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放开二胎政策

关于放开二胎政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放开二胎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放开二胎政策

关于放开二胎政策范文第1篇

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表示,我国基本国情决定仍须长期坚持基本国策不动摇,至于“完善生育政策”的思路和方案,国家卫计委正在组织调查研究。

毛群安介绍,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环境容量不足,发展不平衡,仍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必须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

根据之前公布的“三定方案”,“完善生育政策”是新组建的国家卫生计生委一项重要职责。毛群安说,完善生育政策既要考虑维持我国的低生育水平,又要考虑群众的生育意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等诸多因素。因此,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慎重稳妥、统筹协调的原则,该委正在组织调研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的关系,研究提出完善政策的思路和方案。

[背景]

二胎曾试点 人口未激增

计划生育政策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之后又有一些微调。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当时的国家计生委选取了甘肃酒泉等四地区的农村进行“二胎”试点——即无论夫妇双方是否为独生子女,也无论他们的第一胎性别,都可生育二胎。

据报道,试点的结果显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酒泉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一直低于甘肃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并未出现反对者所担心的人口激增。

[追问]

可否实施“单独二胎”政策?

生育率低,国家人口规划指出要“完善生育政策”

2012年4月,国务院的《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称,“十一五”时期,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8%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6%以内。数年前,一份由人口计生部门公开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即显示,我国城市地区的总和生育率已低达1.04%,上海、北京的总和生育率只有0.7%左右。

在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加速的社会大趋势下,有学者赞同或明确支持逐步放开二胎政策

北京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认为,尽早放开“单独二胎”的生育限制,才是“十二五”时期,我国完善人口生育政策应该做出的调整。

关于放开二胎政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计划生育;政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C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009-01

根据中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总人口数为1370536875人(含港、澳、台),中国大陆地区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中国仍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仍是发展中国家。此时,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有说法认为独生子女对中国的家庭伦理观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中国应该坚持一胎政策还是实行适当放松的二胎政策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

我认为中国应该坚持现行的一胎政策,部分地区可因地制宜实行适当的放松的二胎政策。原因如下:

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和平年代的“补偿性机制”和瘟疫等疾病的减少,中国出现了建国后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出生率相对较高。而这些人进入适婚年龄后又恰逢80年代初婚姻法的修改,许多不到晚婚年龄的人提前进入婚育行列,中国出现了“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另外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国已累计有近一亿独生子女,并陆续进入生育年龄,一旦计生政策放开,可能会引起“补偿性生育”和“抢生”。实行放松的计生政策,“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口,尤其是进入生育年龄的独生子女的存在,将很可能引起新的人口生育高峰。第三次生育高峰中人口增长的基数如此之大,以致于通过一代人的计划生育也即城市一胎,农村二胎,根本无法消化上一代多增长的基数。一旦放松政策,真如有些人所说的年轻人会不理会放开生育吗?但中国人延续几千年的人丁兴旺的梦想传统岂是那么容易可以改变的?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密度不均,主要集中于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城市,这就导致了东西部贫富差距的拉大。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东部的人口继续增多将会导致所剩无几的自然资源以更快的速度递减。中国地大物博,有资源的储备量排名均占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拥有量已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大量资源均靠进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虽是迅速发展,但许是“求快而轻好”,资源利用率低下,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人口的增多只会导致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人口的增多也将加剧竞争,使教育资源、社会福利等分配的矛盾更加突出,交通、住房等基础设施将日益拥堵,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更是贫瘠,人口的增多,尤其是只有数量没有质量的人口只会带来共同贫穷。如此一来,贫富差距问题将更为突出。

经过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抓与宣传,庞大的人口数量带来的恶果,城市居民也许会认同计划生育政策,随着文化素质的提高,生活压力的增大,培育一个孩子的成本逐渐增高,一些人反而不愿意生二胎。但农村居民不一样,他们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教育程度也不高,“多子多福、传宗接代”思想浓厚,一旦放开计生政策,生育率很可能反弹。在计生政策严格实行的时期,在较为落后的农村,超生、逃躲计生委、宁愿罚款也要生的现象屡见不鲜,紧抓政策尚且如此,更何况放开政策?

