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交通发展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
公共交通是与市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城市公共交通得到长足发展,但在便利性、快捷性、舒适性和公交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上还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加快,我市交通拥堵、交通安全以及交通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不仅能够满足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而且可以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拥堵、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矛盾,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市实施“北跃、南拓、中兴、强县”新发展战略中,要将加快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作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升市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和谐健康发展的根本举措给予高度重视和切实推动。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交通出行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公共交通的公益属性,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优先地位,确定公共交通在设施用地、投资安排、路权分配、财税扶持等方面的优先政策,坚持“以人为本、优质服务,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的原则,优化公交资源配置,改善公交基础设施,完善公交服务体系,提高公交服务质量,切实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吸引力,促进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一)目标任务
我市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共汽电车为主体,干支协调、结构合理、高效快捷,与城市规模、人口和经济发展相适应,规模上可承担中心城区居民基本出行需求,范围上覆盖市郊、辐射周边县(市),品质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具有安全、快速、舒适、便捷、生态、信息等特征的现代城市公交系统。
到2012年,开辟、调整公交线路30条,增设公交站点200处,公交站点覆盖率按300米半径计算,建成区大于47%,中心城区大于72%。新增、更新公交车辆1000台,公交车辆保有量达到5200台,万人拥有公交车辆达到14标台以上。建成公交首末站10个,换乘枢纽站2个。公交专用道达到63公里。中心城区(因道路改造施工改线路段除外)公共汽电车平均运送速度达到20公里/小时以上,公交车辆准点率达到85%以上。建成地铁1号线一期、二期工程。城市公交在城市交通总出行中的比重达到32%以上。
到2017年,建成地铁3号线工程,公交车辆保有量达到6000台,万人拥有公交车辆达到15.2标台。公交专用道达到116公里。中心城区公共汽电车平均运送速度达到25公里/小时以上,公交车辆准点率达到90%以上。建成公交首末站115个,换乘枢纽站49个,形成城市公共交通与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等交通方式相衔接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城市公交在城市交通总出行中的比重达到45%以上。
(二)重点工作
1.编制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
按照“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布局和实施安排,修订《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编制《公交线网规划》、《公交首末站规划》、《公交换乘枢纽站规划》、《公交专用道规划》等专项规划及《市“十二五”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各项规划要与城市整体布局、人口产业分布、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综合考虑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重点确定公共交通结构、线网分布、场站布局、用地规模、建设计划等。(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城乡规划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配合)
2.优化公交运营结构和公交线网布局
———完善多层次、多形式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统筹规划建设包括常规公共汽电车、快速公交、轮渡船只、轨道交通等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充分发展常规公共汽电车交通,加快发展轨道交通等快速公交系统,适度发展江上轮渡。形成多种交通形式相互协调、相互衔接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城乡规划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配合)
———优化地面公交线网,建立市区、郊区紧密联系的城乡公交一体化公交线网格局。适应城市发展和市民出行的新变化,有序推进公交线网的调整优化,逐步完善由骨干线、区域线、接驳线组成的功能清晰、布局合理的新型公交网络。稳步增加地面公交线路,延长营运里程,扩大站点覆盖面;优化线网结构,围绕二环、三环和中心城区道路,形成放射型线网,适当增加三环、四环的线网配置。发展新城区和郊区公交,推进新城区与中心城区的公交连接,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城乡规划局、公安局、城市管理局配合)
———发展大容量快速公交线路。结合路网改造和新区开发,在市区主干道上发展大容量公交车,开辟以大站快车为主要形式的快速公交线路,缩短市民出行时间。(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财政局、公安局,平房、松北、呼兰、阿城区政府配合)
———加快轨道交通建设。2012年建成地铁1号线一期、二期工程;地铁3号线开工并适时启动地铁2号线建设。2017年建成地铁3号线。(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乡规划局、国土资源局、公安局、交通运输局配合)
3.加快公交基础设施建设
———规划建设换乘枢纽。在大型公交客流集散地和重要交通节点,规划建设综合换乘枢纽站。在城市组团之间,建设中转换乘枢纽站。通过换乘枢纽规划建设,实现常规公共汽电车、轨道交通之间的方便快捷换乘,以及城市交通与公路、铁路、水路、民航等对外交通之间的有效衔接。在城市边缘地区,大力发展停车换乘的交通枢纽,配套建设相应服务设施,吸引运用其他各种交通工具出行的人们在换乘枢纽改乘城市公共交通。(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城乡规划局、城乡建设委员会、国土资源局配合)
