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碳排放的方式

碳排放的方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碳排放的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碳排放的方式

碳排放的方式范文第1篇

1模型说明及相关假设

1.1碳标签当前市场上的碳标签主要有两种类型,分别为二氧化碳当量标签和分级标签,其特征见表1。相对于具体的碳足迹数据标签,分级标签具有直观,更易于实施的特点。二氧化碳当量标签以英国碳标签为代表;而碳等级标签以美国的ClimateConsciousCarbonLabel、香港地区的LCMP标签为代表。而这两种标签关于低碳标准(碳等级)所对应的碳足迹高低的制定则是企业最为关注的。只有自身产品的碳排放能够达到标准,那么其所付出的努力才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否则减排努力就无法为企业创造收益[13]。而碳标签划分级别的方式可以使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单位碳产出率有直观的了解,可以更清晰地引导消费者进行低碳产品的消费,如家电行业的能效分级。本文将考虑碳标签达标标准如何设定才能使社会效益最大化。

1.2消费者需求碳标签可以直观地引导购买者和消费者选择更低碳排放的产品,从而达到低碳和节能的目的。碳标签只是标示了单位产品所产生的碳排放(环保程度),要真正发挥效果,一个重要的条件是消费者具有保护气候和环境的倾向,即拥有足够的环保意识,对于更加环保的产品拥有更高的支付意愿,这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强对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引导;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对于消费者需求提出以下假设:消费者需求与产品碳排放的负相关关系。碳标签将影响消费者的支付意愿,绿色程度更高的产品消费者支付意愿更高,绿色程度更低的产品消费者支付意愿更低。如电饭煲、电风扇等四类生活小家电在贴上新能效标识后,相比未贴新能效标识的产品增加20%~30%。因此,我们假设产品的绿色程度与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呈正相关的关系,即某一产品的单位碳排放越低则消费者的支付意愿越大(与碳减排正相关)。本文中考虑的减排主要是通过技术投资减排,主要考虑企业技术投资减排,这是因为技术投资减排已经成为我国直接减少碳排放来的主要方式。2012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明确我国将有2.366万亿资金投向节能减排领域。洁净煤技术、火电行业中的脱碳技术和投资于可再生能源等碳减排方式是从源头控制碳排放的主要方式。由于技术条件的约束以及产品本身存在碳排放几乎是难免的,产品的单位碳排放的降低存在一个上限,设定为。假设某一产品的单位减排量为e,则。单位减排量a满足,为单位产品最高减排量。假设某一产品可以被认为是“低碳产品”的要求是该产品的单位碳排放为e0,即该产品的单位碳排放低于e0时才能触发消费者的额外绿色支付意愿,设企业达到e0时所对应的减排为a0,即e0=e-a0。对某一个具体的产品来说,可以认为e0是一个定值,e越大意味着a0越大,产品达到e0需要付出更多的减排努力。根据以上分析,因为为碳标签下消费者的总需求量,考虑需求关于价格敏感的情形。这时候即单位产品碳排放减少,但是产品的消费者需求却与单位产品碳排放量无关。因为产品不能达到碳标签的最低标准,其碳减排的信息不为消费者所知,此时企业必然选择不减排的策略。所以本文只考虑a≥a0的情形。a0主要取决于政府对某一产品碳排放等级的评定,对某个企业来说,如果a0越高,则意味着对该产品的环保要求越加苛刻,因为企业需要付出更多的碳减排努力,才能够分享到减排所获取的收益,从而可以刺激企业生产出更加环保的产品。

1.3企业技术减排投资通过投资于新能源、减排设备、能源和材料节省等技术和工艺改进方式来降低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极为普遍,很多企业都极为重视碳减排技术的研发与合作来实现减排目标。如乐购在2010年投资了1.5亿美元技术研发专门用于节能减排,安装了世界一流的能源管理系统、新风换气系统及高效电子整流器等国际领先的节能设备。在这种减排投资中,除了一次性投资的成本与单位减排目标有关,往往还会引起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减少,由于碳减排量的成本可量化性,由此形成的成本增加可以通过对单位减排量进行修正解决。

1.4决策顺序本文的决策顺序为:(1)政府或相关组织制定表示碳标签的等级标准e0,单位碳排放给环境造成的影响或者处理这些排放的成本定义为ε;(2)考虑碳投资减排成本之后,制造商确定其销量和价格;(3)消费者购买产品。在问题的具体求解上,则采用逆推法进行求解。

2企业产销与减排策略分析

在碳标签环境下,单位产品碳排放量的降低可以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潜力,从而促使企业生产更多的产品,企业的收入也将随着单位产品碳排放的减少而增加。由于低碳商品对于需求的拉动作用,企业就具有了采取措施降低碳排放的动力。结合消费者需求函数,建立以下企业成本—收益模型。当4ρ-φ2<0时,意味着投资成本系数较小,即单位减排代价较小,而绿色程度敏感系数较大。这种情况下,这样随着单位产品碳减排量的增加,利润增加。从宏观层面来说,可以达到降低碳排放强度同时提高企业收益的结果,即提高了单位碳排放的使用效率,增强了企业收益。所以对于以降低碳排放强度作为碳减排目标的我国来说,碳标签的是实现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然而,碳标签能否实现经济收益和整体环境收益的完美和谐却还存在不确定性,这将在下文中进行阐述。

3碳标签政策的有效实施

前文站在企业的视角,分析了企业在不同碳标签标准下的最优决策。下面将从政策制定者的视角分析碳标签政策的实施。

3.1模型建立政府在选定碳标签规制政策后,则需要制定碳标签标准来约束和鼓励生产商的行为,以追求社会福利(SW)最大化,平衡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16]。社会福利除了供应链利润、消费者剩余以外还应包括社会碳环保收益。即使是贴上环保碳标签的产品(满足a0)也仍含有一些不利于气候环境的碳排放。在这里我们定义社会碳环保成本为完全中和产品碳排放所耗费的成本,即达到产品零排放所花费的成本。我们假定单位碳排放给环境造成的影响或者处理这些排放的成本定义为ε,且假定环保收益成本是可以货币化的。

