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间文化基本审美特征

民间文化基本审美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间文化基本审美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间文化基本审美特征

民间文化基本审美特征范文第1篇

论文摘 要:民间文化传统决定了动漫文化的生命基因,多方面影响了原创动漫的人文精神、审美品格、题材来源、艺术手法等,探究民间文化独特的民族特征和旺盛的生命力,寻找与动漫创作的契合点,能够为创作真正具有民族风格的原创动漫精品提供借鉴。同时,动漫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艺术传播媒介担当着传承民间文化的功能,因其跨媒介性、兼容性和受众全龄化等优势,通过动漫作品和动漫形象实现民间文化的经典化保存和大众化传扬,对民间文化的推进和弘扬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动漫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文化大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诞生之时起就参与和推动着文化历史的发展进程,并且必然受到本民族文化生态系统的制约。在文化大系统中的民间文化,是立足于民众的生产生活,以一种通俗活泼的形式创造出来的用以娱乐民众的文化形态,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活在民众之中并身为民众一员的作家、动漫家、读者、观众的“文化心理结构”,对动漫创作与动漫欣赏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动漫的显著特征是创意性,而文化积淀是创意的源泉。动漫创作必须对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元素进行改造和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有机结合,才能激发人们对本民族本区域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实现走产业化道路同人文坚守之间的相融相生,并在动漫形象的塑造、动漫产品的研发、动漫品牌的树立、动漫企业的崛起中展示出中华文化的魅力,使动漫产业走上生生不息的创新之路。 

 

一、民间文化传统决定动漫文化的生命基因 

 

首先,从美学角度来看,民间传统文化涵养了原创动漫的美学品质:在审美风格上,倾向于意境美、道德美、意味美;在审美价值上,是寓教于乐、注重写意、质朴阳刚、内敛含蓄的中和之美与朴素之美;在艺术思维上,追求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永恒秩序以及和谐统一;在塑造形象上,崇尚“神似”、“神韵”和“会意性”。这一切都构成了中国原创动漫的基本美学气质,《大闹天官》就是最好的例子。其人物造型风格以古雅和神奇致胜,追求的是灵动飘逸、超凡脱俗的奇幻风格,引入了脸谱艺术、民间彩塑、戏曲表演、壁画年画等设计元素和色彩配比,并从先秦青铜器、汉代画像石、六朝造像以及皮影、木刻等多方面汲取营养;在场景设计上借鉴了民间艺术造型元素并发挥想象创造力,虚实结合,简练而变化有致,鲜明地突出了神话中的幻境,艺术风貌凸现出民间艺术极强的写意性和装饰性。这传达出中国人特有的哲学观、宇宙观、审美观,并将人民性和民间性表现得浪漫而神奇,民间文化与动漫形式自然交融,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境界。 

其次,民间艺术凸现出的人文内涵和人文价值,是中国人观念体系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动漫创作应从中国人爱国爱民的民本精神,自强自立的开拓精神,惩恶扬善、反抗、见义勇为的道德精神,善良质朴、勤劳智慧、诚实谦虚的传统美德等人文精神中,集英纳萃、提炼浓缩出作品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地展现民众所具有的道德品质、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采取主动的姿态吸收传统文化并与世界现代文明和谐相融,形成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追求。如《葫芦兄弟》讲述七只神奇的葫芦,七个本领超群的兄弟为救亲人前赴后继,同法力无边的妖精进行了一场场扣人心弦的较量,宣扬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一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其中老翁与穿山甲代表了正义与奉献;绿色的仙草代表了生命和希望;蛇精和蝎子精象征“邪恶的智慧”和“阴毒的力量”;葫芦种子则是上天为了克制恶的力量而赐予人类的宝物,用七种颜色分别代表人类的七种品性:勇敢无畏、温柔宽容、刚强坚毅、平和慈善、嫉恶如仇、活泼自由、沉郁思辨。七兄弟的故事如同七个生动的寓言寓示受众:优点可能同时也是缺点,长处有可能转化成为短处;放纵单方面特定的优势或夸大个体的力量,势必会导致整体的失衡与失败;唯有“七子连心”的融合、凝聚与团结,才能最终战胜阴险、黑暗、诱惑和背叛。而结尾那充满生机的美丽的七色峰,象征了中华民族追求美好、向往和谐的人文追求。《葫芦兄弟》成功地将传统表现手法与动漫审美特征、民间意象与现代内蕴、鲜明的民族价值观与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完美地融为一体,成为国内原创动漫中的经典。 

 

