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生命的理解和意义

对生命的理解和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生命的理解和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生命的理解和意义

对生命的理解和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0-0106-02

“生命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1968年美国人杰·唐纳·华特士在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倡导生命教育。他的著作《生命教育》一书被认为是第一本生命教育的专著,他所创立的生命教育的理念已经得到了人们极大的重视,生命教育的实践也在全球迅速发展。几十年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都相继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生命教育活动。我国台湾地区在20世纪末也开始推行生命教育,并将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香港地区也开展了丰富多元的生命教育。我国大陆地区在21世纪初个别地方开始推动生命教育的开展,如:辽宁、上海、云南、浙江。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生命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更是有赖于进一步推进和完善。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竞争的时代,也是充满着生存压力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生命越来越被忽视而又越来越呼唤被尊重。

当代大学生面临很多的压力,在诸多的压力下部分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开始变得消极,漠视生命、否定生命、游戏生命、缺乏生命的成就感,进而带来人生目标和意义的迷茫,严重的甚至导致暴力、自杀、杀人等现象。而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认识和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唤醒生命价值意识,确立生命价值目标,最终形成正确的生命信仰,实现大学生个体生命的自由充分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以理性和庄严的态度面对生命。

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迫在眉睫的。通过生命教育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源,教育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

如何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这是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可以采取采取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知识传授与亲身实践相结合的多元途径来进行。

(一)开设专门的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思考:我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要过怎样的人生?我存在的价值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也证明了在大学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必要性,这也是对大学生开展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

1.从教学内容上看,应以尊重生命、发展生命的教育作为教学内容的主线

一方面,生命必须得到尊重,这种尊重包含了对生命的长度、广度、厚度和量度的尊重。人类的生命因为长度的有限而弥足珍贵,生命世界因为存在的广博而获取赞美,也因为拥有巨大的生命力和无限的潜能而赢得尊重。关于尊重生命的教育,既包括生死教育、当下教育,也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教育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生死教育,长期以来科学规范的生死教育在我国大学教育中是非常薄弱的,死亡教育也很难得到认同。应该强调的是,死亡并不是每个人面临死亡的时候才思考的问题,死亡教育也不只是对临终者的关怀。对于生者而言,死亡教育兼具生和死的双重价值,生者如果能正确理解死亡,就能感悟到生命的有限和可贵,从而珍惜生命,积极筹划自己有限的人生,实现对生命的尊重。这实际上也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过程。

另一方面,生命也是一种发展和超越,是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人生理想的向往、生命责任的担当以及幸福人生的把握。发展生命的教育主要包括探寻生命的意义、确立生命的信仰、明确生活的目标、承担生命的责任、创造生活的幸福。

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是人的生存方式,在这种追寻的过程中可以获得精神生命的超越和心灵的安顿。确立生命的信仰是对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生活的前途和命运、人生的状态等命题的最高信念及坚持,是对生活的目的、意义和价值的本质把握和升华。明确生活的目标,这引导着人向世界、向未来,也向人自身开放。如果人被迫只顾眼前的目标,他就没有时间去展望整个生命。承担生命的责任,只有将责任作为个体行为选择的出发点,大学生才能健康成长。缺乏责任意识的人,容易使自己陷入过度关注自我感受及自我利益的怪圈里,无法找到生命的平衡点,从而产生一种生命的挫败感,有的甚至冲动地结束自己的生命。创造生活的幸福,这既是一个伦理学难题,也是一个人生学难题。追求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面对大学生的生命异化、内心孤独、价值迷茫和精神颓废等不幸福的状态,教育者有责任帮助学生走出生命的困顿,引导学生追求幸福、实现幸福、享受幸福,告别郁闷状态,走出焦虑,过一种真正幸福和有意义的生活,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

2.从教学方法上看,整个课程风格宜多元、活泼,可以更多地运用教学媒体、短片欣赏、教学教具、音乐、电影等方式,让学生能有机会从不同的角度探索生命的意义。因此,教学方法也应该是开放的和多样的,如:欣赏与讨论法,通过观看相关的影片和欣赏音乐来加深对生命的思考;阅读指导法,通过向学生布置书目,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故事,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或主题演讲;角色扮演法,通过模拟情境,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加深对生命和死亡的理解;生命叙事法,引导学生讲述生命中发生的故事,加深学生的生命情感的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生命。

