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命教育的定义

生命教育的定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命教育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命教育的定义

生命教育的定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命教育;体育课;教学内容

一、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在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的教育中广泛应用,其主要是应对美国社会中出现的很多危害生命的问题,如吸毒、酗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有关生命教育的定义很多,其中较为全面的是从构建生命教育体系的角度对其定义,生命教育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是肉体的生命,是生命的载体;第二是在大自然环境中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第三是在社会交往中对生命价值的认可。

二、大学体育课中增加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1.信息化社会不良信息的冲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近十年以来,全球迈进信息化社会,信息高速流通,各种信息冲击着整个社会,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很多的问题。其中教育领域内出现很多新的问题,例如学生受到不良社会价值观念的冲击接触到不良信息等都给成长带来压力和困扰。

2.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塑性特征。可塑性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特征。大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后期,也是他们的品德、人格正在形成的时期,各方面趋于成熟又尚未成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极容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特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塑性特点,有利于生命教育的开展。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好好利用好这一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一切与生命有关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在中长跑练习中,在跑前向学生讲述“极点”和“第二次呼吸”的感受,鼓励学生努力克服“极点”,挑战“生命极点”,挑战成功后感受第二次呼吸带来的生命魅力;在足球、篮球课上,需要进行激烈的身体对抗,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教育学生既要有求胜的心向,敢于挑战困难,又要尊重别人,在合理范围内对抗,在此过程中体验到尊重生命和挑战困难的感觉。

3.体育教育的本质呼唤生命教育。体育教育的终极指向是人的生命,教育世界根本上来说是“精神的世界、生命的世界、文化的世界”。体育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身体的教育,而应是培育和谐生命的教育,是培育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提升生命意义的个体的教育。有学者指出,我国的教育指导思想也应该由现在的“健康第一”向“生命教育”提升。正是由于体育教育最本质的生命特征,要求生命教育回归体育课堂。在生命教育的指导思想下,设计体育课堂,增强体育课堂的“生命力”。

三、大学体育课中生命教育的几个误区

1.过分强调生命教育,认为生命教育就是体育课堂的全部。在体育课中增加生命教育的内容,并不是将体育课中所有的内容都牵强附会地赋予生命的意义,都引起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而是在原有体育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创设性地使之与生命教育发生关联,或者是在生命教育理念下设计与之相通的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体育课教学中的生命教育也是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即学生在身体练习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真实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并通过多元评价方式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的成长快乐。

2.偏重生命教育理论,轻视身体素质的练习。有的体育教师由于认识不足,单纯在体育课中增添生命教育的理论知识,空谈生命意义,而学生却无法理解。在体育课中施行生命教育,并不是让教师给学生增加生命教育的说教,而是体育教师充分利用体育课中身体练习内容,结合生活常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珍惜生命,从而更好地享受生命。

3.体育课中生命教育内容较少且形式化严重。学校体育课中生命教育的内容较少,主要是体育教师缺乏创造性,习惯于原有的体育教学流程,很少主动地将体育教学内容与生命教育联系起来,不能站在生命教育的立场去组织体育教学,不能使体育知识生命化。体育教师缺乏将体育知识赋予生命的意识。体育课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有很多都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使学生体验到生命的意义。生命教育内容的形式化与体育教师缺乏创造性有关,体育教师对生命教育理解不深刻,体育课还是以运动技术教授的为中心,体育课中的生命教育教师只是一语带过,学生无法深刻体会、反思体育过程中的生命意义。

四、结论

我国的信息化社会过程带来的教育问题、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塑性特点、体育教育的本质等共同呼唤生命教育回归大学生的课堂,增强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感,提高学生爱护生命的意识。

参考文献:

生命教育的定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命;生命教育;人本主义心理学

20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开始探索有关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50年代末60年代初正式兴起,成为教育的一门分支学科,之后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发展为“生死教育”(life-and-death-education),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纷纷效仿美国,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至20世纪末已基本普及。20 世纪90年代生命教育引入我国,于是我国的生命教育起航,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研究成果方面也呈现出一定的本土化特色。生命教育的核心是体现身为“人”的本真的价值,就是对生命的关怀。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它强调人类自身内部动机的主导作用,注重对人的内在价值的研究,对生命教育有着启示与借鉴,是生命教育的直接理论基础。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本身的复杂性规定了生命教育丰富的内涵。因研究者所处社会环境、教育背景、价值观的不同,对于生命的理解也会不同,生命教育的定义与内涵尚未达成共识。

