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命教育概论

生命教育概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命教育概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命教育概论

生命教育概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情境学习理论 生命安全 网络系统 系统开发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Life Safety Education Network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he Reform of Teaching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ituated Learning

HAO Haitao, ZHANG Yingying, LI Guangcun

(Dept. of Sports Military,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Abstract Based on the situated learning theory as a guide, developing College Students' life safety education system based on WEB, it establishes the theoretical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of college students life safety based on situational learning theory. it would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with survival attitude, consciousness of existence , methods to understand the security risks , elusion and of escaping ,establishment of scientific living values.

Key words situated learning theory; life safety; network system; system development; teaching design

0 前言

社会发展不断向教育领域提出新的课题,为此,国家建议开展学生安全自护意识与能力教育,而且将每年3月的最后一周的星期一确定为“学生安全日”,并要求学校都要有自己的安全教育守则。

生命安全教育是一个要求教育者必须言传身教的过程,受教育者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和进行技能训练,才能在灾难来临之际减少恐慌,正确地应对险情,避免生命安全受到伤害。综观目前制约生命安全教育的诸多问题中,一方面是生命安全教育资源十分匮乏,近年来一些学校尝试开发网络和多媒体教育资源来实施生命安全教育,但从目前所开发的教育资源来看,系统功能较少,且主要适用于小学生,适用于大学生群体的同类项目开发较少。另一方面,随着网络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兴起,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质量和成效成为制约现代网络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网络学习迫切地呼唤着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理论指导。情境学习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理论,强调知识与情境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过程,有效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顺应了网络学习的要求,展示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如何在情境学习理论指导下有效地推进生命安全教育系统建设和教学改革,是广大教师值得探究的重要课题。

1 情境学习理论及其对生命安全教育的启示

1.1 情境学习理论概述

(1)知识观。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基于社会情境的一种活动,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是一种人类协调一系列行为,去适应动态变化发展的环境的能力。(2)学习观。情境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传输和接受,而是一个社会性的实践过程,是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知识建构的过程。由于情境问题的复杂性,情境学习理论倡导在学习过程中要建立实践共同体,强调成员主动参与,共同承担责任,进行积极的良互,达成认知成长、意义协商、身份建构的学习目标。(3)教师观。情境学习理论要求教师转换角色,认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共同体中的一员,是学习伙伴,必要时甚至要向学生学习。(4)评价观。传统的评价机制往往脱离真实情境,强调最终学习结果,而忽略评价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得到的成长与发展。而情境学习理论的评价注重真实情境中的真实任务的评价,强调在真实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实践活动能力,注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评价。

1.2 情境学习理论对生命安全教育的启示

(1)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发有效的教育资源,创设良好学习情境;(2)转变教师角色,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生命安全教育需要;(3)通过实践共同体的构建,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动机;(4)采用基于真实情境的多元评价方法,并让学生能够理解情境理论的评价标准与评价结果。

2 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网络教学系统建设

2.1 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生命安全网络教学系统设计原则

(1)针对性原则。网络教学系统资源是生命安全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扩充,针对性的学习情境,是为了让学习者在不同的情境中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其最终目标还是为了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因此,生命安全教育系统的情境设计是否具有针对性,对教学目标的完成至关重要。(2)真实性、互动性原则。生命安全教育的过程是一个通过真实体验、实践及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互动的过程。因此,创设互动性强的真实情境和真实的活动,将有利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3)活动性原则。生命安全网络教学系统资源的开发,并不只是简单地将学习内容简单地移植到网络系统上面来,而是应该将问题置于整体的、具体的环境中,让学习者经过一种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去掌握生命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技能。(4)问题性原则。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引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生命安全教育的本身就是要让学习者在不断的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提高自身能力。因此,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要围绕问题情境的创设。

2.2 生命安全教育网络教学系统结构

依据高校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展情况,确定生命安全教育网络系统采用基于B/S模式的三层体系结构来实现,第一层是客户端,第二层是web服务器。第三层是数据库服务器。

2.3 生命安全教育网络教学系统功能模块

生命安全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常识、紧急避险、灾难逃生、紧急救护、逃生素质训练等基本内容。围绕这些教学内容,搜集整理生命安全教育相关资料,对安全常识、紧急避险、危机评估、应急处置、灾难逃生、应急预案、紧急救护等基础资料及图片、视频进行系统的整理,建立生命安全与危机、灾害应急基础研究资料库。