实施生命教育课程的目的是希望陪伴学生一起探索生命的意义,不宜说教味太浓。同时,为提高学生的兴趣,鼓励课后与老师多交流。从生命教育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是他人的教学者,更为重要的是学习者,这样才可以真正体味到教学相长的益处。

(二)开展生命体验的实践活动

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触及人心灵的教育。仅靠生命知识理论的传授和说教不能完成,必须结合生命体验的实践活动才能完成。因此,生命教育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生命体验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大学生体验生命的存在与意义,培养生命情感,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

第一,开展野外生存训练、拓展训练、,增进大学生对苦难的体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缺少了逆境的锤炼,脆弱也就如影相随。

第二,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扶贫助困助残,引导大学生学会关爱和施予,增强生命的责任感,体验和感悟生命的价值和快乐。

第三,重视组织实地参观,如: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馆、婴儿房、殡仪馆、监狱、刑场等,使大学生真切感受生命的壮美、生命的诞生、生命的逝去、生命的恐惧,进而懂得欣赏生命、敬畏生命,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提升教师的生命教育素养

在生活中很多教育者也缺少高质量的生命体验,因此应该重视培养教师的生命素养,鼓励教师进行在职生命课程的研修。

一个没有生命活力的教师,不可能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一个深陷痛苦的教师,也不可能为学生带来欢乐和幸福。可以说,一个缺乏生命素养的教师,也不可能培养出有生命素养的学生。因此,教师的生命素养不仅是教师本人生命质量的体现,也是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前提。教师的生命素养,既包括教师作为人的生命索养,也包括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生命素养。当前,关注的多是教师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师德素养,对教师的生命素养关注度不足。缺乏生命情怀的教师,是发展不全面的教师。因此,应该重视提高教师生命素养,成就有生命的教育,做生命型教师,这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四)在大学校园文化环境中创造良好的生命关怀氛围

生命教育在国外发展较早,他们秉持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也把生命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

在大学校园文化环境中应该强调一种生命的关怀,营造良好的具有生命关怀的校园氛围,这种氛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生命情感。生命情感是个体对自我生命的体认、肯定、接纳和珍爱,是对生命意义的自觉及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关怀。积极的生命情感指引人昂扬向上,成为人生的动力。消极的生命情感则充满着对生命的否定,对生命意义的无望,对他人生命情感的冷漠情绪,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命的焦虑。因此,在校园文化环境中,应该重视生命情感的关怀。在大学校园中,无论是宣传栏、校园广播或是校内杂志刊物都应该对此问题进行适当关注。在学校社团平台上,成立生命关怀协会,志愿者定期在校园中进行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宣传活动。另外,也要积极参加社会上的关爱生命的公益活动,组织生命体验活动。此外,学校还应该定期邀请生命教育的专家学者来校开设生命教育的专场讲座,内容可涉及生命意义的探讨、死亡的探讨、及艾滋病对生命的威胁、自杀心理及防范、失落及哀伤调适等等,使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增强对自身生命安全的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提升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

在这样的校园氛围中,大学生能深刻地认识到任何美好或者崇高的理想,都是基于生命之上,没有了生命,一切都是奢谈。每个人经历的困苦荣辱,都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大学生相信生命的坚韧,勇于承担更多的生命责任,磨炼自己的意志,善待生命中的每分每秒,成为一个热爱生命、呵护生命的人。

参考文献:

[1]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刘济良.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生命的律动——生命教育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梅萍,等.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对生命的理解和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医学生 生命教育 意义 途径

1 生命教育的内涵

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专家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看法。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教育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①郑晓江教授认为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让人们能够更好地处理好人生中生命与生活的关系,深刻地意识到自我生命内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而正确地体会生命的宝贵,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追求人生的更大的价值与意义,最终提升生命的整体质量。②

借鉴各种对生命教育的探讨和阐述,我们可以将生命教育理解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一种全人教育。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使学生不仅关注自然生命,更关注自身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是完善人格的至高教育。

