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碳排放的重要性

碳排放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碳排放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碳排放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防雷;放散管;排风管;接闪器

引言

雷电灾害是一种目前人类还无法抗拒的严重自然灾害之一,全球每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及设备损坏的事件屡有发生,雷电导致的火灾、爆炸、建筑物损毁等事故频繁发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中新建高大建筑物导致雷电活动的影响不断加剧;建筑物内各种网络、通信、自动控制、楼宇智能系统等抗干扰能力较弱的现代电子设备使用越来越普及,易燃易爆场所、电力供电设备的迅速增加等客观因素使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自然界每年都有几百万次闪电。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

对于雷电灾害越来越重的情况,雷电防护的形式也越来越严峻,人们对雷电灾害的防范意思仍然十分薄弱,存在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国家的技术规范甚至是强制性的技术规范不能有效地贯彻执行。

防雷工程不按规范建设,不少建筑物甚至标志性建筑物防雷措施不完善,私人住宅大多没有防雷装置,使得建筑物防雷能力先天不足,导致严重雷击事故发生;忽视了危害性越来越大的雷电电磁波脉冲的防护。雷击后采取补救措施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很容易造成社会治安问题。

施工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严重影响施工质量;未设计先开工的情况普遍存在,造成无法补救的隐患;即使安装了防雷装置,也没有定期检测或者防雷装置经检测发现隐患提出整改建议后,出现拒不整改等问题。

在日常检测工作中,经常碰到屋面上一些突出物,如电视天线、旗杆、屋顶金属柱杆、放散管、排风管、天窗和工厂排出导电尘埃的烟囱及废气管,没有防雷装置,也不和建筑物防雷装置相连。这些地方极易遭受雷击,却被忽视了。特别是一些涂装行业,例如游艇、汽车、家具、皮革行业等等,根据现行的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我们一般把这些建筑物划分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而这些行业中厂房、生产车间的屋面总是布设许多的放散管、排风管。这些放散管、排风管组成材料有的是采用钢管(壁厚≥4mm)、有的是采用一般金属铁皮、有的是采用高阻燃的PVC管等等各种型材的,对于这些作为放散、排风的屋面突出管,在我们的日常防雷检测工作中,个人认为应该“善待”它们的防雷措施。

1 屋面放散管、排风管的防直击雷措施应该引起检测工作的注

意。主要是接闪器选择和布设问题上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根据我国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第4.3.2条 对于突出屋面的风管,放散管等突出物体,应用如下方式进行保护,

1.1 排放具有爆炸性的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等管道应符合本规范第4.2.1条二款的要求。

1.2 排放没有爆炸性的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烟囱,1区、21区、2区和22区爆炸危险环境的自然通风管,0区和20区爆炸危险场所的装有阻火器的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本规范第4.2.1条三款所规定的管、阀及煤气放散管等,其防雷保护应符合下列要求:

1.2.1 金属物体可以不装接闪器,但一定要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

1.2.2 在屋面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外的非金属物体应装接闪器,并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

根据以上的条款,不难看出这些放散管、排风管的防雷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在实际的工作中,也目睹了由于没有重视这个问题而引发的雷击灾害,2006年08月03日晚,台风“派比安”登陆前后,厦门某皮革厂生产大楼遭雷击引起火灾,火势猛烈、即便是当时的大雨也没能抑制火势,消防部门紧急出动了十多辆消防车,持续奋战5个多小时,才将大火熄灭,损失相当严重。分析其事故的原因,竟是因为雷击屋面的放散管而引起的。

在防直击雷措施上,排放爆炸性的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排风管应布设避雷针保护,避雷针保护范围至少为管口上方半径5m的半球体。排放没有爆炸性的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排风管如果是金属的,可以直接利用其本身作为接闪器,并与屋面避雷带相连;如果是非金属的,可在其旁边布设一根避雷短针,使避雷针能够保护到放散管、排风管管口,并把避雷针与屋面避雷带相连。

(1) 有条件架设独立防雷装置

(1-1)避雷针高度

排放具有爆炸性的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等的管口外的以下空间应处于接闪器的保护范围:

无管帽时,应确保管口上方半径5m的半球体处于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图1)。

根据图1可以得出:

经推导得出保护排放爆炸危险气体放散管的针高为

式中:hx-被保护物或计算点的高度(m);rx-避雷针与被保护物间间距(m);hr-滚球半径(m)。

有管帽时,应按表1确定接闪器的保护范围:

表1 有管帽的管口外处于接闪器保护范围内的空间

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注意,计算垂直高度时,要从管帽的顶部开始算起,而水平距离从管口算起即可,要严格按照表1的规定,保证在同一分类下,垂直高度和水平的距离处在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一个标准大气压=1.01325×105pa=1.01325X105kpa。

对于排放危险气体,有爆炸性质的粉尘或蒸气这一类的排风管,放散管、呼吸阀等等,需要对所排气体进行处理,确保排放物不能达到爆炸浓度,在爆炸极限范围外,如果不能长期点火燃烧,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可仅保护到管帽,无管帽时可仅保护到管口。

(1-2)避雷针与被保护物的间距

独立避雷针和架空避雷线(网)的支柱及其接地装置至被保护建筑物及其有联系的管道、电缆等金属物之间的距离(图2),应符合下列表达式的要求,但不得小于3m。

地上部分:当hx

Ri-独立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线(网)支柱处接地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赘)

hx-被保护物或计算点的高度(m)。

独立避雷针、架空避雷线或架空避雷网应有独立的接地装置。独立避雷针的杆塔、架空避雷线的端部和架空避雷网的各支柱处应至少设一根引下线;对用金属制成或有焊接、绑扎连接钢筋网的杆塔、支柱,宜利用其作为引下线。每一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0?赘.在土壤电阻率高的地区,可适当增大冲击接地电阻。

