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体经济的概念

实体经济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体经济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实体经济的概念

实体经济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低碳经济;低碳旅游;概念体系;三位一体

1 研究背景

继工业化、信息化浪潮之后,世界已经迎来了第四次浪潮,即低碳化浪潮。低碳化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一词也便应运而生。而随着资源环境的日益枯竭与人们低碳意识的不断提高,低碳化也必将是未来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新选择,低碳旅游必将成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低碳旅游是近几年才刚刚“崭露头角”的新名词,尽管已经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但目前业内对其的研究无论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还远远不够,从概念,到结构,再到构建模式的各个方面都十分模糊,亟待完善解决。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1],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国务院总理******在2009年8月12日主持召开了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草案)》,首次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作为各级政府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重要依据,这标志着低碳经济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地位的确立。旅游产业的关联效应和“无烟”特性决定了其既是经济腾飞的重要助推器,又是当前最适合发展低碳经济的领域。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的一种形式,其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进节能环保,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可以看出,国家已经将旅游产业的良性循环摆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战略高度。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方式,目前对其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的解读还众说纷纭,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众多专家学者基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诠释,如“低碳旅游是指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旅游活动,尽可能减少碳足迹与温室气体(CO2)的排放,从而使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与旅游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获得共同提高。”(吴莹,2010)“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仅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黄文胜,2009)“所谓低碳旅游,就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树立低碳意识,将各种旅游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并尽量减少碳排放量的一种新型旅游消费模式。换句话讲,低碳旅游是一种倡导低碳饮食、低碳住宿、低碳旅行、低碳游览、低碳娱乐、低碳购物的旅游消费活动,而贯穿其中并居于核心地位的,是旅游者的低碳意识。”(郑琳琳,林喜庆,2010)“所谓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不难看出,以上概念大多倾向于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重视了旅游产品需求链中的“低碳化”,但忽视了对于旅游产品供给链的说明。相对而言,华东师范大学的蔡萌、汪宇明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于低碳旅游概念界定的突破,将旅游供给系统纳入到了考虑范围。他们认为,“低碳旅游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以减少旅游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低碳旅游装备、低碳旅游吸引物、碳汇旅游体验环境、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为主要实现途径的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低碳旅游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一种响应模式,即在旅游吸引物的构建、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体验环境的培育、旅游消费方式的引导中,运用低碳技术,融人碳汇机理,倡导低碳消费,来实现旅游的低碳化发展目标。”

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主任夏堃堡认为,低碳经济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低碳生产,另一种是低碳消费[10]。该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这在蔡萌、汪宇明的两篇论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8、9]。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都是市场经济下的微观主体行为,低碳经济还应该包括一种宏观主体行为,即国家(各级政府)的低碳决策行为。

以此“三分法”为核心思想,低碳旅游的概念可以界定为:所谓低碳旅游,是指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舆论宣传等多种手段影响旅游宏观主体行为和旅游微观主体行为,不断减少旅游活动各个环节(政府决策过程、旅游企业生产过程、游客消费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实现对旅游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的一种新型旅游发展方式,它包括政府的低碳决策行为、旅游企业的低碳生产行为和旅游者的低碳消费行为。其中,政府低碳决策行为主要依靠政策法规创新和制度创新来实现,低碳生产方式主要通过低碳技术的运用和各种节能管理措施加以实现,低碳消费方式则主要通过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和旅游者生活方式的转变得以实现。

2.2 低碳旅游、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TO)的定义,所谓可持续旅游,是指“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的旅游方式,“它既能为当代人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可持续旅游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旅游发展环境的持续性”、“旅游发展效益的福利性”以及“旅游发展机会的公平性”。从低碳旅游、生态旅游和可持续旅游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看,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作为两种现代旅游发展方式,都属于可持续旅游的范畴,它们都以可持续旅游思想为导向,以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生态旅游着眼于维护旅游生态环境的独立性和持续性,目的在于通过营造良好的旅游生态环境为旅游者及当地居民提供福利,并强调旅游发展机会的公平性。低碳旅游则立足于对旅游发展中碳排放量的控制,其中必然包涵了对维系旅游持续性所应付出的责任;低碳旅游主张通过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降低旅游产业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率”,谋求整个行业甚至全人类的福祉;低碳旅游还强调旅游发展过程中满足所有国家、所有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与碳排放权利,也就包含了对旅游发展机会公平性的关注。[10]简而言之,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两种途径,两者均包含了可持续旅游“持续性”、“福利性”和“公平性”的核心思想。从理论层次上讲,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递进或者继承关系——低碳旅游正是继承了人们对生态旅游的厚望,在充分吸纳了低碳经济的理念后才发展起来的。但低碳旅游从内涵、范围、实现手段三个方面又与生态旅游有着明显的不同[12]。