新的计生政策中明显放开了对农村人口的生育限制,这将难以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如,如今在城市暂居,户口仍在的农民工人口如果生了两胎,农民工队伍的不断壮大必然会导致城市工作岗位供不应求,失业率增加,农民工的户口、医疗、教育等问题也将成为有效城市管理的一大瓶颈,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若农民工无力将儿女带在身边,家乡又只剩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的问题又会日益凸显。即使农民工子女在农村工作,也只会造成农村本就贫乏的人均教育资源、医疗设施的减少,加剧本就有限的工作岗位的竞争。

现如今国家间的竞争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人口政策的放松也将导致教育与人口的矛盾日渐突出。农村人比较不重视教育,到法定年龄就让孩子去打工,有些家长希望孩子读书好,却因自身素质等家庭教育水平不高导致孩子更愿意打工而非接受教育。此外,从客观方面来说,农村的教育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有些村子甚至关掉学校,只在镇上或是市里开学校。人口的增多,只会让农村人均教育资源减少,教育质量下降,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廉价劳动力。城市也会面对同样的问题,只是没有农村那么严重而已。这也为国家增加了教育投入的负担。一胎更有利于家长将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而二胎则加重了父母的心理、生理方面的压力。“未富”不是人不够多,而是人才不够多。

有些人将人口老龄化问题归结于计生政策,但实际情况是当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出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他们与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无关。另一方面,医疗条件的提高与生存环境的改善应该才是老年人寿命延长的主要原因。一对夫妻赡养四个老人还要抚养孩子是有一定压力,但是并不如传闻中的夸张,随着社会福利制度的健全,老人都有退休金可以拿,且不会要孩子太多赡养费。当今社会倒是存在不少对父母不闻不问的人,压力从何谈起?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不应当从放开计生政策入手,如何使新生劳动力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发展,使老年人口不成为年轻人的负担才是应该思考的问题。至于计划生育造成我国人口性别比失衡观点,也是不全面的。实际上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农村地区人口性别比失调,主要是由于农村重男轻女思想、教育落后问题、B超等胎儿性别鉴定技术的违规使用等。

总而言之,计生政策一旦放松,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对高效的生产方式总体上是弊大于利的,必须不遗余力地推行一胎制,但应注重实施的方式与力度,特殊地域特殊对待,实行适当放松的二胎政策。只有专注于一胎的培育,用发展的效率优先取代速度优先,人才的高素质为主取代高数量为主,才能拉近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郭虹飞 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关于放开二胎政策范文第3篇

年轻时的叶廷芳一直有一个愿望:将来念书后当一个村干部或者乡干部。祖籍浙江西南偏僻山村的他,从小见过许多的基层官员,“粗暴、命令主义”。他的想法是:自己做了干部,决不会像他们一样用、命令的办法让百姓接受一项政策。

许多记忆至今仍然清晰:一位姑妈一连生了四个女儿后,第五胎方才得子,因为屡屡超生,大冬天被人把门板掀掉;一个表妹生育后被强行结扎,农村的妇女封建意识重,受不了被人脱了衣服拖到手术台上的“奇耻大辱”,从此疯了……

命运的奇妙与公平之处就在于没有人能准确预见未来。一心想当干部的叶廷芳后来却成了一名地道的书生:北大西语系毕业,进入中国社科院外文研究所从事德语文学研究工作,几十年来被专业人士熟知的身份,是德语文学专家、把卡夫卡、迪伦马特引入中国的介译者、卡夫卡研究的权威学者。

而叶廷芳开始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出现在普罗大众的视野,是在2007年。彼时,1936年出生的他,已经71岁。

受到巨大关注的原因,是那份他作为起草人、并联名其他28名全国政协委员向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提交的“废独”提案。