———加快公交场站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新老城区公交首末站、保养场的建设,弥补公交场站建设历史欠账,解决马路停车、马路发车、马路修车、公交车辆露天停放和在居民区集中停放带来安全隐患等问题。(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城乡规划局、城乡建设委员会、财政局、城市管理局、公安局、国土资源局配合)
———加快公交运力发展。优化公交车辆结构,加快公交车辆升级,增加大容量、低地板、电子化、环保节能、造型美观、乘坐舒适的中高档车型,减少普通车型,加速淘汰老旧车型,改善乘车硬件,提高乘坐舒适度。到2012年底前,将经行我市主干街路的公交线路营运车辆全部更换为大容量高档次公交车辆。(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财政局、城乡建设委员会配合)
———提高道路承载能力。按“两轴、四环、十射”的城市路网总体规划,以推进完善道路布局、优化道路功能、加强南北两岸联络为重点,加快构建以快速路、主干道为主,次干道为辅,支路网均衡,交通衔接顺畅的城市交通组织网络。2015年前,完成三环路江南段和三环路东江桥工程建设;改造建设道路154公里,提高道路标准和通行能力;打通老城区46条城市次干道。同时,推进实施松北、群力、利民等新区规划道路建设,对三环以内540条建成时间较长、承载结构薄弱、翻浆破损严重的街路,逐步实施结构性升级改造。在新建、改建、扩建的六车道以上(含六车道)市区主次干道设置公交专用道或专用线。在市区主次干道上,建设凹进式港湾公交途经站。(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牵头,市城乡规划局、公安局、交通运输局配合)
4.完善公交市场运行机制
———深化国有公交企业改革。按照“总体规划、渐进推进、分步实施”的思路,深入推进以车队集体承包为主导的新一轮国有公交企业改革,强化管理,提高效益,精干主业,剥离辅业。深化企业人事、用工、薪酬“三项制度”改革,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的新机制。组建以资产为纽带的国有主导公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管理市场化和发展建设集约化,逐步使国有公交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市场主体。(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配合)
———加快民营公交企业整合。以资本为纽带,采取国有公交集团收购和民营公交企业兼并重组的方式,加大民营公交企业整合力度,引导企业规模发展,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减少企业数量,提高市场集中度。(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局配合)
———加强公交特许经营管理。严格落实公交特许经营制度,完善公交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加强对公交企业在特许经营期限内履行合同情况的考核,对考核不达标和因经营管理不善影响社会公共利益和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收回线路经营权。通过加强公交特许经营管理,深化国有公交企业改革,推动民营公交企业整合,形成国有主导、多方参与、规模经营、有序竞争的公交市场格局。(市交通运输局负责)
5.推进公交科技发展和节能减排
———加快公交科技创新应用步伐。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公共交通系统,形成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新型城市公交运营和管理系统,促进乘客、车辆、场站设施以及交通环境等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建立公交地理信息系统(GIS),完善车载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功能。建设公交信息系统、乘客出行信息查询系统。采取GPS联网、信息传导等手段,推进城市公交管理与公安交通管理信息系统的连接,实现公交车辆运行与道路交通信号系统的科学配置,保障公交车辆在道路交叉口的优先通行。(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公安局、城市管理局、科学技术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配合)
———积极推进公交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发展大容量、低能耗、环保型城市公共交通车辆。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公交车辆的使用,适度发展以电能为动力的公交车辆,逐步实现公交车辆能源结构合理化。加快淘汰技术条件差、污染环境严重的公交车辆。从起,新购公交车辆要达到国Ⅳ排放标准。(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财政局、环境保护局配合)
6.提高公交运营质量和服务水平
———树立以人为本的公交服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方向,努力实现公交服务的人性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加强从业人员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全面推行公交服务行为规范。加强公共交通运营管理和车辆、场站、设施、装备等的维护保养,为群众创造良好的乘车、候车环境。按照公交线网不同功能,确定公交线路编码和公交车体颜色,方便群众乘车和换乘。加强公交文化建设,弘扬“特别能承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交通精神,树立公交战线的“先、优、模”。将“关注民生、让百姓满意出行”安全优质服务竞赛长效化,把服务竞赛与特许经营考核结合起来,奖优罚劣,激励先进,淘汰落后。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市场监管制度和社会评价体系,建立群众监督、媒体评价、行业管理部门考核的监督考评机制。(市交通运输局负责)
———加强安全运营管理。定期对从业人员开展安全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特别是公交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公交安全运营管理,严格执行公交车辆安全“三检制度”(即在出车前、行车中、收车后进行安全检查的制度)。严格新购营运车辆落户管理和在籍营运车辆审验管理,严禁未经审批对营运车辆进行改装,防止因车辆不规范改装形成运营安全隐患。强化排查治理,利用一至两年的时间解决公交基础设施中尚存的安全隐患。(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安局、质量技术监督局、财政局、城乡建设委员会配合)
———规范公交运营秩序。加强对公交企业经营资格、技术、质量和服务的监管和审查,促进企业规范服务。健全完善公交运营时间、车辆配置、服务设施、安全行车等服务规范,加强对公交企业行车计划、车辆配备、首末班车时间、服务质量、行车秩序、安全营运等日常监管与考核。健全完善公交站亭、站牌及车辆广告等设置标准,全面进行公交站牌标识和车辆广告清理整治。(市交通运输局负责)
三、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支持扶持措施
