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死亡教育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命价值观
一、关于生命本质的反思
1.生命不等同于生物。至今,给生命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是很困难的,无论是在自然科学界还是哲学界,对于生命的界定都众说纷纭。现代生物学认为,生命是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自身繁殖、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产生反应等复合现象;是由核酸蛋白和其他物质所组成的生物体特有的现象,生物能利用外界的物质完成自我更新和繁殖后代,按照遗传的特点生长、发育运动,在环境变化时常表现出适应环境的能力。把生命表述为以新陈代谢为基本存在形式的蛋白体,抹煞了生命和蛋白体的差别,混淆了生命和生物的概念。分子生物学认为,生命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组成的分子体系,它具有不断繁殖后代以及对外界产生反应的能力。但是我们说,这个定义并不是对于“生命”的定义,而是关于“生物”的定义、关于“分子体系”的定义,把“生命”和“生物”混为了一体。
2.关于生命内涵的理论假设
①生命存在的层次现象。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一般认为,低等生物仅有自然生命,尽管其也有简单的心理现象。而人却在其自然生命的基础上衍伸出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自然生命是人的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是生命的客观实体,用实线标识。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是个体生命的生长和延伸,是生命的主观存在,用虚线标识。②生命构成的优势现象。人的生命,虽然都是由生理我、社会我和精神我三部分构成,但是在个体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三个层次在生命综合体中所占的比例缺失是不断变化的,即表现为不同的生命优势。例如,一般来说,在生命的早期,自然生命占优势;在生命的中期,社会生命占优势;而在生命的晚期,精神生命却占优势。③生命发展的阶梯现象。个体的生命系统,都有一个先从弱小到成熟,再从成熟至弱小的发展和衰退过程。但不同层次的生命,其发展历程依次呈现出阶梯状,即自然生命在青年期达到顶峰,而后社会生命在中年期达到顶峰,最后是精神生命在晚年期达到顶峰。④生命的转换现象。生命虽然有三个层次的差异,但三个层次均统一于生命动力和生命机制。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皆源于自然生命的本能,并同样遵循自然生命的趋利避害机制。由此可见,生命能量可以在三个层次之间相互转换,既可以升华,也可以退行。
二、关于生命价值的反思
1.生命是价值的基础。每个生命体都以自身的价值作为内在尺度,以自身的需要为标准,来评判客体的价值。生命体始终是价值主体,是能动的作用者;非生命体始终是价值客体,是被动的反作用者。而在生命体与生命体的关系中,尽管主客体角色可以相对互换,但生物的不同种类,同类中的不同个体,始终都以价值主体的身份主动参与其间。与此同时,生命体之间, 生命体与非生命体之间,又形成无数“价值链”,任何个体都要以别的客体(生命体、非生命体) 的价值,为自身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因此,生命是价值的基础,是一切价值的本源。
2.生命价值的多层次性。生命价值既包括物质价值也包括精神价值,既包括生前所作的贡献又包括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是个人对他人、社会和环境所作的贡献以及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伴随着生命体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进化过程,生命体在环境面前的主动选择和创造的能力也相应的提高。而生命体主观能动性的提高,就是生命价值“内涵”的丰富、“外延”的丰富和“意义”的升华。
个体生命的存在、延续与自我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的支持。生命以个体为单位而存在,社会由个体组成。高级的价值需要,也是以生命价值为基础的。通常,个体价值就是自我价值,因此,自我价值便处于价值的本源的位置。以自我价值为本源,并不是提倡自私,而是客观地把握自我与社会的辩证统一。自我价值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自我生命价值和自我发展,自我实现。
三、关于生命教育的反思
1.生命价值观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生命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生命存在形式的总的价值判断,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生命体的全部生命活动对生命自身以及对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意义的自觉认识。生命价值观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生命神圣论,它主张人的生命是至高无上的,神圣的,是不可侵犯的。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维护、保存和延长人的生命。这种生命神圣的观点,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种族的繁衍和人类寿命的延长。然而片面强调生命神圣论,导致了对生命数量的片面追求,忽视生命质量,限制了针对人自身的科学研究。二是生命质量论:人类应该追求更高的生命质量,应根据生命质量的高低和主次来决定生命的取舍,主张对于高生命质量的人应给予更多的保护。生命质量论适合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生命质量论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历史局限性。三是生命价值论,它主张以生命的价值来衡量生命的意义,它强调生命的价值是对他人、对社会、对人类的奉献。生命价值论是现代的生命伦理思想,生命价值论否定了生命神圣论忽视生命质量,对生命数量的片面追求;同时也不同意生命质量论把人的生命仅仅认为是人的自然属性。生命价值论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统一的辩证关系出发,实现了生命神圣、生命质量与生命价值的有机统一,从而成为了一种科学的生命伦理观。
