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外贸易的影响

对外贸易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外贸易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外贸易的影响

对外贸易的影响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反倾销壁垒 对外贸易

随着第一、第二、第三次工业和科技革命的完成,国际分工日趋完善,也因此促成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自由贸易的好处也日渐凸显,因此诸如WTO等与贸易相关的组织也相继出现,对于贸易中的关税壁垒得到了较好的限制,而关税壁垒的削弱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各国为了保护本民族企业的发展,各种非关税壁垒相继出现,常见的非关税壁垒也达3000多种,作为一个贸易大国,贸易壁垒对于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因此,如何解决我国所面临的贸易壁垒问题,成了我国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光伏产业所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形势

据商务部资料显示,2002年到2012年的11年间,中国共应对842起国外贸易救济措施案,涉案金额达736亿美元,其中仅反倾销调查案就达521起,使得中国连续17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而近几年,随着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我国光伏产品正在遭受严重的反倾销调查,而我国光伏产业所面临的主要的非关税贸易壁垒主要是技术贸易壁垒以及反倾销壁垒。其中,以欧美国家为主的反倾销壁垒尤甚。2011年以来,我国光伏产业产品连续遭到美国和欧盟等国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其间,欧盟对我国的光伏产业征收了高达46.7%的惩罚性关税,其结果是,我国的光伏产品对欧盟出口额在2011年还高达210亿欧元而到了2012年则降至111.9亿欧元,同比下降45.1%,但即便如此,欧盟地区仍旧是中国光伏产业的最大出口市场,占我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的46.1%(2013年数据),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光伏市场,也作为中国最大的光伏产品出口市场,欧盟如果最终裁定对中国征收高额的关税,中国的光伏产业无疑将遭受致命的打击。在对中国提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期间,美国则对中国不同的光伏产品了从18.32%~249.96%不等水平的惩罚性关税,使得受到制裁的中国光伏电池几乎失去了美国市场。

二、我国光伏产业在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面临国外的反倾销调查时,中国之所以如此被动,这与中国国内的光伏产业的畸形发展不无关系。首先,我国光伏产业的产能严重过剩:自我国大力发展光伏产业以来,我国各级政府积极扶持,使得行业技术进步迅速,规模空前壮大,最终导致我国国内的光伏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仅我国国内的产量就足以满足全世界对光伏产品的需求,光伏产品严重供过于求,企业间恶意竞价,导致价格下降,而这不仅使得企业的利益受损,还容易使企业遭受反倾销调查。其次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核心竞争力:2008年以来,我国的光伏产业的技术虽然取得突破性进展,且初步建立起了完整的光伏产业链条,但是,我国企业仍旧主要集中于产业链的中游,从事硅片、电池以及组建的生产与销售。最后,我国光伏产品的销售严重依赖海外市场:由于光伏发电的前期投入成本较高的问题以及国内电网企业的既得利益团体的阻挠的原因,我国的光伏产品应用市场迟迟无法打开,国内仅消费约10%的光伏产品,约90%的光伏产成品出口海外,最终,欧盟成为我国最大的光伏产业市场,即使在反倾销调查期间,欧盟地区仍旧占据我国光伏产品出口46.1%的市场。

三、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在面对国外的各类技术壁垒的问题时,有时候仅仅靠企业的力量是不足以应对的,很难在谈判中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且,有时候仅仅靠市场来调节资源的配置,很容易出现市场失灵,这都需要政府的协调和干预。因此,首先,在面临摩擦时,政府应积极出面应对,与“制裁”方积极协商,使其尽量开放其市场,毕竟政府所拥有的有利筹码要多得多,在谈判中更易处于优势。其次是,政府应积极协调指导我国大力发展的行业的发展的问题,避免出现因为政府的支持而忽然使相关企业出现井喷式的增长从而使得市场失衡的问题。再次,我国还应健全反倾销的法律法规,让国民以及企业学会运用法律手段应对反倾销问题,虽然我国企业在遭受调查时所面临的法律隶属于其他国家,但是如果能从国内法律来规范企业行为,这也将对反倾销的应诉问题起到根本性的作用,从而有效减少我国企业遭受的反倾销调查次数。在微观层面,作为相关利益的直接关系者,企业也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在面对调查时,各个企业最好的做法便是联合国内的同行业的企业一起应诉,扩大应诉团队规模,进而为自身争取话语权,其次应当开发技术降低成本,尽量避免受制于国外技术的供应。此外,将国内部分产业转至国外,在国外直接设厂生产是短期内解决反倾销调查问题最快的方法,企业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开办分公司,躲过进出口的限制,进而避免遭受反倾销调查,但考虑到产业转至国外对就业等方面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并不是一个长久的方案。最后,最终的解决方案仍旧是扩大内需,作为世界第一大人口大国,任何产品的潜在需求都是巨大的,虽然在国内,普通的国民无力购买光伏产品,但是与之相关的企业却可以大量使用,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趋严峻,我国应鼓励各个电网企业积极使用光伏产品进行发电,对积极使用光伏产品的企业给予技术支持和税收上的优惠,扩大我国光伏产品的内需,降低对海外市场的依赖程度。

