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时代对孩子的影响

网络时代对孩子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时代对孩子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时代对孩子的影响

网络时代对孩子的影响范文第1篇

从家庭教育发展的环境媒介来看。在传统家庭教育中,教育环境具有封闭性,家长和长辈在教育中具有权威地位,家长总是扮演着教化者的角色,子代总是扮演着被教化者的角色,这决定了双方在社会教化上的不平等性,社会教化中的“父为子纲”称得上是一切文明社会文化传承的基本法则。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由于电脑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传统的家庭教育环境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家长在孩子面前不可能永远保持权威者的形象,因为互联网所营造的网络世界使他们的权威受到严峻的挑战。而网络的开放互性使家庭教育环境由封闭性权威性向开放性民主性转变。但是无论是在传统家庭教育中还是在网络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环境是家庭教育的基本要素,在个体成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创设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是每个家长都应该关注的问题。然而,网络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孩子接触到什么样的信息家长一般不易察觉,这在无形中就加大了家庭教育的难度。

从家庭教育的内容来看。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主要是以伦理道德规范的教育为主,并且从具体的礼节入手,主张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而到了近代传统家庭教育的家长为了孩子以后能够立足社会,获得较好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把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子女的智力发展和学业成绩上来,认为只要孩子在考试中有好分数,能够进入重点中学,考上重点大学就行,而渐渐忽略了对孩子良好品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网络时代,素质教育成为时代的主题,不仅要求一个人有较高的智力水平,而且还要求一个人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合作精神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因此,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不再局限于品德教育或是知识技能教育,而是将两者完美结合,并且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然而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家长教育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从孩子的品德教育抓起,教育孩子学做人。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就需要有大量能够创新科技的主体———人,即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够创新的人不仅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格特征和人际交往能力,而品德是良好人格和人际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培养良好品德有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特征,从而成为人际交往的有利保障。因此传统家庭教育中对品德的重视是值得现代教育借鉴的。

从家庭教育的基本运作方式来看。中国在长期的家庭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传统家庭教育中,首先主张家风对儿童的陶冶,很多家族家庭都重视家风的培养,把家庭和睦、孝敬父母、敬业守法作为家风培养的内容,并以家训家规的形式保留下来,对后代进行教育。其次,主张以正确、正面、正当的内容与方法教育儿童,重视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对儿童的教育不仅要言传更要注意身教,因为儿童的分析辨别能力差,又喜欢模仿,如果周围的人以身作则,就能见贤思齐,反之则会受到负面的影响。所以由这几点可以看出传统的家庭教育主要是以父母的教导言行为主。网络时代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促使我们必须对传统家庭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家庭教育方式开始向民主化、个性化、多元化变革。在网络时代,父母与孩子们面临的是同一崭新的世界,同一全新的知识体系,孩子们在学,父母们更要学而且要有勇气和孩子们一起学,甚至向子女们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网络技术使家长们能通过电脑互联网为孩子们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指导他们从电脑网络中利用各种资源,逐渐成为孩子们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督促者、辅导者甚至咨询者。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能再把自己作为权威,因为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孩子对家长不再是盲目地遵从和依赖,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从互联网上获取大量的信息和知识,自主学习,塑造自我。但是家长的榜样作用是从古至今都不能否认的,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因此家长在平常生活中就应该做出表率,做正确的事,说正确的话,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不管是在传统家庭教育中还是在网络家庭教育中,家长都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做好孩子们的榜样。

网络时代对孩子的影响范文第2篇

结论二 QQ、MSN成为师生交流的首选工具

结论三 网络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利弊权衡,教师乐观,家长保守

结论四 学习、娱乐、交流是学生上网的三大主要目的

结论五 网络成为多数中小学校德育创新的新平台

结论六 建设德育网站和班级QQ群等成为网络时代学校德育创新的主要措施

结论七 网络德育手段的认可度分散

结论八 德育有创新,成效不明显

网络时代,中小学德育既面临挑战,也充满机遇。为了解网络时代中小学德育创新的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我们通过“重庆德育网”对重庆城乡23所中小学校(包括普通高中、初中、小学三年级及以上)的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①

本次调查共回收学生问卷4864份,其中有效问卷3917份,有效问卷率为80.53%;教师问卷1079份,其中有效问卷927份,有效问卷率为85.91%;家长问卷2085份,其中有效问卷1955份,有效问卷率为93.75%。