到底何为生命教育?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生命教育做出界定,大致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生存教育。包括生命意识教育和生存能力教育。它着眼于从外在的、自然的向度来定义“生命”,把“生命”看成是人的生命存在,强调人要尊重生命,包括爱惜个体自身及他人的生命,甚至是整个大自然的生命。二是生命价值的教育。站在社会的立场上,关注社会生命与类生命,强调生命意义的升华,以寻求个体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境界。[1]

基于以上的观点笔者认为,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感悟生命、关爱生命,鼓励学生珍爱生命;引导学生发觉生命的意义,体验生命的价值,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生命,提高自身生命质量,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健全的人格的一种教育活动。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目的是使他们既认识到生命的伟大和崇高,又认识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既了解人类的生命价值,又了解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的意义;既关注自身生命,又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既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又自觉提升生命的价值。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主张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通过对健康的整体人的潜能、价值的研究,以实现完满的人性;主张以对个人或社会有意义的问题为中心,呼吁社会对人的关注,以助于改善人际关系等有关社会问题,使人“才能有最好的生活”。主张把理性与情感体验结合起来,把生命看作一个整体,而教育就是实现“在认知上,在情感和需要上的一种统一性质的学问。” [2] 代表性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主张有:

(一)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心理学

马斯洛创建了自我实现心理学,以人性观(性善论或人性本善轮);价值观(潜能论或机体潜能论);动力观(动力论或需要层次论)作为自我实现心理学有三大理论基础。它的需要的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理论、高峰体验论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性理论,也是生命教育的主要理论来源。

(二)罗杰斯的人格自我心理学

罗杰斯建构了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实现倾向为动力,以成为充分发挥机能作用的人为目的的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他开创了“以人为中心治疗模式”或“来访者中心疗法”。

在教育上,罗杰斯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被誉为二战以来最有影响的三大教育学说之一。罗杰斯也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潜能,而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实现这种潜能。据此,他把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转移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把“以病为中心的心理疗法”运用到教育中,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或“非指导性教学”,并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模式。

除此外,奥尔波特倡导的以成熟的、健康人的动机作为核心的健康人格心理学;强调有机体、心与身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戈尔德斯坦的机体论心理学;强调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选择的重要性的罗洛?梅的存在心理学;布根塔尔的存在分析心理学;强调通过激发人的内在能量和意识极限促进人的发展的超个人心理学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都可借鉴并应用于学校课堂教学等领域,与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形成全面发展的人格,创设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生命环境等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生命教育的启发与借鉴

生命教育要求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指导下,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实现学生民主、自由、个性、创造性的发展。要建设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我们需要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中吸取营养。

人本主义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中小学生是长身体、积累知识的时代,又是探索未知、充满好奇的时代,因此在学习中他们会有极强的表现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思想得到老师的认同,自己的个性、自己的行为得到他人的赞赏,同时更加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因此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可以围绕需要层次展开:

第一,加强学校安全建设,培养学生安全意识。例如,某小学就非常注重消防安全教育,自编了一套消防健身操,既强健了身体,又让学生时时具有消防安全意识;在每层的楼梯入口都会放置消防安全用品和工具,并展示模拟的消防安全人员的英勇形象,给学生以客观直接印象,认识生命的可贵,从而敬畏生命,珍惜生命。

第二,因地制宜地增设生命教育课程。改变以往以语数外等主课程为主而忽视生命教育的课程结构,因地制宜地增设生命教育课程。如重庆市上浩小学,充分利用和创设有效的学习资源开展生命课堂教学,在关于十二生肖的美术课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创造了一件件优秀的十二生肖小动物作品,既突出了学生个性,获得了成就感,又激发了孩子们对小动物的关爱,从而不断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第三,加强心理健康课程的普及和建设。心理学知识囊括了诸多生命内涵,可以在课堂上把有关生命的内容与学生分享,一起探讨最佳的生活方式。还可适当开设野外拓展的营地,定期对学生进行生命生存生活训练,提升学生对生命的把握能力。

