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贸易的本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三本院校 国际贸易 从业人员 培养方向
一、引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交往越来越密切,这要求我国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工作队伍,为国际贸易工作开展提供人才支撑。在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基本素质的培养中,三本院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三本院校在培养工作中却存在一定的不足,从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国际贸易专业人员基本素质的提高。本研究将具体分析这一不足,并以此为视角,分析具体的改进措施。
二、三本院校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培养工作不足
(一)贸易实践活动较少
导致这种情况发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一些学校没有意识到专业实践的重要性。学校更多地向从业人员传授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理论知识,对专业实践方面的引导则比较少。另一方面,从业人员参与专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同三本院校相比,实习单位更倾向于选择本科的从业人员。在这一情况下,学校却没有积极为从业人员专业实践创造条件,使得这一问题更为突出。为此,三本院校在从业人员的培养工作中,应该重视他们的专业实践,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支持。
(二)会计、计算机、物流等相关专业的教学活动没有得到合理关注
国际贸易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国际贸易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需要了解会计、计算机、物流、银行等专业知识。但是,部分三本院校在课程安排上却只关注国际贸易专业内容,忽视了其他相关专业。这不利于从业人员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对其今后的专业实践产生不利影响。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学校管理者的意识偏差。一些三本学校的管理者简单地认为从业人员仅仅需要具备国际贸易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没有必要了解相关专业内容。另外,师资力量缺失也是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一些三本学校缺乏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这给课程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和压力。
三、三本院校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培养措施
(一)重视实践教学,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应用能力
贸易实践作为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的必备素质之一,应该得到三本教育管理者的重视。教师应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示范有机统一起来,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进行实践教学可以改变单调的理论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即强化了从业人员的学习动机,又提升了他们的实践技能。例如,在“国际贸易磋商”教学中,教师在讲授“询盘”的时候,可以将“询盘”的技巧现场展示给从业人员,帮助其习得相应的技能。另外,教师还可以播放同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作品,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观察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可以有效掌握作品人物的贸易技能,提升自身的专业应用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重视自身的实践能力。不少三本国际贸易的教师是硕士或者博士应届毕业生,缺少实践经验。为此,教师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应该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实践,积累经验,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素材。
(二)加强校企合作,为从业人员专业实践创造平台
同本科院校相比,三本院校的从业人员的专业实践机会比较少。这就要求学校应该通过自身的社会关系,加强同相应企业的联系,为从业人员的专业实践创造有利的条件。在专业实践之前,学校可以对从业人员进行适当的培训。教师可以根据实践单位的工作内容,对从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以便于他们更好满足实践单位的用人需求。另外,学校还需要关注从业人员的安全。同其他工作相比,国际贸易工作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为此,学校应该与贸易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将实践活动制度化和规范化。与此同时,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安排指导老师对从业人员进行指导,避免其因合法权益在贸易工作实践中受到损害。
(三)关注相关专业教学活动,优化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
