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方文化研究

地方文化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方文化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方文化研究

地方文化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美术教学;文化传承

一、引言

地方文化是一个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民族传统等的集合体,具有地域性、传承性等特点,如江苏省宿迁地区特有的项羽文化,目前宿迁地方政府正在全力打造一系列项目如排练有关项羽的电视剧、戏剧、歌舞等,这些项目的开展有利于项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地方高校美术教学也是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方式,如在江苏省的宿迁地区有地方高校宿迁学院,将该地特有的项羽文化融入美术教学中对于项羽文化的传承必将有重要作用。

二、地方高校美术教学与地方文化融合的理论概述

第一,地方高校美术教学。高校美术教学是在高等教育中,拥有扎实美术功底和技能的美术教师对选择该校美术专业的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美术训练与培养的过程。因为美术学科的特殊性,高校培养的美术专业的学生除具有专业技能之外,还得具备独特的人文素养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有独特的眼光去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作品。在地方高校中,因为地方文化的特殊性,高校及高校美术专业教师在设置具体课程时,应注意将地区特殊文化与美术教学融入进去,这样有利于一届又一届的美术学子将地方文化传承下去。第二,美术教学与地方文化的融合。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将地方文化与美术教学融合起来,其获得的成果也得到了很多业内人士的认可,如江苏省宿迁地区的项羽文化,因为政府考虑到要打造宿迁地区特有的项羽文化,所以开展了诸如拍电视剧、排练与项羽相关的歌舞、戏剧等项目,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同时也自然会想到其它有利于传承项羽文化的活动,宿迁学院的美术教育自然被列入其中。但是目前美术教学与地方文化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地方文化的介绍还是太浅,缺乏系统性的引入。在地方高校的研究机构中,专门研究当地美术文化的研究机构的数量屈指可数。美术教学与地方的文化不仅可以传承当地地域文化,也是对大学生展开爱国爱家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在地方高校传承当地美术文化的有效途径

第一,把地方文化纳入高校美术课堂。高校可以在美术专业的课堂中融入地方文化的相关课程,如开设地方美术作品欣赏、地方文化鉴赏以及地方美术作品的工艺制作课程等,在江苏省的宿迁院校,就可以将关于项羽文化的美术作品拿到课堂上供学生学习交流,也可以带学生到项羽曾经活动过的地方去亲身体验。也可以开设有关地方美术作品鉴赏与地方文化感悟的选修课,使得地方文化不仅仅在美术学生中传承,也可以在非美术专业的学生中传承,这样可以使传承的范围更广。另外,在美术专业的实践课教学中,高校美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地方文化像宿迁地区的项羽文化融入艺术创作中,这样很容易可以使自己的作品脱颖而出,因为带有地方的独特味道,也可以增加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第二,组建专门的地方美术研究机构。目前,很多地方都将研究所建立在高校内部,这样有利于充分利用高校的研究人才。在组建专门的地方美术研究机构时可以遵循以下步骤,首先,我们应建立完善系统的高校美术研究体系,从地方文化研究到地方美术作品欣赏再到艺术作品的创作都应当形成一个连贯的过程,这些都需要专门的研究机构来完成。其次,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方面,可以突破传统的课程设置,拓展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范围,让地方高校真正成为研究地方美术的重要基地。为了完成这些研究任务和在高校中设置相应的课程,都需要在高校中组建专门的研究机构并安排相应的研究人员从事美术教学方面的研究工作。第三,充分利用当地美术资源,拓展教学范围。在高校的美术教学中,为了让地方文化更好的与地方美术教学融合起来,除了可以开设相关美术课程、引导学生创作蕴含当地文化的美术作品之外,还可以在当地设置实习的基地,使学生能够亲临其境感受当地文化,或是以“民间采风”的形式组织学生参观、感受属于当地的文化,并要求他们自主挖掘当地文化的可利用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不仅仅只限于在课堂上学习当地文化,学习理论方面的美术知识,还可以在校外亲身体验,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这样就相应的拓展了高校美术教学范围。最后,高校也可以让当地知名的艺术大家或是对当地文化有深入了解的人到课堂上进行讲学,宣传当地文化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课外知识,拓展教学空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教学与地方文化融合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美术教育的重要课题,其对于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着特殊的作用。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将地方文化与高校美术教学列入重要的研究课题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我国,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发掘地方文化对于传承古代文化的重要性,如在江苏省就正在准备充分挖掘当地的项羽文化。美术教育要发展出自己的特色以后的发展趋势也应当是与当地文化的有机结合,因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地方文化要想发扬光大,必须要有地方的文化特色。因此,在未来,地方文化与地方高校教育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也是非常必要的。作为新时代美术专业的大学生,也有责任有义务自觉承担起传承家乡文化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李蒲洁,白石.数字媒体专业工程化教学与地方文化对接研究现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3).

