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碳金融;话语权;货币碳值;碳汇率
[中图分类号]F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6)10-0084-05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为促进国内企业减排温室气体,中国加快了构建和发展碳交易市场步伐,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活动。
然而,中国作为世界最主要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供给方,在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却只能被动接受外国碳金融机构设定的较低的碳价格(尹海员、刘妍,2014),以致我国正面临全球碳交易定价权缺失的不利局面(郑勇,2010)。全球范围内已形成的三大国际性碳交易场所,即欧盟排放权交易所、澳洲国家信托和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构成了全球最主要的国际性碳交易机构,这些机构所在经济体凭借在国际金融领域拥有的霸权优势,控制和垄断了国际碳排放交易计价和结算权。其他发达国家,如日本、韩国、加拿大甚至新西兰等,也均纷纷通过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始争夺在碳金融体系中的主导权。而我国在新的碳货币角逐中仍处于弱势,争取在全球碳金融体系中拥有更大话语权,是我国争取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一步(韩国文、陆菊春,2014),所以,对迫切需要在国际碳金融领域有所进益的中国而言,如何增进在国际碳金融市场中的话语权,已成为关乎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
碳金融话语权表征为一国或区域性货币能否成为国际重要性碳货币。对此,国内外理论界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如Victor & House(2004)指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最有效措施是建立强有力的国家碳货币,碳排放权交易类似于货币交易,应着眼于金融交易来治理碳市场。Hannah Fairfield(2007)指出,要建立一个碳市场,其发起人必须创建一个参与者可以交易的碳信用额的货币。Jillian Button(2008)认为,碳单位是一个特殊权利,具有商品货币的特点,从环保和经济的角度看是一个类似于货币的资产。周健(2010)认为,美元和欧元是当前世界碳交易最主要计价与结算货币,但作为碳金融研究核心之一“碳本位”货币体系问题也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王珊珊(2012)分析指出碳货币具有充当超货币的潜质,碳货币可以由统一的超国界机构发行,并且以国际公约形式制定碳货币相关政策,从而建立以碳本位为核心的新国际货币体系。宋晓玲、赵锡军(2015)认为,碳货币的国际竞争表现为基于碳交易计价和结算职能的竞争,即在跨国的碳排放权交易中,一国货币如何在履行交易媒价与计价单位职能中占据更大份额。
所以,对全球范围内缘何形成以欧元、美元及英镑为主的世界碳货币格局,欧美发达经济体为何掌控国际碳金融话语权,目前理论界未给出合理解释,而有关国际碳金融话语权分布问题的研究更显不足。为此,本文从鉴定碳金融话语权内涵出发,通过探讨碳金融话语权形成机制、现实表现及与碳货币的关系,尝试从碳货币视角,探讨国际碳金融话语权及其分布格局问题,为我国争夺国际碳金融话语权提供理论支撑。
二、碳金融话语权
(一)碳金融话语权内涵
碳金融话语权概念提出已久,但其内涵却少有学者研究。碳金融话语权囊括碳金融与话语权两个方面,具有明显跨学科特征,要做出合理诠释,必须先明晰“碳金融”及“话语权”含义。
对于“碳金融”,有国内学者认为,它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陈柳钦,2009)。而最为普遍提法则是,“碳金融”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周健,2010)。所以,碳金融是指有关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及与之联系的各种金融活动和交易系统。“话语权”则是社会学概念,荷兰语言学家冯・戴伊克(2008)指出,话语权是对话语本身的控制,统治阶级或强势权力阶层,不断宣扬灌输自己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认知,从而诱导或强迫被统治阶级或弱势权力阶层为自己的利益和意识形态服务。我国学者冯广艺(2008)认为,“话语权”是人们为了充分地表达思想、进行言语交际而获得和拥有说话机会的权利,它是语言权利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所以,话语权是一种通过控制话语来表达自身诉求并影响他人行为,以达到获取更多利益目的的权利。
由此看出,碳金融话语权是指拥有在国际公开场合表达自身立场,参与国际碳金融游戏规则的制定和修改,主导全球碳排放权定价和结算行为,以在全球碳金融活动中获取最大化利益的一种综合能力。
(二)碳金融话语权表现及形成机制
全球超过60%的碳排放权交易与欧元挂钩,美元是仅次于欧元的碳交易结算货币,英镑在国际碳交易中也具有一定影响力,日本也力争通过碳交易来提升日元的国际地位,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和巴西等国已经或即将成立碳交易所,且均采用本币标价(宋晓玲、赵锡军,2015)。所以,货币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使用情况,是一国国际碳金融话语权的现实表现。
国际碳金融话语权的形成,缘于世界性气候大会确立的全球碳排放规则和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京都议定书》附件1中需在2008~2020年承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的大部分发达国家,利用国际排放贸易机制(简称ET)、联合履行机制(简称JI)和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规则,于发达国家内部、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产生碳排放权交易活动。欧盟、美国等金融强国,通过率先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凭借SDR篮子货币地位,以及成熟的金融体系及国际金融优势地位,从而推动美元、欧元和英镑成为国际碳交易主要计价与结算货币,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也由此而掌控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的定价与结算权,并最终控制国际碳金融话语权。
