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民间艺术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前言
绘本一词最早开始于欧美国家,后传入我国,主要是图画与文字的相互融合,从而使信息能够达到一种传递的目的。当今,在全球化的趋势之下,绘本的发展已经遍及全球,得到了一个充分的发展。这对丰富儿童教育,为儿童能够客观的了解世界提供了一个桥梁的连接作用。目前绘本的发展相对来说比较快,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国的原创绘本质量并不高,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极大多数的儿童绘本还尚未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儿童绘本[1]。且绘本目前仍主要集中在教育功能上,缺乏对主题和语言表达的考量,尤其是缺少对民族民间文化的应用,而民族民间文化才是中华文化最具特色的部分。因此我国在儿童绘本的创作过程中要想形成中国特色的儿童绘本就必须要融入民族民间文化。
二、儿童绘本创作的发展现状
绘本,顾名思义就是以图画为基础的叙述。突出说明图与图之间存在着一种怎样的逻辑关系。引导读者在看绘本的过程中形成独立的自我见解。所谓儿童绘本,不管是从文字层面,还是图画的绘制方面来说,都必须紧紧围绕着儿童,将儿童作为最核心的群体。并且绘制者通过对图文的处理,逐渐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具有可视性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教育要从儿童抓起”观念的普遍发展和深入人心,国家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前所未有[2]。虽然目前儿童绘本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状态,但是目前国内的儿童绘本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儿童绘本的创作仍然呈现出单一性、趋同性。这既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教育,也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与外国绘本的成熟相比较,我国的绘本便显示整体创作比较落后,而且原创的数目很少。可悲的是,甚至就连作者对绘本所传达出来的意义分析理解也不是很到位。仅仅是简单的效仿国外绘本中的插图和绘画,却并没有大量的融入中国民族特色主义的文化风格。而传统艺术文化在儿童创作中的渗透不但能够宣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让孩子取其精华,吸收优秀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能够在弘扬文化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民间艺术风格的儿童绘本之路。
三、儿童绘本融入民族民间文化的意义
理论意义:中国上下五千年,整个民族的民间文化已经历经了数千年的积累和沉淀。目前就其发展来看,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质朴纯然的气质。与此同时还汇聚了中华上千年的艺术结晶和民族民间独有的思维方式,发展成了一种独树一帜的中国艺术价值[3]。实际意义: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文化艺术呈现出一种多元性、复杂性以及综合性的特征。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比如,最为古老的神话传说、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民间音乐和地方舞蹈等。这些民间艺术都是现在儿童绘本创作灵感的源泉,当然,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整个民族的文化财富。绘本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能够将民间民族文化独有的艺术融入进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充实、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以及无限的想象力,还可以引导儿童深人理解和想象,有助于他们在看绘本的时候形成正确的观念[4]。
四、传统民间艺术在儿童绘本创作中的应用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许多的外国插图艺术逐步涌入我国之后,儿童绘本创作者也大力吸收进了儿童绘本。其实面对这样的挑战,如果我国儿童绘本还想继续生存发展,就必须融入我国特色的民族文化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儿童绘本。各地的民间艺术不仅丰富多彩,文化内涵深厚,还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因此只有将民间艺术与儿童绘本两者融合在一起,互相补充继续发展壮大,这样才能在少儿领域中更好的传承并且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