[2]王颖丽.地方高校参与地方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02).

地方文化研究范文第2篇

1.地方图书馆在地域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1.1地方高校推书馆对于区域文化建设服务的影响

不同的国家之间有着不同的区域文化,不同的区域也有着自身不同的文化特征,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同的地区都在努力的挖掘自身的文化特点,并对挖掘出的文化进行建设,搭建成一个服务性的文化建设平台。对于文明的发展来说,城市和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和地位的反应。逐渐的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文化的组成和传播是连接各国之间和平发展共处的一项基本原则。作为城市文化发展的一个特殊机构,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在城市文化的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高校图书馆建设需要消耗大量地资金。因此这对于一些经济不够发达的市级和县级地区来说建立一个公共的图书馆是一项比较困难的事情。因此受到地方财政的影响对于文献的投入过少,致使每年购买阅读的人也相对较少。为了节省有些人只靠报刊的免费开放来阅读。另一方面随着书价格的不断上涨,图书馆对于文献的收藏也逐渐的降低,需要建立的特色性不断地受到剥削,出现了连续行断层的问题,并且系统性和完整性都受到了破坏。这也使得图书馆对于文献质量的收藏受到了严重的迫害。对于市级建造的图书馆缺少现代化的设备技术配置的相关专业人员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整体素质相对比较差,缺少一些中高级的专业技术人员。因此导致管理技术不过关,读者的阅读吸引力降低。致使大批的读者失去了趣味,而文献的保障作用也难以发挥出来,所存在的社会职能也在逐渐的萎缩,直至面对着死亡。因此目前这种状况和我国兴起的文化区域建设有着一定的差异,不能够满足地方区域中所需要的文化建设服务需求。而我国有些地方的高校图书馆内部存有50多万册的书籍,再加上丰富的电子,网络资源和高校图书馆特有的珍藏资源。这种专业性强,著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阅览室,能够极为方便的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发展能量、因此可见,在地域文化的建设中,高校图书馆对于文化的建设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1.2地方图书馆中存在的几大优势

1.2.1资源丰厚

伴随着学历的不断增高,在“专升本”的本科教学上有了一定的教学水平估测,为此地方高校的图书馆投入了大量的书籍资料进行丰富图书馆中的资源,文献资料不但丰富而且变得更加系统全面。文献资料的类型逐渐变多,学科的范围也逐步的变得更加广泛。更拥有有力的条件采集地方的文献,作为图书馆发展的一项特色,为读者提供一定的特殊性阅读。

1.2.2拥有高科技技术

高校中相对聚集着一些高科技的人才,因此知识来源也十分的广。一些老师专家都是来自于大城市,很多担任着教授以及知名讲座师和大型的科学项目研究员,有他们共同组建了一个科研队伍,而在校学生的学习报告和论文都有一定的资源信息量。因此地方图书馆可以借助该学校相关的师资力量进行开发研究文化建设服务。

2.地方图书馆建设发展的重要意义

2.1提高影响力

在地方建设图书馆对于社会来说这就是地方种存在的一种无形的资产通过地方图书馆的建设对于地方文化建设来说,能够帮助人们更加深刻的去了解地域文化的建设服务设施,也能够加深人们对于社会高校的认识。这种方式是一项影响力极大的宣传,因此。从而吸引了更多人来关注地域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也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去资源图书馆的发展与建设。

2.2能够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

图书馆的发展不仅影响着当地的文化建设,也能够提升馆内资源的利用率,提高管理员的综合素质,将馆内资源和相关的信息发挥出来展现出文献资源的作用。对于缺少的资源进行及时的补充。在提高书籍质量的同时,也增添了图书馆的特色。将原来管理员只面对学生老师单一的方式提升到了面对大众,对于管理员来说也是一种能力的提升。

