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1.1 可持续发展概念诠释
可持续发展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很多方面,这里主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1.1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它保证了资源和能量的可持续利用。生物的多样性和自然资源的再生离不开完整的生态系统。人们应该积极地控制污染,保护环境,使地球能承受人们的生活。
1.1.2经济的可持续。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更强调经济质量的提高,而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增长。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污染和消耗,充分节约和利用资源是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方向和展望。
1.1.3社会的可持续。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它对社会公平公正、文明和健康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控制人口数量在地球的承受范围并且提高人口质量,消除两极分化、失业等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着重点。最终将大幅度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水平和人文素质水平,维护社会的安定。社会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它是建立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和经济的可持续性的基础上的。
1.2 城市规划内涵分析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规划是与建筑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都有联系的综合性学科,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规划不仅是对城市物质环境的规划,而且包括城市土地利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等很多方面的设想,是综合性的、有预见性的规划。
城市规划的意义是用来预见并指引城市发展方向,它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乃至城市的性质和规模都有一个综合的部署,使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更加符合人们的居住和生活,保证城市的发展更加有序、协调。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城市规划的一个基本原则,这是保证城市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
2. 现阶段城市发展中的问题与矛盾
2.1 城市发展与环境的矛盾
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人们对资源环境开发利用过度,造成对环境的破坏,这也对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造成危害。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是基础,因此需要对城市的发展重新进行合理的规划。
2.2 城市发展与传统文化遗产的冲突
城市的发展记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它是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载体,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当前中国一些城市为了更大的经济效益,破坏了一些传统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正是城市的特色,这样的行为对城市来说是一种破坏。
3. 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互促机制
将城市规划仅仅对城市的建设的意义提升到投向更广阔的区域。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不仅仅注重城市现实发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也注重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可能性;对规划区域的配置不仅要安排合理,同时还要维持甚至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的平衡,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注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城市规划的促进。
城市规划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人口、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问题,也就是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城市建设的规划,更是在城市工业化、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指引,同时要保证我们现在对城市的开发利用不会影响到未来的发展,即实现发展的连续性。在城市建设的具体实施工程中,要正确地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要注意现在一些城市犯的错误,不能只注重当前短期的经济利益而牺牲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十分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城市规划十分重要,应该将可持续发展提升到城市发展的战略。从城市总体规划来看,可持续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城市人口的可持续性
合适的城市人口规模会对城市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因此要合理确定城市的人口规模,对城市的人口增长进行有效的控制,提高城市人口素质。城市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任由城市人口无控制地增长,城市的土地将远远不够人类的使用,过多的人口将导致人们无立足之地,那时将导致混乱甚至是人类的灭亡。控制人口数量在城市的承受范围内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城市人口规模的预估和控制显得十分重要。