(一)发挥规划调控作用。通过编制实施《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科学配置和利用交通资源,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和土地配置模式(TOD)。建立交通影响评价制度,把交通影响评估作为交通敏感区域项目建设的基本程序和规划控制的基本措施。加大对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实施的监管力度,切实防止和纠正违反规划、侵占公交基础设施及其建设用地的行为。(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城乡规划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乡建设委员会、国土资源局配合)
(二)加大政府对公交发展的资金投入。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建设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将城市公交发展纳入公共财政体系,由市财政统筹确定年度公交发展项目专项资金。2011至2013年,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用于国有公交企业运营车辆更新补助。将已落实用地规划的公交场站建设、智能公交发展和既有公交基础设施安全隐患治理统一纳入城建计划,在每年安排城建资金时统筹考虑,逐步解决公交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和智能公交发展滞后问题。(市财政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乡建设委员会、交通运输局配合)
(三)落实《市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规定》。根据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将公交场站及配套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计划。新建、改建、扩建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和5万平方米以上的商业区、风景名胜区、开发区、市级大型公共建筑、商业建筑、火车站、客运码头、机场、轨道交通首末端、轨道交通换乘枢纽、大型工业企业和文化教育、体育会展等建设项目以及人民群众出行不便区域,在规划中要优先考虑公交首末站或公交枢纽站的设置。公交基础设施建设要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分期开发建设的项目,必须在一期开发项目中完成公交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公交基础设施用地以无偿划拨方式供地。公交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列入项目建设成本。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循环审批和工程竣工,须征求市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产权纳入国有资产管理,由公交企业无偿使用,使用单位负责日常维护和管理,市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城乡规划局、城乡建设委员会、国土资源局、住房保障与房产管理局配合)
(四)完善公共交通经济补贴、补偿政策和机制。在推进国有公交企业改革和民营公交企业整合进程中,探索建立规范的公交企业成本费用评价制度和政策性亏损评估制度,合理界定公交企业成本标准,有效保障公交企业利润空间和投资回报率。该项制度建立之前,在现有机制框架内执行政府补贴补偿政策,并根据公交企业由于不可控因素和政策性支出增加带来的成本上涨,结合国有公交企业改革和民营公交企业整合逐步提高补贴额度。(市财政局牵头,市交通运输局、审计局配合)
(五)建立规范的城市公交票价定价和调整机制。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考虑公交企业运营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以及政府财力等综合因素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确定公交票价,并根据社会平均成本,适时予以调整。采取以政府补贴为主,调整票价为辅的办法,化解公交企业由于不可控因素和政策性支出增加带来的成本上涨。(市物价监督管理局牵头,市交通运输局配合)
(六)实行扶持公交发展的税费政策。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落实城市公共交通车辆车船税减免政策。对公交企业缴纳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经由纳税人申请,按税收管理权限办理。对公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由市政府征收的相关配套费用给予适度减免。(市地方税务局负责,市交通运输局配合)
(七)建立70周岁以上老年人乘车意外伤害保险制度。由市财政每年补贴300万元,与公交企业共同设立70周岁以上老年人乘车意外伤害保险基金,建立70周岁以上老年人乘车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市交通运输局、财政局牵头,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配合)
(八)保障公交车辆的道路优先使用权。在车辆通行和公交出行量较大的道路或路段,有选择地设置全天候公交专用道、高峰时段公交专用道、十字交叉路口公交专用道、逆向行车公交专用道(实行单向通行管制措施的道路)。加强公交专用道使用的宣传教育和管理,设置监控设备,加大占用公交专用道和影响公交车辆正常运行行为的查处力度。对公交车辆实行通行信号优先,在部分单行路、禁止车辆左转弯的路段、路口采取允许公交车辆通行的措施。对具备公交车辆通行条件的部分拥堵道路,可设为除公交车辆外其他车辆禁驶区域。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施工期,要以公交优先为原则,通过限制其他车辆的通行权,最大限度地保障公交车辆的正常运营。(市公安局牵头,市交通运输局配合)
(九)增强公交优先发展的科技支撑。对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方面的技术需求优先给予支持。对公交优先的道路网利用和信号系统、综合交通信息平台、车辆智能化和安全性有关标准等组织立项,加大科研力度。制定和实施适合北方寒带气候特点的公交车辆标准体系。对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方面的技术需求,给予优先支持。(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科学技术局、城乡规划局、公安局、工业与信息化委员会配合)
(十)健全法制保障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市城市公共汽车电车轮渡船客运管理条例》。借鉴国内外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成功经验,从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加快建立确保公交优先发展的法规体系。开展《市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规定》、《市城市公共交通IC卡管理办法》立法调研,待条件成熟时纳入政府立法计划。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公交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统一监管,依法查处各种违法营运活动,维护公交客运市场秩序。(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政府法制办配合)
(十一)切实保障公交职工的合法权益。根据城市公交行业主要提供公共服务的特点,建立职工工资增长主要与其产生的社会效益相联系的机制。确定每年9月22日(城市无车日)为公交工人节。(市交通运输局负责,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配合)