第四,利用校本资源,认识生命历程。如果有条件可以创建一个生命体验室,让学生置身其中观摩并体验生命成长的历程,增强对生命的热爱,珍惜生命的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的生命价值感和培养对父母养育的感恩情怀。生命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要让学生在情感上而不仅仅是在认识上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体味到生命的价值。总之,人本主义视角下的生命教育要真正实现教育的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生命是富有整全美追求的,而教育在本质上是生命的,因此,生命教育的目标则在于改善人的生活、充实人的生命。生命教育对于指导师生去追求美好人生、实现美好人生、创造美好人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是生命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是生命教育的最终追求。[3]它不仅需要从人本主义心理学方面汲取理论营养,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能认识生命,关怀生命,进而超越生命。

【参考文献】

[1]冯建军,武秀霞.生命教育:研究与评论[J].中国德育,2008(8).

生命教育的定义范文第3篇

生命教育一经提出之后,很快就波及许多国家和地区,并逐步地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潮。比如,在英国等西方国家即提出了所谓的“呼应课程”,以顺乎学生的生长、发育的规律。日本针对青少年浪费、破坏、自杀、杀人等日益严重的社会现实,在1989年的新《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定位于敬畏人的生命与尊重人的精神这一理念的教育目标。我国的港台地区更是掀起了一股生命教育的热潮。如台湾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了“生命教育委员会”,并曾将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陆实施和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人。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在开展生命教育。

什么是生命教育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生命教育下定义。有教育学家说,“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的视界,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并遵循生命昭示的规律所进行的教育。”又如台湾张振成说,生命教育就是“从生物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开启希望之光”,“从社会文化的生活体验,激励服务人生,实现自我”,“从精神心灵的探索,启迪珍爱生命,发扬善性”。

那么,我国在青少年中开展生命教育的紧迫性在哪里?

先看这样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班。意外伤害造成的非正常死亡已经成为危及中小学生生命的首要原因。根据我国首次自杀调查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有资料显示,在我国青少年死亡的各种原因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自杀,青少年为何要用如此过激的手段应对人生的苦恼和挫折,为何他们会对自己的生命如此轻率?令很多人困惑。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过分关注,造成生命教育的缺失,是导致中小学生不堪各种压力而轻生的重要原因。

不论孩子们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自杀,但有一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那就是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暴露了我们教育中“死亡教育”的空白和无力。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在回避死亡这个题目,我们的家长、老师甚至整个社会不敢也不知道如何与孩子谈论死亡。中学的教育有一条原则,那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他可以是贫穷的,也可以是一个文盲,但他不能不懂得做人最起码的道理,这是最关键的。如果失去这一条,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出让人不可理解的事情。由此看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到非抓不可的时候了。

生命教育内容应该作为学校和家长对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提高学生家长实施生命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家庭、社区在生命教育中的优势,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发展给予及时、必要的指导和关怀。

开展生命教育的浅层意义可以说是为了帮助学生爱护生命,让学生打消自杀的念头、降低校园暴力的产生,虽然这些问题并不是教育单方面可以解决的,但毕竟开展这样的课程,会让一些学生懂得一时的冲动将会给自己和他人造成终身的遗憾。

生命教育的定义范文第4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从2015级高职护理专业中随机抽取4个行政班,将其分为2个实验班和2个对照班,共239人,年龄为16--21岁。 

1.2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依据高职护理伦理学的课程特点,从调查高职护生对生命的态度、对死亡与苦难的认知、生活目标、对未来的期待以及对护理伦理学中的生命教育的理解等角度自编的《高职护理伦理学中生命教育调查问卷表》。调查共发放251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51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2)研究设计 实验班的护理伦理学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理念,结合生命教育的内容与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对照班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法,依照教材内容进行授课。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后,向4个班的护生发放《高职护理伦理学中生命教育调查问卷表》进行调查。 

(3)统计学方法。问卷答题数据按班级为单位进行分组,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结果 

2.1问卷调查结果表明,63.1%的护生认为可以在护理伦理学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并且97.05%的护生觉得护理伦理学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会引发自己对生命和未来从事"护士"这个职业的思考。绝大多数相关任课教师和护生都认为高职护理伦理学与生命教育有很多的结合点。 

