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轨道交通前景分析

轨道交通前景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轨道交通前景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轨道交通前景分析范文第1篇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专业主义的探究

政务微博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

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批评报道的冷思考

风电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种北斗定位定向仪的硬件设计

纺织企业余热回收系统设计

数字电视的技术应用及发展现状

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研究

光纤通信的发展趋势及应用探讨

未来大轨道交通通信系统研究

电厂脱硫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研究

生物柴油检测现状及发展趋势

智能交通发展中的大数据分析

河南有线双向多业务系统建设浅析

CDMA中移动通信网络的优化与发展

3D打印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智能家居的设计与应用性推广

工业机器人在汽车生产行业的应用

新媒体技术发展状况分析

光电子技术发展态势及实践探究

废旧产品再制造工程设计探讨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

计算机网络发展方向探析

配电自动化关键技术及发展研究

对一款小型无人旋翼飞行器的研究

我国纯电动汽车的现状与发展初探

汽车车身的快速开发和制造技术

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研究

高校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单片机的温控装置系统研究

嵌入式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发展

油田通信NGN改造后的业务融合

关于搅拌机液压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德州市:科技平台“流出”亿万财富

一体化技术与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

基于STEP的自动化制造前景分析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现状及对策探点

电力电子技术领域中若干的研究热点

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分析

航空电信网络技术及应用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农业发展探析

可生物降解聚膦腈的合成研究进展

嗜盐菌的嗜盐机制与应用前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探析

静电纺纳米纤维支架结构的研究进展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

轨道交通前景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顶岗实习;存在问题;对策探究

一、引言

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下,《顶岗实习》是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之一,是高职学生在校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以后,通过利用校企合作企业(轻轨、地铁)公司的有利资源条件,规定学生在一定的阶段内参加的企业教学实习课程,完成专业实习的学分。通过阶段性顶岗实习,学生可以以“准员工”的身份,较全面、综合地了解未来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组织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将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自觉地运用于企业实践之中,不仅巩固了自身的专业知识,而且积累了实际的工作经验,提高了个人的综合职业能力,有利于高职院校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顶岗实习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城市轨道交通核心岗位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的综合训练。

二、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类学生顶岗实习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实施的城市轨道交通类学生顶岗实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实现学生教学与企业用工“零对接”的有效手段。然而在现阶段,在顶岗实习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企业和实习学生三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方面

高职院校在整个顶岗实习管理的过程中担负着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分散的实践教学管理与课堂的集中授课相比,管理的难度会变得更大。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为没有成立统一的顶岗实习教学管理组织机构,形成成熟的规章制度和人才培养目标,没有明确校企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二)企业方面

实习企业在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管理者和考核者的角色。由于参与轻轨、地铁的相关企业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和运营实践等客观方面的综合因素考虑,只把高职院校组织的顶岗实习作为“跟班实习”,参与的热度不够,管理层对学生的顶岗实习管理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由于实习学生根据不同岗位的需要,分布到各个车站和岗位,企业缺乏专门的人员对实习学生进行专门的管理及职业指导,加之学校的管理力量延伸有限,导致了对顶岗实习实习学生“两不管”的现象。

(三)实习学生方面

实习学生在顶岗实习管理过程中扮演着的参与者和学习者的角色。对于顶岗实习学生来说,由于学习的时间(两班倒)和空间(校园内、轻轨站点里)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存在适应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等方面的问题,最终导致不能较快转变角色,完成从“校园人”到“准职业人”的过渡,无法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严重影响了校企共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类学生顶岗实习教学管理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以高职院校为主、实习企业为辅的校企双主体教学育人模式

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大背景下,进一步研究校企双方在顶岗实习教学管理上“合作、共享、互学、共建”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稳定的校企“双主体”共同育人平台,构建“理实一体,校企互融”的课程体系,开发工学交替模式下的教学资源,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实现学生与学徒相互交替、学习与工作相互融合的现代学徒制。专业推行学生(学徒)校企双导师制,课程建设和实施实行专兼职双负责人制,探索新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

(二)形成理论考核与实习考核相结合的评价制度

改革实习学生工作质量评价标准和学生考核办法,将顶岗实习学生工作业绩和师傅评价纳入学生学业评价标准,形成以实习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以综合职业能力提升为重心,以校企合作双方为考核主体的考核评价体系,实现以评促管、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达到有效提高顶岗实习管理的实际效果。主要考核内容应包括顶岗实习学生的日常出勤率、阶段性工作效率、具体操作流程的学习效果、熟练程度、工作态度以及遵守实习企业和学校的管理制度情况、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的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等,把每名实习学生的评价结果建档,作为顶岗实习成绩和未来实习企业录取的重要依据。同时应建立实践教学的过程监督机制,保证评价制度的公平性、客观性和准确性。

(三)加强实习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和职业价值观的引导

原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理想、道德和精神力量的最充分发展,培养完美的人、完整的人、自由的人,而不是片面发展的工具。因此职业院校应当加大学生在校期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等课程所占比例,加强学生对自身专业发展前景的了解,了解未来的岗位需求,引导学生培养职业意识、职业兴趣、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在实践教学环节,指导教师要与实习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加强沟通交流,了解学生思想状态,掌握学生实习状态,加强与辅导员、实习企业师傅及学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学校、企业、家庭一起努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和就业观,为顶岗实习教学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王冬梅 樊磊 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技术分院

参考文献:

[1]陈俊,赵狮.城市轨道交通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J].2013(24).

