或者修改,需要确立一些新规则,使因手段改变而引起的变化融入现行的法律体制中,在良好的法律环境下运行。
第二,商法以商主体规范和商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以效率和安全为其基本价值。明确新型商主体的法律地位及其权利义务,以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避免交易陷入无序状态,减少纠纷的产生。将电子商务环境下虚拟的主体、虚拟的财产、虚拟的市场,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品、货币和权利义务。其次,还应完善具体的法律制度,例如加快订立电子签章法等法律规范,解决电子商务的根本性法律问题,即电子签章、电子合同、电子交易的有效性和合法性问题等。
第三,强化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使具体规定与企业的实际状况密切结合,把握共性与个性,针对产业发展的具体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同时,协调管理、技术、法律、商业惯例的关系,认可商业惯例在交易中的作用,使商业惯例成为法律的重要补充,为电子商务的运行和发展提供全面有效的保障。
【关键词】信息网络 CBD 离散 互补
随着卫星通信、光缆通信、数码和虚拟等先进技术的出现,现代信息技术和全球信息网络进一步推进,出现了“爆炸性”发展,并以更强的渗透性进人们的生活,影响着城市规划与建设,正如吴良镛院士所说的:“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面对全球知识经济的热潮,我们城市规划工作者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对策。我们要对信息技术的作用与影响给以充分的关注,对“数字地球”和“数字城市”等新的概念予以积极的注视”。
1信息网络促使城市CBD的离散
CBD是商务机构活动和聚集的中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务机构的行为(包括选择活动和空间聚集)都以功能最大化为准则。,CBD正依靠信息网络,影响CBD的规划布局,促使CBD从集中走向有机分离。
城市CBD的发展主要依靠城市的基础设施的支撑,尤其是交通设施。这制约着CBD需依附在交通便捷的地区,使 CBD呈现出强集中的特征。集中固然对CBD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也存在不足,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大流量交通的干扰作用。集中的CBD带来大量的人流,尤其是上下班时段,这就必须有大量的城市交通线就近集结,这将加剧CBD的交通矛盾,造成交通堵塞,甚至形成短时的交通瘫痪。二是城市CBD集中不利于培养新的城市增长极,城市的发展难免过于单一,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三是过于集中,不利于可持续的人居环境的追求,让中心区承受更大的环境资源的压力,容易造成噪声污染、空气污染、“热岛效应”等问题。可见,CBD集中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不经济的现象,在信息网络的时代,信息网络成为了CBD的成本,影响着CBD的发展,由于信息网络可以摆脱一定时空的限制,使得CBD进行有机疏散成为了可能,同时有利于CBD各要素更好的分工与合作。
首先,信息网络“压缩”了交流的距离,部分CBD生产要素比必要集中就已经能高速运转,依然能够与其他CBD生产要素保持相互发展的关系。其次,信息网络使得CBD中小企业免于受地价等因素的影响而离散出去,从而获得新的发展竞争力,增强了CBD结构的多样与完整性,最终使得CBD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城市的承载能力得到缓解,创造出跟宜人的人居环境和城市发展的多样性。最后,信息网络逐渐破坏了城市CBD原有的物质组成原则和基础,带来了离散的发展模式。在CBD里面,高新技术占据极为重要的分量,而信息网络正是高新技术的核心,随着CBD内部环境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运用信息网络的“无距离”性,形成两者之间的推拉力,最终促使CBD的离散。利用互联网络即使在最偏远的园区,也可以很容易地参与世界高科技产业的分工与产业协作。城市中高收入、高学历与信息产业相关的阶层大量向城市边缘的高科技园区聚集,许多环境优美、远离大城市的喧嚣与浮华的渡假胜地成为软件工厂厂址的首选。
2在信息网络下,各离散的CBD加强了多样互补性