2.2调查中,实验班92%的护生认为自己最宝贵的是生命,对照班的护生仅占30.2%。实验班76%的护生对于死亡毫无准备,并感到害怕,对照班的护生为56%。实验班的护生在对生活的热情、生命的意义、未来的期许、生命控制及对死亡与苦难的接纳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班的同学,并且这些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 

3.思考 

3.1积极培养任课教师的生命教育理念。现阶段,我国高职护理伦理学课程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授课教师大多数没有针对本课程进行过专门的教育与培训。甚至有51.4%的教师为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教师[2],缺乏专业的医疗护理知识背景,直接导致高职护理伦理学教学出现照本宣科、教学方法简单和不能结合临床实践等问题。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要在高职护理伦理学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首先需要从事教学的教师具备较强的护理伦理学专业授课能力,还要富有创造性,拥有生命教育的理念,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生命教育提倡每一位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个体,教师需要尊重和关怀每一位护生的生命价值,引导护生独立思考,帮助更好地完成护理伦理学课程的学习并形成正确的生命观。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可以通过组织短期培训和自学等方法来提高教师们将生命教育和高职护理伦理学教学相融合的能力。 

3.2努力发掘高职护理伦理学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内容。生命教育即是让学生形成正确面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与死亡问题的教育。高职护生因其专业的特殊性,她们相比普通高校学生的生命教育拥有与之相同的共通性,又能通过护理对象的生命过程来理解生命的意义、追寻生命的價值。高职护理伦理学主要研究护理过程中面对患者的生老病死时,护士如何遵循护理道德原则及规范来处理护际关系与伦理道德问题,其中正蕴含了许多生命教育的内容,诸如安乐死、死亡的定义与标准、临终关怀、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人类干细胞研究与应用、器官移植、尸体料理等,这些教学内容能够激发护生对生命与死亡的意义与价值的思考,有利于教师在护理伦理学课堂中融入生命教育。高职护理伦理学教师需要努力发掘课程中的这些生命教育内容,并适时适度地将护理伦理教学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使整个课程教学饱含人文气息和生命意味。 

3.3不断丰富高职护理伦理学教学形式。如今高职护理伦理学普遍存在教学形式单一,主要以理论讲授方法为主的问题,这就直接导致教学效果较差。教师们在教学中应当灵活运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观看纪录片、主题讨论、头脑风暴及专题讲座等多种教学形式,积极引导护生参与教学,这些丰富的教学形式大大地提高了护生们学习护理伦理知识、思考生命意义的积极性,活跃了高职护理伦理学课堂,加强了生命教育的效果。 

笔者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基于生命教育的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护理伦理学教学中能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任课教师需提前精心选择或编写融合了生命教育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需能真实反映出护理实践中涉及的生命伦理问题,尽量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直观地呈现给护生,使她们能有更强的代入感。随后组织护生查找资料、进行研讨,教师从旁予以指导,寻求最优解决方案。通过分析讨论这些实际生命伦理问题能更好地帮助护生们理解并接受许多枯燥的护理伦理理论,并形成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态度。 

面对问卷中"假如你成为了一名护士,需要像非典时期的护士前辈们一样冒着巨大的风险,甚至会失去自己的生命,去完成一项任务时,你会怎么做?"的题目时,62.9%的实验班护生选择了"我会迎难而上",对照班的护生则为43.2%。可见,通过将生命教育渗透至高职护理伦理学教学中去,能引导护生们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敬畏生命、保护生命,使之能够积极地直面人生的苦难,勇往直前,并在今后走上护理工作岗位后能更好地承担起治病救人、呵护生命健康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生命教育的定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命;生命教育;价值取向

一、生命教育内涵的解读

从不同的角度来界定生命有不同的解释,其实,生命包括两种,即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恩格斯于19世纪提出了著名的生命的定义:“生命是蛋白质的存在方式,这个存在方式的主体因素在于和它与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新陈代谢。”时至今日,人们对生命到底是什么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随着科学的深入研究和发展,生命的含义越来越丰富。