生命教育的开展最初源自20世纪60 年代美国,随后在澳洲、台湾等地不断得到发展。③在我国现阶段生命教育的研究还是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直到2000年以后,随着在校学生自杀及伤人事件不断出现,才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开始有了生命意识和生命教育的探讨。但是研究和实践更多聚焦未成年人,在医学生群体中开展生命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

2 医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

首先从对生命的理解来看,人的生命是神圣而宝贵的。追求生命的价值和尊严,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只有对生命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才会珍惜生命。作为今后救死扶伤的医学生,也只有真实地感知自己生命的存在及存在的意义,才会激发他们更好地学习,今后更主动地救助生命。

其次从对医学本身的理解来看,医学关系全人类的健康,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心系人类健康,承担一定的社会道德责任。医学研究和医疗活动如果缺失对人的生命的关爱,那就丧失了医学本身的价值意义。因此在医学教育中,更应将生命意识纳入医学体系中,帮助医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培养其珍爱生命和敬畏生命的生命意识。

再次从医学生教育培养目标来看,我们培养的医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一定的临床技能,更应积累丰厚的人文知识,对生命个体的生命意识和生命质量都有着深刻的思考,有良好的医德和愿意为提高医学事业不断努力的境界。生命教育就为此奠定坚实的基础,是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中不可缺少的基础环节。

最后从推进医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来看,生命教育本身就是人文教育中很重要的内容。在医学生专业知识教育中融合生命教育,可以扭转以往只看病不见人的机械化教学,帮助医学生更好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满足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3 学校开展医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1)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是实施生命教育最基本和最有效的途径。学校要高度重视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将生命教育纳入医学生必修课程,引起师生重视。教学部门编排生命教育课时,配备专门的教师,编写专门的生命教育教材及生命教育教师手册,让生命教育的内容更系统更完整。例如生命教育课程内容可以包括生命历程、生活急救常识和操作、突发灾难危机处理、中国传统文化、医学发展历史和社会学、法律、心理方面的内容。

(2)打造立体化的生命教育体系。生命教育应该是系统而全面的,生命教育应该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生命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学校课程传授方面,还应该贯彻到医学教育的各个阶段。例如临床五年制的医学本科生不止在本校学习基础知识中有生命教育内容的渗透,在后期临床医院见习实习期间都有生命教育的延伸,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这需要学校和临床医院的全面配合。

(3)开设生命教育第二课堂。医学生生命教育要采取多种形式,努力打造好生命教育第二课堂,在医学实践中去贯彻生命教育精神。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提高学生认识生命价值,体验生命意义。例如可以开设一系列生命教育专题讲座,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关注生命。还可以通过组织医学生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关注身边弱势群体,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关爱他人,奉献社会,从而增强生命的责任感。

(4)加强教师生命意识素养建设。教师是生命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主体。学校应该把教师培养纳入生命课程体系中,通过系列化的整合和培训,提升教师生命意识素养建设。教师自身也要不断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科学健康的生命教育意识和生命教育辅导教学技能,全方位地进行教学渗透,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实施人性化教学,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典范,在师生双方共同的互动中获得生命质量的提升。

(5)创设充满人文关怀和生命气息的文化氛围。学校要利用一切教育资源,积极主动创设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营造学生尊重真、善、美的环境氛围,促进医学生在更好的文化氛围中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党团班级组织的作用,发挥各种学生组织的作用,开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教育精神、制度理念、校园软硬环境营造建设等方面不断强化生命教育的氛围。例如学校利用创设“生命意义展室”,组织医学生每逢入学和毕业,都到生命意义展室来上第一课和最后一课。

对生命的理解和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命教育;体育教育;价值拓展

1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关照人的生命、关怀人的本质与内核,作为重要的教育方式在人的生存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生命教育所具有的内涵,可以从下面几个方向来进行理解:第一,要重视生命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让学生们学会以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面对人生,这是从重视生命这一角度来对生命的内涵进行理解的;第二,要让生命教育联系日常生活,使生命教育的内涵更好的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在日常生活实践过程中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怀,这是从生命实践这一方面来对生命的内涵进行理解的;第三,要关怀生命,对生命进行终极关怀,这是从批判过程理性化的角度来对生命教育的内涵进行理解。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知识型教育,更是一种体验式实践性教育。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们认识到生命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认识到生命存在所具有的意义,让学生们学会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使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能够更好的实现。

