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命节奏;物我抗衡;空间意识

中图分类号:J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040-01

一、中国与西方艺术的哲学、思想文化渊源

《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是把中西美术比较作为核心主题的文章。文章先从美术的作用和意义谈起:“吾人借此返于 ‘失去了的和谐,埋没了的节奏’,重新获得生命的中心,乃得真自由、真生命。美术对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此。”首先指出这一点很重要,宗白华的中西美术比较评述,虽然没有直接论及中西美术的优劣,但是与他所理解的美术的意义最为接近和吻合的就是富有节奏感、寓有真生命真自由的中国艺术。而西画与此不同,写实和物我对立是西画的境界,中国画则讲求虚灵和物我浑融。这一境界的追求与中国的基本哲学是相关联的,有节奏的生命就是由这生生不已的阴阳二气织成的。中国山水花鸟画正是对这种生命节奏的吸取。老、庄思想和禅宗思想作为中国山水画的基本境界也是在这种“静观寂照”中。这是中国古人求返自己心灵节奏的以体和宇宙内部生命节奏的方式。所以,中国画的描述也就不会停留在某一物的相似描绘上,而是表现全宇宙的气韵生动。中国画中很难寻得作家的立场,荒寒萧疏的景象里流动着作者的个性人格,展现着宇宙时空景象的变迁,达到了物我的融合。

从宗白华不同时期所写文章中,可以看出他描述的中西美术观不同渊源的完整的框架。对浩大的神秘莫测的宇宙崇仰决定着古代人的时空观。随着人们认知宇宙能力逐渐提高,更加注重实效的科学和理性的态度成为全球范围内实际上的哲学信仰,虽然这一点可能没被意识到或者被策略性的掩盖。人类总体进化中的追求享受和适宜的生存环境和条件的倾向又不断推动着这一进程。近几年,当迷茫的呼声蔓延的时候,对这种哲学观的反思声不断高涨。单一机械性的物欲生活状态到达新的高点的时候,对心灵和生命节奏的关照会变得更加重要。而事实上,西方的艺术发展的哲学基础从一开始就是以科学理性追求为特点的。对于这点,宗白华进行了分期性的描述。因为西方艺术发展到现代像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有了反叛传统的倾向。在宗白华看来,这种绘画体系与中国的绘画的作风立场究竟是不同的。

二、空间意识的比较论述

“中国画以书法为骨架以诗境为灵魂,诗书画同属于一境层。西画以建筑空间为间架,以雕塑人体为对象,建筑雕刻油画同属于一境层。”这是中西绘画在形态层面上的表现的概括。宗白华是从对邹一桂的评论开始讨论这个问题的。中西画法真正差别是空间意识不同和技术手段不同所导致的。中国从宗炳和王微开始就已经透露了透视法的奥秘,而纵身大化、与物推移的哲学观与西方正视抗衡和紧张对立的世界观不同,所以中国的绘画没有走向写实的道路。中国画有三远的描绘手法,《易经》说的无往不复,让中国人看山水不是心往不返,而是返身而诚。这与西画中“则使观赏者的视点落向不堪把握的虚空。”恰恰相反。中国的诗书画让观者的空间感觉随着我们的时间感觉而节奏化了,而不同于西画虚空幻觉制造中的静观的态度。

在《艺术形式美二题中》,宗白华阐述了自己对形式的看法:完美的艺术形象是形式和内容的结合。我们当然可以对古老的艺术形式有新的体会。但是,它们是以无穷的魅力和神秘莫测为特点的。假如可以被翻译成逻辑的语言的话,形式美的秘密和奥妙就不再存在了。这段论述给现在美术批评领域热衷有西方翻译来的理论的应用的做法有不少提示。在理性和逻辑盛行的美学话语中还有些传统而又是新颖的观点是值得关注的。

