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命教育的价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生命教育;儿童;社会问题
当代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和极度繁荣为人类的享受式生存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伴随着世界不同国家区域文化、传统、价值观等的融合交织,人们开始对生命问题产生了迷茫和困惑,特别是心智尚在发展时期的青少年。近年,大学生自杀、自残、伤人、残害动物等恶性事件不断发生,中小学生相约自杀事件,以及近期全国各地连续发生多起中小学生溺水身亡事件,都体现出我们传统教育体系中生命教育的缺失,这已成为严重的时代问题和社会问题,所以当下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刻不容缓,且更应该从孩童时期抓起。
一、生命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生命教育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1968年,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最初提出。主要是针对当时美国吸毒、艾滋病、自杀和暴力等侵害生命现象而进行的教育。而后澳大利亚(1979年)和英国(1986年)相继开展生命教育研究,上述两国主要针对当时本国内出现的“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等社会问题而提出生命教育命题的。
我国大陆的生命教育始于21世纪,短短几年内已由最初对西方和我国台湾生命教育的引介,相继到上海、湖南、辽宁、黑龙江等省市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我国生命教育提出的背景主要是针对当代中国社会急速发展、价值取向多元、人生选择多样、生活竞争激烈的情况,青少年生命的脆弱感和无助感日益严重等社会问题而提出的。
从生命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可看出,生命教育都是针对本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社会问题而提出的。因此,生命教育具有时代特征和国家特征,而且它也在不断超越国界、国情,走向统一。如世界各国青少年日益严重的自杀问题、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水污染问题及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等。
二、实施儿童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儿童具有学习的天性和本能,是如饥似渴的学习者。教育就是要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内在的自然天性,保护和促进儿童生命力的正常发展,并为之提供最为合适的学习条件和教育环境,使之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加有效地学习。因此,在儿童时期开展科学有效的生命教育,培养他们热爱生命、尊重生命,能正确面对成长旅途中的挫折、困难和失败,树立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进而避免或缓解一些可能给家庭、社会造成巨大损失的社会问题。
其次,社会的多元化和新旧观念的冲突会对儿童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产生极大影响。当他们面对竞争激烈的学习考试、情感压力及社会物质方面的诱惑时,他们往往会思想状况不稳定,缺乏合理的判断和解决方式。另外,社会、学校和家庭对生命教育的忽视使儿童无法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影响孩子的一生。我们教师要注重每个孩子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要关心那些心理上出现问题的孩子,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给每个孩子一片阳光。因此,对儿童进行生命教育势在必行。
三、儿童生命教育涉及的主要领域
人的生命分为三个层面:生物性生命、社会性生命和精神性生命。简单来讲就是人的生命是人与自己、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自己、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日益复杂,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社会发展所需的能源问题、生活质量提高所需的物质资源问题及文化娱乐需求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不仅给每个独立的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和迷茫,也给人类生存所需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压力,甚至是灾难。诸如青少年的价值观问题、社会暴力吸毒及频发的自杀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以及自然环境中的热带雨林的快速消失、生物多样性急剧降低、土地的荒漠化、水体污染、全球变暖问题等。所以,儿童生命教育内容根据生命的三层关系和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主要分为个体生命教育、社会性生命教育和自然环境生命教育这三大领域。
四、实施儿童生命教育的“生态环境”
1.构建祥和的“家庭”生命教育环境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孩子的第一个生活环境。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石,更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如何直接关系到孩子身心发展的性质、方向、速度和水平,影响孩子的终身发展。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和“终身的老师”。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家庭对生命教育缺乏重视,许多父母对子女的生命教育意识淡薄,特别是知识文化水平低下的家庭,家长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往往是引起孩子自杀的重要因素。
鲁迅早在《随感录二十五》和《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两篇文中就提出了家庭教育中父亲的责任,鲁迅指出在家庭教育中父亲要成为有资格做父亲的人,成为懂得并主动承担起对儿童生命的“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的责任,促进儿童生命的成长与发展。由此可见,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构建良好的“校园”生命教育环境
学校是人生的重要驿站,担负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责任,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自身素质将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质量。传统的教育体制中,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模式基本是知识的单向灌输,学生的生命张力难免受到压抑,生命教育严重缺位,即使部分学校开展生命教育课程,但对儿童生命教育的理解比较浅薄,其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过于呆板,缺乏生动性和创新性,使得学校的生命教育形同虚设。