二、民间艺术为动漫创作提供广阔的生命空间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历程中,诞生了浩如烟海的优秀民间艺术作品。民间艺术题材广泛而丰富,囊括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浓郁的地域化色彩,体现了民间特有的风土人情,是动漫原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现代的动漫创作虽然是专业创作者艺术思维的结晶,但根据创作意图,在创作中采用民间艺术的形式或从民间艺术中撷取素材,从民间艺术传统的宝库中挖掘精彩的“动漫原型”,用现代的设计语言重新组织以达成新的意境和情趣,创作出具有中华风格气质的动漫形象,承担起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是原创动漫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动漫艺术和民间艺术难以割舍的源流关系,首先表现为动漫作品取材直接源于民间,是在采集整理民歌、民间故事、野史传说等的基础上,对民间叙事原型进行整体重现、改编和创新而成的。如中国的《哪吒闹海》、《渔童》、《人参娃娃》、《阿凡提的故事》、《九色鹿》、《金色的海螺》、《孔雀公主》等,国外的《白雪公主》、《埃及王子》、《大力士海格力斯》、《小美人鱼》、《阿拉丁神灯》等,这类成功的动漫作品比比皆是。其次还表现为对民间叙事类型的借鉴与生发。民间艺术具有自发性、传承性、实用性、娱乐性、民俗化和程式化等特征,民间叙事因出自集体口头创作,并以口耳相传的方式长久地传承下来,使得同一“故事核”在不同时间、空间、背景中的人群里流传时,组接故事的元素既保持了原有的基本形态,又会发生丰富的变异,进而形成“叙事类型”,如灰姑娘型、小红帽型、魔法宝物型、王子复仇型、异域探险型、三兄弟型、两姐妹型,等等。情节类型跨越时间和空间流传于世界各地,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这种稳定性来自它具有人性共同的心理构架、情感需求和艺术鉴赏基础。在原创动漫中,民间故事类型中的人物形象及人物关系经常是以现代的演化形式而出现,不禁让人感叹民间叙事永恒的艺术魅力。比如近年来风靡世界的魔幻潮,就有千年的民间魔幻文化根基,将善恶冲突设置在神话、传说、童话、民间故事原型中,对魔法、精灵和怪物等幻想元素进行整合、改造,引起了当代观众渴望打破平庸、超越现实、追求奇特的心理共鸣。 

原创动漫的核心竞争力是新颖的形象和独特的创意,这依赖于角色设定、画面效果、拍摄手法以及在叙述时对节奏的控制和把握。从根本上讲,一个好的剧本是这一切的基础,没有好故事、好形象,再高明的技术制作也不能创造经典。随着技术的发展,动漫艺术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一些动漫创作者片面夸大科学技术的含量,在人物设计和故事情节方面存在着幼稚化、雷同化、性格特征不突出、模仿意味较重、缺少想象力和创造力等问题;不论在文化定位的整体把握上,还是对人物性格的动态刻画上,都缺少感人至深的人文内涵和艺术生命力。科学技术是动漫发展的血脉,人文主义则是其灵魂。只有将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相结合,才能使动漫发展处于协调状态。曾在国内外获得极高声誉的优秀动画片《三个和尚》,取材于一句古老的民间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它采用最简单的故事、线条、结构、形式来表现,无人物语言,寥寥几笔就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连音乐都被精简成了几声木鱼,制作的技术简单到最普通的逐格摄影,但它却成为中国动漫的原创精品。究其原因,就在于民间文化和民族传统激活了原创动漫的生命。场景具有水墨山水画的味道,气韵生动,达到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传神写意的艺术效果;在角色塑造中,将西方现代漫画表现手法融合在本民族风格中,随意洒脱却又神情具现;在音响效果上,把佛家色彩与现代风格结合在一起。作品的故事取材、人物设计、场景设定、背景音乐和叙事表现手法都极具民族性,将民间生活的哲理在动漫的写意与诗化氛围中充分表述出来。

三、民间文化构成了动漫艺术的生命画卷 

 

中国民间艺术不仅有着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而且每种艺术形式,从创作手法到美学风格都极具个性化和地域性。有的朴素豪放又俏丽多姿,如民间戏剧、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相声、魔术、杂技等;有的造型古朴、色彩明丽,如青铜、石刻、建筑、彩陶等;还有的形态多样、内容丰富、美不胜收,如民间皮影、民间剪纸、民间刺绣、民间雕刻、民间绘画等;更有那些存在于神祀祭拜、四时节令、婚丧嫁娶、物象装缀中的“生活化的艺术和艺术化的生活”,如民间服装、民间玩具、民间饰物、面塑泥塑、木雕砖雕,等等,不胜枚举。这些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景象,为动漫在形象设计、表现手法、配音效果、艺术造型、背景道具等艺术创作上提供了滋养。 

民间艺术中大量的艺术形式已经运用到动漫艺术中,创造出一批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如《哪叱闹海》借鉴山东民间年画的造型;《九色鹿》的造型风格则完全取自于敦煌壁画;《草人》模拟民间粘贴画和工笔花鸟画的形式摄制而成;《猪八戒吃西瓜》、《人参娃娃》、《渔童》、《金色的海螺》等成功地使用民间剪纸的叙事思维和动作造型,简洁地讲述着民间最质朴的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则第一次运用中国水墨淡彩的绘画手法来绘制,整部动画片洋溢着江南水乡的清新气息,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此后的《牧童》配竹笛、《山水情》配古琴,更是将水墨动画发挥到极致,每个场景都是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独立画卷。但令人遗憾的是,刺绣、陶瓷、书法以及民间工艺等民间艺术宝藏尚未被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这些艺术表现形式形象多变、色彩丰富,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可塑性,具有充分挖掘和利用的空间。将民间艺术造型中鲜活的传统元素融入到动漫角色设计中,能使观众感受到新颖而又亲切的视觉体验,能在价值观念、审美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领略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四、对民间文化的弘扬升华了动漫艺术的生命价值 

 