关键词 适龄人口 毛入学率 高等教育规模
近4年,高考报考人数持续下降。用“盛极而衰”来形容最近4年高考报名情况,毫不为过。自1999年高校扩招后,高考人数开始长达10年的迅猛增长,从当年的288万,迅速增长到2008年的1050万,此后开始逐年减少,1020万、946万、933万、915万,形势急转直下。虽然有各种原因导致报考人数下降,但是其主要原因是全国人口出生率下降,适龄人口明显减少。为此,总的来说,高校主要通过逐渐提高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来保证生源。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指高等教育在校人数与适龄人口数之比。根据我国情况,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规定为18岁-22岁年龄段的人口数。国际上通常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我国在2002年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5%,说明我国的教育早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并且处于逐年上升阶段,截至2010年,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6.5%,逐渐向普及化阶段发展。全国人口出生率下降,适龄人口不断减少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的规模该如何预测呢?根据毛入学率的定义,高校在校学生数 = 适龄人口数 ?毛入学率,所以要预测未来的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只要预测出适龄人口数以及毛入学率。
1 适龄人口数预测模型
某年份的适龄人口为18~22年前的出生人口去掉死亡人口之后的和,从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角度可以估算出2012-20 27 年间的适龄人口数。由于适龄人口范围为18~22 岁, 所以对应于2012-2027年间适龄人口的出生年份段为1990-2009 年。据此建立适龄人口预测模型:
= = ()8 ()
其中表示年份的适龄人口总数;表示年份时的年龄为的适龄人口数;表示年份时,年前的人口出生数;由于儿童的死亡率比成人高,所以分成8岁前和8岁到适龄阶段为不同的死亡率; ,分别表示8岁前和8岁后的死亡率。这里取 = 7‰, = 0.5‰。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带入可以得到2012-2027年的适龄人口的预测。
2 毛入学率预测模型
根据1998-2010年全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建立毛入学率模型为:
= +
其中表示第年的毛入学率,1998年的时间起点,定义为第一年。利用1998-2010年的数据,得到回归模型为:
= 8.277 + 1.423
相关系数为0.9916,相关度非常高,所以用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模拟效果非常好。
3 高等教育规模的预测
【关键词】生命教育;思路;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417-01
生命教育在我国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进行生命教育的探索和实施,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但依然面临着理论基础不足,方式方法混乱,复制操作性差,推广困难等等问题。生命教育是一个急迫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应成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命教育相关研究也逐渐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1 我国生命教育研究的思路
1.1 处理心理危机的临床医疗角度
绝大部分学者研究生命教育都是从现实问题出发的。主旨在于针对青少年自杀、伤害和浪费生命的现象提出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教育理念。如吴顺领和蒋洪波在512地震后、邱伟光在对抗非典中暴露出学生生命意思缺乏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倡导生命教育理念;王北生在心理焦虑的角度分析解读了生命教育等。
1.2 以哲学学派为基础的生命教育理论探讨
对生命教育进行理性探讨学者们是从各种视角进行的。李厚刚以老子的“道”为主线论述了生命教育思想,阎光才根据自然主义、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等领域的哲学观点,阐述教育中的生命意义,文雪从教育学理论出发,提出教育应该关注人的发展,关注社会的文明进步,引导人追求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完善,寻找生命的意义。高锦泉从传统文化的角度,以道家、儒家为线索,来解读生命教育思想。刘慧在生物学的角度上尝试构建一种新的道德教育体系。
2 我国生命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2.1 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的内涵是生命教育研究中必须回答的问题,很多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比较有见地的见解。但是,关于生命教育的准确定义,没有一个标准的版本。
台湾学者林思玲认为,生命教育的目标是教人:有一颗柔软的心,不做伤害生命的事;有积极的人生观,终身学习,让自己活的更有价值;有一颗爱人的心,珍惜自己,尊重别人并关怀弱势群体;珍惜家人,重视友谊并热爱所属的群体;尊重大自然并养成惜福简朴的生活态度;学会思考生死问题,并探讨人生终极关怀的课题;能立志做个文化人、道德人,最求生命的理想;具备成为世界公民的修养。
