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命意义的含义

生命意义的含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命意义的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命意义的含义

生命意义的含义范文第1篇

张继鑫寒夜亡,具体原因难确定

2009年12月22日,记者赶到五井镇上坪村张继鑫的家中,家中只有张继鑫年迈的奶奶。邻居说,孩子的父母到学校“讨说法”去了。

在五井中学,张继鑫的继父张本勇告诉记者:“18日7点半,学校打电话说孩子出了点事,让我们赶紧过去。我们夫妻俩骑上摩托车往学校赶,走了一阵,学校又打电话说来车接我们,最后把我们送到了临朐县医院的停尸房。没想到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突然变成了冰冷的尸体,我们实在不敢相信……”

据五井中学校长杨光生介绍,18日早上6时50分左右,一名女生发现排水沟内躺着一名男生,报告了值班老师。经确认,这名男生是初一七班的张继鑫。学校当即拨打了110、120,送往临朐县医院后,确定张继鑫已死亡。

经办此案的临朐县公安局刑警大队的孟海说,当时张继鑫躺在50厘米宽、90厘米深的排水沟里,穿灰色夹克和深色运动裤,内穿棉袄棉裤,胸前口袋里有两袋方便面,下衣口袋还有几颗糖。

18日下午,警方向死者亲属及学校通报了鉴定结果:“张继鑫的尸体没有发现任何明显伤痕,排除他杀、自杀、食物中毒的可能,属意外死亡,主要考虑张继鑫自身健康原因所致。”

警方提出,要确定具体死亡原因,必须通过尸体解剖和病理检验,但死者家属一直不同意做尸检。

张继鑫死亡前发生了什么

一个鲜活的生命在校园突然消逝,之前究竟发生了什么?此前有学生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说,当晚张继鑫出去买东西。翻墙外出被值班老师发现,老师打了他几下并要求他罚站,后来值班老师出去喝酒,把他遗忘。这一说法是否真实?

胡道法是17日晚在学生宿舍区的值班老师。他对记者说:“这只是一个意外。”当天晚上锁上宿舍区的铁门后,他就去了办公室,没有碰上张继鑫,也不知道有学生出去。胡道法否认17日晚自己出去喝酒,也“绝对没有”打过张继鑫。

在班主任刘学东印象中。张继鑫学习一般,人很老实,只是最近一段时间请假较多。

刘老师向记者提供了张继鑫12月份的三张假条,原因都是感冒或发烧。

张继鑫的母亲潘维红说:“他经常请假,不是身体不好,是因为学习不好,不愿意上学,一回家就好好的。”她还说,张继鑫很老实,在学校里经常受欺负,这段时间总是回家要钱,也不说什么原因。

县公安局刑警大队人体检测科科长战明才认为:“一般情况下。衣服较少或酒后容易冻伤,而像张继鑫应该有自救能力。我们更倾向于张继鑫的死亡是因为有潜在性疾病,也不排除有冻伤参与的成分。”据了解,当天当地最低气温达到零下10摄氏度。

张继鑫的宿舍住着初一到初二的28名男生。一些学生向记者证实,由于年龄差距较大。宿舍里高年级同学经常会欺负低年级学生。

据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孟海介绍,12月17日晚快熄灯时,同宿舍的一名初二学生让张继鑫出去给自己买方便面,张和另外两名同学一起出去。回来的时候已关门熄灯,三名学生爬墙进去。20时20分左右,这个初二男生再次让张继鑫去买方便面。因为已脱衣睡下,张继鑫不愿意去,结果被从床上拎起来,不得已,张继鑫只好起床准备爬墙出去。出去之前。这名男生对张继鑫说:“万一被老师查住。不要说是我让你去的,否则溅你一身血。”张继鑫这次出去很长时间一直没有回来,室友提议出去找找看。这名男生说:“不用看,准是被老师抓住罚站了。”

学生之死凸显学校“管理之弊”

五井中学是一所农村中学。由于离家远,有300多名学生住校。根据学校的规定。熄灯之前老师要查房,熄灯后。4名值班老师分别在宿舍区和宿舍区外巡视。17日当晚张继鑫没有回宿舍,十多个小时却没有一名老师发现。

“发生这一事件,是巡视老师失职。”校长杨光生承认学校有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但当记者问及如何处理失职教师时。杨光生说目前学校尚没有相关规定。

孩子忽然间死亡,而且死因不明。想想儿子在这个寒冷的深夜倒在排水沟里。张继鑫父母就心痛得撕心裂肺。他们愤怒地问记者:“孩子在宿舍里受欺负,为什么老师不管?这个夜里,孩子为什么会倒在沟里?为什么一整夜没人发现?值班老师职责何在?”