2.3促进学院科研成果

当学院的科研成果与区域文化相结合形成一种合作时,就需要建立一个共同的阅览室,促进双方文献的共同发展。同时也能够促进当地的文化研究成果的产生。通过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管理员可以适当的将资源加入当地方的文化课程中,提高文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

2.4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将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参与的地方的文化建设中去,面向全社会发展,不仅可以将盈利作为首要项目同时能可以满足中间加存的一些小型经济发展项目。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资金上存在的缺陷,也增加了图书馆的支收来源,稳定图书馆的管理和发展,更好的为地区文化建设提供优质服务。

3.地方高校图书馆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所采取的措施

3.1强化管理建设

对于地方文化建设来说,地方图书馆的建设很重要,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文化的建设,地方高校可以在相应的文化建设上设置一个与经济相对较密切的专业,以便于培养更多有关此专业的人才,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更多有关科研性的一些地方性经济文化项目,以便得到地方政府或者是地方企业的大力支持,因此对于地方高校图书馆来说“地方性“能够有效的促进该地方的文化发展,更促进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以及区域性的文化建设服务。也能将高校的图书馆建设成该地区的文献信息中心。充分发挥出在这个区域中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所谓的”地方性“文献由两部分内容:第一是专业,学科所需要的文献内容,属于”专业性“文献的知识范围,这种文献知识范围无疑是高校图书馆建设中的一大特色。第二种就是”地方文献“这种地方文献包括的范围较为广泛,它具有记载一个地区的过去与现在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教育和地理思想人物事件和相应的风土人情等功能。而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性文献主要特点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地方的史,志,谱。第二:地方的大概情况,第三:相应的人物情况,第四,该区域所具有的人物资料,第五:相关的地方特色和产业支柱,第六,关于旅游文化的资源管理。这些在地方高校图书馆中都有合理的规划,管理人员会与专门产业部门和相关的文化部门建立一定的联系。

3.2对地方文化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开发必备文化的研究

建设地域性文化,首先要做的就是针对图书馆的资料信息进行一定的开发和整合,时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成为一个相应的生产力,促进当地文化的生产发展。其次就是当地的高校图书馆要积极的参与到地方的文化建设的活动中去。将传统被动的文化宣传变为主动的文化交流。变“守“为”攻“通过这种形式建立一个与地方文化经济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形成一个相互协作的关系,在协作和竞争中,谋求发展。并且建立一个相关的文化产业调查和专家档案袋,做好专家调查和文献记录动态。

3.3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

地方文化研究范文第3篇

沙滩位于贵州原遵义县新舟镇沙滩村,沙滩的得名,来自于村前那条叫安乐江的河流。安方显然不能像大河一样,有一泻千里的气概和大浪淘尽石沙的力量,它只是一条纤秀而碧蓝的小河,悠闲地从村前缓缓淌过,于是淘不尽的沙堆积了起来,天长日久便成了一个四面环水的美丽沙岛。

在长江上游无数的大支流小支流中,有无数这样美丽的沙滩,静静地睡躺在河流上,或偶有人涉足,感叹一句,或百年千年无人问津,只是渔翁的稍息之所。可是当一个沙滩有了文化内涵,这个沙滩就不仅仅只是躺在一条自然的河流上,它已经屹立在了人类历史的长河里,受万人瞩目。

沙滩是一个神奇的小山村,它后枕子午山,前流安乐江,方圆不过十里,在晚清百余年间,却从这里走出了几十位着名学者。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西南巨儒郑珍、莫友芝、黎庶昌是为“沙滩文化”的杰出代表,被誉为黔中“清代三贤”。沙滩学者们在文学、经学、书法、音韵训诂、农学、医学、考据学等领域精研求索,产生多方面的重大影响。

“沙滩文化”历史地位的确立,是浙大学子的研究成果。1940年日军侵占江浙,国立浙江大学竺可桢率师生西迁贵州遵义办学到抗战胜利。在遵义办学的7年中,浙大史地系教授张其昀、谭其骧、钱穆、张荫麟、任美锷等多次到沙滩考察、拜谒三贤故居和陵墓。丰子凯先生也在沙滩作画多幅,配以诗文,汇刻成《子午山纪游册》。浙大学者认为沙滩曾是全国着名的文化高值区,名动海内外,学术传承数代,形成了一个成就斐然、影响深远的文人学术群体。因此有充分的理由将这一特殊地域人文精神及成就的总和命名为“沙滩文化”。

