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策略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策略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策略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小说教学;情境教学

近年来,伴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得到巨大突破,情境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小说体裁具有篇幅长、人物多、情节复杂、涉及知识面广等特点,因此,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在小说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巧妙地导入、设计及创造带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形象的情境,引导学生走进小说中的世界,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深入体味小说世界中的人物形象及叙事语言,加深对教材的了解和掌握,进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现结合教学经验,就如何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进行粗浅探讨,以期实现高中语文小说教学质的飞跃。

一、巧设问题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探究乐趣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思维所产生出来的火花皆来源于问题,问题性是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在高中小说教学中,通过巧妙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形成强烈的探究欲望,进而让学生进入思维的主动状态,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如此,既有效克服了传统小说教学中学生被动回答问题的缺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又能加深对小说所表达的情感的深度理解。在实践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以人教版必修五《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可结合小说题目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之初,可先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当第一眼看到这篇文章题目时,你们想到了什么?”引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别里科夫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别里科夫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人?”“别里科夫在我们的生活中代表着哪一类人”……学生一连串的问题犹如火焰,课堂氛围变得异常活跃,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被激发起来。但必须注意的是,学生的提问虽然都值得肯定,但由于问题太多,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对所有问题都进行解答,加之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虽然角度不一但都属于同一种,因此教师还应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分类筛选,再结合小说的情节、社会环境及人物形象等,挑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别里科夫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我、华连卡姐弟和其他人是怎么看待别里科夫的?”“为什么别里科夫会成为这样一个令人厌恶的人?”“‘不怀好意的家伙’画的漫画为什么对别里科夫造成这么严重的影响”……如此,通过一个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一步步引发学生的探究乐趣,让学生围绕问题再次深入文本,如此,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能将对本课的学习研究引向深处,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又如,还可以围绕小说的环境描写创设问题情境,进而让学生通过小说中环境氛围的描写深入体悟人物内心活动,掌握人物形象。以人教版必修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小说除了紧扣题目侧重描写“风雪”环境以外,还多处描写了“火”,教学中教师可紧紧抓住这一特殊之处,设置如下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作品中多次提到火,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找出关于火的描写,想想它渲染了怎样的氛围,烘托了人物怎样的情感,是怎样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学生经过阅读很快找出答案,如“将火盆借给林冲生起焰火”“将火炭盖了”“火种被雪水浸灭了”“只见草料场里火起”“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学生通过深入阅读和思考,很快理解到作品中“火”的不寻常之处:由星星之火到熊熊火光,就像林冲心头的怒火,越烧越旺,小说情节和矛盾冲突也随着火势的蔓延逐步推进和激化,最后,林冲于冲天火光中手刃仇敌痛快复仇,也让故事在这漫天风雪的熊熊火光中达到。正是因为有了这漫天风雪中的“火”的烘托,完美地展现了林冲从一个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的囚徒到敢做敢为、顶天立地的真情英雄的形象转变,学生在赞美林冲的高大形象的同时,也深深感悟到了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无奈与悲凉,而这也正是小说的主旨所在。