3.2仿真分析为了进一步揭示具体的管理意义,通过数值仿真的方法对碳标签的实施进行研究,数值仿真参数参考了刘倩晨的研究数据。企业的最优单位产品减排量单位减排量为碳标签的临界标准,即企业单位产品碳排放在达到碳标签的标准后,将不再有动力去降低自身产品的碳排放。若要鼓励企业继续致力于产品单位碳足迹的降低,需要提高企业的技术减排能力或者消费者的低碳购买意愿。不管哪种情况,社会福利都随着碳排放社会处理成本的增加而减少,因此如何有效应对碳排放的负面效应对于政府极为重要。总之,通过设立碳标签引导消费者消费低碳产品的方式,来提升单位产品的碳排放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致力于提升减排潜力、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偏好以及中和碳排放的是政府及企业关注的重点。

4碳排放标签政策存在的问题

碳标签政策引导企业投资于降低单位产出排放,能否降低整个供应链的碳排放却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如供应商对能源节省设备进行投资,这相应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可能增加向市场销售的产品数量,增加了碳排放。投资于技术减排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碳排放,但是由于存在市场需求与单位产品碳排放的负相关关系,降低单位产品碳排放可能促使企业增加产量,从而使企业总碳排放量增加。如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在经济总量增长100%的基础上,碳排放总量增长不高于60%的碳排放目标。引进碳标签的规制政策对于低碳经济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可以从根本上为企业改进生产流程、引进新能源,提高管理效率等提供重要的创新动力。然而,由上述可以看到,即使企业选择了降低单位产品的碳排放强度,也不一定降低总体的碳排放。如果政府对于低碳产品提供大量补贴,即技术减排成本降低(ρ变小),鼓励了企业单位减排,但是由于顾客的支付意愿增加、需求量增大,导致企业产量增加,社会总体消费量会增加,使总体碳排放增加。所以需要对碳排放总量进行控制规制。

5结束语

碳排放的方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方法;碳交易试点

中图分类号F205;X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12-0010-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12.002

2011年,国家发改委选择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湖北和深圳”开展碳交易的区域试点工作。当前,碳交易试点工作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在中央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各试点地区出台了相应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或“实施意见”,确定了参加交易的行业和企业,编制了相关行业和企业碳排放核算指南,完成了参与企业碳排放的初始盘查。2013年6月18日,深圳正式启动了碳交易,其他试点地区也纷纷宣布了近期内准备正式启动其碳交易的计划,碳交易的地区试点工作正处在积极推进的阶段。

然而,如何确定和分配碳排放权配额成为了当前试点工作的难点和焦点之一。目前,试点地区多试图采用企业历史排放水平(“祖父原则”)同时辅助行业基准线法则的方法进行碳排放权的配额分配。尽管祖父原则可操作程度较高,但我们从实地调研中也发现了一系列突出的问题,例如:相关企业往往倾向于高报自己原有排放水平以多获配额,祖父原则容易造成“鞭打快牛”的现象(如进行节能改造,或者技术和工艺水平相对较高的企业,由于其历史的排放水平比较低,相应获得的碳排放权额度反而少),以及难以充分考虑新增产能等等。

1碳排放权配额分配应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和教训在国际上,已经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开展碳交易过程中,也遇到过如何科学合理地分配碳排放权配额的难题。中国开展碳交易试点的地区应充分借鉴相关的国际经验和教训,从而能够少走弯路。

从当前全球范围内温室气体排放交易市场制度设计来看,碳排放权配额的分配方式主要有:免费发放、拍卖发放、以政府规定的固定价格购买配额。根据现有碳交易市场的实践,免费发放和拍卖发放配额的方式已有较为丰富的经验。从2005年开始启动的欧盟温室气体排放交易市场(EU-ETS―European Union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采用的是基于参与主体历史排放水平为基准进行免费发放配额的祖父法;从2009年开始启动的美国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RGGI―Regional Greenhouse Gas Initiative)采用的是以排放主体竞拍单位配额的拍卖法。在借鉴EU-ETS和RGGI的已有配额发放方式利弊得失的基础上,最近澳大利亚引入了“固定价格购买法”、新西兰则采取“以行业为基准的混合配额法”的配额发放新方式。“固定价格购买法”和“混合配额法”的出现,表明当前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建设仍处在“从实践中学习”(Learning by Doing)的阶段[1]。对于上述各种配额分配方式(尤其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最新尝试)进行深入分析,对我国碳交易试点进行碳排放权配额的合理分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宣晓伟等:碳排放权配额分配的国际经验及启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12期2欧盟配额免费发放的祖父法

欧盟温室气体排放交易市场的配额发放机制有两个主要特征:配额免费发放,市场主体获得的配额总量以其历史排放水平为基准(即祖父法)。配额免费发放的祖父法是欧盟温室气体交易市场在第一阶段(2005-2007年)和第二阶段(2008-2012年)配额分配的主要方式。

欧盟碳交易市场的配额分配采用了分权化的方式[2]。各成员国通过本国的“国家排放配额分配计划”(NAP―National Allocation Plans),确定本国的排放总量、以及本国范围内市场参与主体的排放限额。与此同时,各成员国的“排放配额分配计划”需经欧盟委员会的批准后才能生效。除规定一国的排放总量和市场参与主体的排放总量之外,各国的“国家排放配额分配计划”亦确定本国企业可以抵充排放责任的碳汇信用的数量和来源。

免费发放配额祖父法的主要优点是:配额免费发放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排放企业抵制参与交易的意愿,同时也刺激了市场主体参与交易的积极性[3]。此外,由于排放主体所获配额总量以其历史排放水平为基准,可以满足企业以往生产的需求,一般情况下不会对企业的经营带来过大的影响。而且企业如果降低了排放,由于排放权配额作为有价值的可转让凭证,企业还可以出售剩余的配额以获得利润,使得企业能够充分享受排放交易市场所赋予的减排灵活性。免费发放配额祖父法的上述优点,使其成为立法者和排放企业在市场设立初期接受程度最高的配额发放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在碳市场建立初期对经济发展产生过大的负面影响。

