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命教育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加强工作部署,细化责任分工。
为了全面落实好创城各项工作任务,XX成立了创城工作小组,将创城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细化,按照责任分工积极开展工作,并定期开展工作例会,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道路秩序管控,加大违法查处力度。
交警大队开展各类违法整治行动,X月份以来,共开展违停车辆治理行动XX余次 ,累计张贴违停处罚单XX起,查处酒驾XX余起,超载XX余起,非机动车行人违法XX余起。
(三)加强整改、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群众出行的良好环境。
交警大队提高交通设施巡逻力度,重点对施工路段安全隐患进行排查,积极对隐患路面进行维护,自X月份以来,累计更换护栏XX余起,信号灯配时调整X处,修复空中指示XX处,排查辖区内施工路段隐患XX处,信号灯维修XX余起。
(四)持续深化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提高电动自行车头盔佩戴率。
根据支队工作部署,大队各单位根据工作实际配合开展路面劝导,发放安全头盔,共劝导未带头盔违法行为XXXX余起,头盔发放量XXXX余个,显著提升了本辖区的电动自行车头盔佩戴率。
1.需树立正确的学前艺术教育理念
在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具体实践活动中,儿童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各个学科就成为儿童学习的主要内容,艺术教育也是其中之一,但是那些涉及到儿童情感与精神等的艺术学科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日益下降,特别是艺术思维模式日益不受重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对其以后的健康发展也较为不利,所以,在生命语境下,学前教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理念,科学合理的运用生命教育理念开展学前技术教育,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效率和价值。
2.生命语境下充分利用其哲学根基
生命教育的基础是深厚的哲学根基,根据人的生命特征,从儿童的生命出发,采用恰当的系统性教育,激发其生命意识,拓展精神世界,挖掘生命的潜能,提高生命质量,关注儿童生命的整体性,健全人格,不仅关注自身的生命,还尊重他人的生命,提高生命的价值。在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以追求生命为本体,尊重生命价值与人格尊严为前提,以人的整体性与可持续发展为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探索生命的存在。以哲学的角度来看,对生命的意义已经死亡进行解读,对生命存在的合理性确立依据,对教育过程中忽视生命的误区进行纠正,从而构建生命教育的理念。
3.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多层次意义
生命教育是对生命多层次认识的教育,包括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和提升生命的价值等。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真爱生命,更加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主动的创造生命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局限于儿童关注自身的命运,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热爱和尊重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的重点在于关注人的生命,以及人的生命的价值所在,要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活和尊重生命等,包括珍惜人类共同的生活环境。在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活动中,生命是教育的追求与价值,应该对其多层次方面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价值。
4.重视德育教育范围中的生命教育
目前,根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生命教育的研究属于德育研究范围,德育的研究而往往以生命为主题,所以在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中,需要重视德育范围中的生命教育。在学前艺术教育过程中,各级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从而提升生命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中心,强调人的重要性,特别是人的生命的重要性,从而充分体现生命教育的意义。
二、总结
关键词:生命化;生命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德育
当前大学生自杀事件在高校中常有发生,生命教育越来越引起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形式有三种:(1)开设生命教育课程;(2)渗透于专业学科课程教学中;(3)开展体验活动(如拓展训练等)及专题讲座。调查研究发现,单独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存在师资难度和短暂型等缺陷,而专题讲座的内容零散,效果难以持久,所以将生命教育融合到其他学科教学中是一个现实而有效的途径。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育内容的相近与相关性上,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能融合生命教育的理念与知识,分担相当大一部分生命教育的任务。那么,在该课教学中,应如何体现与践行生命教育?
