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孝文化的认识

孝文化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孝文化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孝文化的认识

孝文化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制度化 人文化 高校 人事管理

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是高校保障教学、科研、后勤等各项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有效实施和运作的基础。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应在国家政策和法规的指导下以公平公正的原则开展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工作,同时,高校人事管理工作还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管理实施时要注意人性化管理不能过于简单操作。如何将现代化管理理念和手段应用于高校人事管理,使得我国高校人事管理将制度化与人文化高度融合统一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因此,本文针对制度化和人文化抉择下的高校管理管理制度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论述。

一、制度化和人文化高校人事管理概述

(一)制度化的高校人事管理

制度化管理是指将制度规范作为管理手段进行的行政行为,是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目标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制度化管理侧重点是人的认知理性,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纷繁复杂,除具有一般公司关于人才培养、考勤考核、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等人事管理的基本内容外,还具有职务评聘和出国(境)管理等内容,这些复杂的内容包含了更为复杂的人事关系,因此,人事管理为避免人事矛盾发生,应制定严格统一的规章制度,体现公平公正的理念,是制度化应是高校人事管理的基础和核心。

(二)人文化的高校人事管理

人文化管理是指人事管理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人性要求,工作要从人的发展出发,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力,这种管理模式更加注重人的价值取向。高校的人文化管理中教师资源是高校发展的立足之本,因此,高校人事管理理念应从高校教师的实际出发,管理过程中应充分尊重教师,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然而人文化管理存在着一个认识误区,许多人认为人文管理师宽松化的管理,过分强调人的主观非理性价值,会导致制度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不符合高校人事发展现状。

二、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化与人文化的关系

在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制度化管理与人文化管理似乎是管理理论与实践活动的两个极端。实际上,制度化与人文化并非完全对立,在高校人事管理过程中,制度化管理与人文化管理二者之间存在着矛盾统一的辩证关系,如何正确的处理制度化管理与人文化管理的辩证关系,是我国高校人事管理发展的核心问题。要做好制度化与人文化的融合统一,高校的人事管理工作应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首先,要建立健全高校人事制度。高校人事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完善的的管理制度,只有在规范制度的约束下,才能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价值。高校人事管理实施时要提高人事管理的认识理念,充分尊重人事人才管理工作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性,强调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作用及高校管理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其次,要在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框架下强调人事管理的人文化内涵。我国高校人事管理必须以人为本,体现人的核心价值,将人文化管理理念充分带入到高校管理工作中。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实施应根据高校的具体特点和自身实际情况,提出最适合高校自身发展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高校人事管理应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管理方式转变,管理层工作人员在提高自身管理素质的同时,还应在管理工程中加强与教职工的沟通与交流,充分熟悉和关心员工的具体发展。高校人事管理目标要在满足学校组织要求和妥善完成具体事务的基础上,增加对教职工的心理和人格等人文因素的考虑,能有效解决在制度化框架中的许多矛盾。再次,要创新高校人事管理模式。我国高校人事管理的对象具有普遍性,需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全体教职员工,做到公平公正地处理高校中的各种关系和问题,高校人事管理内容必须全面具体,应考虑和保护教职员工各个利益环节,做到人事管理操作具有权威性,同时将人的主观价值融入其中,避免过于机械化的管理操作而忽略了人文化的重要性,防止被管理者的情绪对立。

终上所述,我国高校制度化人事管理与人文化人事管理的有机结合,是满足的我国高校人事改革需求的重要组成。如何正确处理高校人事制度化管理和人文化管理之间矛盾统一的辩证关系,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深化高校内容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玉玲,王文军,佘娜.浅谈高校学生管理的制度化与人性化[J].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03)

[2]吴务南,朱俊兰.试论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化与人性化的统一[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

孝文化的认识范文第2篇

[摘要]文章阐述了新阅读时代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内涵与新路径。新阅读时代对传统教书育人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催生了全新的校园书香文化。书香文化是高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主体,它有自己的一些文化特征。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加强书香校园建设,从平台、环境、机制等方面推进书香文化的发展创新,最终目的是实现文化育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