[2]姚琴兰.轨道交通专业顶岗实习模式研究[J].佳木斯学院学报,2013(9).

[3]樊磊.三导制—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管理的新模式[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1).

轨道交通前景分析范文第3篇

除了空气绝缘之外,还有气体绝缘的开关拒,简称GIS。它是高压GIS产品在中压领域的拓展,这种开关柜是采用低气压的SF6气体、N2气体或混合气体作为开关设备的绝缘介质,用真空或SF6为灭弧介质,将母线、断路器、隔离开关等中压元件集中密闭在箱体中,综合运用现代绝缘技术、开断技术、制造技术、传感技术、数字技术生产的集智能控制、保护、监视、测量、通讯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品。其优点是体积缩小,与外部环境条件(如湿度、海拔高度、灰尘、雾、污秽等)完全没有关系,缺点是技术复杂、精度高、电器元件本身的可靠性要求极高,价格较高。

对10kV气体绝缘开关柜在地铁项目中的应用前景分析如下。

GIS的特点

(1)采用低压力气体作介质绝缘

依靠低压力的SF6等气体作绝缘介质,可以充分发挥气体介质绝缘性能的优点。SF6气体是一种大分子量的惰性气体,性能稳定、难于电离,绝热系数小,经过拉弧击穿后能够自行恢复原介质绝缘强度,气体无毒无腐蚀性,对人员和设备安全,SF6气体绝缘性能为空气的2~3倍,并且随着电压等级的升高,优势更加明显。

(2)采用真空断路器

GIS所配开关以真空断路器为主,真空灭弧室具有开断能力强、电寿命长、可靠性高、灭弧室部分免维护等特点,真空断路器在开断过程中不会产生很高的压力,因而爆炸的危险性较小,开断短路电流时也不会有很大的噪声。目前在普通空气绝缘开关柜中也大都采用真空断路器。

(3)可实现小型化

由于采用了气体绝缘介质以及合理的绝缘结构,使高压元件尺寸得以缩小;在箱形容器内布置高压元件,排列方便、集装程度高,使设备得以小型化。GIS比空气绝缘开关柜(简称AIS)占地面积减小了约1/3,体积减小了约1/2;35kV等级GIS的占地面积、体积减小得更加显著。

(4)可靠性较高

因气体压力低,密封问题已不突出,气密性可达30年不用补气。因高压带电导体要么密封于低压力的SF6等绝缘气体中,要么用具有接地屏蔽的固体绝缘件封闭,故GIS的最大优点是不受外界环境,如凝露、污秽、海拔高度、化学物质、小动物等的影响,无锈蚀、氧化程度很低,可靠性较高。

(5)三相共箱方箱型结构占主流

GIS的结构包括分相型、三相共箱圆筒形、三相共箱方箱型3种。由于新的制造技术、焊接技术和材料的出现,GIS密封箱体在制造过程中可以利用现代先进的板材下料、折弯、焊接设备以及氦气检漏技术,使密封箱体的精度、刚度、强度提高,漏气率降低。密封箱体制造技术的提高给GIS向方箱型发展提供了条件。现在新开发的产品大多为三相共箱方箱型。

(6)三种母线结构共存

GIS的母线结构包括气体绝缘母线、插接式固体绝缘母线2种。气体绝缘母线现场安装时需要打开密封盖板进行母线的联接,然后进行抽真空、充气SF6;插接式固体绝缘母线现场安装时不需要打开密封盖板,用插接件将母线单相地连接起来,母线是干式的。气体绝缘母线,现场连接复杂,但对制造和现场安装精度的要求较低;插接式固体绝缘母线,便于现场的母线连接,但对制造和现场安装的精度要求较高。

(7)结构模块化

GIS采用积木方式,模块化设计,使结构简化、统一、灵活,各气室之间互不影响,通过密封箱体上预留的插座孔插接避雷器、电压互感器、电缆终端以及进行密封箱体间的插接。根据需要,可很方便地通过预留的电缆插座来增加进出线电缆的数量,也可以很方便地向柜体两边扩展。

(8)全屏蔽电缆终端进出线

GIS采用电缆作为电源的引入、引出。插接式电缆终端可配用不同截面的电缆。

(9)免维护

因在柜内配置了电寿命长、可靠性高的真空断路器,以及其他高压元件可靠性的提高,GIS在整个寿命期主回路可以做到不检修;同时又由于密封技术的提高,气室的漏气率极低,在寿命期内无需补气。

(10)信息化

GIS正朝着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GIS同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了有机结合,使GIS具有控制、保护、测量、通信、显示、故障录波和事件记录等功能,并可实现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测和故障预测。

GIS主要技术性能

1)主要技术参数

典型10kV等级GIS产品的主要技术性能见表1。

2)基本柜型

GIS按柜的用途可分为进线柜、出线柜、母联柜、母线提升柜、测量柜等实现不同功能的柜型。

可实现的一次主接线方案有单母线、单母线分段、双母线、双母线分段等。

3)元件组成

GIS的隔室主要包括断路器气室、母线气室、三工位开关气室、电缆隔室、低压隔室、泄压隔室等。

GIS主要组成部件可分为:母线、断路器、三工位开关(即闭合、隔离、接地三个位置)、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避雷器、电缆头、低压装置、机构、母线联接器等。