①从内涵来看,生态旅游建立在“资源有限”、“环境易损”的观点之上,因而其所追求的是一种减少人为干预,保持资源天然性、原真性的“零碳排放量”的旅游发展方式。国际生态旅游协会(TIES)将其定义为:“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由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该定义有两个要点,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区域”中的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因此,生态旅游着眼于旅游的“生态”特性,即“自然旅游”,强调的是较少的开发和干预。而低碳旅游以减少旅游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目的,着眼于低碳环境创设、低碳管理创新和低碳生活方式转变。低碳旅游不排斥开发,相反,它鼓励那些通过制度创新,依托新型能源,运用低碳技术的开发建设。

②从范围来看,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者”通过“生态交通”到“生态旅游资源”目的地的旅游。一种旅游方式必须要突破“生态旅游者”、“生态交通”和“生态旅游资源目的地”三层限制才能称得上是生态旅游。然而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现实世界,对于三者的界定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因而生态旅游的范围是十分模糊的。并且这三种条件缺一不可,也使得真正算作生态旅游的旅游方式并不多,也便缩小了生态旅游的范围。而低碳旅游涉及到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所有有助于减少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的旅游方式都可以被称作低碳旅游。因此,低碳旅游的鉴定指标清晰,并且其范围要明显广于生态旅游的范围。

③从实现手段来看,生态旅游侧重的是“维持”、“保护”,通过对“有限资源”的“有限开发”,制造“有限废弃物”来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旅游是一种较为“被动”的“适应”自然环境的旅游发展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排斥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而低碳旅游则主要依靠政府的低碳环境创设、旅游企业的低碳管理创新和旅游者的低碳生活方式转变来实现,这些方法与手段包含着一种“主动出击”、“积极改造”的意味,当然这种“出击”与“改造”也是建立在不损害自然承载力的既定条件之上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低碳旅游比生态旅游更具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而生态旅游则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它实际上是一种理念,表达人类对旅游发展的一种价值取向的追求,而两者同样以旅游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于是便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的金字塔式现代旅游发展方式模型(见图1)。其中,可持续旅游既是生态旅游所追求的,又是低碳旅游欲求达到的目标,位于金字塔顶端的目标方向层;生态旅游多数情况下则作为一种追求可持续旅游的抽象理念,位于金字塔中部的理念指导层;低碳旅游是对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发展理念的一种行动响应,是将可持续旅游和生态旅游理念转化为一种实实在在可供操作的旅游发展行为方式,其位于金字塔底部的基础响应层。

3 结论

在当代,低碳旅游作为一种低碳经济,引领着旅游产业发展的潮流。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的研究报告预测,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未来10-15年内将达到顶峰,而后逐渐减少,直至本世纪中叶将下降到2000年一半的水平[10]。因此,可以预见,低碳经济至少在未来10-15年中都将是一个热门话题,而低碳旅游方式也将成为全球旅游产业发展的主流。

[1]马驰,丁俊慧.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2009,(7):17-19.

庄贵阳.气候变化挑战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J].国际经济评论,2007,(5):50-52.

苟春,马元祝.推进低碳旅游科学发展[J].科技创新与品牌,2010,(7):21.

吴莹.倡导推行低碳旅游——旅行社发展的新契机[J].管理与财富,2010(3):100-101.

黄文胜.巴马旅游实施低碳旅游模式研究[J].今日财富,2009,(10):104-105.

