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生命教育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人的生命的价值是在“实然”与“应然”的矛盾运动中提升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个体生命的“应然”提升有极大的能动作用。为了人的生命价值的“应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所作为:唤醒学生个体的超越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情感、引导学生对人的生命意义作不懈的追求、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以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个体生命 生命的提升
关注生命、尊重生命、促进生命的成长、使人的生命更美好,既源于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关爱人的生命的呼唤,也源于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生命间存在的内在关联。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人的生命价值的重要阵地和重要渠道。
一、人的生命的价值是在“实然”与“应然”的矛盾运动中提升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有“意义”追求的生命。有“意义”追求的生命既是“现实”的生命,也是有“超越性”的生命。人首先是一种“实然”的存在,即人是现实的、可感的对象;同时人还是一种“应然”的存在,即人渴望不断地超越其实然性和给定性而向着应然性腾飞。这也就是说,人既“是其所是”又“不是其所是”。承认人是一种实然的存在,亦即承认人是现实的、可感的对象,他不是虚幻的、超验的,一切对人的认识都必须从这里出发。尽管如此,我们对人性的把握却也不能到此止步,我们还必须承认,作为人,他总是要不断地从这种可感的现实中“腾飞”,必然会超越种种给定性,实现自己所追寻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确证。人总是存在于这种“应然”与“实然”的否定性的动态过程之中的。“应然”一旦实现就又成为新的“实然”,在这种新的“实然”的基础上,人又追求着新的“应然”。实践在不停地推动着这种“实然”与“应然”的矛盾运动。人就是这样向前生成着与发展着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人从其“实然”向其“应然”的不断超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个体生命价值的“应然”提升的能动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很强的政治性与社会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也具有建设人本身的属性。事实上,人的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人的个体生命质量提升的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社会发展的标志之所在。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社会就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本身。人是社会的主体。一切社会的变化均不是社会规律的自行运动,它只能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和动力,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的个人的发展是其所在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建构在人的生命基础之上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的生命的存在、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目的和归宿。离开了人的生命,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成了脱离实际的抽象的东西,就失去了它的存在的价值。因此,无论从怎样的角度来说,让人的生命的价值在“实然”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升而走向“应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思想政治教育也确确实实可以涵养人的生命、提升人的生命的境界,可以在促使人的生命从“实然”走向“应然”的过程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1 思想政治教育给个体生命的“应然”成长提供精神给养
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对的是完整的、具体的、发展着的个体。每个“实然”的个体的生命都具有未完成性与可发展性,需要被指引、被激发和被完善。教育中包括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起是非、好坏、优劣、美丑等观念,帮助学生明白人生究竟应该追求什么、抛弃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企盼什么、拒斥什么,等等。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个体的思想水平、道德面貌、劳动态度以及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等方面的积极的影响,进而会影响到个体的智力、能力和创造力发挥的水平和程度。这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提高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等,使个体生命获得“应然”成长所应有的精神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可为个体生命的“应然”成长提供丰富的不可或缺的精神给养。
2 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个体生命把握“应然”提升的方向
人的生命的成长需要意义与价值的指引,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理想和信念教育,它体现着人的生命在“应然”追求中对意义与价值的渴望。思想政治教育阐释着完美的理想人格,并激励人们为此而努力奋斗;思想政治教育褒扬着真善美、贬抑着假恶丑,激发着人们在道德上的认同感,促使人们“知善从善”“见贤思齐”,从而达到自我完善。它以善恶评价为主要手段,以应当与不应当为尺度,告诉人们什么样的人生最理想,什么样的品质最高尚,应该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和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从而使人的生命更充实、更圆满、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3 思想政治教育能促进个体生命实现其“应然”的社会化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决定了人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个体生命的社会化,在开发个体生命的社会化意识、能力及行为,在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导向、动力和调控的作用。每个个体生命都有其独特性,都有其特定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千差万别的需要。但每一个个体生命又不可能脱离其现实的社会关系而独立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能提高社会成员的政治觉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能帮助人们遵守各种调节人际关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为个体生命的存在、发展和完善营造现实的土壤和环境,促进个体生命实现其“应然”的社会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围绕个体生命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克服高、大、空、远的教学设计,注重个体生命的微小叙事,以受教育者生命的成长为主线,引导受教育者关注个体的生存境遇,以使他们在追求与改变个体生存状态的过程中深刻地认识个体与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关系,实现微观与宏观的自然结合与统一。 "