(十二)强化公交优先宣传。加大公交优先、绿色出行理念的宣传力度,形成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浓厚氛围。以开展城市公共交通周、“城市无车日”及“公交工人节”等活动为载体,通过充分的社会动员,让全社会理解公交优先与城市环境和自身利益的关系,引导交通参与者转变出行方式和消费观念,提高全社会优先使用公交出行的意识。(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公安局配合)
一、郑州大都市区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的现实基础
郑州大都市区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经过多年发展,成效显著,铁路网跨越发展,公路网日趋完善,民航发展持续快速,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加快建设,运输结构优化合理,初步形成了立体化、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格局,总体适应都市区当前的经济社会需求。
(一)铁路枢纽不断增强
米字型高速铁路网规划取得突破性进展,京广客专、郑徐客专已经建成投用,郑万、郑合高铁正在建设,郑济、郑太高铁陆续启动。“十三五”期间,依托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网,半小时核心圈、1小时紧密圈和1个半小时合作圈初步形成。米字型高速铁路网建设,对改善沿线群众出行条件、促进传统农区开放发展、加速沿线城镇现代化进程,形成贯穿我国东北至西南、西北至东南的高效便捷的铁路大通道,完善国家路网结构,优化全国经济发展布局,确保国防战略运输安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依托米字型高速铁路网,辐射八方的城镇发展轴带正在形成,构成了郑州大都市区重要的支撑轴带。
(二)公路建设连通成网
郑州长期以来一直是河南省及中原地区的公路网络中心、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2014年以后,根《河南省普通省道网规划调整方案(2013―2030年)》,对全省路网进行了全面改造升级,当前,以郑州为中心,以京港澳高速郑州段、连霍高速郑州段、郑云高速、郑卢高速、郑民高速、机场高速为放射线,以G107、G107复线、郑开大道、郑汴物流通道、S316、郑新(新密)快速通道等若干联络线为补充的高密度、多层次的公路网初步形成。截止到2015年年底,郑州大都市区内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1323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22公里。
(三)航空经济初步形成
郑州机场二期工程如期建成投用,成为全国第二个实现民航、铁路、高速公路零换乘的机场。郑州南站规划建设,郑机城际铁路投入运营,中欧班列的综合运营指标在全国排名继续领先。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迅速,《郑州都市区通用航空机场布局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启动,上街机场建设有序进行,并取得显著成效。根据《河南省通用航空发展规划(2014―2020)》,“十三五”期间还将规划建设登封市、焦作云台山、新乡原阳、许昌等通用机场。通用航空业的快速发展对郑州大都市区意义重大,将极大完善大都市区和全省范围航空运输体系,有力助推郑州作为航空枢纽的地区建设。
(四)口岸功能不断优化
近年来,郑州在推进大都市区建设过程中始终把“口岸经济”作为内陆中心城市向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总突破口,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汽车、肉类、粮食、药品等已有特种商品指定口岸建设和电子口岸建设加快推进,有效引导了口岸与产业发展互动,大力发展贸易、仓储、保税加工、展销购物,以及与口岸配套的金融、物流、中介、电子商务等产业,迅速将郑州口岸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继续与中国邮政深化战略合作关系,依托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和郑欧班列开展国际邮件业务合作,打造中国邮政在北京、上海、广州之外的第四个国际邮件转运口岸,打通中欧陆路邮路和全球航空邮路。不断加快郑州航空港和郑州国际陆港建设,秉承丝路枢纽节点城市的使命和责任,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二、郑州大都市区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布局要求,积极构建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智慧三大综合交通体系,加快航空、铁路、公路、口岸四网互联式发展和深度融合,着力实现郑州大都市区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
(一)构建普惠均等的一体化综合交通服务体系
以满足人民安全、便捷、舒适、个性化出行需求,切实提高综合运输服务水平,建立健全交通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服务,围绕实现全面小康的总体目标,不断提升综合交通服务能力和保障能力,涉及惠民利民的交通项目优先安排。深入落实郑州大都市区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快速公交系统合理发展,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引领和支撑城市发展的能力。
(二)构建便捷高效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坚持枢纽建设先行,加强与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河南自贸区建设配套衔接,促进航空枢纽、铁路枢纽、公路枢纽一体化发展。有序推进各种运输方式节点体系建设,促进区域间、干支间、城乡间运输网络无缝衔接。推进综合运输通道内重点枢纽场站建设,完善集疏运体系,强化综合运输枢纽对各种运输线网的集约组织和优化配置功能,着力完善综合交通“最后一公里”。
(三)构建智能智慧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信息体系
落实国家关于“互联网+”便捷交通、“互联网+”高效物流等部署要求,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指尖消费”需求,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着力构建智能智慧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信息体系。重点加快推行交通一卡通,在郑州大都市区率先实现交通领域支付全覆盖,同时积极拓展服务功能,进入日常生活支付领域。推动实现客运“一票式”和货运“一单制”的联程服务。统一都市区交通信息化标准,着力完善都市区城际间交通信息化合作机制及多种运输方式间衔接机制,推进都市区交通信息化应用同城化和运输生产组织智能化。
三、郑州大都市区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打造全面融入“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开放大通道