郑琳琳,林喜庆.试论“低碳旅游”模式的构建——气候变化条件下旅游业的应对[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40-43.

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2009,(13):154-155.

蔡萌,汪宇明.低碳经济、低碳旅游与旅游发展新方式[J].中国城市研究,2009,(12):40-46.

实体经济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 信息态 投资

一、“虚拟经济”研究综述

马克思最早提出了“虚拟资本”这一概念。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生息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据等。虚拟资本本身并不具有价值,这是它和实际资本的不同之处,但是它却可以通过循环运动产生利润(某种形式的剩余价值),这是它与实际资本的共同之处。

国内学者在深入研究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虚拟经济”这一概念。目前,比较权威的概念是成思危(1999)与刘骏民(2003)对“虚拟经济”所作的界定。成思危教授认为:“所谓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并指出,虚拟经济系统具有“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性、寄生性、周期性”特征。刘骏民教授认为虚拟经济的定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虚拟经济是指“虚拟经济是以资本化定价行为为基础的价格系统,其运行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内在的波动性”;广义的虚拟经济是指“虚拟经济是观念支撑的价格体系,而不是成本和技术支撑的价格体系”。此外,高德步(2002)深入研究了马克思的虚拟资本,并论述了虚拟经济的起源;刘晓欣(2005)试图说明虚拟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势态。本文将在上述概念的基础上,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进行分析。

二、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物质基础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人满足了生理物质需求后,会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旧的需求被满足,新的需求便会产生。正是人类这种“永不知足”为经济提供了运行、发展、进化的动力。工业革命与技术创新使人类掌握了更多的自然力,使物质生产力提高,物质产出速度与日俱增,解放了更多的劳动者,使人有时间去追求更高级的精神追求。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虚拟经济依赖实体经济而存在,某种程度上虚拟经济具有寄生性(成思危,2001)。在经济全球化的平坦的世界中,国际分工、国际资本流动、跨国公司使得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生国际化转移的趋势。正确认识这一点,是保证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进一步加大力度发展虚拟经济的理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国际新经济格局中占有有利地位。

三、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反作用

(一)货币的虚拟性与支配性

货币是衡量价值的外在尺度,是一种虚拟资产。在信用体系下,广义货币的虚拟性进一步提升。而货币的统一度量衡作用,代表着一种支配的力量。支配经济行为的信息是以货币作为计量基础的,如果将货币抽象化、物质化,货币是经济运行的能量;如果将经济系统比作人体,货币就是血液。虚拟经济中产生的债券、股票将分散的部门通过债权债务关系与产权投资关系联系起来,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经济系统。而虚拟经济以其信息优势支配系统资源的配置,提高了系统配置资源的效率;并以其自身的发展,依靠货币统一度量衡的条件参与蛋糕的分配。

(二)虚拟经济的双刃剑影响

消费信贷是以永久收入假说为前提由金融部门提供的虚拟金融产品。某家庭以贷款方式购买房产,房价为p,支付首付款p*r,向银行贷款p*(1-r),如果没有虚拟金融产品,此项交易不能成立,家庭部门的物质需求便不能得到满足,投资的乘数效应与实体经济的就业便不能产生。因此,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投资与规模具有促进作用。如若房产此后升值,房价由p上涨为ph,则家庭财富增长ph-p,这将对消费增长产生刺激作用,家庭消费增长(ph-p)*k1,其中k1为消费倾向比率。对贷款银行而言,贷款会随着标的抵押房产的升值而变成更优质的资产,推动银行继续开发衍生金融产品。若市场反转,房产价格下降,由p下降为pl,家庭财富减少p-pl,由于债务的契约性质,损失p-pl由家庭承担。此时,将对家庭消费产生负面影响,家庭消费因此而减少(p-pl)*k2。根据前景理论,人们在面对收益与损失的时候是非对称的,因此k2>k1,即资产价格下降时人们减少消费的程度将大于价格上涨时人们增加消费的程度。抵押品价值的下降导致银行资产负债表遭受损失,银行部门金融资产质量降低。资产升值带来的繁荣可以无限膨胀,资产减值却存在临界值,超出临界值,会导致家庭、甚至银行破产,即家庭房产价值低于家庭负债,导致违约产生。若经济虚拟度过高,金融衍生品开发过度,由信贷支撑的经济系统甚至发生挤兑与金融恐慌,爆发金融危机。因此,虚拟经济投资和消费具有双刃剑作用。