二、角色扮演创设情境,提升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小说较之其他文学体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通过塑造并刻画一些有血有肉的、独具个性特色而又有一定社会普遍意义的人物,达到反映社会现实的目的。因此,在小说教学中,教师的一大任务就是分析人物形象。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都是直接进行,然后再结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去透析小说创作背景和创作环境,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一般。采用情境教学,引导学生针对小说中的各色人物形象进行角色互换体验,能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更直接地、设身处地地感悟到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等情感波动,从而自然而然地理解人物本身的思想感情以及小说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当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应尽量选择一些剧冲突比较集中的作品,如人教版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以及必修四《雷雨》《边城》等,现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进行具体阐述。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分成编写小组、剧务小组、导演小组、演员小组、观众小组等,每个小组各司其职,由演员小组在导演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对剧本的理解,通过语言、动作、神态、表情对当时所发生的事件情境进行还原,通过直观的表演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活动及其思想性格。如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此处,学生通过将自己置身于故事情节之中,就能很容易理解,虽然贾府几个女儿们的才情学识都很高,但偏偏贾母却说出如此不屑一顾的话语,是因为她作为封建大家庭的家长的地位所然,封建社会女子地位低下,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也因此自然也就很容易理解黛玉再接下来回到宝玉“妹妹可曾读书”的问话时,为何不正面回答而是迎合贾母的意思说自己“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既锻炼了听说读等能力,又能更深入地体味到人物当时内心的思想和情感,在人物独具个性的语言特色中领会作品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其他小组的学生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表演,但通过负责编写剧本、筹备道具、专研角色特点并安排演员排练以及发表观感等,同样深入地参与到活动中,既很好地营造了一个愉悦轻松的学习气氛,强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又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加深他们对小说人物性格特征和剧情冲突的透彻理解,这同时还能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到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效果是以往直接阅读文本进行人物形象分析的传统教学模式所难以达到的。

三、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小说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在结合小说内容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体验、生活情境等增强体验感,才能加深对小说表达寓意的理解能力。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些小说作品其所处的年代较为久远,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脱离较远,不利于学生对作者的生活经历和作品中心思想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尽可能地寻求小说与生活之间的契合点,将小说中所描写的生活与现实中学生的己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沟通链接,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三《祝福》时,针对祥林嫂失去孩子这一故事情节,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如下情境想象:为何小说中像祥林嫂这般勤快的女人会遭到周边人的冷遇呢?若你在生活中遇到一位失去孩子的母亲你会怎么做?你周围的人又会对失去孩子的母亲表现出什么态度?若是祥林嫂穿越到现代社会她是否还会遇到那样的遭遇?通过以上生活化的情境创设,学生能够深刻地体悟到当时的社会与当今社会的巨大区别,从而自然而然地理解小说的主旨所在:在旧社会封建礼教的黑暗本质下,像祥林嫂这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生活命运注定是悲惨的,祥林嫂也注定了是一个悲剧。由此,将小说主旨从表层剖析到了本质层面,加深了学生对纲常礼教的吃人本质以及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的认识和理解。此外,当前多媒体课件已经深入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声图并茂的特点加深学生对小说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作品的环境,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三《老人与海》时,我们广西的大部分对于“海”的“惊涛骇浪”“广阔无垠”的认知是比较缺乏的,因此若只是单纯地通过文字阅读或者教师描述,学生都很难和桑迪亚哥产生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但若通过多媒体展示大海的波澜壮阔,很容易就能给予学生视觉上的强烈冲击,身临其境地感知到桑迪亚哥出海的艰辛。接着,教师可陆续向学生展示如下图片:老人孤身一人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中捕捞、大马林鱼骨架、老人接二连三地与鲨鱼殊死搏斗……然后结合鲨鱼的数量变化、工具的残损情况、搏斗结局的变化等,顺势向学生推出设问:在自身的优势越来越弱,对手越来越强悍的情境下,假如你是桑地亚哥,你会做怎样的选择来摆脱这个困境;在学习生活中,当你遇到困难时,你能不能有桑迪亚哥一样积极面对的勇气……通过让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最后,再进一步挖掘小说中关于“人的寓言”的现实意义:“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永远不能被打败!”

总之,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全新而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对于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在实践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式方法还很多,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积极加强对该教学模式的思考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小说、会读小说,全面提升高中小说阅读教学质量。

作者:苏丽娇 单位:广西河池市都安县瑶族中学

参考文献:

[1]缪海燕.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情境教学[J].新课程导学,2014,(09):38.