依托郑州国际机场连通全球的客运和货运网络,突出发展的重点区域,优化功能布局,培育航空物流新的增长点。深化与卢森堡货运航空公司合作,推进以郑州为亚太中心、卢森堡为欧洲中心的货运网络建设,加强与国际航空公司合作,谋划构建中亚、东欧、美洲等航空“双枢纽”。推动与仁川、迪拜等枢纽机场建立货运联盟,开通高频货运航班,拓展货源市场。依托中欧班列,大力拓展国际铁路运输辐射范围,增加来回班次和运行密度,加强与卢森堡、保加利亚、土耳其等国铁路部门对接,开行中欧班列(郑州)南欧、北欧线路。提升国际合资合作水平,完善国际陆港功能布局和配套设施,谋划建设双向合作园区,增设海外物流枢纽和集疏中心,完善国际、国内集疏网络。推动铁路物流优势向国际贸易优势转变,实现以运带贸、运贸一体、多元发展。依托郑州、洛阳、开封河南自贸区三大片区建设,积极发展跨境电商、枢纽经济、智能制造等高端产业,努力打造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现代C合交通枢纽和高端商贸平台。
(二)构建集约高效的多式联运物流体系
把发展多式联运作为大都市区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米字型快速铁路网和公路网,重点发展以集装箱、半挂车为标准运载单元的多式联运,推进铁水、公铁、公水、陆空等联运模式有序发展。研究制定多式联运规则,完善多式联运经营人管理制度,建立涵盖运输、包装、中转、装卸、信息等各环节的多式联运全程服务规范。支持基于标准化运载单元的多式联运专用站场设施建设和快速转运设施设备的技术改造,提高标准化、专业化水平。引导多式联运关联企业加强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协同建设,推进多式联运信息资源共享。鼓励以多式联运产品开发为纽带的跨运输方式经营合作,探索资源整合共享的一体化运作模式。引导和支持具备条件的运输企业加快向多式联运经营人转变,推行“一单制”联运服务。积极推动邮政快递领域多式联运发展。
(三)创新郑州大都市区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交通工具;道路建设;政策法规;可持续发展
Abstract:Thepaperdescribestheconditionsofthecity''''stransportdevelopmentinourcountrythroughtwoaspects:thedevelopmentofroadsandtransporttoolsincity,andpointsouttheproblemswearefacingofthecity''''stransportdevelopmentinourcountry.Atthesametime,weshouldstrengtheningtheconstructionofvehicle,roadandpolicy,socouldwerelievetheproblemofthetransprotaioninourcity.Atlast,wereferstotheimportantmenaningsofthefoundationalestablishmentconstructioninthedevelopmentofcityinourcountry.
Keywords:vehicle;theconstructionofroad;policy;sustainabledevelopment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城市血液循环系统的交通体系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道路建设。1995~2006年的11年间,全国城市铺设道路总长度从130308公里增加到241351公里,铺设道路总面积由118181万平方米增加到411447万平方米,全国各大城市修筑桥梁数量由
32123座增加到54643座,其增长率分别为85.2℅、248℅和70.1℅。(2)公共交通发展迅速。从1990~2006年间,公共交通运营的数量从6.2万辆增加到31.6万辆,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从2.2标台到9.1标台,增长率分别是248℅和313.6℅。从以上这些数据我们能够发现,我国城市交通体系不论是在道路建设,还是在交通工具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在城市交通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并且开始制约我国城市交通的健康发展。
1我国城市交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1机动汽车增长速度过快
机动汽车包括公共交通、出租汽车、私人汽车和地铁等,从1995年到2006年这11年间,我国公共交通,出租汽车的数量共计分别增长了85.2℅、248℅。根据我国轿车增长分析,每当轿车拥有量增长率超过20℅时,必将引起当年以及随后几年城市交通恶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第一次超过20℅的是1985(33.3℅)、1986(42.3℅)、1987(27.0℅)连续三年,第二次是1992(31.9℅)、1993(55.6℅)连续两年。这两次轿车增长也正是大城市交通最紧张的两个阶段,远远超过正常年度道路建设的承受可能。有关专家预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即将迎来又一个汽车增长快速期。而我国现有城市路网一般都是密度低、干道间距过大、支路短缺,难以适应现代汽车交通的需要[1]。
1.2道路基础设施不完善
我国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对未来交通需求量估计不足以及缺乏对城市发展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在道路建设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路面狭窄曲折,线网的连续性、连通性与可达性差,甚至不成环不成网,瓶颈断头亦经常出现,通行能力与交通流量的需求很不适应。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线路分布不合理。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停车场建设不够,只做表面文章,道路越修越宽,停车场却没有相应的跟上发展,导致市区中好多车辆停靠在道路两旁,影响了交通。按照目前北京拥有社会公用停车设施的水平,到2010年北京缺少停车设施超过60万个。
1.3交通法规不健全、管理技术水平低下
一些城市在交通系统的规划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就是重视道路的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相应的一些道路配套设施的建设。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日本等,在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过程中,都非常重视交通控制和交通安全等道路配套设施建设。以北京和东京为例,北京交叉路口的交通信号机是东京的3℅,每公里交通标志是东京的15℅,地下人行横道数是东京的4.8℅。北京尚且如此,其他城市的差距则可以想见。近年来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全国发生交通事故754919起,死亡人数达105930人,折算经济损失308787.3万元,比1997年分别增长了148.1℅、43.3℅和57.3℅。
2加强我国城市交通的基础设施建设
2.1加强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交通工具体系建设
2.1.1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
根据专家预测:一个人出行如果乘坐大型公交车,占路约为1平方米;骑自行车占路约为4平方米;骑摩托车占路约为10平方米;驾私家小轿车占路约为14平方米。而在我国由于交通拥挤,致使更多的人在出行时选择了自行车。在国内的许多城市,自行车已经成为市民出行首选,而自行车出行量多、频率高,是造成交通拥
挤、城市道路利用低、交通资源浪费的一种表现[2]。
