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环境治理

网络环境治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环境治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环境治理

网络环境治理范文第1篇

第一条为加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和管理,规范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应遵守本办法的规定。

第三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任务是通过建立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站网,对全国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状况实施监测,为实现为国家制定水土保持环境政策和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第四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水利部统一管理全国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负责制订有关规章、规程和技术标准,组织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国内外技术合作与交流,全国水土保持公告。

水利部各流域机构在授权范围内管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设立的水土保持机构、以及经授权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对辖区内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实施管理。

第五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按水利部制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

第六条省级以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编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作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进行修订的,须经原批准机关审查同意。

第七条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或报请同级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监测站网的建设与资质管理

第八条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的指导下,按基本建设程序建设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站网,其运行实行分级负责制。

第九条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站网由以下四级监测机构组成:一级为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二级为大江大河(长江、黄河、海河、淮河、珠江、松花江及辽河、太湖等)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三级为省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四级为省级重点防治区监测分站。

省级重点防治区监测分站,根据全国及省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设立相应监测点。具体布设应结合目前水土保持科研所(站、点)及水文站点的布设情况建设,避免重复。部分监测项目可委托相关站进行监测。

国家负责一、二级监测机构的建设和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三、四级及监测点的建设和管理。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建设的监测站点不得随意变更,确需调整的须经规划批准机关的审查同意。

第十条有水土流失防治任务的开发建设项目,建设和管理单位应设立专项监测点对水土流失状况进行监测,并定期向项目所在地县级监测管理机构报告监测成果。

第十一条下级监测机构应接受上级监测机构的业务指导。

第十二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须由具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资格证书的单位承担。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资格证书管理办法由水利部另行制定。

第十三条从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的专业技术人员须经专门技术培训,考试合格,取得水利部颁发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岗位证书,方可持证上岗。

第三章监测机构职责

第十四条省级以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主要职责:编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和实施计划,建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和实施计划,建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网,承担并完成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任务负责对监测工作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质量保证,开展监测技术、监测方法的研究及国内外科技合作和交流,负责汇总和管理监测数据对下级监测成果进行鉴定和质量认证,及时掌握和预报水土流失动态,编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报告。除本款规定的职责外,各级监测机构还有以下职责:

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对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实施具体管理。负责拟定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标准,组织对全国性、重点区域、重大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负责对监测仪器、设备的质量和技术认证,承担对申报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资质单位的考核、验证工作。

大江大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参与国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和协调工作,负责组织和开垦跨省际区域、对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的开发建设项目和监测工作。

省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负责对重点防治区监测分站的管理,承担国家及省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的验收监测工作。

第十五条省级重点防治区监测分站的主要职责:按国家、流域及省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和计划,对列入国家及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治理区、重点监督区的水土保持动态变化进行监测,汇总和管理监测数据,编制监测报告。

监测点的主要职责:按有关技术规程对监测区域进行长期定位观测,整编监测数据,编报监测报告。

第十六条开发建设项目的专项监测点,依据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对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的水土流失进行监测,接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管理。

第四章监测数据和成果的管理

第十七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和成果由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统一管理。

第十八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实行年报制度,上报时间为次年元月底前。

下级监测机构向上级监测机构报告本年度监测数据及其整编结果。开发建设项目的监测数据和成果,向当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报告。

年报内容按有关技术规范编制。

第十九条国家和省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成果实行定期公告制度,监测公告分别由水利部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省级监测公告前须经国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审查。监测公告的主要内容:水土流失面积、分布状况和流失程度,水土流失危害及发展趋势,水土保持情况及效益等。

国家水土保持公告每五年一次,重点省、重点区域、重大开发建设项目的监测成果根据实际需要。

网络环境治理范文第2篇

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影响下,其信交流形势及业务的方法上都有了一定的改变,特别是在信息载体、图书馆管理人员定位方面。