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GIS的采用情况

我国目前的轨道交通工程中10kV GIS还没有工程应用实例,但是35kV GIS,由于体积优势更加明显,能节省占地面积,减小车站规模,并且已经有多家国内企业能够生产,因此在国内的地铁工程中得到广泛采用,例如:上海地铁一号线、二号线、明珠二期、莘闵线、共和新路线、广州地铁一号线、二号线、三号线、南京地铁一期、天津津滨轻轨、深圳地铁一期等项目均采用了35kV GIS,据不完全统计,约有1000多面GIS在轨道交通中投入运营。

10kV GIS在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的实际应用分析

目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10kV电压等级的开关柜主要在北京地铁、武汉地铁使用。

1)既有线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带开闭所主接线

以北京地铁既有线的采用10kV的AIS的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兼开闭所为例,其主接线如图1所示。

图1 采用AIS的既有线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带开闭所)10kV主接线图

根据供电局的要求,开闭所的进线设置了隔离手车,用于与供电局的隔离,为防止故障关合的误操作,线路侧不设置接地开关。

2)采用GIS的方案

由于GIS的结构与AIS不同,GIS没有隔离手车,GIS的隔离功能只能由三工位开关实现,三工位开关是连在母线上的,如果仅用三工位开关实现隔离功能,那么存在故障关合的误操作的隐患,当故障关合接地开关后,必将产生电弧,造成SF6分解,分解物对柜内的环境污染很大,势必影响柜内其它元件的正常运行,关合短路电流后的接地开关也需进行检修。而采用三工位开关加断路器接线,对于GIS母线侧的三工位开关,在隔离位置实现的是隔离功能,在接地位置仅仅是预接地,只有当断路器合闸后才真正实现线路侧接地。通过断路器进行接地操作,即使发生故障关合的误操作,只要电寿命不超过断路器允许的次数,就不会产生电弧使SF6分解,污染柜内环境,不会对柜内其它元件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这种主接线实际上对提高运行可靠性是有利的。所以,一面GIS柜即可替代AIS的三面柜子(外电源进线隔离柜、进线断路器柜、提升柜),节省了占地面积。

另外,为减少柜子数量,节省占地面积,可以将母线电压互感器布置在母线上方,将避雷器布置在电缆进出线处。

根据GIS的结构特点,上面的变电所采用GIS方案的主接线如图2所示。

GIS的国产化分析

从国外来看,GIS发展相当快,制造厂家很多,而且应用比较广泛。

我国GIS的研发起步较晚,上世纪90年代,一些分企业开始了GIS的研制工作,到本世纪初,有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大部分企业都是合资企业,直接引进母公司技术组装生产,国内只有极少数单位自主研发,并完成了型式试验,有个别生产厂家通过了产品鉴定。

国内GIS的生产厂家有厦门ABB、上海SIEMENS、苏州AREVA(施耐德)、广州白云、沈阳成套等,这些厂商都是通过与知名国际生产商进行合资或关键部件原装引进等方式,在国内完成开关柜的整体组装,西高所联合六厂进行自主研发。

因此,10kVGIS可在国内采购。

GIS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GIS在我国也得到了迅速地推广与应用,特别是在一些关键场所和市区中心地带公共建筑内其变电所很多采用了10kVGIS。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以及大型工矿的发展,对开关设备提出了小型化、智能化、免维护、全工况等更高的要求,高性能、高品质的GIS在国内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轨道交通前景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时空;地铁;城市生活方式;社会变迁

Abstract:Metro as a technical synthesis of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ublic transport travel tools in modern cities, changing people's basic way of traveling, as well as integrating fully into urban life. Hence, influence of subway on city’s time, space and culture were investigated from the aspect of social relations between metro and urban social changes.

Key words:space-time metro ; city life style ; social changes

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04-44(6)

导论

1863年,英国为了解决首都伦敦的交通拥堵问题,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它标志着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诞生,给城市居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交通出行方式。截止2015年,全世界共有120多个城市开通了地铁,城市地铁通车里程公里数前二十名总和达到5500多公里,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莫斯科地铁担负了该市客运交通总量的44%,巴黎地铁日客运量超过1000万人次,纽约地铁营运线路总长居世界第五,日客运总量达到2000万人次,占该市各种交通工具运量的60%,香港地铁总长虽然只有43.2公里,但其日客运量高达220万人次,最高时达到280万人次。据《2014年-2020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模式与未来前景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中国累计有19个城市建成运营城轨线路87条,运营里程2539公里,其中地铁2074公里,占总里程的81.7%。

地铁为解决城市扩张所带来的交通拥堵、出行不便等问题而出现,它充分反映了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解决出行困难、满足出行诉求的渴望。与其他交通工具相比,除了能避免城市地面的拥挤和充分利用空间外,还具有运量大、速度快、无污染、准时、方便、舒适等优点。对于这种交通方式,城市居民给予了极大的欢迎。因为它不仅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便利,还改变了一座城市发展布局,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作为一种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相融合的技术综合体,地铁已经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出行紧密相连,除了改变人们基本的出行方式之外,所带来的社会性已经充分融入城市生活之中。仔细体味,较为显现的就是“时间”、“空间”在这种新的交通方式之下被重新建构,同时伴随地铁出现的文化元素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城市发展。因此,如果抛开地铁所带来的技术性贡献,从社会学视角进行审视,我们会发现地铁给城市社会带来的社会性改变更值得去思考。