一、在教学方法上体现生命教育的理念
生命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是“生命化的教育”,它将个体视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有尊严与价值的生命,从而尊重个体的独立性与差异性,关注生命的自由成长。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改变学生的思维和行为,让学生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认识生命的意义,并进而去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这与德育的目标在总体上是一致的。只有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真正秉承“生命化”的教育,才能使教育深入学生内心,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教育理念最终会通过教育与教学方法来体现。
1.“问题中心法”教学创设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充分满足学生对“尊重”的需要
生命教育的理念实质上是对个体生命的敬畏与尊重,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包括教师所持的平等的态度、对学生独立思维的尊重、对个体人格的尊重等。
教师的任务,不是将某个所谓“正确”的观点灌输甚至是强加给学生,而是需要倾听他们心灵最深处的声音,然后以平等的态度探讨、引导,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成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会涉及种种社会现象的剖析,可以将这些讨论置于课堂之上,鼓励学生进行思考、思辨,然后将自己的观点同所有人分享。老师的角色在于辅助、引导,而不是斥责、纠正。这样,学生更能够抛开顾虑充分地思考、大胆地发言。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个体都有获得社会尊重的需要。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对社会的价值。
2.“小组协作式学习”鼓励学生课外的探索与实践,充分展现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
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按照个体自身发展的规律将其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同时也是德育的核心目标。
将课程内容同社会现实相融合,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会使他们的生命获得更自由、更全面的发展。
“小组协作式学习”主要体现在该课的道德实践环节中,其具体操作方法是,学生自由分成4~8人的小组,每组确定组长负责具体工作的安排,小组自由选择或自行确定道德实践的选题。除选题外,小组需确定每位成员的具体分工和实践计划,并将其形成书面材料交由老师备案。
小组经过半个学期的调查或实践之后,形成调查报告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汇报时需做PPT。汇报后老师或其他同学可以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提问,汇报人所在小组的所有成员都可以进行回答。调查报告的分数由每组选出的“评委”进行打分,各“评委”的平均成绩即为最终得分。
在这种小组协作的形式中,教师只起了监督和引导的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对社会的认识,学会解决某些社会问题的方式,学会将自己的利益融于社会的利益;另外,小组协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人际沟通的平台,增加了他们人际交流的机会,锻炼了他们团体协作的能力。
3.“情感体验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生命感悟,使他们真正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人是情感与理智兼具的动物,生命教育的理念重视人的情感的丰富性。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情感体验式”教学充分调动了情感的力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打通了学生感性与理性的通道。这样到达学生大脑的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识,而是通过各种情感体验产生的真实的感受。
二、在教学内容上实现德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生命教育的内容可以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得以呈现,后者的教育目标包含着前者的部分教育目标,用生命教育的视角去剖析道德教育的问题,往往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1.珍惜生命之美好与德育内容的融合
生命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珍惜生命,包括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甚至是动植物的生命。而这正是学生道德修养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品德教育中如果能真正树立起学生的生命意识,一些道德问题便也可以迎刃而解。
2.担起生命之责任与德育内容的融合
品德教育的难点和重点在于个体责任感的养成,这一点同生命教育的要义不谋而合。爱国、爱情与人生、道德、公德,无不是对个体责任感的要求,因此,这些章节的学习,实际上是关于个体对生命责任的探讨。
3.体现生命之价值与德育内容的融合
要想让生命绽放出异彩,必定要寻求人生的意义,体现生命的价值,而这正是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
为了更好更具体地说明生命教育与德育在教学上的融合,特提供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中贯穿生命教育的部分教案:
生命是什么?一个人的生命应该由哪些部分构成?(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讲授:生命具有丰富的层次。
与其他生命存在相比,人的生命更加绚烂多彩。它既遵循生物体共同的运行机理和规律,有生有死,又在后来的社会化进程中反映出巨大差异。人的生命,在不同的层次上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第一层次:自然生命
自然生命是人的生命存在的物质载体和本能性的存在方式,是最基本的生命尺度。人的自然生命具有动物性、本能性、功利性和有限性等特征,它是人的一切存在的基础,是人的一切高级生命存在的物质前提。没有了这个基础和前提,人的其他生命形式也就无从谈起。
第二层次:精神生命与社会生命
