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心理学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心理学教育教学指导意义
“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和美的满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量。”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句话深刻的诠释了教育的作用与意义。如何借助各种手段完善呵护中学生敏感而脆弱的心里,是时代为我们每个教育者提出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以“浅谈心理学对于初高中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为研究课题,结合当前教育现状,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理学对于初高中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做到客观公正的分析。
一、心理学概括
(一)、心理学概括
心理学,顾名恩义,它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基础科学。由于它的研究领域、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因此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也非常多,和教育工作联系密切的就有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
(二)、中学生心理状况
中学生,犹如含苞待放的花朵,承载着建设祖国,回报社会的重任,也是我们延续五千年文明辉煌史的希望。因此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通过一切可利用的手段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优雅的情操,都是至关重要地。目前,中学生年龄段普遍在12岁——14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嘘声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度过时期,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型交织在一起。而高中生年龄段一般在14岁——18岁之间,这个时期的学生思维活跃,已经有了自己的价值观,但是相对比较敏感,处于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相互冲突的阶段,如果不能进行正确的心里引导,会易形成孤独、自卑等心里障碍。
二、心理学对于初高中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
(一)、帮助教师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的课堂活动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教师,通过心理学可以更好的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程度开展或者改善课堂活动。因为每个年龄段的学生不一样,对事物的兴趣与理解有着大相径庭的区别。因此教师应该合理根据年龄,根据个体实际情况,选择学生喜欢的课堂活动,从而提高教育的质量。
随着意志力的发展,中学生控制自己注意的能力显著增强,注意的稳定性得到了迅速提高。“研究表明,7—10岁儿童每次注意稳定约20分钟;10—12岁是25分钟,而12岁以后则是30分钟左右。”因此,在课堂上,可以将重点内容放在这些时间段里面进行传授,而其余时间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互动等,既避开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时间段,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二)、帮助教师重组教材
教师在教学中会发现,同一年级学生之间的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的差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寻求适宜于任教班学生真实水平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综合能力。其实广东省乃至全国各地,学生学习水平都参差不齐。导致材学不但给老师有效教学提出了难题,还给学生造成了学习甚至是心理上的障碍,如何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删减,使之达到更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过程从而更有效的吸收知识,是除了新课程理念的指导外,毫无疑问需要教育心理学的辅助的。
例如在教授12 个表示月份的单词时。这些单词不仅发音长而且难于拼写,要求学生在一个教学单元完全记住或背出这些月份更是难上加难。针对这一现状,教师从上学期布置家庭作业时,就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用英语写下日期、星期和天气,并在每次布置作业时都会有意识地问学生:What's the date today? What day is it today?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由此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记忆并掌握有关日期、星期和天气的词汇。教师还可结合人的学习记忆曲线走势,科学合理的制定合理的学习时间表和复习时间计划表,指导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帮助教师科学对待学生的心理和学习障碍
兵法有云:知己知己,百战不殆。对于学生不懂的地方,要耐心讲解、细致辅导,降低学生在知识吸纳过程中产生的焦虑与担忧情绪。教师只有了解孩子的心理,才能有针对性改进课堂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曾经就读于本校的一个学生,性格比较孤僻,平时不喜欢与同学交流。遇到问题也不愿与同学进行交流,甚至不愿意求助老师。通过我私下了解与耐心沟通,发现这个学生性格孤僻的原因很大部分原因是对自己不够自信。而我又了解到这个学生喜欢足球,而且足球踢得很好,因此我推荐他做了班级的足球队长。通过组织球赛,让这个本来性格孤僻的孩子找到了信心,也通过比赛慢慢和曾经生疏的同学建立了友谊。
总之,科学的对待学生的学习障碍,我们需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个性的发展才有实现的希望。