动漫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信息,带有民俗文化的特征。原创动漫从对民俗意象的领会、对民俗事项的再现和创造中汲取灵感,构筑艺术时空;从对民俗文化凝聚的深厚历史内涵进行现代化的感悟中,丰富动漫艺术的深层意蕴;从对传统民俗文艺的置换、变形和创新中,将创作个体的情感倾注于群体文化模式,使民俗文化在动漫作品中达到升华和重建。动漫艺术也因此获得艺术生命的力量,长久不衰。创作者借动漫来诠释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期望,寄寓着生活感悟、人生冷暖和社会变迁,给动漫赋予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因素。受众则由此受到熏陶、接受教育、耳濡目染,寻找到情感、梦想和精神的家园。文化符号不一定是这个民族最精髓的思想,但一定是最直观、最易被世界接受的形象。如提到中国会想到茶叶、瓷器、饺子、中国红等,尽管这些已经不再是现代中国人生活的全部,但这些符号是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引起共鸣的元素。动漫角色的塑造,不仅仅是创一种品牌,是动漫衍生产品开发的基础,它更是具有民族精神内涵的文化符号。那些代表民间传统的文化元素就成了赋予角色生命力的“点金棒”。中国动漫曾经的辉煌也正说明,强大的民族文化支撑才是动漫艺术生命不息的根本所在。近年来颇受欢迎的《喜羊羊和灰太郎》,关注当下大众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用冷笑话、流行语、热点问题等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同时还融入了春节、牛年故事等大量的民族文化和民间元素,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因此,原创动漫的成功就是要植根于民间文化沃土,生长成流淌着民族文化热血的鲜活生命体。 

动漫作为一种文化媒介,能把复杂的内容、抽象的概念加以形象化,准确、深刻、具体地表达其文化本质,是传递文化信息的强有力手段。优秀的动漫作品具有深刻的寓意、波折的情节、充满哲理的想象,是老少皆宜的。动漫产业的本质是形象产业,动漫文化也是通过动漫形象体现的,动漫形象通过跨媒体传播体系的传播,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受众喜爱这个动漫形象的同时,实质是接受了它所承载的文化特质。那些经典动漫形象永远不会衰老,永远精力充沛,被动漫所承载着的民间文化也永远生机勃勃。动漫是具有很强兼容性的综合性艺术,不仅综合了传统艺术,而且把现代艺术纳入其中。它囊括象征、比拟、变形、夸张、神化、虚构、合成等手法,用其想象力的无极限成像方式,表达日常生活中渴望但不可及的审美范式;它糅合多种成熟的艺术手段,以不同的组合方式集中成了独特的艺术标准和审美价值;它又是一个由精神价值与市场价值共同构架的“产业化的艺术”,是用艺术作为灵魂,借助技术的外形,乘着多种媒体的翅膀飞腾起来的。在动漫的发展过程中,一系列民间文化先后被吸纳进来并为其服务,同时民间文化也通过动漫异彩缤纷地呈现出来。 

中国动漫不断将传统民间艺术进行动漫形态的创新,使民间习俗和民间文艺得到经典化的保存与流传,对民间文化的传播和弘扬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众传播的特性也使动漫具有民间文化的色彩,网络动漫以其轻松幽默的风格,开放、普及和互动所带来的参与和交流,具有了草根性、平民化的民间文化特色。随着“三网融合”的来临,原创动漫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将更为突显,其文化渗透力将不可估量。全球化时代,伴随着以动漫产品和服务为代表的资本输出,文化的渗透力已经开始影响着许多国家的消费观念、核心价值体系以及主流意识形态,而寻找民族文化的自我定位,实现文化的自觉,成为动漫原创的文化担当,原创动漫本身也因此获得蓬勃而长久的生命力。中国动漫艺术要立足于自己的民族精神和民间文化,对外来文化进行借鉴、分解、还原、抛弃,把他国经验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发展出自己独特的动漫文化体系,形成独有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身份。这样,随着原创动漫形象在全球传播的将是这些动漫形象所携带的民族价值观和文化思维。对于当代原创动漫来说,民间文化早已渗透在民族的血液之中,并镌铸着中国人深层的心理积淀,其中既蕴藏着民族的主体精神,又包含有外来因素的影响。如果以科学的精神探求民间文化的主体意识,高扬民族精神之优长,反思民族精神之缺失,在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的振兴中,动漫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葛竞.影视动画剧本创作[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 

[2]廖海波.影视民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齐骥.动画文化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4]秦明亮.动画造型与设计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杨学芹.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4. 

民间文化基本审美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剪纸艺术 文化 继承性

在源远流长的齐鲁民族文化中,民间美术占有重要的位置,显示出博大的生命力和浓厚的齐鲁文化底蕴。历史悠久的齐鲁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辉煌的民间文化,烟台剪纸便是这个民间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胶东民间乡土味道,带着朴实、真挚、积极向上的感彩,直接反映出胶东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劳动中最真实、最质朴的艺术语言和思想。

在古往今来世代相传中烟台剪纸艺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吸收和发展,留下一代一代的时代烙印。传承的历史、延续的民间文化,体现了胶东民族浓缩的本性,包含了胶东半岛发展的灵魂。烟台剪纸的传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沿袭,而是以生活为纽带,以习惯为程式,在自由自在的思考中发展。

一、烟台剪纸艺术文化的传统传承

1.烟台剪纸艺术的文化传承

烟台剪纸发展的时间特征是文化的传承。烟台剪纸的传承性是胶东民间美术的延续性,是胶东民间文化发展的时间特征传承。它借助胶东民族大众不断结合自身生存实用和精神需要进行创造和积累,将胶东民族本原文化与胶东民族群体精神加以继承和延续。在中国古代长期的宗教血缘网络中,烟台剪的传承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通过家庭为中心的技艺传承中,通过“口诀”、“秘方”来传递的技术性手艺,是父子、师徒、母女关系的直接传播方式。技巧是靠“祖传”获得,因而更多地保持了胶东民族初期文化的审美特点。传统的烟台剪纸艺术在审美价值上对胶东传统文化的积淀和继承,成为后人艺术创造中富有生机的精神参照。