3.2 城市土地使用中的可持续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城市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城市规划的基础部分。人们根据自身的需求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但必须把握一个度,不能超过土地的承载范围,既要满足当前发展的用地需求,同时又不破坏土地,子孙后代仍然能对其利用和开发。由于土地的有限性,在对土地的利用时一定要以节约和合理的开发利用为前提,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要特别注意不能为了当前利益对土地进行过度开垦,破坏土地是对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的严重威胁。要用科学的方法对人类的居住区域进行规划,保证在建设的同时不破坏生态,实现生态的可持续性。要从生态的角度对城市进行规划来保证人类居住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3 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性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空气和阳光等能源,它们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总的来说是南方雨水充沛而北方雨水稀缺,而且不同季节不同年际的降水量也不同。在很多大城市都出现用水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城市规划解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
3.4 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
当前地球的污染已相当严重,人类排放废弃物和对能源开发的力度已经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地球将不堪负荷,最终将导致人类的灭亡。实现环境的良性发展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就是生态系统的潜力将一直保持,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资源的开采而出现衰退。
4. 用可持续发展理念解决以上问题方法和措施
4.1 人口的可持续性发展
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控制城市的人口数量并着力提高人口的素质,保证城市人口数量不超过城市规划的人口限度。具体方法是一要继续普及义务教育,并鼓励人民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着力改善和提高人口的素质;二要坚持计划生育的政策,对人口的数量进行严格控制,宣传和推广其中的意义。提高人口的基本素质,把人口的数量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是实现人口可持续,人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是可持续发展对现在城市规划的要求和现代城市规划的内在需要。
4.2 城市用地的可持续概念延续
4.2.1 必须节约土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珍惜每一寸土地。要坚持高效合理地处理土地配置的问题,解决土地的浪费和不合理使用。要充分体现出每一寸土地的价值。
4.2.2要保护耕地,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不能因为当前的经济效益或者业绩而对土地进行过度开垦。要对土地的利用和保护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不能开发的土地坚决不能动。
4.2.3要制定法律对土地进行强制性保护。
4.3 可持续在城市人类住区中的体现
总的来说要采用生态学的方法科学规划可持续的人类住区。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是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及空间资源。城市是人类聚集生活的居民点,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城市往往是一种文明的集中体现。现在的城市居住条件越来越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生产和消费的不可持续性,为了建造建筑而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等。
4.3.1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解决人类住区问题。建设城市人类住区时,要努力做到实现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平衡,建设成条件舒适,配套齐全同时不对土地造成过度开垦。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对人们住区的建设进行新的探索。
4.3.2采用生态学的方法,规划建设可持续的人类住区。要充分利用生态学的方法对住宅区进行规划建设,保证生态的可持续性,使水、能源和废物回收等都有一定的解决,体现出对环境的爱护。同时要减少交通堵塞,充分开发和利用高效清洁的能源。
4.3.3持续拉动住房建设,实现有效供给的机制。要继续加大城市住房的建设,满足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并且逐渐提升住房的环境和条件,保证住房的可持续性。
4.4城市环境的可持续性
构建城市生态圈是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法。主要通过加速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走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工业生产道路,同时工业生产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补偿;构筑城市框架,要进行合理的城市生态设计,使城市的环境和动植物相适宜。
关键词:现代城市;市政管理规划;信息化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市政管理规划日益复杂,这导致了市政工作展开的困难。市政管理规划是一项需要大量信息的工作,并且信息的有效性对于市政决策和问题解决方案都有很大的影响。但传统的市政统计方法和调查方法无法满足现代城市管理的需要。因此市政部门必须采取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设备,建立高效的城市数字信息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市政部门对于各种市政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对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发展、城市资源的利用进行合理的分析,并可以更好地进行城市化监测工作和城市市政政策研究。市政管理规划的信息化发展可以为市政决策部门提供大量的城市经济发展的数据和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及时提供给有关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从而确保城市管理规划的正常进行,并对城市发展进行有效监督。
一、现代城市市政管理规划概述
现代城市市政管理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城市信息的管理,通过利用人工调查、遥感调查、数据库调查可以做到有效的社会调查与社会统计并对整个城市的人口信息进行定期采集并对城市居民的基本信息和城市自然环境信息、城市资源信息等内容进行有效的调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信息数据库和数字城市模型,从而更好地进行城市市政管理规划。以下从三个方面出发,对现代城市市政管理进行了概述。
1.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城市市政规划管理
每个城市都有自身所独有的特点和城市发展中的一些独特的资源。并且所有城市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城市的社会生活、历史传统都具有自身特色并具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这些因素在整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每个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市政管理规划模式都是不同的。因此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是需要遵循自身的特征和城市本身的实际情况,市政部门在进行城市市政管理规划中应当注意扬长避短避并充分发挥城市自身优势,进行科学部署和各种基础设施的实用配置,同时重点发展城市的优势项目,从而积极的促进整个国家的发展。