台湾学者季洁芳认为,生命教育的目标是教人:探索生命意义进而确定自己的生命意义;了解各宗教、哲学及各专业学科的死亡观,包括死亡的情意、历程及对死后世界的看法;引领人降低对死亡的害怕、逃避,进而能以坦然、积极的态度面对死亡;引领人对人生最后旅程能做事前规划;引领人了解死亡所造成的失落及哀伤,并能自我调适处理,进一步帮助家人、亲朋、同事及同学。
何仁富先生认为,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的肖川认为:“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提高生命的质量和增强生命尊严的意识,使学生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实践,它还是教育的价值追求。”
浙江大学的王东莉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多层次的,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要让生命的其他物种和谐地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关于生命教育内涵的解释还有很多,以上只是引用的一部分,虽然他们概括的有角度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生命教育是关注人的生命的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价值追求,其目的旨在提高生命质量。
2.2 生命教育的内容的组成
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学者们也有不同的见解。何仁富认为,生命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等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朱虹认为生命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生命的本体价值和生命的精神价值两方面。黄荣认为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三方面:一是关爱生命;二是直面死亡;三是生命价值教育。
上述观点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希望通过生命教育来引导了解生命的本质,启迪人们理解生命的内涵,激励人们把握生命的真谛,教导人们珍爱生命的美丽。
2.3 生命教育的途径
生命教育是一项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学者们针对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阐述。徐超倡导在校园文化中渲染生命教育;加强人文学科建设。而邵晓红认为生命教育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通过规划职业生涯,追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积极培养具有现代性和开放性的文化观念。黄荣认为开展生命教育可以从4个方面进行:一是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二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三是将生命教育融入课程内容;四是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实践活动中,进行体验式教学,使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
护理健康教育学是现代护理学发展的产物,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着眼点是如何促使人们建立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或生活方式,以消除危险因素,更好地促进和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干预,它向人们提供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所必需的知识技术和服务等,使人们在面对促进健康和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各个层次的健康问题时,有能力做出选择,消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预防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1 健康的定义
WHO对健康下的定义为不但是没有躯体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医学模式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根据新的健康定义和医学模式,医学观也已由预防疾病为基本方向的防治观转向以增进健康为基本方向的健康观。由注重躯体疾病的个体医学观转向注重精神、社会、环境及生活条件因素的整体医学观和群众医学观。上述健康定义,医学模式和医学观的转变,带来了护理观念的创新,护理模式由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发展,护理工作范围由医院扩大到家庭及社区,护理内容除护理患者外,还要注重预防疾病和使尚未患病的人维持和促进健康,服务功能由护理疾病扩展到照顾整体的人和促进人群健康。
2 健康教育的目的
护士的基本职责为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而健康教育者的责任就是通过健康教育达到增进人们的健康,使个人和群体为实现健康目标而奋斗,提高和维护健康,预防非正常死亡、疾病和残疾的发生以及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人们的自我保健能力。由此看来两种职责不仅方向一致,而且有许多共同点,也就是说护理工作者不仅要担负起护理职责,同时还必须是一名合格的健康教育者,因此,护士在进行健康教育时,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言行谨慎,既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又要满腔热情为人民的健康服务。健康教育与传统意义上的卫生宣传不同,卫生宣传是知识的单向传播,接受对象比较泛化,且不注重信息反馈和效果评价。健康教育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活动,它以个人、集体的行为改变、环境改变为着眼点,根据健康问题、特征和角色变化而采取各种教育形式,其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提高健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健康教育是连接卫生知识和健康行为的桥梁,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是全球推进“人人健康”的核心。