(三)虚拟经济的防火墙功能

纸币与信用货币自身就是虚拟经济的产物。彼德・德鲁克就提出了符号经济的概念,用以描述虚拟经济。为了刺激经济,中央政府大量发行纸币,利用金融系统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创造信用货币,可是近40年来,并未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而这要归功于虚拟经济系统。虚拟经济促进了交易的便利性,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为实体经济提供了防火墙的保障。当中央政府向经济系统注入大量货币时,货币并没有在短时间内全部流入实体经济领域,而是被虚拟经济系统吸纳,从而避免了灾难性的通货膨胀。然后虚拟经济系统将流动性按照高效的配置路径进行资源配置。虚拟经济的防火墙功能并不仅限于此,在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中,本国实体经济容易暴露在国际金融风险下。例如国际热钱的投机性冲击,国际炒家的货币攻击。此时虚拟经济系统的外汇市场、股票市场会首当其冲,率先实施防御系统,以避免实体经济遭受重创。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央政府实施恰当的调控政策以时间余地。

四、结论

虚拟经济不是毒瘤,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任何虚拟经济脱离了实体经济都无法持久。虚拟经济具有双刃剑影响,全盘否定虚拟经济或任凭其自由化发展都是片面的。发展虚拟经济的同时,政府应加强对虚拟经济监管。

参考文献

[1]成思危.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J].管理科学学报,1999,(2):34-37.

[2]刘俊民.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及其命题[J].南开学报,2003,(2):34-40.

[3]伍超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J].财经研究,2004,(8):95-106.

实体经济的概念范文第3篇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正确认识金融的双重属性。金融不仅仅是一个产业的概念,它还广泛渗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这是因为金融具有双重属性:一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根本属性。金融脱胎于实体经济,依靠为实体经济服务而发展,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中壮大。二是作为虚拟经济自我循环的衍生属性。金融从出现伊始就存在脱离实体经济的强烈冲动,倾向于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回报。马克思曾经对资本的逐利性、贪婪性做了详细描述,深刻揭示了资本主导下西方国家经济的致命问题与悲观前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给西方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已证明了这一点。只有使金融回归根本属性,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才能有效遏制金融自我循环、自我膨胀的泡沫化倾向,才能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第二,要处理好经营活动与投资活动的关系。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并非意味着要把虚拟经济一棒打死。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随着国民财富的逐渐增长,必然要有一部分财富从经营活动中剥离出来,以金融资产的形式进行配置和管理。对于一个健康发展的经济体而言,投资活动和经营活动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大核心动力。要看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推动我国经济实现持续较快增长的主要是经营活动,而作为“另一种核心动力”的投资活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这固然有当时我国金融资产还不够壮大有关,但也和对投资活动、对金融业重要性的认识需要在实践中深化有关。不管是过去单纯的“银行”概念,还是后来的“银证信保”概念,对金融业的认识都是着眼于首先“管好”而不是首先“用好”,强调“管住”而不是“用活”。因此,要处理好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关系,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投资活动的健康发展,着力增强“另一种核心动力”;另一方面要坚持立足实体经济,通过投资活动为经营活动提供多元化、灵活性、源源不断的金融资源支持。

实体经济的概念范文第4篇

要准确地揭示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内涵,必须认真区分与其相关联的农业经营规模、农业规模经济、农业规模经营三个基本概念:

1.农业经营规模。规模,一般是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生产要素,在一定的经济实体(企业或其它生产经营单位)内的聚集程度。任何社会生产,尤其是社会化的大生产,都是由经济实体在聚集了一定的生产要素(即构成一定的经营规模)的条件下进行的。当然,这里所说的规模,不仅仅指经济实体所聚集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综合,而且还包括经济实体聚集的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及其形成的生产劳动能力。