CBD分离不是简单的分离,是构成相互互补的系统关系,由于信息网络的高效、快速、及时等,各CBD之间的合作交流更加密切,这就意味着之间的交流增多,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他们在创新过程中承担一定的、不尽相同的创新职能,合作进行一定的与创新活动有关的活动。在网络行为主体之间流动着与创新活动有关的所有资源,包括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等等,行为主体通过积极的交流活动,把相互之间的物质和信息等各类资源联系起来,使行为主体可以利用它们之间的互补性,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创新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也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产生“l+l>2”的协同效应。CBD创新网络中的企业之间、研究机构之间、中介服务机构之间能够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因此,各CBD不是简单重复,不是追求的之间CBD的微缩效应,而是CBD间的互补效应。因此,在规划设计的时候,并不强求部分CBD的综合性,因此功能内涵不像其他CBD那样复杂多样,即便是综合性的CBD,其综合的程度也有高低的不同。通过信息网络打造出部分CBD“小而专”的功能特色,围绕主导功能,配置辅助功能,寻求相对的综合性。构筑富有特色的服务业新高地。使得CBD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共同构架城市CBD系统的关键。以东京为例,迄今已经建设的7个副都心中,除池袋属于综合性的副都心外,其余6个均有明显的功能特色,如新宿的商务功能、涩谷的信息和时装业功能、大崎的高科技信息交流功能、上野、浅草的传统有未来文化的交融功能、锦系盯、龟户的产业与文化交融功能,临海的国际化、信息化未来型产业的集聚功能等。
3信息网络丰富了CBD的功能与城市用地安排
信息网络网络技术的出现,使人类技术传播和各地区之间的文化、经济、社会的交流成为日常生活。信息技术改变了现有生活方式,数字化生存逐步取代工业化生存,不仅需建立适应数字时代的、可持续的和生态化的高质量生活方式,同时还充实CBD功能。首先,信息网络本身可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融入到城市的CBD中,丰富CBD的城市功能。其次,信息网络需构建实体服务平台,必要时许构建信息处理中心,甚至在空间上需落实城市建设用地,影响了城市建设用地安排。
结语
数字技术、生态技术的迅猛发展业已波及到CBD领域,当前已展开了多元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它一方面契合了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主题和全球共识,另一方面也是CBD建设自身的拓延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回顾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辐射到城市与建筑领域,都会引发一场空前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策略的革命,从而有力地推动CBD质的飞跃和发展,面临当代的数字技术革命和生态技术革命,我们有理由相信―CBD会走向可离散、相互补、高科技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楚义芳.CBD与城市发展[j].城市规划,1992(3)
2. 吴良墉教授谈CBD的规划建设.城市规划,1993(1)
3. 章兴泉. CBD走向集中还是分散[j].城市规划,1993(1)
网络新媒体的传播优势
1 信息来源多样化
网络具有较高的信息开放度性和资源共享度,网络传媒以全世界海量的信息存储为内容,建立起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其以全世界网民群体为受众,信息的接收者亦是信息的者和传播者,这种信息共享机制大大扩充了信息的来源与丰富程度,尤其在信息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上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同时,随着网络的发展,特别是“网格技术”和“云计算”概念的提出,网络传媒的这种优势表现越发明显。
2 信息模式立体化
网络传媒以互联网络为传播载体,借助先进的传播技术和手段,在信息传播内容、形式、结构以及友好性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集成效应,并在信息表现形式立体化传播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网络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像等表现元素于一体,使信息传播更加充实、直观、富有吸引力,因而这种立体化的信息传播方式颇具有革命性。
3 信息传播即时化
传统媒体囿于新闻审查制度和技术手段掣肘,信息的与更新速度较慢,不能满足受众日益迫切的信息时效要求。相比之下,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上更具有即时性,网络媒体以“毫秒”为计算单位,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即时新信息、更新旧信息,在信息的即时传播方面表现优秀。
4 信息传播交互化
网络传媒采用信息双向互动传播机制,信息的者不再享有唯一“特权”,与所有网媒受众一并成为平等的信息传播主体。网媒受众不仅可以自由信息资讯,亦可进行自由的批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舆情监督功能。网络媒体这种交互式传播模式蕴含了天然的民主亲和力和自由召唤力,构成了对传统媒体的致命冲击。