据记者了解的最新情况,22日晚五井中学校长和分管安全工作的副校长已被免职。临朐县于22日晚成立联合调查组,对整个事件进行重新调查。山东潍坊市委、市政府对此案高度重视。指派有关领导督查此案,表示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对事件进行认真调查,妥善处理,对责任人追查到底,决不手软。

生命意义的含义范文第2篇

一、旧戏中的历史与人生

音乐专业出身的诗人钟明,喜欢看戏品戏是再正常不过的。看戏容易,品戏也不难,但要将观戏的感受和体验诉诸分行的文字,铺衍成有意味的诗句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将观戏的感受和体验演绎成翡翠的诗行,不只是要复述旧戏中的情节和人物,还要用简练的语言,陈述其中的历史沉淀与文化内涵,并在字里行间吐露诗人的人生哲学。由此不难想象到《看戏》这组诗写作的难度。虽然这类题材写作起来比较麻烦,不宜操作,但钟明敢于不惧艰险,迎难而上,显示出过人的果敢与勇气,加上她的知识积累比较丰厚,几折传统的曲目硬是让她生发出了意蕴缭绕的诗情,读之不禁心生佩服。

钟明以古典戏曲为题材的诗歌作品有不少,其中包括《看戏去》《徽班》《武场》《文场》《牡丹亭诗话》等。这些诗歌围绕旧戏做文章,在传统的戏剧曲目中咀嚼历史、揣摩文化并对照人生。以《看戏去》为例,诗人先是精要复述了戏中情景,接着又感慨阴阳两界中不断流转的爱恨情仇,尤其是那江南女子的袅袅娉婷、仪态万方的情态,简直让人美不胜收,最后再转到观戏者的心灵写照,由戏里世界过渡到戏外人生,诗歌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意义圆环。

钟明早几年的诗歌有更浓烈的抒情味,残留着青春的艺术痕迹。近几年来,她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熏染,在表达情感变得极为克制和节俭,总是极力删除那些虚华的形容词,仿佛洗尽铅华一样,只保留一些最具表达效用的动词和名词。诗歌也由此具有雕塑般的现代主义气质,干净,利索,富有思想的力度和情感的震慑效果。比如《徽班》中间两节:

柔心媚骨

把这《玉玲珑》着意地点

定妆 描眉

贴片子

取那千人万人的唏嘘

做海

沉进孤寂

凤冠霞帔

心火气节

那男人拾得千年的美

做花

把技和巧如此这般地熬炼

千姿百态

天上人间

这两节一写旦角一写生角,把这两类戏剧人物写活了。写旦角从正面和侧面立体地描述,既直接展示女性“柔心媚骨”的可人之状,又借“千万人的唏嘘”一语侧面介绍女性摄人心魄之美;写生角既交待其外貌装束,又交待其舞台功夫,并以“千姿百态”“天上人间”两词来抒发观戏者的无限感慨。这两节都是多以短句、词组为诗行,显得素净干练,但又不乏风姿和韵味,显示了诗人在创作上的独到功力。

二、茶里的文化和情感

品茶是中国人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从古至今概莫能外。茶里不仅积聚着中国人的生活情趣,还折射着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内蕴,因此,古今诗人咏茶之诗极为丰盛。钟明也写过一些有关茶的诗歌作品,组诗《吃茶去》就具有一定代表性。这组诗好就好在它们不仅是情感之诗,更是文化之诗,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生活方式的一次诗意呈现。正如钟明的其他诗歌一样,这组诗的情感浓度还是那么恬淡,那么素净,没有浓墨重彩地对抒情主体心中的情绪进行大肆渲染,而是悠然写来,不疾不徐,宛若奉献给读者一壶清茶,只有在细细品、慢慢尝中,才能不断感受到其间藏蕴的思想魅力。

在古典诗歌中,“茶”亦是点燃诗人的诗情,撩发诗人感叹的媒介物。卢仝的《走笔谢孟谏汉寄新茶》则详细写饮茶的过程:“……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因为茶味诱人,诗人一连喝了七碗,每一碗喝下去都产生了不同的心灵体验。可以看出,茶是古代诗人喜爱的物质,也是经常用诗歌来表达的对象,正因为茶叶既与我们的生活质量相关联,也与文化传统相联系,所以从古至今诗人都以它为素材而创作的作品数不胜数。钟明的《茶之道》是一组有个性的诗,无论是“茶之出”“茶之魂”“茶之煮”,还是“茶之饮”“杀青”“茶之赏”,都可以说一种过程诗学的展示,即将茶叶放置到它的生长、成熟、产出、泡制、啜饮的过程之中来描绘它的风韵,概述它的精魂,彰显它的文化成色。

例如《茶之饮》,先言其美丽的外形,说它如“仙女”般“灵动锋利”,赛过了人世间一切的美女;再述它在水中的情貌,“水中婀娜”,散发春天的气息,浸染忧伤的小屋,将茶叶在水中的紫色写活了;接着写初尝的感觉,“你的潮水/向我处女地涌来”,表达的正是那种香醇入心的美好体验;最后是对茶的反刍和回味,诗人运用了多方面的暗示与象征的手法来表现回味茶的美好滋味时产生的纷繁情绪和感觉,“茶韵做的棺椁/命运锈迹斑斑/收藏的纯真/由月光印证/挑明美丽本质/承载一世又一世的苦难”,这几句是这首诗最为出彩的地方,给我们丰富的联想和启发。