1 地铁与城市社会变迁的相互促进

地铁是城市社会变迁的产物之一,同时地铁也是城市社会变迁的催化剂之一。

城市社会变迁的动力很多,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特点,城市化是重要的动力因之一。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经历了城市化的过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连续实现了温饱和整体小康以后,推进城市化成为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进程。城市化之所以能够以特有的社会变迁带动社会发展,其本质是形成了一系列新机制,如生活压力竞争机制、文化积累进化机制、科学技术创新机制、分工深化创造机制、个体差异需求机制、交换互动依存机制,等等。这些机制就成了城市社会变迁的强大动力,同时也给城市创造许多创新事物。当然,地铁就是众多创新事物的其中之一。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城市化,城市面积不会扩张、城市居民交换关系不会愈加复杂、不会造成交通拥堵引发社会成本的浪费等,那么地铁就不会莫名的出现。因此,城市社会变迁是地铁诞生的宏观背景,而城市化是地铁这种快速交通发展的现实土壤。

技术因素一直是驱动社会时代变化的主要力量之一。丹尼尔・贝尔指出,“技术改变了社会关系和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我们可以随意列出技术促成这些变化的五种方式:一是通过较少成本生产较多商品,技术成为提高全世界生活水平的‘火车头’;二是技术产生新阶级,如工程师等;三是技术为合理性创造了新的定义;四是运输和通讯革命,对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产生新影响;五是技术使世界的时空发生了变化”。[1]丹尼尔・贝尔的观点表明了现代技术是城市社会变迁的催化剂。那么地铁作为改变城市交通出行方式的典型技术,为人们交往互动提供了新的形式,使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发生了创造性变迁。

那么,地铁究竟对城市社会变迁带来了哪些影响?不妨先认识一下社会变迁的主要范畴。结合中外学者对社会变迁研究视角,主流主要集中在对社会结构的变迁进行考察,譬如:默尔(Wilbert E. Moore)认为社会变迁是社会结构的重要改变,包括社会规范、价值体系和文化产物等方面;劳尔(Rorbert H. Lauer)则把社会变迁看做各种层次上社会现象的改变;沃尔夫冈・查普夫认为社会变迁可借助社会结构的概念加以理解,社会变迁即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制度的变化。所谓社会结构,按照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的定义,就是指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中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2]。因此,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我们可以狭义地将社会变迁理解为人口结构变迁、职业构成变迁、行为变迁、规范变迁、制度变迁、观念变迁等重要特征的集合。那么,地铁影响城市社会地域结构变迁的重要元素,包括了人口结构、职业构成、行为方式、规范制度、观念改变等方面。地铁的时间可控性影响了城市社会人口结构以及职业构成;而空间延伸性为城市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为行为、规范、观念变迁创造了条件。

2 地铁影响下的城市时间

人们谈到地铁,首先提及的就是时间,也就是出行所花费的时间是准时、精确、可控的。私人小汽车数量的迅速增长,给城市地面交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交通拥堵成为城市居民不得不面对的头疼问题,堵车使人们的出行时间变得不可控制,这种情况下地铁的时间优势就充分的体现出来。准时、精确、可控的工业化时间形态的特点,对于地铁乘坐者而言,“可控”同时伴随着地铁对行进速度的大幅度提升,节省了人们花费在交通上的时间,这意味着自由时间的增加。自由时间的增加,则意味着有更多的业余生活时间,人们更愿意继续留在城市工作,支持城市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地铁所带来时间上的精准可控为城市发展特别是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交通上的先决条件。

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多数城市特别是特大型城市的空间进入了结构、规模迅速变化的时期。以上海为例,上海作为长三角的经济中心城市,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中心的范围不断扩张,形成了中心城、卫星城、小城镇、集镇四级城市体系;传统的城市经济空间向城市郊区扩散,大量工厂企业外迁,中心城区成为发展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城市面积的日益扩大,经济活动的日益紧密带来了城市居民之间互动的日益频繁,导致交通出行的距离和频次迅速增加。设想一下,像上海这样总人口两千多万的特大城市来说,仅仅依靠普通地面交通工具是难以满足的,很大程度上地铁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时间保障。城市快速交通为工作、生活提供了便利,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涌入像上海这样的城市。人口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知识分子、工人、农民的比例正在改变,形成了精英阶层(高收入阶层)、中产阶级(中高收入阶层)、普通工薪阶层(中等收入阶层)、底层阶层(低收入、贫困阶层)、外来人口(流动人群)。我们不能说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是因为地铁的出现,但将地铁视是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的一个催化因素毫无夸张而言。