1.1信息载体的改变由于网络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信息资源来源,文献数量、信息规模都呈现了之前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信息资源的载体平台也呈现出多样性的发展,现有数字、电子、虚拟图书馆等都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运用数据库实现对书籍目录、文字信息和有着资料的多方记录,通过信息技术方法上传至网络,实现了庞大的信息存储。信息资源载体由原来的单一纸质文献储存发展至馆藏、网络文献一起并存。纸质和电子媒介与网络融为一体。高校图书馆正在向信息来源多样性、视觉听觉一体化的现代化发展方向。

1.2管理人员角色定位的改变由于受到网络的影响,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工作方式、重心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当前的管理人员不单单要具有原来传统的纸质文献分类、编目等专业基础工作技能,还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对虚拟或实体图书资料进行管理。所以可以说图书馆管理人员不单单是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又可以对信息资源有效利用提供指导性的建议。在传统的管理工作中,他们只是信息管理者,只从事文献收集、分类等基本的工作,而在网络的环境下,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人员更像是一个伟业的信息从业工作者,运用自己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读者在馆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行解答。

2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的价值取向

2.1人本管理的价值取向

2.1.1对内管理以要馆员为根本管理书籍、服务读者都要通过馆员进行实现,其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对于他们的管理要以情感管理作为主线,确保基本的物质需求,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管理者要经常和馆员进行谈心,及时了解他们思想上的变动,对于他们所提出的合理需求一定要多多关注,尽可能给解决,让所有的馆员都有一种责任感,用一种积极热情的态度去服务读者。其次还要实行激励的机制,有研究表明,一个人经过外界因素的激励,其工作效率可达到平时的160%。所以在管理中要对工作中做出成绩和有贡献的馆员给出奖励。最后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和技术的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对于馆员而言会产生一定的压力。所以高校图书馆要构建起终身学习观,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提升馆员的综合素质。

2.1.2对外以读者为根本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不单是本校的师生,还包括社会大众。所以,每一位馆员都要熟悉相关业务知识,掌握信息技术,为读者提供更好的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在查找资料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优化内部的管理,防止图书资源长期被占用的情况。图书馆是学习知识的场所,因此在环境的布置要给读者以精神上的享受。在室内布置一些绘画、书法等,看似简单,却可起到不小的作用。

2.2主动参与及塑造的价值取向网络对人的观念有所改变,无论你有多好的东西,如果没有流通则不会产生价值、很多的网站都将访问量作用成功的标志,注意品牌的打造。而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要从被动等转至主动塑造新的形象,需要主动参与到网络信息资源和各种媒体信息资源的收集、开发、整理等提供有利的基础保障。主参与到信息服务业的竞争当中,吸引用户注意力,构建起自己的品牌形象。市场经济的全球化也影响到信息市场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不能只面向自己的学校,而应该是面向整个世界,走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工作者应该是信息的引导者,从事信息咨询类的服务,对网络信息进行分类主题的索引、将无用信息去除,快速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在信息爆发的时代中,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是最重要的,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处理才可引起决策者重视。对高校图书馆来说,特别重要的是为学校党政领导决策提供特色服务,要根据学校决策需要定期、不定期订出一定专题,收集相关信息开发生成文摘、进展报告。

2.3构建共享性信息资源的价值取向与传统纸质图书馆相比,网络环境下的现代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电子图书馆其最大的特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最大限度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个体图书馆成为网络信息资源库的成员已是形势所在。所以,在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的改进过程中,要在管理原馆藏文献的藏在,充分关注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分类、整理、编目等,把其归入到高校图书馆的数据库中,有效缓解信息量增长快速以及读者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矛盾,构建起一定区域范围内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

2.4打造良好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在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除了霆传统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利用,还可发展自身的区位、人才、文化优势,开展系统的讲座、展览、参观、访问活动,对于有着新时代特点的高校图书馆进行重新的定位,构建起复合发展的多功能性的图书馆形象,打造出一个和谐的、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3结束语