(一)刺绣艺术在儿童绘本中的应用民间艺术都是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是农民生活的写照,也是民间生活智慧的结晶。我国早在春秋时期的农村,就普遍发展了桑蚕麻种植,与此同时染织工艺也如雨后春笋,发展很快。刺绣的工艺品都呈现出一种非常精美娟秀的视觉效果,因此,慢慢的在日用品上也融入了刺绣,使得刺绣艺术逐步得以普遍应用。当然,很明显地域特点不同,刺绣方法也各异。画家在后来的创作过程中,慢慢使用刺绣将其作为一种表现手法[5]。其实,现在我们会在很多作品中可以看出来颜色亮丽鲜艳、造型夸张的刺绣元素其实更加凸显了画面的趣味性。比如说,在一幅作品中画面上夸张的狮子造型给人一种这样的视觉效果:既感觉它威武雄壮,而且巨大无比。在它的衬托之下,它旁边的小人物反而会显得十分渺小,总览整个画面你会发现充满了一种浓厚的童趣。同时你也会觉得,其实刺绣的质感往往会让读者的心灵涌入一股暖流。并且还能激发读者想要更加深入探索的欲望,还能让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与绘制者彼此之间产生心灵的共鸣。从而能够促使欣赏者可以更深程度的欣赏作品。当然民间艺术通常都具备直观、通俗易懂的特征,相对于儿童来说,这种形式的艺术具备的可操作性更强,可接受性也会更高。
(二)剪纸艺术在儿童绘本中的应用说到民间艺术,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剪纸艺术了,尤其是在北方的民间。剪纸一般是以纸张为主。在民间艺术中,剪纸不止遍及北方民间的各家各户,普及程度也是前所未有。得到了民间广大群众的高度认可和深度喜爱。很明显民间艺术作品之所以能经久不衰、世代广为流传。不止是因为艺术,还与他们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毕竟民间艺术承载着民众对新生活的美好期望。很明显剪纸呈现出来的精神世界十分的丰富,它代表着农民通过自己的双手剪贴出自己的愿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可以随手就创作出一幅既能表达自己希冀,又蕴含着丰富的民间艺术文化的作品。我们经常在儿童绘本中可以看到剪纸的影子,当然,绘制者将剪纸引入儿童绘本中,不但可以凸显民间文化,还可以让儿童在看绘本的时候倍感亲切。尤其在北方的民间,他们从很小就开始接触到剪纸艺术,甚至经常在身边可见剪纸。所以,将剪纸融入绘本可以启发幼儿审美,通过启蒙的教育,促使家长从小就注重培养幼儿的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儿童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还能让幼儿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国的民间艺术以及传统文化,从而能够培养儿童增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
(三)民间玩具在儿童绘本中的应用民间最为常见的儿童玩具以手提式为多,比如小花灯。一般在农村是用篾扎纸糊,里面装有小红蜡烛或者内装一个小油灯。在纸的外侧通常贴的是剪纸,人们可以剪出自己喜爱的动物、花草、人物或者印上木版年画。现今发展为竹架构造,用彩纸或者绸布糊面,里面放入一根小红蜡烛。虽然就制作技艺而言,其实手法并不纯熟,但粗犷有力、真实、无矫揉造作。所以无论是在造型方面还是用料或者色彩和制作风格都无不透露着生动形象、活泼向上的乡土生活气息和浓厚的民间地域风格。在民间,儿童玩耍的玩具往往被称为“货”。民间玩具各式各样,种类繁多。有编织的,还有捏造的。这些玩具通常看它是否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才决定是否会被纳入儿童绘本之中。儿童天生爱玩,所以玩具对儿童的吸引力是极大的。比如说我国很早就塑造了一大批经典的儿童玩具形象。最典型的就是《西游记》中,各种玩具让儿童在看的过程中印象深刻、激情高昂,兴趣浓厚,如:《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面具,让很多孩子在看完之后久久不能忘怀,甚至自己买来面具戴。由此可见,玩具在绘本和插图中的影响力其实是不可忽视的。而且在制作绘本时,创作者通过将玩具的形象融入到儿童绘本中的形式来培养儿童对阅读的兴趣。比如:在《泥将军》这个绘本中,主要讲述了一个整天只会自吹自擂自己是大英雄的人,其实在现实中生活却一团乱麻。在这本绘本里,绘制的画面形象逼真,与以往的绘本不同的是,创作者在处理泥将军时,用到了古老的泥人表现手法,形象逼真的朴实画风彰显出了一股浓浓的民间艺术气息。其实不得不承认,广大民众原本就对民间艺术的形象非常青睐,再加上在作者经过自己的艺术加工和精心提炼,旁边附上几句文字说明,就会更加促进读者与作者情感上的碰撞和共鸣,也让儿童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感受到我国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传统木刻在民间艺术中的应用我们通常在印刷版的书籍插图中,可以看到木刻版画的存在,而且是最早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版画常常与文字一起搭配绘制在儿童绘本中。通常绘制者在创作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民间绘画的语言或图案、并对其进行修饰改造。民间艺术绘画最大的特点在于它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民族独有的艺术风格,还融入了不同地方的民间风俗习惯。同时我们能欣赏到民间艺术呈现出的造型简朴归真,甚至偶尔也会呈现出略微夸张的表现效果,而且表现出色彩鲜明风格独特,既能彰显工笔重彩之风,也能凸显淡雅隽秀之态。