从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都转向了优先发展公交的政策。为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许多国家的大城市都采取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策略,特别是地铁、轻轨等大运量快速轨道方式的出现,极大缓解了城市交通拥挤。目前在我国很多城市,已经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公共交通,并大力发展公共汽车、电车、轻轨电车、城市地铁等运输方式,北京、深圳、昆明、南京、西安等一些大中城市已开辟了公交专用车道,“公交优先”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2.1.2“轨道交通”——我国现代化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选择
城市轨道交通是由城市地铁、城市轻轨、市郊铁路、独规铁路、有轨电车等组成,与城市公共汽车、无轨电车、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相比,有明显的优越性。首先,轨道交通运输能力大。地铁单方向每小时可运送6万人次,轻轨交通可达3万~4万人次,而公共汽车若使用普通路面仅能运送5000人次,专用道路也只能运送1万~2万人次。其次,运行速度快。轨道交通在专用线路上行驶,不受其他交通工具的干扰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地铁列车运用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可高速无阻的运行,最高速度可达每小时80~120公里;轻轨、独轨交通时速可达70~80公里,而在市区运行的公共汽车等公交车辆仅为10~15公里。其三,占用土地面积少。城市地面空间有限,征用城市土地解决交通问题困难,节约建设用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城市轨道交通的“上天入地”是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根本出路[1]。
2.1.3发展其他形式的交通作为公共交通的补充形式
大力发展通勤车制度。我国城市交通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客流量比较大、时间集中、方向固定,尤其是在每天上下班的高峰时期更是如此。这部分客流量主要是由各个单位和学校的职工、学生组成。如果各个单位企业和学校能建立完善的通勤车制度,上下班高峰期利用通勤车接送,就能使一些客流量得到分流,缓解公共交通的压力。
积极培育发展汽车租赁和二手汽车市场。由于私家车增长过快是导致交通拥挤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源头控制私家车增长的速度。完善的汽车租赁和二手汽车市场,可以使一部分人的汽车购买欲望转变为汽车租赁或者购买二手车辆,这样就可以从总量上有效的控制私家车的增长速度。
2.2加强道路建设
从1995~2006年这11年间,我国城市的道路建设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到2006年底我国道路铺设长度和道路铺设面积与1995年相比分别增加了85.2%和248%,虽然取得了这么大的进步,但是其增长速度还是低于机动车辆的增长速度。因此,在我国很多城市依然表现出道路拥挤。在我国常规的道路建设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2.1走出因单纯修路导致的系列交通问题
我们在进行城市交通道路的规划时,切忌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样就形成了扩建道路与交通拥挤的恶性循环。在进行道路建设时应该做到,对交通基础的研究例如:本地交通基础数据;本地突出的交通问题与隐患的系统研究等,并且,还要建立长期稳定的交通问题研究机构。只有这样,才能在解决交通这个长期而动态的问题上得到圆满解决(图1)。
2.2.2重视停车场建设
道路的静态建设也就是城市中机动车辆停车场的建设,目前,我国好多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个通病就是重建设、轻管理,道路越修越宽、车辆越来越多,而停车场的相对数量却越来越低,导致好多车辆停靠路边,严重影响交通。一些城市的停车设施与机动车拥有量之间的距离相差悬殊。由于停车设施满足不了城市停车需求,造成大量的车辆无处停车或随意停车,从“停车难”导致了“停车乱”,对城市动态交通造成很大影响。
2.2.3加强城市交通的微循环建设
最后一公里建设也称之为城市的微循环系统。过去我们对城市的干道建设给于了较多的倾斜,而对于城市交通重要组成部分的末梢部位有所忽视。城市交通体系就像人身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一样,血液最终都要通过毛细组织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汽车也是一样,最终要通过微循环系统到达城市的各个角落。从我国的一些大城市看,微循环系统的初级化、原始化的确是交通拥堵、回流不畅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许多城市越建越堵的重要原因。
2.3加强城市交通政策法规建设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加快立法进度,建立完善的法规政策体系,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供法制保障。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交通技术标准体系,在场站建设、车辆配备、设施装备、服务质量等方面,严格按照质量实施建设,提供服务。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城市公共客运交通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统一监督,依法查处各种非法营运活动,严厉查处侵占、破坏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危害城市公共交通运营安全的行为,保障城市公共交通的安全。同时制定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相关经济政策,对城市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的轨道交通、综合换乘枢纽、公共交通停车场站以及政府确定的公共交通建设项目、车辆更新等,政府应给于必要的资金保障。
3结论
交通问题不仅仅是交通的问题,它是城市各方面问题的一个综合反映。切实解决好城市交通体系问题,确保城市道路交通的畅通是我国今后一个阶段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要内容。并且,如果这一难题不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大城市的今天就有可能成为中小城市的明天[2]。
由于城市交通建设的复杂性,单靠某一方面的建议或者政策措施,已经很难适应目前不断复杂多变的城市交通形式。因此在进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将城市的交通工具建设、城市道路建设和城市交通政策法规建设统一起来,进行整体规划、整体设计,使之从总量控制上达到最优。同时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创新新的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城市交通体系建设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中国城市“十一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1.