人的肉体生命所关注的是人的生理、物质欲望的满足,是形而下的肉体享受,是对于自身的物质、感性、有限性暂时的实现。人在实现自己肉体生命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人的意识的萌生、精神的关注和价值的指导,那么它就仅仅停留在动物的生命层次,而不成其为人的生命。正是有了精神生命的存在,才使人的生命有了人文意义和价值,有了理性的意蕴和道德的升华。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确,人总是处在“社会关系”之中,并承担一定的角色。人的生命是在一定的社会框架中展开的,受社会因素的制约。因此,人的生命是人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经由社会规范后的高级形态。
第三层次:超越生命
人类与动物区别最大的地方也许就在有超越性精神生命了,包括人之精神、意识、思维、心理等等。人之精神生命最大的特征即在其“超越性”。
将自然生命视为生命的全部,导致对生命的虚度或漠视。
社会性生命与超越性生命的存在使得我们必须重视生命的意义。
由此,我们便可以在死亡面前寻获人生意义之所在:既然我们的生命不仅存在于现在,还可以存在于未来,那么我们就应该也必须好好地把握生活,珍惜生命,创造价值,让人生精彩绝伦,以使我们的社会性生命和精神性生命在自然生命终结之后,还能得到更好地、永远地延续。这便是关于人在死亡导致的虚无性面前寻找生命意义何在的答案,这也是我们需要人生奋斗的根本理由之一。
结合上面所说的生命的内涵,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没有劳动能力且需要人照顾的婴儿或者病人,有没有人生的意义?第二个问题:金钱或权力是否可以作为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
(1)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总结:因为生命的丰富性,个体生来就有着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从出生看生命的意义:个体生命的诞生就是一种绝无仅有的巧合与机遇。
(2)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总结:劳动和贡献才是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
为什么说劳动和贡献是人生价值评价的尺度?
首先,劳动和贡献充实着我们的实体生命。劳动是我们生命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其次,劳动和贡献充实着关系性生命。你从劳动中获得了社会和社会成员的尊重;你通过劳动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你的痕迹,即便你死后,这些痕迹依然会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
最后,劳动和贡献是唯一能够同时满足人的全部生命需求的衡量标准。
可见,对“生命”的剖析,使得本章的讲授更加深刻。
教学实践证明,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贯穿生命教育,同该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并不冲突,相反,生命教育的理念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使德育更深入学生的内心,更加促进了学生道德的内化、人格的成长。
(一)开展生命教育是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作为以后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主要团体是现在的青少年,可以说现在青少年的质量奠定了以后国家和名族的未来和命运。在校园积极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生活技能和生命质量,促使他们拥有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成才的愿望;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国际竞争力,增强他们在国际开放、复杂环境中的应对能力。
(二)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与变化的迫切需求
现代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的交流、合作提供了便利,为青少年获取信息、扩展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但是由此产生的负面因素也同时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等消极的因素导致一部分青少年的道德观念模糊、道德自律性下滑。因此,迫切地需要培养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以抵御这些不良因素的侵蚀。
(三)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由于当今社会物质生活的日趋丰富多样、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使得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成熟期明显提前,因此较之从前极易产生生理、心理、道德的失衡现象。长此以往,由于生理成熟过程中出现的困惑不解不能得到及时的指导,对无法预测但常常发生的隐性伤害难以应对,就会导致部分青少年心理脆弱、产生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因此,青少年需要积极的引导、科学的认识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正确理解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
(四)开展生命教育是现代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校园教育中,关于生命教育缺失太多。全校应该全方位的下通知,一定要加快开展校园教育的改革,从心理、生理、伦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校内校外的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的系统、有机整合,积极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善待生命、热爱生活,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健康快乐成长。
二、增强校园生命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一)拓宽生命教育渠道