“废独”,即“尽快停止独生子女条例的执行,恢复原先的‘一个不少(但必须自愿),两个正好’的方针”,叶廷芳们在提案中如此写道。

在叶廷芳本人向CCN记者提供的这份题为《计生政策中有关独生子女条例应尽快停止执行》的提案原文中,支持“废独”论点的论据共有六条,分别从生命科学、伦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国际经验等方面强调了“独生子女”政策在中国实行多年后的负面效应。

虽然与自己的“干部”理想渐行渐远,但叶廷芳从来没有停止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并进而参与许多讨论:关于重修圆明园,关于国家大剧院的设计,关于重视建筑的艺术属性,关于要求住宅人性化,关于提高中国建筑师的社会地位……这个耿直的浙江人,说作为政协委员的自己,要利用这个讲堂来“表达人民的愿望”。

“据我了解,人民多数都是反对独生子女政策的”,叶廷芳说,而他格外向CCN记者强调的,则是“独生子女”政策导致的“人伦的缺陷”,以及这种缺陷必然导致的“人性的变异,进而导致国民精神生态的失衡和破坏”。

这个角度,叶廷芳说,在他之前还无人提及。

“被消失”的情感亚层次

你现在把亚层次给取消掉了,就像屋子一样,你设了栋梁,但是椽木没有了,你这个房屋坚固吗?

CCN:作为2007年29名全国政协委员“废独提案”的起草人,您能否讲述一下这份提案出炉的初衷与依据?

叶廷芳:我跟所有那些要求放开(独生子女政策)的人口学家、经济学家不一样,他们的视角主要是经济层面、社会层面、人口老化、男女比例失调……我主要是从人文视角去看待这个问题。我从根本上就否定独生子女政策,这个政篡的制定是不合乎科学的。首先没有经过多学科的、反复的科学论证,多学科包括人文科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文学,甚至哲学都应该包含在内。

就为了实现“我们一定要到本世纪末,使经济翻两番,人口问题一定要严格控制”,就为了一个GDP要上去,就不顾一切了。我去年把这个文章扩大了写时说,不应该以群众的软代价,就是牺牲我们精神素质来达到超低生育率这样一个硬指标。

CCN:老百姓付出的软代价是什么?

叶廷芳:精神健康,中华民族的精神健康。

如果我们中国人口现在能够退回到五十年代,五亿那个水平敢情好,达到这样的目标不付出巨大的代价,我愿意,但问题是自然法则不允许我们这样一厢情愿。

人口的增长,人口的繁殖是自然法则制约着的。生物的繁殖规律总是从少到多的,以人为的办法强行使它从多到少,或者让它停下来,这就是反自然。当然如果人口太多,也造成自然生态不平衡。比如说破坏自然的生物、植物,二氧化碳过多……这也是一个问题,但是自然有它自己的轨道来保持它的法则,而不是由你人自己来决定的。

CCN:自然实际上对这个是有一个自动调节的。

叶廷芳:自行调节。从欧洲历史来看。人口不是无节制的上升、上涨,随着经济水平、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口自然的会降下来,就是不愿意生育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加上不孕率也特别多。

亚洲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初膨胀很厉害,生育率达到六成左右,所以当时我们周边国家和地区,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都普遍提出人口计划生育问题,当然他们都没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最多生两个。

像台湾的政策就是“一个不算少,两个恰恰好”,跟我们1970年代、提出来的一样――一个不少,两个正好。十几年下来他们的人口马上就下来,下来以后就紧张起来了,后来就放开了。

现在亚洲实行计划生育的这些国家人口都已经急剧地下降,正常的平均生育率是2.2,他们现在也就达到0.9、1.1,所以好多国家都恐慌了。现在包括台湾人口密度那么大的一个地区,都已经放开到三胎了,原来是一个不多,两个恰恰好,现在是两个恰恰好,三个不嫌多。

这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另外从伦理学的层面上说,首先从孩子的成长看,兄弟姐妹一起玩乐,欢天喜地,这是自然。