2.保证城市管理规划的高效性和高质性
城市市政管理的高效性和高质性能保证城市高度的社会化和合理社会分工的进行,从而促进城市整体的科学、知识和文化的的发展,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水平的进步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水平的提高有重大影响。因此市政部门在进行城市市政管理规划时不仅要注重城市发展水平,还要注重市政管理规划的高效性和高质性并对城市发展质量更好地进行提升。
3.注重城市区域网络的建设
城市市政管理规划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周边地区的支持,城市作为一个地区的交通枢纽、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对于周边其他地区功能的实现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城市的发展和市政管理规划的有效性离不开区域的建设。同时,市政部门在进行城市市政规划时应当注重其他城市发展的辐射效应,在其他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辐射效应来实现自身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城市分工的高效化,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同时促使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二、市政管理规划现状
相对于其他国家,我国的市政管理规划管理具有准备时间短、规划思路狭窄、规划方式过于复杂、规划成本过高等缺陷。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市政管理规划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1.规划质量较差
在我国市政管理规划的过程中存在着规划质量较差、信息化水平不足等短缺。这造成了城市市政管理规划中短板的存在并导致许多规划无法顺利的进行,除此之外许多不合理的管理规划也造成了诸多建设项目无法符合我国的相关规定,这对我国城市市政管理规划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2.市政管理规划的非理性
实际上在市政管理规划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非理性因素。许多市政管理规划人员在进行城市市政管理规划实并没有从实际出发进行规划,而是从非理性的角度出发过于强调速度,这造成了市政管理规划与现实的严重脱节和城市市政管理规划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三、市政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市政管理规划也称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政建设和市政管理的依据,市政是指市政府根据国家法律并通过与市民和群体之间的互动,实现城市自身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政管理规划通过制定城市运行规则和公共政策并主要通过行政手段保障城市公共事务运行的有序性。以下从三个方面出发,对市政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
1.有助于监测城市化进程
城市市政管理规划通过对市政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测量并对城市信息系统进行周期分析,在以往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基础上进行特点总结,分析了现行的国家和社会环境以及城市本身的自然环境以及城市环境的变化趋势。并对市政部门的信息管理提供大量的城市经济数据并及时的给市政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提供信息,从而确定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并对城市转型进行有效监测。城市市政管理规划通过正常的社会调查与统计方法和先进的辅助技术对城市人口的周期性流动、资源采集信息和自然资源分布进行分析。城市信息化构建对于城市信息数据库的量化是必要的,通过建立城市市政管理规划的数字模型建立并在此基础上对人口信息进行处理可以对市政工作进行更好地提升,因此城市市政管理规划工作人员应当清楚的意识到信息化对管理系统的促进作用,从而有助于监测城市化的发展并为我国城市化建设更好地提供依据。
2.有助于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市政管理规划可以建立有效的数字模型并对城市经济建设水平和城市人口的增长进行合理分析。城市市政管理规划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巨大的、细致的管理工作,需要工作人员精密的计划、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城市市政管理规划应当始终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为第一目标。并清楚自身职责所在。这对于提高更好的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现代管理方法的应用、透明公共管理责任机制的形成、坚持以人为本进行城市市政管理规划都有着重要影响。并对城市市政管理规划的创新和积极实施新的管理方法有着重要作用,城市市政管理规划人员在进市政管理规划时应当促进民主化的业务推广,对于管理模式和岗位职责的改进进行进一步革新。除此之外城市市政管理规划对整个区域的的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进行城市功能的合理定位
信息化的城市市政管理规划可以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定位,在市政管理过程中促进职责的分工明确并保证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城市市政管理规划作为关系到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工作应当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定位。随着我国城市功能的不断发展,城市市政管理规划对于城市功能的定位作用已经引起许多人的注意。为了更好地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并促进城市规划管理的发展,市政管理规划部门应当在进行基础信息管理建设的前提下对城市规划提供足够的信息资源并促进市政管理机构相关计划和行动的有效开展,同时也为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政策的执行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现代城市市政管理规划的信息化发展