在医院为患者解决问题是健康教育的核心,因人、因病的不同而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计划,对不同类型疾病的患者健康教育侧重不同,这需要在了解患者心理、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分析其致病因素,抓住主要矛盾开展健康教育,并向患者介绍健康教育的主要意义及具体内容,要求通俗易懂、简明扼要。
3 健康教育的形式
①群体教育:对共同护理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有计划、循序渐进的群体教育,使他们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及不同阶段的禁忌点,在此过程中,患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互影响,护士必须随时进行指导,去劣存优,增强其准确性;②个体教育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生活方式、发病原因,综合其受教育程度、文化背景及致病因素的认识来制定教育计划,进行个别教育,可通过日常活动对患者进行随机教育并具体示范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用药,定期检查等。
[关键词] 护生;死亡恐惧;死亡教育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12(b)-151-03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death fear and demand status of death education in nursing students
FANG Xiaofen
Health Management Center,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hua University, Hu'nan Province, Hengyang 421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death fear and demand status of death education in nursing student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further death education. Methods: The fear of death scale (FODS) and the demand for death education scale were used to questionnaire survey 282 nursing students, then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nursing students were on the moderate level of death fear while on the high level of death education demand. The total average score of fear of death was (3.737±0.320) scores in nursing students and the total average score of the death education demand was (4.008±0.490) scores. Conclusion: It is essential to carry out death education in nursing students, which can help them establish correct death attitude and views and obtain the abilities to nurse dying and dead patients.
[Key words] Nursing students; Fear of death; Death education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疾病谱发生转变,引起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由急性传染性疾病转为慢性疾病。而许多慢性疾病的治疗均进行至患者死亡,这使得护理人员接触濒死与死亡患者的机会增加。Keck等[1]提出,护士如果无法接受死亡,则在护理濒死患者时,会产生个人及专业角色的冲突,并因内心的焦虑影响护理工作质量,且不能满足患者的生理与心理需求。护生是未来的护士,其死亡态度将影响到以后的工作质量,因此,本研究调查了刚进入临床实习的282名护生的死亡态度与死亡教育需求,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抽取2011年6月来我院临床实习的护生282名,其中,男5名(1.8%),女277名(98.2%);年龄17~24岁,平均(21.00±0.92)岁;本科35名(12.4%),大专220名(78.0%),中专27名(9.6%);汉族270名(95.7%),少数民族12名(4.3%);有62名(22%),无220名(78%)。
1.2 调查工具
1.2.1 护生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由笔者自行设计,包括性别、年龄、学历、民族、等一般资料内容。
1.2.2 死亡恐惧量表 采用台湾李复惠翻译并修订的Lester编制的死亡恐惧量表(FODS)[2]。此量表包括恐惧自己死亡、恐惧他人死亡、恐惧自己濒死、恐惧他人濒死4个维度,30个条目,采用6级评分,正向题按1~6分计分,反向题按6~1分计分。1~2分为轻度恐惧,2~4分为中度恐惧,4~6分为重度恐惧,得分越高说明受试对象死亡恐惧程度越高。FODS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83。
1.2.3 死亡教育需求量表 采用台湾颜淑慧编制的死亡教育需求量表[3]。此量表共10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1分为非常不需要,2分为不需要,3分为一般需要,4分为需要,5分为非常需要,得分越高说明受试对象对死亡教育的需求程度越高。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95。