独生子女就失去了这个福分,只能成天围着父母转,其自然成长的天性受到压抑,不利于他(她)的身心健康。

其次从人的情感层次讲,至少可分为亲情、友情和爱情。而单从亲情方面讲,又有父母之情,儿女之情,夫妻之情,叔叔婶婶、舅舅舅母、姨父姨母以及堂兄妹、表兄妹、姨兄妹等的区别,层次是很丰富的。

你现在把亚层次给取消掉了,就像屋子一样,你设了栋梁,但是椽木没有了,你这个房屋坚固吗?不坚固了。人的情感就变得单调、肤浅。这是人伦的缺陷。这种缺陷必然导致人性的变异,进而导致国民精神生态的失衡和破坏。

CCN:当时这份提案一提出,除了在民间引起巨大反响外,您有无收到来自官方的反馈?

叶廷芳:官方当然反应了。(提案)一出来网上都反应很强烈,中央电视台的经济频道第二天也播了,但第三天马上就叫停了,其它一些记者的采访绝大部分都没有了。

过了一些时候国家计生委来了一个邀请,请我到计生委去沟通。请我吃饭,还送了礼物。政策法规司来接待我,互相几乎没什么交锋,我讲我的观点,他们也没什么反驳。到最后一个人员拉拉我的衣角,跟我说了句悄悄话:我们收到同类的意见当中您这种观点是最精彩、最有价值的。

过几天他们用文字的东西答复了我,有四、五千字吧。总的来看拒绝我的观

点,意思就是说我们国家不仅十,而且十二五计划,甚至十三五计划都面临着劳动力过剩的压力。

CCN:但是目前出现的状况恰恰是很多地方出现用工荒。

叶廷芳:对,所以这个不科学。我就写了一个五六千字的书面材料把他一条一条的都驳了。正好是5月7号,我记得很清楚。

从根上不认同人口政策

现在20岁以下的青年中男比女多出2600万。这么多人婚配发生问题,必将对社会造成一些麻烦。

CCN:作为一名著名的德语文学翻译和研究学者,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人口政策上的?

叶廷芳:人口政策一开始我就不赞同。

CCN:就是三十年前?

叶廷芳:嗯,这是违背人权的,人的生育权是人类最基本的人权。现在公开场合,我也不去讲人权,我就讲自然法则。生育得少,你就破坏了人的精神生态的平衡。我们对自然生态的平衡要受到报复,这个普遍都已经理解到了;但是对人的精神生态的破坏现在许多人没有注意到,这是最危险的东西。

CCN:您曾表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抑制入口过快增加,但80年代初“独生子女”政策负面影响日益凸显。在你看来,这些负面影响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叶廷芳:从教育学的层面上说,容易产生家长溺爱,“小皇帝”是一个幽默的称号,可是独生子女的父母都普遍的接受了这个称号,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小皇帝唯我独尊,为所欲为。如果有兄弟姐妹,一起玩,快乐完了,还有人文的一种思维会自然的形成。比如说兄弟姐妹争夺一个东西,最后都会有所放弃,有所妥协,那就是成人社会的谈判妥协原则,在孩童时期就开始自发的训练了。

从社会学的层面上说,至少产生四个问题:一是“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不是合理的家庭模式。其中的“二”――青壮年夫妇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他们除了每天紧张的工作之外,还要自担5个人的生活,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代社会,特别是面对“上学难、看病难……”的当前国情,显然负荷过重。

第二,这样的家庭结构,决定了社会人口结构的失衡。作为这个结构中的主干――中青年的比例日见减少。根据专家计算,2012年-2022年这10年间,18-50岁的青壮年人口将减少1亿。

第三个问题是“老龄化社会”的过早出现,并且数量庞大。有专家指出,发达国家经过了100年才形成的“老龄化社会”,中国只用了20年。预计到本世纪中叶,这个年龄段的老人将达4亿,比现在的欧洲总人口还多。

第四个问题是性别比例严重失调。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4岁以下儿童男女比例高于120:100;而2004年抽样调查是121:100,均远远超出正常范围(103-107:100)。

显然在制订人口政策时,(政府)没有考虑到我国“重男轻女”的习惯势力。现在20岁以下的青年中男比女多出2600万。这么多人婚配发生问题,必将对社会造成一些麻烦。

CCN:您也提过,2012到2022年,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多达1.44亿,“由于社保制度尚不完善,经济困难老人、孤募老人、空巢老人晚景尤其惨淡”。这是不是意味着在现阶段的中国,“养儿防老”这句话还是非常适用的?