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是第三产业、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服务产业等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城市化和后都市化的直接动力[3]。这种变化意味在城市化进程当中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即农业和工业占有比例减少,而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占有比例增加。产业结构变化导致了城市职业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人员比例逐渐减少,而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比例逐渐增多。地铁交通为应对城市这种职业结构的改变作出了贡献。还是以上海市为例,改革开放以后,上海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将原来的“二、三、一”产业发展顺序调整为“三、二、一”发展顺序。即遵照“三、二、一”的产业发展顺序,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整第二产业,稳定提高第一产业,形成了从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二、三、一”产业结构向第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的“三、二、一”产业结构的转型。这种产业结构转型导致了金融、商贸、交通、通讯、餐饮等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这部分从业人员数量急剧增加,他们穿梭在城市当中,为城市发展贡献力量。排除薪资较高的高端管理人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经济条件不高,相当比例为来上海工作的外地人,他们为实现自己的城市梦努力拼搏着。在他们的收入中,允许花费在交通出行上的比例是有限的,相比于私人小汽车而言乘坐地铁会便宜很多。上海工作日平均客流量超过900万人次,大量从业人员将地铁作为出行的首选,可以说地铁为庞大的城市人口流动承担了主要责任,也为整个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工业化时代人们“准时”的时间意识逐步增强。地铁对于时间的要求尤为精确,随着人们对地铁出行方式依赖程度的增加,这种以定时、精确、可控为特点的交通时刻要求,逐步地在改变居民的时间意识。

2.1 居民对时间的要求更加精确

以南京地铁为例,南京地铁的每条线路都有对应的运行时刻表,运行时刻表上对时间的标注是以“分”作为时间单位的。以地铁1号线为例,线路北起迈皋桥站,沿南京主城区中轴线一路南下,于安德门站向东南转至东山新城,进入江宁大学城,南至中国药科大学站,途径栖霞区、鼓楼区、玄武区、秦淮区、雨花台区和江宁区。线路总长38.9千米,共设置27座车站,其中地下站16座,地面及高架站11座。首班车时间为上午5点42从迈皋桥出发,平均2-3分钟一站,6点40到达南京交院站,每条地铁线路的列车均有精确的运行间隔时间表,除去由于机器故障造成的延误之外,地铁可以真正做到准时、精确、可控。而在上海几十米深的地底下,每天有上千万人次,以精确的自动控制方式,在四面八方间大跨度穿梭流动,其繁华热闹程度,不亚于地面上的上海。它给城市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带动上海成为国际大都市的驱动力,如何估量都不过分。[4]地铁作为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将线性时间的细分切割做到了极致。人们可根据已制定好的以分为单位的时刻表来安排自己的行程,预约、守时逐步成为公认的准则和社会美德。

2.2 促使居民生活节奏逐步加快

当居民对时间的要求越来越精确时,社会生活的节奏也随之被加速。“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等观点不断地冲击着居民,这也是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类社会活动频率加快的产物。高节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十分明显的,居民在工作中分秒必争地去争取最大的价值,在闲暇时也生怕浪费掉一丝一毫的时间,人们更加注重时间的利用价值,从而促使经济产值的增长和消费的增加。资源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是当代社会的价值取向之一。

地铁作为现代工业化产物,同时作为“快节奏”商业社会的必备工具,在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同时,将这种时间认识论纳入人们的思维与观念之中,快节奏的生活状态已逐渐成为城市居民的生活特点。

2.3 促进城市社会秩序的形成。

公共交通的实行一般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时间运行,并由象征国家的管理部门制定运行车次、停靠站点,是一种秩序体系。随着居民对地铁出行方式的依赖,地铁对时间的精确要求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地铁的固定班次,要求人们去等候,并精确按照时间出行。但是地铁的运营时刻表是政府制定的,民众的出行生活时间其实不能做到完全自由,也就说是处于一种安排与掌控之下。[5]居民想要运用地铁作为出行工具,则需要调整个人的生活时间表。例如,地铁部门通过节假日延长运营时间、高峰时间限流等措施,控制人们的出行时间与方式,保证社会秩序。因此,居民的出行计划将必定根据地铁的运行时刻表来安排,这从一定层面上促进了社会秩序的形成。

3 地铁影响下的城市空间

地铁是现代化技术的一种综合形态,它将城市空间从一维向二维进行延展,将城市地上交通与地下交通有机结合,丰富了人们活动的空间,弥补了地面交通的不足。因此,地铁首先给我们带来的是技术上的空间,这是我们最直观的感受。

交通运输领域的每一次进步都在增加人们的出行半径,交通工具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民用航空的出现使得一日千里成为可能,私家车的普及和高速公路的发展则拉近了城市间的距离。但是,乘坐火车、飞机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带有公务或私人旅行性质的出行,绝大多数人的此种出行频率并不会太高。普通市民在城市内部,往返于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之间的日常通勤才是城市日常出行的主流。通常情况下,除去一部分驾驶私家车上下班的市民,绝大多数市民往往需要借助于大众交通工具,包括公交、地铁、轻轨、轮渡等。但是,由于城市区域范围的不断扩大和交通拥堵情况的日益严重,城市居民驾驶私家车、乘坐公交车在上下班通勤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城市现有的道路面积已难以承载越来越多的汽车数量,导致城市拥堵现象频发;同时,步行或骑自行车就可以到达的路途,许多人图省力选择开车,造成汽车可乘人数的的利用率极低,但却仍然占据道路空间。而且,一些没有私家车的家庭,或没有驾驶技术和能力的人,如老人和儿童、残疾者等,在城市轨道交通出现之前,都或多或少受到出行半径小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轨道交通的普及无疑大大提升了城市居民的出行半径。[6]