(三)碳货币与国际碳金融话语权
国际碳金融话语权一方面表现为一国制定和修改国际碳金融游戏规则的能力,另一方面则展现该国主导全球碳排放权定价和结算行为的实力,并最终保障该国在全球碳金融活动中获取最大利益。所以,国际碳金融话语权之争实质是国际碳货币竞争,且两者关系密切。为此,我们从碳货币价值、碳货币使用广度、碳货币稳定性和碳汇率等方面,理论探讨国际碳金融话语权与碳货币的联系。
具体来看,碳货币价值是货币碳币化后,单位货币能购买的碳减排量,现实表现以某货币计价的碳交易价格,反映全球碳排放权定价权利;碳货币使用广度是碳币化后的货币作为国际碳交易结算货币的数量,现实表现以某货币计价的碳交易总量,反映全球碳排放权结算权利;碳货币稳定性则表现为碳货币价值的波动性,它是碳货币能否被广泛使用的重要因素,而碳汇率则是不同碳货币间按碳货币价值衡量的汇率水平,反映碳货币的外在价值,某支碳货币价值越稳定、碳汇率水平越高,就越能被国际碳金融市场接纳,此支碳货币发行国越易在全球碳金融活动中谋求较大利益。故而,碳货币价值、使用广度、稳定性及碳汇率是影响国际碳金融话语权的重要因素。
三、碳货币与国际碳金融话语权非均衡分布
(一)货币碳币化
各国货币碳货币化,形成“碳―M”(张旭,2015),如低碳美元、低碳欧元、低碳英镑等,但货币碳币化后的价值问题,目前理论界少有研究。为此,本文创造性的尝试运用公式:一国货币碳值=该国某年CO2排放总量/该国该年M2总量,来测量货币碳币化后的价值,即货币碳值,单位以千克表示。
考虑到全球碳金融市场近况,我们选择包括美英中等在内的11国和欧元区17国为研究对象①。测算所用CO2排放总量数据,来源于国际能源机构IEA的《CO2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High Lights 2015》报告,其汇报的CO2总排量数据最近截止于2013年。同时,碳交易市场的成立和碳金融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始于2005年《京都议定书》的签署,所以,有关碳货币的研究,以2005年为起点才有现实意义。为此,我们选择的测算时段为2005~2013年。各国M2总量统计数据,则来自世界银行网站。测算结果见表1。
表1内容看出,2005~2013年的9年间,世界主要经济体货币的年均碳值水平差异较大,其中,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南非货币年均碳值水平分列前4位,为高货币碳值经济体;英国、巴西、欧元区和中国分列第5到第8位,为中货币碳值经济体;而俄罗斯、印度、日本和韩国则分列后4位,为低货币碳值经济体,且印度、日本和韩国的货币年均碳值均小于0.05千克。从均值来看,高货币碳值经济体为0.3126千克,是中货币碳值经济体0.1699千克的1.84倍、低货币碳值经济体0.0316千克的9.89倍。这充分说明以货币来充当世界性碳货币,因不同货币碳值水平有较大差异,各货币在国际碳金融市场上的表现也不尽相同。
分集团来看,由“美加”组成的美洲集团货币碳值水平最高,年均碳值高达0.3433千克;由欧元区17国、英国及澳大利亚构成的欧洲集团,货币碳值水平略逊美洲集团,年均碳值为0.2428千克;以“中俄南印巴”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货币碳值水平较低,年均碳值仅为0.1296千克;而由“中印日韩”组成的亚洲集团货币碳值水平则最低,年均碳值不足0.040千克。对中国而言,无论是考察新兴还是亚洲集团,集团平均碳值水平都低于美洲和欧洲集团,导致在世界碳货币竞争中,以人民币为代表的亚洲碳货币,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相反,欧元区17国却利用欧洲集团力量提升了货币碳值水平,进而夯实了欧元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的地位,为欧元区掌控国际碳金融话语权成功加码。
(二)国际碳金融话语权非均衡分布
国际碳金融话语权强弱,是碳货币价值、使用广度、稳定性、碳汇率和货币重要性等综合实力的体现,对此,我们做进一步分析。需说明的是,碳货币稳定性是通过测算历年货币碳值离差平方和的均值获得,该值越小说明货币碳值越稳定;碳汇率则以一美元碳币按含碳量可兑换多少单位其他碳币衡量,兑换比例越大说明其他碳货币的碳汇率水平越低。具体比较分析结果则见表2。
表2内容显示,从2005~2013年,除日元外的SDR储备货币均是国际重要性碳货币。其中,欧元碳值排名第7、稳定性排名第4、碳汇率为2.64,且至少有17个国家采用欧元为碳货币,加之欧元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元的“纸黄金”,所以欧元区国家掌握最多国际碳金融话语权;美元碳值排名第1,但碳币稳定性仅排名第11位,且与欧元区相比,美国碳市场规模要小很多,好在美元是全球最重要的储备货币,保障美国掌控部分国际碳金额话语权;英镑碳值排名第5、稳定性排名第9、碳汇率为2.05,在SDR货币占比排名第3,加之英国与欧元区各国及美国之间均有较强金融联系,保障英国在国际碳金融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其他经济体中,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货币碳值排名较前,日本和韩国货币碳值稳定性较前,但加元不是SDR储备货币、澳元碳值稳定性较差、日元和韩元碳价值太小且碳汇率太低,致使这四国仅拥有较弱国际碳金额话语权。而新兴经济体国家南非、巴西、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由于货币碳值水平偏低、碳币稳定性较弱以及不是SDR储备货币等原因,而基本丧失国际碳金融话语权。
分集团来看,欧元为欧洲集团主导性碳货币,且至少有19个国家接受其作为碳交易货币,因而,欧元是国际重要性碳货币,欧洲集团也因此拥有最强的国际碳金融话语权。美元是美洲集团主导性碳货币,且至少有2个以上国家将美元作为国际碳交易货币,使美元成为仅次于欧元的国际重要性碳货币,美洲集团也因此拥有较强国际碳金融话语权。而无主导性碳货币的新兴及亚洲集团,碳货币仅限于集团内各国独自在境内使用,集团内并未形成国际重要性碳货币,所以,集团掌控的国际碳金融话语很弱甚至完全丧失。