三、结语

消费文化的冲击让人们静心关照和冥想的可能彻底变成了对不需要进行智性思考的娱乐文化的兴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宝贵的学习方法如何在浮躁的环境中继续前行,还是从文化进化论的角度来看、这些东西就必然被淘汰了?宗白华的文章在一问题上会提供很多有益的启发。

参考文献:

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生命意识 大学生 提升策略

1.问题的提出

生命意识指人对生命的存在、价值及意义的理解和认识,是个体主动认识和理解生命、热爱和珍惜生命、尊重和敬畏生命的意识,是创造和升华生命价值的意识,是追求生命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意识[1]。根据各种数据信息显示,在国外,生命意识教育很早就已经出现,而且已经融入学生的课程中,并且使生命意识教育成为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中国,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有社会宣传教育的不足,近年来频频出现大学生因人际矛盾、就业压力等问题自杀或他杀的非正常死亡社会现象。这些看似突发性的事件,折射出当前社会的复杂问题。

我项目团队成员通过对广东某高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在校学生的生命意识调查,了解当前学生对于生命意识的了解现状,并就其原因提出有效的建议或措施,旨在更好地提升和加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大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善待生命的观念。

2.调查设计

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大学生生命意识状况调查问卷》进行无记名抽样调查。问卷共包括生命意识的三方面内容,分别是生命认知、生命情感和生命意志。《生命教育导师》一书指出:生命教育,即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

在本次调查中,男生占24.62%,女生占75.38%;大一学生占23.37%,大二学生占35.3%,大三学生占38.94%,大四学生占2.39%。

3.结果分析

3.1生命意识的认知情况

为了解该校学生对生命意识认知的认同度,问卷以下几道题目涉及个体对生命意识的观念理解,选项采用5点计分法,5分代表“完全同意”,1分代表“完全不同意”,各题的得分平均值见表1。

根据表1可以看出,在各项对生命意识认知有关的题目中,该校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认知水平。大部分学生都有较端正的态度,能够意识到生命的重要性,确认自己能明确生命的方向;同时明确生命中有自己值得在乎的人事物,也有其追求的梦想或目标;能认识到自杀是对家庭和社会的一种不负责任,不会轻易选择自杀、轻生等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3.2不同类别大学生面对挫折的态度比较

使用均值比较和非参数检验,比较男生与女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面对挫折时的态度差别。选项采用5点计分法,分数越高,态度越消极。

*在置信度(双侧)为0.05时,相关性是显著的;**在置信度(双侧)为0.01时,相关性是显著的.

从表2得知:男女生在如何面对和应对挫折时,存在显著性差异,从得分的均值看,女生的均分比男生的要高,分数越高表明态度相对消极。更进一步说明,男生比女生面对挫折时会更积极地面对,也可以说明男生的生命意识比女生强,男生会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各种挑战。

3.3生命教育开展形式的兴趣度

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若学校开展关于生命教育的活动提高学生对生命重要性的认识,学生更偏向于户外拓展活动,对于开设生命教育课、主题班会或者座谈会的形式兴趣度相对较低。除了调查问卷提及的三种方案,有学生提出一些其他的新形式,如关于自然灾害的安全逃生演练;采访身残志坚的顽强意志典型人物;亲近大自然的郊外素质拓展等。

4.提升策略

从本次调查可以发现,该校学生对生命意识只是停留在表层的认识并没有很深入地了解和探究。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社会、家庭、学校对其世界观、价值观、生命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为此,我项目团队成员提出以下观点,希望为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提供有效的建议策略。

首先,大学生不要沉迷做“低头族”,要多外出走走、锻炼身体、增强体魄,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平常多与身边人沟通交流,遇到挫折或者困难时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疏导情绪。另外,还要多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多积累生活经历,体验社会,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使心胸变宽广,多传递正能量给身边的人,改变自己不良的价值观,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