网络环境治理范文第3篇

一、网络教育优点

1.充分利用网络,有利于学生交流

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利用网络媒体的在线学习优势,创造新的学习方式,而不仅仅是重复传统的课堂学习。移动互联网对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重新考虑利用网络媒体,设计新教学活动。充分利用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学生在网上辩论的组织点在讲授时做出及时辩论。植物生理学课程有效教学活动,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充分利用丰富的信息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以找突破口反驳。这大大增加了辩论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2.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机会浏览网页数据库,他们可以参加感兴趣的座谈会,还可以选择学习进度和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同样的知识。调查表明,学生喜欢把机会留给自己喜欢的课程。在线学习可以提供选择的机会,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取得好成绩。

3.使用公共和个人反馈形式,有利于个性化教学

在传统的学习中,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为学生学习的评价是教师一个人完成的,其他同学不能参加。相比之下,在网上学习的教学环境,学生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作业,并通过网络合作等方式,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这种形式的反馈信息是公开的,可以更好地交流学习。

二、网络教学的具体使用

1.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学习信息

网络信息丰富多彩,有很多网上的资料为人们学习、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但信息良莠不齐,如何合理选择正确的信息,是网络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发育阶段,缺乏一定的信息辨别能力,缺乏抵制力,所以教师必须在教育过程中进行更多的指导,并在教学过程中密切监测,做好预防措施。

2.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在网络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解释和讲解的课程。教师可以发挥其主导作用,但在其他时间内,整个学习过程应根据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需要做的是提供相关知识的指导和意见。我相信,任务驱动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竞争和比赛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如何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

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中,网络是信息的主要来源,教师应该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生身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是教学的重点对象,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学生的教学活动是最终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如果没有很好的评价方式,我们无法知道网络教学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和优势。

三、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实践

面对网上课程,如何能上好是许多老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听了一个星期的在线课程教学,我总结了几点:

1.提出教学重点进行引导

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规划是主要的,有必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明确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向,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让学生知道此过程的重难点,以教师教学中心为主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方式,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其他技术,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

2.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社会的发展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具有较高层次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个人的发展也必须根据终身教育的观念选择方向,我们需要通过更加积极有效的方式发展自我学习,满足社会需求和社会发展。信息社会需要新型人才具备强大的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此要求前,学生必须学会收集有关互联网的主题信息。在收集过程中,学会筛选信息,存储、分析和利用。这个过程可以在整个学习中进行,或者在校外等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活动中。

3.创设情境,引导学习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学生反映情况随机创设情境,专门帮助学生发展上述的一般能力。

4.总结综合评价

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了解一些评估和评价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和评价的多样化,以利于学生思考和判断学习成果的质量和价值。在教师的具体评价中,可以根据这些指标来衡量学生的最终学习成果并进行评估。因此,教师应采取教学对策对学生的学习给予适当评价反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网络课堂教学的迅速崛起正以自身的优点快速发展,而且得到了教育部门更广泛的关注。在这个阶段,似乎这种形式的教学还存在缺点和不足,改善其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让我们与网上教学共同成长,努力创新。

网络环境治理范文第4篇

1.当代大学生生活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他们的理想信念有被“淡化”的威胁。

正是由于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开放性,网络成为大学生开拓眼界的主要平台,但同时网络也成为各种文化思潮之聚合地。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中,大学生的信息分析能力、处理能力、真伪识别能力还不够完善,他们原有的价值观念易受网络影响出现复杂化、多元化倾向。这种环境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易受到网络文化自由主义“淡化”的威胁。

2.当代大学生处于信息获取便捷的社会,他们的价值观念有被“西化”的倾向。

网络作为现代社会主要信息传递媒介,大学生可以极其方便快捷地从网络上获取自己需要的各种文化知识和社会信息。然而,网络利弊兼有,网络在带给我们有益有效信息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负面消极影响,如别有用心的网站借机宣传和灌输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相对立的政治思想文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网络霸权地位恶意传播渗透各种意识形态,对我国价值观念尚未成熟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不断浸润。这种环境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容易受到西方文化思潮“西化”的影响。

3.当代大学生需求更加实际和功利,他们的行为规范有被“异化”的危险。

网络够满足大学生随时随地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需要,在传播的诉求方面走向个性表达与交流阶段,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媒体使用与内容选择更具个性化。在多重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渗透下的大学生表现出许多新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心理特征。这种环境下,大学生的行为规范有被“异化”的危险。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机遇、挑战及策略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机遇。