2生命教育与体育教育的相通性

2.1生命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形式

生命教育以关怀生命为起点,教育应将生命教育作为出发点,完善生命存在的形式、实现生命价值是教育的目标。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在实践过程中尊重生命与赏识生命的过程。体育对生命的关照体现在身体的历练、社会规训的形成和精神生命的诉求上,体育蕴含深刻的生命内涵,有完整的生命信仰崇拜体系,是一种身体实践的仪式操演,生命象征性的隐喻意味深刻。学校开展体育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不断锻炼学生的体魄,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并且能够掌握各种各样的运动技能与技巧,不断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充分发挥学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学校进行体育教育主要的原因就是要增强学生的身心的不断发展,促使个性的不断完善。无论是从体育教育的过程还是体育教育的目的来看,体育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要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融入生命教育,体育教育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目标是不断促使生命本身意义与价值的实现。

2.2体育教育是生命教育实现价值的独特形式

人体的健康状况会对生命产生直接的影响,也可以说要想保证一个人具有长久的生命就必须要具有健康的身体。学校体育教育能够让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与技巧,所以,学校体育教育是进行生命教育的基础与前提,它能够促进生命教育的实现与发展。在生命教育当中,必须要注意的就是要认识到生命具有可塑性,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提高生命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学校教育能够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与良好的心态,这对于自然生命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体育教育能够使学生不同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与毅力,不断塑造自身的个性,在不断进步中实现生命的价值。所以,学校体育教育对于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实现,生命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学校教育这个实践过程,能够促使学生塑造自然完美的生命,不断实现自身的生命的价值。所以,在生命教育过程当中,学校的体育教育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3体育教育中生命教育的不足

3.1体育教育中生命教育的意识淡薄

长久以来,人们几乎都习惯从社会这一方面来对教育进行认识与理解,进行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不断促进人的发展,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种各样的人才。为了能够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型人才,这就使得教育培养的人才几乎都是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的。教育将培养人才当成了一种机械化的过程,只是一味的达到某一固定的标准,但是却忽略了对于受教育者本身的认识,使受教育者没有充分的理解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能够充分体会到生命的多姿多彩。

3.2体育教育教学各评价指标缺乏对生命关爱

在过去对体育教学进行评价的时候,主要注重的是学生是否听从体育教师的安排与指挥,学生是否遵守体育课堂上的纪律,是否能够按照老师的姿势与规范来进行体育活动等。这就使得对体育教学进行评价的时候缺少生动性与灵活性。在这个评价体系下,要求学生要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体育活动,要严格遵守体育课堂上各种死板的纪律。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的天性得不到发挥,致使很多学生失去了对于体育课的兴趣,打击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没有体现出对学生生命的人文关怀。

3.3体育教学忽略生命教育的内容

当前,我们国家的学校进行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为学生的升学提供便捷的途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学生的升学需求而服务的。为了能够加分而进行体育教育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教育一个主要的教育方向。所以,当前很多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的课程都是针对于考试而设置的,无论是体育课程的要求、项目还是体育课的时间都是将考试作为前提,没有关注学生个体的身体素质及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学生上体育课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接受某项体育技能,为了能够在考试当中得到比较理想的分数,却忽略了体育教育的本质,没有提高自身的生命素质。以得到更高分数为主要目的体育教育严重偏离了体育教育的本质要求,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及身体素质的发展,也达不到生命教育对于体育教育的要求。

4体育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措施与路径

4.1增强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意识

生命教育理念表现了对于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它认为生命就应该是多姿多彩的,而且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也包含了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将生命教育加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将学生作为教育的出发点,要做到爱护学生,重视学生,尊重学生。学校体育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爱学生。这就要求学校体育教育要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不同需求,考虑到学生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给予每一个学生相同的关爱,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体育教育给他们带来的关爱与尊重,建立轻松和谐,相互关爱的体育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

4.2构建体育生命教育内容体系

在生命教育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要承认生命是一个整体,生命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素共同组成的整体。将生命教育融入到体育教育当中,学校体育教育就必须要注重学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增加学生的思想品质,促使学生身体与品德的共同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特的生命的本质。生命教育的理念指出,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要充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好的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生命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非常注重人对于现实生活的需求。所以,学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更好的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以满足学生的日常生活需求作为体育教育的出发点,将学校体育教育更好的融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当中,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促使学生积极的体验生活,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4.3探求体育生命教育模式