其次,家庭是每名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每个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因此父母在子女的生命意识教育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生命教育意识,多与子女沟通,真正理解和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对子女不是以“分数是唯一目标”为成才要求。父母应该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引导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再次,生命教育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可以多开展各种专题讲座或者其他关于生命意识培养的活动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生命的意义和重要性,努力提升自身生命价值,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1]。由表3分析可知,学校可定期开展关于生命教育的户外拓展活动,能提高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对生命意识更深入的认识[4]。学生应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学校应当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尽快摆正不良心态,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

最后,社会媒体应该多传递、传播正能量,多倡导珍惜、珍爱生命的行为。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法规约束提醒人们关爱、重视生命,以完善的法律保障制度提升民众的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崔伟,陈娟.大学生生命意识异化的成因及其对策分析[J].科教文汇,2010(11):27-28.

[2]郝永贞,陈丽娜.90后大学生生命意识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常州高校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09):130-131.

[3]钟乃良.桂西北地区高校学生生命意义感调查[J].河池学院学报,2015(01):56-61.

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三维生命教育;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08.123

1前言

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出版的《生命教育》一书中提出了生命教育概念,其核心是探讨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自此生命教育的思潮开始推动人类教育观念的重大变革。近些年来,生命教育的开展在我国呈现良好发展的态势:2005年,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学校生命教育被搬上了议事日程。9月,黑龙江省教育厅为了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和提高生命质量,也提出了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可见,人们已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如何构建既适合高职生身心特点,又能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生命教育体系,正是高职开展生命教育的核心与困难所在。在规划与研究苏州市德育重点课题《五年制高职学生生命教育实效性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展开了深入研讨,构建出高职三维生命观、生命教育内容及生命教育宗旨这一三维生命教育的理论体系,希望能为高职的生命教育研究贡献力量。

2理解与建构生命内涵

在生命内涵的建构方面,借鉴学者们的广泛研究,我们把生命看作一个多维、立体的系统。这里所说的“第一生命”指肉体的生命、本能的生命,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物种生命。“第二生命”也可称为精神生命,是基于物种生命所形成的“自我”、“超我”的能力。据此结合生命存在范围,我们将人的生命理解为“决定生命长度的生理生命”、“决定生命宽度的心理生命”、“决定生命高度的社会生命”三层次,在此基础上构建出生命的三个维度:活着、活好、活出意义。同时,生命长度、宽度和高度共同凝成了生命亮度,即“我之为我”的生命亮点。

3理论构建高职三维生命教育

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有学者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提出“教育关注个体,关注人,意味着要去关注个体作为生命的存在,关注其外显的活生生的生命崭露,关注其内隐的、活泼的、流动的生命情感化的教育。也有学者以“生命发展”为切入点,提出,“生命教育是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活动”。总之,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包括关注生命、培养生存能力和提升生命价值;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关注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到一切自然生命。纵观学者们所界定的生命教育内涵,再结合我们自己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得出:高职生命教育是引导高职生理解生命内涵,增强生命意识,追求生命理想,提升生命价值感和意义感的一种教育活动,包括生命意识、生命质量和生命意义三个教育层次。首先,生命意识教育是前提和基础,包括生命态度、生命安全、生存能力等教育,其目的是让高职生增强生命存在感,珍爱自我生命,确保“活着”。其次,生命质量教育是使高职生能快乐安康地生活的教育,包括安全保证能力、适应能力、自我救助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的训练,以及实施感恩教育、挫折教育、生涯规划教育、等,目标是使高职生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和谐统一,有较好的生活满意度,提高生命质量,做到“活好”。最后是生命意义教育,包括热爱大自然教育、爱心培养教育、责任感教育、创业就业教育等。因每位高职生对生命内涵和意义的理解以及目标追求不同,故通过实施生命意义教育,引导他们在努力实现自我的同时体现人生价值,即“活出意义”。