同时生命教育是一种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活动,这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充分认识到生命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例如,在职教师可通过培训、进修、研讨班等提升实施儿童生命教育的能力;在校师范生应加强生命教育专业知识的学习,使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后尽快担负起儿童生命教育的重任。另外,学校要针对儿童的年龄及身心特点,开设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课程,可从与生命教育内容相近的教学主题入手,或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或课外活动来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生命教育,引发学生关于生命价值及意义相关问题的思考。例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实施生命教育的载体,其活动内容开放,重视孩子的兴趣,强调孩子的亲身体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果选题合适,开展生命教育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构建和谐的“社会”生命教育环境
实施儿童生命教育除了强调营造良好的“家庭”和“校园”环境外,和谐的“社会”生命教育环境同样十分重要。首先学术界要重视儿童生命教育研究,政府和社会要加强对儿童生命教育的关注,并积极倡导生命教育理念,在制度上明确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以此为儿童生命教育有效实施构建完善的社会大环境。在具体措施方面,学术界可建立儿童生命教育年会,定期开展学术研讨会,拓展生命教育的社会影响力;社会可通过媒体加强对生命教育的宣传普及,诸如可以从政府层面开发一些生动有趣的有关儿童生命教育的科教动画片,代替目前质量参差不齐的儿童动漫市场,政府还可以引导社会编写一批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儿童生命教育的科普读物,为孩子们的生命教育铺路搭桥。
总之,只有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生命教育环境的有力保障下,生命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理解生命的理念和目标,也为年轻的生命注入更多的激情和梦想,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勇,邓钰婷.对灾区儿童生命教育的反思[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28(01):55-58.
[2]朱超华.关注儿童生命激发学习自觉[J].基础教育论坛,2012(03).
[3]朱小红.关注生命教育促进儿童健康成长[J].好家长・新教育,2006(09).
关键词:语文课 生命教育 心灵沟通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242-01
社会的发展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命状态。尤其是当今社会的发展,使每一个踏上工作岗位的普通人,都像转起来的陀螺,一旦转起来,就很难停下来,一旦转起来,匆忙的生活,就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变得冷漠起来、缺少了思想,掩埋了情感,直到如同一台机器,让自己感觉不到鲜活的生命存在。当代的普通工人、技术工人,更是不能避免陷入这种生活地匆忙。而我们的学生――中专生,他们毕业后,多数会走进工厂,而且他们看似比高中生活跃,而思想、生命状态却并不显得更具有活力。因此。我希望他们的生命能因语文课而更光彩,更有价值。
1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当前,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办法,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在教学中常用的办法便是――引导。当然,我也引导学生,但在此,我所说的,主要是学生有了思考的主题后,可以暂时地引导课堂。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的同时,也接受学生暂时地引导着我,来共同完成教学过程、目标。学生暂时地引导着老师,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调动,在课堂上,他们因为心灵的一次次触动,生命的激情得到自由释放,课堂真正成为了他们思想的乐园,精神的家园,每一次语文课堂,都是一次“回家”,都体验到心灵有了栖息之处。学生在课堂上如何发挥其引导作用呢?以杜甫《房兵曹胡马》为例。《房兵曹胡马》:“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在为学生讲解这首诗时,一般是从首联讲起,并且受其诗中内容的影响使得学生在读此诗时往往显得激情澎湃。这样一来便可以以此为契机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对同学们进行提问,看他们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这样第一个同学说他最喜欢的是最后一句,并说出自己喜爱的原因,这样一来因为学生从最后一联开始说起,我们便可以根据学生的思路来进行讲解,也从后往前讲起,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学生的情感很好的交融在一起,他们可以将自己的思想和想法表达出来,是自己真正融于课堂教学活动,将自己对生命的热情投入语文课堂教学中,获得心灵的自由。游走在语文课堂上,因为他们以自己的感觉在感受着诗歌,并以自己对诗歌的感觉引导了老师的思考,此时,我能感觉到,他们真的和诗歌融合在一起,他们的感情与我的感情交织在一起,他们不仅积极参与了课堂,而是超越了积极参与,他们的生命因语文课而真实地存在着。
2 老师应注意控制课堂教学的航向
学生可以暂时引导语文课堂教学的走向,但同时老师也应注意其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就以上文杜甫《房兵曹胡马》这首诗为例,若是想要学生很好的参与课堂互动,便应当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这首诗产生好感和思考的欲望。这就需要老师发挥其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这时我们可以在讲解之前通过多媒体的方式为这首诗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来让学生倾听一下专业的朗诵,通过朗诵中情感的迸发与学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接着我们在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去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会提升,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艺术都有相通之处,诗与诗之间亦是如此。我们可以通过情感表述相同的诗来与之进行共同学习,通过思想、艺术技巧、情感、联想、想象、形象,为这两首诗架上一座互通的桥梁。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巧妙地将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情感的音符一起跳动着来参与课堂活动。
3 善于捕捉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变化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药不失时机地把某个个人的情感,迅速扩展为所有学生的共同情感,让他们在情感的共鸣中,感受到生命个体对生命个体的召唤和回响。