传统媒体日益消解的现实发展趋势
1 以报纸为代表的平面媒体
报纸以纸媒形式第一次记录和保存了历史发展演变,为新闻、文化、信息、资讯的传播提供了起点和平台,在世界传媒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传播作用。但在互联网络飞速发展、信息资讯日新月异的今天,随着人们对信息的时效性和多样性要求越来越严格,以报纸媒体为代表的平面媒体原有优势已经被立体媒体所打破,已成衰落趋势。
首先,报纸单纯以文字播报为主,辅之以图片新闻,在报道复杂的新闻事件时只能采取单线程、单向度播报方式,缺乏与受众的互动,媒介友好性较差;其次,受报纸版面限制,报纸所传递的信息量亦有局限,版面的有限性与受众日益增长的海量信息渴求不能满足成为当前纸媒发展的主要矛盾;第三,报纸新闻的时效性在网络媒体面前“捉襟见肘”,报纸无法及时更新信息,时效性差的缺点最终将其推向“悬崖”。此外,报纸发行量在数量和地域上的限制、发行成本的增大,导致其传播效果影响范围日渐萎缩。
2 广播媒体
电视、网络媒体未普及前,广播媒体在社会中占有重要一席。一方面,广播受众对象广泛,无论各阶层、群体,都能从广播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点;另一方面,广播传输信息具有速度快、功能多样、感染力强、流动性强等特点和优势。但随着电视等音画媒体、互联网媒体的崛起和发展,传统广播不可避免地受到根本性打击。
首先,广播只有声音,没有图像画面,因而容易分散受众的注意力,且难以维持受众持续的兴趣点;其次,广播新闻主要以声音传播为主,在视觉上不能做到直观、生动,而在采集上也不易记忆和存储;此外,广播亦采用线性的传播方式,缺乏与受众的互动,并受天气等自然条件因素的制约,收听质量难以保障。
3 电视媒体
电视媒体从诞生始即成为大众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人们从单纯通过视觉、听觉获取信息革命性的步入视听同步接收、获取信息的新时代。电视节目的丰富性和时效性也满足了大多数受众的信息需求,人们足不出户便能知悉国际国内世界各地所发生的大事。但在网络新媒体的攻势之下,仍存在难以克服的不足或弊端。
首先,电视新闻受节目时间的限制,只能在规定的时间段传播“被选择”的信息,观众缺乏选择自由;其次,电视媒体与报纸、广播一样,也是线性传播方式,不可反复观看,亦不可自由存储;第三,即时的新闻资讯往往是以字幕的方式在屏幕下方映射,使其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即使时效性做到了迅速,但在内容方面失之全面。
传统媒体寻求“突围”的未来发展趋势
传统媒体在网络媒体的“合围”之下,其自身优势随着网络的跨越发展逐渐被消解,“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更有甚者提出传统媒体“消亡论”。但应看到,传统媒体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演进,必有其坚韧的生命力,新媒体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固然难以阻挡,但这并没有给出足够的论据证明传统媒体将被新媒体完全代替。在一个新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旧事物总是会出现相应的危机,但危机不意味着消亡,反而是一种变革自身发展思路的“机遇”。传统媒体若想在网络时代不被淘汰,其唯一自我拯救的方法即是通过自身与网络的融合,借助新媒体传播方式,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
1 突出个性特色,增强传统媒体的新颖性
由于技术的原因,传统媒体一般表现为泛大众化,缺乏对受众的合理细化和科学分类。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应当将发展趋势定位于面向个体本身。个人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定制自己所需要的、感兴趣的信息。换言之,对个体受众来讲,其最终接收到的信息可以普遍性的,也可以是特殊性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从而彻底改变受众被动阅读、收听、观看无差别的“被选择”信息内容的传统媒体传播现状。
2 突出主动选择,增强传统媒体的互动性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一个重要且明显的区别是,在网络媒体上,人人都是作为信息的主动收集者和者,人人皆可选择收听观看自己所需的信息,可以一边看电视节目、一边播放音乐,同时还可以参与节目的投票,还能对信息进行检索甄别筛选。这事实上打破了只有新闻机构才能新闻的局限性,充分满足了信息消费者的细分需求,切实改变过去“主导受众型”,变革为“受众主导型”,赋予媒体受众以广泛的选择权和决定权。
3 丰富媒体内容,增强传统媒体的多样性
传统媒体应借助网络载体,充实媒体节目内容,丰富媒体表达方式,融文字、音频、画面为一体,做到内容即时、拓展深化,从而使信息内容变的丰富而鲜活。从理论上讲,借助网络这一强大的载体,传统媒体完全可以收纳全世界的信息资讯并加以存储、、传播。除此以外,在增大信息容量之余,还应借鉴新媒体“便于检索”的特点,移植在传统媒体上,让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调取存储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与便捷。