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在掌握国际贸易技能与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对计算机、物流等内容进行充分地了解,这对培养国际贸易的复合型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为此,学校应该根据需求,在课程安排上适当增加物流、计算机和会计等专业课,优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在相关专业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所教专业同国际贸易的联系,避免教学内容与国际贸易专业内容相互脱节。同时,学校还需要引进相关专业的教师,使师资力量满足教学需求。在引进过程中,学校对于具有国际贸易知识背景和经验的人才应该优先考虑。此类人才能够较好地根据国际贸易人才培养需求来安排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同人才培养要求相契合。
参考文献:
[1] 江维国.地方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途径探析——以外向型中小企业人才需求特征为视角[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2] 严长远.浅谈“双师型”教师的内涵[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关键词:国际贸易惯例;适用性;有效提升
在国际贸易中,与国际贸易惯例接轨,一直是我国进行国际贸易的准则。但是,国内的企业对其认识不明确,时常碰到与国际贸易惯例抵触的情况。所以明确国际贸易惯例的意义和作用、国际贸易惯例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提高其适应性,对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就显得举足轻重。对我们自身而言,切实提高国际贸易惯例的现实适用性,是我们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国的义务责任,更是促进我国国际贸易事业发展的必要前提。
一、国际贸易惯例的本质及特征
1.普遍适用性 即他不是某一个,某一些国家需要遵循的,而是所有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都必须自觉遵守的。它主要是通过国家之间的洽谈达成双方都遵守的准则。因而是在长期的国际贸易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不受地域等其他条件影响的管理。
2.任意性 国际惯例的任意性,现在没有强制要求遵循。当事人想采纳则国际惯例才对他有效用,任何人都不能强加给他人。
3.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主观性体现为,它是人们愿意遵守的惯例,并以此办理事务的责任感。仅仅是单纯的经常这样做而没有确信、心里带有责任感,是不能称之为国际贸易惯例。而客观性则体现为,在这一区域的惯例逐渐变成其他地区都遵循的习惯,这种做法就变为了国际惯例。
二、国际贸易惯例的作用
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法律制度都不同,在进行国际贸易交流时就会千姿百态,贸易市场会变得没有章法,国际贸易事业难以进行,要想克服这些障碍就必须依靠国际贸易惯例来协调和规范,国际贸易惯例在国际贸易中起着巨大的作用。首先,国际贸易惯例是约定俗成的,毫无政治性,内容简单明了,无论各国之间的制度和政策有多大的分歧,国际贸易规范都能接受,而且对大家都公平,保护每一个遵守者的利益。再者,当国际贸易发生矛盾时如何解决?这就必须要由国际贸易惯例解决,各国的政策都不一样,无论按哪个国家的制度来解决都会导致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国际贸易规范具有公平维护各方权利义务的作用,为处理国际贸易纠纷提供了标准。另外,随着时代的进步,国际贸易事业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如果没有国际贸易惯例,整个贸易过程将变得杂乱无章,甚至陷入瘫痪。最后,国际贸易惯例的普遍应用,可以有效加强世界之间的联系和互相了解,克服制度、文化差异带来的贸易阻碍,促进贸易事业的繁荣,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提升国际贸易惯例适用性的有效策略
1.理解国际惯例的合理性。最关键是看其是否合理。对于国际惯例合理性的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着不尽相同的观点:发展中国家认为国际贸易惯例是为发达国家量身定做的,是为了维护发达国家的利益;而发达国家则认为国际贸易惯例与诚信挂钩,没有诚信国际贸易惯例也将不复存在。但国际贸易惯例还是为大多数国家所遵守,大多数人认为它的存在是合理的。任何东西都不会是完美的,国际贸易惯例也一样,在对待国际贸易惯例时我们不能仅仅只从自己出发,而应考虑到双方当事人利益的均衡。应该说,从国际贸易管理的特点上来说,它是尽可能公正公平的。所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该正确认识其合理性,让国际贸易顺利进行。
2.正确对待国际贸易惯例在实践中的问题。虽然,国际贸易惯例在国际贸易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解决了不少问题,但多少在应用的过程中也会遇到问题。遇到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双方明确表示要按国际贸易管理,则其对双方具有一样的约束力。(2)国际贸易惯例可用可不用,贸易过程中需以合同确定。(3)当采用惯例时避免合同中有与惯例相悖的条款。
3.认识国际贸易惯例发展的趋势。虽然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但国际贸易惯例以较快的速度在向新的方向发展。正确认识国际贸易惯例的发展趋势,才能在国际贸易过程游刃有余。未来国际贸易惯例的发展必将更加的全球化,范围扩大化,而且更加的公平公正。另外,随着时代的进步,国际贸易事业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如果没有国际贸易惯例,整个贸易过程将变得杂乱无章,甚至陷入瘫痪。最后,国际贸易惯例的普遍应用,可以有效加强世界之间的联系和互相了解,克服制度、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贸易阻碍,促进贸易事业的繁荣,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结