关键词:艺术设计 民间传统艺术
我国是文化大国,我国的民间传统艺术经历了长时间的沉淀和发展之后,已经成为我国民族文化方面重要的代名词之一。就民间传统艺术在设计艺术中的有效运用来说,不仅能有效提升艺术作品的艺术内涵,为作品融入典型东方文化的气息,同时还能对传统民间艺术进行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一、在艺术设计中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有效利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艺术设计过程中对传统民间因素进行有效的利用,不管是对于艺术设计来说,还是对于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是对艺术设计发展领域的有效推动
就我国民间传统艺术来说,形式多种多样,并且极富民族特色。比如就民间的一些编织工艺或者是刺绣工艺来说,都是通过纯手工打造的天然事物,如果将这些要素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中。如图中所示,这些果篮不仅能盛东西,同时在设计上还颇有一番讲究,除了使用之外,还能发挥一定的装饰和点缀的功能。将民间传统文化元素放在整个设计艺术领域,不仅能推动艺术设计形式的发展,同时还能对我国的民间艺术进行有效的发展和保护。
(二)设计价值观的有效转变
就我国民间传统艺术来说,大多比较简朴,对于推动绿色设计的理念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如果设计者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有效运用的话,长此以往,不仅可以改变设计者的相关设计理念,同时还会影响使用者或者体验者的审美标准。比如在绿色文化盛行的当下,人们越来越注重环保的设计元素,如果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采用一些重型或者是原材料较为贵重的材料,会给人极其浪费和奢侈的感觉,客户或者使用者在接受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某些顾虑;但是如果设计者在对使用者爱好和倾向进行有效了解之后,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利用一些民间工艺画龙点睛,不仅可以改观整个艺术设计的风格,同时,对于营造一个绿色的社会生活氛围也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对民间传统艺术的有效传承
在艺术设计过程中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有效利用不仅能够有效拓展艺术设计的领域,增加更多的设计元素,还能对我国民间的传统艺术起到一个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作用。就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发展来说,现阶段正面临着严峻的传承难题,许多民间传统艺术随着时间的推动正在渐渐消亡。因此,在艺术设计过程中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有效的利用,不仅是对艺术设计领域的推动,同时也为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相应的空间和机会。
二、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在设计过程中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更好的利用
通过上文的相关论述,我们已经了解到现阶段在设计艺术中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有效利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那么,在具体的运作环节,究竟应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将民间传统艺术运用到具体的设计艺术中呢?首先是绿色观念的普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生活品质的追求上经历了一个由简朴到奢华,再到简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设计领域也开始面临返璞归真的境遇。在这样一个时代条件下,在设计艺术中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利用,不仅是时势所趋,更是对群众审美需求的满足和应允,但是,在设计领域,我们可以看到,有的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依旧采用高调奢华的装饰风格,除了个别是因用户要求之外,其他很多都是自行设计的。针对这种情况,结合时代的发展趋势以及潮流,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树立相应的环保理念,只有对相应的设计理念进行转变之后,才有可能将民间传统艺术元素真正运用到具体的设计艺术中;除此之外,一些设计师协会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也应注意到设计理念的问题,依据时展要求,对民间传统艺术元素进行有效利用,应落实到具体的设计要求里。其次是转变群众审美理念。需求产生市场。在设计艺术中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有效的利用除了转变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之外,还应对民众的审美标准进行有效的转变。作为设计师来说,如果在为客户设计的过程中,客户已经明确提出了设计的要求,那么设计师是没有理由根据自身的喜好对整个设计风格进行调整的,除非是在说服客户的情况下。基于这样的情况,在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有效利用的时候,还应对社会大众的审美观念以及审美标准进行有效的提升和转变。