生命教育是对人的认识,教育内容涉及科学、品德、艺术、劳动、体育等等各个领域。非常重要的生命的一种教育。所以,生命教育可以与多个学科的教学课堂、课外实践活动、专题报告、校园文化建设、道德与心理教育等有机结合在一起来,充分利用与整合校园的各种优势资源,积极调动教育工作者的参与性,以达到有效增强生命教育实效性的效果。通过各种渠道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二)重视生命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增强生命教育实效性的又一重要保障。因此,要重视对教育工作者的培养。例如:定期集中培训教育、组织现场教学观摩、观看相关的视频教学资料、举办宣导生命教育观念的专家讲座、读书心得交流会等方式。
(三)重视家庭与社会的力量,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
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校,还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参与。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要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子女的生命教育,通过亲子沟通、青少年身心保健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家长掌握家庭管理与人际沟通的知识和技能,营造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鼓励民间组织参与青少年生命教育,充分利用这些组织的优势社会资源。我国的生命教育仍处于萌芽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的力量,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共同推动我国生命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开展专题教育
学校可以从青少年的兴趣、生活经历、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出发,融合地域、校园、青少年的特点,借由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保护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等各种专题教育,使生命教育活动多样化。力求将与生命教育有关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校本课程。教师依照青少年心理的特征来开展相对应的专题教育,不断进行人与自然、人与家庭的教育,认识生命的宝贵、生活的意义以及学会自我保护等。
(五)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研究
在生命教育研究积极开展的时候,还可以经常组织专家、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等围绕生命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教材、实施情况等主题进行研究与探讨,并将有效、优秀的经验总结成册,让更多地教育者学习,尽快运用到实际教育工作当中。这样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生命教育的发展。
(六)结合校园实践活动
校园实践活动也是有效实施生命教育的阵地。特别要注意围绕青少年的实际问题,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解决,以此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充分利用各类青少年培训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设施来开展生命教育,以此拓展青少年的生活技能训练和生命体验;还要充分利用附近社区的生命教育资源,配合社区给青少年提供居家生活、环境保护、人文艺术欣赏、传统文化欣赏、婚姻伦理等教育服务活动;学校的班团队会、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活动、社团活动等也可以在了解青少年需求的基础上,结合青少年的实际生活需求,组织生命教育活动,使他们在生动的场景式生命教育活动过程中受到启发,以此获得生命感悟。
(七)紧密结合日常生活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物教学;实施途径;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178-02
生命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家庭的共同职责,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理解生命,从而达到热爱生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引导广大中小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培养其珍爱生命、尊重他人、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探索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一、中学实施生命教育的紧迫性
近年来,社会上发生不少青少年不珍惜生命,对生命感到迷茫,遇到一些挫折就轻易选择结束生命的案例,也经常有发生中学打架斗殴引发重伤的事件,前几年在厦门某中学还出现中学生打架致死现象。厦门某学校也有一些学生以虐待流浪猫取乐,漠视生命的存在。这些现象提醒我们,正确的生命意识与生命信念的缺乏是当前一部分青少年中存在的一个严峻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应透过对我国传统生死观教育现状的反思,对青少年的成长现状进行客观分析,进一步探讨实施生命教育的对策。要加强中学教育中生命教育的问题,学校应该义不容辞肩负起这个责任,不仅大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生命教育素养,同时教育要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或者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
二、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物学是一门以研究生命和生命发展规律,以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植物、动物和人为素材,引导学生不断深入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的学科。在生物学教育中渗透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生物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植物的一生了解生命的发育,从人的由来和人类的遗传与发育感悟和感受生命的艰辛。从了解到感知,从感知到体验,生物课堂适时渗透生命教育内容,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形成热爱生命情操,也能帮助学生形成尊重身边生命的价值观。