参考文献:

[1]喻琬月.反倾销税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影响――以欧盟对华光伏双反案例为例[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对外贸易的影响范文第2篇

【关键词】要素禀赋;对外贸易;收入分配

一、绪论

1.研究背景及思路

对外贸易增加了中国的总收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也造成了收入分配不均衡等种种问题。本文分析了中国对外商品贸易的要素收入分配特点以及个人收入分配特点,并从商品贸易影响收入分配和对外贸易影响个人收入分配两个方面进行实证检验并给出政策建议。

2.文献综述

鲁晓东(2008)证明要素禀赋特征对中国收入差距有相当的解释力;孔庆峰、陈蔚(2008)证明并无直接证据显示中国的资本与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对外贸易是顺应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盛雯雯(2014)证明融资成本下降将导致企业投资偏好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过程;张欣(2015)对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结构和要素收入分配的指标进行统计并进行实证检验,进而得出政策建议;卓凡超、常志有(2016)证明要素流动对贸易的影响主要包括替代与互补关系。

二、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要素收入分配的改变

1.中国对外贸易的变化

从贸易规模角度,截至2014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64242亿元,且出口总额稳定大于进口总额,即使受到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依旧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波动剧烈,于2006年达到峰值64.2%。随后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下降明显。

从结构角度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进行了显著调整,初级产品的出口占比持续下降,工业制成品出口大幅度上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外商品贸易结构出现了一定的差别。

2.中国要素分配的变化

本文中将使用劳动者报酬代表劳动要素收入,用固定资产折旧加营业盈余代表资本要素收入,计算两要素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占比,由数据可看出,资本占比与劳动占比的变化较大,资本占比呈波动下降趋势,而劳动占比呈波动上升趋势。

3.中国对外贸易开放度的变化

根据薛佳(2013)中相关测算确定看出,加入WTO之后我国逐步形成了更为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但随着对外开放的程度加深,贸易开放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更大。

三、不同商品的对外贸易影响要素收入分配的实证检验

1.数据来源及模型

最终解释变量为收入法下的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之比。构造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Y为收入法下的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之比,X1-X5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额,X6-X10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进口额。μ为其他随机干扰项。

2.模型变量检验与方程检验

模型回归显著,调整后的相关系数达到0.9715,模型拟合良好。DW检验值为2.002,表示Y不存在一阶自回归。White检验结果表明不存在异方差。

3.回归结果

综上,该回归方程拟合良好,不存在自回归与异方差,回归结果可信,得到最终回归方程为:

模型结果表示:(1)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的出口与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进口对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的收入比影响为正,利于劳动要素报酬占比的相对上升。(2)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与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的进口对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的收入比影响为负,利于资本要素报酬占比的相对上升。

四、中国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实证研究

1.数据来源及模型

本文将构造以下计量模型对要素禀赋、对外贸易与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

GINI为基尼系数,S1-S4为各要素(耕地面积、人力资本、劳动力、资本)的人均拥有量,GDP表示人均生产总值,FT表示贸易开放程度。

2.模型变量检验与方程检验

模型回归显著,调整后的相关系数达到0.9367,模型拟合良好。DW值为1.909,表示Y基本不存在一阶自回归。White检验结果表明不存在异方差。

3.回归结果

综上,该回归方程拟合良好,不存在自回归与异方差,回归结果可信,得到最终回归方程为:

模型回归结果表示:(1)要素禀赋对收入分配有显著影响,人均人力资本的上升会降低基尼系数,有利于平均收入差距;人均资本的上升会增加基尼系数,会扩大收入差距。(2)贸易开放度的提升会增加基尼系数,扩大收入差距。结合上一个模型可得出结论,持有大量资本要素的人群会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福利。

五、政策建h

1.为了平衡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的收入占比,应该对进出口贸易中的不同商品种类实行差异化贸易政策,深化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引导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方向。

2.为减轻收入不平等现象,应在确保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完善劳动力市场与要素市场,推进收入均等化,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

参考文献:

[1]鲁晓东.《收入分配、有效要素禀赋与贸易开放度――基于中国省际面板的研究》.