从教育的角度来分析,生命更多的可以理解为个体的生长、发育和变化的全过程,着重分析精神对生命的作用,从而指引个人的价值取向,进一步指导个体的生活与实践。最早提出“生命教育”的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他把“生命教育”作为解决社会上出现的自杀等轻视生命现象的对策提出来的。本文中的生命教育就是通过生命教育的相关课程与实践活动,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生存,学会珍爱生命。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倡导以人文本,肯定人的价值,这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可以说是生命教育的开端,生命教育是对人的尊重的教育、对人的思想价值观的教育,通过生命教育来引导学生养成一种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能勇敢的直面生存与死亡,能珍爱生活、珍爱生命。

二、中学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起点,生命需要教育的指引,教育需要生命的呼唤。然而,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教育的目的已经发生了严重的扭曲,追求高的升学率、追求名誉,却忽视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使教育成为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和手段,教育本应该让学生明白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而不是让学生成为教育的牺牲品。

学校在追求高分、高升学率的同时,教育中彰显的生命元素越来越少,中学时代本是充满朝气的时期,像花一样的年纪,天真、积极、乐观、进取正是这一时期的精神面貌,可是在大多数校园中,竞争、压力、苦闷、分数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学生整天埋头于题海,大脑中高速运转着公式、定理,都来不及去用心去感受生命的存在,生命的美好,来不及思考本应该属于自己的人生,就这样让分数、习题充斥了生活的全部。学生成为了考试的机器,而分数成为了评判一个学生好与坏的标准。考试和分数剥夺了学生的爱好、兴趣和理想。

学校中缺乏生命的活动,学生在学校除了课间操之外,每天几乎都是静止不动的。学生每天埋头于题海,伏案苦读,经常是坐在座位上几个小时都不动,极度缺乏身体上的运动,课间下课的时间也很少走动,疲惫的大脑和身心也得不到片刻的休息,学生的脸上很少能看到发自内心的笑容,每个人看起来都缺乏精气神,用身体素质的下降来换取分数的增长,学生的体质越来越差,由于长时间的久坐使身心都得不到正常的休息,这种超负荷的学习压力导致学生们的整体体能在逐渐下降,由于学生的课业负担也比较重,学生的睡眠也难以保证,充足的睡眠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已经成为了遥不可及的梦想和期望,高负荷的学习压力和学习任务导致学生的基本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为了追求高分,在部分学校中,学生的体育课、音乐课等科目都被主课所占据,部分学校认为上这些课程是严重的浪费时间,学生在学校里课余活动几乎为零,生命活动严重缺乏,师生之间缺少交流,生生之间缺乏互动,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了单独的个体,在这样沉闷的环境中很少能看到中学生身上本应该有的快乐和活泼,单调的校园生活、单一的生活方式,读书成为了生活的全部和唯一的追求,除此之外无它。

三、学校在生命教育中的担当

学校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主要场所,在生命教育淡漠的今天,学校要勇于担当起这份责任和使命,生命教育贯穿于人生命的始终,而不是阶段性的教育,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生命的指引和润泽,回归教育的本真,发挥教育的育人使命,让学生在充满生命气息的环境下健康、快乐、积极、乐观地成长。

生命教育从课堂起步,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阵地,开展生命教育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生命,培养正确的生命意识和人文情怀,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关于生命的教育。例如在中学的课堂上开设《生命与健康》课程,让学生走进生命、了解生命,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校也可以开设生命哲学的选修课,帮助学生解读生命的博大内涵,了解生命哲学,理性客观地看待生存与死亡,让学生知道生命的神圣与伟大,同时也明白生命的渺小和脆弱,让学生更加珍爱生命,激励自己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创造无限的人生价值。

各班级可以通过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来向学生传递生命教育的理念,进行生命教育实践活动,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开展关于生命教育的专题讲座和主题班会。例如组织“如何正确的看待生与死的问题”“生命中让我感动的人和事”“如何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等专题讲座,让学生自己体会生命的内涵和真谛,让学生学会珍爱生命、学会感恩、学会坚强、学会积极健康的成长。

教育应该以人为本,追求对人的培养,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积极健康的人。教育要时刻关注人的生命成长,促进每一个个体的个性成长,学校教育中生命意识的扭曲,生命活动的缺乏,使校园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生命教育任重而道远,请给孩子们补上生命教育这一课,让校园生活绽放生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肖川,生命教育在中学中的落实[J],基础教育课程出版社,2008(1)

2.冯建军,生命教育笔谈[M],科学教育研究出版社,2004:102

3.段德智,生命的力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