2.烟台剪纸艺术的符号传承

恩斯特?卡希尔说“符号是人与文化相联结的中介,人所创造的一切文化都有相应的‘符号形式’,贯穿于人类文化的各个部分,如神话、宗教、语言、艺术等都是符号世界的一部分。”胶东民间美术的文化审美意识与胶东民间社会的背景、观念等是浑然一体、交融渗透一起的关系。烟台剪纸作为胶东民间文化的符号,反映了胶东人民的审美情感、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其精神特征强烈地呈现出齐鲁文化信息、哲学思想、观念和社会环境特征。并具有传递、记录、保存胶东民间文化的媒介和载体作用,所以剪纸的符号在历代传承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格式,并在固定的程式的符号图形下用借喻、双关、比喻、谐音、暗示等方法,在“符号的程式”下含蓄传达出美好祝愿并传承下来。

3.烟台剪纸艺术的心理传承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化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烟台剪纸是胶东人民长期生产、生活的创造物,从思想上反映了胶东人民的审美心理和情感需求。早期受到孔孟儒家礼教、礼节思想的影响,在题材与内容方面,注重其提出的“知足常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重视家族延续的思想,因此在剪纸作品中表现子孙满堂、人丁兴旺题材内容的剪纸是最为丰富的。例如金玉满堂、麒麟送子等。同时在信奉儒道思想的过程中,形成了追求所有事物圆满、和谐的精神状态,以及在塑造时讲究精细华丽的表现手法。后来受佛教和道教中的信仰,人民群众信奉天命,祈求长寿、富贵、安康、好德、善终为表现主题。胶东半岛为道教文化产生的源头,因此这门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对民间剪纸的影响是最强烈的。道教追求的福禄、喜庆、多子、长寿、吉祥如意的思想普遍成为了广大群众的生活观念。

烟台剪纸经历了长期历史变化,使得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心理倾向并传承延续至今,体现了文化观念的延续和反思。烟台剪纸包含了浓郁的胶东乡土气息,在沿袭远古艺术同时又渗透时代的特色,或粗犷豪放,或细腻精巧。

二、烟台剪纸艺术的现代传承性思考

伴随社会的发展民间美术传统的继承方式已经不能跟上时代步伐,必须立足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现代文化传播途径,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烟台剪纸继承新思路。

1.非遗保护传承“活态”艺术

烟台剪纸成功入选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说明烟台剪纸传统文化价值和未来发展意义,“保护”不是“封存”,而是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剪纸作品是有形的,但剪纸的技法和作品的寓意、剪纸艺术的美感是无形的,借助有形的剪纸作品来表达无形的剪纸艺术,这充分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属性。烟台剪纸作为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是生命线,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之一。烟台剪纸传承和发展需要人的参与,由于人的思维、审美水平的差异,同一个题材的作品,由不同的人来创作,其表现形式也是不尽相同,我们在传承剪纸技术和艺术文化的同时,就需要不断发展创新,创新是对烟台剪纸的现代性继承。

2.系列活动推动人文传承

利用节假日举办各种形式的剪纸艺术节或文化活动,聚集各地剪纸老艺人进行现场表演和交流,让更多人了解并走进烟台剪纸。定期举办各类烟台剪纸艺术比赛活动,挖掘创新人才,激发创作热情,开拓创作领域,承认艺术地位等。从而推动烟台剪纸的人文精神,打造烟台剪纸人文传承的习俗,传承烟台剪纸精神文化。

3.产业链建设推动市场传承

探索走出一条产业化是烟台剪纸继承与发展的成功道路。在加大烟台剪纸宣传力度同时利用交通、环境等有利资源进行招商引资,成立各种形式的专业化剪纸公司,打造烟台剪纸品牌。把剪纸嫁接烟台苹果、烟台旅游、烟台制造等优势品牌,开发嫁接产业和边缘产业。成立高素质的专业剪纸研发团队对烟台剪纸进行创新研究,开发生产创新性的剪纸衍生品,如烟台剪纸与旅游结合生产各类旅游工艺品;烟台剪纸与民间文化结合创作不同的居家装饰品、收藏品、纪念品等;烟台剪纸与烟台农产品相结合,生产各类饮食、娱乐文化用品等。

4.科技推动技术传承与创新

剪纸是一种艺术品,也是一种商品,烟台剪纸的市场是发展的必然和社会需求,当然市场上的销售情况决定了烟台剪纸的生命力,但科技进步有助于市场的形成。在当代,随着计算机、印刷机、雕刻机等高科技产品和工具的大规模出现,传统手工制作剪纸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传统的剪纸艺术加工技术需要进入“机器时代”,达到精品手工制作和机器批量相结合。在这种形势下,要实现烟台剪纸的科技革命,就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加快科技工具创新,迎合市场需求,打造烟台剪纸品牌,发展高科技烟台剪纸艺术产业化。

5.现代教育推动人才传承

剪纸作为传统民间美术的一个形式,将其纳入幼儿园、小学课堂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在中学课堂中融入剪纸艺术历史发展、民族文化方面理论知识,并开设手工制作课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为烟台剪纸的未来发展培养后备力量。把烟台剪纸融入地域高校术专业课程,开设独立剪纸专业课程或者选修课程,研究剪纸制作工艺和风格特点,并在嫁接基础上鼓励学生围绕剪纸进行创业。对烟台剪纸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烟台剪纸未来发展趋势。在社会上,各地成立剪纸艺术协会,开设剪纸艺术培训学校,吸引社会剪纸爱好者交流学习和创新。通过多种现代教育手段培育更多的烟台剪纸优秀人才,在继承发展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烟台剪纸艺术的传承不是个人行为,需要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继承中创新才是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王雯雯.试论烟台民间剪纸艺术及其传承、保护与发展

[D].济南:山东大学,2013.