[2]孔庆峰, 陈蔚.《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贸易实践中适用性的经验检验》.

[3]盛雯雯.《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比较优势》.

[4]张欣.《中国对外贸易影响要素收入分配研究》.

[5]卓凡超, 常志有.《国际要素流动和商品贸易的关系研究》.

[6]薛佳.《贸易开放度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

对外贸易的影响范文第3篇

关键词:对外贸易;就业压力;劳动生产率:劳动分配比例

一、 引言近十年以来,我国的GDP和人均GDP快速增长,劳动分配比例却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96—2006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4.04%下降到40.5%,下降了13.54个百分点(见图1)。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除北京和上海的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有所上升,其它29个省(市、自治区)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说明我图劳动收入分配份额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在不断下降(姜磊,2008)。而美国和英国在过去的100多年中,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美国在1879—1984年间的105年中,劳动收入所占比例为50%(1870年和1880年)至74-3%(1980—1984年),英国在1860一1984年间的124年中,劳动收入所占比例为45.2%(1860—1869年)至68.8%(1975—1979年)(王振中,2003)。

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出现了生产过剩、内需不足的矛盾。国内过剩的产品不得不竞相依赖出口来实现其价值。这种局面导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不断增加,顺差快速增长,人民币面临不断增加的升值压力,国内货币被动大量投放,国内流动性严重泛滥。所有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劳动者报酬在GDP中比重的下降。劳动者报酬在GDP中比重的下降使得我国出现了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扩大的社会生产力与不断相对萎缩的社会消费之间的矛盾。

本文旨在研究对外贸易在劳动分配比例的决定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并利用1996—2006年我国29个省级单位面板数据对对外贸易与劳动分配比例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检验对外贸易对劳动分配比例的影响。

二、 相关文献综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经历了劳动报酬比例下降。Harrison(2002)把发达国家劳动报酬比例的下降归因于全球化。Javadow(2003)则进一步把其归因于资本帐户开放。BentolilaandSaint—Paul(2003)则认为劳动报酬比例下降的根本原因是技术进步。n()renceJaumotfeandIrinaTytell(2007)对以上三种观点进行了总结,强调全球化、技术进步以及劳动力市场的政策变化都会影响到劳动报酬比例,技术进步是劳动报酬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全球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劳动报酬比例下降.劳动力市场的政策性变化会使得劳动报酬比例小幅上升。

还有一部分学者进一步细化了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劳动报酬比例的影响。MezzettiandDinopoulos(1991)认为国际贸易使得国内进口货物价格下降,这使得进口竞争部门单位劳动的边际价值下降,因此降低了劳动者在谈判中应获得的额外收入。Rodrik(1997)指出国际贸易减弱了劳动者讨价还价的能力,使得劳动收人占G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Daniel0rtegayandFranciscoRod“guezz(2001)对上述观点进行了总结和补充.指出一国的国际贸易开放程度与资本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呈正相关关系,强调了对外开放破坏了劳动相对于资本讨价还价的能力;尤其对于工会制度比较健全的国家,国际贸易对其影响更为严重;增加的贸易使得工资与雇佣状况都做了相应的调整,改变了雇佣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果使得资本所占份额增加,劳动份额下降。

专门研究发展中国家劳动报酬比例的文献很少。BrunoDecreuseandPaulMaarek(2007)研究了FDI对发展中国家劳动报酬比例的影响,认为FDI具有技术租借(Tec}nologicalRent)效应和工资竞争(wagecompetition)效应;前者促使劳动报酬比例下降,后者促使劳动报酬比例上升。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使得FDI占GDP的比重与劳动报酬比例之间成U型关系。

对于我国劳动报酬比例下降的原因,国内大部分学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劳动者在生产要素分配中的弱势地位,因此应该通过提高劳动分配率、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各种办法来提高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比例。他们的建议是提高最低工资、给予工会能够真正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权力、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等政策(张玉梅、赵勇,2005;张展新,2007)。