真实生命的存在应当可以感受到自然界的变化,动情于人事的代谢,黛玉葬花的典型之处,在于她对生命、身世的敏感,我们在同情或嘲笑她痴的同时,不得不认同她的感人之处:她让人感受到了她的生命存在。但是目前的学生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他们忽视自然地变化,无法有时间去思考人生,也逐渐丧失了生命的真实。我们随处可见,他们作文中,对自然的描写,都不是自己的观察所得,而是从别人的文字作品中间接得来的,他们对人世代谢的感悟,不是个人情感,而是源于书本的社会性的人类共同情感。因此,语文教学应当帮助学生将灵魂带回家,使他们感受到生命的真实存在。要想达到预期效果,我们便应当从教学实际入手捕捉学生学习中的情感变化。例如在学习王维《山居秋暝》时,大多数同学体验到的都是静谧、安详、超脱世外、淡然脱俗;但也有同学感受到了其中所隐含的孤独,并且用海子《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来与之进行比较。这时我们不能盲目的说他的想法是错误的。而是应当仔细听他所说,并试着感受学生当时的心情。这时我便带着试探性的语气询问他为什么会感到孤独。让我惊讶的是这个学生竟然因此哭了出来。细问之下发现原来这个学生是留守儿童,长期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但是因其爷爷不久前的离世而使他愈发感到孤独。因此他只得通过与小伙伴的疯狂玩耍来隐藏自己内心的孤独感。这时许多有着共同经历和情感体验的学生便产生了情感的共鸣。这一时刻这位同学将大家的情感汇集在一起,老师在这时要做的便是引导学生将情感有效的释放出来,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我们可以借此为契机将课堂教学活动拓展开来,让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生命中最理想的生活状态以及自己所期望的幸福感。这样我们可以将学生的孤独感转化为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促使他们不断的学习进步,向着理想的方向迈进。通过这样的课堂拓展,他们会不断强化自己的生命意识,敏感于生命的律动,在生活中,更能成为鲜活的生命体。这一效果的实现,始于捕捉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情感变化,然后不惜打断课堂进程,让这种情感先引领我们去探索新的天地,而这些竟出乎意料地把大家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作为控制课堂航向的教师,又把这种情感与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进行拓展探究,利用调动起来的情感,升华了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让学生因语文课而更真实的存在,语文课也因此对学生的生命更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论文摘要:人的生命的价值是在“实然”与“应然”的矛盾运动中提升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个体生命的“应然”提升有极大的能动作用。为了人的生命价值的“应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所作为:唤醒学生个体的超越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情感、引导学生对人的生命意义作不懈的追求、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以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个体生命 生命的提升
关注生命、尊重生命、促进生命的成长、使人的生命更美好,既源于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关爱人的生命的呼唤,也源于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生命间存在的内在关联。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人的生命价值的重要阵地和重要渠道。
一、人的生命的价值是在“实然”与“应然”的矛盾运动中提升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有“意义”追求的生命。有“意义”追求的生命既是“现实”的生命,也是有“超越性”的生命。人首先是一种“实然”的存在,即人是现实的、可感的对象;同时人还是一种“应然”的存在,即人渴望不断地超越其实然性和给定性而向着应然性腾飞。这也就是说,人既“是其所是”又“不是其所是”。承认人是一种实然的存在,亦即承认人是现实的、可感的对象,他不是虚幻的、超验的,一切对人的认识都必须从这里出发。尽管如此,我们对人性的把握却也不能到此止步,我们还必须承认,作为人,他总是要不断地从这种可感的现实中“腾飞”,必然会超越种种给定性,实现自己所追寻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确证。人总是存在于这种“应然”与“实然”的否定性的动态过程之中的。“应然”一旦实现就又成为新的“实然”,在这种新的“实然”的基础上,人又追求着新的“应然”。实践在不停地推动着这种“实然”与“应然”的矛盾运动。人就是这样向前生成着与发展着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人从其“实然”向其“应然”的不断超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个体生命价值的“应然”提升的能动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很强的政治性与社会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也具有建设人本身的属性。事实上,人的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人的个体生命质量提升的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社会发展的标志之所在。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社会就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本身。人是社会的主体。一切社会的变化均不是社会规律的自行运动,它只能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和动力,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的个人的发展是其所在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建构在人的生命基础之上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的生命的存在、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目的和归宿。离开了人的生命,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成了脱离实际的抽象的东西,就失去了它的存在的价值。因此,无论从怎样的角度来说,让人的生命的价值在“实然”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升而走向“应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思想政治教育也确确实实可以涵养人的生命、提升人的生命的境界,可以在促使人的生命从“实然”走向“应然”的过程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1 思想政治教育给个体生命的“应然”成长提供精神给养
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对的是完整的、具体的、发展着的个体。每个“实然”的个体的生命都具有未完成性与可发展性,需要被指引、被激发和被完善。教育中包括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起是非、好坏、优劣、美丑等观念,帮助学生明白人生究竟应该追求什么、抛弃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企盼什么、拒斥什么,等等。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个体的思想水平、道德面貌、劳动态度以及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等方面的积极的影响,进而会影响到个体的智力、能力和创造力发挥的水平和程度。这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提高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等,使个体生命获得“应然”成长所应有的精神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可为个体生命的“应然”成长提供丰富的不可或缺的精神给养。
2 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个体生命把握“应然”提升的方向