除了这两个前提条件和铺垫之外,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如果想要对民间传统艺术元素进行有效利用的话,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了解清楚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具体内涵
就当代的艺术设计来说,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时期,因此,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对各种设计元素可谓是信手拈来;而就民间传统艺术元素在设计艺术中的运用来说,还属于新鲜元素,设计师在对其进行运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相应的难度,主要原因是设计者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一些具体含义并不了解。鉴于此,如果在艺术设计过程中想要对民间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有效利用的话,首先应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内涵要素进行深入的了解,只有在了解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设计者在具体的设计中才知道在哪些地方适合用哪些元素。
(二)设计手法的转变
民间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元素有着很大的区别,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设计内涵之外,还体现在设计的手法上。在设计艺术中如果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利用的话,必定要选择一种适合民间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手法,追求设计的整体和谐度。如果设计的主元素是民间传统艺术,但是却又过多采用现代设计手法进行操作的话,不仅无法实现利用民间传统文化元素的初衷,还有可能带去相反的效果。因此在对民间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利用的过程中,还应特别注意手法与元素之间的搭配程度。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就民间传统艺术在艺术设计中的有效应用来说,不仅是艺术设计领域的拓展,同时也是对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在设计艺术的过程中对一些传统的元素进行有效利用,不仅能够对现阶段社会的绿色环保口号进行号召,同时还能对整个艺术设计界的设计趋势发挥重要的影响作用。设计者在利用民间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应注意对民间传统文化元素内涵的理解,争取在充分融入民间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将设计艺术和民间传统艺术融合到最佳境界,从而提升设计的艺术美感、提高人们生活环境的质感。
参考文献
1段洁馨.论民间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艺术的延续[J]. 文教资料,2009,(02).
2何庆华,许佳,马云林.对中国高校设计艺术教育的探索――中国高校设计艺术教育与中华民族传统艺术资源的关系[J]. 家具与室内装饰,2012(01).
3 杨蕾. 浅析民间传统艺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发展与传承[J].美与时代(上),2012(09).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现代广告中传统民间艺术元素运用的基本形态,归纳并总结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广告的发展现状,并对其中的传统民间艺术元素进行梳理,指出现代广告运用传统民间艺术元素的积极意义,即广告诉求效果与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传承与推广兼顾,从而更好的解决继承与创新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现代广告 民间艺术 传统
中图分类号:G254 文献标识码:A