城市市政管理是整个国家政权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公共事业、公共事务的管理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今城市规划的信息化发展已经同市政体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市政管理规划活动已经变成了一种信息化活动。在我国“数字城市”项目启动成功数年后,城市市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数字城市”市政设施有一个专门的信息管道,可以有效地降低市政管理规划中的失误。当发生紧急的市政事故时,可以通过这一管理进行相关信息的快速检查并在平均6小时内拿出解决方案,从而缩短了处理市政管理规划问题的时间,同时对于市政工程中的信息控制和信息管理工作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不同城市的城市规模、城市结构、城市功能都各不相同,城市市政管理规划是这许多元素的综合和集成系统,尤其是大城市的城市结构复杂、维修工作的困难,这些都要求城市市政管理规划进行信息化革新从而对大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除此之外,市政管理规划对城市信息和各种材料的大量需要使得信息化发展对于城市管理规划的决策合理性、解决方案的有效性都有重要提升。在市政管
理规划实践中,信息化对于城市市政部门工作人员管理规划经验的提升、市政统计调查方法的改进、现代城市管理需要的有效了解都有重要影响。市政部门工作人员必须清楚市政管理规划工作的目标,在复杂的项目管理中进行周密的计划、组织、协调和管理活动。从而促进市政部门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并加强市政管理规划的透明度,同时对于建立有效的市政管理规划绩效评估方法和激励方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进行,城市市政管理规划的信息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同时市政管理规划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已经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为了更好地进行现代化的城市规划管理规划工作,市政部门应当适当引入信息化手段并促进市政管理规划项目的高效性和高质性,从而促进我国市政管理规划水平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刘飞.市政管理信息化规划的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3,1(2):47-49
关键词: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发展;建议
土地利用问题一直都是城市规划的核心问题。城市规划就是对城市内各种元素的一种塑造,创造一种适合人类生活和居住的文明环境,这一过程是通过对土地的配置来实现的。任何一个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的过程都是土地利用的具体体现。因此城市规划的本质就是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然而我国的城市土地规划发展机制还不够完善,受到传统理念和思想影响较大,还存在许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通过不断的研究分析,改进调整管理机制,以便更好的贴近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促进城市土地利用与发展。
1 城市规划中土地利用存在问题
1.1 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和规范
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都属于对空间进行规划的范畴,但它们的侧重点不同,城市规划注重城市内各类用地的布局和组合,注重其功能性。土地利用则侧重如何合理安排现有土地资源,并达到有效利用,节约保护土地资源。它们依据的规范也不一样,虽然在编制和实施时在各自的规范中都有明确规定要相互协调,相互衔接。但因编制部门不同,编制目的,编制依据,实施任务也都不相同,因此很难实现两种规划的协调统一。
1.2 城市发展在定位上存在不合理
城市规划的目标是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城市建设必然造成对土地资源的使用,是对土地资源的消耗,而土地利用的目标是对土地资源的保护,这二者存在矛盾和冲突,因此必须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很多城市过分注重城市建设,而忽略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忽略城乡流动和人口增长等问题给城市带来的压力。城市规划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以人性化规划为理念,以追求和谐作为基本准则,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定位城市发展。
1.3 城市规划中土地利用率不高
城市规划中土地利用率体现了城市整体配置水平和城市土地使用水平。目前我国土地利用率普遍不高,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发展仍表现在加大土地使用面积,扩大城市外延投入来实现,走上“蔓延式”发展误区,大力开发新区、新城、新大学城等,而城市内部却存在许多闲置土地和有较大利用潜力的土地没有开发,因而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2 加强城市规划中土地利用的建议
2.1 以合理用地作为城市规划的核心,以可持续性发展作为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
城市要发展,耕地也要保护。因此要求城市规划要以合理用地作为核心,强调合理用地的重要性,在满足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需求的同时,对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管理、治理,保护,合理引导城市建设和开发,协调人与自然、环境、资源的关系;而土地利用也要以城市规划作为依据,按照布局合理,完善功能,提高效能等要求不断强化城市规划的管制与开发指导作用,二者相互结合,互相影响。
2.2 加大城市用地利用率
土地利用包括地上、地面、地下三个方面。城市用地要做到地上、地下统筹规划,近期和长远规划结合,促进城市的持续、长效、健康发展。根据以往一些发达城市的经验,可以在高密度人群城市开发地下土地,如在地下建设地下商场,地铁等,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城市土地资源。
2.3 注重区域发展观念
城市规划中土地利用要立足于城市的整体发展,首先从城市区域发展特点出发,依据国家城市土地利用发展的政策法规,对城市区域发展用地布局、规模、发展方向等进行分析,然后分析城市区域发展建设中存在的各种优势及影响因素,整合优势资源,提升城市整体实力,最后根据城市区域发展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方向,制定土地利用空间结构重整措施和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
2.4 土地利用与发展要与社会、政治、经济紧密结合
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此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要发挥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就必须研究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发展建设要结合宏观区域经济竞争要求,对城市发展的历史、现状、未来进行分析和展望,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分析,提出适合未来经济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新理念。