结合生命安全和生存教育的实践,构建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体系,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运用ASP和Virtools等技术,编写脚本,开发生命安全教育系统。已开发完成的网络系统主要由管理模块、学习模块、教师模块和交流模块组成,如下所示:

管理模块主要具有用户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等功能。

学习模块主要包括下面几个内容:紧急避险、灾难逃生、意外事故、疾病防范、紧急救护技能、生存素质与技能训练等。

教师模块主要为教师提供一个教学管理、课程建设功能。

交流模块旨在为师生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具有师生在线交流和学生之间在线交流功能。

3 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实践

3.1 确定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指导理论

为了适应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培养的教育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综合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的基础上,选择情境学习理论作为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指导理论,并依据该理论进行教学设计。

3.2 构建大学生生命安全教学操作模式

(1)围绕主题、创设情境。教师根据生命安全教学内容,利用自救互救模拟实验室、模拟逃生训练场地以及网络系统等教学资源,创设实际相符或相近的情境,开展生命安全教学。(2)导入问题、自主探究。在每一学习环节的导入阶段,教师引入情境和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自主探寻解决问题的答案。(3)建立实践共同体,实现竞争情境下的合作学习。在生命安全教育中,有许多教学内容和问题是个体无法独立完成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和任务,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实践共同体。共同体具有聚合性、协商性、竞争性等特点,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共同体内部的合作学习和共同体间的竞争学习形式,创设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良好学习情境。(4)评价反思,迁移提高。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基于真实的活动和任务的情境性,为了科学准确地对学习者进行评价,将评价始终贯穿于情境化的教学过程,主要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在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的思维方式、问题解决方法、应用知识技能的能力进行评价。通过教学评价,引导学习者反思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增强学习者在不同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迁移提高之目的。

4 小结

情境学习理论构建了全新的学习观、知识观、教师观和评价观,强调知识与情境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过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为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本研究基于情境学习理论,总结生命安全网络教学系统设计原则,开发了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系统,为生命安全教育提供一个通用型学习、体验和模拟训练平台,拓展了生命安全教育的学习空间。

以情境学习理论为教学指导理念,对大学生生命安全教学的开展形式、教学策略、师生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创设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情境,制定相应的教学原则和实施策略,构建情境教学操作模式。

情境学习理论在生命安全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对改变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提高学习效果有积极的作用。

基金项目: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编号:13YJAZH032);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重点课题(编号:126220633);2013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项)课题(编号:zgt201313)

参考文献

[1] 杨焓.情境学习理论及其对教学改革的启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5.

[2] 王欧.情境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兼论对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启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5.

[3] 邬智,胡冰玉,李秋奇.基于情境学习的多媒体教学设计策略[J].中国大学教学, 2010(8):72-74.

[4] 林枋,成丽娟.情境学习理论支撑下基于问题的网络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20-22.

生命教育概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三生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 契合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Sansei education" values and their fit with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LI Tao[1], WANG Zhigang[2]

([1] School of Marxism, Yibin University, Yibin, Sichuan 644000;

[2]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Trade Management, Yib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Yibin, Sichuan 644000)

Abstract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most dynamic and easy while Confusing groups, there is a right to life, survival, such as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life blur even bias problem. A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o implement educational goals,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and relevance of a new perspective and a breakthrough, should put "Sansei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nd an integral part to the reality of individual life the existence and need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search for effec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fit the theoretical logic and "Sansei Education" real logic.

Key words Sansei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fit

1 “三生教育”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三生教育”是对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的简称。“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生命教育旨在唤起人的生命意识,思考“人为什么活着”;生存教育旨在教人生存的本领,解决“人怎么才能活着”;生活教育旨在提升生活的质量和高度,诠释“出彩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三生教育”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生命、生存、生活教育三者之间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三生教育” 突破了单一类型教育的局限,是把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有机统一于人的整个生命成长过程,是一种“全人生”教育。

“三生教育”具有层次性和渐进性。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以“生”为出发点和逻辑起点,体现了知识、技能、价值观的层次性与认知、观念、行为的渐进性。体现在实现路径与过程上,就是学生完成从知识到技能到价值观的提升过程,从认知到观念再到行为的转化过程,就是从感性体验与认知到理性感悟与行为升华过程。