(2)无条件架设独立避雷设施

根据规范所述,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防直击雷措施,首先应采取独立避雷针、架空避雷线或架空避雷网。但很多情况下,我们无法架设独立避雷设施进行雷电防护。

对式1.1 h=hr-进行推导:为达到一类防雷要求,取滚球半径hr=30m,假设避雷针针高h=hr=30m

(2-1)令避雷针与被保护物间间距rx≈0,可得hx≈11.97m。

其物理意义是:在一类防雷要求下,对于排放爆炸危险气体的无管帽放散管,单只避雷针可保护距地面最高约11.97m的放散管。

(2-2)令被保护物或计算点的高度hx≈0,可得r≈11.97m。

其物理意义是:在一类防雷要求下,对于排放爆炸危险气体的无管帽放散管,单只避雷针可保护距地面最远约11.97 的放散管。

所以当无管帽放散管管口高于地面11.97m,设置独立避雷针已无法满足一类防雷的要求,此时可利用放散管所在的建(构)筑物自身的高度,在建(构)筑物上架设避雷针。由于雷电保护装置直接安装在建筑上,保持在防雷装置与金属物体之间的安全距离不再是可能的,为了有效地防止反击发生:所有避雷针应与避雷带互联;引线应不少于两个,应在建设统一,或对称布置,其间距不应超过12米;建筑,内还应设置均压环,环间距应不超过12米,所有引下线,建筑物的金属结构和金属设备均应连到环上,均压环可以使用电气设备接地装置;防止直接雷击的接地装置应围绕,铺设环形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每一引下线的冲击不应超过10?赘,和所有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及进入大楼,金属管的内容,接地装置可兼作防雷电感应。

对于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其滚球半径hr=30m,所以当放散管所在建(构)筑物高于30m时,还应考虑防侧击雷的措施:从30m起每隔不大于6m沿建(构)筑物四周设水平避雷带并与引下线相连;30m及以上外墙上的标杆、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与防雷装置相连。

2 在做好屋面及屋顶的突出设施的防直接雷电伤害的同时,一些特殊环境,还要求我们考虑防雷电感应和防静电的措施,有一些还要防止电磁感应现象的干扰。因为有些雷电并不直接作用在建筑物或者设备上,当雷电通过建筑外部的线缆,电流通过时,因为电流的变化产生感应磁场,或者带电粒子在光速下延电缆线路或散,通过相应的导体进入到室内,室内的电子设备以及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侵害和损坏。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闪电发生后,听到雷声之前,相关设备有可能已经被损坏了。

3结束语

屋面放散管、排风管是屋面以上最先接触雷电的地方,放散管、排风管、天窗和工厂排出导电尘埃的烟囱及废气管,由于烟气的导电性,烟囱特别易遭雷击,因此做好屋面放散管、排风管的防雷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碳排放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本文对碳会计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碳会计体系的构建策略,对于实现企业低碳发展,促进企业会计管理的升级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低碳经济;企业;碳会计体系;构建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各国都在出台政策,减少碳排放,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的进一步恶化。低碳经济在这种背景下也开始受到世人的关注。我国作为新兴起国家,在社会转型期,也需要积极研究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的碳排放问题,需要对企业碳会计进行进一步确认和计量,加强碳会计体系的构建,为我国发展碳会计规范提供建议,以实现我国低碳经济的更好发展。

一、对碳会计的认识

碳会计最初是由美国的StewartJones教授提出来的,是对有关碳排放、碳交易以计量方面的会计问题的统称。这种概念在现代已经有了新的发展,碳会计是指以货币为计量的单位,对企业碳交易过程进行有效认定,对碳交易过程进行计量和披露。通过碳会计能够帮助企业认识到节能减排,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性,从而实现有效减少碳排量,保护环境的目标。目前,实现节约优先、高能效、低能耗和低排放的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追求目标,也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碳会计与这种经济要求目标是一致的。碳会计有其产生的背景,在目前,全球气候变暖,我国作为新兴国家,碳排放量超标,对环境做成了很大的损害,走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个体企业而言,也需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为创建美丽中国作出努力,这也是个体企业获得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实施碳会计计算可以有效帮助企业评估潜在排放温室气体的风险,能够为企业制定有效方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供支持,能够有效的改善企业的财务运行状况。另外,碳会计从会计核算、信息披露等方面对企业的低碳经济有着很深影响,能够帮助企业构建自己内部的含碳产品及服务的成本核算制度,能够促进企业碳管理工作的发展,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碳会计能够帮助企业在产品和服务上实现低碳化,便于对企业的监督,能够促进企业提升能源的利用率,将低碳经济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碳会计体系构建策略

1、健全法律法规。

要构建碳会计体系,需要健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国家要能够从会计领域的最高法律《会计法》入手,完善碳会计的法律内容,确定碳会计的法律权威,这是企业落实碳会计管理的法律依据。另外,我国要积极制定完善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关于低碳信息披露等方面的法律.能够通过法律手段,落实碳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内容,以法律形式加强企业进行碳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为企业内部构建碳会计制度提供法律支持。

2、普及低碳经济及碳会计知识。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不是很好,原因之一是我国对低碳经济知识宣传的力度不足,很多人没有低碳经济意识,缺乏环保意识,国民对低碳经济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在日常生产活动和生活中,不重视自己的低碳行为。对于企业而言,也缺乏碳会计意识,甚至有些企业对碳会计的就没什么概念,因此,国家加强对低碳经济及碳会计的知识的普及教育,使公众能够认识到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才能促进企业积极构建碳会计体系。