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策略研究范文第2篇

排座次琐谈

《教育实践与研究》“新课程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征文启事

“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

美国“名著运动”探略

关于《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标准》制定原则和策略的调研

核科学知识普及的新机遇——以新闻为线索开发核安全校本课程的思考

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着力点的探讨

对农村初中生完成作业情况的思考与对策

从朗读的定义说起——异议“有感情地朗读”

浅议古典诗文的教学方法

课前预习——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作文教学要注意开阔学生的视野

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游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初中英语自主阅读教学探究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的有效性

精心雕琢命题方式切实考查数学能力——2011年特色中考数学试题的分类赏析

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初探

着力打造高中教育的“航母”——武安市第一中学

话说“爱弥儿”及其创造者卢梭

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的误区及其对策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正确认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教育的均衡发展

活动——课堂教学的灵魂——活动教学初探

教艺迁移策略

英语教师营造和谐课堂应具备的素养

略谈语文课堂上的有效训练

初中语文六环节教学法探讨

以语文教学帮助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建构

本刊关于作者投稿及稿件处理的重要启事

论高中小说类别及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以200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

中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渲染铺设魅力语文——“导入”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让朗诵辉映你的语文课堂

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初探

英语词汇趣味记忆法浅议

初中英语作业设计改进策略

巧解地理名词整合文综知识

《教育实践与研究》公开发行十周年贺词

你们是我开出的花儿——献给我的学生

赏识激励是洒向学生心灵爱的阳光——浅谈赏识激励教学策略的运用

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隐性因素探析

论学生消极自卑心理及其矫正策略

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自读能力

河北省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农村初中教育阶段应多安排户外活动

全员参与点面结合注重过程——中学教科研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及其对策

做好化学实验提高四种能力

“依法治班”——班级管理的必然趋势

浅谈班主任的“严”与“爱”

教育欠发达地区学校存在的几类问题

浅议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教会初三学生学会学习

中考英语书面表达常见错误分析

把情商教育融入语文课堂

“学生办报”式作文教学的尝试

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策略研究范文第3篇

本学期,我们高二语文备课组依旧是19位成员,老中青结合,有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有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的中青年教师,这为备课组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先决条件,故本学期本备课组的教学进度统一、教学工作顺利,现将本期所做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立足教材,狠抓常规,突破课堂,寻求教学的高效

据此,落实了以下工作:

1.狠抓常规:(1)学生方面: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堂笔记、作业完成、课外积累以及课外练笔等一系列环节都制定了相应的要求及落实措施;(2)教师方面:预习的设计、教案设计、作业设计、作业批改以及听课学习等方面,都按教导处及教处要求认真落实。

此外,加强了集体备课的力度,形成备课组教学自控机制。

(1)每周四集体备课固定时间,定人定课交流备课设想。

(2)组内经常轮流听课、评课,做到目标明确,研讨有效。

(3)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效地整合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

2.突破课堂:(1)精心设计、科学实施高二下学期的语文教学任务,结合短篇小说教材,在四月份有效迅速提前开展了一轮复习,为高三提前铺路。(2)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继续发扬学校提出的全人教育。

二、夯实基础,以“阅读”和“写作”教学为抓手,带动其它方面的教学工作。

1.夯实基础,配合本学期的先秦诸子和经典文化研读两本教材,强化古诗文和文言知识的积累。丰富学生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具有进一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为高三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看,对学生的要求已由一般的阅读理解上升到品味鉴赏。写作上着重培养写作议论文的能力和初步的文学创作能力,大家在落实常规的同时,积极在教学研究上进行探讨,设法增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再以写促读,以读促写,从阅读与写作两大块来改进学生语文学习的状况。以求学生在进入高三前,建立一定的读写基础,具备一定的读写能力。就阅读与写作的知识与策略而言,具体的教学方案如:

每周的时评热点编写成文作为学生写作材料的储备。两周一次的随笔有主题,有重点,有批改。每节课的课前演讲内容丰富多样。定期进行“学习写作”策略教学的讨论,围绕具体的作文篇目,大家共同商榷怎样的写作思维教学最为有效。