[2]刘志刚.天下一绝―烟台剪纸[J].走向世界,2014.

[3]王越.烟台福山剪纸调查与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

2015。

[4]王鹏飞.烟台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应用策略

[D].烟台:鲁东大学,2012

[5]魏蜻,李涤尘.浅析高校美术教育中民间美术的传承[J].

民间文化基本审美特征范文第3篇

民族民间大型舞台艺术(包括主题歌舞晚会、舞剧、音乐剧、舞蹈诗等),因其较为集中地展示了某地域或民族的文化风貌,汇聚多方面的观赏性、娱乐性和审美特性,从而具有传播与保留的价值,是打造民族地区当代文化名片的有效方式,也是民族文化软实力的舞台体现。同时,这些舞台作品投入较大,制作精美,影响广泛,近年来成为了民族地区提升文化品质和知名度的手段之一。以西部地区为例,出现了较有影响的舞剧“天蝉地傩”“妈勒访天边”;民族歌舞晚会“多彩贵州风”“云南印象”“云南的响声”“藏秘”“天上”“美丽壮锦”等;山水实景晚会“印象 刘三姐”“山水 圣典”“天下峨嵋”等。这些大型舞台艺术应运而生,成为西部民族地区新的文化亮点或文化产业,以适应观众当代审美需求的传播方式,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应该说,它们是中国当代民族文化的一个特殊景观。

这些民族民间大型舞台艺术,均体现出大投入、大制作的特点,在舞美、服饰、多媒体等形式上追求变幻丰富的视听觉冲击效果,形成了一定的趋势和特征。但是无庸讳言,也存在着普遍的问题:其一,编导对于舞台形式和包装的过分强调,除了让观众有耳目一新之感,却难以产生情感和内心的共鸣与震撼。其二,编导对民族生活、习俗和文化内涵的发掘不够深入,作品形式大于内容,忽视了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着重对内心情感挖掘的基本要求,观众反响缺乏;其三,该类作品获奖不少,而市场表现差强人意,“叫好”不“叫座”,往往变为偏离市场需求的政府或商业行为。这些问题的存在,由于缺乏专业的理论总结和反省,也难以成为前车之鉴。

在世界范围内,大型舞台艺术同样是荟萃并传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如爱尔兰的“大河之舞”、“舞之魂”、“红磨坊”等百老汇歌舞剧等,在世界观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其市场效应也有目共睹。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为自己的文化塑造全新的艺术形象,是21世纪的中国面对的巨大问题,同样也是地处西南的多民族的贵州一直在力求突破的问题。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地区的艺术形象,是其精神追求的重要体现,其意义及价值尤为深远。

如何在这样的状况下总结民族民间大型舞台艺术的得失,深入思考怎样重新定位和打造当代民族文化的问题,探索以适应时代需求的舞台艺术来传承光大民族文化,力争做到既“叫好”又“叫座”,就成为一个亟待形成理论成果的课题。

鉴于民族民间舞台艺术作品纷呈而理论滞后的现状,我们认为,除了对舞台艺术本身的状况和得失进行评述、比较研究外,更应该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当代文化、当代文化市场、民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播等大视野来思考、研究民族舞台艺术的系列相关问题。一是借助比较文化、文化市场学、传媒学等理论,宏观考察并研究西部民族地区的舞台艺术;二是西部地区民族众多,文化形态多种多样,在进行全面研究的同时,需了解和掌握各地区民族民间舞台艺术所表现的不同的民族文化内涵。

而尤为重要的,是从认识上解决民族舞台艺术当代化的一些关键性问题。首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概念,并非是指文化的民族个性和形式、风格等表面特征,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中与人类共性相通的核心内容。民族文化自成一个独立的系统,是一个民族对世界、生命和人生的认识,具有普遍的人文和人本的意义。我们要从民族文化的历史源流、地域特点和审美个性中,看到它对于人类生活、生命和生存的普遍意义,这样才能找到民族文化中最动人、最持久、最有力量的内核。对于民族民间大型舞台艺术,这是一个基本的形成准则,也是我们评述舞台艺术的出发点。

其次,民族民间大型舞台艺术,同样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当代传媒手段之一。中国民族文化的历史演变和地域特点,是以漫长的农耕文明为依托的;而时生了巨变,民族文化生存的土壤也发生了迅急的改变,乡土生活的形式和内容都在日新月异,因此,我们要把民族文化放在当代的文化框架中来弘扬。民族大型舞台艺术面对这样复杂的变化,应充分考虑其作为文化产品,如何成功完成品牌的塑造与传播,引起关注,进入市场,从而获得更好的保护和发展的问题。

民间文化基本审美特征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以户县农民画的设色特点为例,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民间美术色彩的选择特点及文化内涵,运用文献研究和例证相结合,论述民间美术色彩这种文化语言,更直接地使创作者与受众进行直接对话。古人独有的色彩观念,使中国色彩区分于西方的“色调”理论,正是因为中国色彩有自己的调色、赋色法则,才制约着华夏民族的色彩选择,并赋予民间美术色彩的文化内涵。

色彩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民族情感、经验和思想在色彩应用过程中的显现。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民间美术,在数千年的传承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特性。色彩作为其重要的构成元素,是人们寻求精神上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以不同的色彩表达特定的观念,反映了民族民间美术的传统习俗及审美观念的延续和发展。民间美术色彩深层次地体现了创作者与受众进行对话的一种文化语言。