三、为了人的生命价值的“应然”提升是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作为
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人的生命价值“应然”提升方面应该而且能够有所作为,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忽视以下的几个方面:
1 唤醒学生个体的超越和创新意识
每一个生命都是有其内在的发展潜力的,所以创新与超越就是人所固有的特性。当然,这种创新虽然是人的特性,但它可能因被重视从而让其能自由展开,也可能因不被重视而受到压抑或戕害。超越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能充分领悟和体验到这种超越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使人能摆脱世俗和平庸,从而从“实然”走向“应然”。思想政治教育要启迪学生对生命的自觉,要使学生认识到,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升自己生命的价值,从而使自己成为发展和提升自己生命价值的主人。这样,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就既要立足于“实然”,又要引导学生对于自己的“实然”作出价值评价,以使自己能有批判和改造现实生活进而创造新生活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情感,激发学生生命的潜能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局限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品德素养的栋梁之材上,还应该使之成为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独立的人格、巨大的生命潜能及充满生命活力的活生生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理应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生命情感,应激发起学生生命的潜能。生命情感即个体对自己生命的体认、肯定、接纳和珍爱,及对自己生命意义的自觉。人的积极的生命情感能引人振奋、达观、昂扬向上。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应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说教或教条式的理论灌输,而应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不仅应避免对生命情感的简单或粗暴的干预,更应该主动而积极地将“生硬”理论的灌输与对人的生命情感的激励相结合,从而使之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正是因为在基于对生命的“应然”提升的过程中,人的生命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受教育者生命情感的培养。通过培养人的积极的生命情感,通过启迪人的精神世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使受教育者成为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独立人格因而充满生命活力的活生生的人,而且可以使蕴藏于受教育者生命之中的人的巨大精神和潜能得以进发。
3 引导学生对人的生命意义有不懈的追求,使之成为一个有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从哲学层面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本质上是与全面提升人的人性的层次、建设人本身、探问人的存在价值和追求人生的终极意义密切相关的。在现实中,青年学生无不在苦苦思索着人的生命的意义,因此教育者就需要帮助他们深刻认识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如此才能激发起他们对人的生命意义的热烈追求,才能使他们活出自己人生的滋味和精彩。教育者要帮助青年学生认识到,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不可选择地要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这样,他的生命就不仅属于自己,同时也属于它的家庭和社会,并且人的个体生命的价值也只有在他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才能得以形成与展现。所以,人的生命就不仅是一个人的有机体的自然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完善其道德、履行其责任的过程。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就必须重视和强化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帮助学生逐渐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引导学生学会追求人的生命的意义,做一个有道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050-03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含义
1968年,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并创办了“阿南达村”来践行其教育理念。1979年,“生命教育中心”的成立标志着生命教育概念进一步明确。随后,美国开展的死亡教育,澳大利亚的悲伤教育,北欧的孤独教育、善良教育等使生命教育成为全球教育的一种趋势。在中国,台湾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学校系统开展生命教育,香港于2002年12月成立生命教育中心。在中国内地,生命教育理念首先在中小学推行,2004年11月,辽宁省启动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2005年5月,上海市正式公布《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将生命教育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有关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及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有许多问题有待探讨。
大学生生命教育涉及生命意识教育、生命责任与情感教育、挫折教育以及生命价值与意义教育,它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二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苦难,培养健康的生命态度;三是探讨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建立健全的人格。
二、大学生生命观以及生命教育现状调查
(一)大学生生命观现状
笔者于2012―2013年对湖南省衡阳市某高校8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80份,回收率为97.5%,调查结果初步反映了大学生生命观的现状。
1.对生命的认知。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系统的生命教育,大学生对生命的存在与消逝、生命的安全、生命的责任、生命的意义等问题普遍缺乏客观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在“认识你自己”的调查中,85%的大学生“对自己较满意”,13%的人感觉“有缺点,但还不错”,2%的人认为“很不满意,自卑”。说明部分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不足,自信心不强。
2.对生命情感的看法。应试教育导致许多大学生的注意力仅集中在有限的知识领域,忽视了情感世界。在处理矛盾时,部分学生不善于沟通和协商,为达目的很少考虑后果。在回答“当恋人抛弃你移情别恋时,你会……”时,36.3%的学生认为“倍受打击,难以接受”,15.6%的学生认为“伺机报复,让对方不好过”,10.5%的学生认为“感情无法勉强,祝福对方”。这说明一些大学生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心理承受能力差。