现代广告的“触角”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打开电视,翻开报纸,阅读杂志,登录互联网,行走在繁华的街市中……只要是生活在这个信息流变的时代,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广告信息向你扑面而来。
广告是科学,同时,广告又是艺术。广告创作是一门综合的艺术。现代广告普遍呈现出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相交叉的发展特点,除具有真实性、审美感和绝妙的创意,同时还往往具有区域性文化表征。好的广告创意蕴含的文化信息常常令人拍案叫绝,其创意的灵感源泉既来自于自然,也来自于生活,更来自于地域文化和商品销售本身的定位指向。
一 民间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
我国的民间传统艺术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民众利用最简单的工具、运用最朴素的思想创造了中国独有的民间文化。民间艺术的源泉大体分为两路,一路是以精神为主导,另一路是以物质因素为驱动。前者主要是满足精神上的需要,如年画、窗花、花灯等等,祝愿吉祥、驱鬼辟邪,表达并满足人们的理想、愿望,是有关于心灵关照的外在体现。后者主要是满足物质上的需求,如坛坛罐罐、杯碗茶盘、竹席草编等生活用品。但在这些日常家用中,也多有各种图案纹饰跃然其上,以兼顾使用者的精神寄托。千百年来,无论是精神的或是物质的,都全面的渗透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心理映像,映照出中国文化史的踪迹。
民间传统艺术“形”的衍生,是民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自然万物的充分反应和提取。人们在万物有灵的哲学思想影响下,为了对世间万物养人之功的崇尚,逐步产生了各种视觉图形,如凤纹、云气纹、鱼形纹、涡旋纹等。这种“形”的延伸是对原始母体的继承与延续,也是对其外在形式的衍生与拓展。
民间艺术的诞生并非是单纯为了美,而是与生活或民俗上各种使用目的、精神神韵相结合的。如结婚时新娘陪嫁物品上的鱼、莲、猴、石榴等形象都是对婚后多子的企盼。不论是剪纸上稚拙的鸟纹和蛙纹、鱼盘上的洒脱的鱼形,还是面花上质朴圆润的虎形,都以其特有的魅力神韵体现出民众美好的愿望。这一切对设计师们也同样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极大丰富了设计师的创意源泉。而这种神韵的自然承传,是源于中国民众古老的哲学观念和审美情趣,是对“形”和“意”的延伸。
二 现代广告与传统民间艺术元素
目前,在我国所看到的形形的广告,无论是在广告的创意、制作、文化品味层面仍然缺少一种非常鲜明的、中国文化属性的传播力量,舶来品的影子仍然较为普遍的存在。这就需要在现代广告的设计创意中,巧妙融合我国民间艺术的精华,从而提升广告艺术的表现力和区域民众的吸引力。
广告创意广泛汲取民间艺术元素的营养,有利于强化广告的亲和力,使广告能够更真切的接近和打动消费者。传统民间的艺术元素、形象是国人非常熟悉和喜闻乐见的。例如一些报纸上刊载的祝贺类广告,采用了在广告作品左右两个上角设置宫灯的方式。对于宫灯,中国人是非常熟悉的,是古中国特有的照明方式和吉庆诉求方式之一。所以,国人一看到宫灯和宫灯图案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亲切感。
广告利用民间艺术元素,还有利于传达特定的信息。例如广告中经常使用“喜”字、倒“福”字、“寿”字等,虽是一个个简单的符号,但却传达了十分丰富、重要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这些内容符合了国人心底的固有观念,十分易于公众接受。
广告运用民间艺术的方式,较为常用的通常有以下两种:一是运用民间艺术形象或题材;二是运用民间文艺常用的表现手法。无论是平面广告还是电视或者网络广告,从其表现手法对民间艺术元素的运用来看,写作和绘画表现手法是其常用的表现方式。像谚语、对联、顺口溜等都是广告文案写作常用的手法。
在博大精深的汉字中,中国人最喜欢的文字莫过于“福”字,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福的向往和追求。比如说春节期间,中国移动推出了剪纸风格、倒贴“福”字的平面和影视广告。此广告一经推出,与老百姓心目中那种过年求“福”的心情产生共鸣,更加烘托了过年的那种红火的氛围,达到了良好的广告诉求效果。
广告运用民间艺术元素的题材、形式、手法,一定要考虑到特定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举例来说,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地域的人们,对民间艺术元素的认同会有一些差异。例如做儿童广告,小孩子未必会对“年年有鱼”、“三羊开泰”有深切的感受,对这些形象一般可能还不很理解。有的民间文艺形式,农村的人们能理解的多些,而城市人能够理解的可能就不多;年长者可能认可的多些,年轻人相对而言理解的少些。这就促使我们在广告设计创作中要合理的运用传统民间艺术元素,从而达到广告的最大诉求效果。
三 结语
传统民间艺术元素应用在现代广告设计中,极大丰富和扩展了现代广告设计的艺术容量和审美内涵,促成了现代广告设计在审美情趣和情感追求上的深度和广度,为现代广告艺术的多元性表现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极大深化了设计传达信息的功能和审美价值,增进了民间艺术与现代广告创意设计的相互沟通与交流,为中国广告业的发展,乃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郑应杰、王曼、滕忠顺:《现代设计美学――广告设计美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年。