一、调查结果

(一)学生的生活与网络联系紧密

1.多数学生离不开网络,农村学生较多使用手机上网

调查显示,学生家庭能上网的占90.74%,其中农村学生中家庭能上网的占69.08%,城市学生中家庭能上网的占93.31%。70.4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不能离开网络,其中农村学生中认为离不开网络的占67.41%,而城市学生中认为离不开网络的占70.89 %。

部分学生已经开始使用手机上网,应用网络更不受时间、场所的限制。在被调查者中经常使用手机上网的学生占19.48%,偶尔使用的占38.75%。在农村学生中,经常使用手机上网的学生占44.32%,偶尔使用的占25.51%;在城市学生中,经常使用手机上网的学生占15.53%,偶尔使用的占35.26%。

2.四分之三以上的学生能自主控制上网时间

调查显示,能自主控制上网时间的学生占75.82%,在他人提醒下能控制上网时间的学生占21.01%,而无法控制上网时间的学生只占3.17%。79.91%的学生表示会遵循学校教导的上网方法和道德观念上网。

3.QQ、MSN成为师生交流的首选工具

如图1所示,学生与老师交流的方式由多到少依次是, QQ、MSN等即时聊天工具(43.20%),面对面的交流(20.37%),打电话(18.99%),信件、周记(8.27%),电子邮件(6.89%),通过班干部传达(2.27%)。

调查表明,50.80%学生觉得自己在网络平台上的言谈交流和现实交流相比更加自由而无所顾忌。18.08%的学生担心老师隐藏身份在网上,不敢乱说。31.12%的学生认为在网络上交流不如平时当面交流真实自然。

(二)规范的网络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1.网络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利弊权衡,教师乐观,家长保守

在调查对象中,认为网络对学生健康成长利大于弊的学生占52.21%,教师占75.30%,家长占44.76%。对于学生上网,多数教师持积极乐观态度,肯定网络的价值;家长多持消极悲观态度,趋于保守。

2.规范网络安全的意识较强,但认为效果比较有限

对于国家出台的一些规范青少年上网行为的措施,老师、家长、学生觉得很有必要、效果很不错的分别占调查人数的51.56%、50.95%、63.03%,认为应该规范、但效果不明显的分别占调查人数的45.95%、44.65%、25.79%(见图2)。89.21%的老师、84.71%的家长、83.25%的学生表示,如果遇到不良信息网站,会向公安机关(网监处)举报。79.50%的老师、73.3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电脑上安装“绿坝”等软件。

3.学习、娱乐、交流是学生上网的三大主要目的

如图3显示,被调查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各不相同,但是以学习、娱乐和交流为主。

(三)中小学校积极利用网络推动德育方式创新

1.网络成为多数中小学校德育创新的新平台

调查显示,92.60%的学生、96.76%的教师、94.02%的家长证实学校在德育工作中普遍使用网络,网络正在成为多数中小学校德育创新的新平台。

2.建设德育网站、班级QQ群等成为网络时代学校德育创新的主要措施

对学生的调查显示,59.77%的班级开设了班级QQ群;55.27%的学校开设了德育网站;33.60%的班级开建了班级博客、主页等;26.50%的学校运用网络开展过主题班团队会等活动。(见表1)

3.网络德育手段的认可度分散

对学校网络育德手段成效认可度进行的调查显示:对德育网站认可度最高,其次是班级QQ群,再其次是通过网络开展的主题班会活动。在德育有效性方面,认为德育网站为最有效的学生占26.96%、教师占25.89%;认为班级QQ群最有效的学生占23.95%、教师占12.73%;认为主题班会活动最有效的学生占7.97%、教师占14.02%。(见表2)

4.网络成为德育交流新渠道

调查显示,87.49%的教师查看过学生的博客空间和留言板,88.56%的教师使用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行为干预,88.02%的教师曾经使用网络与学生家长交流互动。登陆过本校德育网站的教师达86.41%,向学生推荐过有益网站的教师占81.34%,通过互联网获取德育资源的教师占60.84%。

75.19%的家长知道孩子的QQ号码,60.51%的家长进过孩子QQ空间或博客,82.35%的家长对孩子进行过网络指导,53.25%的家长曾经利用网络与教师交流孩子的情况,46.19%的家长通过网络与孩子谈过心。