黎庶昌便是“沙滩文化”杰出的代表之一,早年他师从郑珍,又入幕僚,深得信任,名列“曾门四弟子”。后黎庶昌以参赞和道员身份出使英、法、西班牙、日本等国,开始其一生的外交活动。黎庶昌在文化方面的贡献,除了他的着作《拙尊园丛稿》6卷、《丁亥入都记程》、《西洋杂志》8卷、《黎氏文集》12种36卷、《孔诗》、《续古文辞类纂》等外,还编印了《古逸丛书》,这部书共26种200卷,是我国早已散佚而流存日本的唐、宋、元、明珍贵古籍。

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给遵义留下了非常重要的精神财富。遵义儿女在这些精神财富的指引下,无论在时期,还是抗战时期,还是建国时期,还是在实现中国梦的今天,都起着巨大的作用。

我们教师,特别是遵义的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在思想教育方面,更应该以地方文化为主要材料,教育学生爱国、爱家。

人的思想品德是一辈子的根基,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紧紧抓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个纲。沙滩文化是瑰宝。沙滩文化的人文精神更是不朽的,它是遵义和贵州乃至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1)我们的教育,应该以此为突破口,教育遵义儿女。用沙滩文化的精神风貌及黎庶昌他们一代先贤的品格情操,如:刻苦自励、昂扬奋进,激励学生努力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在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文质优美的优秀篇章,给我们的学生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无论是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科学家,还是忠贞不屈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还是淳朴善良的老农,人小志气高的少年,都是值得学生学习的。但是用地方文化教育学生,会让学生有亲切感,有自豪感。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地方文化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方言词汇 地域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4.079

Research on Modern Dialect and Regional Culture

JIANG Xiaoli

(Nanchang Hongdu Middle School, Nanchang, Jiangxi 330024)

Abstract This article has mainly carried on the reorganization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odern dialect and the region culture research. Language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ulture, some of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culture will usually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local language.

Key words dialect vocabulary; regional culture; foreign Chinese teaching

关于现代方言及其所蕴含的地域文化的研究数量众多,研究范围颇为广泛,研究的深度较为透彻。不同的研究学者从自身的研究角度出发,对方言及其所蕴含的地域文化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方言和其所蕴含的地域文化进行整体研究的。如周振鹤、游汝杰的《方言与中国文化》从整体上阐述了方言的形成原因,讨论了方言研究的方法。方言的形成和移民具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大规模的移民会在方言词汇中留下痕迹。在这本书中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将汉语方言地理研究和人文地理研究相结合,利用历史地理学的知识有时候可以解决语言本身难以解决的方言地理方面的问题。文中还指出方言是研究历史的活化石,不仅可以研究移民问题,还可以研究栽培植物的发展史,以及研究戏曲、小说、民俗等方面。同时地域文化也生动地展现在方言词汇上,例如,长沙忌“虎”,遇“虎”时改用“猫”代称,甚至是音近的词也要改称,“腐乳”在长沙称为“猫乳”。《方言与中国文化》为“中国文化史”丛书之一,从方言的角度出发不仅可以研究地域文化史,也可以研究中国文史。

考察汉语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如郭锦桴的《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包含论述了汉语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迁移对汉语诸方言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在方言形成的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地域文化,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尤其是体现在方言词汇上。不同方言的物产词汇可以反映出不同地域物质文化的差别;方言词汇中的饮食词汇可以反映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的特色;方言词汇还反映出某些地区特殊的地方节日民俗文化、旧的葬俗文化;有些方言词可以帮助我们考证历史文化,观察民俗心理;地方戏曲和民谣方面最能体现出方言词汇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对某地的方言词汇及其所蕴含的方言词汇进行研究。郑平 、彭婷《湖南汨罗方言词汇与地域文化》中指出方言是在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孕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方言词汇可以反映出社会生活中不同地域群体的不同文化理念。方言词汇在语言传承、思维方式、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方面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内涵,揭示了汨罗方言词汇与地域文化间的亲密关系。李珂的《从湖南茶陵方言看湘东的地域文化内蕴》中指出方言和地域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通过方言词汇可以很好地了解地域文化。茶陵方言词汇作为载体可以更好地体现地域文化。因为茶陵方言是湘东地域文化的产物,茶陵方言词汇可以体现出湘东地域文化内蕴。董印其的《新疆汉语方言词汇与新疆地域民俗文化》中指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最能反映出文化各层面的内涵。从新疆汉语方言词汇可以看出,中原文化对其的影响,临近省份的影响以及西域文化对其的影响,尤其是维吾尔族的文化。于晓的《东北方言词汇中的地域文化》对方言词汇的形成条件及其所蕴含的地域文化进行了阐述,揭示了自然地理、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对东北方言词汇的影响和方言词汇所蕴含的地域文化。笔者在收集资料的时候发现,对方言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方面的研究,较为集中在某一特定的方言词汇中。