3.对生命责任的认识。许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社会责任感差,容易推卸或逃避责任。在回答“做出重大决定前,你会……”时,95.6%的学生认为“应对自己负责”,67.8%的学生认为“应对父母和社会负责”,1.5%的学生认为“不会考虑太多”。这说明部分学生缺乏生命的责任感。
4.对生命挫折的态度。不少大学生的生活一直以学业为主,生命体验较单一,抗压能力低,遇到挫折时容易失去信心,有些人甚至会自杀或危害他人生命,不考虑死亡对家长、学校和社会造成的后果。当问及“遇到升学或找工作失利等挫折”时,89%的学生回答“继续努力,从头再来”,10.3%的学生回答“抑郁较长时间,尽量转移注意力”,1.7%的学生回答“难以释怀,无脸见人”。这说明部分学生抗挫折能力低。
5.对生命价值的看法。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不少大学生热衷于追求物质财富,对于人生价值的理解大都建立在学业、财富、地位等功利目标的实现上,迷失了生命的方向。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对社会、对生活、甚至对生命存在价值的困惑。在生命价值的调查中,75.9%的学生追求“财富、地位”,19.2%的学生选择“感情、名誉”,8.2%的学生选择“奉献,体现个人价值”,3.6%的学生选择“不确定”。这说明一些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缺乏理性思考。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生命教育仅局限或停留于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纠正了一些偏差行为,但很多时候是充当“消防队”的角色,治标不治本,离真正解决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尊重还有较大距离。而生命教育则是从本质上对大学生加以引导,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从根本上解决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认识生命的教育
生命教育要引导大学生直面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产生、发展、消亡等特征,体会生命是人类实现一切价值的前提。其中,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中最明确、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但我国传统教育一直回避死亡,致使大学生这方面的认识缺失。生命教育要对大学生开展死亡教育,只有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才会更加珍爱生命、关注健康、热爱生活。
(二)珍惜生命的教育
人的生命是其他价值创造和实现的基础。生命教育要对大学生进行生存能力教育,帮助学生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使他们能有效保护自己,防止可能的伤害。此外,还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任何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行为都是对人的生命的亵渎和践踏,使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宝贵,从而更加珍惜生命。
关键词:热爱生命;大中学生;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其后他所倡导的关于生命教育的理念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1979年澳洲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致力于对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防治。1989年,日本新修订的《教学大纲》针对青少年自杀、对人的污辱行为、杀人、破坏自然环境和浪费现象等日益严重的问题,提出了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为内容的道德教育的目标。
在我国,有关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台湾比大陆起步要早些。1997年,由于当时台湾的一些学校一再发生暴力及自杀事件,台湾当时负责教育工作的陈英豪认为,必须尽快在学校开展生命教育,所以就于该年的年底在全台湾的中学中开始进行生命教育。
当生命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的台湾如火如荼地开展之时,我国内地教育界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却才刚刚起步。2003年5月,我国教育部修订了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与原课程标准相比,新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增加并突出了生命教育的内容。新课标规定,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意义,体现生命的价值……”。这些规定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新的亮点之一。此后,上海市和辽宁省相继启动了在中小学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工程。2004年8月,160多名在北戴河参加会议的中国青年志愿者也发出了在中国青少年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倡议,认为生命教育应该是在学生中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令人遗憾的是,一段时间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以扭曲的形态在现实中运行的。学校教育中过度地强调升学和考试,人的生命的意义被压缩成了数理化英等科目的学习和分数。当人被异化为分数的奴隶时,其人格、人性、道德、意志、审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就都被忽视,这种以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主要取向的教育必然会造成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特别是当高中生升入高校后,升学压力骤减,各种心理因素造成的问题涌现,因此自杀现象就增多。
生命教育旨在引导青少年正确地认识自我,也正确地认识他人,从而使他们做到既珍重自己,同时也珍爱他人,即培养青少年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态度,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使他们善待生命,完善人格,从而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这一角度看,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乎段。
一、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础
老舍先生说过,父母的教育就是生命的教育。家庭是孩子获得生命的的地方,是孩子生存的第一空间,也是孩子生活的第一场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重要环境。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其他任何组织或任何外人都不可能替代的。人类文明史也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启示:家庭教育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早且最易被铭记于心的启蒙教育,所以它可以被看做是教育之源;同时家庭教育又是一种最能深入骨髓的学前教育,它又可以被看做是教育的基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采用“爱”的教育的方式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生命至上的教育,关注孩子的心理,培养孩子珍惜生命和重视健康的意识。要让孩子知道,生命来之不易,所以要体验对生命的喜悦,要理解生命的尊严,使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并树立起自己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学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舞台