《独啜》《二客品》《吃茶你我他》三首则聚焦“吃茶”的场景,不同的人对茶加以品尝显示出不同的生活情调和人生体验,这是肯定的,但要想写出这种不同的内涵来并非易事,必须用心去觉察、感受和体悟,同时还要从文化的深意上做文章。钟明在这方面花了心思,也就把独自品茶、二人共品、三人齐品的不同涵义进行了精细地阐发,令人受益匪浅。她从独饮中窥见到“独自站立在岁月的乐谱上/悠然散发淡绿的伤感”(《独啜》)的生活情态,从二人同品茶中感悟到“人生何须 时时牵手/在轮转变迁中/有你在则我从容”(《二客品》)的生命哲理,从三人齐品中体味到知己之间相遇相知的舒爽与畅快:“吃茶 你我他/三人成众 独立成王国/明眸皓齿 两袖清风/采罂粟缀于服/一笑则随长风舞于人世之上”(《吃茶你我他》),这些描述既有文化的深意,又有情感的温润,因此是富有艺术感染力的。

三、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徜徉

历史与现实表面看来是分居不同的时间界面上,但实质上是时刻在交织、碰撞和相互对话的,只是普通人很少领悟到历史与现实始终纠缠着的存在奥义,只有有心人才能感知到这种奥义。诗人大凡都是有心人,他们对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这种交会关系是深有体悟的,并常用诗歌的形式将其演绎出来。钟明的组诗《静物》即是表现历史与现实交织碰撞的力作。这组诗表面看来是对果园、树、房子等“静物”的艺术素描,其实里边藏满了对于历史、文化与现实的深刻思考,是颇为耐人寻味的。

在《别人家的果园》里,诗人充分调用了暗示的手段,将现代社会里一个残酷的人文现实作了交代。父母常希望自己的儿女能飞黄腾达,甚至漂洋过海,获得巨大的成功,但富有悖论的事实是,当儿女在国外风光无限时,日渐衰老的父母就成了无依无靠的孤苦老人。“别人家的果园”,这是一个象征意义丰厚的短语,是一个充满矛盾性和悖论性的客观现实的某种隐喻,个中蕴藏的深意,值得我们细心体味。

《看着你的眼》写出了某些奇幻和神秘的信息,一个人可以从另一个的眼里看到他的“前世”“再前世”,这是不是荣格说的“集体无意识”在现代人身上的某种体现呢?了解一个人可以先从阅读他的眼睛开始,这是诗人教给我们的一个道理。《那棵树》是一首佳作,借助对树的写照,诗人烘托出一个既有古典氛围,又有现代气息的人文生存空间来。在诗中,“三月”“月光”“烟笼寒水”等语言符号都氤氲着古雅的色调。

《倒掉的房子》中,面对房子的推倒,诗人的情绪是复杂的,不是简单的“喜”或者“悲”就能够概括。《静物》中那只“被咬伤的苹果”,它此时的残缺令我们忆念其旧时的美丽。《为什么他们不是我们的上帝》以对“谷粒”的沉吟为思维起点,联想到与食物有关的历史和文化,思路极为开阔。相比较而言,《简单就好》从思想到语言,都显得“简单”了些,不过,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世界日益变得繁琐和复杂,此种情形下,保持简单的生活态度,不就是一种十分难得的思想吗?

这组诗我最看重的是《拿走》,诗人采用了逆向思维的方式,从现实向历史不断回溯,让复杂的事物回归到原初形态。在这种不断“拿走”的呼吁之中,我们能清晰捕捉到诗人渴求回归自然、呈现本真的强烈的心理期待。

这组诗中有好几首都出现了与音乐有关的词汇,“一个半音/曲直交错 又一个半音/转调的风格/通衢布满”(《别人家的果园》),“不停地变换谱号”(《看着你的眼》),“一只被咬伤的苹果/在歌唱/谁听见它的歌声/谁就受伤”(《静物》),等等,这反映出诗人在音乐上的深厚功力,体现了作为大学音乐教师的钟明在专业上的某种优势。

四、回忆的诗学

回忆就是在而今的时间场域中追溯过往的生命场景,让过去的生活在今天的屏幕上复现,达到重温历史、感触人生的目的。在诗人笔下,回忆往往构成了诗情触发的重要媒介,通过回忆,诗人会将自我对人生的领悟、对时间哲学的见解艺术地传达出来。钟明《岁月的痕迹》呈现的正是回忆的诗学,这组诗除了《母亲的回忆》之外,其他的几首都是由《信》来构成诗题,可以看作诗人对过去岁月的打捞和歌吟,从而构成一组耐人咀嚼的诗章。

《母亲的回忆》是滞重的,带有曾经沧海的万千感喟,虽然岁月有时呈现出轻快的一面,“清晨 鸟叫声掉下/那井中漂着的纸核桃/难忘的惊喜”。无奈多少倥偬的日子已匆匆远逝,多少内心的话语来不及倾诉,“关在语言的牢狱里/一生一世的保护/偶尔的非语言会造成恐惧”。回忆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诉诸笔端的文字的述说,有诉诸声音的亲口的讲述,还有默然于心的无声的回味。诗人站在“女儿”的视点上,描述母亲对过往的悄然回忆,同时也和母亲一起在历数她曾经的生活,触摸那些留下了人生印记的过去的时光。因此,《母亲的回忆》是两代人共同拜会旧时光阴的回忆的诗学,是有着双重视角的反省与回味之诗。看到母亲回忆,女儿的心情是复杂的,“一生中能避开的灾难有多少/虽说是福份/但我痛心你的睫毛/从未主动扬起”,这种复杂心情体现为:一方面为母亲能避开重重灾难倍感欣然,另一方面又为她一世操劳、始终没有放下沉重的生活担子的艰辛而深感遗憾。