3.1 地铁的开通使得人们心理距离逾越了空间距离的相对遥远

乘坐地铁,人们在相同时间内的活动空间扩大了很多,市民可以通过所在地区的公共交通主体枢纽或轨道交通站点等重要交通设施之间实现“无缝换乘”,往来于相邻地区之间变得更加容易。以南京为例,从江宁区禄口镇到新街口,若选择公交车出行,要先乘坐709路公交车在安德门站转100路公交车到新街口,全程要3小时,而选择地铁出行,则需要先乘坐地铁S1号线到达南京南站转1号线抵达新街口,全程只需1.5小时。地铁的开通拉近了周边地区与市中心的心理(相对)距离,虽然绝对距离还是很远,但给市民的感觉相对距离并不遥远,这也使得出行者的路径选择更加灵活。

3.2 地铁改变城市居民的居住模式

对于城市居民来说,选择地铁出行,较远的距离可以快速抵达,不仅没有障碍和拥堵,而且比地面交通更加安全。随着地铁优势的逐步显现,很多房地产开发商选择在城郊的地铁沿线附近兴建大型住宅区,不仅房价相对较低,而且环境宽敞、空气清新,居民在选择居住地时逐步倾向于城市郊区。所以,地铁的便利为从中心城区到郊区的扩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改变了传统的城市居住模式,使得居住区逐渐向城市边缘外移,城市规模逐步扩大。以南京为例,自地铁一号线开通以来,江宁地区的房价及居住率大幅提升。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地铁二号线、三号线等的开通,必将进一步改变城市居民的居住模式。

大城市人口的增长,市中心区域人口向郊区分流,卫星城发展的根本就是要解决市区和卫星城之间的公共交通问题,而轨道交通相比于普通道路交通优势十分明显,地铁将大大拓展人们生活的地域空间,从这个意义上看,城市地铁的延伸,对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也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

从城市发展和区域一体化的角度来看,地铁大大促进了相邻地区的地方交往。目前,在北京、上海、香港等轨道交通相对发达的城市,城市轨道交通与城际高速铁路逐渐对接,共同向公交化发展。江苏与浙江、上海等地的紧密联结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地铁的建设。地铁拉近的不仅仅是城市与城市的时空距离,还有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城市生活方式的共享,促进了城市群中各个城市共同发展。

3.3 地铁空间的存在,为城市居民互动提供了新的场所

在地铁空间当中,人们的语言、行为、意识、符号在这里相互汇聚、相互交融、相互矛盾、相互改变,于是形成了另一个空间――社会空间。社会空间可以理解为城市在社会与经济方面呈现的空间特征和状态。由于人类生产力的提高,空间成为物品和产品的集聚地,并具有一定工具性和功能性,服务于人们日常的交换活动。因为空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相关,才具有了社会性。简・雅各布斯认为,“城市最基本的特征是人的活动。”城市空间正是通过承载公共生活和市民活动获得意义,这些活动是一种受到激发而集聚的过程[7]。因此,不同于技术性的空间研究,城市社会空间的应用不局限与对城市空间形态和特征的客观描述,而是发现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变化过程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动因,将空间生产过程和社会变迁过程结合起来[8]。地铁是城市社会变迁的产物之一,从技术空间向社会空间的转向是地铁这种技术性综合体社会化功能的体现,由于地铁空间是城市居民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所具有的公共属性使其担负着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功能,其重要意义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与日俱增。作为一种存在于城市居民生活世界中的空间,对于活动于其中的人们的行为、规范、观念、符号等带来哪些影响与改变,将是研究城市地铁文化的重要范畴。

4 地铁影响下的城市文化

功能学派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不同的文化功能构成不同的文化布局,文化的意义依它在“人类活动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所关联的思想,以及所有的价值而定”。[9]在其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思想下:文化是社会结构体系的工具,文化功能的发挥受各种社会结构层次的制约,文化体系不仅决定人的价值观念,也构成人的行为准则。广义的城市文化简单地说是人们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城市文化在演进过程中,常常以新的物质创造为载体不断发展变化,原有的文化特征在新的环境下调整和升华。城市地铁作为一种物质创造,不仅仅是实体空间的产生,而代表了城市文化范畴内新特征和新变化的处理。如今,城市地铁已经成为城市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乘坐地铁是绝大多数城市居民每天的出行习惯,地铁空间成为人们之间互动的新平台。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帕森斯认为,文化是人类互动系统的产物,而地体作为人们互动的一种媒介,给城市公开规范、城市观念、城市符号注入了新的内容。

公开规范是指群体、组织和社会公开宣布的规范,比如法律规范、道德规范、技术操作规范以及各种规章、规则、制度等,都属于公开规范的范畴。公开规范包括公开宣布的规范、规则、制度,那些虽然没有公开宣布但内化为人们行动指导标准的道德准则,以及为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所认同的行为标准。地铁是一种公共交通工具,在乘坐地铁的过程中,个人行为必须得服从公共行为。比如乘坐地铁应该按照“先下后上”的秩序乘坐,这一行为要求人们互相礼让、遵守通行秩序,虽然是一个很小的行为规范,但能培养人们相互协作、相互理解的精神风貌,也能反映出一座城市的文明素养。近几年,我国多个城市颁布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对不遵守城市公共秩序的行为做了明确禁止,例如:禁止在车厢内吸烟、吐痰、便溺、乱扔垃圾;禁止在车站、站台、站厅、出入口、通道停放车辆、堆放杂物;禁止强行上下列车;禁止携带宠物乘车等等,有的城市还禁止乘客在车厢内吃食物。地铁行为规范的产生本质上充分体现了个体行为服从公共行为准则的观念,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约束言行举止,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安全,懂得替别人考虑,尊重他人感受。这将使城市居民感受到城市文明进步带来的精神享受。