一、户县农民画中色彩选择的特点

户县农民画在我国整个民间艺术的庞大体系中可称得上是独放异彩。画风粗犷豪放,构图饱满稚拙,用色单纯夸张,具有清新浪漫的生活气息。户县农民画贴近生活,多以描绘人民丰收的景象,节日的欢腾,幸福的家庭等,使每一个观赏者都能够感受到激昂的情绪和自豪的心情。户县农民画,粗犷中蕴涵着细腻,浓艳中蕴涵着淡雅,稚拙中有着精巧。

单纯明快与夸张刺激的色彩表现是民间美术色彩选择的显著特点。WWw.133229.cOM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体现着充分的饱和度。红、黄、蓝、白、紫等鲜亮的色彩,使人感受到豁朗的情感和明达的风格,正是民间艺术单纯明快的装饰性色彩的充分体现。以具有代表性的户县农民画设色体系来说,“色要少,还要好,看你使得巧不巧。”这是户县农民画用色的简要口诀,由此体现了民间美术用色简练的特征。户县农民画诀亦云“红红绿绿,图个吉利”,“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紫是骨头绿是筋,配上红黄色更新”等,都体现了民间美术色彩高纯度、强对比的特征。这种纯粹的色彩运用,使农民画色彩醒目而和谐。其色彩搭配,运用大色块的红丹与品蓝形成强烈的补色对比,而小色块的竹绿、品桃、紫黄色加上墨线稿的穿插,使画面色彩响亮而又简洁明快。用色虽然只有五种色彩的搭配,极为单纯简练,却显得五彩缤纷,绚丽多姿。

民间美术的色彩运用补色、高纯度的色相对比原则,是民间美术色彩选择的主要倾向。人们喜爱色彩,往往喜爱有一定纯度的色相,不同程度的色相对比,可以满足人们对色相感的不同要求。我国历史上的传统色彩调配形式,运用色相对比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其中,补色对比在民间美术中应用尤为广泛,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体现着朦胧的补色感知,极力显示对比色特有的张力和刺激性。

当然,民间美术的色彩在表现夸张刺激、鲜艳夺目效果的同时,也非常注重色彩的统一和谐。所谓“光有大红大绿不算好,黄能托色少不了”,就表露了追求统一性的色彩意识。 色彩的审美心理不是孤立的,它必然受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的影响,受到整个审美意识的制约。

二、户县农民画中的色彩文化

在中国传统思想和民间习俗的影响下,民间美术中的色彩显现着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审美特征,从而造就了民间美术色彩的热烈喜庆的气氛。在民间美术作品中,色彩是民间艺人和受众进行对话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语言,有着多方面的表现功能。

(一)装饰功能

民间美术的色彩首先是为了饰美娱目。特别是装饰性较强的户县农民画作品,其设色是极富代表性的,用色艳丽浓烈、丰富鲜明,突出吉祥喜庆红火热闹的气氛。画中配色口诀:“红与黄,喜煞娘”,“要喜气,红与绿,要求扬,一片黄”等都体现了这种心理,富有节奏的对比,同时又讲究和谐统一,色彩整体效果鲜艳、热烈、轻松、明快。当然,除了对比热烈、色彩浓重的农民画,也有追求雅致调和的色彩效果,这类农民画在使用纯度较高的色彩后,常以粉蓝、粉绿、灰色、金色等加以调和,又用墨线加以衬托和稳定,因而画面素雅委婉、清淡优雅。即使如此,农民画也仍以喜庆、绚丽、丰富为主。无论哪类色彩的运用,又都是写意不写形,不求现实的真实,色彩在原来基础上更为大胆。

户县农民画诀亦云:“红间黄,喜煞娘;红间绿,花簇簇”,“青紫不并列,黄白不随肩”等,都是肯定原色的运用,色彩搭配体现出朦胧的明度对比,色相、色彩的冷暖以及面积的搭配与对比。明度的对比使画面疏朗、透气,色调清新,而多种色彩冷暖的不同和面积大小的对比则易产生丰富、绚丽、热闹红火的气氛,这种色调风格也正是民众喜爱并表达思想情感的最恰当的形式。同时,色彩的冷暖对比丰富、强烈,极具现代装饰色彩效果。

(二)象征功能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色彩最能引起人们奇特的想象,它最能拨动感情的琴弦。色彩效果不仅体现在视觉上,更体现在象征意义上,使大众得到心理上的体验和理解,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所谓“象征”,就是用以代表、体现、表示某种事物的一种物体或符号,重视色彩的象征性在我国历史上有着自己的传统。民间色彩象征意义丰富,根据华夏民族古老的五色观进行组织搭配,在五色(青、红、黄、白、黑)的观念内涵上,根据需要去突出某一色的主旋律,以达到表达审美和生存上的追求。在民间美术创作中,对色彩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依托是时常要遵循的。“红红绿绿,图个吉利”这句流传在老百姓中的口头禅,作为一般的民间艺诀,可以说是整个民间美术的色彩特征。“图个吉利”是在传统的民间文化观念下表现出的审美观念,以表达求生、趋利、避害等功利意义为主。

老百姓常常是依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功利愿望去理解和使用色彩。“吉利”所包含的审美意义,在广大民众心目中总是和纳福招财、避害去灾等基本生活需要和世俗意愿交织重叠。户县农民画多是歌颂丰收的田野,欢腾的畜群,崭新的房屋等,其中绿色寓意万年长青,红色寓意四季红火,在民间美术中,色彩是一种喻意和心理暗示,是用色彩与形式的特定形象满足大吉大利,祈福迎祥,发财平安的心理。色彩的作用超出了视直觉与自然环境等同的色彩结构和这种表现形式。