2 “三生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联与契合

2.1 “三生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三生教育”的价值基础和价值遵循。“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推动形成“全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主义思想观念主流价值体系规范,并使之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外化为行为,形成于习惯,融化为素质,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①大学生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仅是源于知识的匮乏和经验的不足,更大程度上是出于价值选择和判断的偏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三生教育”的价值契合点在于促进人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成,并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实现人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承担起个人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2)“三生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和价值引领,必须在不同的社会领域和不断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发挥其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在高校,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三生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新的视角,是一个有效切入点和重要载体,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有益尝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实践。通过“三生教育”可以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价值认同,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自觉地在学习、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范。

2.2 “三生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致性

(1)在教育理念的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两者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以人为本,通过给予受教育者以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让受教育者在成长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以人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无论是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以人为本都是非常重要的原则。“三生教育”的本质也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现实的生命、生存和生活,让者受教育者知生命、会生存、懂生活,在对生命、生存、生活的认识中得以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健康成长。

(2)在教育价值的确立上具有一致性。两者都是为了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价值确立的主渠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方向的指引和思维的启迪,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三生教育”中人对生命、生存、生活的态度和看法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紧密联系,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微观化,没有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就不会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在教育目标的达成上具有一致性。两者的目标都是为了让受教育者成为真正的“人”,实现对受教育者价值的引导和素质的培养。两者的终极目标都是以丰富和提升培养对象精神生命为目的,从而使得理性、智慧、道德这些要素统一于受教育者的社会实践和价值实现过程中。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和实践“三生教育”的路径选择

(1)用“三生教育”的理念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改革,实现从理论到生活、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的转变。

教学目标的设计:“只有科学设置教学目标,才会有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核心价值支撑,才能保证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②一方面,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既要坚持基本理论、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也要与时俱进,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走进大学生的思想世界和关注大学生的人生问题。另一方面,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应遵循梯度推进和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课程特点和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储备与社会认知方面存在的差异情况,对课程的社会实践目标和内容进行综合设计。

教学过程的革新: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突出教师知识灌输的主体作用,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对学生来讲,脱离实际生活的理论即便逻辑性再强也无法引起他们的共鸣。尊重人的个性、提升人的主体性、实现人的价值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和基本方向。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必须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合理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2)用“三生教育”的理念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视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思政课“生命教育”教学视野的拓展:“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生命教育的重点在于帮助新生调整心态、摆脱迷茫、确立目标,在和谐的环境中明晰生命价值的方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生命教育视角则是基于中国近现代国家生命历程,结合一代代进步人士生命价值的体现,加深学生对国家生命的理解,反思个体生命的价值追求。“基本原理概论”关注生命价值的提升,“不仅要使学生体会到对人的真切关怀,通过理论学习对“真我”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更要处理好自然生命的观照与精神生命的提升、现实生命的体验与理想生命的构建、个体生命的尊重与社会生命的引导的关系。③

思政课“生存教育”教学视野的拓展:“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生存教育的角度在于通过对道德和法律的诠释,明确社会生活的生存活动法则,提高道德修养,培养法律思维和弘扬法律精神,创造自身和谐的生存环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生存教育则是通过近代中国的屈辱历程,增强国家和个人发展的忧患意识,激发生存斗志,培养积极进取的心态。

思政课“生活教育”教学视野的拓展:“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的生活教育体现于要善于自觉、合理、合法运用规则,在认识生活、懂得生活、维护自身生活权益的基础上中实现人生价值。“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生活教育则在于启迪学生树立正确和高尚的生活观,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常怀感恩之心、回报社会。

(3)用“三生教育”的理念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体验性和渗透性。

充实实践教学活动的主题、形式与环节:将“三生教育”理念融入社会实践活动,充实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主题、形式和环节,能使学生能更好地感受生命、体验生存、感悟生活。思政课的实践分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部分。一方面,课内实践主要依托偏理性分析与认知的教学主题,另一方面,课外实践主要依托偏感性体验与认知,通过参观革命遗址、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创新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个体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提升学生的抗挫折抗打击力,强化社会责任感,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规范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运行与考核: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功能和作用,必须重视发挥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的作用。第一,学校应进行总体规划和系统设计,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强化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同时提供政策和经费的支持,从而保障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能实现科学化、常态化、高效化运行;第二,在保证学生作为实践主体的前提下,教师在实践活动的全程都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帮助和指导。第三,创新性地发挥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其自觉感受到社会实践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纳。

项目基金: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生命教育的价值理念及其与高校思政课的契合路径研究”(项目编号:CSZ13041)

注释

① 张之政.在云南省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12-11-29.