人的生命的成长需要意义与价值的指引,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理想和信念教育,它体现着人的生命在“应然”追求中对意义与价值的渴望。思想政治教育阐释着完美的理想人格,并激励人们为此而努力奋斗;思想政治教育褒扬着真善美、贬抑着假恶丑,激发着人们在道德上的认同感,促使人们“知善从善”“见贤思齐”,从而达到自我完善。它以善恶评价为主要手段,以应当与不应当为尺度,告诉人们什么样的人生最理想,什么样的品质最高尚,应该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和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从而使人的生命更充实、更圆满、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3 思想政治教育能促进个体生命实现其“应然”的社会化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决定了人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个体生命的社会化,在开发个体生命的社会化意识、能力及行为,在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导向、动力和调控的作用。每个个体生命都有其独特性,都有其特定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千差万别的需要。但每一个个体生命又不可能脱离其现实的社会关系而独立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能提高社会成员的政治觉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能帮助人们遵守各种调节人际关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为个体生命的存在、发展和完善营造现实的土壤和环境,促进个体生命实现其“应然”的社会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围绕个体生命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克服高、大、空、远的教学设计,注重个体生命的微小叙事,以受教育者生命的成长为主线,引导受教育者关注个体的生存境遇,以使他们在追求与改变个体生存状态的过程中深刻地认识个体与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关系,实现微观与宏观的自然结合与统一。 "
三、为了人的生命价值的“应然”提升是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作为
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人的生命价值“应然”提升方面应该而且能够有所作为,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忽视以下的几个方面:
1 唤醒学生个体的超越和创新意识
每一个生命都是有其内在的发展潜力的,所以创新与超越就是人所固有的特性。当然,这种创新虽然是人的特性,但它可能因被重视从而让其能自由展开,也可能因不被重视而受到压抑或戕害。超越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能充分领悟和体验到这种超越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使人能摆脱世俗和平庸,从而从“实然”走向“应然”。思想政治教育要启迪学生对生命的自觉,要使学生认识到,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升自己生命的价值,从而使自己成为发展和提升自己生命价值的主人。这样,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就既要立足于“实然”,又要引导学生对于自己的“实然”作出价值评价,以使自己能有批判和改造现实生活进而创造新生活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情感,激发学生生命的潜能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局限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品德素养的栋梁之材上,还应该使之成为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独立的人格、巨大的生命潜能及充满生命活力的活生生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理应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生命情感,应激发起学生生命的潜能。生命情感即个体对自己生命的体认、肯定、接纳和珍爱,及对自己生命意义的自觉。人的积极的生命情感能引人振奋、达观、昂扬向上。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应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说教或教条式的理论灌输,而应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不仅应避免对生命情感的简单或粗暴的干预,更应该主动而积极地将“生硬”理论的灌输与对人的生命情感的激励相结合,从而使之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正是因为在基于对生命的“应然”提升的过程中,人的生命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受教育者生命情感的培养。通过培养人的积极的生命情感,通过启迪人的精神世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使受教育者成为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独立人格因而充满生命活力的活生生的人,而且可以使蕴藏于受教育者生命之中的人的巨大精神和潜能得以进发。
3 引导学生对人的生命意义有不懈的追求,使之成为一个有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从哲学层面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本质上是与全面提升人的人性的层次、建设人本身、探问人的存在价值和追求人生的终极意义密切相关的。在现实中,青年学生无不在苦苦思索着人的生命的意义,因此教育者就需要帮助他们深刻认识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如此才能激发起他们对人的生命意义的热烈追求,才能使他们活出自己人生的滋味和精彩。教育者要帮助青年学生认识到,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不可选择地要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这样,他的生命就不仅属于自己,同时也属于它的家庭和社会,并且人的个体生命的价值也只有在他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才能得以形成与展现。所以,人的生命就不仅是一个人的有机体的自然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完善其道德、履行其责任的过程。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就必须重视和强化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帮助学生逐渐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引导学生学会追求人的生命的意义,做一个有道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关键词:热爱生命;积极进取;教师引导
一、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
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意思是说:我们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是父母给我们的,我们必须珍惜它,爱护它,这是行孝的开始。
而生命的价值是什么呢,生命的价值首先就是生命的存在,珍爱存在的生命本身就是生命价值的体现。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命存在是生命升华的前提和基础,而且活着本身就是生命的价值体现。