4构建高职三维生命教育的目标体系

由此,课题组逐步形成增强高职生生命意识感、引导高职生生命幸福感和提升高职生生命意义感的高职三维生命教育目标体系。增强高职生生命意识感是其一层次。高职生生命意识感的培养是最基本的目标,是让他们能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对生命做到关怀、珍爱和敬畏,从而快乐安康地活着。增加高职生生命幸福感是其二层次。提升生命质量的关键是增加生命幸福感,是引导高职生能尊崇、敬重和深爱生命、学会关爱自我与他人、关心自然与社会,达到多方面的和谐,提高对生活的满意度,真真切切地活好。提升高职生生命意义感是其三层次。生命意义感的培养是最高追求,是让学生在整个教育历程中,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发掘潜能,促进对自我生涯目标的定位,并为之奋斗,以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括而言之,我们构建的生命教育理论如下表。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肖川.生命教育:为幸福人生奠基[J].青年教师,2007,(2).

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命存在;生命意识;生命价值

一.研究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这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一句话,我们大家都不陌生。珍爱生命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然而长期以来,大学生不珍惜生命、摧残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一、自杀。有资料显示:2002年,大学生自杀案是27起,2004年是68起,2005年是116起,2006年是130起。[1]2008年10月份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我国15-34岁人群中,自杀是第一位死亡原因,占18.9%。二、伤害他人生命。大学中,残害他人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2004年,马加爵成为将四名同学杀害的疑犯;2007年1月15日某媒体报道,南京某名牌大学研究生因感情纠葛,被人围殴时持刀捅伤6人,更令人不解的是,当这一消息传开后,他居然被人推为“校园英雄”。[2]三、虐待小动物。2002年清华大学生硫酸泼熊的事件,2005年复旦大学研究生虐猫事件等等,这些案例都曾轰动一时,举国震惊。然而,在事件告一段落之后,我们不禁开始思考,是什么样的价值观让这些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做出如此极端的事来?很明显,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生命意识淡薄,不懂得珍惜生命,不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些无不呼唤着生命意识教育的到来。

(二) 生命意识的内涵

孔庆蓉认为生命意识是个体对生命的理解与态度,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对于生存和生存价值的体认和感悟。[3]连淑芳认为生命意识就是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存在,并且认识到生命之间的联系。

台湾著名学者高震东先生对学生做出过如下解释:学生,学者,首先要学习生活的基本常识,其次要学习生存的基本能力,最后还要明白生命的意义。因此我认为生命意识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生存意识。生存是谈论生命的首要条件和基础,只有生命存在,发展的可能心才存在。2、生存能力。生存能力石对生存意识提出的要求,仅有生存的意识还不够,还要学会生存,有生存的技能和条件。3、实现生命价值。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不仅在自然界生存着,还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发展自己,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即实现生命价值。

(三) 我国生命意识教育的实施现状

近年来我国生命意识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索,关于生命意识教育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这些研究关注的对象大都是青少年的,有关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研究很少,而且这些研究只是关注与个体的生命,对群体的生命价值的探讨就很少了。

2002年国内首场生命意识教育大型讲座在武汉大学展开,这个讲座的主题是“生命智慧—如何善待和开发仅一次属于你的生命”,深受相关群体欢迎。2004年我国第一个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课程,在北京中加学校正式开设。2008年,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开设的的《开学第一课》“知识守护生命”大型公益节目,以生命意识教育为主题,倡议全国中小学生每年每学期都进行应急避险教育,为青少年补上了生命教育的开学第一课。这些引起了人们对生命意识教育的广泛关注,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瞩目下,“生命意识教育”已经深入到各大学校园。一些杂志和媒体报道也开始涉及到生命意识教育的话题。

二、研究程序

(一)研究对象

对上海、兰州、沈阳、石家庄、南京五座城市的6所高校进行了调查,发放了1000份大学生生命意识的问卷,有效回收率96.3%,这些学校都是全国统一招生。接受调查的学生中:男生有463人,女生537人;理科专业的学生有439人,文科561人;生源地持城镇户口的有425人,农村户口的有575人,这就决定了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就生命意识教育的发展、国内外生命研究的现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文献检索的主要途径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论文数据库、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等。