学校是学生接受全面教育的场所,学校对青少年正确生命观的形成负有重大责任。但是,当今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之下,学校教育严重地被异化,人类早期的关于人文主义价值的理念,即人对生命、希望、自由、公正、平等、爱和美等的追求已被应试教育的功利性的目的所取代,教育过程中缺少对人的尊重,缺少对人的生命情感的培养和生命意义的追寻。因此,学校应把生命教育放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来加以认识,加以思考,从而构建起一种新的进行生命教育的模式。学校不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要融人生命教育的内容,要设法开展多种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而且还要重视营造生命教育的氛围,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培育学生对生存的感受能力和生命意识。同时,在学校的管理中也要充分体现其对生命的珍视、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关怀和对生命的呵护。
三、社会环境是生命教育的条件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生命教育
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可以让学生更透彻地认识生命,发现生命的真谛;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可以让学生更珍惜生命,对生命充满热爱之情。
一、生命教育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
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给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把基本生物知识掌握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却忽略了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很多学生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生命意识淡薄,不能正确认识生命,这种做法与新课标的要求不符。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在生命教育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让学生在掌握生物知识的同时,还要增强生命意识,深刻体悟生命的真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在学习《从生物圈到细胞》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命,生物圈中的每一种生物都是合理的存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要瞧不起小动物和小植物,它们都是生物圈的一分子,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生命的真谛在于即使其貌不扬,也能体现自身价值,不要因为人是高级动物,就对其他生物产生蔑视心理,对生命一视同仁,是正确认识生命的开始。
二、生命教育中引导学生从内心尊重生命
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多学生对理论知识倒背如流,却不能从内心尊重生命,教师忽略了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传授尊重生命的思想,导致学生对生命不够尊重、不够热爱,这种做法与新课标的要求不符。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在生命教育中引导学生尊重生命并热爱生命,让学生在掌握生物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真正从内心对所有生命充满尊重、敬畏之情。比如,在学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内容时,教师除了给学生讲解DNA是怎样控制遗传的内容之外,还要让学生懂得一个生命的来之不易。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个婴儿的成长过程,和卵子结合之后,要经过母亲的十月怀胎分娩、父母的抚养才能长大成人,抚养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成长中会遗传父母的长相或者性格,如果生病会使父母焦虑不已,抚养过程真的不容易,所以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也可以知道自己父母的恩情,孝敬父母。
三、生命教育中引导学生以欣赏生命为乐
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不注重引导学生欣赏生命,学生只是从客观上对生物知识进行学习,不能从主观上对生命进行欣赏,体验生命的乐趣,这种做法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在生命教育中引导学生以欣赏生命为乐,让学生在客观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也能从内心欣赏生命,任何时候都用欣赏的目光看待生命,不论遇到挫折还是面对困难,都不要对生命产生恐惧心理。比如,在学习《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这一内容时,教师除了让学生了解蛋白质是性状的直接体现者,基因是性状的最终决定者,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这些内容是基本的生物遗传知识,学生必须掌握,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欣赏生命,以一个欣赏的眼光看待生命,学生的心态就会变得平和、自然,不会出现轻生的情况。
四、生命教育中引导学生发挥生命价值
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不注重引导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和意义进行提升,导致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对生命的意义理解得也不深刻,无法发挥生命的价值。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通过生命教育让学生提升生命,在提升生命的过程中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生命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比如,在学习《基因工程及其应用》这一内容时,教师让学生了解基因工程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以及基因工程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基因工程的价值就在生活中得到体现,生命的价值也是如此,每一个人都要让生命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综上所述,通过四个方面阐述了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实施生命教育,实施生命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只是其中的几个方面,教师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生命水平,不要因为自身水平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教师更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总结,找到更多可以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也能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发挥生命价值,真正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银德.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5(20).