3、构建碳会计理论体系加强其实务研究。

构建企业碳会计理论体系,是落实碳会计管理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借鉴国际上发表的权威报告《碳会计》并结合我国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构建企业碳会计理论体系,同时还需要加强碳会计的实务研究,能够结合我国企业发展的环境,在传统会计的指导下,完善我国碳会计实务体系,制定出有助于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会计管理策略,以有效实现我国的减排目标。

4、完善监督机制。

企业以追求利益为主,我国提倡低碳经济,对部分企业而言将会极大的损害他们的短期利益,一些企业会抵触我国的一些关于减排的政策,不一定会认真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因此,在构建碳会计体系的过程中,国家和社会需要对企业进行强有力的监督。要能够通过监督,促进企业进行低碳生产,进行碳会计管理。国家可以设置专门的碳排放监督机构,监督企业的行为。一些企业为了逐利,会通过各种手段粉饰财务报表动机,以逃避社会减排的责任,造成会计环境的不断恶化,国家要通过强有力的监督,杜绝企业的一些不良会计行为,能够对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状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发动社会力量,转变企业的不良会计行为,为碳会计体系的有效构建提供支持。

5、加强碳会计管理工作。

加强碳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对碳排放与交易事项在财务会计框架内的确认、计量和披露进行管理,对碳排放与交易的核算进行管理对于企业业务业绩及经营战略有着很大的影响。企业要加强碳会计管理工作,能够充分考虑企业环境影响等因素,对企业的财务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优化企业财务决策,能够基于生命周期进行碳成本核算,通过对成本综合效益的比较,为企业低碳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碳排放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1文献综述

国内环境与经济问题研究起步较晚,理论方面始于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资源消费与环境约束的研究。王海建[1-2]分别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基础上将耗竭性资源纳入生产函数,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讨论人均消费与环境质量的相互关系和稳态增长解。彭水军和包群[3]通过将环境质量引入生产与消费函数,发现人力资本投资和研发创新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李仕兵和赵定涛[4]将污染、环境质量分别加入生产和效用函数中,推导出了平衡增长的最优路径。

实证研究方面,首先是我国碳排放的时间和空间关系研究。彭佳雯等[5]发现1998-1999年和2006-2008年间,我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呈现扩张性负脱钩状态,2000-2005年期间为弱脱钩状态;此外,东部地区的脱钩现象较为显著,且有从分散到集聚的态势。魏下海和余玲铮[6]采用MoranⅠ指数作为空间依赖性检验标准,发现我国29个省市的人均碳排放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

其次是从产业角度研究碳减排。现有文献仅有通过三次产业划分来观察产业调整的碳减排效应[7-8],由于分类简单而导致内部排放效用相抵的情况,分析结果不甚理想。

第三是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郑春芳和赵亚平[9]认为如果欧美等国实施碳关税会增加我国高碳行业产品的出口成本,促使我国制造业出口额下降,进而改变商品出口贸易结构与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恶化我国出口环境。张茉楠[10]则认为碳关税的征收对我国外贸产业虽有以上威胁,但效应并不全是负面的,碳关税形成的强大倒逼机制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作为外部动力刺激我国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最后是应对欧美碳关税的策略。韩景华和张智慧[11]提出推进低碳技术合作与发展,改变进出口商品结构以引导出口贸易升级。朱阿丽[12]提出在国际层面开展“环境外交”,国内层面建立“碳税”自我约束机制的策略方法。不难发现针对碳关税问题的经济学研究主要为规范经济分析,实证研究较少。由于缺少现实数据的深入剖析,提出的碳关税应对措施针对性与可行性较弱。

2我国产业实施碳减排的实证分析

将国内产业细分为九个部门,研究不同部门产业增长与碳排放间的联系,针对电力、交通、制造、采掘及商业为主的其他第三产业等五个减排重点部门,提出有针对性的减排策略。

2.1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2.1.1 数据来源

魏一鸣等[13]学者利用Divisia分解法测算我国一次能源利用过程中CO2的排放量,将其运用于能源消耗相关碳排放研究,得到较好效果。因此本文在研究我国各产业碳排放量时沿用能耗测算方式,具体方法基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温室气体指导方针,如公式(1)。其中,Ct代表该行业t时期的碳排放总量,ECi,t代表t时期第i类能源的消费量,EFi代表能源i的碳排放系数,Oi代表能源i的碳氧化率。能源碳排放系数与碳氧化率采用任洁和陈东景[14]根据《2006年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与2003年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各类能源碳排放系数的修正结果,见表1。

碳排放总量数据选取美国能源情报署统计的我国CO2排放总量实际数,美国相关碳排放数据也源自该处。为保持实证分析部分借鉴美国产业、贸易数据的对称性,中美两国碳排放总量均取1980-2010年度数据,共31对,由于我国2010年碳排放量数据缺失,本文以基于碳排放量对数序列为因变量、年份为自变量的三次幂拟合回归预测该值,方程形式选择基于我国30年碳排放量图型及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启发,拟合优度为0.977 5,预测我国2010年度碳排放量为85.24亿t。

本文GDP数据采自EPS数据平台。为去除物价水平带来的影响,选取实际GDP作为解释变量。鉴于GDP平减指数比CPI具有更广泛的计算基础,本文以2005年市场价格作为基准的GDP平减指数,计算实际GDP。中国产业增加值数据采自《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分行业能源消耗量数据采自《2011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进出口额数据采自WTO官方网站,中美间货物进出口数据采自国别贸易报。基于比较方便并减小计算误差,未特殊说明本文所有价值单位以十亿美元计,重量单位以百万t计。