关键词 ]高职 阅读校园文化 育人 建设

[作者简介]杨东铭(1965-),男,江西铜鼓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副馆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广东 深圳 518055)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建与思政课题“书香文化建设与图书馆文化育人创新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80142223607)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1-0046-03

在高校校园文化研究与实践中,不少人把校园文化定位为教书育人的辅助环境。殊不知,当代的校园文化,已然对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已经成为人才培育过程中的主阵地与重要平台。特别是在高职院校,在反思只重技术技能而轻文化素质的偏差时,也逐步认识到了文化育人在高素质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培育中的重要地位。影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要素有很多,在这里我们从当代全新阅读环境与高校全新学习状况及高职自身办学特色出发,探讨高职文化建设与书香文化育人的新路径。

一、新阅读时代对高校教书育人传统的重要影响

“新阅读时代”是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而来的,信息技术、电子技术与网络技术等的巨大变革,重新定义了人们储存与获取信息的方法,冲击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传统的阅读正迎来一场深刻变革,这种变革主要体现在:一是阅读对象、方式、环境等发生了变化,读书开始从纸质走向数字,从书本走向互联网,从固定走向移动,从教室书房走向各种场合。二是阅读时想看什么就可看什么,移动互联网让人们可以把信息知识放在口袋与提包里,有大量的各种资讯可自由选择。三是阅读挣脱了时间空间的限制.阅读进入所谓“碎片化”状态。四是阅读有了更多的体验,新媒体阅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听与审美感受。五是阅读可以交互与分享,可以随时评论甚至再创作,可以与大众分享,阅读的“社交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进入了阅读的“最好的时代”,新技术在阅读中迅速得到应用,极大地扩展了阅读的领域,方便了阅读的手段,丰富了阅读的内涵。同时我们也进入了阅读的“最坏的时代”,阅读变为娱乐,读书浅尝辄止,治学急功近利,形成所谓的“轻阅读”“浅阅读”“泛阅读”“速阅读”状态。

“新阅读时代”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冲击也是非常明显的,高校与大学生是新技术的策源地与最易接触群体,阅读的新技术在校园非常普及,传统的阅读习惯发生根本转变。接收、存储与传播知识信息方式的改变与新阅读现象的出现,使得当代高教与古代、近代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老师的“教”大量使用新技术,采用新方法,传播新知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学”渠道更广,途径更多,内容更庞杂,节奏更快。文化发展必须主动拥抱新技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需要继承优秀传统,弘扬优秀文化,并且努力推进文化育人,同时我们也需要正确对待新技术这把“双刃剑”,结合实际,紧跟新时代,拥抱新时代,建设全新的校园文化。

二、职业院校的特点与校园书香文化的构建

在审视新技术、新时代对高校文化环境冲击的同时,我们更要结合实际来建设新的校园文化。作为职业教育,高职院校的运作机制、培养模式及人才目标等与普通高校都有很大的不同。高职教育更注重岗位技能培养,注重动手能力培养,注重职业素质培养,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实习、见习课程占有较大比例,实践教学比较多。从阅读角度看,学生单纯地在课堂上的读书时间少,纯粹的专业图书阅读比例少,但他又无时不在阅读,这是一种流动、泛化的阅读,注重实效、实践的阅读。同时,从未来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人才本身未来的发展看,学生只有单一的技能往往又不够,必须拥有综合素质、良好品行与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有更好的转型基础与发展空间。在这种情况下,职业院校的综合能力培养与文化素质培育非常重要,在教学中必须真正落实文化育人、复合育人与创新育人。

由此出发,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当更带有渗透性、综合性与包容性,在创新与传统、青春与梦想等要素之外,阅读更要普及、活跃。在新的时代背景与服务人才培育新的要求下,职业院校的“新阅读”机制就是书香文化。职业院校必须大力开展书香校园建设,打造书香文化。通过书香文化的构建,使新阅读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系统之中,切人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战场,使得职业院校书香弥漫,技能盈香。