一、传统舞蹈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一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1)口头传统和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56个民族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具有鲜活生命力、巨大凝聚力的传统文化,绵延不止,流传至今。保护、传承、发展地方传统舞蹈艺术可给下一代以教育,凝聚爱国意识,鼓舞人心。保护传统舞蹈艺术,既保护了自身的艺术优势,也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增强了国际文化传播竞争中的民族自豪感。保护各民族舞蹈艺术的文化特征,维护民族舞蹈艺术的多样性,既丰富了社会生活,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文化资源。2006年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其中民族民间舞就占41项。广东省的龙舞、狮舞、英歌也名列其中。这充分证明,传统舞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一脉,非遗名录的公布,必将引起艺术家对非遗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为保护传统文化特别是舞蹈艺术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传统舞蹈艺术是地方文化最具有活力的部分
民间舞蹈文化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它贯穿了几千年漫长历史,不断发展变化并影响着其他的艺术形式。民间舞蹈在中国的美学史上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地位,已成为中国地方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以英德为例。英德历史悠久,传统文化丰厚。早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英德境内就已同时设立了浈阳、含匡两县,南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始名“英德”,历史上曾设立过州、郡、府、路等行政建制,至今已有悠悠千余年历史。英德民间舞蹈众多,狮舞、花灯舞、闹春牛、渔夫与蚌精等等,分别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粤北客家地区的风俗人情。从民俗学与艺术的角度考量,《闹花灯》都具有独特的研究传承价值,是粤北地区民间舞蹈的一个代表。
闹花灯是流行于英德市沙口镇的民间舞蹈。据传从中原地区传入,沙口镇的清溪、红峰等村均有此习俗,其中又以清溪村为最。清溪闹花灯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明代初期,先辈从福建迁居于此就开始有闹花灯的习俗,清溪黄氏家庙碑记载是“明成化癸卯年”。英德县曾在清溪建立司都,清溪墟镇几姓人盛兴闹花灯。
作为粤北民间舞蹈的一个代表,《闹花灯》曾经进京演出。1956~1957年,闹花灯搬上舞台,后经省、市、县文化部门调查整理,在全省选拔大会演出,经省评选,当年2月20日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大会;1958年元宵节,清溪《闹花灯》俱乐部应邀到广州文化公园中心台演出。
基于其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民俗学价值,近年来,为了调查整理清楚《闹花灯》历史渊源,英德市文化部门曾多次到清溪村调研,及时做好挖掘整理工作。通过搜集整理,精心编排,《闹花灯》被搬上了舞台,显示出了粤北民间舞蹈的无穷魅力:2003年12月参加由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阳西县主办的广东省第二届民间艺术表演大赛获银奖;2007年参加广东流动演出节目网上大汇演获银奖。而在市、县举办的各种赛事中,《闹花灯》更可以说是艳压群芳,获奖无数。
事实证明,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闹花灯》是最有活力的地方文化之一,是英德的一个文化品牌,它的挖掘整理为进一步丰富英德乃至广东省的民间传统舞蹈艺术作出了贡献。
三、传承传统舞蹈艺术的途径