2.1.2Tapio脱钩理论

脱钩分析是一种衡量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之间均衡增长关系的分析方法,由脱钩弹性系数表示。Tapio[15]在其论文中将脱钩弹性分解为产业发展弹性与产业排放弹性两部分,并衡量了欧洲1970-2001年间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沿用Tapio的分析思路,将产业碳排放脱钩弹性计算公式划分为能耗碳排放弹性与产业能耗弹性两部分,公式如下:

式中,C代表碳排放,VA代表产业增加值,EC代表能源消耗,t代表时间期。e (C, VA)表示产业碳排放脱钩弹性,e(C, EC)表示能耗碳排放脱钩弹性,e (EC, VA)表示产业能耗脱钩弹性。根据弹性的大小及变量增长率的不同可将脱钩分为八种状态,不同状态代表行业增长与环境压力间不同的连带关系。此外,本文还将此种方法延伸用于我国对美货物出口增长与碳排放量间的脱钩关系,以期考量受关税影响出口方面的碳排放特性。

2.2各产业碳排放与增加值脱钩性研究

依据我国能源统计年鉴各类能源消耗量产业统计分类,兼顾各产业增加值及碳排放程度,将我国产业分为九个子类。其中第 一产业概括为一类,称为农业;第二产业中工业划分为三类,分别为采掘业,制造业与电力、

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单独划分一类;第三产业划分四类,分别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生活消费行业及非属以上行业汇总的其他行业。2009年各产业碳排放与增加值脱钩性研究结果见表2。

以上脱钩分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碳排放与能源消耗的脱钩研究,理想的强脱钩状态出现于能源消耗增加但碳排放量减少,主要用于考量能源消耗结构;第二层次是能耗与增加值间的脱钩研究,理想的强脱钩状态出现于经济增长但能源消耗减少,主要用于考量经济增长的能耗技术;第三层次为碳排放与增加值的脱钩研究,理想强脱钩状态出现于经济增长的同时碳排放量下降,主要用于考量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间的连带关系。

从能源消耗结构看,采掘业与电力行业的能源使用结构最不理想,使用正向高碳排能源转移;农业、制造业与零售餐饮业能源消耗结构保持稳定,碳排放量随能源消耗同步上升;建筑行业、交通行业、生活消费品及其他第三产业碳排放量与能耗之间存在弱脱钩,说明以上产业碳排放增速不及能源消耗增速,能源消费结构正在改良。这里的零售餐饮业指批发、零售与住宿、餐饮业,由于篇幅限制简写为零售餐饮业。

从经济增长能耗技术研究来看,采掘业的分析结果最令人担忧,为强负脱钩,说明该产业萎缩同时能源消耗却在上升;交通行业的脱钩研究结果也不理想,虽然行业经济总量在上升,但能耗增速却显著高于经济增速,即行业能源利用技术水平在下降;农业、电力行业、建筑行业、零售餐饮业的能耗与增加值处于增长连结状态,即行业能源消耗随经济增长稳步上升;生活消费行业与其他第三产业能源与增加值处于弱脱钩,说明以上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正在改进。

综合碳排放与行业增加值总体脱钩情况发现,农业、制造业、建筑业、生活消费行业与其他第三产业等多数行业的碳排放水平均得到一定控制,处于弱脱钩状态;交通业与零售餐饮业碳排放量随经济增长稳步提升,能源消耗结构与利用效率没有明显改善;电力行业碳排放与增加值之间为扩张负脱钩,主要问题为能源消耗结构不合理;采掘业发展途径最不理想,无论能源消费结构还是能源利用效率均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总体来看,我国经济整体发展与碳排放量弱脱钩,即可以做到经济增长的同时碳排放总量的适当控制,但由于我国各行业尚未达到强脱钩状态,不能同时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降低的双重目标。

2.3各产业碳减排重要性分析

通过产业碳排放与增加值的脱钩可知我国各行业减排问题关键所在,但由于精力与经济增长外在目标的限制,我们不能够对所有产业等量齐观地采取措施,而会将减排力量用于主要产业之上。通过2009年产业碳排放总量比、经济增长贡献率与碳排放强度三个指标衡量九大产业的减排重要性(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制造业与电力行业年碳排放量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85%。为了减排的同时不影响我国经济正常增速,减排重点产业选择还应兼顾各行业的经济增长贡献率,我国目前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来自制造业与其他第三产业。碳排放强度衡量了碳排放增长与经济增长间的均衡关系,单位增加值碳排放最多的行业是电力行业与制造业。因此,从碳排放与经济增量两方面共同衡量,我国碳减排应主要关注制造业、电力行业与其他第三产业。

此外,由于美国碳关税是国内减排措施的递延,因此关税的征收也会倾向美国碳排放结构,对美国各产业碳排放量考量可以为我国有目的的减排提供标杆。美国能源情报署将碳排放总量分作六个部门统计,分别是生物质能源消费部门、商业部门、电力部门、工业部门、居住部门以及运输部门。表4为以月为单位的六大行业1973年1月-2011年10月碳排放量描述性统计表。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碳排放量最大的部门是工业部门,其次是居住部门,再次是电力部门与运输部门,构成美国碳排放总量的四大版块。经过40年的变迁,美国产业已逐渐从第二产业主导转向第三产业占有绝对优势,工业碳排放比重也伴随着工业占比逐年下降。截至2011年10月,碳排放量比重最大部门已被电力部门取代,其次是运输部门,排在第三位的才是从前碳排放主力工业部门,居住部门的碳排放量下降,已接近商业部门,而由于美国农业比重一直较小,碳排放量始终处于六大部门碳排放量排名末位。总体来看,只有工业部门的碳排放量在逐年减少,居住部门碳排放量波动性很大,每年末及下一年初都会出现周期性的碳排放量增加,电力部门与运输部门的碳排放量大幅度增加,生物质能源消费部门与商业部门碳排放量则小幅上扬。