另外一些学者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张红奎(2006)模拟了中国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外生上涨的影响,发现非熟练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普通工人工资的外生上涨无助于解决我国的收入差距问题,反而会引起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间的转移,使中国失业率更高,反而扩大了收入差距。赵俊康(2006)认为劳动分配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资本对劳动的相对价格下降和市场需求不足,其政策建议是使用节约资本的技术,改善市场环境,调整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王德文(2007)反对把提高劳动收入份额简单地理解为涨工资,认为我国应该制定就业优先的政策目标以缓解就业压力,矫正产品和要素市场扭曲。打破垄断体制,提高劳动者的人力资本。

上述研究从不同侧面解释了我国劳动分配比例下降的原因。但这些研究缺乏一个系统性的理论框架,也没有通过实证分析来检验这些因素的影响。姜磊(2008)认为我国数千万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构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这导致工资增长缓慢,而劳动生产率则持续提高。巨大的就业压力和持续提高的劳动生产率相结合是我国劳动分配比例持续下降的根本原因。

三、对外贸易对劳动分配比例的影响

姜磊(2008)根据刘易斯(1954)的模型建立了一个劳动分配比例影响因素的框架。图2描述了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二元经济的发展过程。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劳动分配比例可以表述为:

Ls=s(1)dlJOJ。d(1)d1=j:器m:f:斋滓d

从图2和公式(1)可以看出,劳动分配比例取决于劳动力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位置和形状。劳动力需求曲线由劳动的边际生产曲线代表。在假定产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劳动的边际生产曲线南劳动生产率决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使劳动需求曲线与y轴的交点上移,见图2中的D,’、D:’和D,’,劳动需求曲线相应地变为虚线D,7F、D:7G和D。’H,这有助于资本分配比例的提高,劳动分配比例则会下降。现实中的二元经济工资水平不是不变的,劳动供给曲线也不是水平的,而是一条具有正斜率的直线或曲线,见图2中的虚线WS’,其形状和位置取决于现代部门的就业压力和工会的讨价还价能力.就业压力的减小和工会的讨价还价能力的提高将会使劳动供给曲线的斜率变大和整体向上提升劳动供给曲线,如图2中所示的WS’和W’S”,这有助于劳动分配比例的提高。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完之后,所有部门的就业都由统一的工资水平决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占典经济学的世界,现代部门的劳动供给曲线斜率变得更大,要素分配比例更有利于劳动者,劳动分配比例得到提高。

基于上述分析,姜磊(2008)认为,二元经济中的劳动分配比例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就业压力和工会的讨价还价能力。由于二元经济中的T会讨价还价能力普遍较弱,因此二元经济中的劳动分配比例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压力。

在上述分析框架中没有考虑贸易开放对劳动分配比例的影响。随着我国加入了WTO,我国的贸易依存度越来越大,对外贸易对劳动分配比例产生了重要影响。出口贸易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因为企业可以通过国际接触获得新的生产技术、新的产品设计,而且出口贸易还能扩大生产规模,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这将会降低劳动分配比例。另一方面,出口贸易有助于吸收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从而提高劳动分配比例。进口贸易也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通过进口贸易不仅可以购买高质量的外国最终制成品.而且还可以通过引入国外的先进中间产品来提高本国生产活动的技术含量。进口贸易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效应也会降低劳动分配比例。另一方面,进口的中间产品和初级产品需要与本国的劳动力相结合进行生产,因此进口贸易也有助于吸收劳动力,缓解就业压,从而提高劳动分配比例。

上述分析表明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对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压力产生了影响.并进而影响了劳动分配比例。我们把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效应统称为劳动生产率效应:把二者吸收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的效应统称为就业效应。这两个效应的存在使得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对劳动分配比例的影响存在两种方向相反的作用,其净效应需要通过计量方法来估计。

四、模型设置、指标选择和数据来源

为了研究对外贸易对劳动分配比例的影u向.我们构建了一个计量模型为:

为了研究进口贸易和出[1贸易的劳动生产率效应和就业效应对劳动分配比例的影响,本文把影响劳动生产率因素分解为劳均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由于我国各省的全要素生产率普遍较低,因此本文忽略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收入法核算的GDP分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劳动者报酬是指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生产税净额是指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的差额;固定资产折旧是指为弥补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耗损而提取的价值或虚拟计算的价值;营业盈余是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劳动分配比例就是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

对外出口比率(EXPORT)和对外进口比率(IMPORT)分别用各地区按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分