然而,在欧盟长达7年多的实践过程中,免费发放配额的祖父法也暴露了一系列问题。首先,各成员国“排放配额分配计划”中确定的排放总量主要以企业自报为依据,成员国出于对本国企业的保护,对于数据的核算和统计也大多倾向于宽松的标准[4]。配额分配方式的分权化、市场建设初期排放数据统计的仓促、以及相关法律依据的不健全,导致欧盟市场上配额过剩和配额价格过低。据统计,目前欧盟市场上的剩余配额高达9.5亿t,以欧盟20.04亿t的年排放总量来说,这些配额相当于欧盟温室气体排放交易市场所覆盖的排放主体半年的排放总量[5]。

其次,祖父式的分配方法也受到了公平和效率的质疑。①祖父法框架下排放权配额的获得基于企业的历史排放水平,那么历史排放越多所获排放配额越高,如果企业之前开展了减排行动,反而会导致所获排放配额绝对数量的减少,这被认为是鼓励高排放而打击企业先前的自主减排努力[6]。②由于不同行业在一国的排放总量中所占比重不同,其减排潜力存在明显的差异。祖父法的分配方式无法体现行业排放和减排潜力的差异化特征,不能很好地调动不同行业减排的差异化努力,也难以充分带动市场更好地配置减排资源。③在对待市场新进主体的问题上,祖父法也会导致竞争的不公。同市场已有主体相比,市场新进主体往往倾向于使用最新的技术,也具有更高的能源效率。然而在祖父法的分配方式下,新进主体获取配额反而更难,从而打击企业减排的主动性。④免费发放有悖于污染者付费的环境法基本原则,同时免费发放的配额包含一定的市场价值,不利于资源流向低碳产业,也不利于低排放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在欧盟排放交易市场第一和第二阶段所积累的经验基础之上,欧洲委员会在2009年对调控交易市场的法律框架进行了修订[7],主要内容包括:①在第三阶段(2013-2020年)将成员国自主决定排放总量和配额分配方式的权力收回到欧盟层面,实行欧盟一体化的排放总量限制;②进一步限制减排主体可抵充的碳汇信用的数量,扩大交易市场的覆盖范围,纳入航空业,限制第二阶段的可用额度在第三阶段的使用;③规定了配额分配方式从“免费发放的祖父法”向“拍卖法”转变的具体时间表。

3美国配额拍卖发放法

通过拍卖的方式发放排放权配额,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免费发放的祖父法所导致效率和公平的缺失,可以更好发挥出碳交易市场有效配置减排资源的作用[8]。但拍卖法的经验还相对较少,主要来自于“美国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的实践。与免费发放的祖父法相比,拍卖法有以下的优点:

首先,在免费发放配额的祖父法框架下,市场设立初期为鼓励企业参与,采用的是“自下而上”确定配额数量的方法。然而,这种方法很容易产生配额发放过多,难以保证区域减排总量目标的完成,所以政府在后期往往需要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对配额总量额度进行调整。由此,免费发放配额的祖父法事实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交易价格也容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并不利于市场各参与者形成稳定的预期。而在拍卖发放配额的方式下,政府能够更好地基于整体减排目标的考虑,提供一套更为稳定的排放配额发放的政策框架,有利于企业在稳定预期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减排行动,从而实现更低成本的减排[9]。

其次,免费发放的祖父法存在着鼓励企业高排放、打击自主减排努力的负面效果,拍卖发放配额的方式则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流向减排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方面更具有优势。欧盟的实践表明,一些高排放企业通过所持有的免费配额获取了额外的利润,不仅导致行业内部和行业之间的竞争扭曲,也不利于低排放技术的研发和推广[10]。在拍卖法下,配额发放的方法简单、规则清晰、目标明确,更为公平和有效率。

第三,通过拍卖发放配额,由于企业的减排行为可以降低购买排放配额的成本,其开展减排则必然更有主动性和积极性[11]。市场新进主体也获得了相对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从而有利于推动最新生产技术的采纳,以提高能源效率和减少排放。此外,政府通过拍卖所获的收入,可以用来支持不发达地区的减排努力,并鼓励清洁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同时,拍卖收入亦可补贴那些参与国际竞争的排放密集型出口企业,或者用于弥补低收入家庭因能源价格上涨所带来的额外支出。

“美国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旨在实现发电行业的减排,它是为数不多的只覆盖单一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交易市场。从参与各州的具体情况来看,配额绝大多数通过拍卖的方式发放。除拍卖外,按政府的定价出售少量配额也是配额发放的补充方式。从实践效果来看,拍卖所形成的价格较为有效地反映了市场参与主体对于排放配额的需求程度;更为关键的是,它向市场主体提供了排放的成本信号,为引导减排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配额拍卖所得收入被用于提升能源效率,鼓励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并补贴低收入群体的额外能源消费支出,促进了在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环节的共同减排。总体而言,配额拍卖发放的方法在公平和效率方面,相比于免费发放的祖父法,都有明显地改善。

然而,配额拍卖发放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由于不同行业和企业的排放总额和减排潜力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果进行覆盖所有行业的配额拍卖,将可能会导致行业和企业间的不公平状况。例如:资金雄厚的强势行业或者大型企业可能通过竞拍垄断配额交易市场,使得弱势行业或中小型企业在配额拍卖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覆盖多种行业进行配额拍卖的排放交易市场,在市场设立初期需要对市场各参与主体排放总量和减排潜力有所了解,并设置相应的措施以预防强势行业或企业在拍卖市场的垄断行为。一个可以考虑的举措是,在市场设立的初期及以后的一段时间内,配额的拍卖可以作为免费发放祖父法的一种补充,分行业分阶段逐步引入以实现配额的合理分配。

从祖父法和拍卖法的已有实践经验来看,排放交易市场初期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合理的排放配额分配,以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信号,有效价格信号的形成,是碳市场能否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因而,在借鉴祖父法和拍卖法已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一些新兴的碳交易市场在设立初期,开始考虑“通过政府定价固定配额价格”或者“在不同行业设置不同的配额”的分配方式,采取逐步市场化的策略来更好地发挥出碳交易市场在优化配置减排资源中的作用。