比较而言,六首以《信》为题的诗歌则显得语调轻松一些,节奏舒缓一些,某种生活的情趣和与朋友交心而谈的畅快在诗行间流转。“信”常常是写给熟悉的亲人和朋友的,因此纳入信的言语文字一定总是充满着友谊的亮光和亲情的温热的。从文体学的角度来说,“信”是一种最为随意的种类,可以随心所欲的表达自我心声,与收信者谈论过去未来,谈论家国大事和儿女情长。因此,以“信”这种自由的文体为题来组构诗行,其实体现了诗人对诗歌体式的探索与创新。换句话说,诗人是在诗歌与书信两种文体的互文与对话中寻找诗情散发的新的艺术空间。虽然信的内容可以天马行空,无所不谈,但钟明的这六首诗却并非信马由缰地随意点染的,而是有所规划的。在我看来,她在“信”中更多的是与朋友一起追诉那远去的过往,交流对曾经走过的万水千山的心得体会。《信之一》和《信之二》中,诗人设计了一个信的接收者、也是话语的倾听者——“鲁哥哥”,这个富有亲热之感的人物的介入,使诗歌中呈现的回忆的内容不禁增添了情感的浓度和韵味。《信之三》到《信之六》,不再有具体如“鲁哥哥”的人物出场,也就是说诗人有意模糊了书信的接收对象,这使我们随之会猜想:这几封信又是写给谁呢?仍旧是写给“鲁哥哥”吗?还是写给诗人自己呢?“你自己保重/现象之上人观之/现象之下可观人/休要在意别扭/把那清风明月的时辰/着意儿把玩”(《信之四》),这是对朋友的劝勉,也是对自我的提醒。钟明也许平日里读元曲较多,上引这几句,就流淌着元曲的风味与韵致。这样的艺术处理,可以说是新诗创作有意识地借鉴和继承古典文学传统的成功尝试。

五、生活里的情趣和诗意

钟明不仅是一个对历史和文化颇有体味的诗人,能在历史和文化的素材中发现诗意之美,同时也是一个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向往的诗人,她的诗歌也常常以日常生活内容为题材,通过一些生活细节的展示来反映自我的生活体验和生命思考,组诗《回到生活》就精彩地呈现了生活里的情趣与诗意。这组诗包括《炒蔬菜》《靓汤》《烹意》《上班》等几首,虽在题材上并不完全统一,但大体都属于“生活”的范畴,是诗人对日常饮食生活和娱乐生活的分行抒写。

谈到生活与诗歌的关系,常常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生活处处皆诗意,甚至生活本身就是一首写不完的诗;另一种观点则相反,认为生活就是生活,诗歌就是诗歌,二者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这两种观点是站在不同的视角上做出的结论,可以说都不乏道理。不过,如果读了钟明的《回到生活》系列组诗后,我们对生活处处有诗意的说法就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炒菜、煲汤、看球赛,这些都是非常生活化的内容,但经过钟明的语言描述后,居然都呈现了不凡的诗意色彩。这一方面说明了诗人表现生活的技艺之娴熟,另一方面也暗示生活本身是充满精彩和韵味的,只要肯留心,肯发掘,日常生活的述写之中照样能流溢出浓郁的诗情画意来。

这组诗最大的特点是细节采撷与烛照上的精细和传神。比如写“炒蔬菜”,诗人将其描绘成“把蔬菜炒成春的气氛/布谷的声/禾苗发青/微颤/不紧不慢/农民哥哥下田的样子”,季节的氛围、田园的风采和农家人的劳动等都从炒菜的日常生活场景中映现在我们眼前,使我们不能不佩服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再如煲汤,诗人写道:“本款汤/日常的非物质/配以空气 流水 蛙鸣/一些偶然的因素让我环顾/再环顾 嘘/别作声”,汤本来是一种有滋有味的物质,怎么会变成“非物质”呢?汤可能会有色、香、味,哪有可能“配以空气 流水 蛙鸣”,正所谓“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人这样不遵惯常逻辑的表达,凸显的正是诗歌“无理而妙”的艺术精髓。《上班》第一节,“季节间的行走/耐心难/衣柜里叽叽喳喳/是排列的秋衣”,这是抒情主体对生活的观照与感慨,是“上班”前后对自我的一次审视;而最后一节,“收拾起昨天的小包/拿起永不改变的钥匙/走进那叫做单位的旧门/你就不再是自己”,显示出对平淡的重复的上班生活的某种无奈和厌倦。上述这些细节的传神写照,是诗人用心提炼、精心遣词造句的结果。

这组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将“词语”纳入书写之中,让其诗意化。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歌的艺术媒介,不过当“语言”“词语”等本体性的词汇被诗人纳入句子之中时,诗歌由此将携带上不同凡响的意义.本体化的“词语”“语言”等字眼入诗,极大地拓宽了诗歌的意义空间。典型的句子如“炒成一小盘絮语”(《炒蔬菜》)、“你嗅到了吗 草的诗”(《靓汤》)、“一道血腥的词语进得厨房/立即遭了飞水”(《烹意》)等。诗人也许是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较大影响,才将“词语”等本体化的词汇纳入诗歌表达之中,建构出了上述这些经典的句子。