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策略研究范文第4篇

一、精心选择教法,激活学习兴趣

1.巧置悬念,以疑激趣。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味,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原因,那么课堂教学定会活起来。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群英会蒋干中记》时,预习之后,设置悬念,是蒋干中记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产生争论,不是蒋干,还会是谁呢?进入课文,学生分析后便得出答案,并能理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即情节了,进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2.创设情境,以境致趣。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激趣的目的。具体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笔者曾执教市级赛课《荷花淀》,利用多媒体展示出美丽的荷花,美丽的荷花淀。并以之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因美而产生学习兴趣,因美而震撼心灵:荷花的美就是家乡的美,就是祖国的美。丈夫们有如此美丽的祖国,有如此美丽的家乡,而如此美丽的家乡却正在遭受日本侵略鬼子的蹂躏,为了美丽的家乡,为了美丽的祖国,荷花淀的普通人民甚至女人逐渐成长为坚强的抗战游击队员。进而学生便不难理解荷花淀人如荷花一样的美好品质了。他们善良纯朴,他们热爱生活,他们向往和平……也理解了反侵略、保家卫国的小说的重大主题,以及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的艺术描绘。

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教师精美的语言,借助美术手段等多种方法达成。

3.利用朗读,以读促趣。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以《荷花淀》课堂教学为例,在品味“夫妻话别”段中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男同学读水生的语言,女同学读水生嫂的话,教师旁白。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人物性格演泽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其中,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理解加深了,学生兴趣味浓了……

当然,读的方式很多,还可以有诵读,表演读等等。

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激活课程资源,让学生爱学

1.用活教材资源,使学生在“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中驰骋。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既注重语文运用,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在理解“胡同建筑”方正,网络,四和院的特点之后,才能体会到北京市民胡同文化“封闭”,“忍”的精义。正是有了“胡同文化”的这一内涵,才能体会作者对于传统的“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品出“再见吧,北京胡同”所蕴涵着的汪曾祺特有的感情。学生习得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当地的建筑,生活习惯等等所包孕的传统文化内涵,给学生提供研究的课题:茶馆文化、饮食文化、农家乐文化……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举办学生喜爱了的语文课堂活动诸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2.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使学生在不断思维中轻松地提高语文素养。用活教材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学《促织》分析到文章结尾时,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我认为文章结局太圆满,削弱了鞭策的力度,是个败笔,应该删去。”问题一出,课堂热闹了,我将同学分组讨论,几分钟后,一个或稚嫩或成熟的闪烁着思维火花的看法登场了。有人认为“魂化促织”,尔后“裘马过世家”是不可能的,是用荒唐写社会黑暗。但马上有人站起来反对这个结局有因果报应的思想,是宿命论的体现。又有人认为,作者只是心有美好的愿望而已。给小人物一个美好结局何尝不可,任何中国古典文学总是喜剧多过悲剧,即便是悲剧,也往往是悲极转喜,如《窦娥冤》尚可昭雪,《梁祝》不也化蝶双双飞了吗?一个同学补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人生存的空间,只好把愿望寄托于虚幻的东西上。”“是啊,貌似喜剧的结局,难道不是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时代悲剧吗?”……

三、借助对联激活语文课

中国的诗文多,对联也同样不少。我们语文教师,要做对联搜集、整理,甚至撰写的有心人。说句实在话,当年喜欢语文,不就是因为喜欢对联么。今天,自己教了语文,那岂能冷落了它!鲁迅先生的《祝福》,写到鲁四老爷书房一对联时,只上联在:“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下联脱落松松地卷了置于桌上。下联到底是什么?此时,就可以大大地激趣学生:拿起你们的笔,据作者刻画的鲁四老爷其人,拟对之。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屏气凝思。稍后有对:“诗书饱读性格稳重”;有对:“礼教固守厌弃寡妇”……虽然同学们对得千奇百怪,甚至驴头马嘴,但是课堂气氛是不言而喻的。最后明示下联:“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作者何以故意让其脱落?这与下联的内容有关吗?,鲁四老爷“品节详明”吗?有“品节”吗?“德性坚定”吗?有“德性”吗?鲁四老爷配谈这些吗?这一连珠爆式的扔给学生,果真“炸”醒了