4澳大利亚固定价格购买法

澳大利亚采用了“参与主体通过固定价格向政府购买配额”的方式。2012年7月1日起,澳大利亚开始正式实施碳定价计划,其中:CO2排放权价格在2012-2015年为固定价格,2015年后过渡到市场交易价格。

在固定价格时期,配额价格年均增长2.5%(澳大利亚央行公布的通货膨胀率预期值的中位值),由2012-2013年的每t 23澳元逐渐上涨到2013-2014年的每t 24.15澳元,并最终定位于2014-2015年的每t 25.4澳元[12]。固定价格期内,除政府发放的少量免费额度外,参与主体需要根据其在执行年度内的排放总量向政府购买超出部分的排放权额度。固定价格时期企业所获免费配额不能储存,但可以在执行年度的核准日期前进行减排抵充、或者按当年的固定价格进行交易。企业向政府购买的排放权额度不能上市交易、且不能进行储存供日后使用[13]。

根据碳交易配额分配实践的经验和启示,针对当前我国碳交易试点地区在配额分配上所遇到的难题,各试点地区在制定和实施自身的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方法时,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试点地区的主要领导应对配额分配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支持。由于碳交易涉及面广、牵扯各方主体、利益关系复杂、且影响深远。碳配额分配方式更是整个碳交易试点关键中的关键,没有地区主要领导的决心和支持,很难克服阻力和利益群体的反对,来推出一个符合地方实际、较为公平和有效率、能够考虑长远的配额分配方式。目前,许多试点地区主要由发改部门来具体牵头操作配额分配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发改部门作为宏观协调部门,无疑是合适的机构,然而碳交易的推行涉及各方各面,影响着本地区经济社会整体的未来发展,应将其纳入到地区总体发展战略中来考虑。因此最好由试点地区的主要领导来加以总体把握和部署,从而才能够真正在关键的时刻做出关键的决定,切实推进配额分配方式的合理制定和实施。

第二,试点地区需要从只关心配额分配结果的思维定式中跳出来,更为注重如何达到结果的过程。由于每一种配额方式都有自身的优劣,因此每个试点地区都要从实际情况和政策取向出发,选择和创新一种适合自身需要的配额方式。事实上,针对不同的碳交易试点地区,哪种配额分配方式最为合适,是无法事先预知和设计的,它最终是各个地区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和调整后的结果。换言之,只有通过各个地区的探索实践,才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哪些配额方式、哪些制度设计更为适合国内的实际,这也正是国家选择不同地区开展试点的初衷。因此,对于各个试点地区来说,如何摸索出一套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实施碳配额分配方案的有效制度,是更为重要的任务。

第三,试点地区配额分配方案的制定需要做到科学、专业和公开、透明、多方参与的相结合。一方面要遵循专业、科学的原则。碳配额的分配首先是一个非常专业的科学问题,碳排放如何计量、如何根据地区的长期发展战略设定合理的配额总量、如何根据地区产业结构特点对不同产业加以区别对待,都需要理性、谨慎地计算和分析。试点地区配额分配方案的制定需要借用外脑、引入相关的专家团队开展相关的细致研究,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尽可能科学合理的方案;另一方面,配额分配方案的制定又不仅仅是个科学问题,它还涉及到各方利益的得失,必然是一个各利益主体讨价还价的博弈过程,所以如何保证博弈过程的公开、公正和公平,是配额分配方案制定过程中同样重要的问题。

简而言之,针对当前国内碳交易试点地区所遇到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所遇到的难题,根据国际相关交易市场的实践和启示,各试点地区应结合本身的实际条件和需要,在配额分配方案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努力做到“政府主导、方法科学、多方参与、过程公开、结果公正”,从而为继续推进碳交易试点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Peeters M, Weishaar S. The ‘Learning by Doing’ Period Has Not Come to An End, and will Still Be at the Heart of the EU ETS[R].Maastricht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Maastricht University,2008.

[2]European Parliament of the Council. Directive 2003/87/EC (Establishing a Scheme fo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Allowance Trading Within the Community and Amending Council Directive 96/61/EC)[R], 2003.

[3]Gagelmann F. The Influence of the Allocation Method on Market Liquidity, Volatility and Firms’ Investment Decisions[M]// Antes R, Hansjurgens B, Letmathe P(eds), Emission Trading: Institutional Design, Decision Making and Corporate Strategies. Springer, 2008: 69.

[4]Ellerman A D, Buchner B K, Carraro C. Unifying Themes[M]// Ellerman A D, Buchner B K, Carraro C(eds), Allocation in the European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Rights, Rents and Fairn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339

[5]Drummond M. Defibrillator Needed for Europe ETS, but Does the Will Exist? [N]. The 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 2012.

[6]Woerdman E, Clò S, Arcuri A. European Emissions Trading and the Polluterpays Principle: Assessing Grandfathering and Overallocation [M]//Faure M, Peeters M (eds), Climate Change and European Emissions Trading: Lessons for Theory and Practice,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08:128.

[7]European Parliament of the Council. Directive 2009/29/EC (Amending Directive 2003/87/EC so As to Improve and Extend th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Allowance Trading Scheme of the Community)[R].2009:63-87.

[8]SchmittRady B.A Level Playing Field? Initial Allocation of Allowances in Member States [M]// Peeters M, Deketelaere K(eds), EU Climate Change Policy: The Challenge of New Regulatory Initiatives,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06: 83.

[9]Fowlie M, Perloff J M. Distributing Pollution Rights in CapandTrade Programs: Are Outcomes Independent of Allocation?[R]. UCB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UC Berkeley, Stanford University, 2008.

[10]Woerdman E. Developing Carbon Trading in Europe: Does Grandfathering Distort Competition and Lead to State Aid?[M]// Faure M, Gupta J, Nentjes A(eds), Climate Change and the Kyoto Protocol: The Role of Institutions and Instruments to Control Global Change,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03:108.