农业经营规模是指农业经济实体(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农户等)聚集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总和及其优化配置所形成的生产能力。当然,农业经营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关键是要寻求经营规模的适度值,而适度值的确定则要看在一定的自然、经济、技术条件下,一个农业经济实体的经营规模能否取得最佳规模效益,也就是能否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2.农业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概念源自西方经济学,它的一般含义是指经营规模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即较大规模的经营能够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或者可以增加总收益(指总利润、总收入等),或者可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提高利润率。在现实中,我们理解和使用规模经济这个概念,必须密切联系农业发展的具体实际,科学把握规模经济理论对规模经济所下的严格定义:第一,规模经济是指纯粹规模扩大(即生产要素同比例扩大)而引起的经济效益提高,同时又是与生产要素配置比例变动会引起报酬递减的变化相对应的。它要求我们在使用规模经济概念时,一定要区分纯粹规模变动和生产要素配置比例变动对农业经济效益产生的不同影响,否则,如果只看重纯粹规模变动这个假设,就会使规模经济的研究失去实际意义。第二,规模经济是指规模报酬递增现象,即经济效益的提高幅度必须大于经营规模的扩大幅度。在发展农业规模经济的实践中,我们不能忽视这种幅度的比较,也不能简单认为“只要规模扩大提高了效益”就是规模经济,而应该重视经济效益提高的幅度是大于、等于还是小于经营规模扩大的幅度。第三,规模经济理论认为,经营规模扩大可以产生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两种现象:经营规模扩大,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就是规模经济;反之,则是规模不经济。在现实实践中,我们不能把农业规模经济理解为“规模越大必然越经济”,“农业规模经济是经营规模扩大的唯一的、必然的趋势”,而应该防止农业经营规模扩大过程中的规模不经济现象的发生。

3.农业规模经营。农业规模经营与农业经营规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农业规模经营是在我国农村80年代中期以后,在一些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比较快的地区,由于经营规模太小和生产手段落后,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不断降低,农民务农种粮的兴趣下降,农业生产出现了停滞徘徊局面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形式。这种经营形式的特征不是表现在生产关系方面,而是表现在生产力方面,它体现为合理的规模特征。因此,农业规模经营就是指使农业经济实体的经营规模实现规模经济的一种经营形式。它将使农业经济实体的经营规模与其内部各类生产要素和外部环境相互协调,从而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可见,农业规模经营与农业经营规模、农业规模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农业经营规模与农业规模经营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对农业经营活动的规模特征的直观反映,而后者是对具有合理的规模特征的农业经营活动的界定;农业规模经济与农业规模经营的区别在于,前者侧重于表现经营规模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合理关系,而后者侧重于表现为达到这种合理关系而进行的经营活动本身。它们三者之间的联系表现为,农业规模经济是农业规模经营所要实现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又必须以农业经营规模的变动作为主要手段。

4.农业规模化经营。通过以上三个基本概念的区别和界定,我们就可以给农业规模化经营下定义了。规模是一个名词,在它的后面加上“化”以后,就使得规模成为一个动态过程。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虽然存在像那样大的农业经营规模,但却没有形成“规模化”,“规模化”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才能够产生。农业规模化经营就是指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以追求最佳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为中心,在改变细碎、分散的极小农业经营规模的前提下,使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不同农业经济实体之间实现合理集中和优化配置,逐步建立起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农业内部与外部规模经营组织形式,最终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规模效益。

实体经济的概念范文第5篇

摘要: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作用体现在正反两个方面。一方面,虚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本集中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虚拟经济的过度投机会扭曲消费行为,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安全。因此,研究二者的关系,积极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正向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浅谈 虚拟 经济 实体 作用

实体经济与在其基础上产生的虚拟经济是现实经济中并行的两个经济体系,它们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自由化以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作用体现在正反两个方面。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其本身还存在诸多不健全和不稳定的因素。因此,研究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反作用,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积极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正面积极作用

1.有利于促进资本集中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体现和发挥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是由于虚拟资本的高度流动性,尤其在现代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环境背景下,虚拟经济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和方便快捷的交易支付。虚拟资本的流动引导社会资本由效益较低的企业、行业和地区流向效益较高的企业、行业和地区,进而带动社会资源按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持续的重组和再分配。从宏观上看,虚拟经济优化了经济结构和促进了经济增长。