生命意义的含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方名胜古迹;汉译英;方法和技巧

一、地方名胜古迹汉译英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政治日益稳定,并且奉行友好的外交政策,使得许多向往中国大好山河以及古老文明的外国游人纷至沓来。大多数的国际游人都是不懂汉语,而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的,因此英译名胜古迹在跨国旅游中就显得非常的重要。英译地方名胜古迹可以使外国游人的旅行变得更加愉悦,利于跨国旅游业的发展;同时让外国游人更加了解我国的文化,从而传播了我们的文化。

二、地方名胜古迹汉译英存在的问题

地方名胜古迹基本包括四大文化要素:帝王官府文化,宗教陵墓文化,古城遗址文化,革命战争文化。这些地方名胜古迹汉译英存在着很多问题:翻译缺失,中式英语,文化误译,拼写错误,语法错误,用词不当,用词累赘等。

三、地方名胜古迹汉译英存在的困难

地方名胜古迹翻译中最大的困难在于文化因素方面的差异,由于我国文化自身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许多深刻的内涵通过转换成英语之后,外国游人是无法理解的。由于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有些语言词汇也是独特的,在英美国家找不到与之对应或者重合的词汇,语义之间没有共鸣。翻译困难还有来自于行文和修辞方面的因素,例如我们我国唐代极为繁盛的诗赋,有严格的韵律和韵脚,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翻译成英文之后,语言上的优美几乎丧失殆尽。

四、地方名胜古迹汉译英的方法与技巧

明确了名胜古迹中翻译中的困难之后,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地方名胜古迹汉译英旨在向外国游客介绍景点情况,旅游翻译应该是文化的使者,要大力传播中国文化,以旅游者为中心,因此在翻译时应该以中国文化为取向,以译文为重点。以中国文化为取向,就是尽量保持中国文化信息,尽量多的宣传中国文化。所谓以译文为重点,即指翻译时既要忠实于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要从译者读者的角度出发,对信息进行适当调整,让他们好理解。根据这些策略,提供几种翻译方法。

(一)增补与删减

旅游资源除了其本身的自然景观所具有的观赏价值外,大多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产生了特殊的欣赏价值。需要增加背景信息,一般外国游客才能理解。对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内容,例如事件发生的年代,名人的生卒年代,他们的身份及其在历史上的贡献,名胜的具置等,通过增加字、词、句,对原文略加注释,则让人易于理解,并加深印象,增加乐趣。

在翻译名胜古迹时,删减有时是十分必要的。删减即删去中文资料中对译文理解没有帮助的东西。一方面中国人在写事状物时喜欢引用名人名言或古诗词加以验证,中国读者读了会加深印象,并从中得到艺术享受,而在外国人看来似乎是画蛇添足,有时还可能是他们越看越糊涂,删去反而干净利落,明白晓畅。另一方面,名胜古迹中存在着大量的诗词、对联,如果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诗词翻译过来造成译文的累赘和臃肿,甚至扭曲愿意,妨碍外国游客的理解,破坏他们的游兴,达不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则可删去不译。

(二)音译与解释

完全音译的方法适用于行政区划名称,如城市、乡镇等的翻译,对于一些景点的名称音译加意译则较为理想。解释是指增加的部分是对字、词、句的字面意思的解释,属于创造性翻译,在不损害原文信息的前提下,不拘泥于原文,对原文不符合译语习惯的词句、语序进行必要的改造和调整,以更好的服务读者。

(三)类比与转译

为使旅游信息在英语读者中产生反响,我们用“以此比彼”的方法拉近读者与中国文化的距离,使他们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的游兴。译者可以把中文资料中有关的内容转化为外国游客熟悉的同类内容,借译语表达式和形象来翻译源语有特定文化含义的表达式和形象,以求等效。在找不到文化对应词的时候,使用译语文化中同类典故、成语、委婉语等,有时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可以简洁而准确的介绍人物和景点,使译文读者在自己文化的基础上理解异国文化情调,加强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结语

因此面对地方名胜古迹汉译英中的翻译缺失,中式英语,文化误译等问题,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可以采取增补与删减,音译与解释,类比与转译等方法来尽量的减少或者避免翻译中的错误,尽可能的保留中华文化元素,传播地道的中国文化。采取这样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的同时也可以让外国游人更好的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让游览名胜古迹成为视觉盛宴与心灵之旅,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参考文献

【1】陈刚.旅游英语导译教程[M].上海外国教育出版社.2010

生命意义的含义范文第4篇

当前,国家发展的总体布局要做到“五位一体”,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自然保护五个方面的全过程,以应对各方面的挑战,具体可从下列方面入手。