从美国各产业中电力与运输部门是目前碳排放量最大的部门,可减排程度高,将会成为“碳关税”征收重点。此外,结合各行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采掘业、电力行业与交通运输业脱钩情况不理想,也应受到关注。加之各行业碳排放重要性分析结果,我国碳减排重点关注产业应为:电力行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采掘业与商业为主的第三产业。

2.4重点产业碳减排的途径分析

2.4.1电力行业

电力行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虽小,但碳排放量极大,碳排放强度远高于其他产业。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性来看,碳排放总量增速高于产业增加值增速,由于产业能耗弹性处于增长连结状态,但碳排放与能源消耗间呈现扩张负脱钩,所以电力行业碳排放量过高主要源自能源结构不合理。表5为我国与日本发电来源结构对比表。

我国电力主要来源于煤炭火力发电,供电总规模近90%;而日本电力主要来源于核能,煤、油、气、核四大电力来源也较为平均,共同支撑全国约94%的电力供应。目前世界范围来看电力生产来源主要分为四类:其中火力发电碳排放影响最为严重,且产生大量粉尘,资源消耗巨大,也是我国电力生产的主要来源;水力发电需淹没大量土地,受季节影响较深;风力发电主要产生噪声、视觉污染,发电量不稳定;核能发电的以上污染虽小,但安全性有待提高。从碳减排以及保护环境整体角度讲,更推崇风能及核能发电。日本核能发电比例约为中国核能发电比例的13倍,这部分电力鲜有CO2排出,代表着新能源发电的地热、风能以及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也远高于中国,说明电力能源开发方 面我国已落后。此外,即使同为火力发电,煤、油、气的发电过程CO2气体排放系数也各不相同,三种化石燃料煤的碳排放率最高,而我国的电力来源却又主要依靠于煤。

电力来源能耗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电力行业碳排放负担的主要方面,但硕大火电产业背后,能耗技术徘徊不前更使该问题雪上加霜。以生产单位千瓦时电力煤耗衡量能源利用率,多余煤耗意味着多余的碳排放。直至2009年我国火电供电技术仍不及日本1990年水平,每提供1 kW·h电量消耗煤炭比日本多33 g,参考《2006年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的计算方法,我国2011年1-11月全国主营业务收入2 000万元以上火电企业发电34 612亿kW·h,进而推算2011年由于火电能耗技术原因我国多排放CO2约8 500万t。

因此,对于我国减排重点的电力行业来说,减排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是能耗结构调整,在此基础上兼顾能源使用效率提高。初期调整火电能源的使用构成,提倡天然气等能源,逐渐降低煤炭的使用比例;中期主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长期应从火力发电转向风能、核能为主导的新能源发电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电力行业高碳排问题,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2.4.2交通运输业

现阶段我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总量与经济贡献率并不占有主要地位,但随着经济发展、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其重要性与日俱增,且美国现有碳排放量中交通运输业占有很大比例,势必会加强此类行业的监管。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环境并不乐观,主要问题出自能源利用效率方面,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间呈现扩张负脱钩。我国与日本各种交通方式运输能耗对比,客运方面汽车运输单位能耗远高于日本;货运方面,汽车、铁路与水运均处于劣势,交通运输产业能耗提高还有很大空间。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控制的关键在能耗效率的提高,重点在公路运输上。

2.4.3制造业

制造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碳排放量也是各行业中最多的。从目前发展趋势看,碳排放与制造业发展间已出现弱脱钩关系,即制造业碳排放增速没有产业增加值增速快。

以钢和水泥为例,中国钢与水泥单位可比能耗均大于日本,但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已从1990年的每t钢煤耗997 kg下降至2009年的679 kg,水泥也从日本单产煤耗的1.63倍下降至2008年的1.23倍。

2.4.4采掘业

无论从碳排放贡献率还是经济增长贡献率,采掘业均不是碳减排控制的重点,但它却是我国目前低碳经济发展进程中表现最堪忧的产业。采掘业不仅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耗间呈现扩张负脱钩,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间甚至存在强负脱钩,使得该产业增加值下降,碳排放量却在上升。庆幸的是采掘业在我国产业中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但经济增长需要采掘业的健康发展做后盾,因此采掘业碳减排理应引起重视。

采掘业关系煤炭、石油等燃料能源的提供,关系钢铁、铝、铜等制造业的原料来源,其影响力延伸至经济行业各个方面,因此减排也需从我国整体减排视角着手。产业内部主要关注燃料能源开采、金属生产锻造以及含碳氢化合物的提取等温室气体重点排放行业的工作效率,充分利用煤矿中的甲烷气体;外部方面提高各行业资源使用效率以减少采掘需求,通过碳税、碳交易等途径促进低碳开采企业发展及高碳排企业转型。

2.4.5其他第三产业

被归为其他类第三产业的行业碳排放强度很小,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动力。由于其产值较高且对GDP增长贡献较大,行业微小调整都可引起减排的规模效应。目前,以商业、技术服务产业为主的其他类第三产业碳排放总量仍很小,且碳排放总量与产业增加值间是弱脱钩关系,即相比而言,其他类第三产业经济增长带来较少的碳排放增量,因此针对该类产业,我们倡导做好承接其他产业(尤其为第二产业中采掘、制造等行业)转移的准备,通过产业间调整实现减排。