综上所述,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国际贸易中,国际贸易惯例的地位不容忽视,与国际贸易惯例背道而驰的,必将遭到国际贸易大潮的淘汰。随着时代的进步,国际贸易的进步,国际贸易惯例也在不断地更新,国际组织出台的惯例更加具有约束力,更加符合当前国际贸易的新变化。这也对参与国际贸易的每一个成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及时了解国际贸易惯例的新趋势,努力适应国际贸易惯例,保障各项贸易事业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改琴,魏凯,吕岩.国际商事惯例在我国的适用条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邓旭.论国际商事惯例[J].国际商务研究,2010(4)
1.1国际展会是一种国际贸易的有效手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展会营销成为了一种有效的营销方式,能够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壮大。据以往法国关于展会机构的统计数据来看,参展商在展会上合理范围内的投入上多增加1法郎的成本,那么就平均能够给参展商多带来35~40法郎的合同,可见国际展会在国际贸易中起到的促销作用极大,因此作为一种有效的促销手段,每年在全球范围中举办的国际展会越来越多。
1.2国际展会就是一种国际贸易的方式。
从本质上来讲,国际展会就是一种国际贸易形式,根据国际世贸组织定义来看,国际贸易机构除了需要提供商品进出口以及商业存在必须的服务,还需要在境内为境外的服务接受者提供服务,而国际展会的举办不仅仅带动了商品及商品相关的物资、信息、人员的流动,同时也带动了服务流动,这些服务就是国际贸易组织对国际贸易定义中提到的国际贸易服务内容。
1.3国际展会促进国际贸易量。
举办国际展会,扩大了国际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的途径,促进了贸易渠道建设,扩大了商品生产规模,这必将促进国际贸易的量,而根据当前的国际贸易形式,各国家的分工逐渐明朗,各国的资源配置也具有独特的分工标志,通过国际展会这种形式将资源进行重组组合,进一步的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形成各国良好发展的局面,因此国际展会对于国际贸易来说至关重要。
1.4国际展会和国际贸易相互作用。
国际展会对国际贸易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极大的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全球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全球经济健康发展,同时国际贸易的良好发展给国际展会的举办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随着国际贸易的范围进一步加大,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项目越来越多,以往很多没有的产业也纷纷进入到国际贸易行列中,越来越多的国际展会也因此而广泛的开展。
2国际展会在国际贸易中的功能
2.1聚集功能。
国际展会在国际贸易中典型的功能是聚集功能,其能够有效的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正因为其能够有效的聚集流量,在国际展会上就能够有效的对国际贸易所以的生产项目的要素进行重新组合配置,从而实现全球资源共享和优化,聚聚的效应直接的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提高国际贸易量,提高国际贸易的效率。
2.2生产要素流动和资源重组功能。
国际展会的举办带动了生产要素流动,将国际上的生产要素汇集到国际展会上,再进行生产各要素资源重组,其作用越来越明显,我们知道一个企业和一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优势要素,将国际最优势的生产要素进行重组是推动一个企业和一个行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组合的新的生产要素的生产能力、生产效率都更高,直接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3国际贸易扩大功能。
国际展会具有扩大国际贸易的功能,这一点显然毋容置疑,国际展会除了具备上述的典型功能外,还能够对企业的品牌进行广泛的推广,通过国际展会能够将企业品牌和企业形象传递给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这无疑能够提高企业的销售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良好发展,而参展的企业得到良好的发展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上其交易的量更大,投入的人力和物力也将会增大,这无疑是扩大了未来国际贸易的贸易量,增加国际贸易的规模。
3结束语
国际贸易惯例一词的使用频率日渐增多。但是,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在国际贸易惯例的涵义、国际贸易惯例的法律属性等问题上认识都较模糊,分歧颇大。
国际贸易惯例要义阐释。
《辞海》对外贸易一词是这样定义的:一国或一个地区与他国或另一地区之间的商品买卖活动,即国际间的商品交换。对外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亦称进出口贸易,而国际贸易则是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如果认为商品分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则这一定义并无不妥。但在国际贸易学界,占主流意见的观点是,商品专指有形的物质产品,无形的产品即是服务。因此,国际贸易的对象不仅包括有形的物质产品,还包括无形的服务。长期以来,商品买卖一直是国际贸易的主要内容,而所谓国际贸易惯例大多指有关商品买卖或与商品买卖有关的各类服务的惯例,这也是本文的讨论对象。具体而言,本文研究的是从买卖双方贸易洽商到最终履约(或未能履约) 整个过程的有关国际贸易惯例,由于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金融服务、交通运输等所谓服务贸易范畴,因此源于有形商品的跨国交换,并为卖方交付商品和买方支付货款提供便利或保障的有关服务也属本文的研究范围。惯例是一个经常使用却又语义含糊的词,也是一个在我国学术界备受争议的用语(国外也有类似争议) 。学术界对惯例应用的普遍性和实践性有着大致相同的看法,但在涉及惯例的本质问题方面,则歧见颇大。
(一) 惯例是否需要成文化。