此外,由表2还看出,与欧元区相比,人民币碳值仅比欧元碳值低0.00437千克、排名紧跟欧元区,人民币碳值稳定性排名第6位也仅次于欧元,人民币碳汇率为3.56略低于欧元碳汇率水平,但直到2013年底人民币仍未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SDR货币篮子,人民币也仅在中国境内充当碳交易计价与结算货币。伴随IMF已接纳人民币成为SDR储备货币,中国国际碳金融话语权可能于2016年开始增强,但面对欧美国家主导的国际碳金融体系,这一过程将痛苦漫长。
四、主要结论及中国对策
国际碳金融话语权分布不平衡,以欧美为主的发达经济体主导国际碳金融规则制定和修改,控制全球碳排放权定价与结算权,并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获取最多利益;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甚至日韩等发达经济体,仍难运用国际碳金融话语权表达自身碳金融诉求,而在国际碳交易活动中处于劣势地位,国际碳金融话语权也因此表现出“金字塔”形格局(见图1)。其中,欧美英等发达经济体处于“金字塔”顶端,实际掌控国际碳金融话语权;加、澳、日、韩等发达经济体处于“金字塔”中层,能影响国际碳金融话语权;中、俄、印、南、巴等新兴经济体处于“金字塔”底层,基本丧失国际碳金融话语权。
本文研究还发现,国际碳金融话语权与碳货币价值、碳货币使用广度、碳货币稳定性、碳汇率及货币重要程度关系密切。人民币作为碳货币只在碳货币使用广度上略逊于欧美英等发达经济体,伴随人民币被正式列入SDR篮子货币,人民币碳币使用广度和国际重要性将得以提升,中国国际碳金融话语权则会不断加强。为此,我们提出中国谋求国际碳金融话语权的具体对策。
第一,积极承担减排责任,并在中国境内着力建设碳金融市场。国际碳金融话语权形成机制表明,积极承担碳减排责任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交易体系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之上,中国才可能从碳排放权净供给方转变为净需求方,中国境内碳金融市场才会具备国际影响力,人民币碳币才会被国际社会接受为国际碳交易计价与结算货币,中国争夺国际碳金融话语权才有基础与保障。
1林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
林业是减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部分研究认为,林业减排是减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首先,通过抑制毁林、森林退化可以减少碳排放;其次,通过林产品替代其他原材料以及化石能源,可以减少生产其他原材料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减少燃烧化石能源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碳[2]。
1.1毁林、森林退化与碳排放近年来,大部分的毁林活动都是由人类直接引发的,大片的林地转变成非林地,主要活动包括大面积商业采伐以及扩建居住区、农用地开垦、发展牧业、砍伐森林开采矿藏、修建水坝、道路、水库等[3]。在毁林过程中,部分木材被加工成了木制品,由于部分木制品是长期使用的,因此,可以长期保持碳贮存,但是,原本的森林中贮存了大量的森林生物量,由于毁林,这些森林生物量中的碳迅速的排放到大气中,另外,森林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土壤有机碳,毁林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也引起了这部分碳的大量释放。因此,毁林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源头。毁林已经成为能源部门之后的第二大来源,根据IPCC的估计,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全世界由于毁林引起的碳排放一直在增加,19世纪中期,碳排放是年均3亿t,在20世纪50年代初是年均10亿t,本世纪初,则是年均23亿t,大概占全球温室气体源排放总量的17%。因此,IPCC认为,减少毁林是短期内减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
1.2林木产品、林木生物质能源与碳减排①大部分研究认为,应将林产品碳储量纳入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报告,主要理由是林产品是一个碳库,伐后林产品是其中一个重要构成部分[4]。通过以下手段,可以减缓林产品中贮存的碳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使用林产品,提高木材利用率,扩大林产品碳储量,延长木质林产品使用寿命等。另外,也可以采用其他有效的手段来减缓碳的排放,降低林产品的碳排放速率,如合理填埋处置废弃木产品等方式,这样,甚至可以让部分废弃木产品实现长期固碳。在森林生态系统和大气之间的碳平衡方面,林产品的异地储碳发挥了很大的作用。②贾治邦认为,大量使用工业产品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如果用林业产品代替工业产品,如减少能源密集型材料的使用,大量使用的耐用木质林产品就可以减少碳排放。秦建华等也从碳循环的角度分析了林产品固碳的重要性,林产品减少了因生产钢材等原材料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又延长了本身所固定的二氧化碳[5]。③以林产品替代化石能源,也可以减少因化石能源的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例如,木材可以作为燃料,木材加工和森林采伐过程中也会有很多的木质剩余物,这些都可以收集起来用以替代化石燃料,从而减少碳的排放;另外,林木生物质能源也可以替代化石燃料,减少碳的排放。根据IPCC的预计,2000—2050年,全球用生物质能源代替的化石能源可达20~73GtC[6]。相震认为,虽然通过分解作用,部分林产品中所含的碳最终重新排放到大气中,但因为林业资源可以再生,在再生过程中,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而生产工业产品时,由于需要燃烧化石燃料,由此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使用林产品最终降低了工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石化燃料燃烧产生的净碳排放[7]。林产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降低碳排放量:一是异地碳储燃料,二是碳替代。这两方面可以保持、增加林产品碳贮存并可以长期固定二氧化碳,因此,起到了间接减排二氧化碳的作用。从以上分析可知,林业是碳源,因此在直接减排上将起到重大作用;林业可以起到碳贮存与碳替代的作用,可以间接减排二氧化碳。因此,林业是减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有些研究认为林业在直接减排二氧化碳方面的作用不大。这是基于较长的时间跨度来考察的,认为林业并不是二氧化碳减排的最重要手段,工业减排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长久之计;但是从短时间尺度来考察,又由于CDM项目的实施,林业是目前中国碳减排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2森林碳汇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巨大