2.5 优先发展生态建设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城市生态环境的好坏代表着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评价一个城市是否适合居民居住,并不是看一个城市规模大小,建筑高低,更多看的是城市的生态环境是否健康。目前我国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因此对城市建设中生态建设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必须优先考虑生态建设的发展,包括城市的合理容量,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的保护等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制定一些法律来约束城市建设的同时还应采取一些手段,如:建立建设地区和保护地区的土地要素合理流动机制,控制环境容量小的城市,发展环境容量大的城市;同时还可以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分为城市化发展促进地区、城市化发展控制地区及非城市化发展地区三种,通过对生态环境限制因素的分析,确定各区局的范围。在土地规划编制过程中,一定要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提出处理措施,把土地利用对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
2.6 重视实施策略的可行性研究
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化时,对实施策略不能只限于理论的研究,还要注重可操作性。针对城市发展情况和大型基础设施的调整,根据目前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发展,组织机构,资金筹措等一系列措施,将原来单独的部门计划,编制为一个相互联系配套的组合战略,并从空间结构、产业发展、交通系统调整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措施,使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切实可行。
2.7 把握发展机遇
在对城市发展进行规划时,一定要抓住时机,利用城市化发展建设和土地利用与发展的时间效率,加快城市土地利用和发展建设的速度,提高城市土地利用与发展建设的质量,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做出适合城市发展的合理安排。
2.8 建立土地循环利用调控措施
通过土地收购、土地流动、土地储备等各种途径,增大城市土地存量,加强城市土地流动使用权管理。在城市规划中,将闲置的土地调拨给可以利用的企业,也可将部分土地转换成资金,实现国有土地的保值增值,建立可持续化发展的城市。
3 结束语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与发展在结合自己国情的同时也可以吸收借鉴国外一些城市土地利用发展的成功经验,掌握我国城市发展建设的总体情况,调整思路,动态的解决城市规划中土地利用出现的问题,编制出适合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正确方案,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指导规划,既要实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淼.浅析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发展[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19.
[2]董铭,杨爽.浅析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8).
[3]高明.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考[J].商业时代,2010(24) .
【关键词】城市交通;土地利用;关系;互动;规划方法
一、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
城市的交通规划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土地利用则是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般分,所以,城市交通规划的主要目标是研究和把握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即他们之间存在的某种关联性、作用以及反作用。交通规划常用有两种手法:1、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完成后,再做交通规划,这也是我们以前通用的方法2、土地利用规划和交通规划一起开展,相互制约,达到土地利用和交通规划的相互协调。
二、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互动规划模式
在城市规划中,由于种种原因,城市交通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通常是各成体系,独自进行编制,这就造成了它们之间相互反馈的周期过长,而且还要受到多方面条件的限制,所以它们之间很难达到一致。现在,正是我国各项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时期,许多政策也在逐步的完善,对城市中新的土地进行开发已渐渐成为一种趋势,城市土地功能置换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所以,原有的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彼此相分离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的这种趋势了。
鉴于这种情况,就需要寻找出另一种不同的规划模式,即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协同编制。同时,对交通规划方案的合理性也要进行同步的检测,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为使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相互协调,这就要遵循传统的规划模式;2、为使在规划过程中体现交通系统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引导作用,就需要把交通引导的规划理念放在首位。
三、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协同发展
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相互协调可以为城市发展带来诸多益处,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点: 可达性成为城市最主要的交通需求;城市的骨架是交通系统,以此来满足城市用地开发,保证城市合理的发展路线即土地集约化。为使这一目标得以实现,就需要探索出合理的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一体化的互动规划方法。
1.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策略与城市交通发展战略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决定了城市的发展必须采用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城市发展中有诸多的子系统,土地与交通系统则是其中两个子系统,它们是最基础的,且又是相互关联的,这就要求它们的发展必须要与城市的发展相协调。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们必然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其两大重要的子系统——土地与交通,他们的制定就必须存在最基础的依据,即规模、人口密度。只有根据城市的规模和人口密度,才能科学地制定土地与交通发展战略,从而合理地构筑城市空间形态和空间结构,最终达到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协同发展。
2.城市空间布局的协调发展要以交通走廊为依托