传统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发扬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通过什么方式什么途径来达到最佳的效果,是值得的探索的,也是甚为迫切的。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传承传统舞蹈艺术大概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结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虽然只有短短几年,但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参与下,我们的保护工作已日益成熟。根据实际情况,传统舞蹈艺术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结合,主要是要做到几点:一是普查工作尽可能全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特点是消亡快。许多非遗项目因为种种原因,只是靠民间艺人口传心授在民间流传,随着传承人的年老体弱,回忆不清的事情常有发生,而普查工作点多面广,有些还来不及普查摸底,传承人去世,项目也随之消失,甚是可惜。因此,在进行普查工作的时候,就要组织足够多的人力物力,把普查工作的网尽量撒得多、撒得广,跟时间赛跑,同一个项目不满足于某一个传承人的调查,通过横向纵向的搜集整理,争取挽救更多的包括传统舞蹈艺术在内的非遗项目;二是普查工作尽可能专业。非遗普查工作专业性强,没有专业知识支撑,容易产生眉毛胡子一把抓或是忽视真正有价值的保护项目,尤其是在舞蹈项目普查上,必须要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加以审视,有些本来是属于习俗或文化空间类的,有普查人员却把它归类于民间舞蹈,混淆类别,给申报和保护工作带来极大不便;三是普查载体尽可能丰富。通过利用照相、摄影、录音等先进设备 ,做好记录,最大限度地还原项目的本来面貌,以利于今后的传承和研究。
(二)与发展当地旅游业相结合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朝阳产业,可以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繁荣。英德市是广东省旅游强市(县),现有旅游资源点60多处,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资源大市(县)。目前该市对游客开放主要景区有15个,旅游资源优势正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2008年英德游客接待量达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3亿元。2008年,英德市把打造“粤北旅游休闲中心”作为旅游发展战略目标,明确规定把旅游业培育成该市国民经济体系的支柱产业。
英德旅游业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从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来看,英德目前还没有充分的开发,只是在宝晶宫、英西峰林景区少数景区不定期开设了民俗风情舞蹈的表演,真正传统舞蹈艺术没有纳入旅游业发展范畴。因此,挖掘英德民间舞蹈艺术,通过旅游的大舞台,让他们向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进行表演,不但是丰富旅游要素的重要举措,同时还会对地方文化起到很好的传承推介作用。
(三)与改革创新相结合
在保护中传承,在发展中创新,这是非遗保护工作的思路。传统舞蹈艺术是地方民间文化的一个缩影,代表的是特定时代的文化特征。而经过挖掘整理出来的民间舞蹈,如果要重新发挥它的价值,通过舞台载体加以传承和弘扬,就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在不改变其艺术精髓的前提下,通过改革创新,把它的传承与现代舞蹈艺术结合起来,达到符合现代审美观念的效果,让人们更自觉地认同、热爱民间传统艺术,也更为自觉地进行传播,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代传承。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建筑艺术;传统民居
我国西南地区地理环境多样,地形地貌复杂,且少数民族众多,该地区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多样化,决定了当地居民建筑类型的多样化,使得其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的建筑风格。由于在我国西南地区广泛的分布着四种基本的建筑类型,即井干干栏式建筑、千脚落地式建筑、吊楼式建筑和典型干栏式建筑,该地区也被人们亲切的称为“中国原生态建筑的博物馆”。
一、西南居民建筑的基本艺术类型
(一)傣族竹楼
竹楼是干栏式建筑的一种,在我国西南地区分布非常广泛,是傣族的标志性建筑。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雨水丰沛且河流众多,每年的降雨非常集中,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因此,竹楼下面是设计为架空的,且其屋墙为留有空隙的竹子,这使得其能够有效的躲避洪水、并维护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1。西南地区多雨的自然气候,为竹子的生长提供了天然的条件,因此竹子也成为了当地最主要的建筑材料。竹楼的房梁、房柱、墙和家具大部分都是用竹子作为原材料的。其房子一般修建在平地和山坡的交汇处或半山腰处,用竹子进行搭建。竹楼冬暖夏凉,且具有防潮防水的作用,受到了西南民族居民的喜爱。
(二)土家族吊脚楼
吊脚楼是土家族居民建筑的典型代表。为了不占用耕地资源,吊脚楼依山而建,在适应沟壑纵横的地势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利用了空间。土家吊脚楼的外形多种多样,包括单吊、双吊等多种形式。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吊脚楼,由于其内部结构的不同,都能给人的视觉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土家吊脚楼将土家人豪放粗狂的性格直接呈现了出来,其也是土家族民族文化的最直接的反应,记录了土家族的审美观和传统的文化思想,展现着土家族的精神风貌。