绝大部分的研究认为,林业是增加碳汇的主要手段。谢高地认为,中国的国民经济体系和人类生活水平都是以大量化石能源消耗和大量二氧化碳排放为基础。虽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单位GDP碳排放量有所差别,但都必须依赖碳排放以求发展。这种依赖是长期发展形成的,是不可避免的,我国现有的技术体系还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在这之前要突破这种高度依赖性非常困难,实行减排政策势必会影响现有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会产生相应的经济发展成本[8]。谢本山也认为,中国还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发展的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才能使这种以化石能源为主要能源的局面有所改变,而且需要很长的周期,目前的条件下,想要实现总体低碳仍然存在较大的困难。与工业减排相比,通过林业固碳,成本低、投资少、综合收益大,在经济上更具有可行性,在现实上也更具备选择性[9]。从碳循环的角度上讲,陶波,葛全胜,李克让,邵雪梅等认为,地球上主要有大气碳库、海洋碳库、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和岩石圈碳库四大碳库,其中,在研究碳循环时,可以将岩石圈碳库当做静止不动的,主要原因是,尽管岩石圈碳库是最大的碳库,但碳在其中周转一次需要百万年以上,周转时间极长。海洋碳库的周转周期也比较长,平均为千年尺度,是除岩石碳库以外最大的碳库,因此二者对于大气碳库的影响都比较小。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主要由植被和土壤两个分碳库组成,内部组成很复杂,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碳库[10]。从全球不同植被类型的碳蓄积情况来看,森林地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碳蓄积的主要发生地。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生态系统蓄积了陆地大概80%的碳,森林土地也贮藏了大概40%的碳,由此可见,林业是增加碳汇的主要手段。聂道平等在《全球碳循环与森林关系的研究》中指明,在自然状态下,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固定于林木生物量中,同时以根生物量和枯落物碎屑形式补充土壤的碳量[11]。在同化二氧化碳的同时,通过林木呼吸和枯落物分解,又将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同时,由于木质部分也会在一定的时间后腐烂或被烧掉,因此,其中固定的碳最终也会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回到大气中。所以,从很长的时间尺度(约100年)来看,森林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作用,其影响是很小的。但是由于单位森林面积中的碳储量很大,林下土壤中的碳储量更大,所以从短时间尺度来看,主要是由人类干扰产生的森林变化就有可能引起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大的波动。根据国家发改委2007年的估算,从1980—2005年,中国造林活动累计净吸收二氧化碳30.6亿t,森林管理累计净吸收二氧化碳16.2亿t。李育材研究表明,2004年中国森林净吸收二氧化碳约5亿t,相当于当年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的8%。还有方精云等专家认为,在1981—2000年间,中国的陆地植被主要以森林为主体,森林碳汇大约抵消了中国同期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4.6%~16.1%。由此可见,林业在吸收二氧化碳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发展森林碳汇的难点
【关I词】:风景园林;低碳风景园林营造;低碳经济;低碳生态环境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环境污染却越来越严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环境保护者提出了“低碳”生活,强调它对于环境的重要性,就在这时,风景园林建设者也提出了把低碳与园林建设相结合,低碳风景园林建设就成为了人们大力推广的城市建设项目。
1、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产生背景
低碳风景园林营造这一概念,最初是针对全球气候不断变化导致的各方面问题,以及传统的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等)日趋短缺的问题提出的。1750 年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就开始在城市中大量兴建生产工业、加工制造业和交通建设等企业,这些大中型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会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等一次性传统化石能源,然后会产生并排出许多类似于二氧化碳等造成温室效应的有毒气体,这些有毒气体会导致显著的全球气候变化,如近几年一直出现的全球变暖、全球变冷等极端变化。