网络的普及使得大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变得更加多维、高效便捷,师生在平等对话交流中有助于统一思想认识,达成有效共识等。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面对网络态势的迅猛发展,面对已经网络化的学生或者说须臾与网络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面对新的管理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将受到影响。最典型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统载体面临严峻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见性面临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霸权”面临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面临挑战等。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对的策略。

网络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途径,同时也带来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模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主动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做到与时俱进。网络的发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须做到:主动更新观念、积极主动触网、积极主动渗透、有效应对预防和主动建设网络等。

三、高校大学生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项目,而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合力教育效果。因此,影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广、因素多,受家庭、社会和学校诸多层面影响。笔者将主要从家校结合等方面提出思考。此外,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来分析,可以这样理解:大学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宏观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关键成分,因此中观层面的学校教育思想、大学精神、师资队伍、师生互动、教研水平、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部门等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观层面的“两课教师”、辅导员、朋辈同学等从互动的对象层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此外,从大学生接触的“两课教学”、“思政课程”、第二课堂、党团活动、社团活动、班级活动、志愿活动、各类实践活动等互动的类型层面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四、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构建

面对网络化的高校学生,作为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充分认识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同时,必须以实际行动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但要熟练掌握和接触运用网络工具,更要将网络工具像纸笔一样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才能顺应时代潮流,以多种渠道了解思想活跃、容易迅速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群体,只有充分了解他们,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在其生活、交友、学习、工作等诸多方面给予他们个性化有效指导,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网络QQ、飞信、微博及博客等网络信息化工具,将信息化手段融入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如在线咨询、上传资料、公告等)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博客、微博等开展工作交流、职业规划、时事评论、安全教育、班团活动等)。其次,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强调和重视网络环境,也必须学会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日常工作,但我们也需要辨证地看待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开展工作工具的现代化和网络化层面,更应该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渗透教育。这就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偏重师授型为主的“满堂灌”德育工作模式,改变老师依仗权威要求学生应该怎么做的工作方法。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和吸收速度明显加快,大学生往往不满于传统的“说教模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研究新的方式方法显得颇在眉睫。如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分层分类进行德育教育,探索社会家校互动模式、发挥校园文化育人模式、实施思政两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合力德育育人模式等,以多途径多手段进行各类德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如针对“两课教师”,尊重学生主体,改进教学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两课教学内容等采用对话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实践教学法、体验教学法、道德两难法、角色扮演法等;对于“辅导员”,多渠道网上网下倾听学生需求,尝试从德育生活化角度作为切入点,以“键对键”、“面对面”相结合开展“圆桌会议法”、小组讨论法、班级沙龙法、志愿服务法等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角度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五、结语

网络环境治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习风格 元认知自我调节 知识构建团体 网络学习环境设计

把学习看成是个体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过程,是当今教育的一大趋势,基于这一立场的研究恰是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的重点。网络教育本身的特点,就是以个体主动学习为出发点的,表现出明显的建构式学习特点。因此,探讨两者的共同和相关性,以认知心理学研究学习者有效学习的条件为依据,设计网络学习环境,使其更有利于学习者高效、快速的学习,就成为必然的课题。本文主要讨论三个问题:网络教育如何实现个性化;网络教育如何实现学习者能力、素质的提高;网络教育协同学习如何达到最佳效果。

一、学习风格与网络教育个性化

人们对于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用于个别化教学,尤其是在网络教育环境中实现,确已寄予厚望。达到这一目标的思路是,利用网络设置及相关软件,向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不同途径和不同顺序的学习经验,为学习者传送不同种类的学习经验提供便利。但现实中却并非如人们所预料的,学习者在网络中学习尽管其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增强,与人(机)交流的机会增多,但这些并不能证明学习者因此而能更好、更快的学习,因为学习环境的统一性——教育软件的限定,并不能吻合学习者自己特有的学习倾向,从而不能达到学习者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进入学习的“随心所欲”状态。