有学者认为,惯例需经过民间国际组织或贸易协会的编纂后才会有明确的内容,才能称之为惯例。而大多数学者则认为,成文的国际贸易惯例固然是国际贸易惯例的主要形式,但不成文的却又为人所知并广泛采用的国际商业习惯做法也是国际贸易的惯例。笔者赞同后一种看法。从国际贸易惯例的发展历史来看,国际贸易惯例常常起源于一些主要贸易口岸的大公司的实际做法。由于这些公司具有广泛影响力,以及这些做法本身也具有减少贸易障碍等方面的作用,这些做法逐渐成为某一行业或某一地区的共同做法。但是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对同一问题的处理手法或对同一术语的解释不尽相同,这就难免造成地区间或行业间的贸易障碍。为解决这一问题,一些组织担当了统一解释和编纂工作,这就形成了成文的国际贸易惯例。国际商会编写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发展过程便是如此。但是也有一些做法由于早已广为所知并被普遍遵守或因其它原因而没有载入成文的国际贸易惯例,如纺织界人所共知的一旦坯料被剪开即不能退货的惯例。
甚至还有一些做法曾经被写入一些组织编写的国际贸易惯例,后因歧见消失、做法统一而又被撤出成文惯例。比如,国际商会在1980 年出版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关于CIF 术语卖方责任的表述中认为,卖方应提交清洁提单,但承运人在提单上对货物的内容、重量、尺码、品质等无所知的批注并不表明该提单是不清洁提单。但在1990 年实行的新的《国际贸易解释通则》里则没有这句话,这并不表明国际商会改变了看法,相反它正是显示了贸易界及相关各界已认同了这一点,从而无需再用文字描述了。
(二) 惯例的法律约束力。
对于MIB中的《国际贸易政策与实务》课程而言,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专业硕士熟练地进行国际贸易活动,成熟自如应对现实国际贸易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此基础上,在开展该课程的教学活动时,老师不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更多的是一个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解惑服务的知识服务者,这种角色的变换就要求教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转变。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该课程的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三方面的知识服务。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国际贸易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政策,为学习国际贸易的实务技巧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其次,教师应该基于国际贸易活动的现实完整流程,指导学生一步一步仔细学习国际贸易开展的每一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解读每一个步骤背后的深刻意义,让学生从实质上理解国际贸易每一个步骤的重要性,加深其对知识的印象。第三,在完成整个流程的理论学习过程后,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习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国际贸易活动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将前面所学的理论知识升华为现实的操作能力。此外,教师应注意,对于实务知识,应该将其不断优化和变通的特征植根于学生的学习理念中,提高学生的辨证的思考方式和自学能力,最后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2教学内容的选择
根据《国际贸易政策与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该课程的授课内容包括国际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实务两个部分。其中,国际贸易政策部分将详细讲述开展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以及国际贸易的相关政策。国际贸易实务部分基于开展国际贸易活动完整的流程规则,依次详细讲解了国际贸易惯例与规则、国际贸易方式、国际结算、贸易术语、价格以及合同的订立和履行,最后综合前面所有详细的国际贸易活动流程的知识,给予了外贸实践指导。此外,除上述理论性较强的课堂授课型的知识外,该课程还在课堂授课结束后开展了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习,模拟真实的国际贸易活动,让学生不仅能够迅速将所学实务知识转变为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能够充分理解实际操作过程中每一步操作的意义,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加强效果。《国际贸易政策与实务》课程的主要内容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具有针对性,该课程的授课目的是使得学生熟练的掌握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各种技巧,因此,该课程所教授的知识都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国际贸易政策部分主要是为开展国际贸易活动提供理论基础,同时让学生充分了解现实的国际贸易环境。国际贸易实务部分按照国际贸易活动完整的流程依次详细讲述国际贸易的实际操作技巧,而在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习中,这些操作技巧便转化为了实际操作能力。整个教学流程都非常具有针对性,详细讲解一些较难以理解的实务知识,解读一些在实务方面的关键误区,实用性非常强。二是具有时效性,由于国际贸易活动中的一些规则总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有些是越来越有利于中国进行对外贸易,而有些却是朝着不利方向发展。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授课内容必须不断地更新,保持与时俱进,同时也要回顾过去的旧规则,进行新旧对比,从中发现变化的本质所在。这不仅能使得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知识的本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而且能启发学生对实务操作的某些具有争议性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自我创新的能力。