3开放条件下出口产业减排与抗关税能力

贸易出口产业作为行业重要组成部分,是此次“碳关税”征收的主要对象。

贸易减排应对“碳关税”的重点在货物贸易。目前具有全面碳关税征收计划的只有美国,因此本部分出口货物减排分析也以美国为例。选取2009年-2010年美国自中国进口货物增加值前十五类商品作为研究对象,覆盖我国出口美国货物总额的96.44%。

从美国进口我国主要产品产值及增长情况来看,倘若“碳关税”对我国出口美国贸易构成冲击,出口下降最大的仍应当是抗冲击性较小的金属制品、化工与运输设备等,而纺织、机电类产品的需求下降不会很大。我国制造、采矿业出口依存度较大,若商品碳排放密度很大将来“碳关税”征收会产生巨大影响,另一方面,我国出口商以中小规模企业为主,统一减排管制难度大。

2010年我国对美国货物出口贸易与碳排放脱钩性良好,这与金融危机使得2009年出口下降货物囤积有关。2010年出口的货物部分由2009年生产并排放污染,以至贸易额增长同时碳排放增长很小,为避免此类影响,本文选取2009-2010年间跨越贸易增长与下降的一个时期研究脱钩关系。皮革、箱包、鞋靴等轻工业制品贸易与碳排放强脱钩,机电、纺织以及各种设备贸易与碳排放量弱脱钩,说明以上行业出口增长时,国内相应产业碳排放总量增长不及出口快,是可以促进减排的对美贸易行业。玩具、金属制品、化工产品、纸业、木制品等行业出口与国内产业碳排放强负脱钩,塑料、橡胶制品出口贸易与国内产业碳排放扩张负脱钩,说明以上行业环境污染比贸易增速更快。尤其金属制品与化工产品,当美国实际开始增收“碳关税”时,由于相对价格升高,出口量会迅速递减,但国内碳排放水平却不会随之下降。我国应尽早提高这两个产业的出口抵御风险水平并降低其碳排放密度。从行业出口价值占对美国出口总价值比重以及抵御风险情况看,机电行业是我国产业中较为推崇的出口产业,其出口增长时行业碳排放量不与之同步上升,“碳关税”开征前应鼓励该出口行业的扩张。

4政策建议

4.1采用新能源,发展碳减排技术

新能源消耗过程多不排放碳,由新能源代替一次能源可大大降低碳排放浓度。支持减排技术与倡导新能源相辅相成,广义上说新能源也是减排技术的一部分。减排技术前期研发资金需求大、效率低,后期使用阶段效益才会凸显,技术发 展存在障碍,我国可通过创立碳基金并提供有导向性的碳减排投融资支持,或由国家集中力量开发减排新技术。此外,技术引进也是短时间提高减排技术的有效方法。

4.2重视重点产业减排

我国碳减排应重点关注电力行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采掘业与其他类第三产业五类行业。电力行业减排重点在能源结构调整,初期主要进行火力发电燃料能源替代调整,中期提高发电技术、减少单位发电能耗,远景为新能源发电对火力发电的替换,实现发电零碳排。交通运输业减排重点在能耗技术,主要减排范围是公路运输,可引进国际领先节能减排环保技术。商业为主的其他类第三产业应保持良好低碳增长势头,做好采掘业、制造业等高碳产业转移承接工作。

4.3健全碳税与碳市场机制

健全碳税与碳市场机制,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可促使我国建立低碳、绿色产业结构,具体可通过增收碳税和健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完成。应根据各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制定有导向的碳税水平,减排同时兼顾经济发展,对于碳排放较大却关系经济增长的产业施以适当高于减排技术改造成本的碳税,促进其技术革新及低碳转型;对于碳排放量巨大且具有可替代性的行业施以重税率,加快其产业转移;对于碳排放量较小的替代型产业以及新能源技术产业适当减免碳税,鼓励发展。此外,增收的碳税可以作为环境友好型企业的补贴,使低碳产业优势更加明显。碳排放交易机制方面,可由自愿性改为强制性,让高污染企业对外部成本负责,实现减排单位市场自由流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使清洁能源行业以及能效高、低排放企业可以通过排放权交易市场,激励企业自行减排。

4.4调整货物贸易结构

通过政策导向支持机电、纺织等抗“碳关税”冲击能力强、贸易出口增加不显著影响国内碳排放量的出口产业,关注化工、金属采掘与制造等碳排放密度高,出口与行业碳排放负脱钩且抗“碳关税”能力弱的出口行业,适当控制其出口规模。此外,玩具、皮革箱包等行业碳排放增长速度远高于出口贸易,且外贸依存度大,生产企业规模小,不易管理,可以将其管理成果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实现环境问题部委、地方政府问责制,通过对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施压,将环境问题量化落实于企业乃至公司经营人主体,从宏观到微观共同努力倡导其向绿色减排方向发展。

碳排放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低碳经济;碳会计;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信息披露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6. 006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6- 0009- 03

随着京都协议书的签订,哥本哈根峰会的召开,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发展低碳经济,推行碳会计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碳会计的推行,就必须着眼于碳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本文将围绕碳会计的内涵、碳会计的会计确认、计量、核算、披露等方面来探讨碳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

1 碳会计的基本概念

低碳经济下的碳会计就是基于碳排放或交易的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会计事项,设置一个类似于会计中的碳账户对其不确定性和其风险所引致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相关处理,即核算与报告。