[11]Weishaar S.The European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Auctions and Their Challenges [M]// Faure M, Peeters M(eds), Climate Change and European Emissions Trading: Lessons for Theory and Practice,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08:343.

[12]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Clean Energy Act[R]. Section 100, 2012.

[13]Caripis L, Peel L, Godden L,et al. Australia’s Carbon Pricing Mechanism [J]. Climate Law, 2011.(2): 583.

[14]Wilcox M, Rennie M. Australian Emissions Trading Law [M], Thomson Reuters, 2012.

[15]Commonwealth of New Zealand. The Climate Change Response (Emissions Trading) Amendment Act 2008[R], 2008.

[16]Bullock D. The New Zealand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A Step in the Right Direction? [R]Institute of Policy Studies Working Paper 09/04,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2009.

[17]Ellerman A D,Convery F J,Perthuis C(eds). Pricing Carbon:the European Union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碳排放的方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碳排放;农业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在碳排放量不断增多的情况下,会使得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从而给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够保证农业经济得到增长,并且减少碳的排放是最重要的发展策略。

一、碳排放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基本碳排放计算方法

碳排放量的计算主要从化学的角度来进行,其中的主要参数是二氧化碳。根据它产生的化学原理,可以进行碳排放量的计算。一般来说在计算中需要结合我国在碳排放和经济发展中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要在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中来思考。在计算中,需要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辅助,对碳排放量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探究和分析。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碳排放测算法和弹性分析法。第一种方法的计算对象是碳排放量,主要依据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责任原则,具体的计算公式是:碳排(29.27MJ/kg)×燃料含碳量×氧化率×C转化为CO2的系数44/12。第二种方法主要考察的是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结合二氧化碳排放量的GDP弹性情况来进行等级的计算,具体通过如下公式来进行计算:碳排放量的GDP弹性=CO2排放量变化的百分比/GDP变化的百分比。

(二)基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碳排放计算方法

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来说,在每一个阶段都会涉及到碳排放的计算,例如发展农业经济时所需要的基础工程建设和能源消耗等等,这些都是碳排放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对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量进行计算时,要分别对每一个阶段进行计算。具体的计算原理是:T碳排放量=A所消耗的资源数量×B二氧化碳排放因子通过对每一个阶段的碳排放量进行计算和求和,就可以得到农业经济在它的发展周期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由于农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主客观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因此计算过程要灵活进行调整。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筑的建造会对建筑材料产生消耗,建筑材料在生产的时候,在开采、运输和生产环节所消耗的其它资源都是碳排放产生的地方。在建材的生产阶段,碳排放因子指的是消耗以单位的质量的物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的量。在这个计算中,涉及到各种建筑材料的碳排放因子。对于这个数值来说,不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因子是固定的,对于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其因子由两部分组成,且计算还会涉及到回收系数。实际上在农业经济发展的环节当中,很多人会忽略了建筑在其中的碳排放状况,但是农业经济的发展并非是单纯和农业相关,它需要一些基础性的东西来进行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不能忽略这些环节的碳排放状况。农业经济的发展涉及到大量农作物的运输,运输需要交通工具,而交通工具在使用中会产生能源的消耗,最终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不同运输方式的单位耗能和碳排放系数是不一样的,由于不同的农作物在不同的环境下所涉及的运输距离是不一样的,因此需要具体的计算中进行探讨和研究。

二、我国碳排放的现状和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

经济增长必须会产生能源消耗,这就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特别是碳的排放,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是造成比较大的威胁的。从近几年来我国的排放量分析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变化,我国的碳排放量增长率是在全面增长,因此,这需要我国不断地加强碳排放的治理工作。近些年来人们对他开放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给予了更高的关注,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经济增长进行追求的时候会对自然环境出现严重的破坏。实际上这样的破坏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比较大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为了更好地控制这一现象,人们就会对低碳经济进行追求,这是一种新的经济形势,也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经济形势。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来说,途径的确定需要对经济的结构进行调整,同时对生活方式进行改变,并且尽可能地发展一些可再生的能源技术。除此之外,我国还要切实地发挥政府本身的职能作用,通过改革提供它们的管理水平。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来说,它的出发点是为了应对温室气体排放所带来的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但是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和市场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和社会的稳定息息相关,和国家的发展也息息相关。在这样的情况下,实行低碳经济的模式,这样子,我们能够从多个方面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进行,从而为低碳文明的基础提供帮助。我构建作用,使得我们在创建环境和经济增长的同时,二者能够和谐共同发展。

三、碳排放和农业经济增长关系实证背景下的发展策略

基于碳排放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和实证研究,可以发现,在能源消费的过程当中,碳排放的数量是不断的,随着煤炭的碳排放量迅速升高而在增大。因此我们要想对碳排放量的增大进行控制,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加强。首先,要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推动。当前,我国是处在一个工业化的发展时期,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把压力转接到环境上。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要从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个根源上入手,通过各种手段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其次,我国要加快技术的创新,加强技术对于研发投入力度和研究力度,确保在碳排放的控制方面有着良好的技术支持,可以从过程中减少碳的排放,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帮助。具体来说,我国应该在增加洁净的能源上入手。我国的主要能源来源于煤炭的燃烧,而煤炭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成为了碳排放的罪魁祸首。因此,要想控制碳的排放量,就应该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这一个开发利用来对我国的能源结构进行改变,最终从根源上控制碳排放。最后,我国要从现实的角度出发,不能对碳排放处理问题和农业经济问题进行一刀切,要结合实际的情况来促进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尽量寻找它们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一般来说,这样的平衡点寻找是需要不断摸索的,应该结合具体的实证分析关系进行探寻,避免出现过于极端或不契合实际需求的情况。

四、结语

总的来说,碳排放和经济的增长是有着一定的关系的,并且在不同的经济区域关系会有一定的差别。我国应该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明确,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强产业规模和结构的调整,注重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并且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清洁技术的创新,最终促进经济增长和碳排放得到协调的发展,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帮助,切实提高人们的幸福生活指数。

参考文献:

[1]李国志,李宗植,周明.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04).