1.1建设绿色经济体系

这是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的有效途经。它的含义就是要求把自然保护的任务纳入经济、财政和市场发展规划中去,使经济发展和自然保护融为一体,彼此相互支持和促进[7]。当今的经济建设一般都未能支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它大多是无偿或低价地利用自然资源,例如水源、能源和生物多样性等,但其价值并未包括在产品的价值内。这就常常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产生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现象,既影响经济本身的发展,也威胁地方的生态安全。要改变这种情况,办法就是经济、贸易和投资规划包括自然保护任务在内,公司、行业协会和消费者集团把自己所应承担的自然保护任务纳入自己的规划中。这样,把自然保护看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经济手段引入到自然保护事业中,保护的成果计算出其经济价值,而且重视发展新兴的生物多样性产业,不再把它只作为所谓公益事业看待,才能激励人们的积极性。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停止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新疆、东北和内蒙古等地林区不再采伐木材,并投入大量资金重新安排原有人员转户业。实际上,就是通过生态补偿来保持原有的自然资源,以达到维护所在区域生态安全的目的。可以说,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的有效行动,被认为是引领绿色经济的新征程[8-9]。如果原来的林场能够根据其自然和经济管理的实际情况,遵循生物圈保护区的管理要求,按适当管理类型保护区的特点,把保护和发展密切结合起来,加强过渡区的建设,必然就会产生新型的绿色经济体系,既使自然资源得到相应的保护,也不会失去其应有的活力[10]。

1.2理顺管理体制

健全立法和执法体系这是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建设最重要的举措。实践证明,我国许多生态问题难以落到实处,并非缺乏理论领御或技术支撑,而是在于缺乏制度性的考核、监督与奖惩的办法,需要认真的总结概括发展的经验教训,制定全体社会成员必需共同遵守的法规和条例等,考核和指导社会成员的活力,规范人们的行为,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需理顺政府职能和管理体系,避免“多龙治水,政出多门”,保护机构功能扭曲、管理无效或不敢过问等情况发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单元组成部分的保护区,尽管建立已经50多年之久,至今仍是这种状态,未能充分发挥其应起的作用。应该建立更加有权威专门的领导机构,负责统一协调工作,例如生态文明建设管理局或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管理局,经费列入国家财政预算,由统一协调部门合理分配使用。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发挥各主管部门、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公私企业集团、企业家、社区和利益攸关者的积极性,通过委托、承包、合股甚至出售给他们经营管理才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贡献力量。其次,要健全立法和执法体系,我国现有的许多保护法规,大多是把保护单位看为公益事业的观点来制定,已大大落后于时展的要求,不但不起促进作用,相反,还产生滞后和抑制作用,急需按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把保护和发展密切结合起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来制定一系列新的保护法律法规,例如自然保护法、保护区法、生物多样性保护法、文化多样性保护法、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法、受威胁物种保护法、防除生物入侵法、生物安全法、生物资源管理条例、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条例和生态补偿若干规定等都是非常迫切的[11-13];单独制定其中任何一种都难以真正解决问题。同时,地方立法机构还可据此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加详尽的管理细则。

1.3加强生态保护教育,牢固树立全社会生态文明观

这是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建设中的基本任务。如果说,制定规章制度是一种强迫执行的办法;那么,加强教育就是一种自觉行动,人们的自觉性增强,执法当然就容易得多。在当今的生态发展文明时代,要求广大公众有较高的生态保护意识,但是,迄今,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的深刻意义和对国计民生的价值还不为人们,特别是决策者充分的了解;要长期耐心地开展宣传教育。一旦人们的认识提高,特别是决策者下定决心,困难就容易解决得多。可以说,生态保护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可从校内外两方面着手,中、小学校要增加相应的自然保护课程或内容,大专院校应建立专门的生态文明建设学院(或自然资源管理学院),在自然保护、资源持续利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继承和发扬、保护区网的建设和有效管理以及生态旅游发展等方面建立相应的专业或课程,大力培养人才。各个县市可根据需要和可能创办至少一所以自然保护、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内容的职业高中,为迎接生态发展文明时代培养第一线工作急迫需要的人才。各级党校也应建立专门的讲授课程,并组织学员们定期举行研讨会、经验交流会,使他们的从理论到实践都有收获,并应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校外教育可通过各种传媒,把各地上述各个方面的情况和经验向广大公众广泛传播,大量散发宣传和培训材料[14-16]。这样,使人们在经济、政治、法律、科技、伦理等领域建立一种追求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的、重视自然保护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并以生态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以,提倡作家以描写自然为主题,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内容的所谓生态文学应运而生。自然生态的危机和人的精神生态危机密切而不可分,人怎么对待自然就会怎么对待社会和他人,仅通过生态科学发展提高认识和制定政策似乎还不是从根本上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还要通过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的变革来培养一种新的生活世界观和生态文化。“寂静的春天”一部散文作品所产生的巨大社会效果,令人惊叹。它标志着文学家不仅要讴歌人类的力量,关注人类的利益,描述以人类为中心的世界,表现人类对世界的征服;而应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视野,探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关注整个生物圈的利益,反映和推动人们保护地球和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伟大事业。保护区不仅要邀请自然科学家参与指导,还应邀请社会科学家特别是作家参与自然考察、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工作,并且具体负责几项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为其创作提供有利条件。“寂静的春天”作者的成就与她长期在美国渔业和野生动物管理局工作,参与海洋生物考察,从事农药污染研究密不可分[17-20]。

1.4组织广大公众积极参与自然保护及其丰富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尽力做到利益公平分享