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引导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把生命价值观教育同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珍爱自己的生命,敬畏他人的生命。在饮食、睡眠、运动、安全、人际关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生命健康安全教育,把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育中,拓展到各类社会实践中。
班主任老师和心理老师要担负起对学生生命健康教育的重任,特别关注学生的身心成长,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与学生开展经常性的沟通和交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及时疏导和化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心理困扰,帮助学生解决具体的学习问题,协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与父母的关系,与同学、老师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努力进取、坚持不懈地学习,用阳光乐观的心态拥抱生活。
二、教育学生形成并树立积极进取的生命态度
生命的存在即生命的价值,而生命的升华则使生命变得更具价值,更有意义。人所独有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作为社会人的生命不仅仅是为了存在而活着,更是为了活得更好而去努力创造更高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正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概括的那样: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开展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理论纲领和行动指南。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引导、教育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生命态度,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让生命之树常青,让生命之花艳丽多彩,分外妖娆。
教育工作者引导教育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生命态度,不应一味地注重结果,更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进取的过程。教育工作者应把注意力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学生具体的言行中,并不失时机地给予纠正和鼓励,不应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及行为结果,特别是尽量减少和避免笼统空洞的说教。
教育工作者要结合每一个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因材施教。采取科学有效的办法激发学生的动能,挖掘学生的潜能,释放学生的生命能量。协助学生把握好实现生命价值的“度”,既不碌碌无为,也不急功近利;既要避免慵懒散慢,也不要过度地追求完美。学生在力所能及、全力以赴做好过程的条件下,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学生淡化结果、顺其自然。
三、引导并教育学生树立多元化、多角度的生命价值观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浓妆淡抹总相宜,千姿百态各千秋。
生命的价值不一定是做一个出类拔萃、卓越优秀的人,然后去成就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千秋伟业。生命的价值不一定是占有很多的物质财富及拥有很高的职位和权势。优秀和卓越是生命的绽放,平凡和平淡亦是生命的花蕾,千秋伟业是生命价值的展示,默默奉献亦是生命价值的体现。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价值观、幸福观。
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学生形成并树立“只要我尽心尽力,生命就无怨无悔”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学生做一个平凡但不平庸的人,引导学生能乐于做一个普通的幸福人。教育工作者在学校教育中要引导学生树立多元化、多角度的生命价值观。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多换角度认识和理解问题,懂得控制和包容,做到与人和谐、与己和谐。
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学校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教育工作者应更多地结合趣味性的图片、影像开展教育,可以从生命的起源、生命的由来入手,图声并茂、情景交融,效果会比较好一些。针对高年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教育工作者应更多地结合学生观察过、体验过、经历过的人和事去引导和协助学生进行生命的体会和感悟。
总之,关于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学校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可以说,生命价值观教育永远在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生命价值观教育事关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成功和幸福,事关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成败。教育工作者要结合每个学生的身心发育成长特点,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意义
我国现在的经济一直保持着平稳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也伴随着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尤其是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极低,环境容量不容乐观。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从区域性、局部性向全国性、整体性演变。环境问题不再是边缘问题,而是成为制约发展的中心问题和主要障碍。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以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根据生态现代化的“第三次理论”,现代社会的生态问题,绝大多数是人为的问题。解铃还须系铃人。人为的问题,需要人来解决。建设生态文明,不是简单地从污染治理入手,而是从改变人的行为模式出发,通过改变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达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目的。而且国际上,生态现代化走在前列的国家的成功经验也表明,公众的参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如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和推广“循环经济”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国家之一。其经验是“我们吸取的最重要意见是人民的参与。尽管有政府的政策措施和框架,如果没有公民的参与,这种努力是徒劳无功的,是效率低下的”。可以说,提高公众的现代生态意识,加速从物质社会向生态社会转变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重大挑战。