生命教育非常注重对于生命的体验的思想,强调主体应该充分体会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并且能够创造生命的价值,不断增强自身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学校在对体育教育进行设计的时候,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命的观念,要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价值,针对生命的价值来设计满足生命需求的体育活动,让学生能够在运动的过程中不断认识到生命的意义,体验多彩的生命。针对这些要求与目标,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体育教育,设计体育活动,让学生对生命的体验真正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第二,就是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体育教学,并且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并引导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的发展;第三,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调动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且能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享受体育活动,掌握体育活动的技巧与方式;第四,要注重在情感上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心灵感受能力,促进学生思想道题品质的提高。

4.4生命教育纳入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学生的生命不仅仅指的是肉体生命,还要包括精神生命,只有这样才能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所以,在对体育教学进行评价的时候,我们要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不仅要评价学生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合作精神以及乐观的心态等。生命是一个不断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所以,在设计各种评价的内容与方式的时候,要针对个体的不同的成长的阶段,遵循学生的生命的天性,而且要关注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的感受,要做到尊重学生,关怀学生,使评价指标真正能够满足学生生命的发展需求。

对生命的理解和意义范文第4篇

1 生命意义

生命意义是幸福感的一个积极的预测因素,它作为一种积极生活的状态,是指个体对生命的感受,是个体对生活的目的、方向和态度的看法(唐晓鸣,2008)。生命意义具有许多积极的功能。较高的生命意义感可以缓冲压力对生理的影响;生命意义与高自尊、控制感、外向性、有效的应对方式、生活满意感等都呈正相关。当个体存在压力与疾病的情况下,生命意义也是生理、心理健康的一个稳定的可靠的预测指标(盛正群,2007)。而生命意义的缺乏则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如弗兰克尔(2001)认为当个体在追寻生命意义过程中,如果遭受挫折的话,人就会产生“存在空虚病”,严重者会导致“心灵性神经官能症”。另外一些相关研究认为意义缺乏会导致物质滥用、自杀、缺乏希望、自我怀疑以及焦虑。

2 生命意义的相关研究

生命意义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指标,国外一些相研究认为,生命意义与幸福感、焦虑、抑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生命意义存在与发现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病人的痛苦,甚至促进他们的康复。生命意义可以通过某种途径影响人的社会功能和生理机能。如Wong(1998)认为,生命意义赋予生活一种目的感、个人价值和成就感。对生命意义的体验能让人们超越消极的体验,并能提高健康、积极的生活。Jaarsma等(2007)对癌症病人的生命意义的研究发现,对生命意义的体验与心理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焦虑、抑郁呈显著负相关。Kashdan等(2007)在好奇心与幸福感和生命意义的关系中认为好奇是获得和保持幸福感及生命意义的机制。较高的好奇心特质和特定时间的好奇状态,能够预测更多的存在的意义。

在国内,不少研究者也意识到生命意义的重要性,并做了一定的研究。盛正群(2007)在研究中发现,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总体水平较好,半数以上的学生意义感较高,只有7. 42%的大学生生命意义感较低或者体验不到生命的意义。赖雪芬(2001)等对地方高校的大学生的研究却发现,调查对象的生命意义感总体处于偏低水平。另外,周娟(2008)在调查生命意义与自我和谐研究中发现,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这两个变量对生命意义有预测作用。耿永红等(2008)的研究发现:自杀意念与生活意义感、消极应对、自我接纳呈显著负相关,与积极应对和自我评价呈显著正相关;生活意义感和消极应对是自杀意念形成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在学校接受各门学科的专业教育,却缺乏生命整体的意义和生存相关的知识。根据一份针对上千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大学生中感到“较空虚”的占到12%,感到特别空虚的也有5%(马莹,2010)。大学生让自己忙于学习、社团活动和文体娱乐活动,但莫名的空虚、惆怅和孤独感仍时有出现。他们在应对人际冲突、社会现实所带来的挫折与挑战时容易产生心理适应上的困难,虽然忙忙碌碌,却不知目标的意义何在、追求的价值何在。