探讨方言文化的保护与建设方面的关系。在冯冬梅,李杨的《略谈玉林方言研究及玉林方言文化建设》一文中写到玉林话是一种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和文化内涵的特色方言。从玉林方言和文化研究现状出发,勾勒了玉林方言研究逐步深化发展的轨迹,从玉林方言的实际,结合相关的文化因素,提出保护玉林方言文化最好办法是进行方言调查和记录,以语言的形式来展现地域文化。

方言及其所蕴含的地域文化的影响。方言和地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习惯、心理、价值观、文学、地名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如言兰的《论方言与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指出地域文化与民族性融合为一体的传统成分,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存在价值,方言是地域文化当地重要载体,放映了某一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特色,独特的风俗与民情。方言和地域文化深深影响了乡土文学作家们,他们都充实了大量鲜活的、富有表现力的方言语汇进入文学作品。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方言词汇及其所蕴含的地域文化的研究。对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方言与方言文化的教学总体进行阐述的,其中主要包括了:

(1)丁启阵的《论汉语方言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指出普通话和方言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掌握一定的汉语方言和汉语方言知识,可以扩大学习者的交际范围,提高交际的适应能力。学习者自身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提高汉语的语言技能,他们具有较为强烈的了解和掌握汉语方言知识和技能的主观愿望。在对外汉语教学的高级阶段会涉及到地域词汇和地域文化现象。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需要适当地引入汉语方言方面的内容。文章中对“汉语方言”和“对外汉语教学”的概念;方言和标准语之间的关系;学习者学习汉语方言知R的实际需要和主观愿望;实际教学与汉语方言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阐述。

(2)王晓坤的《谈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的渗透问题》指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俗文化,对外汉语教学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性质,而民俗文化在交际的过程中容易成为交际障碍,因此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注入民俗文化因素,以利于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考虑的问题。

(3)魏贺的《关于对外汉语方言教学的几个问题》指出汉语作为汉民族的的语言,其包括标准话和地域方言,学习汉语的人因为学习或工作等方面的原因,都具备较为强烈的学习汉语方言和地域文化的愿望。在英、美、法、日本等国的一些重点大学或重要部门常常派人专门来中国学习汉语方言。文中作者根据自身的经验提出了编写汉语方言教学的原则:①方言教材的编写要以教授者的母语为依据,不能从整个方言区着眼,进行非常系统的方言教学,而是需要以其中的一个方言点为依据;②对编写教材的方言点需作出深入的调查;③要着重讲明该代表点的语音系统,普通话和汉语方言的差别,最突出的表现是在语音方面。④方言教学中的词汇量和句型要和课文相配套,方言课本要反映本方言和方言文化的特点,编者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地安排适当的词汇量和基本句型。作者还对教授方言方面提出了四点需要注意的重点:①加强语音训练是学好全课程的重点;②认读需要以方言拼音方案作为媒介;③对照阅读课文;④结合课文重点讲解组词造句的规则。作者还提出了要培养具有对外汉语方言教学能力的师资。