高职校园书香文化应是整个高职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主体,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力量,是“新阅读时代”在现代职业教育领域的体现。这种文化有一些自身特征:一是更加开放,充满张力。校园的图书资源、馆舍等,更多的电子书、数据库、手机图书馆、校内外网上资源等基本都是全流通,全天候开放,师生可随时进出阅读,阅读形式自由,可以方便分享各种思想观点,并进行探讨、批判,整个开放的平台充满张力。二是更重主动,服务热情。校园中的各位老师、文化管理者,将会更主动地为学生服务,为文化添力。出版机构,不忘社会责任,努力出精品。资源建设者贴近师生,听取建议与意见,合理采购,尽力保证书香资源能满足教学科研的基本需要,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三是更深入协同,交流合作。书香校园的建设是全校上下的大事,各院系与广大师生都要参与,在文化的建设中需要深入协同,合作共进。开展阅读活动、教学科研、文化展示、社团活动等,各方参与,深入交流,相互补充,合作推进。四是更重能量,正确导向。信息的海量爆炸式增长使书香文化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也会存在一些负面因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书香文化始终与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相适应,肩负社会主流价值,敢于文化的担当,更加注重社会效益,提升正能量,用文化的正能量占领育人主战场,让文化香气芬芳浓郁。从教育要素构建与文化发展方向可以看出,新型的书香文化是新技术、新阅读时代的新形态,它更紧贴时代的变革,切合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育的需求。它对自身的要求更高,发展机制灵活,文化效能突出,是职业教育领域中的一种新文化力量。

三、高职院校书香文化的发展创新

书香建设最初是在政府倡导的全民阅读运动中在家庭、社区、城市中展开,后来在中小学广泛开展了书香校园建设活动,书香文化才渐成气候。高职院校发展历史并不久,文化的积淀尚需时日。随着新阅读时代的来临,高职书香校园建设也渐入正轨,书香文化势必兴盛。但当前高职书香文化还存在许多困境,特别是在与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与校园整体精神文化相融合,发挥更大文化育人能动性等方面还需要探索和改革创新,这既是校园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以新阅读为新常态的高职校园书香文化的发展创新,需要各方面的参与努力。这里我们重点强调的是以下几个方面的拓展,应引起关注。

1.以“校企合作”为借鉴,加强平台力量的联合。职业院校办学特别强调的是校企合作、产学联合。校园文化建设也要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校内外各种力量的联合、联动。既要建立自己的文化根基,也要了解企业文化,各专业要了解本专业的文化发展特色,让学生通过新阅读,通过新媒体,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对文化的认识。既要在教学上与市场对接.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也要让校园文化对接社区文化,让书香校园对接书香社区、书香城市。阅读不分你我,阅读没有界限。

2.以转型升级为指引,不断放大书香文化的功能。新阅读时代的高职书香文化,在校园总体文化布局中应是主体,但书香文化不是一味强调读书,而应是“多位一体”的文化,其功能也是多方面的。一是文化信息功能,各类专业图书,最新科技文化成果,各种情报资讯,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二是文化传承功能,应有人类精神文明核心价值,传统的优秀文化,先进文化的高地,不但文化以图书或数据或网络的形式保存下来,更要传播下去,让学生学习、继承。三是文化交流功能,通过各种各样的阅读活动、各式各样的文化讲座、研讨会与报告会等,促进文化学习的互动交流,共同提高。四是文化教育功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着力开展主流文化、崇高品德的教育,给学生以丰富的精神文明食粮,与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相配合,最终起到文化育人的作用。

3.以美观舒适为基础,不断优化文化环境。文化的发展繁荣与效能提升,需要良好的文化环境。对高校来说,有特色有文化气息的校园是硬件建设,是基础。在今后的文化建设中,还要不断加大投入,加大新技术的引进,合理安排资金和资源,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此外,校园文化还要加强软环境建设,从制度文化到礼仪文化,从学风校风到品德修行,从办学理念上升到大学精神,形成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书香文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使沉迷于电视、网络、电子游戏的学生有正确的读书理念,营造阅读氛围,通过读书俱乐部、读书协会,定期组织读书会,开展读书比赛、知识竞赛,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文化的力量。