这是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社会建设的关键,生态文明建设不只是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的事,它的利益涉及到每一个单位乃至个人,不能由任何人包办和控制,要严格按照“统一协调、分散管理”和“广交伙伴,共同管理,利益公平分享”的方针行事。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改善人类生计,减少贫困和环境脆弱性,维护环境和人类安全。当前,日益扩展的荒漠化、耕地土壤肥力降低、资源枯竭、天然森林面积日益缩小和环境碎化等大大促使自然资源满足人类需要的能力降低,造成贫困加剧和人类安全缺乏保障。贫困意味着收入水平低、健康状况欠佳、获得教育机会和信息机会少、缺乏敏感性、对决策影响有限、缺乏必要的自由和拥有资源、资金和其它经济财富的权利和机会,脱贫的办法必需使广大公众能劳动致富。当前,强调把生态保护问题纳入经济发展战略中已引起广大公众的关注,但保护和群众福利之间的关系仍未被决策者应有的重视和理解。因此,经济的发展必需把改善人民生计、保护和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任务列入自己的规划中。实施利益公平分享政策将会激励人们生产积极性,有助于社会和谐和合作,增加生产财富的机会。可持续的资源管理可降低自然灾害的危害和利益分配不公的陋习。由政府管理部门主导,团结合作伙伴能更好地开展防灾、减灾和救灾活动,实施利益公平分享[21-24]。

1.5加强和完善保护区网的建设和有效管理

这是生态文明建设最主要的任务,保护区是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单元的组成部分。截至2009年底为止,全国已建立保护区2640处,如果每个保护区都能发展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单元的组成部分,持续社会的目标基本就能达到。但是,目前的情况离此要求还远。人们已充分认识到发展工农业生产和第三产业的经济价值,但对保护区与它们发展的关系了解还少。人们对水、旱、风、沙和火灾与环境污染的危害十分关注,但对保护区遭受破坏、自然资源枯竭和物种陷入灭绝的严重性不大关心,更不了解保护区的存在对上述灾害防治的关系和作用。人们愿意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各种条件的人工绿色工程,即使还没有充分把握预测其成功的可能和将来的作用;而对保护区不是这样,但保护区正是客观存在的最重要的自然绿色工程。可见,保护区虽然已大量建立,但对它的意义和作用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不知如何经营管理为好。当前,除了极少数地区例外,人们都感受到了现代化的影响,人们都盼望着现代化生活,技术革命被视为万能良药,破坏自然的力量愈来愈大,自然是否存在似乎已无多大必要;但是,许多地区实现现代化之后,原有的自然系统被破坏,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在自身的生存环境质量日益下降的情况下,才意识到自然与人是一个整体,人们不能征服自然,消灭自然,反而招致自然的惩罚,最迫切的任务是要与自然取得必要的协调;因此,保护区才在残存的自然系统中应运而生。这就意味着,人类在自己的实践中认识到,必需纠正过去的失误,改变错误的行为,加深对保护区的认识,才能真正地去管好它。保护区是主要致力于生物多样性和有关自然和文化资源的管护,并通过法律和其它有效手段进行管理的陆地和海域。它的主要任务在于保护,但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把保护与科研监测、教育培训、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旅游密切结合起来。国际人与生物计划所提出的生物圈保护区强调,必需把保护和发展密切结合起来,使保护区的工作和当地的区域生态安全、经济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联合在一起。它通过在保护区内划分不同的功能区,例如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和制定各不同的管理措施,使必需严加保护的区域得到应有的保护,并通过研究试验把当地丰富的资源能最大限度地提供各个方面,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彼此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解决彼此可能出现的矛盾。它还特别强调要与周边社区合作建立过渡区,帮助他们规划土地合理利用,从事次生生态系统的恢复、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新兴的生物多样产来业,建设生态小城镇、民族文化村和村落生态经济园,但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使之成为由多种多样具活力的生态系统所构建的景观多样性镶嵌体[25-26]。这个由保护区和非保护区有机结合的整体就成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单元。不同部门从其实践中所提出的生物多样性管护区、生物圈管理区、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含义[27-31]。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单元就是为了现代和未来的繁荣而设计的管理自然的基本单元,应为其有效管理下一番功夫。人类社会发展是迅速接近地球所能承受的极限,还是人类的智慧和技术能克服所面临的任何困难呢?不管情况如何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单元在其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社会按前一种情况发生变化时,它就是极限区内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即使像后一种情况那样,有一个富饶的未来,也离不开这样一个人与自然协调美好的生境。它是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和形式的依据,使人们更能适应迅速变化的世界。如何利用当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不同区域不同部门选择若干保护区或生态示范区进行试验示范,然后再广泛地推广,是一项最迫切的任务,特别是如何促进2010年成立的贵州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的发展,免于流为形式是一项最具体的要求。

2实施途径

2.1现代的工业和信息社会似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并不清晰,经济全球化和保护地方化所产生的矛盾,在很大的程度上要靠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单元来解决。尽管信息社会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生活和工作的质量,一切都变得如此方便、舒适和快捷;但是,还要提醒人们不要忽视或完全忘记人类的食品安全、健康、繁衍和许多环境问题的生态文明建设,要建立科学地管理地球,建设持续社会的生态文明观,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确定适当的发展速度,避免好高骛远,欲速不达的空想。生态文明建设是帮助人类扩大思路适应时展的一种指导思想。现代信息社会需要传统的智慧较之部落人需要现代文明似乎更为迫切的说法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32]。