全球的环境事件和许多极端气候,威胁了全球人类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与此同时,人们仍在不断攫取这些资源,能源消耗不断增长,世界对于能源供应的可持续性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就我国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加快了进行现代化的步伐,城市化和工业化大步向前推进,一些相关的高耗能行业也得到了进一步推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由此导致了能源的高速攫取和高增长态势。同时,由于小康社会的全面普及,经济和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逐步提升,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要进一步提升,人们越发重视环境保护,对于生态文明有着强烈的渴求,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前提下,提高城市中风景园林建设的生态效益逐渐被提上日程,受到重视。
2、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主要功能特点
2.1低能耗
为保证风景园林的高效性建造,应该提倡使用低能耗产品,解决能源的高度消耗这个问题。风景园林的建造过程过于复杂,在生产、建造中和建造后的运行和拆除过程中会过多地消耗能量。为保证低能耗的目标应该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建造,例如短距离选择建筑材料,减少交通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选择低碳建筑材料,减少对钢筋水泥的使用量,这样可以降低总体的能源消耗。还可以使用一些再生性能源或是采用太阳能发电,选择一些容易种植、寿命长的植物。不要过于的强调景观效果,过度使用装饰性材料,尽量不使用玻璃幕墙。
2.2提升能源效率
传统的园林营造和使用通常使用大量的木材,尤其以一些古树和大树为最,使用一些诸如水泥、玻璃等新型建筑材料,这些对于后期的维护会产生大量的能源资源浪费,更新时一般会对旧材料进行丢弃。低碳风景园林更加倡导材料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利用,更加强调通过对原有材料的重构、创新设计进行再次利用,这些都会无形中减少碳的排放,提高了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
2.3增强风景园林的碳汇功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碳汇功能是大自然自身所独有的,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与工作,将二氧化碳等大气中所含的温室气体进行加工、吸收、分解,最后将产物汇聚到它们的根部或土壤中,以此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碳汇是减炭的方法之一,而且是成本最低的一种方法,据测算,1 hm 2 草坪每年都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它们每年大约都能吸收870 kg 碳当量,林木对于碳汇的作用也是功不可没,林木每生长 1 m 3 ,就能够吸收约 1.83 t 的二氧化碳碳当量;1 hm 2 阔叶林每年大约能吸收 360 t 碳当量;1 hm 2 针叶林每年大约吸收 930 kg 碳当量。由此可见,形成高效节能、环境友好的建设目标,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必须要保护生态环境、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保护湿地、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城市绿化率,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措施实际上是在固碳减碳。因此,低碳风景园林营造提倡充分利用绿色植物的碳汇功能,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3、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要则
3.1减少风景园林中的碳足迹
人类活动中会释放出一定量的温室气体,人们吃早餐、开车、采暖等等活动都会留下碳足迹。在进行风景园林的建造过程中,总设计师要对于“碳足迹”这个概念有一定的了解,要充分理解风景园林营建过程中的碳足迹,这有助于园林设计师认真思考低碳风景园林的设计和营造。每一个建造项目都应该进行碳排放的估计,严格进行限制。在建筑的施工前、中、后都应测量碳足迹,保证建筑符合要求也满足低碳生产的要求,确保该项目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在初始建造时会大量地使用一些机械化设备进行操作,这些大型机械会造成碳排放量过度,因此,设计师要对此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降低风景园林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减少工程作业对土壤和植物的危害,保护生态环境。
3.2选择碳友好的园林材料
园林设计师影响碳排放量的最直接方法就是选择碳友好的材料,其衡量标准是着重考虑材料的碳成本,园林材料的地方性也应作为碳友好材料的选择条件之一。
3.3保证园林的使用期限
风景园林的使用期限一般是 20~30 年,但是在高速化的城市建造下,风景园林的使用寿命更是大幅度缩减。为了保证园林的使用期限,在进行建造时要尽可能地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建造,保证园林的美观性以及实用性,保证后期不被过多地修改和移除。风景园林的设计风格最好是采取经典式,不会过时的美,减少后期的碳排放量。
结语
随着资源的不断使用消耗,可利用资源的不断减少,以低碳为主旨的建筑设计理念将成为社会生态建造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特点的分析和对其建造要则的探讨,指出在现代风景园林建造过程中低碳理念的重要性。希望在建筑行业尽快形成低耗、节能、低污染的新局面,营造良好的生态新风尚,建造资源可持续性发展利用的社会。
【参考文献】:
一、低碳旅游的意义和影响
1.低碳旅游的意义