那么,中国公众生态意识如何?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今年公布了“2007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其中中国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得分为42.1分、“环保行为”、“环保满意度”得分分别为36.6分、44.7分,三项指标均“不及格”。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家环保总局宣传教育中心和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共同发起的“中国环境意识项目”(简称CEAP)2007年12月的调查数据也表明,“总体来看,公众对于环境科学知识的实际知晓率偏低,目前人们对于环境科学的认知广度较低”这无疑给中国公众生态意识行为又一次敲响了警钟。两份调查报告的分析都表明了中国公众的生态意识总体较低的原因在于生态意识教育和培养的薄弱,公众主动参与意识不足。因此,通过行之有效的宣传和教育,唤起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公众主动参与的热情,是时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迫切的现实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我国宣传和教育的最直接、最有效和最广泛的方式,其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所不能取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科技革命所带来的人类生存的新危机,面临自身领域所发生的新变化,必须冲破原有的价值局限,除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外,还可以也应该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也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意识宣传教育的最佳现实途径。它将使生态文明教育获得了全社会最广泛和系统的宣传教育资源和对象范围,有效地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的牢固树立,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不可或缺的人的基础。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
生态文明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宣传和教育途径,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文明教育必须在坚持原来的基本原则下,适当地加入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法治的教育内容:
(一)生态意识教育
生态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公众生态行为的积极与否。进行生态意识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明确人是自然界这个系统中的一员,应当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意识教育应该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忧患意识。在当前,环境、资源、人口等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生态意识教育最基础部分就是帮助人们真正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使公众树立忧患意识和生态危机意识。要使公众认识到,如果不坚持科学发展观而继续过度的开发利用资源,任凭人口的膨胀和环境的恶化,其后果将威胁我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生态的忧患意识有助于确立人与自然协调共存的生态观,激发公众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心。其次是主体意识。目前中国公众环保意识和行为总体上都不尽人意,主要是公众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的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搭便车”心理大有存在。生态教育的主体意识就是要让公众明确,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生态文明建设没有局外人,“今天你环保了吗”应当深入每个人的心里。具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意识的公民将像《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高层论坛——广州宣言》倡议的那样:“每个公民都要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倡导者、热心宣传者和忠实践行者。汇细流以成江海,积小善以成大德,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以我们的行动和智慧创造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未来。”最后是生态审美。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真、善、美相统一准则而从事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凝聚和体现。生态审美正是对自我生命与和谐状态以及普遍的生命关联和交融的感情和体认。公众不仅应具有生态的科学知识还应有高尚的生态审美情趣,这不仅能唤起公众热爱自然、生态的丰富情感,还可以使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二)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是一切环境素质的第一素质。”公民生态道德意识的薄弱和缺失是生态问题产生的一个深层次的根源。因此,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把道德纳入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弘扬生态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态德性”。生态文明的道德内容包括应该生态善恶,生态良心,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四个方面。首先是生态善恶。其衡量的标准是以人的行为是否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一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行为是为善,反之则为恶。树立生态善恶的道德观,让人们清楚生态行为中的是与非,荣与耻,才能使生态保护成为公众的自觉行为。其次是生态良心。生态良心是指深入心灵的生态责任感与道德“自省”融合在一起的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崇高道德情感。生态良心将使人们自觉遵守生态道德的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平等,代际平等和公平分配有限资源等)、持续性原则和整体利益原则,培养人们的前瞻意识和自省意识,引导科学发展观在内心的确立和形成。再次是生态正义。生态正义是人们在生态良心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体现为监督和评价他人的生态行为的自觉。具有生态正义的人会制止和约束那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损人利己,祸及后代的破坏生态的不道德行为。这有利于全体公众的经济行为和个人生活都规范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理想目标之中。最后是生态义务。生态义务就是自觉践行生态道德规范的责任感。生态文明建设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要求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树立生态义务的道德观,使人们关心自然、社会和他人,自觉负起保护资源和环境的责任,努力使生态道德转化为自身的自觉实践,使其成为推动生态道德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