3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安排
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课外学习,第二部分是课内教学。一方面,课外学习也根据教学内容分为国际贸易政策部分和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习部分。其中,国际贸易政策8学时,主要是学生根据老师教导的方法,自行学习国际贸易政策相关内容,包括贸易理论及其发展历程和贸易政策;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习16学时,学生利用相关的外贸模拟教学软件,进行国际贸易实务相关操作的模拟实习,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了解外贸操作流程。另一方面,课内教学共34学时,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学习国际贸易政策专题和国际贸易实务部分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国际贸易政策与实务相关专题8个。表1详细地列示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贸易政策与实务》课程的教学计划安排。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国际贸易政策与实务》课程课时总共为34课时,每周安排4课时,共8周上课时间。课外学习的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习部分,是通过安排4次模拟操作训练来实现。
4教学实施
4.1学生自学学生自学的主要内容为国际贸易政策部分。教师先给出学生学习周期,指出学习方法、内容和重点、然后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讨论自学。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必须厘清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主要政策与措施,了解国际经贸变化发展趋势。经过自学后,教师通过安排小型辩论赛或者通过撰写某种商品的进出口经营策划书的方式,来对学生前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4.2教师讲解通过教师讲解,分专业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课程内容,并要突出重点,让学生系统性地了解国际贸易政策及实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国际贸易实务的具体操作流程,掌握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并能够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分析具体案例。首先,教师讲解过程中应当注重双语教学,以便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引入国际化教学理念、内容和模式,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和思维方式。其次,教师应当注重与学生的课堂互动,积极运用任务驱动法组织、引导、控制、促进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并在第一次的课堂教学后,由教师主讲模式变成教师引导-学生主讲模式。最后,教师还应当积极引入案例,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能切身接触国际贸易相关的实践内容。4.3外贸模拟实习利用相关的外贸模拟教学软件,比如Sim-Trade软件,模拟实习。通过构建虚拟的交易环境,让学生独立演练外贸业务流程,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断发现自身能力不足和某些知识的缺乏,然后课下进行补充学习。外贸模拟实习,不仅能使学生系统了解国际贸易实务的全过程,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和知识,还能够锻炼学生分析处理国际贸易实务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保证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将其灵活地运用到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
5教学评估
《国际贸易政策与实务》课程的教学评估严格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进行评估,即充分运用5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评估,使课程的教师队伍、教学水平、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达到一流水平。当然在遵照评估标准的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确立重实践的评估指导思想。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建立合理的课程教学评估体系和顺利开展评估工作的前提。实践是认识的真正来源,《国际贸易政策与实务》课程是专门研究进出口贸易的基本程序和实际业务操作技能的课程,可见这门课程与实际业务的操作紧密相连。因此,在该课程评估指导思想中,应当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其次,组建课程评估专家库,为课程评估提供咨询、服务和指导。第三,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评估标准。考虑到在该课程中实践的重要性,那么可以改变单项赋分总体判断的方法,适当调整实践教学条件指标的分值,在保证总分不变的情况下,可适当提高实践教学条件指标分值,突出实践在《国际贸易政策与实务》课程中的重要性。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