他们,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个人物和作者刻画这个人物的良苦用心。

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策略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程实践教育学;本体教学内容;师生关系;三维同构

当代语文课堂师生关系由原来把师生关系偏重“教”向师生关系偏重于“学”进行了转化,但它仍是一种简单化的思维表现,它仍然割裂了教与学与本体教学内容之间的融合关系。如学生主体说:“非指示性教学”“生本观”等;双主体说:“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导读、导学说”,“学长式教学”等;主体融合说:“师生相互主体渐变关系说”,注重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转化”,注重教学中学生学的“过程”等说法。这些说法因忽略了对课程本体教学内容的充分关注,尽管不再过分强调“教”(而)转化为立足于“学”的教育目的,但仍使师生关系存在形式上的二元对立和冲突,仍无法解决语文课程教育实施实践的根本问题。语文课程“实践教育学”“教学内容与师生教与学”的三维同构是指通过“实践教育学”课堂实践本身构建课程本体教学内容与师生之间的三维融合关系:语文课程本体教学内容、“教”和“学”的三维统一和共鸣。这种课堂“师生关系”定位就不再局限于教师和学生课堂上的显性表现,就不再仅仅是肉眼形式上的“教”或者“学”的“基本事实”的归纳,它深刻体现了对“语文课程本体‘教学内容’、‘教’和‘学’”之间隐含的、深层次关系的洞察。”它探求实现的是语文课程本体‘教学内容’与师生知识、思维、思想的同构,深层建构教育主体对教育资源的理解,使本体教学内容的知识功能和教育功能得以最大化发挥。