2.2生态文明建设被升格为国家发展总体布局的一个战略层面,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成为“五位一体,”并强调要将之融入各项建设的全过程,这标志着我国21世纪开始跨入生态发展文明时代后又攀登上一个新的阶段。对此,人们必要需有充分的认识,并将之具体落实到各项工作中,时刻记住把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密切结合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下去。

2.3从科学角度来看,美丽中国意味着要实施“现代化与自然共存”、“经济建设与生物多样和文化多样性保护共存”的目标。它们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单元是生物多样性及其相关的自然和文化资源的重要支柱。它与信息、电子、通讯、遥感和生物一样,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重要热点,应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完善现行“统一协调、分散管理”的体制,发挥广大公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作用,为建设人类美好的生活环境做出积极的贡献。

生命意义的含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英文电影名称 汉译 调查与探究

1.电影名称翻译理论

汉斯・威密尔提出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并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选择。他主张译者要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目的决定方法”是它的最突出的特点。电影名称很短,但却对电影的影响有很大的导向性作用。目的论不失为一种适合影名的指导方法,译者能有很大的创作空间。现在市场化的情况下,票房是制作商的目的,而影名的翻译目的主要也是吸引观众去看,增加票房收入。但是我认为,翻译不能完全按照商业的指向去做,应该以“忠诚”作为对目的论的补充,因为它在影名翻译中是应当首先被考虑的。

2.过程及结果

我设计了一个实名问卷调查,在100人中作了调查,请他们在以下经典电影的名称中选出最喜欢的译名。其中括号中为电影的另外一种译名,同样被列为候选。这100名被调查者均为受大学教育、懂英语、爱电影,并且看过以下的所有电影的在校大学生。

3.结果分析

(1)在37个译名当中,最受追捧的是Waterloo Bridge的译名《魂断蓝桥》。这个名字自1940年至今,一直被人们所喜爱,社会固有印象有一定的因素,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它的综合价值。从目的性来看,译名很好地把握了观众的心态,“魂断”二字给人凄美的感觉,让人不自觉联想到死亡和爱情。“蓝”字用得妙,因为它同时传播了英语文化中人们对于蓝色的理解,即忧郁、感伤。三个字合起来很好地诠释了滑铁卢给人带来的印象和感觉。而“桥”字又刚好照顾了原影名,摘译了Bridge。根据年代,这样的翻译避免了中国观众因为对Waterloo的陌生而失去看电影的兴趣。相反,由于抓住了人们的关注点而更刺激了观众的求知欲。从整体上看,四字词的使用是中国人的习惯,而且单是看译名就给人勾勒出一种凄美的画面。翻译既符合目的论,又照顾了原名和电影,称得上是上佳之作。

与之相似的还有《人鬼情未了》、《廊桥遗梦》等。这些译名中都有与原名相同的一个字,但是又使得它的构词习惯符合汉语要求,很好地抓住了电影的主题,让人想一探究竟。

(2)其次受现代年轻人喜欢的是对影名进行直译,因为他们懂英语,并且接受西方直接的表达方式,更喜欢原汁原味的西方称呼。比如Titanic的两个译名,喜欢《泰坦尼克》的占绝大多数。可能由于人们对于其历史比较了解,而且谁都知道它是一艘船,不用加“号”字也不会弄错,而且,四字词比较容易受到偏爱。

相似的还有投票者对《简・爱》、《卡萨布兰卡》的关注超过《一树梨花压海棠》。这是在对历史和社会背景了解的情况下的选择。从目的论的角度讲,要看到观众的水平和知识。

(3)另外一种人们比较喜欢的是能从中学到东西的译名。例如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飞越疯人院》远远好过《飞跃杜鹃窝》。因为Cuckoo也就是杜鹃喜欢把自己的蛋下到别人的窝里,所以英文中Cuckoo暗指“疯子”的意思。而这里,正确的理解应该是疯人院。不仅解除了观众可能产生的误解,还介绍了中英文化差异,更是忠实于原文的体现,所以深受好评。

与之相似的是《七宗罪》,“七”在西方宗教中有很多意思,七种罪恶、七种惩罚等,但是中国人却不了解,“罪”的增译使译名更饱满,更好地在汉语中传递了影片的思想。

(4)一种普遍被人认为是商业化比较严重的翻译的追捧者也不乏其人,《玩具总动员》、《阿甘正传》、《尖峰时刻》、《变相怪杰》都是在原来简单的名字上,增加或改译成一个汉语中的套词,来表述某一类题材。不得不说,这一变化使得译名更加朗朗上口,言简意赅,所以它们也都有了不错的票房。这应该是目的论一个最基本的应用。

4.结语

此次调查目标人群是80后的年轻人,他们受全球世界化的影响,同时又有着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文化情节。代表着今后大众的审美和评判。

在本次调查中,票数最高、评价最高的是集目的性、忠实性、文学性和美学性于一身的翻译。这应该是影名翻译的最高境界,在追求票房、忠实原著的同时,照顾到艺术价值。但是能做到这一点的毕竟是少数。当然,调查中的影片都是电影名著,翻译也是经过反复推敲的精品。现在中国电影市场充斥着外国电影,鱼龙混杂,其中的翻译更有粗制滥造之嫌。我认为,翻译影名时不能一味媚俗,更应该以忠实为基础,结合目的的指导作用,多创作经得住时间的作品,观众自会有公正的评判,并给予回报。

参考文献:

[1]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