生命教育概论范文第3篇

人的生命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个人只有对社会和他人作出了贡献才能获得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和满足,即创造出生命自身的价值。医学院校要在生命教育中使医学生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个体生命的存在是一种社会责任,人生价值在于奉献,只有多做有益于人民健康和社会进步的事,才会获得社会和他人的尊重,从而创造生命自身的价值。

2死亡观教育

死亡观是人们对死亡的内容、本质、价值和意义的根本性的观点,[1]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医学院校除了要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教育外,还要实施死亡观教育,让医学生正确理解死亡的本质及死亡是一个客观的必然过程,以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心理,坦然地面对死亡,[2]从而清醒地认识自我生命的存在,珍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使个体生命积极健康的存在和发展,提升人生境界,自觉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在有限生命中创造无限的价值。

3医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

医学院校的培养对象是未来的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维护患者生命健康权是他们的光荣使命。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其目标主要有三个:认清生命本质、尊重生命存在、创造生命价值。

3.1认清生命本质

生命是一种复杂的事物,它的本质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生命本质是生命与非生命区别开来的根本性质,包括人的生命的本质和动植物生命的本质。而人作为高级生命形式,其本质又具有特殊性,故需要对它的特殊性进行剖析,于是就有了对生命本质的狭义理解:生命本质即人作为高级生命形式与植物和动物等低级生命形式相区别的根本属性,这一属性表现为人的社会属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中主要是生产关系。医学生在学校接受系统的医学教育,对生命这一复杂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着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但仍需对生命的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为治病救人打好基础。

3.2尊重生命存在

人是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体。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具有高于动物自然本能的社会属性,这种社会属性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人基于实践的社会结合中的依赖性,以及人与人、社会集团与社会集团之间生存和发展的相互制约的社会特性。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属性高于并制约着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所表现出来的自然属性。作为医学生,既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又要珍视他人及动物、植物的生命。要懂得人的生命是可贵的,要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觉树立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

3.3创造生命价值

哲学上讲的价值是标志着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3]生命价值即生命具有的对自身、他人和社会具有效用的属性,[4]人作为高级生命形式是价值的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当个人作为价值的客体时,其价值在于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即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构成了人的社会价值;当个人作为价值的主体时,社会和他人应当尊重和满足个人的合理需要,即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索取,构成了人的自我价值。在人的生命价值问题上,贡献和索取是辩证统一的,不可或缺,但贡献是主要的。作为医学生,其生命价值亦包含不可或缺的两方面的内容: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即他们不能仅仅为自己而活着,不能仅仅追求自己的物质享受和快乐,而是为了病人,为了社会,要把救死扶伤作为己任,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4开展医学生生命教育,促进医学生健康成长

医学模式的转变呼唤医学教育的整合。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要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医学教育的整合,把生命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维度,使其成为提升医学生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使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仅能消除病人身体上的疾苦,维护病人的健康权,而且还能对病人进行心灵深处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4.1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将生命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中

在医学教育中对医学生实施系统的生命教育,让医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救护生命。为此,要将生命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纳入学校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加强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将生命教育作为医学院校通识课程加以开设,加强通识教育,从各方面培养医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其次,将生命教育融入各门课程教学中。例如,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内涵和价值等内容,可以渗透到《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课程教学之中。再次,各科任教老师在给医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时,将生命教育与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与医德教育相结合、与职业生涯设计相结合,将生命教育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

4.2将生命教育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大学阶段是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尽管医学院校也非常重视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以社会实践、校园网络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以党团组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战斗堡垒,对医学生进行系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公民道德等方面的教育。虽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没有触及或较少触及到个人生命本身,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亦过于高远,与医学生的生命难以建立起直接联系,其针对性和实效性难免会大打折扣,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将生命教育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贴近医学生的生活实际。

4.3探寻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医学院校非常重视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各个医学院校均遵照国家有关文件精神,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负责实施医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医学院校所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时也过于强调价值中立原则,把非心理问题也“心理化”,故不能完全帮助医学生解决一些心理困惑。故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的基本思想纳入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考虑范畴,以生命教育的理论来具体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方法、技术及案例运用到生命教育中,促进医学生健康成长。