[2]李玉波,许清涛,高标,等.吉林省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实证分析[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7(02).

碳排放的方式范文第4篇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s economy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the scale of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has been expanding. However,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continuing to deteriorate, and more serious pollution not only harm people's health, but also undermine the ecological balance. In order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low-carbon city planning program gradually adopted by many cities in China and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increase the emphasis on urb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urban spatial planning strategy under the concept of low carbon emission in detail.

关键词:低碳排放理念;城市空间规划;策略

Key words: low carbon emission concept;urban spatial planning;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5-0166-03

0 引言

现代城市的规划和采用的技术与城市碳排放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城市作为人口、物流、交通和工业的集中地,成为现代能源消耗的主要集中地。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工业、交通、建筑。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市规模和城市容量在不断扩大,工业化的步伐也不断加快,使得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城市能源安全问题;因此,如何协调城市发展与环境,构建低碳排放下的城市规划成为当前思考的重要问题。

1 低碳城市概述

F阶段,全球气候条件不断改变,人们生存的环境受到了相对严重的破坏。这种破坏的原因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有较大的关系。所以,环境保护工作者应该在工作中更加重视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低碳经济,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少的利用资源,以便带来更少的污染。为了合理开展低碳经济,应该加大力度贯彻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好的创造经济价值和效益。另外,做好低碳经济能够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生活质量得到不断改善。在低碳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低碳生活应运而生。相对合理的低碳经济促进了低碳城市的发展,现阶段,从事低碳城市研究的人员数量还相对较少,所以,我们在进行低碳城市研究的时候,应该从人们常规的生活方式以及经济模式思考问题,促进低碳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做好城市建设。

据统计,大城市消耗的能源占全球能源总量的75%,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世界的80%。从使用的角度看,碳排放的源领域可以分为产业、居民生活和交通三个部分。资料表明建筑物排放的CO2约占总量的39%,交通工具排放的 CO2约占总量的33%,工业排放的CO2约占总量的28%。英国80%的化学燃料是由建筑与交通消耗的。城市是最大的CO2排放者。

2 低碳城市空间规划策略

在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中,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依据城市特点和发展状况构建城市结构,尽量不向外发展,要集中建设,同时学习新方法和新思路,使城市建设更加紧密,空间更加紧凑。其次,合理、科学的对城市人口规模以及用地状况进行预测,避免土地的浪费,同时加大建筑的建设密度。在土地的使用方面,要做好控制工作,避免由于城市密度的降低而导致的用地面积扩展。

2.1 生态单元的构建

在城市周边建设面积较大的绿地,使其与城市中间相联通,使生态景观更加完善,为城市市民提供了多样的公园、绿化带、森林以及活动广场。公共场所中的绿化可以综合利用农田、沙滩、湿地和水域等。这种绿化方式与环绕形式的绿地相比较,更加直接、简单,对于绿化效果更有保障,并且有利于区域性、单元化结构的构建,同时,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浓度。

2.2 密集型城市的构建

在低碳城市的建设中,需要关注城市的密度。很多规模较大的城市密度相对较低,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私家小型轿车。如果能够合理控制城市密度,则可以使城市更加紧凑的发展,无形中减少了汽车的使用次数,节约能耗,降低碳排量。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城市就是朝着集约型城市的方向发展,在减少出行次数的同时,实现了低碳发展。密集型城市的构建,主要有三个原则,第一:将空间划分层次,由于不同城市所处的层面不同,特点不一,所以倡导的发展方式也有所区别。很多城市在发展中都积极贯彻以公交出行为主的交通方式,形成绿色公交体系,节约了能耗,降低了碳排量。城市整体要积极依靠公交来发挥交通枢纽的作用,不允许城市的建设过分集中。第二,土地的利用要混合进行,使短途出行次数增加,通过对土地的混合使用,实现更多的功能。将人们生活地点与工作地点合理混合,使土地的利用桁架合理。第三,城市的空间建设要更加紧凑,加大发展中型城市和小型城市的力度,避免以大城市为中心而导致的能耗增加,为了使这个问题得以很好的解决,需要合理利用土地,减少出行次数,加大公交的使用频率,节能减排。

2.3 绿楔系统的构建

城市建设中,通常在城市周边建设绿带和绿环,这种建设手段不但能够限制城市的无节制扩张,而且能够限制绿化带的增长,使周边环境愈加独立,使其与城市中心保持一定的距离;不仅限制了交通的发展,而且会使更多的市民选择开车的出行方式。城市设计中引入绿楔系统的设计方式,对绿化的形状与方法进行了限制,不仅能够促进城市发展的有型化,而且便于公共交通的组织与协调,保证公共交通的规范化和优先权。

2.4 构建绿色交通系统

城市交通运输会释放大量的碳元素,做好城市交通的规划工作,是实现低碳排放的关键环节之一。政府可以加大研究和推广小排量汽车以及新型环保汽车的力度,通过合理的政策和方法促进大能耗汽车改为低能耗汽车,在改进工作中合理运用智能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知识。通过合理应用低能耗技术,尽早实现绿色出行以及高效出行。为了更好地控制汽车排量,需要设计一个相对全面、合理的监控手段,可以借助于智能监测设备和传感设备实现对汽车排量的实时监测。比如: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是一种常用的监测汽车尾气的手段,数据的监测、预警以及管控都是通过传感设备来完成的。如果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对汽车尾气进行了全面的监控,则可以使环境监察部门和管理部门及时、准确的了解汽车尾气排放状况,并针对现状及时制定适合的解决办法和措施,有助于维护一个相对稳定的低碳环境。人们也可以借助GPRS系统与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手机终端进行合理定位,通过信息系统显示公交车站、出租车位置以及自己所处位置,测量不同点位之间的距离以及到达所需时间,为人们的绿色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实现了节能减排,低碳生活。