一、依据教材编制特征构建整本教材课程本体

“教学内容”和“教”与“学”之间逻辑一致的三维同构语文课程“实践教育学”建构立足于课程本体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教育目的的,运用语文学习方式、方法和手段进行真实语文学习过程的实践体系。“实践教育学”的教育目的从偏重于教授教材语言语法知识、语句语篇知识、思想情感内容的“教教材”,转变为指向于教材的“语言学习运用、语文知识建构、思维智能培养、思想美学文化培育”等价值实现的“用教材教”,这与即将颁布的课标陈说的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关键内容也是相符的。可以说,“实践教育学”是语文课程本体“教学内容”,通过课堂“实践教育”自身走向课堂教学形态的过程,是通过实现杜威所说的教材“心理学化”来确定课程本体“教学内容”,进而实现本体“教学内容”和“教”与“学”之间逻辑一致的同构:教材使用要从静态运用走向课堂实践进程的理解运用,把教学内容通过学习实践本身的内部本质性质在课堂上外在表现出来,学科素养的培育形成也置身于真实的实践性活动和学习行为的思考建构之下。以“阅读实践教育学”为例,“文选式教科书”是当前课程阅读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和凭借,其一般是从能力、知识或人文主题三个方面来设计单元和组织整本教材体系的。“阅读实践教育学”实现整本教材的“心理学化”,要求根据整本教科书的逻辑整体性对整本教科书进行规划,要注意单元之间、课文之间阅读目标的一致和阅读过程的相承。对于不同编制特征的教材,阅读课堂构思时要整体思考从哪篇文章切入?文章从哪一点切入?单元之间以及文章之间纵向组成什么样的线和序?横向又交织成什么样的点和面?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人文专题”组织单元,它非常有益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但也带来了轻视知识、轻视理性的倾向。针对苏教版教材特征,在尊重教材编排体系的情况下,时剑波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出:“除了教学单元形成的课与课之间的‘主题链’,阅读教学还应该探索一些‘微序列’,‘这一课’与‘下一课’环环相连的系列‘链条’,这样除了让知识形成更强的关联性外,还可以破解语文课堂的同质化,即每堂课都是雷同的教学路径选择。”这是一种从整体到具体分析教材和课文特质,提供知识、把知识作为教示方法,知识转化表征为有意义的实践教育形态,进而融入文本,建构整本教材“心理学化”,实施阅读实践教育的策略。它依据教材编制特征较好地实现了整本教材课程本体“教学内容”和“教”与“学”之间逻辑一致的三维同构。请看时老师构建的小说赏析的“知识链”以及“微序列”:张心科先生在《以主题组织选文的成因与利弊分析──由新学制时期中学语文教科书谈起》一文针对主题组织选文带来的弊端提出改进建议:“选文之间的文体、语体差异大,不如将几篇相同文体、语体的文章放置在一起,更能促进阅读技能的巩固和迁移。”语文课程“实践教育学”整本教材课程本体“教学内容”和“教”与“学”之间逻辑一致的三维同构,是根据“实践教育学”教育目的把具体材料(整本教材全体相关内容)看作融合在一起的多层次的价值层级(“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关键内容的层级),如此处把多篇小说的教学价值定位为核心素养培育的各个层级,而非简单的小说几要素分析的那种雷同式教学;课堂教学目的则是假定在价值层级上某一层面甚至某一要素的价值(具体某一课堂的教学目的一般假定于某一层面某一要素),这一层面甚或某一要素的价值体现为教学的侧重点,此处小说教学把小说的叙事、描写、表达技巧作为教学的侧重点;它们组合成链条和序列,此处把小说教学侧重点组成一个教学专题,它们形成链条和序列;这一切就成为教学开展“实践教育”的具体抓手,正如李海林教授所说“对于教学来说,需要一种称之为‘抓手’的东西,教师可以凭借它传递自己的思想,学生可以凭借它理解教师的意图和自己学习的对象。这种‘抓手’即交流的工具,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开展的前提。”语文课程“实践教育学”整本教材教学规划时课堂教学目的假定在价值层级上某一层面甚至某一要素的价值,进而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真实课堂教学中一般“教学内容”所有层面要素的可能性都会表现出来,但具体到这个课堂,教学目的一般必须假定于某一层面某一要素,因为有效的教育行动要求做出教学决策时追求一定的目的和完成一定的任务。但这里的假定一般可起到“以一驭多”的作用,它既是整本教材“心理学化”链条组织上的一个个连接点,也是驾驭其他层面要素、切入文本的爆破点,它还能在教学中为构建“课程课堂目的———学习学力手段”课堂“理想模型”提供思维支架。这样的教学策略,可以推广至依据不同教材编制特征来构建整本教材课程本体“教学内容”和“教”与“学”之间逻辑一致的三维同构的“实践教育”中来使用,这样的语文课堂世界就是鲜活的课程实践着的各要素(学科本体教学内容和教与学之间)互动融合的教学实施实践的世界。