[2]严正.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3]郭陪章.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4]曲振涛.法经济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郑锋.可持续城市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唐华.美国城市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一、优先发展市区公共交通的目标
(一)优先发展市区公共交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规划实施、基础设施、财税政策、运营管理、交通治理、路权优先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面改善公共交通发展环境,大幅提高公共交通竞争力,构筑具有高度吸引力、以公共汽车客运(以下简称公交)为主、出租汽车客运为补充的现代化公共交通系统,为市民提供便捷、经济、安全、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至2010年底,我市优先发展市区公共交通的目标是:
1.公交出行分担率确保达到15%,力争达到20%以上;
2.市区公交车辆拥有量达到180辆,万人公交车拥有率达到10标台;
3.高档公交车拥有量占公交车总量的70%以上;
4.中心城区公交线网密度达到2.5公里/平方公里以上;
5.站点覆盖率按300米半径计算,中心城区达到70%以上;
6.公交准点率达到90%以上;
7.中心城区公交平均运营速度达到15公里/小时;
8.进一步完善公交枢纽站、首末站、港湾式停靠站、招呼站点等建设,建成与公交发展相适应的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场站基础设施,新建停车保养场规模为50亩左右;
9.基本确立公交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方式,建立一体化公交体系。
二、编制和实施城乡公共交通发展规划
(二)20*年度编制《城乡公共交通发展规划》,并严格组织实施,科学配置和利用交通资源,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和土地配置模式。切实防止和纠正违反规划、侵占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及其建设用地的行为,保持规划的严肃性和稳定性,保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需要。
三、切实加快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三)合理规划设置场站和配套设施。要按照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要求,将公共交通场站和配套设施纳入城市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计划;将公共交通场站作为长途汽车站、大型商业中心、居住小区、大型文化娱乐场所及旅游景点、体育场馆、城市主次干道等重大工程项目配套建设的一项内容,实行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规划与建设部门在核发上述涉及工程项目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应当征求公交行业管理部门的意见。对未按规划配套建设公交站(场)等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项目,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项目业主予以补建或改建。对已投入使用的公共交通场站设施,不得随意改变用途。
(四)理顺站场建设管理体制。公交停车保养场由公交企业负责建设管理,对企业自行承担的场站建设等项目,应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港湾式停靠站、首末站、回车场按现行体制由道路业主负责承建,在城市主要交通干道上,逐年配套完善站台、候车亭等设施。按照“满足群众需求,不干扰正常通行”的原则,合理规划、科学设置出租汽车停靠点。
四、优化公共交通运营结构,强化市场监管
(五)调整公交线网,提高公交覆盖面。通过对现有线路长度、走向、停靠站点、发班密度的调整,降低线路重复系数,增加公交覆盖半径,减少旅客中转换乘时间,提高线网运行效率。利用城区站场枢纽,拆并部分里程过长、重复系数较高的线路;利用改造的支线公路条件,减少因道路因素形成的迂回线路长度,缩短车辆运行时间。近期将对3条线路进行调整改造,新增6条公交线路,最大程度地满足城市发展和市民对公交出行需求增长的需要。
(六)加快车辆更新步伐。鼓励发展中高档、低地板、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的车辆,淘汰环境污染严重、技术条件差的车辆。公交车辆更新应符合欧Ⅱ标准,为群众创造良好的乘车环境。
(七)合理发展出租汽车行业。出租车作为公共交通体系的补充,提供私人化的点到点服务,满足有特殊需要并愿意承担较高出行费用乘客的出行需求,要进一步完善出租汽车行业监管机制,适度控制发展规模。
(八)强化市场监管。交通部门会同城管部门负责城市公共交通的行业管理,制定行业标准并对其服务质量实行监管。健全和完善监管体系,加强行业自律和行风建设,开展文明线路、文明车组创建活动。定期对城市公交线路进行评估,结合城市发展实际,适时增开线路,合理调整公交线路走向,保证公共交通在城区的覆盖率。完善公交车辆的设施设备,制定从业人员服务标准,逐步实现统一着装,确保车容整洁、服务规范。
五、加快市区交通结构治理
(九)落实公共交通的道路优先使用权。路权优先是目前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政策的最直接体现之一,要从公共交通优先道、通行信号、交叉口通行限制及管理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公共交通的路权优先。在有条件的路口增设公交车专用导向车道;在道路交叉口,公交线路布设可不受禁左、禁直等交通管制措施限制;对具备公交车辆通行条件的道路,允许公交车在社会车辆禁行区域通行。公交车优先道应当按照有关标准进行设置,并采取部分路段设置、交通量高峰专用、平峰期混用等逐步升级的方式建设,2010年以前,逐步建立合理的公交优先通道网络。
(十)加强停车场的管理。合理规划设置中心城区停车位,严格审批制度,采取“地面高于地下、中心城区高于外部城区”的停车收费标准,减少社会车辆进入中心城区。
六、制定优先发展公交的相关经济政策
(十一)制定公交财政政策。加大对公共交通的财政扶持投入,建立完善财政补贴补偿机制。
1.对公交企业承担社会福利(包括老年人、残疾人、伤残军人、学生等实行减免优惠)等因素造成政策性亏损的,实行固定补贴,每年96万元,暂定3年;对公交企业因完成政府指令性运输任务增加支出的补偿,按实际测算后确定,一年一定。
上述补贴、补偿款总额不超过企业公交服务主营业额的10%,由市财政专项安排。