2.5 构建智能建筑减排体系

城市化速度的不断加快,促进了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在这一行业中,相当一部分建筑都是能耗相对较高的,导致城市中的低碳生活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所以,在建筑行业应用新技术势在必行。不仅能够提高建筑的质量,缩短工期,而且能够极大的改善环境,降低碳排量。另外,采用新型环保材料也能够极大的改善建筑的能耗状况。为了加强对光学和声学的应用,可以采用性价比较高的环保节能材料,比如:在建筑照明系统中,采用依据声学原理制造的灯具,以声控的形式实现对电源的控制,节约了电能。在城市的供暖工作中,可以应用智能化电网,协调供热系统,通过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合理使用,实现智能化的城市供热管理。

3 空间规划中的工业减排技术

城市的不断进步,有赖于工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在工业发展中,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很多项目的综合能耗指标相对较高,为低碳城市的建设设置了较大的障碍,阻碍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发生,需要工业管理人员不断的优化生产工艺,合理整合和配置资源,实现工艺的最优化,提高工艺制造水平,设计出较合理的设备改造方法,真正实现低碳工业,节能减排。

3.1 资源合理开发和配置

为了节约城市用电,可以合理使用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以实现城市的用电优化。对于煤电类型的发电工作,加大对容量较大发电技术的研究力度,积极开发核能,尽量使用废旧资源,对其进行二次或者再次加工,实现再次利用,将使用效率不断提高,综合处理以及使用人畜排泄物、城市污染物。

3.2 引进新工艺

在工业生产中,积极引进新技术,倡导和发展大于300KA的预焙槽电解铝技术,使铝和铝合金能够直接生产,综合利用。大力发展不同金属冶炼的检测技术,在进行技术优化的同时,缩短工艺流程,提高加工成本,将工艺逐渐优化和改进,提高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

3.3 大力推广节能技术

节能技g的种类较多,可以不断研发和推广等离子技术、红外技术、感应加热技术、微波技术等,在污染较大的工业生产中,比如:化工企业中应用膜分离技术以及适当的污水处理手段;在热传导方面,采用纳米技术、超声技术、催化剂技术、清洁技术等。在生产中多采用新理念,新思想,将模糊控制技术和电子技术应用到工业生产中来,实现低碳减排。

3.4 推广生产技术的余热、余压、余能利用

合理利用能源,能够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工业生产中的碳排量,比如:在规模较大的电解铝生产中,采用先进的电、磁以及流体动力学模拟方法,进行系统的设计。提高电磁平衡的能力。应用铝电解技术,通过双平衡,实现自动化控制。保证浓度变化范围在1.5-3%之间,严格限制电解温度值,以实现节能和智能化生产。

4 重庆生态空间规划策略

重庆都市区从城市空间、功能组织等方面推进空间规划,提高可持续性。目前,被广泛认可的可持续的城市形态特征有:绿色化、紧凑、高密度、土地混合使用、协同生成的交通支持等,通过这些形态特征的规划追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发展对土地等不可再生资源的需求,减少了发展的生态环境不良效应,增强了社会互动能力与和谐程度,提高了能源的使用效率,从而获得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重庆具体可以通过空间发展的引导、功能组织推进、绿色交通系统、开敞空间控制等实现空间拓展的生态化。

城市形态通过其所决定的城市活动特征,影响到城市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以及能源的使用与污染的排放,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建立起明确的关系。事实与经验都证明,在城市空间规划设计中,绿色化、可持续的交通,紧凑,高密度,土地混合使用等是可持续城市发展追求的特征,通过规划路径、空间引导、适度紧凑的规划路径等可以实现低碳环保理念的实现。

综上所述,近些年,低碳城市的理念在城市规划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空间规划的设计中,应用最多,能够合理、有效地改进城市建设,帮助人们改善工作和生活的环境,营造绿色、优雅、健康的环境。在实际规划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给规划工作增添了一定的阻力,工作人员应该针对实际状况,积极采取解决办法,使低碳排放理念下的城市空间规划工作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姜洋,何永,毛其智等.基于空间规划视角的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J].城市规划,2013(4):50-56,67.

碳排放的方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出口贸易;碳排放;能源消费

[中图分类号]F22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的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出口额自1985年以来一直保持递增的趋势。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虽然给辽宁省经济以巨大的拉动力,但随之带来的资源消耗、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压力业越来越大,特别是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制约了辽宁省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厘清辽宁省碳排放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客观阐释辽宁省碳排放的增长驱动力。

目前研究出口贸易与能源消费或者碳排放之间关系的文献较多。比如朱启荣(2007)、刘强等 (2008)、许广月,宋德勇(2010)、Dabo Guan et al(2008)、Paresh Kumar Narayan and Russell Smyth(2009)、Thomas Wiedmann(2009)等专家学者对此均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结合辽宁省的实际情况,揭示通过贸易结构的调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途径的研究还是空白。因此,本文将客观评估和定量分析辽宁省出口贸易与碳排放量的关系,以期为有关部门制订科学的外贸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从而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对外贸易质量,促进辽宁省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模型设计和数据说明

1.模型设计

一方面出口贸易为辽宁省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大量就业机会,成为辽宁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大量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给辽宁经济的进一步持续健康增长带来了压力。特别是作为主要温室气体的二氧化碳排放直接导致环境污染,不仅会降低本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还是造成气候变暖主要因素,影响生态环境。所以,出口贸易与碳排放二者间应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特征。

为揭示二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把出口贸易和碳排放作为自变量和因变量,建立计量经济模型:

其中, 表示 时期的碳排放量的对数值,单位是万吨; 表示 时期的出口总额的对数值,单位亿美元。 为常数项, 为回归系数, 为随机误差项。显然,如果式(1)成立,则随机扰动项 是平稳序列。

如果 值为正,表示出口贸易具有“增排”效应,意味着出口贸易的碳排放转移效应假说成立;如果为负,说明出口贸易具有“减排”效应。根据辽宁省的实际情况,出口贸易方式仍属于粗放型,是高能耗、高污染和高排放的。据此,理论预期 为正。