低碳旅游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环境中一种新型必要的旅游发展形式,而作为新事物的它,虽然已经被广大公众熟知,但它的内涵却没有被完善,或者说还尚在完善中,而公众也就对低碳旅游的认识并不透彻,不能理解它存在的含义,此现象会使低碳旅游发展的理念受到思想上的障碍,由此,要想低碳旅游发展顺利实施,必须让低碳旅游的真正涵义得到认可和支持。低碳旅游作为一种低污染、低排放、低耗能的新型发展模式,在这个大的经济社会背景下被大力倡导,在这个大环境中,低碳旅游在整个旅游活动中被贯穿,低碳旅游经济的理论需要旅游活动中的各个角色参与者去实践证明,多者缺一不可,整个发展模式需要实现全程一体化的发展。
2.低碳旅游实施的影响
低碳旅游的持续发展将会带动多个行业的发展,甚至使广大公民的生活发生改变,低碳经济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低碳技术的支持。低碳旅游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仍处于发展阶段,理论与实践都还不成熟,低碳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失衡、全球变暖的关系紧密,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针对生态环境失衡和全球变暖的现象,低碳旅游活动的实施是当下最可行的方法。其不仅可以缓解生态环境失衡的现象,也可以满足公民对旅游出行的要求,也可以使大家对旅游产生新的认识,对蕴含的旅游文化得到更加透彻的认识和见解。而低碳旅游发展和旅游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都将会进行逐步的探索,通过分析和调查研究来证明低碳旅游在低碳活动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实际性的影响。
二、针对低碳旅游的发展特点分析
低碳旅游的发展应该从各方面规划实施,分析出整个过程中各个部门、组织以及社会公众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然后做到对症下药,整个过程需要大家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监督。低碳旅游的核心目标就是减少和控制二氧化碳的碳排放量,相关的核心主体分为四大主体,分别为“政府、旅游部门”、“旅游企业”“游客”和“旅游景区”。就此,我们应该做出相应的针对措施。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创新,强化和突破重点,从各方面落实,做好宣传和倡导,监督和管理的工作,有效快速的落实低碳经济、低碳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低碳旅游的相关核心主体
1.政府部门
政府和旅游部门应该出台相对应的低碳旅游政策和制度,大力支持低碳旅游的发展,在资金等方面应给予扶持和帮助。此外,还应积极宣传低碳教育,提倡和引导低碳消费和低碳旅游,使旅游消费者有低碳消费环保意识和理念,还应建立和实施一些低碳环境的管理制度。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发挥作用,可利用政府来强制约束一些旅游人员的不规范行为,比如在景区可以限制吸烟、乱扔垃圾和破坏植被等。游客是旅游过程中全程参与的主体人群,改善和引导游客的旅游观念是至关重要的,相关部门可以利用媒体和景区提示等各种方式来宣传教育,可提倡使用低碳环保的旅游消费产品,从而培养低碳节俭重文化的消费概念。同时针对于相关的旅游行业,政府也可限制他们的碳排放量,利用法律、政策等强制性措施进行整改,让他们意识到低碳限制的重要性,尤其对旅游业中的休闲娱乐、旅游交通、、酒店住宿、景区等应实行简易又真实的评定标准,进行监督管理和检查,并具备公开、公平和公正性,坚决杜绝作假和虚报,将旅游中的吃住行造成的碳排放量列入重点检查对象,尽量减少和不使用一次性制品的使用,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
2.旅游企业
关于旅游企业,它主要包括景区、旅游建设和开发公司、旅行社和酒店住宿等。要想很好的发展低碳旅游,需要从两方面管理,一是旅游企业自身的管理和控制,必须坚持和认可低排放和低污染的建设发展理念,严格采用低碳技术和能源,控制好碳排放量。旅游服务设施尽量不采用一次性的产品设备,积极推广节能环保资源。也可以将企业管理和低碳旅游方式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管理和发展。其次就是合理的利用低碳技术开发旅游产品,积极宣传低碳旅游产品的有利之处,更好的推广和提高低碳旅游文化。二是可以利用政府部门强制约束某些企业的碳排放量,建立一个良好的管理制度,有效的推进低碳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游客
在低碳旅游中,游客是低碳旅游发展中的至关重要者,游客应该在旅游过程中选择低碳消费,减少碳足迹。游客应从不同区域和不同距离中选择不同的交通方式,优先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景区尽量选取低碳环保的汽车、骑自行车或者步行。旅游时,应提前自备生活用品,少用或者尽量不使用酒店中的一次性制品,坚决不使用对生态环境会造成破坏的产品,更多的体验低碳旅游项目,避免增加旅游活动中的碳排放量。
游客应从自身起进行管理,规范个人的自身行为,这样才能对低碳旅游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4.旅游景点
旅游景点应提倡引导低碳发展理念,对旅游中的交通、娱乐、住宿加强管理,积极宣传低碳旅游,合理的利用草原、森林等资源进行科学保护,构造出一个良好的低碳旅游环境,可依据相关低碳旅游政策对景区内的交通、住宿、活动项目等进行监督管理。景区内应采用低碳环保的交通设施和生活设施,除此之外还应对景区内的游客进行相对的约束监督和管理,只有做到互相管理和监督才能使低碳旅游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理念;低碳物流;运输策略;分析和探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科技以及经济都登上新的高峰。但是当我们回头看去的时候,就会发现人类为了利益的种种行为已经让我们生存的环境满身伤痕。温室效应、酸雨等都是人类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目前最严重的问题。低碳物流就是针对环境问题的一种有效解决措施。
一、低碳经济与低碳物流
(一)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指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人类的技术创新、转型、开发等手段最大化的减少煤、炭、石油等能源的消耗,从而降低温室效应,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局面。低碳经济针对地球的环境以及能源问题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并且还可以有效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人类的长远生存和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低碳物流