商品进口额和出口额占GDP的比重来度量。由于统计年鉴中进出口的数值都是以美元表示的。因此本文按照每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平均值将各年进出口数值换算成人民币。理想的就业压力指标应该是失业率,失业率越大就业压力就越大。但在我国失业统计中,存在三种方法:第一种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其主要缺陷是失业登记人员中未包括企业下岗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二种是城镇调查失业率,是以国家统计局为主、于1996年以来逐步建立起来的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数据,它克服了城镇登记失业率存在的一些问题,但该调查失业率数据没有公布;第三种是国家统计局每10年进行一次的人口普查中的失业调查,这一失业率更科学,更准确,但是不连续,无法使用。我们认为选取城镇登记失业率作为我国失业率数据比较合理。其原因在于,尽管城镇登记失业率不能完全反映来自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但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将会加剧城镇就业的竞争,挤占城镇就业人员的就业机会,使得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升。

因此,城镇登记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来自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从而能够反映城镇的就业压力。基于上述认识,我们选择城镇登记失业率度量现代部门的就业压力。

1996—2005年的资本存量数据来自于吕冰洋(2007),该数据基年为1978年,其计算方法为永续盘存法。2006年的数据同样根据永续盘存法推算得到。本文使用从业人数作为劳动力数量度量指标。劳均资本存量等于资本存量除以从业人数。用劳动者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来度量教育水平。平均受教育年数的计算式为EDU=6d,+9d:+12d3+16d4,其中di(i_l,2,3,4)表示在劳动者中文化程度是小学、初中、高中及大专以上人口所占的比重。假设传统部门是农业.现代部门是第二和第三产业,可以用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占从业总人数的比重来度量二元经济的发展水平(DUAL)。加入DUAL这个控制变量的目的在于控制二元经济不同的发展阶段。

为了避免遗漏关键变量的可能性,我们增加了三个可能影响劳动分配比例的控制变量。.这三个控制变量分别是政府消费占GDP比例(GOVCOS)、从业人员加入工会的比例(UNION)和市场化程度(MARKET)。为了测试回归结果的可靠性,这三个控制变量会被加入模型(2)。市场化水平的改善能提升劳动生产率.并进而对劳动分配比例产生负面作用。本文以城镇就业人口中非国有单位职工所占比重来度量市场化程度。政府消费度量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从业人员加入工会的比例则度量了工会在劳动者权益保护中的作用。在等式(2)的基础上,等式(3)加人控制变量来评估,具体如下:

LSi。=al+blEXPORTi。+b2IMPORTn+b3UNRit+b4LCAPI“+b5EDU。。+b6DUALi。+b7GOVCOSi。+b8UNIONi。+b9MARKETi。+8i。(3)

原始数据来源于1997—2007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我们收集了中国29个省级单位1996—2006年期间的数据,由于西藏有部分数据缺失,因而我们的研究不包括西藏;同时我们把重庆的数据放到四川省一起计算。

五、计量结果和解释

对于模型(2),有多种估计方法。我们首先采用混合最小二乘法(PoolOLS)方法,把各省的数据堆积在一起。用最小二乘法来估计。结果见表l的第一列,表明中国各省的对外出口和对外进口贸易对劳动分配比例的影响都是负的。并且都具有显著性。接下来,分别使用面板数据的标准估计法,即固定效应(FixedEffect)和随机效应(RandomEffeet)模型再估计模型(1)。由表1第2列和第3列的结果可看出,当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时,对外出口的系数为正,但没有显著性;对外进口的系数也为正,在10%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当使用随机效应模型时,对外出口的系数为负,但没有显著性;对外进口的系数为正。在5%水平上具有显著性。这说明三种估计结果不一致,需要验证哪种估计方法更适合。

相对于混合估计模型来说,是否有必要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可以通过F检验来完成。

原假设H0:不同个体的模型截距项相同(建立混合估计模型)。

备择假设H,:不同个体的模型截距项不同。

其中SSE.、SSE。分别表示约束模型(混合估计模型)和非约束模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的残

差平方和。非约束模型比约束模型多了N一1个被估参数(混合估计模型给出公共截距项)。

因为F=33.92>F0.05(28,289)=1.41,所以,拒绝原假设。结论是应该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Hausman检验拒绝了随机效应模型所需要的假设,因此我们更信赖固定效应模型给出的结果,即出口贸易对劳动分配比例没有影响;进口贸易对劳动分配比例的影响为正,并在10%水平上具有显著性。控制变量都具有显著性,符号同我们的预期一致。D—W检验说明各变量之间的序列相关并不严重。