2 碳会计的会计要素及相关确认

2.1 碳会计要素

关于碳会计要素的划分问题,我国学者的观点主要有两种:①认为碳会计要素应划分为碳资产、碳负债、碳所有者权益、碳收益、碳费用、碳效益6部分;②认为碳会计要素应划分为碳资产、碳负债、碳资本、本期流入排碳额度,本期流出排碳额度5部分。本文认为,碳会计要素应该划分为5个部分:碳资产,碳负债、碳收益、碳费用、碳效益。①碳资产首先应符合资产的定义和一般特征,即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此外还应具有与该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的特征。除了有传统资产的共性外,碳资产也有自身的特殊性:碳资产是一种环境资产,给企业提供辅助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碳资产具有稀缺性且其使用不可逆。《京都议定书》规定,清洁发展机制(CDM)资产是目前最主要的碳资产,是企业获得的额外的、可以进行交易的资产,并且符合资产确认的条件。碳资产可以划分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生物资产和交易性金融资产。②碳负债是企业因过去的与碳相关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是企业需要承担的现时义务,同时在履行该义务时,预期会导致企业的经济利益流出。在碳排放中,超过碳排放限额就会形成碳负债,另一方面,在企业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为了减少碳源或进行碳捕获(将二氧化碳注入地下,或者将二氧化碳制成碳酸矿物从而缓解二氧化碳所带来的环境危机)、碳解锁(从技术创新和制度改革两个层面消除现代对化石能源系统的高度依赖)而进行的不同的融资活动也会形成碳负债。③碳收益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指出售碳排放权的收益;二是指碳的相对收益(当达成减排目标时,企业不需再购买碳排放权所产生的收益)。④碳费用主要包括碳捕获和储存的费用、碳解锁的费用、获取碳排放权的费用。⑤碳效益是基于环境效益考虑的,环境效益最终以两种形式表现,即经济效益形式和社会效益形式,而碳效益应只体现在碳的经济效益上,即碳收益减去碳费用后的净额。

2.2 碳会计的确认

碳会计的相关确认主要包括5个方面,即,碳资产的确认、碳负债的确认、碳费用的确认、碳收益的确认和碳效益的确认。

本文认为,碳资产的确认除了需要符合资产的定义外,还应该满足以下两个条件:①有关碳交易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②在买家市场,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碳负债的确认也应满足两个条件:①有关交易的经济利益很可能会流出企业;②对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金额能够做出可靠的计量。碳费用的确认条件为其与碳资源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大可能流出企业,但此流出的经济利益是无关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且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会导致企业负债的增加或者资产的减少,并能够可靠地计量出经济利益的流出额。碳收益只有在该碳资源所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会流入企业,并能够可靠地计量出其经济利益的流入额,且经济利益的流入会导致企业负债的减少或者是资产的增加时才给予确认。而碳效益是碳收益减去碳费用的净额,因此,碳效益的确认主要依赖于碳收益和碳费用的确认。

3 碳会计的会计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二条规定,会计的计量属性包括以下内容:公允价值、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历史成本以及现值,企业应有选择的使用。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3.1 碳会计的计量属性

当前理论界对碳会计的计量属性有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碳会计的计量属性基于其交易事项的特殊性按碳资产的分类选择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计量或遵照国际公认会计准则处理。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目前还处在碳减排量交易的初级阶段,以及受市场成熟度、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对碳减排量的计量不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宜采取以控制为主的历史成本原则。

而本文认同第一种观点。基于我国碳交易市场逐步完善的实际情况,碳资产和碳负债应在取得时或报告期末按照不同时点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3.2 碳会计的计量单位

目前,碳会计的具体计量单位根据碳会计要素的表现形态而分为不同方式,具体有两种方式:①传统货币计量,②碳货币核算方式。碳货币核算方式的实质就是碳排放的物资流评估和核算。本文认为,碳会计的计量单位应为传统货币计量,从而使碳交易市场更加具体化、形象化。

4 碳会计的核算内容和方法

4.1 碳会计的核算内容

碳会计的核算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碳排放权(也称“温室气体排放权”,就是对本国企业实行二氧化碳排放额度的控制,即对碳排放的总量给予一个限定)交易的核算;②碳排放成本核算。碳排放成本是一定制度的产物,该制度将大气环境污染问题通过总量控制和排放权交易的方式内部化为了企业成本,这是碳排放成本不同于传统会计成本的最大特点。

4.2 碳会计核算方法

①在碳排放权交易核算方面,目前有两种方法:净额法(美国的GAAP)、总额法(IASB和IFRS)。净额法认为只有购买得到的碳排放权才会对资产负债表产生影响,无偿分配得到的碳排放权确认为零值;而总额法则认为,所有的碳排放权都应该进行会计确认。本文赞同总额法,即企业所拥有的碳排放权都应该进行会计确认,无论是购买获得的还是无偿分配获得的碳排放权都会对资产负债表产生影响。②在碳排放成本核算方面,Larry Lohmann(2009)提出了两种可进行的碳成本核算方法:一是从环境成本会计的角度提供一个合理的核算框架,即从原材料、人工、管理费、废弃物成本及循环利用成本中,对与二氧化碳排放交易相关的成本予以剥离,然后再归类累计;二是基于生命周期的碳成本核算方法也可以对其进行准确计量。本文赞同从环境成本会计的角度进行核算,即把碳排放成本从传统的会计成本(在经营过程中企业实际发生的一切成本)内容中剥离出来,进行单独的归类和核算,这一方法能更加清楚地反映出碳排放成本核算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