(三)生态法治教育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道德力量的推动,也需要相关法律、法规加以约束和引导。近年来,我国生态立法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注重保护生态,维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逐渐上升为重要的立法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生态法治教育,提高人们的生态法律意识,促进有利于保证和促进生态的法律法规的功能发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首先是生态法治意识的教育。学法才能懂法,知法才能守法。加强生态法律和法规的普及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法律意识,使人人懂法、守法、护法。这有利于规范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生态行为,也有利于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杜绝各种破坏生态的现象。再者是生态维权教育。生态文明的事业本质上是公众的事业。这在生态的法律法规体现为承认和支持公众的环保方面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权利。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6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提高公众的生态维权意识,有助于促进公众参与生态的立法、执法,从而提高生态立法的质量和执法的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要求
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文明教育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规律并吸收生态文明的新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各种宣传和教育。这在具体方法上,主要体现为“贴近,互动,统筹”的要求:
(一)贴近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原则。在生态文明教育中仍然具有极重要的意义。首先是贴近大众的实际。环保没有局外人,但不同的群众的教育重点却有明显的差异。基层政府官员侧重于转变单纯追求GDP的政绩观,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青年学生由于可塑性强和社会建设的特殊地位以及教育系统可覆盖和深入强,因此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最为关键的重点对象。青年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应是全面的教育,使青年学生成为具有生态意识的认知,养成生态道德习惯,履行生态法治权利和义务的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普通大众应以培育绿色、健康、向上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不断加强和提高公众支持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不同群体的不同侧重点的宣传教育,贴近大众的实际,有利于提高生态宣传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系统性和实效性。其次是贴近大众的利益。根据中国环境意识项目调查分析,目前我国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功利倾向。公众的具有功利性环保意识有其一定的合理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我们进行生态教育的有效角度。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可以从生态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的角度加以诠释。这样可以去除人民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对的观念,从而在生态意识上首先确立经济发展,生活改善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的观念。最后是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生态文明建设涉及人们的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密切地围绕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生态问题很大多数产生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生态保护也极大多数体现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生态文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公众日常生活,在宣传环境问题给人民生活造成不良后果的同时,还要宣传这一生态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提高人们对生态问题的认知的科学性。同时也要求人们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切实实践“今天你环保了吗”的响应。
(二)互动
进行生态文明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提高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互动就是要调动全社会的积极主动参与生态保护的意识和热情。首先是多元主体互动参与。生态文明教育应完善政府引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宣传格局。政府的环保、宣传、教育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志愿者组织、绿色非政府组织等民间组织都应该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和优势,共同推进生态保护的宣传和教育。这样通过宣传教育的多元主体互动参与,实现了主体力量的强化而加大了宣传力度,将有效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其次是公众互动参与的宣传方式。改变以往公众处于被动的宣传教育方式,通过一系列创新和安排,如加大大众传媒渠道中环保宣教活动的参与式比例,让公众主动参与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这样人们可以更多地掌握生态知识,更彻底的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更明确自己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权力和义务,同时也增加了公众响应生态文明教育的热情,从而扩大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群众基础,也提高了公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是宣传教育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当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市场竞争、企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信息资源的管理是提高社会活动效益的重要措施和保障,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也不例外。因此,应该以政府主导并鼓励各组织开展环境宣传教育的基础调查与舆情信息态势分析,建立生态宣传教育的基础数据库,整合宣传教育资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环境信息的公开和信息资源共享。
(三)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