2.数据说明

本模型共涉及两个变量,分别是碳排放量指标 、出口贸易指标 。其中计算碳排放的基础数据、出口贸易总额(亿美元)来源于2012年《辽宁统计年鉴》。辽宁省碳排放量的估算则是利用对数均值迪氏分解法(LMDI)。该方法依据扩展的Kaya恒等式,推导出碳排放量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 是碳排放总量, 表示能源消费总量, 为 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 为 种能源的消费量,表示 种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份额; 表示各类能源的排放系数(强度),即消费单位 种能源的碳排放量。

由式(2)可知,要测算出碳排放量,关键要确定各类能源消费的碳排放系数。并由此计算整理出辽宁省1985—2009年的碳排放总量。

根据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了1985—2010年辽宁省碳排放量及出口总额进行考察,图1反映了1985—2010年辽宁省碳排放量及出口总额的变化趋势。

三、实证结果分析

1.单位根检验

为避免时间序列的“伪回归”,首先对序列进行单位根的平稳性检验,以测度变量是否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采用ADF检验法分别对 和 进行单位根检验,以考察其是否存在单位根(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和 这2个变量的ADF统计量,分别在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下不显著,而 和 的一阶差分序列分别在在5%、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平稳的显著性检验,所以两个变量的水平序列是不平稳的,而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即为I(1)。

2.协整检验

对序列 和 采用基于残差的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首先对式(1)进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OLS),得到:

括号中的数字为对应的标准误差项,然后对式(3)的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无截距项和趋势项)。得到残差序列t统计值为-4.215,查找麦金农(Mackinnon)提供的临界值表,计算发现t统计值小于1%的显著性水平上ADF临界值-2.661,所以拒绝零假设,即残差序列为稳定序列。进而说明变量 与 之间存在(1,1)阶协整关系,表明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由协整方程(3)可知,辽宁省出口贸易值增长率每提高1%,其碳排放量的增长率平均提高0.4069%。这表明,辽宁省的出口贸易规模扩大与碳排放量增加之间关系较紧密。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证实了 与 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是,这两个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仍不明确。因此用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这两个变量之间具体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出口贸易规模的变化是导致碳排放变化的格兰杰原因,这意味着出口贸易在促进辽宁省经济增长和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碳排放量的增加,表明辽宁省的出口贸易方式是非环境友好型。相反,碳排放不是出口贸易的格兰杰原因,意味着碳排放的增长并没有促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4.脉冲响应分析

运用脉冲响应分析方法,通过 、 作为内生变量得到的误差项加上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分别对 、 的影响,可以清楚看到 、 在序列冲击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的影响,如图2所示。在图2中,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期间数(年),纵轴分别表示 、 的变化程度,曲线表示了脉冲响应函数,代表了各相应变量冲击的动态响应;两侧的虚线是脉冲响应函数加减两倍标准差的值,表明冲击响应的可能范围。

由图2可知,LNC 受自身的脉冲响应当期的效应明显,为0.047018,随后不断减少至第5期的最小值为0.018910,而后又呈微弱的递增趋势,总体来说 LNC对自身的影响是呈正向反馈效应的;给定LNEX一个标准信息冲击,LNEX对LNC的冲击第1期为0,LNC在第2期开始反应,而后不断增强,至第5期达到最大为0.053107,随后反应强度不断减少,直至达到最小值,总体来看LNEX对LNC的单位冲击具有持续的正效应,长期趋近0.049579;LNEX对自身的单位冲击的响应具有长期的正效应,当期的效应明显,为0.125662,在第2期达到最小值,之后开始递增,到第5期达到最大值后又开始递减,总体稳定在0.12的水平上;LNC对LNEX的单位冲击第1期为0.037846,第2期达到了最大值,为0.061594,而后递减,但是总体LNC对LNEX的单位冲击具有持续的正效应,长期趋近0.046918。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1.结论

首先,辽宁省碳排放量和出口贸易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出口贸易的弹性系数为0.4069,这表明,长期以来,出口贸易的增长导致了碳排放的增加。说明辽宁省出口贸易每增加1%, 碳排放增加0.4069%。

其次,从辽宁省碳排放和出口贸易两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来看,出口贸易是碳排放的格兰杰原因,但是碳排放不是出口贸易的格兰杰原因,表明辽宁省出口贸易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得碳排放量不断增加,这种结果与辽宁省高能耗的粗放式外贸增长方式有关,高能耗产品出口增长对能源消费有很强的依赖性,这种增长方式制约了辽宁省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辽宁省碳排放和出口贸易两变量间的脉冲响应来看,碳排放对出口贸易的响应由零变为正,而后不断增强,至第5期达到最大值,后虽减小,但影响持续为正;出口贸易对碳排放的响应在第2期就达到了最大值,而后递减,但具有持续的正效应。

2.对策建议

目前,辽宁省出口贸易产品结构总体看还很不合理。全省出口的29种商品中除去食品外,初级产品尤其是能源类产品和高耗能产品占据了较高的比例。显然,这些产品尤其是能源类产品在单位附加值出口中负载了更多的能耗。这种贸易方式大量消耗国内的能源和资源,直接导致了能源消费总量的上升,加大了辽宁省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难度,而这种由贸易所引发的能耗量和碳排放量,不利于辽宁省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措施,对这些高耗能产品的出口进行适当的控制和积极的引导。首先,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降低低附加值产品、能源类产品、化工原料、重化工产品等的出口比重,增加高附加值产品及低能耗产品出口比重。其次,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出口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出口产品生产的能耗。第三,构建完善的绿色贸易政策体系。对现有贸易政策体系进行改革,探寻一种健康的贸易增长方式,建立绿色贸易体系,如绿色投资政策、环境关税政策、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时一些高耗能项目的准入制度等。

[参考文献]

[1]朱启荣.山东省出口贸易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07(3):65-68.

[2]刘强,庄幸,姜克隽,韩文科.中国出口贸易中的载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8):46-55.

[3]许广月,宋德勇.我国出口贸易、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0(1):74-79.

[4]Dabo Guan, etal. The Drivers of Chinese CO2 Emissions from 1980 to 2030[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8(10):626-634.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AI文章写作

高效、专业、量身定制满意为止!

开始体验

相关期刊更多

石油石化绿色低碳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资源节约与环保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