色彩的这种观念性的象征意义被纳入包罗万象的中国古代宇宙论的框架中,与传统的价值观、哲学思想、等级意识、宗法观念、伦理道德相互交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三、民间美术色彩选择的文化内涵

从民间美术设色的整体观念和特征来看,对传统的色彩观念有依有背,既遵循了传统色彩的象征、比附意义和内涵,具有深沉的文化底蕴,同时又重视色彩的视觉审美效果,呈现出斑斓多彩的热闹景象。可以这样说,色彩在民间既是观念的、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审美的,它不仅诉诸于视知觉,同时还受到文化传统、环境的制约,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因而对民间美术色彩的认识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而必须对包蕴其中的观念性涵义和文化历史内容予以领悟和把握。

作为一种原生态的、历史演化的视觉表现形式,我国民间美术的色彩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突出表现为深受中国传统设色观念的影响。其中,五色观的影响自始至终贯穿其中。它们与自然、社会和人生诸方面的观念形态相关联,因而具有丰富的比附性意义,这些意义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意识。色彩情调与民间文化观念相重叠,深受民众生活的制约,与庶民百姓的生活态度、价值标准、审美情趣是相一致的,具有与生俱来的民族亲和力。这也是其备受关注的原因所在。

我国古人的色彩选择不是建立在对色彩物理性能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而是以宗教化和伦理化的色彩选择习俗为根据的。早在先秦时期国人就已形成色彩等差观念,众多的色彩被区分为正色和间色两个等级。这对整个封建社会的色彩选择习俗都有支配性影响。色彩等差观念是在五行说的影响下形成的。在强烈的神秘感和崇拜心理的驱使下,古人以五行为中心,用比附、推导等方法,把木火土金水变成5种象征性符号,使之与各种具体的、抽象的、已知的、未知的、经验的、迷信的、自然的、社会的事物相对应。

中国民间美术色彩作为一种物理性的现象也与民间文化观念相关联,被作为一种象征手段加以描述,并延伸、拓展了它的内在性质,与其他事物相联系。色彩与特定的观念相关联的原因,自然也与人的实践活动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客观自然世界生命循环的特征也表现在自然界有规律的色彩的变换,先民对大自然的现象予以描述、总结,并加以附会,得出了“青、赤、黄、白、黑”这五种基本色相,并体会到这五色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有着密切的利害关系,所以被中国古代视为五种“正色”,并暗含了吉利祥瑞的意义。随着阴阳五行说的产生与发展,五色被认为是构成世界秩序的成分,并与其他构成成分相对应、关联。在这里,色彩已完全成为一种观念性的阐释和象征性的比附,而不单纯是一种视觉的、感性的知觉形式,人们对色彩的运用成为一种主观的符号和图式,并被赋予特殊的情感和文化理念。

民间文化基本审美特征范文第5篇

剪纸艺术在鄂州民间生根开花,已成为民间文化和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态,可以称之为中华民族的母体艺术。因此它的文化价值,远远超越了剪纸艺术本身,而具有极为丰富的哲学、美学、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展示了一个完整的中国本原艺术体系、造型体系和色彩体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荆楚儿女不仅创造了大量的有形文化遗产,而且也创造出了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鄂州剪纸艺术

鄂州剪纸是荆楚大地民间艺术瑰宝,以其丰富的形象语言传递着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它记录着剪纸技艺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承续着历代艺术精华,荟萃了不同时期的创作成就,犹如剪纸艺术的历史长廊;它融合南北艺术之精髓而自成一体,以其清新活泼、古朴典雅的风格特立于民间艺术之林;它植根社会、取材民间,题材广泛,内容朴实,表现手法奇特,各种流派和风格迥异的作品争奇斗艳,堪称珍贵的民间艺术宝库。当今更是赋予美感的造型和丰富的感彩,使剪纸作品洋溢着浓厚的诗情画意,表达出朗朗向上、朝气蓬勃的时代精神。

鄂州民间剪纸审美特色

鄂州民间剪纸在完成一定的民俗作用之外,又极力显示其超越自身民族背景的独立性,即美的特性。一张剪纸无论它用于何种场合,在创作的过程中必然灌注着审美感情,只要人们以美的标准肯定它,也就有了存在过程的审美价值。对于鄂州民间剪纸艺术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挖掘的地方,返璞归真的独特艺术魅力是需要我们传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1.主观意象创作

主观意象是按照人的构想进行剪纸作品的创作,不受自然形态的左右。鄂州民间艺术剪纸艺人感情浓烈,从朴素中流露出真情实感,是直接流露的主观自我表现,也是心灵深处情感体现。鄂州民间剪纸艺术在构成中不受任何物象间真实存在的束缚,自由随意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象进行安排。南京金陵神剪的第四代传人张方林的剪纸作品“富贵鼠”、吉林张春颖的剪纸作品“鸿运当头”等,都是经过了作者主观性处理的优秀作品。前者作品中用各色的牡丹花围绕着可爱的老鼠,寓意深刻;后者作品中用黑底配红色莲花,凸显了画面中间九条重复出现的鱼儿。它们头顶红球,首尾相续,将“连年有余”的传统题材和现代艺术理念有机融合,体现出深厚的荆楚文化意蕴。

2.独特装饰风格

鄂州民间剪纸艺术朴实而夸张,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艺术功底,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阴刻为主、阳刻为辅、阴阳结合,达到雅俗共赏、工艺传神的独特境界。经过时代的发展,如今已经实现了剪纸的实用性、艺术性、欣赏性、收藏性的有机融合。综观琳琅满目的剪纸世界,轻盈的纸制品折射出丰富的平面视觉效果,传达出美妙完整的艺术构思和章法,展现了人们热爱生活、向往吉祥、喜气盎然的景象。鄂州剪纸艺术以其夸张和变形艺术形式围绕着表现主题内容,有效地增强画面的装饰性和趣味性。