3 实现生命意义的途径

Frankl提出了实现生命意义的三个基本途径:通过创造一种工作或做一件实事、通过体验某件事或遇见某个人、通过我们对于不可避免的痛苦的态度。根据Frankl提出的实现生命意义的基本途径,结合我国大学生生命意义的现状,提出以下几条培育大学生生命意义的途径。

3.1 保持创造价值的恒心

就Frankl对人生意义的看法而言,帮助别人、使人快乐、或者使周围的人感到快乐的微笑,也同样具有创造性价值。创造价值就是个体生命能给予世界的诸般大小不等的真、善、美。工作是发现生命意义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但简单的机械工作是不够的,人必须把握工作背后的意义和动机,只有这样,人才能在对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的感悟中实现生命的意义,积极的、创造性的、有责任感的态度赋予工作以意义。

对于大学生来说,特别是新生,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把握学习的意义和动机,明确他们的学习目的,确立学习的目标特别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将计划化为行动,并且能坚持下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有效的举措,在生涯规划过程中,对自己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同时能够对未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目标,如果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生涯规划去努力、去实行的话,有利于学生去发现学习的意义以及生活的价值。

3.2 增加爱的体验

弗兰克尔把爱从一种感情行为转化成一种有意识的行为。通过体验某种事物,如工作的本质或文化尤其可以通过爱体验某个人,实现经验性价值,从而发现生命的意义。弗兰克认为,爱是进入深人格核心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实现人的潜能,使他们理解到自己能够成为什么,应该成为什么,从而使他们原来的潜能发挥出来,爱可以让人体会到强烈的责任感,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在体验爱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大学教育除了知积的积累,更注重的是情感教育、人格教育。大学生活中实践活动的参与,能够培养学生广阔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爱的能力。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承担责任的能力,同时能够学会与人相处的方式,培养学生爱与被爱的能力。

3.3 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弗兰克尔认为人对命运的选择完全取决于人的精神态度,即使面对无法抗拒的命运力量,人仍然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和立场,通过实现态度性价值人们可以改变自己看待事物的视角,了解对于自己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从中获得新的认识。当人们面对苦难时,重要的是人们对于苦难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用怎样的态度来承担苦难。人的存在表面上有消极的方面,哪怕是痛苦、罪过和死亡,若以正确的立场和态度对待它,可转变成积极的东西,转变成某种成就。弗兰克尔认为许多症状都是由不良的态度导致的,通过改变态度可以使这些症状得到缓解。

大学生不管在学习还是在社会实践中,都难免会遭遇不同的挫折,这些人生的苦难不可避免,关键是以怎样的态度来看待这些苦难。培养大学生乐观、希望、爱、负责任、仁慈、宽容、友谊、同情心等积极人格特征,能够让人自身的积极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创造幸福,拥有有意义的幸福人生。

3.4 加强适应性教育

加强大学生的适应性教育,就是增强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对挫折跟困境的能力。大学生增强自我教育意识是超越空虚、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根本保证。大学生应当积极参加学校各种有益的社、团、文体活动,在活动和交往中,提高对学校和自我的正确认识,克服认知偏差,提高适应能力;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计划,使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条不紊,忙而不乱;学会控制和消除消极情绪,学习采取如自我宣泄、请人辅导、代偿迁移等措施加以控制和减轻心理负担;加强意志锻炼,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除了学习以外,还应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绘画、音乐、书法、打球等),使困扰的心充实起来。

3.5 重视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开展,就是要培养学生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帮助学生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热爱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谢曼盈(2003)的研究显示:生命态度倾向正向的人,生活态度满意度高、在生活适应上有较好的表现,对自己生命评价也较高,在生活态度上也较为积极,较易于和人建立长期的关系。学生若能从小开始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个人独特的生命过程,就会对生命更为看重,也有信心找到生命的真义,因而更能肯定自我价值与存在感,顺利度过青春风暴期,珍惜生命。

生命教育的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心理危机的识别、有效自助、他助与求助等。生命教育的过程可以结合生动、感性的事例,启发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进行深刻思考。另外,生命教育的开展不仅包括开设生命教育课程,还必须把生命教育的理念贯穿在大学各门课程中,在讲授课程的同时,尽量帮助学生摆脱生命困顿,获得快乐与幸福成功的人生。班主任、辅导员和心理专职教师应该成为大学生生命的领航员。