一、走向全球网络化时代
信息网络时代的今天,世界将从工业化进入高度发达的全球网络化时代,这已是难以置疑的事实。然而,当我们期盼于网络生存、为网络时代带来的进步而欢欣鼓舞时,切莫忽略社会科学、特别是哲学自身。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总是在指认与表现、促使与推动这一进步的过程中完成自我变革的,它在涉及生活变革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身。现在,需要我们回答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是:面对即将到来的全球网络化时代,哲学自身将受到怎样的挑战?
第一,网络化社会实践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社会时代哲学的生存基础。一是人类将借助于信息技术这一实践的新平台将世界把握在人类手中。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这一新概念,也就是说21世纪,人类将可以把地球上的一切,如经济、文化、政治、环境等信息进行汇集、整理、归类,再按照地球仪原本的经纬坐标,构建一个全息性的所谓信息地球模型,即“数字地球”。并在卫星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数据库等多种信息技术支撑下,让人类更全面、迅速、完美地把握世界。二是数字地球模型又将通过全球网络化在人类生活中起基础作用。人类生活空间的网络化,必然促使哲学要发生根本性变革。
第二,网络空间对哲学主题的挑战。网络深刻而广泛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内容、方式、结构和形态,从而迅速消解了工业社会的生存基础、主轴与结构,进而使奠基于工业社会的传统社会科学、特别是哲学的主题发生深刻的危机。网络化社会促使社会科学主题从研究实体性社会转向研究、处理比特即信息社会。网络信息正在取代工业社会的资本、人力资源而成为未来经济最重要的资源和价值,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迅速发展为新的、甚至是未来主要的经济形态,研究网络经济将成为经济学的主题。它使社会科学在进入网络空间的同时就促使社会科学转换主题。21世纪,网络生存将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辐辏点:电子商务或网络经济将成为未来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课题;网络资讯安全问题将引起法律界专注于对网络知识产权、网络安全的一系列法律问题的考察;网络-信息社会的形成呼唤社会学研究关系网络生存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网络教育为教育学研究拓展了前所未有的新领域;网络文明的诞生又将文化学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平台。
第三,网络社会结构对哲学的世界图景及其思维范式的挑战。前网络思维的主要方式是建立在认识与处理单一的实体性世界的基础之上的。其实践模式是单一的“主体-客体”两极框架。主体际交往关系是被排斥在这一模式之外的。反之,网络化思维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信息化社会图景基础上,这是集实体化与虚拟化双重图景为一体的世界。同时,也是主体及电脑化、信息化交往空间,是以多元主体的交往为前提的。
第四,网络化时代对哲学话语方式的挑战。前网络时代的社会科学话语是一种实指,话语行为总是在 “主体-客体”框架中与实体语境产生先天的二元分裂。网络化时代的社会科学的话语方式是网络化、电子化的,网络语言既可以是虚拟的世界,也可以直接成为对真实的世界的操作,网络的“语言行为”具有双重的意义与功能。
二、网络研究视野的双重转换
网络时代,首先是电脑发展史内在的实践向度与哲学理念反思双重变革的产物。从哲学的意义上看,全球化网络体系的出现是人类实践方式和实践观念的一种飞跃。二战以来,电脑的出现,首先是人类实践需要的产物,它在深层次上内在地蕴含着人类对实践本性的理解,以及对实践方式(结构)的观念把握。与此相关,电脑变革史则在深层次上反映了人类实践方式与实践观念的重大转变。众所周知,电脑发展经历了三大阶段、两次转折,在实践观上表现为从“主体+客体”两极模式到“主体际交往实践”模式的演化逻辑,交往实践观成为这一转换的历史旨归。大步“走进”网络空间。
三、网络化研究的变革与发展
“所有的电视都是教育的电视,唯一的差别是它在教什么。”这是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对电视的评价。所有的电视都是教育的电视,关键在于使用电视的人即教育者或学习者如何运用电视的教育功能,或者从电视中学习到什么。然而近年来,我国的教育电视传播一直是在面对着严峻挑战与困惑中走过。在数字化、网络化、产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推动下,在迅速崛起的网络的传播媒体市场激烈竞争紧逼下,全球的信息传播环境发生了剧变,迫使教育电视传播处于低谷徘徊状态。教育电视还能否称得上教育中的主流传播媒体?网络媒体是否能取代教育电视传播功能?教育电视在未来教育中究竟还有多大潜力?以上种种观点都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以便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做出具体规划,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育电视在传播媒体中的地位,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教育电视的优势弱势分析