5 碳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

美国作为最早进行环境信息的披露国家之一,采用了强制披露和道德监督两种披露形式;加拿大是碳会计发展比较先进的国家,采用了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两种披露形式;日本最为碳会计发展较晚的国家,其披露形式为自愿性披露。这几个典型的国家的披露形式有着共同的特点:政府政策起着主导作用,碳会计披露内容日益多样化。本文认为我们也应该采取强制和自愿相结合的形式,通过表内列示和表外补充说明的方式对碳会计有关信息进行披露, 即把能确认为会计要素的碳会计信息直接添加到原有的会计报表中,并在附注中进行详细的说明。在附注中至少应披露如下信息:CDM项目基本情况、碳排放计价采用的方法、碳排放权获得时间以及公允价值、碳排放义务产生的预计负债等信息。为了提高信息的重要性,也可以考虑将相关信息并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单独披露。

主要参考文献

碳排放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背景;电力企业;碳会计体系

中D分类号:F275;X19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前言

近年来,世界气候变暖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工业生产和居民日常生活过程中,温室气体的大量产生使得温室效应更加显著,这已经对我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鉴于此,“低碳经济”的概念随之而产生,在财务会计方面,“碳会计”理念应运而生。低碳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这种大环境下,“低碳经济”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一、低碳经济对电力企业会计的影响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低碳经济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产业转型和新能源开发等方式,尽最大努力降低高碳能源的消耗,以此大大降低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排放,从而达到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形态。在各个国家,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各国开始将低碳经济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将低碳经济理念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次,通过开展实施各种战略来促进经济以低消耗低污染的方式发展。

电力企业作为国民生计的支柱性产业,特别是火电为主的发电企业,其能源消耗及碳排放均可谓体量惊人,由此决定了电力行业与低碳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近年来,随着低碳经济的飞速发展,碳交易的日益活跃,伴随低碳经济所产生的会计问题也日益增多,电力企业碳会计理念亟待普及,碳会计体系的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电力企业碳会计体系建设

“碳会计” 一词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被作为会计分支进行研究的。我国的低碳经济起步较晚,在最近十几年,我国才意识到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碳会计的发展史不过十几年时间,加之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研究手段特殊复杂,所以除了政府和国际机构之外,鲜有电力企业研究碳会计体系建设方面的话题。对此,本文按碳财务会计体系及碳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分别进行阐述。

1.碳财务会计体系

碳财务会计体系主要围绕“碳排放权”的确认和计量来构造,辅助以碳会计信息的披露。

(1)碳“排放权”的确认与计量

“碳排放权”对电力企业的碳排放量进行了限制。“碳排放权”不仅是电力企业拥有的权利,而且预计可以为其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流入。因此“碳排放权”应确认为一项资产,这种认识得到了国际上的一致认可。具体地,“碳排放权”通常可确认为金融资产、无形资产和存货三种资产,其中:一是金融资产。“碳排放权”之所以具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性质是由“碳排放权”在交易市场中可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自由交易决定的。二是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指不具备物质形态的非货币性资产。“碳排放权”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可以被出售,也可以自身使用,是一种没有物质形态的权利。因此,将碳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也是合理的。三是存货。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缺陷性,存货在一般情况下需具有物质形态,但“碳排放权”作为一项权利,不具备这样的特征。

(2)碳会计信息的披露

在国外,专门从事碳会计信息披露的机构将碳会计信息的披露称之为“碳披露项目”。笔者通过分析碳会计信息披露的框架结构,发现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碳资产、碳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表现。电力企业只要进行碳排放,就存在与碳排放相关的资产和负债信息的改变。第二,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引发的机遇与挑战。即相关报表信息要对气候变化下电力企业承担的碳排放风险进行反映。经研究发现,碳排放对电力企业的生产活动影响较大,因此应将电力企业所面临的真实风险与机遇披露出来以供利益相关人决策。第三,碳减排的核算以及核算方法。在低碳经济盛行的今天,电力企业报表中碳会计信息的披露已经越来越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对碳披露项目的分析,有助于利益相关各方判断气候变化为电力企业带来的风险,从而为决策提供更为准确和全面的依据。

2.碳管理会计体系

上述碳财务会计体系仅考虑了确认和计量以及相关信息的披露,在当前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笔者认为对碳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亦不容忽视。旧有的根据成本、费用进行决策的方式已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而碳管理会计要求对成本管理有更深层次的剖析及细致研究。例如,碳管理会计可将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碳因素提取,对由此产生的成本费用分解并分析,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对企业碳会计成本的影响一目了然,最终形成可供电力企业高层进行决策的依据。由此可见,碳管理会计是适应可持续经营发展需求所产生的一项管理手段,它可促使电力企业不再盲目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保护环境,从而实现环境与发展的动态平衡,这样发展的电力企业才能长久,才会有前途。

三、结语

目前,我国的电力企业碳会计体系建设尚处于初始阶段,无论是相关课题的论文研究还是实务会计处理均不够成熟。与发达国家比较而言,差距还是巨大的。为促进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笔者建议从碳会计体系建设角度出发,国家不仅需要完善会相关企业会计制度,尽快出台碳会计核算、披露相关的制度依据,还需制定一系列税收法规,对企业进行政策引导,例如,对于排放温室气体量一直处于标准以下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对碳排放收益给予一定的所得税减免等。

参考文献:

[1]李萍.浅谈央行强化会计核算内部控科与风险防范的方法[J].听中国总会计师,2009(3).

[2]郭晓莉.国有电力企业内部控科存在的问题与时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3]宋美鲜.关于电力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探讨[J].电子世界,2014,141(1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