叶廷芳:还是合理的。

CCN:当时您跟其他28位委员提出的是废除“独生子女”政策,并没有提到“计划生育”的问题。您认为计划生育政策在中国实施的合理性如何?

叶廷芳:从生态本身来讲也不合理,但是现在包括杨支柱这些人也有一些偏激,他就说要放开两胎,放开第三胎,好像自由放开。我是讲在有限的政治环境下,我们呼吁提倡直接让政府全部放开?两个根本就不现实,对不对?

像我上次我的提案提出来,有个别网站99%都赞成,但是像人民网调查是百分之七十二点几的人赞成,百分之二十的人反对,百分之七的人不表态,三分之二以上的人是支持,毕竟还有一部分反对。

如果说生三个的话,反对的人肯定更多一些。要一步一步来,等到两胎放开了,然后人口还在计划下滑,我们就呼吁放开第三个,这是可以的。

CCN:如果从您理想的角度来说,是不是还是完全放开是―种比较合理的状态?

叶廷芳:完全放开的话,我估计目前也不会人口膨胀。

人口学界曾经在2004年集中了全国20来位优秀专家进行了两年的研究,最后以详细的文字和图表,证明放开二胎不会有风险。

同时我国北方和南方好几个省的多个试点县经过20来年的二胎实践,也证明没有风险。这些县生育率都在更替水平2.1以下。

比如山西翼城与甘肃酒泉根据2000年的统计分别为1.5和1.4,湖北恩施2005年为1.47,承德现在为1.6,新疆建设兵团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十多年后改为二胎,不但未出现反弹,而且现在的生育率仅为1.00左右。

湖北长阳、五峰两县前几年经批准实行二胎后,也没有出观反弹,2007年的统计分别为0.88和0.90,远远低于更替水平。

由于社会上存在着为数不少的不愿生育和不愿生二胎者,以及17%的不孕率,还有将近一亿在城里打工的农村青年生育也不那么容易,即使放开二胎,我国生育率也不可能达到2.0。这些材料我都看过,很有说服力。但送上去以后石沉大海。

需要意识觉醒

现在人口研究最大的缺陷就是人文科学没有介入,那些反对放开(计划生育政策)的没有一个从事人文科学。

CCN:虽然关于计划生育政策,近两年学界和民间都传出了一些不一样的声音。但从官方和某些研究学者提供的数据和研究结果来看,这项政策还是在中国有实施的必要性。对此您怎么看?

叶廷芳:现在人口研究最大的缺陷就是人文科学没有介入,那些反对放开(计划生育政策)的没有一个从人文科学,就是我讲的软科学这方面去着眼的。

CCN:您觉得国家在制定大部分政策的时候都需要参考人文科学?

叶廷芳:对。但是目前中国有这个意识层面的还是比较少。

1993年,我跟八九个作家一起做一次旅行。这里面有谈话,有一次我就发表独生子女的弊端这个说法,当时大家都笑话我,觉得我思想那么落后。后来我就讲了刚才讲的这些道理,大家都沉默了。

独生子女兄弟姐妹的丧失,将来导致人性的变异,变异就是一点点的,你看不见的,但是几十年,几百年后就会有一个明显的差异。

CCN:如果抛开计划生育政策限制的因素,对于当下中国许多主流家庭不愿生、生不起、生得起养不起的现象,您作何评价?

叶廷芳:应该想生也生得起,也养得起,这样的社会才是更加合理的。

CCN:像您思想开明的这种程度,求真的性格,是与研究外国文学有关吗?