3.精深制作技巧

由于剪纸材料、工具的特点和具典型,鄂州剪纸艺人在长期的创造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作技巧。剪纸的制作需要把线条的粗细、疏密、虚实等安排得当,而且要根据剪纸的特点,尽量发挥它的长处,同时要充分地考虑镂空技艺的精湛。镂空的艺术技法,可以通过对作品的细部作有效地深入刻画来增强剪纸的艺术表现力。随着镂空技术的使用,对剪纸结构要紧密相连的要求也提出来了,因为剪纸要剪刻镂空,拿取粘贴,如果没有很好的整体性,就不便于制作和使用。剪纸艺人在构图时必须设法让所有的表现对象都巧妙相连,不出现断连现象,达到较强的视觉效果。

4.浓郁乡土气息

鄂州的民间剪纸,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内容十分丰富,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图像、花卉禽兽。风格粗犷、淳朴;表现手法简练、夸张,生活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鄂州剪纸分为两类,一是单色,一是彩色。单色,是用一种颜色的纸剪成,朴素、大方、明快,表现力强。彩色,则绚丽多彩,色泽丰富,表现力强。它大多寄托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如“五谷丰登”、“五福临门”、“鹤鹿同春”等。鄂州民间剪纸特别讲究对称,成双成对,这也是一种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外在反映。

5.多维造型艺术

鄂州剪纸艺术有自己独特的造型方法和表现形式。在构成上,剪纸要求所表现的实物通过一个平面展开,造型高度简练并且外轮廓要高度概括,艺术语言夸张变形。鄂州民间剪纸艺术产生和流传非常广泛,为表现某一丰富的主题采用多维立体的创作方式,在创作过程中,往往抓住抓住特征入手,概括提炼出最能体现物象本质特征和情感色彩的特定外在形态,通过抓外轮廓的方法,对物象进行传神的刻画,把物象表现得淋漓尽致。鄂州剪纸艺术的风格粗犷、简化、浪漫,轮廓和形状坚实而清晰,纹样生动有趣。鄂州剪纸艺术作为民俗活动的载体,传承着民俗文化,内容和形式都具有承传性、固定性。加之剪纸手法、纹样的规定性,所以就形成了鄂州民间剪纸相对稳定的特殊造型艺术。

鄂州民间剪纸文化价值

鄂州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深刻的人文底蕴,其文化价值也越来越受重视。它所表现出的形式特点体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体现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剪纸艺术来源于生活,是我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和几千年来历史积淀的产物,是我国大地上以人为本,口传身授的活态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意识、审美理想和哲学观念,同时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其造型特征、形式美感和率真的感受等,为我们开启了一个丰富多彩、博大深厚的文化基因库。剪纸艺术具有强烈而鲜活的生命力,展现出一种生命的形式。

鄂州民间剪纸艺术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一朵最灿烂、最具生命力的艺术品种。它凝聚着我们祖先深厚的感情和心理意识,是民族文化艺术的源泉和灵魂。鄂州民间剪纸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民间传承的文化活动,它的大部分都是以民俗为基础,与民俗活动有紧密的联系。作为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之一,剪纸表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民情民风,融入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善恶判断。鄂州民间剪纸是我国民俗文化的物质表现,这是人类最重要的亟待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文化遗产之一。

鄂州剪纸艺术传承与创新

鄂州民间剪纸的形式和风格应该多样化,艺术劳动的最可贵之处在于不断创造和创新。同样,鄂州民间剪纸艺术一直在是与时俱进中传承的,已不是单纯的指传统的民间剪纸类型,更多的是指那些立足于传统民间剪纸形式美的变化法则的基础之上,开创出具有新内容新变化思维的中国现代创意性剪纸。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生存价值观的变化影响了鄂州民间剪纸的传习,民间传统文化在教育上的长期缺失,使年青一代对剪纸传统淡化甚至陌生,这是中国民间剪纸传承的最不利因素。

基于对鄂州民间剪纸艺术形式的学习与研究的深入思考,反映了时代文化的剪纸艺术,生活需求的依托已使民间剪纸的存在边缘化,时代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多学科专业的交叉学习与借鉴。创新是民间剪纸艺术生存和发展的必然,但整个过程是一个艰辛研学的劳动过程,至少要掌握民间剪纸的基本造型规律和其承载着的深厚的文化与艺术的语言符号等本质的东西,更要解决造型造意的问题。鄂州剪纸艺术做为服务于人的吉祥文化意识的艺术形式,对内塑造了人的精神情感世界,对外引导了人们的视觉审美习惯。鄂州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应该是让最真实的生活情感激励我们去创意,让中国的剪纸艺术走向世界,成为当代一道充满魅力的艺术风景线。

结语

鄂州民间剪纸艺术要想在艺术之林中永固长存,除了依靠外界的关注和支持外,还要借助剪纸本身的特殊形式和艺术质量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对现有成果加以选择、取舍,保留精髓――蕴含其间的,为民众世代传承的独特审美情感和不朽的民族精神。鄂州民间剪纸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这是因为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和审美性,是因为它那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象征意义。从它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也是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今天我们对鄂州民间剪纸艺术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探寻原始文化之根,也有助于完善和丰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完整内容,更可以让人们了解鄂州剪纸艺术这一民间文化的精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占有的地位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