(4)李建国、边兴昌的《普通话-方言的互动变异与对外汉语教学》中论述了普通话在使用的过程中因与方言接触从而产生“双语”相互作用。此外,方言以其自身独特的力量和方式影响普通话,产生出普通话的地域变体,变体在标准音和可懂度之间,变异度与可懂度呈反比例关系。了解普通话与方言的互动变异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5)刘晓丽、余波在《方言语境下的对外汉语教学》一文中指出方言语境对对外汉语教学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方言语境对留学生的学习和交流造成了干扰,与此同时方言语境又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提供了现实文本,让汉语学习者对地域文化的理解更为直观化、具体化,甚至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方言语境对对外汉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6)程书秋的《地方文化的综合利用与对外汉语教学》指出留学生对地方文化环境适应的程度对他们习得汉语的熟悉程度有很大的影响。为了使留学生更好地习得汉语,在教授普通话和中国主体文化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入些方言知识和地方文化知识。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综合利用地方文化语境树立方言意识和地方文化意识,可以缓解留学生的文化紧张心理,加快留学生适应环境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方言知识和方言文化的总体研究之外,还有关于分地区方言来进行阐述如何教授当地的特色方言词汇及方言文化的研究,指出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方言词汇和地域文化因素的扩展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来说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如下:

(1)以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张艳萍的《云南对外汉语教学的区域特色》中写到云南因其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地区,所以云南地区民族文化氛围浓厚、民族文化特点鲜明、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众多,及云南和多个东南亚国家接壤和毗邻。为了使留学生在课堂后能够和云南人顺利地进行交流,了解云南文化,云南的对外汉语教学也应该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张艳萍在坚持对外汉语教学总体设计一致的前提下突出云南地域特色做了一些尝试,提出了适合云南对外汉语教学实际需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想。

地方文化研究范文第5篇

    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在发展地方经济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地方文献本身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则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一、地方文献的定义

在国家标准中,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它不仅包括现代图书馆中的一切馆藏,也包括档案馆、博物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一切馆藏。这种定义将文献从历史所言的典籍与贤人的概念中加以拓展,扩大到了更广义的范畴,涵盖了知识与信息承传的各种领域。这是随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在赋予文献以新的更加广泛的内涵时,演变出的新的观念,所以作为今天文献的概念,其必然包含四个要求:

1、文献内容,记录知识信息;

2、用于记录信息和知识的符号;

3、用于记录知识和信息的载体;

4、用于记录信息,知识的方式及手段。

从这种意义上讲,只要是承载、记录知识、信息的载体,无论是作为历史的典籍,熟悉掌故的人,或是有历史价值的被视作文物的“镂之金石”,诸如竹简、木犊、刻石、青铜器、甲骨,或有着书画或符号的“书于竹帛”以及各种印刷制品、手稿、图片、甚至文告、传单,票据……亦或记录现代文明的缩微胶片、音像磁带、光盘、机读制品等,均统筹于文献的范畴。文献概念随着发展而扩充,延伸,被赋予新的历史含义与生命力,它用各种载体不仅将尘封于历史的知识和信息承传于今天,也将今大的信息与知识传递于未来,同时也为文献本身的研究、整序以及开发利用带来新的生机、丰富多采的内容和广博的多面性。

地方文献则是文献研究与整序中重要的“传承”部分。顾名思义,地力文献是关于一个地域范畴的文献资源,记录着有关某一地域的知识与信息的一切载体,早在50年代,图书馆界前辈杜定友先生就提出“地方文献是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影片,画片、拓本、表格、传单、票据、文告、手槁、簿籍等等”,在杜先生的定义中,将地方文献分为三部分,即史料;著书立说地方人物;地方出版物。这三部分包括了除涉及有关本地域“有一定历史价值的资料”或“有可以传世行远参考价值的资料”外,还有地方人士的著述,包括文集、专著、论文、文稿、札记、日记等等以及为当地作出贡献之人的林林总总;还包括了当地出版的各种出版物,统统划作为地方文献的范畴。被后人研究定义为“广义”地方文献概念。

相对于此,还有一种所谓“狭义”地方文献的定义,它是以地方文献的内容,而并非以出版形式、著作人或出版地作为地方文献内涵和收集时的界定范围。它要求:

1、文献内容必须是反映本省(区)地域社会发展与现实基本状况的出版物,或其它载体,无论是记述自然科学,还是记述社会科学;无论是记述大区域还是小范畴,或是记述某一行业、系统的基本状态;无论是全方位还是一个侧面,只要是这一地域历史,地理自然资料、生态环境或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政治制度、行政区划、文化传统、民族风情民俗等均列入地方文献;

2、凡是结合本省(区)地方实际所作的有关社会发展、经济状况、战略研究理论与方法等知识信息载体,也列入地方文献范畴;而并不论其载体形式或出版所在地;