4.4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概论范文第4篇

前言

死亡教育是指引导人们科学、人道地认识死亡、对待死亡,以及利用医学死亡知识服务于医疗实践和社会的教育。其主旨在于使人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人人都不可回避的死亡问题,首先是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死亡,同时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他人的死亡。死亡教育不仅让人们懂得如何活得健康、活得有价值、活得无痛苦,而且还要死得有尊严[1]。

随着文明的推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但重视优生、优活,也追求优死。临终关怀在我国越来越受重视。由于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死亡文化的桎梏,人们对死亡观还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医护人员长期以来习惯的道德价值观、医学、护理伦理观与临终关怀也有着一定的冲突。普及死亡教育无疑应是实施优死制度和普及优死的前提。死亡教育是开展整体护理的要求,其实施直接影响临终患者的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及时的展开死亡教育便显得十分迫切和有意义了。我国临床进行死亡教育研究进展的综述如下:

1国内研究现状

1.1港台地区死亡教育现状

1.1.1台湾研究现状

20世纪末,台湾教育界将死亡教育引入,称为“生命教育”或“生死教育”,在学校广泛开展生命教育课程,并将2001年定为台湾的“生命教育年”[2]。黄天中[3]出版了死亡教育系列丛书;台湾的医学院均开设了死亡心理学等课程。台湾很重视对护理系学生的生死教育,很多学校将其列为必修课。

1.1.2香港研究现状

香港最初的死亡教育采用综合的方法,将死亡和濒死的知识整合到其他课程中,主要采用讲授形式,重知识传授,而不是态度和技能的培育,护理学生(护生)也没有机会检测自己对个人经历和临终患者的反应。近年来对护生或注册护士的死亡教育中均尝试PBI。教学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护理人员对死亡和濒死持有积极态度,并能获得相关的知识和心理社会技能[4]。

1.2大陆地区死亡教育现状

与港台地区相比,大陆的死亡教育起步晚,发展严重滞后。回顾其发展历史,死亡教育首先在医学教育领域、围绕伦理问题而展开[5]。内地的死亡学研究始于80年代[6],1988年7月,中国内地第一次全国性的安乐死学术研讨会上首次提出努力开展死亡学教育、更新死亡观念的问题。国内护理界死亡教育总体还处于理论水平,大多数护理院校未单独开设死亡教育课程。护生在校期间不能获得系统的死亡教育,在职继续教育也缺乏相应的培训内容,护理人员对死亡教育知之甚少[7]。

2提高死亡教育实行方法

2.1 提高护士对死亡教育的认知水平

死亡教育使人们懂得如何保证健康,有价值、无痛苦,而且还要死得有尊严,既强化了人们的权利意识,也利于促进医学发展。护理人员对死亡教育的态度同时直接影响到临终护理的质量,管理者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提高护理人员对死亡教育重要性的认知。

2.2 提高公众对死亡教育的认识,树立科学的死亡观

应该呼吁社会利用媒体宣传、印刷广告等方式开展死亡教育知识的普及,减轻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为护士开展死亡教育提供适宜的伦理环境。

2.3 重视护士对死亡教育相关知识、能力的培养

随着整体护理的开展和深入,护士在护理工作中越来越重视对病人的身心护理,但是,在护理临终病人时所缺乏死亡教育的知识以及技巧,对死亡话题探讨也较少。

2.3.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死亡观

不同文化背景,死亡观不同,我国的传统文化接受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多数人对死亡是采取否定、回避的态度的。要对病人及其家属开展死亡教育,首先应该对护理人员自身开展死亡教育,提高其素养,摆脱其对死亡的恐惧,树立科学的死亡观,本着真诚善良的同情心和高度的责任心对病人及其家属开展死亡教育。

2.3.2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死亡教育知识、技能培训

临终关怀与死亡教育是现代护理学需要研究的新学科、新课题,鉴于目前死亡教育的现状,应对护理人员强化有关死亡教育知识、技能的培训,通过自学、短期学习班、院内讲课、脱产学习班、脱产进修等,使他们了解患者心理需求,掌握病情告知的原则和技巧,处理好“告知事实”和“避免伤害”的冲突,掌握症状控制、生死问题谈话与教育等相关知识,使死亡教育成为健康教育的一部分。

2.3.3死亡教育应作为护生的必修课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在人们还未经过良好的死亡教育,不具备科学死亡观的国情下,作为培养护士的医学院校,应将临终关怀学作为护士的必修课,继续探讨“临终关怀”、“死亡教育”的适宜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借鉴国外教育形式,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组织编写有特色、前瞻性的系列教材,使我国的死亡教育具有高起点和适用性”[8]。

参考文献:

[1] 诸葛毅,在高等护理专业开展死亡教育的社会价值[期刊论文],医学与社会,2006(03)

[2] 传宏,杨海燕.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生死教育现状的比较.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3):11―12.(3)(4)医学教育必须重视死亡教育,岳亮,《卫生职业教育》

[3] 黄天中.死亡教育概论I:死亡态度及临终关怀研究.台北:明田出版社,1992:1-532.