叶廷芳:我这个人有一点参与意识。中国现在有那么多的盲点,人家还没有去注意,没有看到,我看到了,我应该发挥这个作用。提出来,让大家注意到。

关于放开二胎政策范文第4篇

(《财经》2011年第25期“地方自行发债初探”)

地方政府自行发债是一种国际通例,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财政建设的需要。

为了确保地方政府债券融资的健康运行,美国《1975年证券法修正案》将地方公债纳入《1934年证券交易法》监管之下。

除了地方公债条例制定委员会和地方公债办公室对地方公债进行监管外,美国各州的法律还对地方政府的举债规模、预算平衡、政府支出与收入都做出必要的特殊限制。

中国应尽快出台关于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的法规政策,使地方政府自行发债一开始就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

同时在发债规模上,地方债需纳入举债规模的整体预算和国家整体投资规模中,从总量上进行宏观控制,从而避免各地区“各自为债”所带来的风险。

河南 刘英团

谈不完的“猪周期”

(《财经》2011年第25期“生猪规模养殖隐忧”)

猪肉新闻从年头炒到年尾,本文中提到的“中间层”概念很有意思。以往谈到规模养殖时,细分的很少,仿佛规模化养殖就是大公司取代小农性养殖。而从文中的数据看,以中间层为核心的规模化,的确还很孱弱,这大概是猪价波动一直不休的原因吧。

但文中为何没有谈到生猪期货的问题?现在看来,这个新领域已经成为和生猪规模化养殖一样的调控猪价的杀手锏。

生猪期货是不是真的能起到作用?为什么没有像美国一样搞猪肉期货,而选择了风险更大、更难以交割的生猪期货?搞了期货后,会允许外国资本进入吗?一系列的问题期待解答。

北京 刘鹏

不宜放开生育

(《财经》2011年第24期“‘单独二胎’僵局”)

由于我国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过大,因此用“单独二胎”等适度放开生育政策来应对老龄化等问题如同饮鸩止渴。在暂时难以有效化解我国资源环境压力的情况下,中央确实应慎重对待计划生育政策,不宜太早放松。

关于放开二胎政策范文第5篇

@王均豪均瑶集团(均瑶集团总裁):历久恒新・百年华瑞:智慧银行感谢社会各界支持厚爱,相信我们用心和生命去做百年老店探索者,不一定做成但企业可持续关乎我们国家可持续,关乎我们子孙幸福。

@IB林立人:智慧银行必须以客户体验为中心,更简单更人性化更有智慧的服务。它将颠覆、重构传统银行。

@陈教耘(上海佰恩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如何定位、如何创新、如何不同”是“智慧银行”不得不思考的,要穿旧鞋走新路。

@JessicaKylie杰西卡凯莉:告别躺着挣钱,银行拥抱互联网。小心骗子更多!

@扁头毛豆:均瑶集团和美特斯邦威(华瑞银行主发起人)的共同点,都是出色的民营企业,创始人都是浙江人,都有着从无到有的艰苦踏实的创业历程,都和银行不沾边。这家设在自贸区的民营银行可能真的会成为中国的尤努斯。

@黄金金锦进:打破垄断迫在眉睫,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上海市卫计委官员呼吁符合政策的夫妻生二胎

@佚名涛:决策者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想生的政策不允许,不想生的却在被呼吁?

@catcatcool:我就呵呵了,“开放二胎”这个说法就相当喜剧,生育本是人类的天性,也本是夫妻二人之间的问题,却偏偏被政策左右。一会儿“英雄妈妈”,一会儿“计划生育”,一会儿又“开放二胎”。从鼓励生,到计划生,再到半开放鼓励生,就不能不违背天性,顺其自然么?

@杨兴权律师(北京市新桥律师事务所律师):支持全面放开。

@kekede007:幼儿园一位难求,下午四点要接孩子,房价物价这么高,保姆月嫂贵死,一怀孕就被降职或劝退,产假就那么点,父母年龄大了,自顾不暇。谁想生?