关键词:教师 心理学 教育教学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及其他教师的心理与行为,对于教师个人工作的成败也有极其重大的作用。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人的心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并且具有自控性特征。绝大多数个体,其心理处于不断变化中,通过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能够不断完善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教师作为教育系统中知识经验的所有者和传授者,其职能在于把人类社会积累的经验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使他们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并形成一定的心理结构。教师学习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习心理学,有利于准确掌握教育对象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有效联接教育过程的起点和终点,达成教学目标
学习心理学,了解学生的心理,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古代把教师的职能归结为六字“传道、授业、解惑”,使学生学到知识,明白做人的道理,理解不明白的地方,各个环节都不能缺少对学生心理的把握,针对性格不同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育效果必然倍增。可以说,了解学生心理是教师传授科学知识的必备条件。很难想象教师与学生在没有良好沟通的情况下,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斯德蒙?莫里斯在1977年《管理学》一书中指出:“非言语活动是先天的,许多信息可以从这些活动中获悉。作为教师,课堂中的非言语暗示是孩子们重要的思维来源。”此处的非言语暗示,就是在对学生心理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做出的。
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矛盾,而是相铺相成的。教师了解学生心理,从而在学识上、思想上、行动上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不断修正和完善。良好的沟通又是学生准确揣度教师心理的一个前提。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深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现在的中学生,他们处于充满复杂矛盾的人生过渡期,自信心增强,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不断显现,外界对其的良性作用无疑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是学生经常的接触者和导师,他们往往更充分地把握学生心理,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息息相通的师生关系,能够使教师和学生的目标趋近于一致,不致出现南辕北辙的对抗状态。据此可以发掘学生创新学习的生长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联结教育过程的起点和终点。可以说,学生在心里对某事物的认同,比数别人十遍单调的说教还有效,学生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然提高了教学的效度和教育的力度。
二、学习心理学,能优化教师个体心理结构,增强师生互动的实效性
不同的教师在心理上有较大的差异并呈现不同的特点。他们在教学实践中表现为不同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理念。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自觉地驾驭和控制学校教育系统中的各种因素,从而克服盲目性,增强科学性,而且可以引导教师进行心理品质的自我训练,提高自控能力和抗挫能力,增强心理的兼容功能,强化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感,凸显人格魅力,从而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指出:当低级的需要因有报偿而得到满足时,新颖的高级需要就有涌现的趋向。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学会合理确定自己的行为预期,同时不断优化个体心理结构,以乐观、豁达的心态看待教育实施――反馈过程,特别是那些细微的回应信息,组建心理自励机制。这样在不断的自我实现中创造出有序的后续行为,教师心理的偏差或失衡也能得到缓解和矫治。师生之间会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教学教育体系将会呈现出良性运转的态势。
因此,教师应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优化个体心理结构,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归属与爱的需要,建立起亲密的师生关系,树立起尊师爱生的良好风尚,并且教师之间及其与领导之间形成合作、协调的关系,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来影响学生,真正实现言传身教。教师在这种不断完善过程中,提高自己各方面修养,并且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对学生的积极影响相应也会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三、学习心理学,有利于调适群体心态,辨证对待社会的多极影响
教师个体心理结构的形成和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群体心态趋同的现象不可避免,社会的多极影响,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其特定的职业特点,特别需要加强心理品质的锻炼,积极抵御社会的消极影响。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的同时,采取更个性化的柔性手段应对,关注教师群体的心理现状,加强心理诊断,让他们掌握心理学的普遍规律和技巧,善于利用心理学中的某些方法,如自我暗示、心理换位等方式来调适个体心态,能使教师对当下的生存现状持一种宽容和期待的心理,并以积极进取的姿态来优化教育行为,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手段实现教育的价值。这种前瞻性的行为,必然带来持续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识字教学;识字记忆;心理学;建构
中图分类号:G6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3-0077-01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郭沫若先生曾说:“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笔者作为语文教学一线工作者,在识字教学中总感觉学生识字慢、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累,识字、阅读、写作往往互相脱节,识字低效成为儿童进入早期阅读的瓶颈。因此,笔者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索字词识别的规律,剖析儿童识字的能力,力图使识字教学达到高效。
一、挖掘儿童识字心理学建构过程