4 生命意义研究展望

对生命的理解和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西方文化;生命价值观;教育启示

生命问题是人类终极关怀的大课题,生命展开之时也是死亡之旅的伊始。人类在这一最古老、最复杂的问题面前,从来没有停止过思想的脚步。西方文化源于希伯来文化和希腊理性精神,极具悲剧意识,历代西方哲人都对生死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西方宗教更是以生死问题为核心而构建。了解西方文化的特征,研究西方文化中的生命价值观内涵,对我国生命价值观教育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一、 西方文化的特征

文化是人性的主要表征和人类所独有的生存方式,也是生命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西方文化具有其独有的特征,在历史的河流中不断融合,孕育出独具西方特点的生命价值观。

(一) 科技理性

希伯来宗教文化和古希腊理性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这两大文化在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共同孕育了文艺复兴后的西方近现代文化,以科技理性和人文理性为主要特征。在西方文化中,自然科学与哲学思想始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天人相分”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成为西方文化的主要命题,造就了西方人敢于冒险和勇于拼搏的生命精神。中国人控制和征服死亡的方式主要是炼丹、研制长生不老之方,而西方人则主要通过医学等科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抵御死亡、延长生命。

(二) 宗教性

西方文化一直与宗教有着不解之缘,基督教与天主教的思想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西方人基本的生存状态。西方传统的生死观重死轻生,认为人生就是背负原罪、同时按照宗教仪式进行赎罪的历程,人生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赎罪、等待末日的审判,以便死后能够进入天堂,所以追求来生、追求死后的超脱是其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们看来,所有的生和死都是由万能之神安排的,生命始于创世,历经罪恶和赎罪,最终通过死亡得到拯救,进入天国,永享快乐。这种观念作为一种许诺或空想,的确具有一定的虚幻色彩,但它也强调生命的神圣性和重要性,极力反对任何对生命的轻贱与自残,在训诫人类弃恶从善,乐善好施,以及规范社会和人的行为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 个人本位

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追求一种个人本位的人格理想,它充分肯定人作为有理智、有尊严的独立个体的地位及其存在的价值,追求一种个人本位的人格理想。个人本位强调个体是人类社会结合的基础,主张权利与义务、自由与责任的对等,认为个体必须以独立的身份和权利为社会群体服务。在西方人看来,生命就是一种权利,生命只有为自己的目的而活才有价值,死亡则是人生的一种凝聚力,意味着生命的另一种延续。西方人不把个人生死同他人和社会紧密联系,认为生和死都是个体的权利,人有权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生存或死亡方式。

二、 西方文化中的生命价值观内涵

西方人的生命价值观主要是从终极(即死亡)的角度来看待生命的,但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的内涵,大体上经历了一个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前进的过程。

(一) 古希腊罗马奴隶制时期

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们就开始对生命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探索生命的本源及其意义所在。米利都学派认为人和万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是感性直观的自然物;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生命是由肉体和灵魂组成的和谐整体,灵魂因具有神性而获得不朽,可以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普罗塔哥拉认为人并非单纯的自然物,人的本质属性在于其社会性;亚里士多德从社会性和理性原则出发,把人定义为社会伦理动物,认为生命的本质就在于节制欲望和遵守德行;伊壁鸠鲁人在本质上是寻求自然本能快乐的动物,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满足肉体快乐和追求精神享受。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生命价值观认为人的生命是理性自主的,只有经过彻底的反省和感悟,才能实现生命的意义,活出生命的价值。更深层次说来,生命必须以行为之是非善恶为标准,只有以高尚的价值观作为反省的标准才能算是活得好、活得美,否则就活得毫无意义与价值。