孝文化的认识范文第3篇

(一)文化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随着中国现代文化发展,高校已经不仅仅只是纯粹的教育机构,而且也是文化中心。高校引领区域文化的发展,不仅只是出于高校的地域性,也出于现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很多高校所处的地方文化的领域当中,会受到地方文化的影响,因为所处的环境是这样的,毫无疑问也不可避免的接受到影响,可想而知文化与教育多多少少也会烙下地域性文化的痕迹。所以,高校应该责无旁贷的将这份文化发展所带来的历史使命肩负起来。将地方文化列入高校第二课堂是对地方文化的一种继承、引领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的专业分类的特点及其相应教学计划、内容的设置的专业性、单一性的局限,忽视了基础文化素质的提升,导致了不少理科生知识面狭窄,表达能力极低,把莆仙大戏剧的文化内容摄入教育领域,可以充分的发挥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广泛性,将会推动地域经济,文化,对发展无疑是一个富有意义的机会和挑战。

(二)时展的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前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中西方的现代的大学已经不再是人们所认为的独立于的社会的象牙塔,而是成就人生的引航灯和垫脚石。相对于古典大学而言,现代大学已经被赋予越来越多的历史使命,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与使命,发展地方文化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不可推卸的一种社会历史责任。“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镇,大学的文化、反世俗规的生活方式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常常成为刺激周边社区的载体,同时也是他们赖以骄傲的源泉[2]”。依照这个理论,将地方文化列入高校第二课堂将很大程度上的刺激周边环境,使地方文化一定相应的发展。同时,高校关于地方文化的第二课堂的开展也极大的丰富了高校文化,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使高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也就是说,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将地方文化与高校文化与历史使命相结合。

(三)人才培养的要求

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逐渐向着专精方向发展,十分需要高专业性的人才,但是各个地方,各个区域的地方文化不同,导致的企业文化差异,最终导致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产生了一些差异。广泛开辟第二课堂鼓励广大学生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中去锻炼自己,充实自己,陶冶自己,这不仅是适应青年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改进大学教育思想的需要,而且是为了更好的带动高校人才的培养。为了逐渐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保障高校学生就业,各高校不得不采取措施将地方文化逐渐融入高校课堂之中,而第二课堂是将地方文化融入高校课堂的最好的探索方式和实验的实践基地。所以,高校不仅要从思想认识上重视第二课堂活动,而且要在实践中对此给予积极引导,热情为他们提供人力、物力、智力、财力、场所等条件支持,还可以通过建立奖励机制激励学生广泛参与,充分利用现在双休日的丰富的时间资源,使第二课堂变成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乐园和成才的摇篮,不断地完善自我,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实用性与应用型人才。

二、莆仙大剧院在实践育人模式中的应用探索

(一)丰富第二课堂活动

高校在教学内容上重视科学而轻视技术教育,在教学方式上注重书本理论而忽视实践操作,在科研方面重视理论研究而忽视应用技术的研究,造成我国高校培养地方社会急需实践应用型人才严重不足[3]。在丰富第二课堂活动中,同学之间通过进行交流,把自己跟别人的思想汇集在一起,在讨论和深化的过程中,得出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把实质性的问题给客观化的解决,人与人相互之间的思想通过深入的交流,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和心灵的沟通,必然有利于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事实证明,若只有第一课堂的存在,我们永远也打不开学生的思路,只是局限于课内的文化知识的传递,但是如果有第二课堂的介入,可以摆脱第一课堂的局限性,让大学生介入社会,从实践当中寻找知识,寻找乐趣,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促进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而且最重要的是使学生的体魄受到锻炼,全面和谐的健康发展。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新模式