二、根据文本体类特征构建文本文篇课程本体

“教学内容”和“教”与“学”之间逻辑一致的三维同构文本文篇自身存在着“字、词、句、篇、点、逻、修、文”八字宪法学科知识的静态组成逻辑,但一般来说,这种静态组合与课程“实践教育学”学生的学习学力发展经验所具有的情境性特点是相冲突的。教学一般决非学科知识静态逻辑的简单分析和运用,它要求教师依据学生已有的学习学力发展实践经验为前提,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进行知识探究时构建课程本体“教学内容”和“教”与“学”之间联结融通的实施实践的教学过程。它必须接纳、内化、转化学生的心理逻辑与学科静态逻辑之间的沟通和整合,使学科知识的学习是基于“实践教育学”实践过程进行的知识探究和构建的过程。因此,语文课程“实践教育学”必须根据文篇文本体类特征来构建文本文篇课程本体“教学内容”和“教”与“学”之间逻辑一致的三维同构。以我们建构的“文篇文本阅读实践教育学”为例。“文篇文本阅读实践教育学”课堂在课程目标定向下确定课堂教学目的,通过对文篇文本体类特征的灵活运用,灵动处理文本整体自身逻辑组织关系,使其和课堂师生活动关系恰当融合,教师和学生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和创造者,其中学生是文篇文本阅读实践的中心,学习实践是阅读课堂的核心,进而建构起文篇文本本体教学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环境之间深度交互作用的实践过程和关系。如《五人墓碑记》局限于从头至尾的程序控制教学,是不“见人”而只“见物”的灌输式保险套路,而以“五人”为切入点,按照五人的事迹,五人与他人的对比,到五人事迹的意义安排教学,这样就实现了根据文本体类特征关照文本自身逻辑构成,建构了文篇文本课程本体“教学内容”和“教”与“学”之间逻辑一致的三维同构。(1)在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把握“五人”的人生事迹。(2)体会五人与他人的对比,彰显“五人”的人格光芒。(3)体悟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突出“五人”的人生意义。把文本的叙述顺序、结构布局转化为学生的认知顺序、认知布局:把倒叙的写法转化为课堂上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的顺序认知;把文本“总分总”的布局形式转化为学生“分总”的认知布局。把文本的表述方法和表现手段作为课堂的鉴赏要点:五人慷慨就义细节的鉴赏,学生对五人生死意义有了深刻的感性体验;对比的鉴赏,彰显了“五人”的人格光芒,学生对五人之死的意义有了深刻的理性体悟。把文本的情感发展方向转化为学生脑海情感澎湃的方向:《五人墓碑记》歌颂社会底层人物恪守道德标准,维护社会正义的品格,围绕这一重点整合课堂结构。利用文体特征组织课堂结构:从“记事、生情”的视角,从分析怎样的事件触发了什么情感的视角安排课堂。再如《春江花月夜》教学,依据文本体类体式的多元特征和自身逻辑涵盖的丰富内容内涵,教师从四个视点出发,构建了四个维度的“实践教育学”课堂结构。一是以“韵脚”为序解读,《春江花月夜》逐解转韵,凡九韵,构建“转韵逐解”“诵读”式课堂结构;二是从“题目”出发解读,题目五字,环环交错,各自生趣。围绕“五字”深入文本内容,构建“点评”式课堂结构;三是从“他景衬托下的月光”解读,构建解读“衬托”写作形式赏析课堂结构;四是月光和月光之下所写之景的深入理解,构建“体悟”诗歌“情景交融”特征式课堂结构。《春江花月夜》“实践教育学”课堂分别从文本语音语言韵脚特点,内容组合特点,结构形式特点,诗歌的内容、思想、意境特点出发,构建了基于课程课堂目的实现的诵读式、点评式、体悟式等不同学习方式运用的课堂结构模型。这里学习方式的运用是以一为主或以一带多的,交融互现的,文本文篇课程本体“教学内容”和“教”与“学”之间是一种逻辑一致的三维同构关系。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中说:“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激发主动性,培养独立性。”语文课程“实践教育学”“教学内容与师生关系”三维同构使纷繁复杂的课程本体教学内容的知识信息得以简化、统整、完善和发展;它尊重本体教学内容本身和学生主体心理的逻辑的同构融合,发展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精神,激发了学习主动性,培养了独立性;它吸收了实践经验的积极因素,使课堂以多种实践学习和应用形式展现;它最要坚持的是从字里行间学习教材,抓住语言形式这个核心学习语文的价值,使思想内容的伦理、文化、审美等教育功能得以充分的发挥,语言形式的学习是深层的而非表面的,是丰富的而非苍白的,是真实的而非空洞的。

参考文献:

[1]卓立子.语文课程“实践教育学”构想[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6(11):47-50.

[2]卓立子.语文课程“阅读实践教育学”构思[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7(5):40-42.

[3]时剑波.定核.理脉.构链──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语文(上旬),2016(4).

[4]时剑波.构建“知识链”,形成“微序列”──以小说教学为例[J].语文学习,2016(10):47-50.

[5]张心科.以主题组织选文的成因与利弊分析──由新学制时期中学语文教科书谈起[J].语文建设,2016(5):66.

[6]李海林.“语文知识”:不能再回避的理论问题──兼评《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J].人民教育,2006(5).

[7]卓立子.语文课程“文篇文本阅读实践教育学”课堂构型[J].新课程研究(上旬),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