关键词:初中教学;生物课程;生命教育
一、引言
在《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对生物教学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即通过初中生物教学,让学生珍惜生命,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尊重生命的价值。因此,初中生物教育应该充分利用生物课程的优势,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让生物这一门研究生命、探索生命的课程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生物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初中学生相对来说和社会的接触太少,对生命的认识也不太深刻,很多时候,不能够对生命进行很好的认识。比如很多初中学生会有自残和轻生的念头,就是没有意识到他自己的生命不仅仅属于他自己,还属于他的父母、教师、同学以及一切关爱着他的人。其次,通过有效的生命教育,能让初中生更加完整和深刻地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建立起自身的生命价值观,去帮助和尊重自然界中的其他生命,对生命有所敬畏。最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传统生物教学的教学目标有所改变,将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加强情感态度的教育以及对价值观的指导,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所以,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教学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三、当前生物教育中生命教育渗透的现状
1.教学观念落后
尽管新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在教学中很多的方面都在不断地改善,但是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深远。在初中教学中,对分数仍旧看得很重,进而没有太多地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就目前来说,仍旧还有很多初中学校将生物归类于“副科”,不管是在课程的安排上还是教学的内容上,都没有全面深入。更甚者,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分数,经常会出现“占课”的情况,也就是说将原本不多的生物课程换成数学或是英语。从而让原本就缺乏生命教育的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更加不足。
2.教学流于形式
就当前的生物教学来说,特别是农村的生物教学,生物教师大多数都不是专业的生物教师,而是一些原本没有生物知识,对生物课程没有深入了解的教师进行教学。这样的情况下,就导致导致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一味地跟着教材念,并不能向学生传授全面和深刻的生物意义,生物教学课程更像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开设的,流于形式,这种状态下,初中教学中自然没有生命教育的渗透。
四、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策略
想要对当前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渗透现状进行改变,就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当前存在的问题,探索行之有效的措施,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的方面着手:
1.改变观念,重视生命教育渗透
初中生物教师要加强自身生物知识技能的提高和完善,重新对当前的教学内容进行定位,在教学中向学生充分地进行生命渗透教育,从而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生命观,进而促进学生的生命教育。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构建生命教育的交流平台,比如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网络搜寻一些资料,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生命教育;最后构建完整的生命教育课程,包括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等,在生物教学中根据材中的生物教学资料向学生传授生命价值观。使学生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2.充分利用实验,强化生命教育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教学内容需要实验,通过学生亲自实践,在实验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生命的构成,能让学生对生命更加了解。所以,生物实验也是进行生命教育渗透的重要方法。比如在进行《老鼠的分布环境》这一教学课程时,需要用老鼠进行实验。就这一个课程来说,学生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天生胆小或是心生恻隐之心,不敢用老鼠进行试验。但是有些学生却认为这很有趣,在实验的过程中以更残忍的方式对待动物而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适。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试验效果,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也较为不利。这两种极端的状况分别体现了学生对生命不能正确认识和对生命的蔑视和践踏。所以,教师就应该通过这个实验对学会进行生命的教育,要让学生知道利用老鼠进行试验实施为了帮助人类更好地探索生命,但是在过程中,应该正确的对待试验中的老鼠,而不应该过分地对待。进而给学生建立“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的生命价值观念,进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并且,在试验中利用的一些大自然的生物要在实验完成之后放归大自然,让学生重视、善待、珍惜生命。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初中阶段是实现生命教育的黄金阶段。生物教师在初中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进行新的定位,给学生灌输有价值的、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让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生命有着清醒的认识,从而减少不珍惜生命的现象,也有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和学习。
作者:张伟 单位:聊城大学广饶县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安文萍.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学周刊,2014,14:89.
[2]陈一.生命科学史在初中生物课程教学中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4,72: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