(二) 中世纪时期

该时期基督教在西方取得统治地位,主张上帝对人的绝对统治力,以神性否定人性。基督教哲学认为,上帝创造了万物,灵魂和肉体结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人与生俱来的“原罪”是人无法摆脱其肉体生命局限性的根源所在,人只有接近上帝,信仰上帝,通过在现世中永无休止的赎罪修行,方能完善己身,获得生命的意义。这就给这一时期的生命价值观烙印上了一层浓厚的神学色彩,认为人的现世生命在于奉献和牺牲,为他人和耶稣奉献自己的一切,只有消除个体生理的、自然的欲求,普爱众生,信仰耶稣,才能求得来世灵魂的解脱,进入生命的最后归宿――上帝的世界。这样,生命的自然欲求和精神需要就被一种外在于生命的神圣事物所决定,人离开自身的本质规定而成为上帝意志的表现,中世纪由此陷入“黑暗的时代”。

(三) 文艺复兴时期

这一时期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迷雾,以人性否定神行,肯定生命自身的价值,成为一个激活生命的时代。这一时期的生命价值观认为,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生命的自然欲望和本能需要都应该得到满足,人人生而平等,要求把人性从神性的奴役中解脱出来,恢复生命固有的尊严,确立生命的价值。文艺复兴后,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现代西方哲学对生命问题也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叔本华认为,人的内在本质不是理性而是意志,而这一意志的最大特点就是对生命的强烈欲求。首先,死亡是人生的必然归宿,是一个不可逃避的事实,但死亡并不能触及生命意志,人应当克服恐惧,坦然面对死亡。再次,欲望是人生痛苦和怕死的根源,彻底抛弃欲望,就能够真正做到“在死亡中生活”。然而,尼采以激情人生论扬弃了叔本华的悲剧人生论,他的生命观是现实主义的生命观。尼采认为,世界上没有另一个灵魂世界的存在,死亡就是生命的结束。其次,尼采第一次公开宣布“上帝死了”,他认为只有彻底打倒上帝,人类才能具有新的生命和人生,实现价值的重新回归。

三、 西方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启示

生命价值观教育是通过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从而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珍惜有限生命,建立起乐观、积极的人生观。西方很早就开始了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而目前我国生命价值观教育形势十分严峻,了解并研究西方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启示,对我国生命价值观教育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 兼顾生死,达到生死之间的平衡

对生或死的任何一种偏执都是对人生的误读,要真正地体悟生命、坦然地面对死亡,就必须在生死之间建立互蕴互补的矛盾统一关系。生命与死亡只有通过对方才能获得各自的规定性,实现其价值和意义。死亡是组成生命的自然动力,如果抽离了生命的意义,死亡也便没有意义而言。西方文化中生命价值观关于死亡的一切思考,都反映出人类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因此,我们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应从生死相联的角度加以考察,不仅要重生、优生,更要重死,优死,从而真正实现向死而生,达到生死之间的相对平衡。亦即,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必须以对死亡的认识为前提,只有正确把握对死亡意义的理解,人才能相应地确立自己的人生态度,建立社会生活的行为原则和价值体系。

(二) 实现个体性与社会性的有机统一

个体与社会是部分与整体、特殊与普遍的密切关系,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也是人的社会。西方文化中个体本位的思想片面地强调生死的个体性,与中国传统文化过分强调生死的社会性都是不可取的,就相当于人为地割裂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极易造成生命价值的偏差。因此,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必须辨证地扬弃各自的片面性,既要大力弘扬东方人的生死智慧,追求生死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又要充分肯定西方人对生死个体性的提倡和推进,从而在个体与社会两个层面构建科学、合理的生命价值观,实现生命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的有机统一。

(三) 坚持生命价值观的科技理性和人文理性的统一

通过对西方文化中生命价值观的研究可知,生命价值观的科学理性重在关注人的实存主体、终极关怀、终极实在等形而下学层面,主张从生理学、心理学、人种学、医学尤其是临终护理等方面考察生死问题。而生命价值观的人文理性则强调人的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知性探索、美感经验、人伦道德等形而上学层面,主张从社会学、宗教学、哲学、美学等方面考察生死问题。在生命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关注生命的物质存在实体,又要关注生命的精神需要,只有对生死的多重属性进行形下与形上的全面考察,坚持科技理性和人文理性的有机统一,才能使科技理性与人文理性共同促进科学生命价值观的建构。

[参考文献]

[1]陈四光,金艳,郭斯萍.西方死亡态度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6(1):65―68.

[2]冯沪祥,中西生死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43.

[3][德]叔本华著,石冲白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