2.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有助于扩大内需和增加就业机会。虚拟经济通过其财富效应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拉动实体经济增长。例如,股市上涨造成的财富效应能够有效地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企业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同时,对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应增加,从而带动就业增加。此外,虚拟经济的扩张,需要大量的金融等专业人才补给,促进了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的振兴将进一步刺激内需,吸纳一大批城市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3.有助于实体经济分散和重新配置风险,降低交易成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和风险投资市场是虚拟资本为风险配置发展起来的风险配置载体。它可以为大量的投资者分散风险,也可以提供具有各种不同风险等级的虚拟资本,把它们分配给对风险持不同偏好和不同感受程度的投资者。[1]

4.有助于解决实体经济信息不明晰的问题,提高资本运营能力。虚拟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可以通过信息披露和金融创新,来处理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问题。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投资业绩的优劣,可以通过资产价格的信息功能来判断。虚拟资本的高速流动,加快了货币周转、转移和结算的速度,同时也提高了实体经济部门内部的资本运营能力。[2]

5.有助于深化国企改革,推动企业制度创新。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资本市场支持着现代股份公司的创建和日常运转。此外,虚拟经济的发展还是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源泉。股份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主要形式,它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股权的分割、设置和交易,而这些都是现代虚拟经济运行的重要范畴。

二、反面消极作用

过度投机危害实体经济。在金融活动中,投机和投资都直接表现为金融工具的买卖行为。投机活动是一种必然的市场行为,随处可见,然而一旦过度投机,势必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

1.扭曲资源配置,挤占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

2.导致国民收入再分配不合理,拉大贫富差距。

3.过度投机必然会滋生经济泡沫。虚拟经济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脱离实体经济独立发展,自行扩张,一旦其规模和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实体经济,就会使经济泡沫的成分不断增加。

扭曲消费行为,恶化国际收支状况。当人们看到所持有的虚拟资产价格高涨,预期未来收入将大大增加,就会增加现期消费,若消费过度增加容易导致进口大幅增加,加之企业借贷成本居高不下,劳动力成本加大,会削弱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进口大量增加的同时出口会受到抑制,这将导致该国经常项目的贸易失衡,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

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可能会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秩序。虚拟资本发行过量、流通频繁,加上杠杆的放大作用导致银行信贷呆账坏账激增,使银行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大大高于其实际价值而产生金融泡沫,进而会扭曲正常的信用关系,有可能引发债务危机。

由于自身的不稳定性和高流动性,虚拟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会严重威胁世界经济安全,阻碍各国的经济增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由于一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像对冲基金这种虚拟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张可将外部的金融风险和危机传导到一个国家的内部,引发该国的金融危机,并将危机传播至其他国家。

三、反作用的机制分析

投资效应。

1.托宾q值的变动。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在1969年提出了所谓的q值的概念,这个值是企业的市场价值(Market Value)与其重置成本(Replacement Cost)之比,它反映了股票价格与投资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企业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是不相等的,因此q值一般不等于1。

2.资产负债表效应,即通过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影响信贷水平。它指的是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动会影响到企业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从而对投资产生影响。

3.虚拟经济对消费的作用。财富效应,也被称为消费效应,指有价证券等资产价格的波动,导致资产持有者财富的变化,进而导致其消费的变化。最早提出此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庇古,他指出货币余额的变动会使消费者的支出引起变动,财富是消费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然而,对于财富效应应该重新思考和认识。因此,财富效应究竟有多大作用或其产生的条件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4.股权变动效应。股权变动效应的作用途径是投票机制。人们在股票市场上“用脚投票”,投资者认为某公司的股票有上涨的潜力,预期能够获益,便买进并持有该股票,反之就卖出。通过这种方式,投资者的买卖交易行为就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这是因为投资者的行为反映了社会公众对该公司的经营业绩的评价,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较多地体现在其发行的股票走势上,进而反馈到该公司的经营活动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