(四)网络时代,中小学德育亟需创新

1.创新德育,学生、家长意愿强烈

调查显示,身处网络时代,学生强烈希望教师能给予他们网络安全方面的指导,家长呼吁老师、家长对未成年人上网予以及时引导。26.85%的家长强烈希望学校为家长提供网络德育的培训,近六成的家长(59.28%)愿意参与网络德育培训。(见图4)

2.借力网络,创新德育,广受支持

如图5所示,对于学校借助网络创新德育,85.50%的学生表示支持;84.04%的教师认为可行;93.53%的教师认为学校对家长开展家庭网络育德培训对学生的道德成长有帮助;95.29%的家长愿意通过校园网与老师交流;80.67%的学生认为学校建立“家校通”等网络平台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帮助;82.95%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家庭网络育德培训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帮助;分别有60.43%的学生、80.91%的教师认为,校园网要求学生实名上网对规范学生上网行为有效。

三、分析与讨论

(一)中小学生的生活与网络关系密切,让人欢喜让人忧

调查结果表明,身处网络时代,海量信息、快捷沟通使得学生很容易迷恋网络,网络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大部分学生将网络作为自己学习生活所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网络的熟悉亲近程度大大超过成年人。借助手机,学生上网更少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出人意料的是,约五成学生经常或偶尔使用手机上网,在农村学生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甚至高出城市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城市学生具有更多、更便捷的上网条件,使用手机上网者自然相对较少;而农村学生既无法拒绝网络的强大吸引力,上网条件又相对欠缺,于是更多地使用手机上网。

网络的普及和手机上网无疑增加了学校对网络“防、控、查、堵、罚”的管理难度。一方面,网络确实能帮助学生获取更丰富的知识和信息,对社会生活有更广阔的视角和更多的认知,更贴近时代和生活,这是传统学校德育难以做到的。另一方面,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会削弱、降解学校德育的成效,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带来挑战,也容易让学生过度依赖网络,给未成年人的思想发展和健康成长带来潜在风险。网络这把“双刃剑”令教师和家长喜忧参半。

令人欣慰的是,绝大多数学生上网的动机和行为是理性的,且具有较强的安全防范意识。在网络上,他们的主要交流对象是同学、老师和家长,主要的活动是学习、娱乐和交流。因此,家长和老师应该信任他们。

(二)网络时代,教师多宽容,家长多担忧,德育需创新

网络对中小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既可能产生积极作用,也可能产生一定的消极、负面影响。由于媒体对网络负面事件报道较多,很长一段时间里,社会上有一种将网络妖魔化的倾向,导致许多老师、家长“谈网色变”,采取简单否定或一味禁止的做法。调查结果显示,这种态度认识正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对于网络和学生上网,相对而言,教师比家长表现出更大的包容和接纳。

这可能是因为网络时代已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教师作为专业人士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认识更清醒,对网络的利弊及其教育对策有识有法。而家长的消极、悲观和保守态度,则反映了家长面对网络中的不良信息、网络陷阱和网络成瘾的恐慌、无助与戒备,反映了家长对网络影响孩子学业成绩及身心健康的担忧和焦虑。但无论教师还是家长,他们总体都期望中小学校拓展德育的空间,创新德育的形式。

(三)德育有创新,成效不明显

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不少中小学校尝试以网育德,借用网络手段创新德育。调查显示,大多数学校已经运用多种网络形式创新德育工作,如开设德育网站、开展以网络为平台的主题班团队活动、开通班级QQ群等。但是,一些尝试和形式实效性不足、效果有限,例如:经常登录学校德育网站的教师和学生都较少,网络的育德功能和优势尚未充分发掘。德育创新还需要在深度、广度、有效性上下大功夫。

网络育德有效性不高,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可能在于教师的能力素质不足。在网络时代,通常学生应用网络非常熟练,而德育的实施者――德育专职教师、班主任、学科教师等的网络素养与能力却显得力不从心,不能熟练利用网络开展德育活动。这一方面,在于部分教师缺少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在于德育工作受传统思维定势和方法手段的束缚,创新乏力。此外,中小学德育的创新还往往局限于部分人、部分领域、部分内容和个别形式上,还缺乏一个整体的制度环境和各方面的协调。