所谓的低碳物流就是指通过技术或者管理手段降低物流行业中碳排放量,在物流过程中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主要目标,通过能效技术、可再生资源技术以及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使得物流活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有所降低,从而降低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与污染,进一步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并有效的保护环境,可以说低碳物流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低碳经济,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交通、邮政以及仓库的能源消耗大概占据我国能源消耗的10%左右,并且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碳排放量会随之增大,所以低碳物流势在必行。实施低碳物流一是可以降低碳的排放量有助于环保,二是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是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
二、低碳物流的重要性
(一)低碳物流可以有效的降低环境污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科学技术越来越强大,但同时人类对地球环境的污染程度也越来越大,其中车辆尾气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就是目前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而物流运输又是车辆尾气排放的重要部分,所以低碳物流针对于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只有发展低碳物流,才能有效的控制车辆在运输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只有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被有效的控制,才可以大大的改善目前的自然环境。所以说低碳物流对于人类的未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低碳物流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
近几年汽油和柴油的价格逐渐攀升,这对于企业的物流运输来说等于增加了成本,成本的增加就会使企业获得利润减小。而低碳物流可以有效的控制碳排放量,车辆的排放量被控制也就代表汽车的消耗降低,甚至目前已经研究出其他能源的运输设备。从成本角度讲,降低消耗或者采取其他能源都可以大大的降低企业的成本,这对于企业的自身发展具有良好的影响。
(三)低碳物流理念可以影响其他事物和人员的理念
物流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如果物流运输采用了低碳经济理念,那么这种理念也会针对生产和消费产生一种积极的影响。随着全球污染的严重,迫切需要人们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环保意识才能让我们未来的生活环境变的更好,而不是更糟。
三、低碳经济理念下低碳物流运输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低碳理念
意识决定人的行为,所以只有人们首先意识到低碳物流的重要性,人们才能主动的朝着低碳物流的方向前进。首先政府要加大低碳物流的宣传,要通过这种方式将低碳物流的理念传输到所有人,特别是一些企业,要让企业深刻的意识到低碳物流对企业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其次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应不断的研究和学习低碳理念,要深刻的去理解低碳理念,只有企业内部所有员工都深刻的意识到低碳物流对于企业自身以及生存环境的影响,才能真正做到低碳物流。只有企业树立了正确的意识,才能主动的针对企业目前的状态进行积极的研究、改善和创新。由此物流企业才能最大化的做到低碳物流。
(二)物流运输中的具体策略
1.开展多式联运。多式联运可以针对不同的运输方式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目前众多的运输方式中,公路运输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最大的,而水运和空运仅次于公路运输,铁路是相对碳排放量最小的。而企业就可以根据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以及碳排放量采取多式联运,例如我们可以采取水运和公路、铁路联运的方式来完成业务,这种方式就可以大大的降低碳的排放量。所以基于低碳经济理念下物流企业应多采取多式联运的方式,由此降低碳排放量,达到自己企业经济的增长。
2.采取共同配送的方式
所谓的共同配送就是指几个企业联合起来寻找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承担运输过程。共同配送可以大大的降低运输量,并有效的降低重复运输,降低空载率,由此可以降低运输的次数从而降低碳排放。从经济角度来说,共同配送也可以节省企业自身的运输投资。
共同配送可以让企业将所有精力都放在生产和经营中,而将物流活动通过合同的方式交给专业的物流公司,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企业更好的经营,也可以有效实现低碳物流。
3.发展先进运输方式