3、凡是涉及本地与外地区关系,以及外部地域对本地的反映、评论、报道等,其内容无论涉及本地的自然还是社会科技教育、地理人文环境,只要是有利于认识和了解本地状况的图书、报刊或其它文献资源,包括静态的和动态的资料,均应视作地方文献。

尽管这种狭义的定义,并不把当地出版物划归地方文献的范畴,然而在文献资源的实际收集与整理的运作中,地方版本仍旧是被作为地方文献重要的一部分而加以收藏,因为事实上,我们有理由认为,依据本地出版物的出版状况,仍是可以观照出地域的人文,思想倾向,不能不说是地域状况研究的一个有价值的方面。

二、地方文献的类型

地方文献类型多种多样,其划分尚无统一标准。以笔者之见,以时间区分有历史文献(包括历史典籍文物和革命历史特种文献)、当代文献;以内容区分,有自然科学文献、社会科学文献,更多的则为综合性文献;作为载体,有可作为文物的甲骨、金石、竹简、木牍,帛等,也有印刷品、写本、抄本、刻印材料、书画;有感光制品影片、胶片、缩微感光制品,还有诸如磁带、光盘等电子载体制品等等;从编纂形式上看,有地方志、地方史、党史、谱谍,档案、图书、报刊、地方年鉴,会议论文及资料、地方情况通报、汇编等等形式;从出版方式界定,有公开出版物和内部出版物(或称为灰色文献)。

三、地方文献的特征

1、由于强调其内容是以一个省(区)地域内的自然、社会基本情况为主要内容,所以它从不同侧面集中反映这一地域历史与现实的基本状况,反映这一地域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风貌,经济发展,民族民俗风情等,使得地方文献具有极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2、地方文献的基本内容是这一省(区)地域人民实践生活的真实记录,也是这一地区人民对自身自然生存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的认知及总结。由于这些内容均为以实?,数据、史料为依据,其中的知识、信息、理论、观念、方法、技能均从实践中获得,所以具有极强的实践性。

3、地方文献内容多样,跨学科、跨行业、跨时代,研究对象包罗万象,记录知识信息广博,载体纷繁,出版形式多样,编辑方式各异,层面丰富,致使地方文献具有绚丽多彩的广博性和资料性特点;

4、地方文献从纵向上沿袭于各个时代及其各个时期,从横向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其载体因时代的不同而形式各异。地方文献将动态的历史发展,保存于静态的文献载体之中,传承于后人,其丰富的内容和千姿百态的载体均反映出不同时期、不同时代的社会发展水平,因而具有极强的历史性和时代性特征;

5、地方文献内容丰富而广泛,所包含的地方史料具有时代的连续性和社会不同方面的相关性,地方文献的这种动态性和整体性特征,使地方文献具有特别重要的使用价值。

地方文献这种鲜明的特征,必然为其构架出自身在市场经济中的广阔的利用价值和研究课题。对这种特定内容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利用,正是今天市场经济下,文献开发与利用的现代课题,也是图书文献部门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源服务于社会,创造出丰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而为确立自身社会地位所必须担当的角色的责任。

四、地方文献研究的现代课题

(一)研究开发地方文献的现实意义

1、地方文献是认识地方社情,提高各级领导决策水平的重要信息源

由于地方文献是关于某一地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知识信息集合,所以它与地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社会氛围中,各地区各级领导的政策决定无不受到本地区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民族、民俗民情等因素的制约,同时这也是地区对外开放,吸引投资与合作,促进地方发展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领导者的决策必须建立在认识地方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掌握大量的地情数据信息,对各种信息进行科学分析研究,认识和了解自身所处地域的特点、优势和潜力,才有可能在宏观上因地制宜,把握本地区发展战略,确定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制定出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发展方针、政策、规划、法规,为优化本地社会、经济环境作出切实可行的努力。

2、地方文献是地方科研部门发展地区经济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地方科研部门除担任部分全国性科研任务外,更多的是依据本地区的学科优势和经济发展需要,开展科研工作,在开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科学研究中,特别是关于地方生态状况、气候,地埋环境、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对策性研究方面,地方文献往往是须臾不可缺少的第一手科研依据。