(四)德育创新基础好,网络潜力待挖掘

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手段,为中小学德育创新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调查表明,学生、教师和家长对于网络时代下的中小学德育创新具有强烈的共识和迫切的需要。中小学德育创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学生们要求创新德育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的呼声越来越高,对学校用网络方式开展德育活动普遍支持,他们希望家长、老师能够放下架子,深入网络,与他们进行平等、贴心的交流,在网络这种更加自由、平等、快捷、灵活的平台上解决自己心灵的困惑。教师们对于网络时代下的德育创新也有较高的积极性。相对教师,家长们更愿意与学校建立完善、成熟的网络交流平台。这些都是德育创新良好的基础。

网络世界蕴藏的丰富资源、众多功能、广阔空间已广为人们认同,而如何扬网络之所长,避网络之所短,充分挖掘网络的育德功能与潜力,则是德育创新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四、对策与建议

(一)确立主体性德育的基本思想

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和把握网络时代的特点,以及网络时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状态。在努力规避网络带来的风险的同时,应以接纳、宽容、积极的心态迎接网络带来的挑战,大胆改革传统德育与时展不相适应的方面,努力构建起适应网络时代的德育观念――尊重人的主体性与个性,满足人发展的多样性需求,认同学生多元化的思想倾向,积极引导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确立主体性德育思想,让学生在道德体验中获得作为人的尊严、快乐与幸福。

(二)积极推进中小学德育体制机制的创新

1.加大管理制度和防范机制的建设力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科研机构和中小学校,要把加强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境、规范网络行为作为学校网络德育的基础工作。要通过规范管理制度和完善各种网络安全防范机制,净化网络文化环境,确保学生科学、健康地使用网络。

2.德育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必须要强化时代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品质,不仅要努力增强自己的网络意识,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学会灵活运用各种网络工具,还要认真研究网络时代下学生的心理状态,不断创新德育形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德育活动。

3.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德育合力。网络时代,德育创新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整合各方资源,优化德育途径,进而形成一种全社会关心中小学生身心成长,协同实施德育目标的社会文化。要深入研究网络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价值生存方式;要加强网络环境下德育课程的建设研究,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互动机制的研究;要理性思考传统德育模式与方法如何变革和创新,以适应网络时代的需求;要建立常态网络德育研究机制,从而使网络真正成为现代化的育人工具,形成全方位、科学规范的新型育人文化。

(三)大胆探索,不断创新网络时代学校德育的有效途径

根据网络无障碍沟通、海量资源、情景虚拟等特点,建议:

1.运用网络,搭建无障碍心灵沟通平台,开展分层次、分对象、分主题的多元立体沟通与交流。可以采用各种青少年喜爱的的交流方式吸纳青少年参与。如网络专题留言栏、专题咨询信箱、专题电子刊物、主页、博客、班级QQ群、家长QQ群、网上家长学校、网上学生社团活动、网上家访、网上帮扶等。这些形式得到了教师、家长、学生的普遍欢迎,呈现出很大的发展空间。

2.利用网络建立育人信息资源库,建设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自主育人空间。网络丰富、扩大了传统德育不具备的内容、渠道和手段。学校和教师,应向学生广泛推荐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自主学习的优秀网站,建立并丰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主题网络教育资源库,开展“网上大讲堂”、网上家庭教育、青春期教育等专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库信息容量大、超时空、流通速度快等特点,拓展、延伸学校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3.建立网络实践德育体验平台,优化学生健康成长的网络情景,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形成自身的道德实践能力。以网治网,可以开设网上热点虚拟班级,让教师、学生围绕当前互联网上的热点现象、问题开展讨论,形成合作学习、相互扶助、共同成长的网络班级文化,提高学生应对不良信息的自我免疫力。设计特定场景的育人励志游戏,开展网上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发展性学生成长信息卡等。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

网络时代对孩子的影响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小学生德育;教育途径

网络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它可以为小学生获取各方面的信息提供更加便捷的渠道,为小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世界创造了很大的空间,然而,网络还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把学生带入知识的天堂,还可以让学生进入不能自拔的玩乐的地狱。一句话,网络在给小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一些消极、负面的影响。不仅会影响到小学生的情感、心理和对事物的认知,还容易使学生对道德教育的认识产生偏颇。针对这些现实存在的情况,必须通过科学的态度、有效的措施来净化网络环境,将网络环境下小学生的德育问题解决好、处理好,还小学生一片干净、文明、科学的网络环境。