2、问卷调查法

本问卷采用的是河北经贸大学许海元负责的《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现状调查与研究》课题下使用的问卷,对1000名前所述地区的高校学生进行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生命存在的认识、生命安全意识感、自我生命体验 、对自杀与死亡的态度、生命意义与价值等方面。

3、 资料分析法和深入访谈法

笔者对200多名大学生进行有关生命意识问题的访谈,并对他们的回答进行文字资料分析,旨在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生命意义及内涵的看法,探讨教育对策。

三、分析与讨论

(一)结果分析

1、大学生生存意识强烈,生存能力有待提高

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范文第5篇

【关键词】功利主义 成人教育 成人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9-0080-02

21世纪是我们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时期,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理所当然离不开大力发展成人教育,而当前我们对成人教育的理解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狭隘的视野中。我们谈及成人教育时,注重的是它的学历教育、正规的学校教育或者培训等。而没有看到成人教育中的非正规教育和学习对社会以及个人的深远价值和意义,当前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已被人们所接受和重视,而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主要被集中在成人教育过程中,法国著名的终身教育论专家保尔?朗格朗认为,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火车头,没有成人教育的繁荣和发展,不可能实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教育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社会实践和个人实践之一,人们寻求生命的学问和生命磨砺的历程并没有随着走出学校而停止,即使在人临终之际还力求证悟、冥会人生与宇宙的终极意义。因此我们对成人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应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和水平,只有我们有了充分而正确的认识才会有成人教育繁荣与发展的可能。而反观我国目前的成人教育,依然还存在着种种问题与致命的弊端,这些理念层面和实践层面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成人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 功利主义的取向

我国目前的成人教育中功利化倾向依然严重。无需作深刻的透视,急功近利、急学先用的思想和做法在成人教育领域中大行其道。成人教育在功利主义思想的诱导下成为学校和单位的创收工具,甚至演变成为一种裸的文凭与金钱的交易。成人教育几乎成了一种功利主义教育或工具主义教育。社会需要什么,成人教育就抓什么。这本来不应成为什么问题,因为教育始终是以社会和个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并为社会和人的发展服务的。然而,倘若过分突出成人教育的外在功能,那么必定会淡化或弱化教育固有的提升人及人性的神圣使命,培养完善的、和谐的人的教育的至高理想也必定难以实现。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尽管不是唯一的目标)就是使人追寻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寻求对其一生的终极关怀。它既是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又立足于人的现实生活,并赋予其生活的价值和意义。雅斯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成人教育由于其对象是处于社会主体地位的成人,更应体现人性化教育的一面,教育是最富有人性的事业,成人教育也不例外。

当前我国的成人教育依然停留在功利主义层面,功利主义使教育目标局限于教育如何使人获取成功、如何把每一个学生训练成拔尖人才等,一味地鼓励教育应当创造一个竞争的气氛(而没有团结和合作),教育因而不被看做是受教育者生活的一部分,而是生活的准备,这就否定了教育活动内在固有的日常生活的情理与趣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成人教育应超越功利主义层面,转向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服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而不是某种谋取利益的工具。教育是人类价值生命的中介,教育不仅可以赋予个体以存在和发展的能力,而且可以提升人的创造力和对生活意义的寻找与追求的能力。成人教育不再是为生活做准备,而是为成人寻找、追求和享受以及领悟、感受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力量。成人教育应该是一个人不断成为人的过程,《学会生存》一书中认为,教育过程的正常顶点是成人教育。成人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关键的、本源性的意义,当前成人教育的异化和畸形发展,不是偶然产生的,它与成人在孩提时代和青少年时代接受的教育有关,因为他们没有从提供给他的或强加给他的教育模式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和期待的东西。