@一直关注1994:父母再延后退休,就更没人帮助带孩子啦。

@吴情树(华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现在全部放开,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多生了,抚养和教育小孩的成本太高了,生活品质就下降了。

@陈廷医生(上海四五五医院肿瘤放疗伽玛刀医生):城市里生一胎,农村生两胎,穷的随便生,这就是人口逆淘汰。这汇总政策仅仅是为了取得广大农村的支持,未免执法成本太高,没有其他好处。对社会来说,基本是最差的政策了。

徐州人大代表在京违规挖18米深地下室致道路塌陷

@摄影师Ang:倒塌的一刻,我就在旁边的房子里,然后被轰出来避难。我当时感受到震动,以为脚下过地铁呢。

@梳梳梳梳梳梳梳:德胜门内大街那个地段的房价最少5万/平方米,这种小院儿更贵,估计没有千儿八百万下不来,该不该查一下这位徐州市人大代表哪里来的钱买这种小八位数的民宅?

@Eric_CATTMAN:装什么东西需要18米深?期待后续。

@大楼liu:施工这么久工程量这么大,居委会的人会不知道?周围的人就没有举报过?当地的有关部门不清楚?别逗了吧。

@Lainey啾咪:很多人就是为了名利才去当人大代表,哪管老百姓的生活疾苦。国家缺失的是监管和透明,这些保证不了,再换代表也没用。权力之间一定要有制衡才能保证不会被歪用。

欧版QE姗姗来迟

1月22日,欧洲央行宣布了一项开放性购债计划,每月购入600亿欧元资产,额度超出外界预期。欧版QE(量化宽松)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立竿见影,甚至还化解了一部分希腊大选带来的震荡。但是对实体经济呢?

@TheBubbleBubble(福布斯网站专栏作者杰西・哥伦布):They are following Japan’s model after all... By itself, QE is unlikely to spur European growth…In fact, the positive response in the market was partly a function of fortuitous timing. The announcement came at a time when European indicators appear to be bottoming.(他们终究还是开始学日本了……QE本身不太可能刺激欧洲经济增长。事实上,金融市场对QE的正面响应一部分也是出于时间上的巧合:央行宣布计划时,欧洲各项经济指标本身正在触底。)

@AmbroseEP(《每日电讯报》国际商业编辑A.埃文斯・普理查德):Draghi’s great gamble. He can save southern Europe from debt-deflation trap, or keep Germany in EMU. Can he do both?(这是一场属于德拉吉的大赌博。是把南欧从债务和通缩陷阱中拯救出来,还是为欧洲货币联盟留住德国?他能做到鱼和熊掌兼得吗?)

@stacyherbert(BBC节目主持人史黛茜・赫伯特) :#ECB looks around the world where QE has been tried & decides they long for similar wealth gap for Europe. Free money for rentier class. (欧洲央行看了看其他已经试过QE的国家,决定也要在欧洲制造类似的贫富差距。对那些靠房地产和投资赚钱的吃息族来说,QE就是天上掉钱。)

@MayorLutfur(英国哈姆莱茨市市长洛特佛・拉曼):In all debate about quantitative easing,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at any bailout should go to people, not the banks.(在所有关于量化宽松的争论中,必须要记住的是:国际援助应当归于人民,而不是银行。)

苹果现金储备达1780亿美元

苹果最新财报显示,公司2015年第一财季盈利180亿美元,现金和可出售证券总额达到1780亿美元,碾压市场预期,也创下有史以来上市公司财季利润最高纪录。

@EconomicTimes(《经济时报》): #Apple creates corporate history.(苹果创造了新的企业历史。)

@ V a l a A f s h a r (《赫芬顿邮报》博主瓦拉・阿什法):Apple’s $178,000,000,000 in CASH could buy @TeslaMotors @SpaceX @Snapchat @ Dropbox @Netflix @Airbnb @Uber and @twitter with $20B to spare!!(苹果用1780亿美元可以买下特斯拉、SpaceX、Snapchat、Dropbox、网飞、Airbnb、Uber和推特,最后还能剩20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