1发挥家庭教育的引导和监督作用提高孩子的自身素质

1.1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家长应该做好对孩子的监督工作。小学生年龄小,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面对网络,小学生往往会迷恋,这时候就要求家长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对孩子做好监督工作。比如,电脑尽量不安装在孩子的寝室内;要在电脑上安装一些反黄软件,避免网上不良信息的出现;努力和孩子沟通交流,让孩子学会正确上网,文明上网,不去看一些未成年不应看到的图片和文字;不间断地检查孩子的上网记录,了解孩子的网上踪迹;还可以通过和孩子网上聊天等渠道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从而实行有效的监督。

1.2家长要多和孩子做情感上的沟通,让孩子正确认识网络。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可以以引导为主,用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孩子多在情感上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从心理上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对他们的关爱,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训斥和制止。在使用网络的问题上,家长要做好孩子的表率,提高自身素养,这样进行家庭教育时孩子才会容易接受。让孩子清楚网络其实就是一种工具,可以利用它学习知识,加强交际和沟通能力,可以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它不仅仅是游戏和娱乐。

2学校加强管理和教育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网络行为

如今,网络给予人们的自由已经远远超过了当今社会的道德约束,基于此,学校应格外重视对互联网的管理。比如可以设定网络信息管理机构,实现对网络信息的适时管理和限制;还可以制定相应合理的管理制度,从刚性上实现对学生的约束和管理。另外,要设置一些关于净化网络、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课程,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一些文明上网、利用网络完成一些科技小制作的学生进行公开表扬,用树立正面典型感染学生,以培养小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认识,从而增强他们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

2.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品德课和班会,加强道德责任感教育。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阶段,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个阶段,加强小学生的道德责任感教育,帮助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为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和意志做铺垫。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课、品德课和班会,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把网络看作知识的来源和学习的平台,而不是娱乐和游戏的工具,让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学会自我调节、自我管理,从而加强学生的道德责任感。

2.2借助学校的网络资源,有效拓宽德育教育的渠道。大部分学校都建立了少先队网站,教室里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学校要鼓励学生通过少先队网站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说出自己的愿望,这样更加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能帮助学校和教师了解学生实际,找到真正德育教育的切入点,以更好地实施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总之,要有效结合小学生特点,在尊重小学生的基础之上抓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让学生正确地认识网络的作用、价值和意义,这才是搞好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德育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曦艳.网络文化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及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5):68~71.

网络时代对孩子的影响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 小学 道德教育 途径

近几年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渗入到我们生活中,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使得当前的时代为网络时代。在网络的诱惑下,小学生的道德教育需要加强,网络上不良的信息会影响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分辨能力较低,无法对网络和信息进行辨别,进而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在小学教育阶段,需要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

1、网络对我国小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网络是一个双刃剑,即会产生正面的影响,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我们为了促进小学生道德教育,针对网络的给我国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

小学生因为自身的年龄、知识面、社会经历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对于网络信息的分辨能力较低,很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影响我国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网络在当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载体,但是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而且形式、种类繁多,例如网络信息中含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暴力等信息以及价值观,如果我国小学生接受这些不良的信息,并体现在自己的生活中,那么将严重的影响我国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同时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1]。小学生的抵御能力非常差,甚至有的小学生沉浸在网络游戏的世界上,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毒害。

当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计算机、电脑等网络工具在我国人们家庭中得到普及,小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和机会越来越多。小学生处于身体发育、自我意识形成的阶段,在最初自我意识形成阶段,学生的独立意识、封闭意识较强,会和周围的人进行反抗,在沉迷于网络、网络游戏中时,更是自我封闭,不和外界交流,在学生不和老师、同学交流和沟通,完全的沉浸的网络世界中,最终无法将网络世界和现实分清。网络对小学生的影响非常大,不仅影响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同时也影响小学生的行为。从当前的小学生行为进行分析,他们将网吧作为精神寄托的地方,在网络上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语负责,通过网络交朋友等,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以及学生进行的网络犯罪等行为,严重的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小学生在网络的影响下会丢失道德,而道德是人最重要的一种品质,如果丢失,将会产生很多不良影响。小学生在网络时代道德意识、自我控制能力等较低,所以会在网络上有意识或者是无意识的进行网络犯罪,会从网络上获取一些不良的信息,产生一些恶劣的行为。道德是人最重要的品德,我国学校教育不仅是文化知识教育,也是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对于小学生的教育,更重要的是道德教育。