孝文化的认识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2)04-0046-12

2009年7月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大会公报“高等教育与研究在促进社会变革和发展中的新动力”明确提出:质量保障不仅要求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价模式,而且要求促进机构内部质量文化的发展[1]。这一认识视角对于审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20世纪末以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引起了政府、高校及社会的高度关注,各种质量保障的政策举措也出台不少,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各层面的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等,无疑对保障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毋庸讳言,这些质量保障的政策举施并未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尽管这些政策举措使得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制度性“刚性”约束大为加强,但这种“刚性”约束并未达到预期目的,甚至有离高等教育的质量本质越来越远的现象。比如,近年来教育部和各高校都有相关规定,明令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如“教授必须完成一年400学时的任务”。“教授连续两年不承担教学任务,不为本科生上课将转为研究员,不能做教授”。之所以规定教授要为本科生上课,从其初衷而言,首先在于高校的基本职能就是培养人才,因此教学是所有高校教师的职责,教授概莫能外;再就是教授给本科生上课,让这些刚入大学不久的大学生领略一些学术大师的学术思想,有助于陶冶学生的学术情操和培养其学术素养,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学科专业视野,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是极其重要的。但是这一政策规定在许多高校实际上却是难以实施的。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教授尤其是一些学科带头人、知名教授并没有真正到本科教学的第一线为本科生授课,当然这些教授也没有因此而“不能做教授”。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要教授上本科生的课是一种高校“人力资源的浪费”,因为它不能给高校的一些关键性指标带来显性的提升。在一些高校看来,与其让这些知名教授花费时间和精力上本科生的课,倒不如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学校“上水平、上层次”作贡献,而所谓“上水平、上层次”,就是由种种制度性学术平台构成的关键性指标,诸如博士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等等,这些关键性指标也常常被认为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和标志,政府的资源配置也往往以此为主要依据。实际上,这是一种类似经济“GDP”的高校“GDP”现象,这些高校“GDP”也同样被视为高校“政绩”的表征,人们常把这些关键性指标称作为高校的“政绩GDP”。教师,尤其是教授们则是高校“GDP”的主要产出者和承担者。就个体发展而言,教授自身也承受着求生存、谋发展的压力,其面临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定以及职位晋升,主要是以科研项目的承担、科研成果的获奖、学术论文的发表等指标作为评判依据,而这些都是与高校“GDP”密切相关的,甚至高度一致的。所有这些,都是导致高校和教授们“重科研轻教学”的重要原因。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相对于科研投入和科研成果所带来的丰厚回报而言,教师在教学中的付出以及他们的教学成果,都未能给其带来相应的回报。正是由于整个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GDP”功利导向,也促使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科研方面而疏于本科教学,因此出现教授鲜见于本科课堂就不足为怪了。

由此可见,仅有“刚性”约束是不够的,特别是如果这一“刚性”约束背离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则会因其所拥有的强力导向作用和个体的趋利行为而对高等教育质量带来摧毁性的影响。

高校质量亟需形成一种“软”约束,而这种所谓的“软”约束,实质上就是一种高校内部质量文化的形成,也就是说高校质量建设更需要文化引领,并通过文化的力量使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从一种被动的外部要求规约,转变为一种主动的内部需求动机。要实现这一转变,则需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一个是高校质量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引领,实质上这涉及到高校质量文化观的问题;另一个是高校如何建设这样的内部质量文化,也就是内部质量文化建设的途径。