[4] Wong F K,Lee W M,Mok E.Educating nurses to care for the dying in Hong Kong:a problem-based learning approach.Cancer Nurs,2001,24(2):112―121

[5] 刘辉,张希晨,李燕.灾难托起的生命伦理命题:死亡教育.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5):97―99.

[6] 传宏,杨海燕.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生死教育现状的比较.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3):11―12.

生命教育概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学教学 素质教育 科学意识 生活化

人类发展的历史也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史,我们在重视德育、语言数字等的教学时,能轻视自然科学和相关能力的培养吗?可以发现,我们的学生是解题高手,却是科学发明的奴隶。回顾世界"诺贝尔"的获奖者,我们中国人却寥寥可数,不得不让国人深思,原因何在?归根结底就在于我们的教育,当下的教育缺乏对自然科学知识及相关能力的培养。现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重要素质的科目,它所培养的相应能力是某些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城市小学科学教育会面临好多的困难,但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如何发挥优势,优化科学课的教学?我想浅谈以下几点:

一、运用资源优势,充实科学课的教学内容。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融入到大自然当中,体会大自然的奥妙,自觉充实教学内容,常能如此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可以改变教科书中有关教学内容的顺序,力求做到因时而教,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将教学调整到更恰当的时间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农村的广阔天地中,观察各种各样的动植物,了解大自然的奥妙,然后收集标本带到课堂来观察,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来丰富完整学生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和对科学知识的渴求。

二、因地制宜,选择科学所需的材料。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课文进行系列整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选择当地易得的材料代替补充,要求学生自带材料,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加到科学实验活动中来,直接感知各种自然事物。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还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自然事物的机会,最终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在科学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课外时间充足,常与自然事物、生产相伴的生活实际,把科学实验带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探索,通过在生活中观察与探索,学生对自然事物和生活习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将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堂以外,使课堂、课外、生活、社会有机结合,让学生获得更多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生命教育的宗旨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久而久之,学生将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自己想办法解决,乐于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的课余生活到大自然中,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在新课程改革中,新课程在强调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同时,还突出地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儿童发展最重要的目标列在首位,并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的课程改革目标。这种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价值取向,"以建立在科学理性之上的人文精神来规范、统领科学,从而实现科学与人文彼此关照、相互包容,最终达到二者协调统一"。它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与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质与人文修养的辩证统一,致力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沟通与融合,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四、采用多媒体对改善教学水平的意义。

多媒体集文字、图片、动画、声音与一体,能全面激发学生的感官,实现教学相长,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能动性以及学习的积极性,是深受师生欢迎的教学方式,开展多媒体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新颖直观的表现形式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课堂知识,使得枯燥无味的课本知识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增加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改善了传统"粉笔+黑板"的授课方式,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节省了授课时间。以往所要学到的主要内容,老师必须在黑板一一列出,有了多媒体课件,所学内容形象直观,一目了然。

第三、多媒体采用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媒体来传递教学内容,因而,它可以使学习重点更加明确,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四、多媒体远程教育及授课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师资力量相对较弱的难题。如通过积极推进名师、特级教师到农村巡回讲学制度等可保证远程教育的实施,优质的教师资源可以不必亲自到场授课也能达到知识传播的目的。增加对多媒体教学建设的投入、利用多媒体远程教育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利用多媒体完善城乡一体的教学救助制度,这些对均衡城乡教育水平差距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中的知识包罗万象,尝试科学教学生活化,学生就会明白自然界中处处有科学、生活中到处是科学。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细心体会、专心研究,就能体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就能服务生活,养成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智慧的源泉来自生活,科学是一门源自生活的学科,就让它踏踏实实为生活服务。一切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必将回馈于生活。善于利用我们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充分结合广泛的教学资源,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创造性地为科学教学服务,在丰富的科学知识学习中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小学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探寻一条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孙改仙:《论教学幽默》(《教学艺术概论》山西人民出版社

[2]苗逢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