甩挂运输可以有效的提高运输过程的效率以及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降低车辆空驶 以及无效运输等情况,由此大大的降低了碳的排放量。除了甩挂运输方式以外,滚装运输、集装箱运输都是目前相对先进的运输方式。这些运输方式都可以有效的降低碳排放并增大运输效率,对于环境以及企业自身都有很好的影响。针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可以使用BP碳排放计算器来有效控制碳的排放量。BP碳排放计算器可以针对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计算,可以针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有效的指导。物流企业使用BP碳排放计算器就可以针对整个运输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所掌握,并进行有效的改进。
4.针对运输设备进行有效改进
目前运输设备产生二氧化碳的主要原因在于运输设备需要依靠煤、炭、石油等能源来维持动力,所以我们应从动力的角度来进行改进。企业应采用一些无污染的能源运输设备,由此可以降低运输设备的碳排放量。就目前来说,汽油和柴油发动机油耗大、碳排放量高,并且会产生很大的噪音,而且汽油和柴油的成本也过高,所以汽油和柴油发动机并不是最佳的选择。而电动发动机是目前较好的运输设备,电能设备从根本上解决了碳排放的问题。
(三)企业内部管理和建设方面的策略
1.加强企业内部信息化的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应加快内部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让企业掌握和了解最新的信息,由此就可以大大的降低一些无谓的消耗,达到降低碳排放量以及降低企业成本的目标。所以企业应构建内部的信息系统,并与其他企业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利用最新的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充分做好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处理工作,消除物流过程中的浪费现象。
2.加强人员的培训
首先针对物流运输来说,司机具有非常重要的因素,车辆的操控都是由司机来完成,所以只有司机具备了良好的低碳意识,并且驾驶技术上也可以做到低排放量,那么就可以有效的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企业应加强针对司机的培训和教育,应将低碳理念传输到司机的思想中,并养成司机一些良好的行车习惯,例如行驶中应尽量保持匀速、停车作业之前必须先要熄火等,由此真正的在运输过程中做到节能减排。
(四)政府方面的策略
1.低碳物流并不仅仅是企业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所以政府必须要给予有利的支持,才能保证低碳物流的良好发展。首先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与法规,针对物流运输产生的污染给予有力的控制,对一些物流运输企业收取一定量的排污费或者推广一些碳排放量相对较低的运输设备等;其次加大低碳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我国低碳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所以我们应加大升级和改造力度:第一,从规划上要做到协调,防止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出现,避免浪费;第二,针对现有的设施进行合理布局,最大化的提高使用效率;第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扩大融资渠道,鼓励企业进行投资;第四,建设无边界物流,不断加快综合运输网络的建设。
2.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政府要意识到低碳意识对于社会的重要性,所以应加大低碳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政府应将低碳物流的理念传输到学校中,鼓励学校开设低碳物流专业,并针对低碳物流专业设置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推出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为专业人才铺好路。除此之外政府应鼓励和支持有关低碳物流方面的创业,加快我国低碳物流的发展。企业也可以和高校合作,针对自己需要的人才进行专门的培养,这对于不同企业的低碳物流发展具有良好的影响。
3.打造低碳物流技术体系
要积极吸收引进世界先进的低碳技术,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创新,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低碳物流技术发展计划,逐步完善节能、清洁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相结合的多元低碳技术体系。建立专业的低碳物流研究机构,以实现现代物流中心的节能与环保。此外,还要制定一系列的物流行业能效和碳强度标准,进行自愿的碳结合管理,使得物流企业向低碳物流转型过程中,有强大的技术后盾。
4.加强低碳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
首先,要对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加以利用与改造,整合功能,对其规模布局进行合理调整,使得现有设施的应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充分发挥其综合效能;其次,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要进一步扩大,针对公路、铁路、航空、城市配送等设施,要持续加大建设力度;一些物流基础设施、配套设施以及信息平台项目的投资规模相对较大,政府可以通过补贴或者投资的方式参与建设,增加基础性、公益性设施建设的投入,鼓励企业低碳经营。
5.大力推广绿色包装
现在合成塑料包装材料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多,因此在供应链物流环节,绿色包装非常值得大力推广,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包装材料,尽量不用昂贵包装,不可过度包装;规模化应用生物降解塑料,加强其它环保包装材料的研发与推广;鼓励包装的回收与二次利用,提高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鼓励绿色包装;针对环保包装材料企业,政府可以实行专项补贴或者税收减免等鼓励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