(三)哈尼族蘑菇房
蘑菇房在修建的过程中,融入了哈尼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智慧。蘑菇房最大的特点就是经久耐用且冬暖夏凉。哈尼族在村落选址的过程中,将村落选定在茂密的森林之中,这里不仅水土肥沃且风景宜人,还能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蘑菇房的墙面是由石料和砖块修砌而成的,屋顶是由多层茅草铺盖而成的,因为房子最后的样子和蘑菇比较相似,而被称为蘑菇房。
(四)摩挲木楞房
木楞房是由摩挲人所发明的,由于他们喜欢依山傍水的居住习惯,木材就成为了搭建房子最好的材料。木楞房不仅冬暖夏凉,其防震效果也非常好。房屋的四壁是由一节节圆木垒落而成,屋顶是用木板进行铺盖,然后压上石头即可,整个房屋没有用钉子和砖瓦,仅仅只用木材搭建而成,因此这种房子被称作“木楞房”。
(五)藏族碉房
碉房是藏族人民最常见的居住方式,多为石头所砌而成,防风御寒且坚固。由于房子的外形和碉堡非常相似,所以被藏民称之为碉房。这种房屋外形非常稳固,风格粗犷,大多为三到四层,底层作为储藏室,二层作为藏族居民居住的地方,顶层一般多为经堂。
二、西南居民建筑的艺术特色
(一)地域民族色彩浓重
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特色,决定了各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形成了属于与自己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有着自己浓韵的民族色彩。其在房屋设计中,将各自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文化性表现的异常明显。比如,傣族竹楼,竹楼的顶梁柱是竹楼中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柱子,而同时在竹楼里也有代表男女的柱子等。这些地域文化不仅使房屋在构建的过程中更有特色,也体现了西南少数民族人民的地域文化、生活特色和。
(二)讲究和谐统一
西南少数民族居民在对房屋进行选址的过程中,大部分都是将房屋建造在风景宜人、水土肥沃的崇山峻岭之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并且,为了不占用耕地面积,房屋的选址尽量因地制宜,保持着自然地原始风貌。不论是依山而建的傣族竹楼和土家族吊脚楼,还是处在茂密森林的哈尼族蘑菇房和喜爱依山傍水的摩挲木楞房,其建筑特征都是因势利导、顺应自然的。他们在修建房屋的过程中,并没有破坏沟、脊、壁、坡的原始自然特色,而是在这些原有的自然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修建,并巧妙地运用当地特色的建筑材料,将气候与地形地势相结合,使这些原始的房子都坐落在崇山峻岭之中,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三)建筑装饰独具特色
西南少数民族居民对建筑的装修也独具特色,主要包括木雕、彩绘、泥塑、石刻等。这些都是依据西南民族地区的地域特色、民族风俗习惯和增教信仰进行装饰的,极具民族特色2。彩绘是西南少数民族民居中最常用的一种建筑装饰方法,主要是对墙面、门楣和门框进行彩绘装饰,而图案多以白描的方式为主。总的来说,西南民族居民在进行建筑装饰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与原材料主体颜色相接近的风格进行建筑装饰,具有浓郁的自然气息。
三、西南居民建筑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为了使城市建筑更加具有标识性,很多旅游景点和城市建筑都吸取了西南居民建筑的中的一些优秀元素,使城市建筑风格更加多元化。无论是公共汽车站牌、住宅楼还是商城,都可以将西南吊脚楼建筑中的吊脚、雕花装饰、丝檐和走栏等元素融入其设计建造中去,从而更好的彰显出建筑的独特品味,进而形成独特的标志性建筑,为居民带来别样的视觉享受。将西南居民建筑的元素合理的应用到现代建筑中,能够促进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这也成为中国现代建筑的一大特色。
四、结语
西南少数民族的居民建筑风格,是这些民族在特定的地域内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对这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的完美诠释。了解西南建筑的艺术特色,有助于我们体会西南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和建筑文化,更好地继承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而促进我国现代建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兰柳.浅析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建筑艺术[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4):13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