时间上的精确、可控是城市地铁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当地铁进入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范畴,成为日常通勤惯用出行方式的时候,人们的时间观念也随之转变。现代城市是社会财富的创造地,工业化的时间意识使得人们的时间观念由循环变为直线、模糊变为精确、忽视变为珍视。在城市地铁站内,我们经常看到匆匆行走的人们,他们计算着下一个活动的开始时间。地铁时间特征强化了人们的时间观念,反映了现代计时技术对人们时间意识的改变。人们普遍意识到“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种时间观念内化成一种城市观念,它代表着进步,意味着人们向前的目标不断前移。

地铁不仅仅是城市现代化交通运输系统,更是一组符号系统,展示了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精神内涵。城市符号具有无可替代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意义,“城市精神”是城市之魂,而“城市精神”就镌写在一个个城市符号上。城市符号作为一种符号经济,它的社会意义在于:展示和传送本民族、本地域的优秀传统和文化,扩大城市知名度,抬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等。[10]世界各国城市地铁空间都有这个国家、这座城市特有的文化历史气息。我们走进法国巴黎地铁站,感受到是法兰西民族追求自由和浪漫的天性;我们走进美国纽约地铁站,感受到的是美国多元性民族文化。我国的城市地铁空间也不例外,例如南京地铁站内的墙壁设计,都根据站台所处的地理位置选择壁画主题,南京站反映南京城区总貌;玄武湖站以水为主题;中华门站壁画则是有着厚重历史感的南京明城墙,在中华门站文化墙上,可以看到了“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诗词,鼓楼站文化墙上分别用甲骨文、小篆等6种字体写了“东吴、东晋、宋、齐、梁、陈”6个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朝代名称,南京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了地铁地域特色文化,展示了南京这座古城特有的魅力。此外,在地铁空间内,我们可以看到商业宣传、公益宣传,它们传递着一座城市的信息,成为一个城市经济实力、人们生活水平及现代化、城市文化的重要标志。

结语

如果我们走进地铁,仔细观察,会发现地铁对城市带来的社会性改变就在我们周围。这个由人类生产力进步所创造的技术综合体,除了承担它应有的技术功能之外,对城市社会变迁的贡献已经远远超过它的技术价值。人们在地铁空间内互动,各种想法、行为、语言在这里汇聚,所产生的各种社会性现象将继续推动着城市社会的变迁。通过地铁这个物质载体,将有助于我们继续观察、继续思考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文明的进步、城市文化的特点,将有助于我们研究城市变迁的新的动力机制。

参考文献:

[1][美] 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M],王宏周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11―212.

[2][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第10版).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94.

[3]张鸿雁.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解构”与“结构”――新城市社会学的视角[J].社会科学,2012,(10).

[4]朱国顺.上海地铁的风花雪月[J].新民周刊,2016,(4).

[5] 周奥扬.地铁影响下的时空生活变迁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论文,2013.

[6]周奥扬.地铁影响下的时空生活变迁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论文,2013.

[7][丹麦]扬・盖尔,拉尔斯・吉姆松.公共空间・公共生活[M].汤羽扬,王兵,戚军,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47.

[8]钟晓华.社会空间和社会变迁:转型期城市研究的“社会-空间”转向[J].国外社会科学,2013,(2).

轨道交通前景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一带一路”;苏南;创新;建议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5SJB598)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20日

“一带一路”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丝绸之路的用途不仅包括通道运输,还代表与周边各国合作开发的意义。苏南地区自古便是经济中心区域,在我国如今全线发展的洪流中也起到了引领作用。苏南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水路交通发达,位于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地带,在以政府支持的苏南模式条件下,不断达成经济全面升级、产业转型高端化、创新格局的新体系模式。

一、苏南自主创新区整体地域资源现状分析

(一)合宜的地理自然环境和位置。该地区包括江苏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水路发达,航道处于便利的良好状态,京杭大运河便是从古至今著名的水路运输。还拥有淡水湖,长江东西横贯,以此形成诸多自然景点。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造就气候温和适宜、雨水适中的情况,拥有广袤的平原、肥沃的土地,由此苏南地区农业条件极优。从地理位置来看,靠近已然确立经济中心城市的上海也有着重大的优势。

(二)多样化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成就自然资源,由季风气候和淡水湖所带来的水资源丰富,还有淡水湖所带来的水产资源丰富,促进水产经济链的迅速形成。矿产资源也是江苏苏南的一大资源特色,其主要矿藏以黏土、建材和冶金辅助原料等在南部沿江地区尤为突出,其矿产资源转向经济资源的发展前景也极其明显。占苏南比重50%以上的平原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土地资源,以此为建设用地提供空间。

(三)对传统资源依赖过大。对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够广泛,格局上大部分依旧采用传统资源,由此造就了环境污染问题;建设用地比重占用过大,整体布局不够合理;可回收资源的产业链不够完善,导致在基本经济发展中不必要“支出”过大。