教育电视作为一种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众传播媒介,在不同层次和不同学科的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我国远程教育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多媒体技术与互联网络的出现,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人们不仅能从网络里获取信息,而且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选择、处理、传播自己的信息,成为传播的主体,从而打破了原本泾渭分明的传播主客体之界限,实现了双向互动,从根本上动摇了传播的理念,使电视这个昔日传播王国的老大受到了挑战,一时间在远程教育界似乎非网络而不能实施教学。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有着不可取代的优越性,然而放弃教育电视等有效远程教育模式也是不可取的,教育电视毕竟也有它的优势所在。
(一)教育电视的优势
教育电视是以声音和图像的形式来传播信息,其传播内容和接受对象比其他传播媒介都具有更强的广泛性。教育电视传播内容丰富多样,对几乎所有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都有极大的包容性。受众的广泛性主要表现在:首先不受年龄的限制。从学龄前儿童到白发老人,只要不聋不盲,都可以收看教育电视。其次是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不仅受过一定教育的人,就是受教育不多的人,甚至文盲半文盲都可以接收教育电视传播的内容。再次是不受时空限制。教育电视传播到四面八方的同时,亿万人可以同时接收传播的信息,教育电视的传播范围之大远非其他传播媒介可比。
教育电视具有真实再现各种信息场景的功能,电视上所展示的是信息源所发出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学习者可通过自己的眼睛和耳朵直接了解、感受信息,有身临其境之感。尤其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人来说,“眼见为实”,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更符合他们形象思维的方式,认识事物的本质。在教育电视传播中,用画面(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语言、音乐、音响)、文字同时传播教育信息刺激电视受众的视觉与听觉等主要感官,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信息量很大。广播电视、卫星电视、互联网电视、有线电视等多种技术的实现使教育电视传播模式呈现多层次、多网络纵横交错。教育电视的教学形式也多种多样,有讲授式、谈话式、启发式、议论式、竞技式、演示式以及纪录片、科教片等等。
(二)教育电视的弱势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使教育电视的一些弱势相继暴露出来。教育电视系统中施教者与学习者被隔离在荧屏内外,彼此之间较难相互沟通。这一问题的解决期待着电视技术向交互性方向的发展。教育电视传播是顺时序的“一次过”,声音、画面转瞬即逝,不容学习者细细研究,稍不注意就可能错过有用的信息。对于学习者来说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有些理论性、专业性强且又难以诉诸视听形象的题材,若在教育电视上反映,在表达方式上或多或少要受到一定的限制,难以通过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来表现这样的内容,难以通过由形象到抽象来认识事物的本质。这是造成荧屏上将教学内容生搬硬套的原因所在。这就要求教育电视工作者在选材上要有一定的选择性,不是所有的题材都可以用教育电视来呈现。
二、网络时代教育电视的发展趋势