3、地方文献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地方文献涵盖了地方历史与现实状态的各个领域,全心反映出该地区的历史沿革、发展进程,社会和自然资源、人文景观、民族、民俗、民风、民情、地理环境,生态条件等地域特点,地方文献对地方特色所作出的历史性的系统展示,对外界全面立体地认识该地区的特色和优势,进而确定合作建设投资方向,有着决定性的支配作用。

4,地方文献是学习历史经验,继承民族优秀传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编纂地方史志、研究地方历史人物的重要信息来源。每个地区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引以为荣的历史人物和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开发地方文献,不但能够对地区经济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同时可激发人们对故土,对国家的热爱和眷恋之情,以民族的自信自尊自爱自强,在发展地方经济,作出有益的贡献。

5、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是深化图书文献工作职能,提高图书文献情报工作者索质的重要方式。

地方文献的资料性与广博性特征,还表现在其出版发行的无规律性和整理存藏部门的散乱性。除公开出版者外,极大部分的地方文献往往是以内部资料的方式,由相关组织、机构或个人自行整理,在存藏形式上,往往依据整理人的认识水准和物质能力,以内部出版、电子存储,绘制图表、拍摄图片、手抄、传单、书信、书画等形式保存,载体各异,形式多样,追溯年代久远。地方文献具有这种非正式出版物(非卖品)多的特点,使大量地方文献基本上是在本地区相关系统内散发,且多是一次性刊印,不会再版,这不仅突出了地方文献的珍贵性,同时也确定了地方文献的收集难度,图书文献情报部门特别是省级公共图书馆,必须高度重视对不可再现的地方文献资源的及时收集,抢救文献遗产。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只有当地方文献资料形成统一的科学的系统时,地方文献所具有的巨大价值才能够显现出来。显然,图书文献情报部门在实现地方文献社会的和经济的巨大价值中的职能作用,正是在于构架这种统一科学有序的系统,从而实现地方文献从零散到“大于部分之和”的质的飞跃。图书文献工作者应当更新观念,改变在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依靠单一渠道,坐等资料上门的文献资料收集方式,通过细致的规划和主动深入的工作,最大限度地把散在于各出版社,各系统、行业、单位、民间机构乃至个人手中的地方文献收集起来,通过科学的考证、分类、加工整理,使地方文献系统化

综上所述,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是图书文献情报部门一项极具时代特色的重要工作。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整体构架,不仅将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支持和保证作用,同时也为图书文献情报部门形成自身服务特色,改变工作方式和服务手段,锻炼和提高服务人员水平,使图书文献情报部门担负起新时期的社会责任,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地方文献的研究和收集整理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点鲜明的地方文献是社会认知地方情报的重要信息来源,在图书文献借阅中占有较高的比率。有资料表明,地方文献借阅率约占整个文献借阅率的40%-50%,特别是在整个文献阅览率不高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图书馆工作中的采购,分类编目.藏书建设,读者工作、检索提供、自动化技术等诸多环节,直接关系到地方文献收集整理与利用。但由于目前对地方文献的特殊性质普遍缺乏科学的认知,使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开发利用, 在文献技术处理中的许多工作环节上受到不应有的忽视。

依照传统的观念,地方文献的重点是历史文献,而历史文献又多局限于古籍收藏,由于古籍日见减少,收集不易,因而成为重点收集对象。但实际上,当代地方文献的社会存量远比历史文献更为广泛和丰富,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也更加巨大。因此,在图书馆文献收集工作中存在的重历史文献轻当代文献;重文史资料轻自然状况资料和经济资料;重正式出版物轻非正式出版物及非印刷品等等的传统观念,必须要加以更新。

特别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中,对非正式出版物的收集整理,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加强。非正式出版的地方文献来源十分广泛,其中大部分是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行业、学校、科研部门.学术团体编撰,汇总的内部资料、图书和期刊,以及会议论文、文件等。这些文献极为快捷地反映着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动态,且出版周期短,时效强,对政府决策,科研立项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出于不同的因素,这类文献一般出版不定期且印刷数量少,发行范围有限,一次印刷,往往不可再现。由于其散在社会不同地域、单位和个人手中,加之体制、规章等方面的诸多因素,传播面窄,收集难度大,对非正式出版的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加工工作,阵线长、范围广、数量大的矛盾将十分明显,因而仅仅依靠一个单位或部门的单方面努力往往难以奏效,必须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有组织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