2.为加快市区公交车辆的新增、更新步伐,从20*年开始,对公交企业的车辆更新投放,中级及以上环保型公交车辆(车价在15万元以上)按购车价25%的比例给予补助,最高每辆不超过5万元,其它公交车辆按购车价15%的比例给予补助,补助资金在市服务业发展资金中列支;公交车辆折旧可按照5年期限提取。
3.鼓励公交企业运用高新技术,提高公交车辆科技含量。对符合高效清洁能源替代、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提高公交运输现代化管理水平等投资项目,按其投资总额给予适当补助。
4.加大公交场站建设政策扶持力度。一是优先安排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用地,对公共交通用地可按行政划拨方式供给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二是鼓励公交企业盘活现有场站用地,结合调整用地规划改变用途后,由市土地储备中心收储,变现土地的级差地租扣除规费后全额交市财政,用于发展交通事业;三是市区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每年按一定比例用于各类公交站场(公交枢纽站、首末站、中途站)的建设;四是公共交通枢纽站、站点及公交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免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城市道路占用费、人行道和绿地占用费等费用。
5.对因政策性亏损造成纳税困难的公共交通企业,报相关部门批准,减免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水利建设基金。
6.建立公共交通补贴监管机制。制定《*市公交行业服务质量考核办法》,将公共交通补贴与服务质量挂钩,充分发挥公共交通补贴效益。
(十二)完善公共交通价格体系。一是继续实行城市公共交通低票价政策,鼓励推广使用IC卡,提高IC卡刷卡付款优惠比例;二是建立公共汽车与出租汽车之间的合理比价关系,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整个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三是改革开往镇、街道农村线路的公交运价。
(十三)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对于承担社会公益、政府指令性任务,以及票价政策并实行集约化经营的企业和车辆,政府按上述项目给予补贴,同时免征公路养路费、客货运附加费。
(十四)根据城建〔20*〕288号的规定,享受免费乘车的老年人、残疾人办理乘车证件之前,应办理意外伤害险,保险费用列入政策性亏损项目给予财政补助。
七、加强企业职工权益保障
(十五)城市公共交通企业要切实关心职工的工作和生活,建立合理工资增长机制,稳步提高职工工资水平。要按照国家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为职工足额缴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费。要认真执行国家工时制度,保障职工休息、休假权益,城市公共交通企业确需加班的,要严格控制加班时间,并依法支付加班工资。同时,要保证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及营运合同、集体合同约定的营运保护和福利待遇。
为了扎实推进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月*日,*市公路处制定了《*市公路管理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意见》。《实施意见》要求全市公路系统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是进一步深入解放思想的根本要求,是推进保增长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公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升执政能力和水平的现实要求。当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作为国家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给*公路交通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任务。我们要坚定信心、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推动*公路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实施意见》安排,*市公路处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共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重点抓好学习调研、解放思想讨论2个环节,精心组织开展学习调研活动,同时,围绕科学发展深入进行解放思想讨论;第二阶段,分析检查。重点抓好召开处领导班子及处直单位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2个环节,精心组织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形成高质量的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第三阶段,整改落实。重点抓好制定整改落实方案、集中解决突出问题2个环节,按照整改落实方案的要求,集中力量解决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能够解决的突出问题,特别是群众普遍关注的公路建设中的问题,党员领导干部党性党风党纪等方面的问题。要围绕保增长、促发展、保稳定、促和谐,帮助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把解决突出问题与创新体制机制结合起来,结合公路实际认真研究解决制约*公路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要将整改落实情况要向党员、群众通报,接受党员、群众监督,并组织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群众满意度测评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学习实践活动实际效果的满意度和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情况的满意度。
《实施意见》要求市直公路系统各单位把学习实践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持强化组织领导,强化舆论宣传,强化督导检查,注重培树典型,把提高思想认识、深入解放思想贯穿始终,把边学边改、解决突出问题贯穿始终,把开门搞活动、坚持走群众路线贯穿始终,把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贯穿始终,坚持进度服从质量,确保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