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典型模式就是以交通走廊为依托,这种方式可以使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更高效、更方便。城市空间布局要以交通走廊为依托,其原则为,土地利用要与交通系统达到相互协调,城市交通走廊的确定要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基础上,把城市的交通现状也纳入到考虑之中,以此来判断某地区的通道容量,借此得出城市瓶颈地区,它的交通通道所需要满足的规模,采用此种方法,就可以总结出城市交通走廊通道规划的具体措施,为未来通道用地规划预留空间。
3.将差异化的交通规划措施运用到不同的交通分区规划中
制定一个好的城市交通规划的前提是需要明确城市的交通分区,以此来区分城市用地不同的交通特征,用地特征与交通特征是每一个交通分区固有的属性,根据它们的固有属性将城市交通进行分区是城市交通规划工作的重要步骤,所以必须将差异化的交通规划措施运用到不同的交通分区规划中,这样交通规划和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才能得以提高。
4.交通设施的相容性是确定用地性质的关键所在
交通设施的相容性在对不同的用地属性、用地功能与活动特征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体现在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和布局决策中,相容性因素对各类用地的交通设施的分布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如城市道路最好不要穿过居住用地,但是最好要与高等级道路保持一定的联系,因此,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利用与交通设施的相容性要给予必要的考虑。
5.树立城市土地功能混合利用的规划理念
《雅典》把城市的功能划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这是一种机械的划分,忽略了城市是一个交流的场所,间接的否认了人类的活动是具有流动性的,冷漠、单调、枯燥成为了一个城市的“主旋律”。由于机械的功能分区,这就势必会带来功能区之间的大量交通流,从而产生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极力去探索出另一种城市土地利用的方式即功能混合的土地利用方式。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的方式在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上产生了很大的作用,这就使城市中各类土地利用的平衡发展得到了满足,本区居民的出行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原因在于居民跨区出行的活动减少了,区与区之间的交通流就自然的减少了,那么交通拥挤的问题也就自然而然的得到了解决。
6. 积极提倡公共交通.改变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强度以提高交通效率
公共交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一个城市的发展状况,公共交通作为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主要交通方式是一种必然趋势,因为公共交通可以把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进行相对高效的利用,这就使城市道路交通运输的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城市居民的交通出行需求也相应的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所以公共交通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很好的解决了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怎样集约利用这一问题。
四、结语
由于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所以在进行任何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同时也要同时满足城市交通规划制定的要求;城市交通规划仅依据交通系统自身来编制也是万万不可行的,因为交通规划的编制方案同时也要受到土地利用的制约。因此,两者之间互动关系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的,这样才能使城市的的发展是可持续的。
参考文献
[1]邵春福.交通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69—69.
[2]郭春安,姚智胜.轨道交通改变出行方式——北京轨道交通发展回顾与展望[J].北京规划建设,2009(1):45—48.
[3]徐旭晖.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规划协调发展模式分析[J].甘肃科技纵横,2004,33(5):134—135.
[4]袁奇峰,郭晟,邹天赐.轨道交通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探索[J].城市规划汇刊,2003(6):49—56.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和谐;生态;资源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是指城市社会、城市经济、城市环境资源为达到可持续的目标而做的基础建设和创新工作,即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以最少的劳动、技术、资金和资源消耗,在城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以人的观念更新,科技进步为主要手段,取得城市增长、城市结构变革和城市进步所产生的聚集效益,从而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又满足未来城市的发展需要。
从宏观而言,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是指一个地区的城市化建设,从而使城市数量的持续增长,即在一定区域以社会、经济、环境三者协调发展为基础的大、中、小型城市相结合的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从微观而言,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是把城市建设得更好,更有利于持续发展,促进城市在功能、规模、结构、运行等诸多方面的进化和扩大,提高城市的中心地位和核心作用,实现城市的进步(城市质量的提高);就时间而言,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规划、运行、渐进式的目标,即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短期的、局部时段的行为,它不同于城市在某一时段范围的发展,它必须站在更高的视角为后代考虑的建设行为,它亦有别于从波动理论出发的持续发展。[1]
简言之,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即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和挖掘,使城市的功能、数量、规模和结构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协调到协调,由非可持续到可持续的变化过程,因此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应是以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协调性和聚集性为基本特征的。
二、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一)和谐性原则