三、中学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生物学教育主要围绕人与生物圈之间的关系,研究生命和生命活动规律,生物课堂应该成为生命教育的主战场。在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以及较强的可行性。根据中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好奇,好动,正处于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我们可以选择以下几种实施的途径:
1、课堂教学是生命教育的主战场
初中生物学旨在培养创新和探索精神,提高中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初中生物学课程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包含以下几个内容:生物与生物圈,生物和细胞,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圈中的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和健康的生活。教材主要围绕人与生物圈,引导中学生认识动植物等各个类群的生物在生物圈中是如何生存、延续和发展的,树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这些都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不仅仅只是学习各类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所以新的知识体系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融入生命教育的重要素材。如果以人为中心,可以这样绘制一个蓝图:在一棵树下,有一个人拿着显微镜在观察探索自然,旁边有一口池塘,池塘里有鱼和青蛙等水生生物,池塘边的草地上有兔子,有蝗虫,草地下有蚯蚓,天上有鸟在飞翔,在这样的环境中依然有细菌和病毒在生息繁衍。这个蓝图所描绘的其实就是初中生物学习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这些生物之间都是息息相关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如果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没有融入生命教育内容,那么课堂就会让生物学科变得苍白无力。
(1)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是生命教育的主阵地
在教学内容中,生命圈中的人,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以及健康的生活三部分都是直接与生命教学直接相联系的。让学生从科学的角度了解人的生命从一个受精卵到胎儿,婴儿,青春期的发育过程,了解在这发育过程中人体需要的营养和生理现象,学会健康地生活,体验生命的来之不易,这是从自然科学角度进行一次关于生命本质一次很好的洗礼。当然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是不容忽视的,比如,在讲述人的诞生的内容中,应该学会体会母亲孕育孩子的艰辛,学会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学会珍惜爱护自己的身体,可以用科学的知识让自己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整个生物学科教学中类似的教学内容非常多,教师要有热爱生命的意识,并融入教学中,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2)科学史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素材
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童第周说过:“研究一门学问,了解这门科发展的历史和理论思想的概况是很重要的。学习科学知识,要知道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科学的思想来源,要了解一些主要的学派和学说。”这充分说明了科学史教育在科学教育中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史把科学结论产生的过程与方法同生物学科有效的结合起来,是新课程的一个突出亮点,对于需要更多正面教育的初中生来说,这可以使他们在感受历史的厚重感的同时,也体验到了自己的使命感,增强学习的动机。科学家的故事如施莱登、施旺的细胞学说、孟德尔的遗传学研究,林奈和双名法等都是一部部追求真理探索生命本质的教育素材,更能体验生命的价值,生存的意义,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马修斯在总结各家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将科学史融入科学教学的教育价值归纳如下:科学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吸引学生投入科学的探究;科学史可使教材更具人性化;在理解重要的科学史例的过程中可使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科学史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不定性、可变性。
(3)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是生命教育的重要手段
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还要回归生活。生命科学的很多素材都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教师要能够适时的引导,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的问题,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使其能发现学习可以学以致用,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比如,在学习遗传学中,可以让学生体验遗传在自己和身边的人中表现出来的现象,感受基因的力量,也学会用遗传的知识判断某种疾病的发生概率。在学习《食物中的营养》的知识中,学会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健康做好合理的饮食搭配。除此之外,社会上的很多热点问题,如克隆、转基因技术、环境污染,禽流感,现代化温室、物种入侵、生物疫苗、试管婴儿等等问题都与生物学知识有密切联系。生物课中经常会在课上介绍这些问题并与所学知识有效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也有利于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