网络媒介的出现颠覆了以往传统的传播模式,由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发展。摆脱了电视媒介线性传播模式的网络媒介,正是在自主选择和互动性上给了网络用户以前在电视媒介接受上所缺乏的东西。理论上网络媒介可以像电视媒介一样,实现影音节目的实时直播和各种形式的视频点播,同时结合了网络媒介所特有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从而弥补了电视媒介在传播过程中的种种缺陷。正是凭借这样的优势,网络媒介给电视媒介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力,教育电视面临严峻的考验。甚至有人提出,“网络媒介将完全取代教育电视的传播功能”。作为一种传播媒介,飞速发展的网络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有超越教育电视的地方,但是它并不能完全取代教育电视,教育电视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体。多种教学手段供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学习者选择,多种教学媒体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优化组合才是最佳的效果。同时,在网络时代,教育电视又有了新的发展契机。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传输已影响到教育电视的结构和运行方式,为了生存和发展,教育电视也要加快数字化、网络化建设,运用高新技术更新改造现有的基础设施,使传播向网络化方向发展。在数字电视的基础上,通过宽带网络实现的具有交互性的电视形态,由传统媒介提供内容,网络媒介提供技术支持,共同发挥综合协同效应的跨媒体合作形式,网络与电视的结合被称为活跃的“第五媒体”,它是通过宽带,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及图象融为一体的数字化、全方位、互动性的主体传播方式。它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媒体,更代表了未来媒体发展的新方向。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教育电视仍然是未来教育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教育电视的传播逐渐转向交互、移动、多元化、个性化、高效率传播趋势发展;另一方面提供多层次需求、多样化、大信息节目,使教育电视信息的传播向着更快、更深、更活的方向发展。
三、网络时代教育电视的发展策略
(一)走信息化发展的道路
21世纪,人类进入信息化的社会,教育将由记忆型教育转向信息型教育,由单纯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创造性学习。教师的传统地位也将发生改变,他们将由单纯的信息传授者,教学管理者变成信息的支持者,以及知识的建构者,所有这些都将在教育电视的领域中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教育电视能够顺应信息化的大潮流,走信息化发展的道路。首先应该树立信息化的理念,并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信息化就要求在教学理念上超越传统教学的模式,教育要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以切实培养出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信息化人才。信息化也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角色有所把握,电视屏幕上的教师不再是传统的“一维人”,而是集信息支持,知识建构,教学管理,指导,学习监控等角色于一身,形象多维化。其次,也要在教育电视的传输过程中,运用信息化的技术。在节目的制作方面,尽量多使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教育电视进行支持,多种技术优化组合以优化学生的学。
(二)在人文和技术之间寻求平衡
在教育电视中,要注意人文理念的渗透,人文总的来说是对人的关注,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教育电视就应该走出唯技术与艺术的误区,做到数字化与人性化的平衡,这种平衡就要求挖掘节目的人文化因素,以对学生施以人文化教育。同时,教育电视的施教者也应加强对学习者的关注,要多与学生互动,增加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避免学习者由于过度的面对画面而产生孤独感,彻底摒弃电视可以完全取代教师的理念,同时注重电视工作者与教师形象的合二为一,从而做到技术与人文两方面的平衡。
(三)学习者的相应转变
为了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自主性、协作式、研究性等将成为未来的学习趋势,教育电视在篇幅及素材方面,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和学的需要自己组合多媒体信息资源,以便更方便快捷的达到学习目的。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对教育电视的强有力支持,节目的制作走向与网络结合,以网络为平台进行非线性编辑打破了传统线性编辑的模式,并行化的编辑,制作及的及时性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效率,教育电视的节目也开始变的短小精悍,这一方面对传统的教育电视低水平重复,利用率不高进行了突破,优化的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使教师能针对终端学习者的个别差异进行个别化教学,为个别化的学习提供了可能。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