二 生活意义的消解

成人教育是面向人的现实生活开放的,以成人为对象的教育,成人则是在家庭、职业以及各种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承担者和角色扮演者,对于他们的教育,必然是适应其各种社会生活方式、解决其各种现实问题的教育。现实生活是人之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教育得以发生和维持的前提。如果说“生活教育”对于未成年人教育而言,还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理想,那么对于成人教育来说,就是所必需体现的实质内涵,由此也就决定了成人教育是一种真正向现实生活开放的教育,即它应该为一切需要和愿意接受教育的成人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及更多的学习机会,使之自由地选择和实现学习的目标。所有这一切皆是由于教育和学习不仅是实现社会生活的手段和途径,而且本身就是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的成人教育日渐远离了成人的生活,从成人的教材、教学、管理以及办学理念等皆是如此,尤其在功利主义至上的思想怂恿下,整个社会对成人教育的理解和看法也日益偏离了成人教育的本质和内涵。当前人的异化和精神的迷茫,以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问题的日渐积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伦理道德及人际关系的紧张等迫切需要成人教育发挥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

三 生命意识的缺失

生命意识是人对生命的认识、体验、意志,即生命认识、生命情感、生命意志的统一。生命意识的核心是生命认识。当前社会中日渐上升的自杀率无不昭示着我们对生命认识的淡漠。而我们谈及生命教育或生命意识的缺失时,常指向青少年,而没有反观和反思我们成人自身是否有生命意识的存在。其实,正是我们成人生命意识的日渐淡漠和缺失才使得整个社会出现对生命的种种不尊重、漠视、残害等现象。目前生命教育只针对青少年,而好像和我们成人无关,而在成人教育中更没有生命教育一说(这里的成人教育是现念下的、广义的成人教育。)教育本应该关注人的发展、关注社会的进步,引导人探寻生存的价值、领悟生命的真谛、追寻生活的意义。教育起于生命,达至精神,教育与人的生命活动紧密相连。教育本身就是人的一种生命现象,没有生命也就没有教育。而成人教育作为教育过程的正常顶点更应该是人类生命以及宇宙生命的发展与和谐的根本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成人教育过程中进一步启发和唤醒成人的生命意识与生命自觉,因为自觉自为的生命是人的最高价值。对人来说,人的生命是人的价值源泉和价值评价的最后依据。生命意识,不仅是一种生命认识,同时也是引导人通过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来培养人的生命情感和生命意志。

生命情感即个体对自我生命的体认、肯定、接纳、珍爱,对生命意义的自觉、欣悦、沉浸,以及对他人生命及整个生命界的同情、关爱与呵护。成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有着复杂的角色和多重的责任,在整个生命体系中处于主体与主导地位。对孩子,应该用我们丰富的生命情感去关爱、呵护他们的成长;对老人,要用我们无私的情怀去照顾他们。

由于我们成人对生命意识日渐淡漠,生命情感也就日渐匮乏,甚而有消失的危险。当前许多成人自杀现象无不警示我们,在我们向青少年灌输所谓的生命教育时,我们成人自身是否有对生命的思考和深厚的情感与坚定的意志。我们常讲“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所谓的“青山在”就是我们对生命应该怀有一种深厚的情感,对生命自身要有一种坚定的意志,而不是像当前许多生命如此的“不堪一击”,如此的脆弱,唯有我们成人时刻怀有清醒的生命意识与情感,才会使我们的整个生命世界进一步充盈与和谐。

成人教育不仅仅是为成人获取一纸文凭而准备,它更要从生命的角度去唤醒成人的生命意识,培养成人的生命情感,形成坚强的生命意志。如此,成人教育才算是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的生命价值的追寻和生命意义的实现为其最高的追求。尤其在人们普遍感到精神迷茫、价值困惑的时代,大力开展成人生命教育无疑是一副良药,它可以从心灵的深处引起成人的生命共鸣,指引我们成人不断用心去体验生命的尊严,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度过这有限而美妙的生命历程。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