(4)课堂积极渗透人生的理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还要积极渗透人生的理想教育,有理想有梦想的孩子一定有一颗热爱生命的,热爱生活的心。教师要学会积极发掘课程资源,并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挖掘,拓展和延伸。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欣赏生命,透过对美丽的生态系统、多姿多彩的动植物的了解,从了解到关注,从喜欢到关爱这些生命形式的存在,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受到关于自然与艺术美的熏陶,进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生命。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一些中学生熟悉的科学家的名言警句,如“意志坚强、胆量过人和不屈不挠的名声,乃是一种无价之宝”(达尔文);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居里夫人(法国);法布尔说:“开步走吧,只要走,自然会产生力量”。这些都是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良好契机。
2、活动体验是唤起热爱生命的有效途径
生命教育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活动体验,在富有创意的活动中让学生用心聆听生命的召唤,让心灵充盈生命的温情。要重视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还要坚持以课后实践体验为主,更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重视营造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人际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依托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区,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3]。
具有可实施性的科学探究活动是促进生命教育重要手段。初中生物教材中安排的科学探究活动包括实验设计、观察与思考、调查、探究、资料分析、演示实验等[4],可以说形式多样,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地区教学资源的差异性,也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中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结合走出课堂进行调查;通过体验,感受探索的乐趣;通过合作探究,增强对集体和学习的热爱。在这些活动的组织安排中,教师要学会用“狼性法则”来进行:狼即使在忙碌的狩猎期间,仍旧表现出对环境的高度好奇心,有了好奇心再继续观察,从中获得学习的可能,这是与注意力有关的一种重要心理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是保证学习动机的首要保障。激发学生对身边各种生命形式的关注,激发学生对生命成长的自豪感,就能唤起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3、校本课程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补充
不同年级,不同月份,学校的德育工作有不同的工作目标,学校可以利用一些法定的纪念日,宣传日,积极开展相应的讲座,这也是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中可以利用爱鸟周,植树节,世界艾滋病日,世界环境日,围绕活动的主题,开设专题讲座,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参与热情。还可以开展关于《活熊取胆》、《保护海豹,据用海豹制品》之类的动物保护讲座引发学生对动物保护问题的深入了解与关注。讲座要结合社会热点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形成新的生态文明理念。
校本课程是各校充分利用本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开设的一项课程,可以很好对原有相关科目进行补充和延伸。就生命教育的实践而言,目前国内有在实施的有厦门市14所中小学已经开始了这项校本课程--《动物保护》,这是国内目前最大的中小学动物保护教育项目:“动物保护仁爱教育”,已经从22009年开始试行进行动物保护知识的教学教育,借助对动物保护知识的了解 ,体验生命的存在形式,从关爱动物开始,学会了解生命的本质,热爱身边的生物与环境。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动物保护,动物福利的问题,通过课堂教学,夏令营,冬令营,培训的方式,观看《人与动物共享生命之美》、《狗医生》、《海豚湾》、《拯救黑熊》等动物保护影片,从各个视角了解动物保护的现状与热点问题。实践证明这个校本课程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堂与课余生活,位为学校生命教育做了很好的补充,而且可以让学生更近距离了解动物,也更深入了解动物的现状与福利。激发学生对身边伴侣动物,对野生动物的关注与爱护,提高对生命形式的认识,为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总结我们已经实施的几年经验,我们认为这些活动依然具有可参考性。
总之,初中生物课程是一门生命科学的自然学科,在生物课的实施过程中,生命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我们需要对其有更多的关于生命的正面教育,从科学的角度入手,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好奇心,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比如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校本课程,课外活动体验等。生命教育是一项长久的教育,不能一蹴而就,这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同时也需要社会,家庭共同承担起相应的职能。最后从生物课堂落实生命教育的视角看,生物老师首先要有强烈的生命意识,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素养。这是落实生命教育的基本保障。而学校在校园文化氛围的渗透中,也要充分利用宣传栏宣传,比如生物实验室的充分利用,利用生物实验室的教学空间,在走廊或者宣传栏上定期更换宣传内容,内容主要为科学探索、自然探索、动物探索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关于生命教育的主题宣传教室,常年面向全校开放,让学生在生命的殿堂中体验生命的神圣,从而形成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刘长城.生命教育的内容与实施策略刍议[J].当代教育科学. 2009(10)57-58.
[2] 何美金.生命教育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教育评论. 2009(02)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