2、在网络时代下加强小学生道德教育的途径

以上我们认识到网络对我国小学生道德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严重的影响着我国小学生的健康和身心发展[2]。为此,当前的小学教育,需要将道德教育列入学生教育工作内容中,并加强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促进我国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网络时代下,加强小学生道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

第一,构建小学生道德教育环境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在教育中的投资,当前小学教育中,以及引进了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还有一些小学教育中没有这些多媒体网络教学设备,不管是怎样的教学设施,在小学生教育中都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学生的道德行为、言语等教育,如果有网络信息系统,需要合理的运用,对小学生的道德、行为、人格等进行教育。

第二,加强网络信息的筛选

当前的时代已经是网络时代,在网络时代中,加强小学生的道德教育,需要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网络上的信息多种多样,非常的丰富,但是有很多信息是不适合小学生的。各项网站上会有一些不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信息,这些不健康的信息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所以学生的家长、学校需要对学生的上网时间进行限制,同时将学生的上网环境优化,让学生可以有效的利用网络学习,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三,对小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培养

网络产生的影响是不可限量的,小学生从网络中吸收一些不良的信息,产生一些不良的行为。在上网的过程中,产生不良的网络行为、网络语言,这严重的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小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所以在小学教育中,需要对学生的上网行为、上网习惯等进行培养,让小学生文明、健康上网,让学生明白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何让网络成为自己实现理想的助手,不让网络成为自己生活和学习的主宰者。

第四,更新教育观念

不仅教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小学生的家长也需要将自己的教育观念更新,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积极引导下,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多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兴趣和心中的想法,引导孩子合理的使用网络进行学习,及时的将自己的教育观念改变,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言语等进行健康教育。教师在教学活动的需要将自己的教育理念更新,需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不能一味的批评网络,将教育教学观念进行更新,积极的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在网络时代,只有将小学生家长、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才可以在有效的进行小学生的道德教育[3]。

小结

网络对人们的影响非常大,成年人也无法完全的抵制网络的诱惑,更何况是小学生。在小学教育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中重点内容,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加强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势在必行。针对网络产生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小学教育,需要合理的对学生进行网络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形成健康、文明的上网习惯,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文瑞.对网络时代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J].学周刊.2012(05):23-23

[2]张军胜.网络时代下做好小学德育工作[J].辅导员.2013(05):40-40

[3]祖英皎.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建设之我见[J].新课程(中). 2011(08):34-35

网络时代对孩子的影响范文第5篇

“菜鸟”、“粉丝”、“BT”、“PK”、“雷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网络新词汇层出不穷。这些新词汇不止在网上盛行,有些甚至“跳”出了网络,出现在大众传媒上,出现在中小学生的作文中。

“周末,读大学的GG(哥哥)回来,给我带了很多好东西,都系(是)偶(我)非常稀饭(喜欢)的。就酱紫(这样子),偶(我)就答应GG陪他去逛街吃KPM(肯德基、比萨饼、麦当劳)……”

这段出现在某中学生作文中的让很多人不知所云的文字,就是在网络聊天室和论坛里经常能看到的语言。网络语言正悄然冲击着校园,成为不少青少年的口头禅,并不时现身在学生的周记、作文、毕业留言甚至班级墙报中。

杭州市源清中学的年轻语文老师郑旭华在教师节收到学生的贺卡上写着“老师,我好稀饭你”,让她苦笑不得。郑老师说:“和同学交流时,他们会不时蹦出一句网语。年轻老师还听得懂,年纪大点的老师就反应不过来了。”

“现在的话还可以这么说?”很多年轻人脱口而出的搞怪网语,让家长和老师一头雾水。市民王先生上六年级的女儿很喜欢上网聊天,现在和家人、朋友讲话也满口都是“偶”、“酱紫”等网络语言,甚至作文中也出现“JJMM”(姐姐妹妹)、“灌水”等网语,让人摸不着头脑。他担心:“长期下去,孩子的语文怎么能学好啊?”