对于高校内部质量文化观问题,我们必须从高校作为教育机构的教育属性来认识高校内部质量文化的基本立足点,并回答什么才是高校的质量。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终归要落实到人的培养,尤其是必须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这便决定了教育决不能过于功利化,教育质量决不能仅以某些狭隘的、短期的功利目标为标准。对于高等教育而言也是如此,必须从根本上转变高校“政绩GDP”质量发展观,确立高校发展的“绿色GDP”质量发展观。所谓“绿色GDP”(可持续收入)的基本思想是由希克斯在其1946年的著作中提出的,它指的是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后的计算结果。“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在高校质量文化中引入“绿色GDP”这一概念,旨在强调高校的质量管理和评估除了要关注可量化的产值外,更需要关注高校全面的、长效性的、可持续的发展(如关注高校的办学特色、校园文化底蕴、专业特色、教学风格和人才培养质量等)。由此可见,高校“绿色GDP”质量发展观的一个核心就是着眼于高校和人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在高校质量观方面还存在以下两个突出问题:一个是一些高校逐渐成为追名逐利的“名利场”,比如近年来出现的“大学排行榜”热,就是“名利场”在高校的一种典型反映。目前有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形形的“大学排行榜”,对高校办学行为和社会心理导向的影响很大。一些高校热衷于学校排名,把办学的目标与行为紧盯在排行榜上,似乎学校是为“排行榜”而办学,而不是为培养人才办学,甚至有的高校完全被“大学排行榜”所绑架,以至为了提升学校在排行榜上的排位而不择手段,这实际上还是“政绩GDP”在作祟。学校如此,学校里的人(管理者、教师、学生等)自然也不能免俗。当前,一些高校急功近利、追名逐利已然成为一种常态,正如刘道玉先生所言,“我们的高校生病了,犯了狂躁病”;另一个问题是高校越来越成为培养适应学生求职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等素质的“加工厂”,而对学生精神的、心理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等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养成却相对忽视,正如近日钱理群先生尖锐指出的那样,我们的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对于高校内部质量文化的构建途径问题,首先从高校内部质量文化系统的角度,它通常是由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层面来构成,因此我们对高校内部质量文化系统的构建也必须从这三个层面着手,来实现从“政绩GDP”到“绿色GDP”的根本转变。具体可从高校特性和当前高校质量误区等方面,来认识和寻求构建良性的高校内部质量文化的思路:一是高校内部质量文化应当体现以人为本,即围绕学生成长成才和教师专业成长来构建质量文化。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这就决定了高校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服务于人才培养,如建立高校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机制等。二是高校内部质量文化应当体现宽松自由。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是高校的本质属性,高校内部质量文化的构建必须充分体现这一本质属性。如高校教学、科研评估考核制度应充分尊重人的成长规律、学术发展的规律和教师劳动的特点,始终坚持教学的“百年树人”和大力倡导科研的“十年磨一剑”。三是高校内部质量文化应当体现宁静致远。高校内部质量文化构建需要首先从“安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开始,特别是面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高校要做到神定气闲,坚守大学精神,而不为眼花缭乱的功利需求所迷惑以至急功浮躁、失去自我。同时,高校不能只培养“关注脚下”的人,更要培养经常“仰望星空”的人,而培养“仰望星空”的人,这同样离不开一张“安静的书桌”。四是高校内部质量文化应当体现个性创新。高校内部质量文化应当是异彩纷呈,不同高校都有自己的内部质量文化;克服“千校一面”,有赖于构建各具特色、彰显个性的质量文化。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高校内部质量文化的构建应不单单是高校自身的事,而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政府从政策制度层面为构建良性的高校内部质量文化创设一个优良的外部环境。这也是关键性的外部环境,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而言尤为如此。

孝文化的认识范文第5篇

认识一:学校文化是让校园有“魂”

学校文化应该涵盖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思想。

作为物质层面的校园文化,主要是外在形式上的体现,如校园的整体布局、建筑物的风格设计、教学设施设备的功能性和先进性、校区及周边的绿化、美化和人文景观的设置等。精神层面的校园文化,包括师德师风的建设、校风学风的培植、校园环境的整治、行为习惯的陶冶、形式多样的活动、张弛有序的氛围、严禁向上的风气等等,这都是我们值得探讨的课题。杭州萧山银河实验小学的校园处处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七幢大楼连缀成北斗七星的格局,并分别被冠于“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楼之名,而且每幢楼都有其深刻的寓意。校园的建设格局就像一张美丽的网,呵护孩子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保持纯真、快乐与勇气。这样的校园,学生置身银河便是置身故事,置身人性的美好中。它不仅是一座学校,更是一座艺术的殿堂!所以,探究校园文化建设,如何将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灵魂”有机融合、相得益彰,而不是生拉硬扯,这是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认识二:“软”文化比“硬”文化更重要