城市的规划应当涉及各个方面,不仅包括城市设施的现代化,还要保证设计的城市要适合居民居住,满足居民文化生活的各项需求。城市是社会文明集中的地点,而人是城市的主体,一个城市的规划能够影响城市的生活规律和居民的活动。城市规划在设计时,一定要遵循和谐性原则,研究城市居民的生活规律,在规划中严格遵循。合理的城市规划才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城市居民,使得城市能够进行可持续发展。
(二)人与自然的协调原则
一个城市在重新建设时,必然会对这个城市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城市规划在营造人类生活居住环境的同时,也对原来的自然环境进行了改造。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如果城市规划对原来的自然环境改造强度太大,那么就容易破坏原来的生态系统。如果只顾城市规划的经济发展,而对生态环境任意破坏,即使在短期内经济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也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必须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原则,规划建设时必须与自然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必须兼顾。
(三)综合性原则
在城市规划中除了要考虑和谐性原则、人与自然协调原则之外,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相关的各个因素,例如城市的自然环境因素、生活生产因素、人文环境等等。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必须综合这些元素,统一规划,才能体现城市规划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价值所在。只有综合各因素而设计的城市规划,能够提高规划后城市的生活生产质量水平和自然环境条件,才能发挥城市规划的整体质量,实现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进步。
三、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思路
(一)创建合理的城市规划体系
根据我国的城市规划发展现状,在城市规划中必须引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城市规划的现有体系必须做出一些调整和完善。一个合理的城市规划体系能够控制土地资源的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并且在城市运转的过程中能够满足公众利益和实施政府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想在城市化的道路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创建一个积极的、主动的、合理的城市规划体系,这样的一个城市规划体系才能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一个城市规划体系,需要政府和公众一起参与制定,集中各方面的想法意见,达成共识。
(二)创造良好的交通体系
在住宅小区汽车交通组织方面构建合理的交通系统,充分利用绿化分隔、景观引导、设施限制等办法,尽量达到人车分离的目的;在住宅组团的交通空间内设立与住宅组团人数规模相适宜的露天停车场,使人车距离不会太远,既可使人们充分享受移步换景的外部环境景观,也可达到交通安全,出行方便的目的,又可使拥有私家车的住户享受相应的便利。
住宅小区内解决人车分离问题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规划实践中已有一些有益地尝试,如利用架空走廊将行人完全分离,汽车与自行车在地面分道而行的方法,可以完全避免人车混行,效果很好,但是会增加投资。
在住宅小区规划中组织良好的交通流向,人车以绿化分隔相对隔离,人车交叉部分设置路障限制车速、汽车交通单行限制的做法应该能满足行人安全、汽车通畅便捷地要求。[3]随着清洁燃料的逐渐普及,汽车对环境带来地影响也会大大减少。
(三)资源的合理使用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资源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公平合理分配,当代人既担负着合理利用资源为当代人造福的责任,又担负着为后代人保留可利用资源的责任。
1、能源
改善能源结构,优先发展电力、核能、煤气、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清洁高效的能源;合理调整生产布局,建设相对集中的工业区,统一配制市政服务设施,集中供能,加强废弃物处理与管理,防止能源流失;大力发展低能耗、高效率的产业。
2、水资源
明确划定水源保护区,提高供水能力,有条件地逐步实施区域供水工程,适量开采地下水;制定节约用水措施,改进技术,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集中处理控制生活生产污水,提高二级处理率;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水发生量,严格执行“三废”排放标准,实行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引导工业企业向轻污染低能耗发展,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农药污染;根据城市水资源状况,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方向。
3、土地
控制建设用地开发总量及人均指标,依据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特点,合理制定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保证居住、生产、环境之间的平衡,依照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合理确定城市建设目标,严格控制逐年土地投放总量,以保证开发、征地的同时性和城市的紧凑发展;调整城区土地利用结构,遵循土地有偿使用原则,充分发挥地租调节机制,优化城市土地结构,调整城市土地空间布局,集约高效使用土地。
(四)鼓励公众对城市规划的参与
如今公众参与成了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发展趋势,公众参与有助于使规划师了解和协调各方利益,尤其是保护一般民众的利益。同时,增强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增加城市的凝聚力也需要公众的参与。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的主导力量仍然是政府和开发商,公众参与是薄弱环节,从长远看公众参与必将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手段。目前,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公众参与应逐步扩大参与的范围,丰富公众参与的手段和途径,完善公众参与的立法工作,最终实现公众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面参与。
结语
综上,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体现以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为主的环境生活领域,更要体现到做为城市发展源头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突出人在其中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尊重城市的优秀文化遗产,把城市的规划引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达到人与自然、人与城市的真正和谐。
参考文献
[1]张彩虹,李彤煜.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规划研究[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