汉字是音、形、义三个因素构成的方块图形符号。儿童掌握汉字,既要认识字形本身的结构关系,又要建立它与音、义之间的统一联系,当感知字的任一因素时,能准确地再现其他两个因素,即见形而知音、义,或闻音而知义、形,或表义而知形、音。如果要形成汉字音、形、义统一联系,就要通过下列两个方面来实现:第一,利用儿童生活经验中已有的音义联系与字形建立新的统一联系;第二,生字的字义为儿童所不熟悉或较抽象的,则要先帮助儿童建立新的音义联系,然后在此基础上与字形建立统一的联系。
二、探究多种识字教学法的心理学建构过程
(1)趣味识字教学法。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设法把汉字分析得生动、形象些,通过示范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感知每个汉字独特的美学特征,引导学生认识汉字的审美价值,使学生对写字充满浓厚的兴趣。欣赏生字“聪”的教学片断:师:(黑板上写“聪”字),你们想做聪明的孩子吗?生:想!师:怎样才能使自己变得聪明呢?(生沉思)师:(师指了指黑板上的“聪”字),在字里寻找答案。生在老师的启发下,相继在字里找到了“耳”“口”“心”。师:“总”字上的点撇像什么?生:人的眼睛。师: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才能越学越聪明。在以上的识字教学中,教者将汉字的特点和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把抽象的汉字,通过几个部件巧妙地联系起来,用生动形象的故事引导孩子们快乐识记,激发了孩子识字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
(2)汉字溯源法识字教学。溯源是将某字的古文字形呈现给学生看,利用其形象性强、理据显明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识记。在苏教版低年级的课本中,有好多象形字,如日、月、山、田、土、火、鱼、燕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像,认识事物特点,再从汉字的发展变化来看,了解这些字的来历,这样,就能牢牢地记住这些字形。看以下教学片段――教学新部首“日、目”。出示古时候的“日”字,说明外面这个圆就是太阳的轮廓,里面一点就是太阳的光。所以,日字里面只有一横。再出示古时候的“目”字,说明外面是眼眶,里面是眼睛的瞳仁,所以目字里面是两横。这样,学生就能很清楚地分清了“日”和“目”。
(3)集中识字教学法。集中识字的教学方法是以形声字归类为主体,辅之以基本字带字、偏旁部首识字、形近字对比、反义词对比等多种形式的归类识字。如在苏教版一下语文教材中,学习了以“也”作为声旁的一组形声字――池、地、池、他。根据阅读认知心理的研究成果分析证明,集中识字教学法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识较大量的字,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集中识字教学法容易加大别字的错误率。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集中识字过程中,形旁、声旁、部件和作为构字成分的简单字,被视为一个心理认知单元,在单位时间内得到了有效重复,容易产生过度学习。因此,对具有一定言语水平但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发展的小学生来说,字形的学习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难点。
(4)随文识字教学法。斯霞老师主张“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分散识字教学法符合儿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规律,注重儿童思维的形象特点,符合人类语言认知的一般规律,便于儿童在新旧知识经验意义之间建立联系。以下是《欢乐的泼水节》教学片断:师:傣族人民是用什么“灌”的?生:瓢。师:(出示“瓢”),瓢字右边是什么字,为什么是个瓜字旁?生:因为瓢是用瓜做成的。师:因为原先就是用匏瓜一切两半,变成两个瓢,一起读读这个字。生:瓢!这节课中,教师巧妙地运用随文识字法,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具体、形象、规范的语言环境。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过分把识字限制在阅读的框框里,使识字教学不能采取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束缚了识字教学活动,就无法使识字教学高效进行。
三、强化识字记忆的心理学建构过程
在识字教学中,要提高识字效率,还要遵循记忆规律。美国心理学家乔治・A・米勒提出了“魔力之七”或“怪数七”的记忆理论,告诉我们多于7项内容则记忆效果不佳。比如,一节课学习了很多生字词,若按一个相关词串为一组记,则记忆单位就减少很多,就会提高记忆效率。德国有一位叫艾宾浩斯的著名心理学家得出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教师可以在学完生字后的第一天进行第一次复习,三天后再复习一次,下一次的复习则安排在一周以后,以此类推。不管间隔时间多长,总之,要在发生遗忘的时刻及时复习,克服遗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识字教学要以心理学为依托,依据儿童思维水平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汉字固有的字理特点,走不懈追求的探索之路。
参考文献:
[1]董蓓非.语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英语教学 心理环境 优化
一、课堂心理环境的涵义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是由学生学习的心理环境与教师授课的心理环境共同构成的。
现代教育心理学和教学理论的研究表明: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但取决于教师如何教,学生怎样学,还取决于特定的课堂心理环境。心理环境是课堂教学的隐性和软性环境,它存在于情感之中,只能间接考察和驾驭,而它的作用却无所不在,影响很大,它制约着课堂语教学活动的效率与效果。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是教师和学生群体在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情感、态度及学生的心理体验。只有良好的愉悦的心理环境才能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这种良好的心理环境的情调是健康的好的、快乐的,这种气氛是和谐的、融洽的、温馨的。课堂心理环境不仅对课堂教学活动产生影响,也对学生认知、情感、行为产生影响,更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