近来“学校文化”一词,频繁出现在东胜教育界各种场合与交流中。通过学习和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我强烈的感受到,学校文化绝不仅仅是校园内人文景观的美化和警句标语、名人画像的外现包装(即“硬”文化,形象文化)。它更应该是学校内在品质与观念在师生行为中的一种具体体现,是学校办学传统与风尚在整个校园内的一种自然流露(即“软”文化,行为文化)。比如:在东胜五小,大家都把自己的工作视为一种责任,在校园内产生一种积极的行为导向。虽然学校不签到,但每个人都是自觉的,而不是停留在制度的监督约束之下的;虽然校园简陋设备残缺近似蜗居族,但每个人所表现出的是自信与大气,教学质量很高,操作信息技术能力很强;虽然考核等业绩不张榜不排名,在会议上听不到批评声,但每个人的团队意识很强,形成你争我赶又不失和谐的局面……拿我们校长的话说是“硬件不硬,软件也不软”。大家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感到充实与快乐,在艰苦付出的过程中获得成就与幸福。大家的这些行动汇集起来,形成的这种风气和氛围,催人敬业奉献、认真负责,自觉把工作做好;使人勤学好问、不甘落后,最大可能地展现出自己的价值;让人团结友善、互相理解,真正体验到助人为乐的感受。这样一种很有个性的氛围与风气,就是学校优良文化的软实力。它是学校人心所向的,师生发自内心认同的,全体师生员工自觉力行与维护的。它在学校发挥着凝聚人、规范人、激励人的作用,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统帅。正如钱钟书大师所言:所谓大学者,大师之谓也,非大楼之谓也!只有积淀了富有内涵的学校软文化才有传承的价值。

反思:文化建设的路上,我们该如何走下去?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学校文化对学生和教师成长的重大影响的确重要。担负教育的我们,面对这高尚而又沉重的话题,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有人欢喜有人忧,磨刀霍霍者有之,生搬硬套者有之,按兵不动者有之,随波逐流者有之……在这条路上,我们该如何走下去呢?

首先,我觉得需要且行且思,避免贪功浮躁。无论是草根形成还是顶层设计,都应该是春风化雨式的滋润和熏陶;达到应有的坚持,要发扬一种长期积累和保持的习气。如果大家为了文化而文化,一拥而上,搞疲劳战术,没有条件也要上,追求轰动效应,追求即时功利,那就失去了它的价值。诸如“校园文化”刚提出,“某某文化”就问世,“文化校园”的早产儿一夜之间比比皆是……表现出明显的贪功浮躁习气,走向贪功浮躁,就会成为炮制,成为作秀和炒作,丧失了发展的根本。

其次,需要全员参与、因校制宜。“全员”可以包括学校的全体师生、专家型家长、上层建筑的专家指导团。结合学校和地方实际广开言路、挖掘取舍,让全员在学校文化建设上有自主参与的时间、空间、机会。例如某中学设有“学校发展金点子”办公室,大家随时随地可以向学校提出自己的发展建议,点子被学校采纳,还可获得有意义的小礼物。这种高效务实的行为文化是在采纳来自各个层面不同的意见后创设有个性特色的学校文化。

因校制宜则是挖掘学校的传统优势,与时俱进,找准切入点。如上虞金近小学充分挖掘童话作家金近的人文资源,竭力营造童话化的教育氛围,构建了“小鲤鱼,跳龙门”这一极富本校特色的学生素质评估体系,学校每周开设两节童话课,推出了校本教材——《童话红黄蓝》,营造了“读童话,讲童话,写童话,唱童话,画童话,演童话”的学校文化。

在文化日里举行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和阅读活动。比如“法兰西文化日”是以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诞生日确定的,在活动期间,全校掀起一场“阅读都德”以及“阅读法国”的校园活动。这样做的初衷,李希贵校长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风光不再,尤其是网络、多媒体的出现,书籍的地位已经在年轻一代的心中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引领孩子们读书成为校园里的重要使命”。

相关期刊更多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教育厅

时间频率学报

CSCD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生命与灾害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民防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