1.3 调查方法
由笔者担任调查员,向被调查者说明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征求其同意后发放调查问卷、FODS及死亡教育需求量表,所有问卷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282份,回收有效问卷282份,回收率为100%,问卷有效率为100%。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Cronbach's α系数对问卷进行信度及效度进行分析;统计计算频数、百分比、各维度及总体的算术平均数及标准差,对相关维度进行描述性排序分析。
2 结果
2.1 护生死亡恐惧情况
在护生中,死亡恐惧排序依次为恐惧他人死亡、恐惧自己死亡、恐惧自己濒死、恐惧他人濒死。见表1。
表1 护生死亡恐惧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情况(x±s,分)
注:“-”为无数据
2.2 护生死亡教育需求情况
护生死亡教育需求量表总得分为(40.078±4.898)分,条目总均分为(4.008±0.490)分,其中,条目1“我认为护理专业学生应该接受死亡教育”与条目10“我认为接受死亡教育对我以后从事护理工作有很大帮助”,得分排序分别为第1、第2位,表明护生对于将死亡教育作为职业需要的必修课有较高的需求。见表2。
3 讨论
死亡是临床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由于工作性质原因,面对死亡的的情况更多。因此,解决护理人员的死亡恐惧,必须从死亡教育抓起。目前在我国的护理临床工作中已经明确了死亡教育的必要性[3],但是护士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上,却与临床及护生的客观需要相脱离。对于死亡教育与死亡研究,台湾明显走在大陆前面[2,4]。为探讨在我国设立死亡教育课程的可能性,笔者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为护生死亡相关教育课程的设置提供依据。
3.1 护生死亡恐惧现状
由文中表1可知,护生FODS各维度的条目均分均处于3~5分之间,说明护生的死亡恐惧处于中等水平。FODS 4个维度中恐惧他人死亡得分最高,其次为恐惧自己死亡,再次为恐惧自己濒死,而恐惧他人濒死得分最低。这表明护生在面对尸体时表现出非常强烈的恐惧心理,对自己必将面对的自然规律――死亡,心存畏惧,害怕死后被遗忘,对濒死时出现的器官功能衰竭、疼痛感到不安,不愿意与濒死的人接触。护生作为未来的护士,接触并照顾濒死患者、进行尸体护理是护理工作中最基本的内容,因此,护理教育者非常有必要采取措施端正护生的死亡态度,减少护生死亡恐惧。
3.2 护生死亡教育需求现状
死亡教育是指探讨死亡这一主题的教育活动,通过知识的传播及自我觉察等活动协助学习者对死亡有所认识和理解,进而接纳死亡,并有能力处理因死亡所引发的种种问题,使其更加珍惜生命、关爱生命,并规划有意义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4]。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生死亡教育需求总均分为(4.008±0.490)分,超过中点分(3分),表明护生死亡教育需求处于较高水平。这与王申[5]的研究结果一致。由结果中表2可知,得分最高的条目为条目1,即“我认为护理专业学生应该接受死亡教育”,得分居于第二的是条目10,即“我认为接受死亡教育对我以后从事护理工作有很大帮助”。这表明护生均认为死亡教育对护理专业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死亡教育有助于护生树立正确的死亡态度,减少死亡恐惧,为以后在临床工作中护理濒死或死亡患者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具有正确死亡态度的护生通过其榜样作用,能使患者及护生身边的人树立正确的死亡态度。本研究结果表明,得分最低的是条目7,即“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接受有关死亡的教育”,说明护生并不非常同意每个人都必须接受死亡教育。由于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一直忌讳“死亡”这一话题,护生也不例外。但 “护理”这一特殊专业经常需要接触死亡,护生认识到从事护理工作必须接受死亡教育,而对其他人群是否也应该接受死亡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
3.3 建议
通过本研究发现,我国护生死亡恐惧处于中等程度,尤其恐惧他人死亡;而死亡教育需求处于较高水平。因此,笔者认为,对护生开展死亡教育非常必要。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死亡相关教育明显不足,仅局限于2个学时的临终关怀内容教学,远远落后于临床工作的需要,更无法满足护生的求知需求,这样将影响护生以后的工作。因此,护理教育者应该冲破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紧密结合临终关怀课程,将死亡教育贯穿护理教学的全过程,同时和美学、伦理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律学、宗教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相结合,使护生真正了解死亡学的基本知识(人类死亡学的本质及意义、生命过程、死亡的定义与标准、死亡心理、哲学与宗教死亡思想、死亡的道德、法律问题等),树立正确的死亡态度,从而提高护理濒死与死亡患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Keck VE, Walther LS. Nusre enocunters with dying and nondying Patients [J]. Nusring Research,1977,26(6):465-469.
[2] Lester, D. The Collett-Lester fear of death scale [J]. Death Studies,1990,14:451-468.
[3] 颜淑慧.台湾地区护专学生死亡态度与生死教育需求之探讨[D].嘉义:南华大学出版社,2002.
[4] 沈峰平,崔静,赵继军.护士对死亡教育培训内容需求的调查分析[J].护理杂志,2010,27(3):340-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