在英语教学中,优化课堂心理环境,能促使学生愉快求知、积极思维、主动发展、积极配合,从而使英语教学呈良性循环发展,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使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丰富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质的过程,远远高于语言学习本身的意义。外语教学的全过程和每个活动都在特定的、多变的心理环境中进行。学习的心理组织活动,既是课堂教学的一项组织内容和要求,又是英语教师的一项教学基本技能,是完成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英语课堂教学的心理组织,是指教师有效地引导和调节学生学习英语的心态、动力和策略,注重学习动机的培养、情感的交流和消极思维定势的克服等,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和热情投入到英语学习之中。由于教师在课堂上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应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兴趣、求知欲和情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最好向导,但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过分地强调了教师的主体作用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关注于学生机械被动的学习,对“学生是主体”的观念理解不够,学习英语的心理机制的调节以及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培养缺乏应有的引导和方法。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应该是既重视教学目标的实现,又重视学生良好积极学习心态的培养,让学生在想学、乐学、愿学的氛围中不断激发学习英语的动机和学习热情。也就是说,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非常重视英语学习的心理有效组织和引导。
二、对大学英语课堂心理环境的优化
1.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教师要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必须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修养、业务文化修养和教育教学理念。“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教师的最高境界,也是每一个教师所向往追求的目标。教师应以不断进取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乐观豁达的个性给学生树立榜样。学不高则教不好书,德不高则育不好人。外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上有相当一部分的时间都属于语言交流的实践活动,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哑巴”英语是学不好的。因此,教师的个性、情感和风采必然会渗透到教学的各项活动中。一个优秀的外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应对母语与英语的异同以及各自的文化内涵有深刻的了解,掌握语言学及语言教学理论的本质特征,了解当今先进的教学思想,具备必要的教育学及心理学的知识,同时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人生经历吸引学生,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预期。
2.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指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教与学是以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为基础,教师要不断设计课堂交际情景、改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精神得到放松,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可以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可以通过学习欣赏英文歌曲、精心设计开场白、利用音调和神态的变化、巧妙设问引发兴趣、角色扮演、风采演讲、情景对话、英语智力游戏等激发竞争意识的活动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点,要满腔热情地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并用幽默的语言、丰富的知识去感染学生。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要考虑到学习者学习经验、性格和学习的动机,要根据不同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设计灵活多样的课堂互动活动来减少引起心理焦虑的因素。
3.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心理学将大学生复杂的学习动机概括分类为三种:一是外在动机,即学习被外力推动,如奖与惩、表扬与批评等。二是内在动机,即学习受内部因素支配,如兴趣、求知欲、自尊心等。三是任务动机,即把学习看作是一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显然,内在动机是提高学习效率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学习激情。但是,调查发现,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常受到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要采取各种诱因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动力,如灌输学好英语对未来人生的意义;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开展激发动力的各类英语竞赛;增加各种语言实践机会;通过评分、测验等形式对学生语言的运用给予清楚而又及时的反馈,强化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以及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经常奖励那些取得进步的学生,尤其是那些尽了努力的学生,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唤起学习的需要和兴趣。总之,想方设法优化外部环境去调节学生的内在心理活动来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有着主宰人生的巨大的力量,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特点与教育心理规律, 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课前预习、认真听讲、记笔记、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等, 指导学生掌握阅读、记忆、思维的有效方法,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上课、自习、记忆、思考等好习惯, 促使学生把知识内化。教师不仅要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特点进行普遍意义的学法指导, 还要结合个别学生的具体心理特征, 因人施教。
三、结束语