尽管对于网络教育的个性化问题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但以往人们所关注的是学习者智力和已有知识的差异(认知),成就动机及其相应的个性特征(情感),很少研究影响学习者意志行动方面的因素——学习风格。所谓学习风格,即指学习者喜欢的或经常使用的学习方式以及表现出来的学习倾向,由于它经常被个体所使用或表现出来,很少因学习内容、学习情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构成学习者的个别差异。注重学习者学习风格,并在教学中直接应用所带来的直接效果,是有利于我们在网络教育环境设计中,更好的诊断学习者的学习倾向性,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习者更好发挥自身的潜能,使学习者乐学、易学、快学、学好。

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是知、情、意行的共同参与,这三方面是以意志行动为核心相互交叉,形成学习风格的五个部分三个层面。一是学习风格的认知要素部分:知觉风格、信息加工风格(同时加工与继时加工)、记忆风格(趋同与趋异)、思维风格(分析与综合、发散与集中)、解决问题风格(深思与冲动)。二是学习风格的情感要素部分:理性水平、成就与动机、焦虑等。三是学习风格的意志行动要素:学习坚持性、积极性、动脑与动手、保守与创新等。这三部分组成学习风格的心理层面。四是学习风格的生理性要素:对学习时间的选择、对视、听、动感的偏爱、学习外部环境的安静与否等。这部分为学习风格的生理层面。五是学习风格的社会性要素:独立学习与结合学习、竞争与合作。

针对以上所述的学习风格内容与要求,对于网络教育的环境设计而言,主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学习者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二是学习者想怎么学就怎么学。前者对于网络教育而言是很容易达到的。我们重点是讨论后者,我们认为网络教育中要达到教育个性化的效果,就是要根据学习风格的有关理论要求,设计一个系统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风格,达到“随心所欲”的学习状态。为此,在系统的设计中应包括四个部分:诊断、计划、教学与评价。诊断是实现个性化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其中包括学习者发展的特征、学习风格及已有的知识经验。通常学习风格是诊断中最易忽视的因素,但它却最重要,因为它直接参与学习之中并监控着整个学习过程。学习风格的诊断内容主要包括以上所述的三个层面五个部分,可以设计一些问卷于系统环境中,让学习者在进入实际学习内容之前进行回答而实现。计划就是让学习者知道自己的学习倾向以后,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思路,明确自己那些要学,那些是自己学习的难点、疑点,自己准备怎样学,等等基本问题在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心灵地图”。这点可以通过老师的提示窗口,给学习者以提示。教学是通过前面的两个环节之后,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诊断结果与学习计划,选择情景、内容和方法进行学习,也可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学习一个阶段结束之后,要给学习者一个反馈,对其学习效果有一个评价,这种评价可以是计算机软件给出,也可是学习者发出电子请求,由教师或同学给出。

二、元认知自我调节与网络教育激发作用

当前,我们常以上网获取信息而大开眼界,感觉确实是丰富了知识,但就网络教育的效果而言,并非获取知识是最终、全部目的,否则我们的网络教育只不过是传统教育中,帮助学习者填充知识多了一道残酷的工具而已,对于学习者素质的提高、创造性的开发并非有多么明显的帮助。而我们所需要培养的是有能力去批评、思考、学会学习、对个人的潜能有所了解的人。这就要求网络教育必须有一种学习环境,这种环境能够构筑知识、理解学习者已完成的工作,并能开发在知识社会中发挥作用所必须的能力。认知心理学的关于学习者无认知自我调节的理论,对于我们设计这样的学习环境有所启发。

元认知自我调节简而言之,就是指学习者对自我学习过程的认知、调节与监控。其基本的假设是,如果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的预期结果、思维过程、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思路等能清楚地了解,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节自己的学习策略,那么就有助于学习者知识的巩固、能力的提高,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事实也正是如此,一个善于元自我调节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能较好地激活背景知识,集中注意学习材料的有关信息并对材料进行推论。最常用的元认知自我调节策略有:一是对学习材料进行质疑或设问;二是明朗化或试图解决疑问;三是概括或者回顾学习材料的要点;四是预期或估计后面的内容。其实这一过程就是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自己学习、理解过程进行自我讲解。