据媒体报道,某部队有一次进行队列训练。一名中队长刚下达命令,有一列队新兵突然冒出一句:“我晕!”中队长听后赶忙走上前,关切地询问:“哪里不舒服,我送你上医院。”一句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后经战士们解释,中队干部才弄清“晕”在网语中代表惊讶的意思。

而各大电视、报刊杂志对于网络语言的青睐,更是对其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超级女声”节目,“PK”(决一胜负)一词广泛使用。而诸如“MM”(妹妹)、“GG”(哥哥)等词更是频频出现在一些都市类的刊物中。

2001年出版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是我国第一部专门收集网络词汇的词典。词典收词1305条,正文38万字。由于近几年网络语言的不断翻新,现在的网络语言已远远超过了当初的收录数量。

网络语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缩写型,包括汉语缩写和英文缩写,比如PMP是拍马屁的缩写,ps(网络美工)是英文photoshop的简称;谐音型,包括数字谐音和汉语谐音,比如520(我爱你)、5555(呜呜呜的哭声)、JJWW(唧唧歪歪)、斑竹(版主)等;童语型,网民喜欢故作幼稚状,比如将“东西”说成“东东”,“一般”说成“一般般”;新语型,一种是新创造的词汇,比如用“菜鸟”比喻初上网的新手,还有一种是旧词新义,比如将“丑女”叫作“恐龙”,将“丑男”叫作“青蛙”。

网络语言主要有简洁性、新奇性、诙谐性等特点。由于网际属于实时交流,需要快速输入,数字、符号、拼音、汉字、英文字母杂糅在一起的网语,既简单易用,又能节省上网时间;网络世界同时又是一个推崇个性、追求创新的世界,在网际交流中,人们通过对语言的创新使用体现个性、追求新鲜感,这使得网络语言具有鲜明的新奇性;网言网语轻松幽默的风格,还迎合了紧张忙碌的现代人放松身心的需要。但不可忽视的是,网络语言在拥有上述特点的同时,也存在着语意模糊、不合规范、过度求新、沟通困难甚至粗俗低下等弊端。

据《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5%,并以青年人为主。庞大的网民基数为网络语言的迅速推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面对这种网络语言的泛化,有人认为,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的语言词汇,应当促进其发展;也有人认为,网络语言是一些年轻网民自娱自乐,应任其自生自灭。但不管如何见仁见智,有一点是确凿的:这些网络新词一旦脱离了网络环境和特定的受众,就会让很多人不知所云。

网络语言的产生,既有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带来的新事物、新观念的社会背景,也源于网民们追求标新立异,以及网络交流所需要的迅速、简单等特征。对网民们这种追求新颖时尚的自由,应予以尊重。但同时,也不应放任这种语言直接出现在孩子的作业、媒体的报道,甚至政府公文中。如果随便把一些奇怪费解的语言文字引进来,不仅很多人不懂,而且也会影响现代汉语的纯洁性。

试想,如果孩子们对网络语言比对标准的现代汉语都熟悉,不仅会让语言变得混乱,而且会产生新的文盲。这种现象给我们加强语言规范、促进汉语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不过,上海大学教授李白坚认为,我们大可不必视网络语言为洪水猛兽,但也不应对其听之任之。首先我们应该采取一些学生容易接受的好办法,重视提高学生对现代汉语的结构美、节奏美和音韵美的兴趣;其次老师们应主动知晓网络语言,在鱼龙混杂的网络词汇中,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甄别,以吸收、接受有思想有创意的健康网络语言。语言的发展离不开规范。在语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都会有新词新语涌现,只有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和规范的、符合社会需求的新词新语,才会被吸收,纳入到语言体系中,进一步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而那些不规范、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不符合社会需求的词语,只能是短期内在小范围内流传,转瞬即逝。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自然会被社会大众所接受,毕竟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这个网络时代的反映。

现实生活中运用的标准现代汉语,是经多年的提炼和规范而发展成的。很多语汇甚至是经过千锤百炼才得以流传。千百年来,语言就是在这种发展――规范――发展中不断演进的。只有规范才能为语言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和平台,才能拓宽交流沟通的渠道,才能促使语言健康发展。任何语言词汇莫不遵循这个规律。网络的语言词汇同样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