二、江苏省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发展苏南自主创新区的优势条件

(一)繁荣的经济与产业多样化。2013年江苏生产总值达59,162亿元,人均GDP达74,607元,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得天独厚的农业条件,促使这片领域自古便是人口众多的地带。渔业也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乡镇企业在江苏苏南率先崛起,苏南乡镇企业起步早、规模大,吸收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当地城镇化发展,工业渐起,农业悄然向工业转变,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盛誉。由于各方面经济快速带动,服务业和运输业等第三产业也迅速崛起,尤其是轨道交通在近几年的发展,也在人力、物料等方面带动整体经济,就业岗位增加。名胜古迹颇多,旅游产业链成熟,为其经济发展给予一定程度的贡献。苏南经济发达,自古便蕴含各种文化遗产,这条文化经济链也尤为令人惊叹。

(二)优厚的教育优势和人才多样化培养。苏南经济发达,文化灵魂自然也很浓重,教育为国之根本,自然也尤为注重。“十五”计划以来,政府对于高等教育投入总量逐年增加;苏南的教学方式较为先进,媒体使用能力和教师学习能力更强,例如在苏南,70.3%的教师认为他们了解教师的专业发展;江苏苏南学校89%的人也有校园网,以此苏南积极打造学习氛围强、学习效率高的教育园区,营造适宜的氛围,充满优良人才的气息。苏南地区院校的职业培训,更加注重能够将高技术和创新能力熟练程序化运用的特殊人才,帮助刺激苏南经济。政府大力号召加大人才投入,省人才办、金融办会同有关金融机构,特地制定并出台关于促进人才与金融深度融合的建议,以此扩大人才创新创业信用贷款规模。大力号召指引人才专长走向的社会组织、机构的兴起及推广,并共同发起创投基金或各类人才投资项目的呼声。

(三)较为国际化的人文环境基础。旅游胜地必然引来国内外人员的流动,在拉动苏南海外经济的同时,也必然引领中国的文化向外输出,再配合近几年高校和国家的推动,海外留学生也从产生化为一大波庞大的团体,对于配合“一带一路”的区域合作化也起到了强大的促进作用。也有一些有实力的机构开展活动,推动国内外学生友好互动。相关政府支持推广国际人才政策,大力实施居住证制度给高校内部的海外留学生,并协调有关部门召开了高层次的关于居住证人员的联席会议,研究并提供相关的优惠措施。

(四)类似于“一带一路”相关政府战略和政策的支持。加快人才国际化,首先对于留学生的居住条件给予一定优惠帮助,落实“留学江苏行动计划”,增添了苏南外交的相应留学生政策,并且使用资金支持五个城市的留学生人才工作,选择的代表团是苏南职业高校,并与东盟各国高校紧密交流与合作,提升专业院校与专业人才的对口率。

三、苏南自主创新区发展建议

(一)秉持创新意识

1、环保意识的树立和可再生能源普及化。苏南地区城镇化程度较大,可以大力支持生产部分节能专利发明,在校内鼓励教育学生探索创新意识,设定相应基金鼓励发明创造。举办相应比赛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

2、能源高效利用化的实现。利用创新性技术,实现能源的多重利用,积极创新类似于农村沼气的可循环应用方式。

3、创立新型经济产业链与“一带一路”相结合。苏南坚持以国家战略所倡导的科技创新为发展关键战略,更加重视优秀的技术、优秀的人才,共同推动创新。并以建设区域性的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市场为运作方向的基本目恕;极实施新的创新链,这是依靠政府政策、企业、教育和科学研究运作的相辅相成而实现的。不断提高区域科技进步、人均劳动产值、研发人员的数量和合格的工作人员在劳动力数量的贡献,并尝试打开江苏省乃至全国各个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新潮流。

(二)产业形势的转化

1、产业高端化。积极迎合全球产业布局的大调整,大力开展资本和商机的选择性投产,加快转化固有产业模式,提升发展效率,发挥行业已有水平并提高。例如,电子信息、机械等方面的产业集群专业能力指数更高、竞争力更强的区域,我们需要增强和维护相应产业中的地位,因此积极推动各“蓝海”行业的快速拓新,应用纳米技术、生物医药、云计算发展和开发产业集群。使用了重点发展、坚持创新的基本方法,特别是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能源的有效利用。

2、积极迎合新一轮创业热潮。随着部分岗位就业困难化,国家相关政策与高校积极鼓励学生创业、积极拉动国内或国外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例如,院校组织就业处部分教师带动学生创业,小语种专业老师或学生寻找相关旅游翻译,或私人翻译,为创立翻译社奠定相应的人脉或经验基础;计算机专业人才可先试着接下相关公司的编程,由小开始,从按要求照本编制到慢慢出现雏形,然后根据市场调研的结果,创作出人气APP软件;高职技术类专业学生也可根据市场行情培养自身成为相关零部件的生产商。

3、产业多元化发展。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国内外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增加,物质、能源、产品等之间的相互输送,或者人才、劳动力之间的相互交流,达成类似于校园内国内人才被引入海外企业的教育新链条。

4、落实好地区内物流业。“一带一路”的区域合作化,必然引起物料的相互运输,对于如今较为普遍的公路、铁路、公路运输,或是苏南地区的水路运输方式,苏南地区可最大限度地先完善自身物流运输链,避免外包或区域合作国家的高成本运输。

主要参考文献:

[1]夏嘉生.苏南及沿江地区矿产资源优势及前景分析[J].地质学刊,2001.2.

[2]卢勇.创新驱动:民营经济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路径[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0.

[3]裴佩.融入“一带一路”自主创新是底气[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5.8.

[4]何科,余文学.苏南苏北投资环境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科技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