一个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就是要对学习者有明显的激发作用,要注重以下几方面的设计。一是突出重点,唤起注意。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的学习内容是千千万万的,只有那些新颖有意义,学习者感兴趣的材料,才能引起学习者的注意,被学习者所选择,才能引起学习者的设想与疑问,从而致力去探索。这就要求在软件的设计中,尽量运用形象生动的富有创意的形式。二是提供知识背景,试图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是围绕一些关键的概念而组成的网络组织,其中包括各种事实概念和命题。如果能激活学习者已有背景知识,那么学习者就有了有益于解决问题的经验,从而就试图运用已有的知识、策略去解决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就是能力发展的过程,也是自我有意识的调节过程。因此,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当学习者感到难以解决问题时,适时的给予一个帮助(查询)系统,给学习者一个知识背景的线索,达到激活学习者内在知识经验的作用。三是提供一个好的概念模式。也就是学习者学完一个单元之后,用一些概念和短语把所学材料中所涉及到的事实、现象、原理清晰地图示出来,将有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应有一个提示,就是让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概括,然后再与计算机中已有资源、教师、同学的意见进行对比,这样一方面可以起到反馈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一个较全面的把握。四是给学习者一个操作与验证的单元。学习者学完了所学的内容之后,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应给学习者一个新的相关内容,让学习者将获得的知识、学习策略或操作程序进行运用,从而促进学习者对知识、能力的迁移。

三、知识构建团体与网络教育交互作用

网络教育的交互作用,是网络教育本身所具有一大优势,能较好的使学习者处于学习主体,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在教学活动中,学习者者使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可以通过局域网与其他用户或网络服务器进行交流,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更高层次的网络进行交流。但并不是由于网络本身有这样的一种功能,我们就乐观的认为,只要提供了这样的系统,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就找到“灵丹妙药”。其实不然,一种新技术运用于教学,还有许多与其相关的问题需要解决。如学习者在上网的大量信息中“遨游”会因探究中缺乏方向和条理而受损;如何设置不同的交互学习方式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否则,再好的交互网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知识构建团体是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学习是通过学习者与他人,与外界的环境,与外部世界所形成的一个知识团体中,相互作用、相互构建产生的。在这样的一种教与学的环境中,学习者参与知识的传播,他们在教师帮助设定的目标、指向自己的问题并监控自己的理解,运用可得的资源设计获取知识的环境。在这种共同参与的学习环境中,是师生分享各自的专门知识或负责找到能带给团体的知识。在一个相互讨论的团体中,学习者通过建设性的争论,推测、质疑、批评和摆出证据来学习。在这种知识构建团体的学习构想中,学习者不仅能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相互协作,培养自己的协同工作能力,探索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由此可见,交互网的教育与知识构建团体的内涵,确实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交互网的教育功能确实为实现知识构建团体这一教与学的构想,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技术支持,知识构建团体的实施要求又为网络教育的交互作用有效发挥,提出了有依据的设计条件。一是要使学习者避免学习的盲目性,教师要帮助学习者设定学习目标,提供课程支持。也就是在交互进行地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大量的网络信息中选择出那些适合于教学之用的学习内容。这些信息不仅要有足够的教学价值,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教学材料同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以及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联系起来,使教学信息的传递同学习者的学习吸收有机结合起来。为此,在网页的结构设计上要有一个“导航”系统。二是要根据交互学习的不同方式来设计不同的教与学方式。通常而言,在网络交互教学中有以下四种方式:1、通过讨论来学习。一般是某学习者遇到困难时,向教师提出求助,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安排有关学习者与其讨论。2、通过共同建构来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若发现有共性的问题,由教师发出指令,大家停下来就共同存在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得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实现认知能力的构建。3、通过指导来学习。学习者遇到困难时,也可以直接向教师发出请求,当教师认为有必要对其指导时,便可进行指导学习,指导学习的教师要明确学习者的实际理解情况,然后给以相应的启发和提示。

参考文献:

(1)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第1期。

(2)兰学文:〈〈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解过程的模式及其教学策略〉〉,《教学与管理》,1999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