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着很大影响,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必要保证。探讨和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对英语教学具有建设性的启示和意义。影响学生课堂心理因素原因很多,因此,英语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和尊重学生的内心情感,选择恰当的课堂教学策略来克服和减轻学生的外语语言心理障碍。教师还应不断地研习提高教学艺术和技巧、体察学生、感染学生、因材施教, 激发他们良好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能够走上一条独立钻研、自悟、自省、自然的外语学习之路。
参考文献:
[1]侯秀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调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5).
[2]任风雷,郝国祥.元认知和情感策略对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4).
[3]王银泉,万玉书.外语学习焦虑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国外相关研究概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学观;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启示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尝试把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引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希望对改变这种困境能有所帮助。人本主义教学观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教育心理学中的贯彻与应用,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启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教育目标从“治疗和矫正”到“预防和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教育目标应该指向学生个人的创造性、目的和意义,是培养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而且要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预防和发展性,而不仅仅是针对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治疗和矫正。
二、教学过程从“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避免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突出学生内在学习和意义学习,是人本主义教学观的核心思想。就针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如何保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变的动态教学法。具体来说,就是教师与学生,以问题、情境或活动为中心,展开互动式的教学过程,通过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沟通和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针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高职院校在动态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采用体验互动式教学,将心理测验、心理训练活动、心理体验与心理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使学生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理解心理学的理论,并运用所学的心理调节方法,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扰,提升自身心理素质。
三、预设和生成的教学安排
传统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沿用普通本科院校的模式,教材编写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实践性和针对性不强。基于这种现状,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高效教学应当从改革教学内容入手,保留基本的、必要的心理学理论,增加与高职生生活、学习联系紧密的相关教学内容。教师一方面根据教学计划认真备课、授课,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以及社会出现的新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计划,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四、教学评价从“教师说了算”到“多元评价相结合”
在教学评价上,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学习的程度和价值应由学习者自己来评价,以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启示我们,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关注学生自己的感受,从操作上讲,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参与学习评价,建立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定相结合的学习评价机制。
此外,人本主义教学观还强调在教学中建立真诚、关注、理解的和谐师生关系,这对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工作也是一个有益的启发: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又像慈祥的长者一样耐心帮助学生,以自己的真诚帮助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我们应该相信,将人本主义教学观的理念引入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中来,对促进人的真正发展,促进教学的改革和模式的转变,将会有着极大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袁朝辉.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述评[J].咸宁学院学报,2010(03).
[2]肖三蓉,王 挺,刘 颖.人本主义教学观对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的启示[J].新课改研究(高等教育),2011(03).
[3]简福平,吴雪梅.当代主要心理学流派及其对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