为了测试结果的可靠性,我们运用同样的方法,对加入3个新控制变量的模型(3)进行了计量分析。如表1的回归4、5和6所示,固定效应模型仍然是最优的,模型(3)与模型(2)的变量在符号、量值和显著性上类似。3个新控制变量中有2个具有显著性。市场化程度的符号为负数,并具有显著性,这与我们的预期一致。政府消费没有显著性。这说明政府干预对劳动分配比例没有影响。

工会对劳动分配比例的影响为负,并具有显著性。这说明我国的工会难以反映劳动者的意愿。也没有在劳资谈判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考虑到一些研究(林毅夫、刘培林,2003)认为,由于北京、上海和天津三个直辖市的经济结构与其它省区不同,在经验研究中,应该将其分离出来。因此,我们分别用模型(2)和模型(3)对不包括这三个直辖市的样本再进行估计,结果见表2的回归1和回归2。由表2可以看出.分离了三大直辖市之后,对外进口的回归系数为负数,对外出口的回归系数为正数,并且二者都具有显著性。加入3个新控制变量之后,估计结果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政府消费、市场化程度和工会的符号和显著性与全部29个省级单位的估计结果相同。这说明三大直辖市确实具有特殊性,应该把它们分离出去。

分离三大直辖市之后,为了检验模型(2)估计结果对于是否采用被解释变量的滞后变量的敏感性,我们使用解释变量的一阶滞后值,再对模型(2)进行估计。回归结果见表2的回归3,这表明对外出口对劳动分配比例仍具有正面影响,并且在1%水平上显著:对外进口对劳动分配比例有负面影响,并在l%水平上显著。所有控制变量的符号和显著性都同我们的预期一致。

为了考察在不同地区对外贸易对劳动分配比例的影响,我们把不包含三大直辖市的26个省级单位分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并分别建立面板数据对模型(2)和模型(3)进行估计。东部地区包括河北、辽宁、浙江、江苏、福建、山东、广东、海南8个省级单位,中西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18个省级单位。回归结果见表2的回归4和5。回归4表明,在东部地区。对外出口对劳动分配比例有正面影响.对外进口对劳动分配比例有负面影响。二者均在l%水平具有显著性。大部分控制变量的符号和显著性符合预期。这说明在东部地区,对外出口的就业效应大于劳动生产率效应,对外进口的就业效应小于劳动生产率效应,从而导致了对外出口和进口对劳动分配比例影响的不同。回归5表明,在中西部地区。对外进口和对外出口对劳动分配比例的影响都没有显著性。

控制变量中只有就业压力没有显著性。这可能是因为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巨大.采用城镇登记失业率度量其就业压力具有缺陷,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的结论。因为我们是把就业压力当作控制变量使用。回归结果表明对外贸易对劳动分配比例的影响在东部地区和中西部是不同的。

为了考察对外出口和对外进口对劳动分配比例的总效应,用贸易开放度(0PENNESS),即各省级单位进出口总额占GDP比例代替对外出口和对外进口占GI)P比例。回归结果见表3的回归1。贸易开放度的回归系数为正数,并且在l%水平具有显著性,所有控制变量的符号符合预期,这说明对外贸易对劳动分配比例的总效应为正。表3的回归2列出了分离3大直辖市后的回归结果。回归结果表明分离3大直辖市对回归结果没有影响。为检验回归结果的敏感性,表3的回归3列出了使用解释变量的一阶滞后值的回归结果,回归结果仍然表明对外贸易对劳动分配比例的总效应为正。这说明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大于劳动生产率效应,对外出口对劳动分配比例的正面影响大于对外进口的负面影响。

六、结论

本文研究了对外贸易对劳动分配比例的影响,并利用1996—2006年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检验。为检验估计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加入新的控制变量,从数据中剔除掉三大直辖市,用所有解释变量的滞后期为变量,把样本分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总结计量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在分离三大直辖市的26个省级单位中,对外出口对劳动分配比例产生了正面影响.对外进口则产生了负面影响。这说明对外出口的就业效应大于劳动生产率效应。这可能是因为:我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符合我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劳动密集型产晶,能最快地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出口产品的技术较低,劳动生产率提高较慢。对外进口的就业效应小于劳动生产率效应。这可能是因为:对外进口更能促进技术扩散,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较弱。

对外贸易的影响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绿色壁垒;出口贸易;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策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一、引言

国际之间的不对称贸易竞争,互相抢占市场,彼此设置障碍,不公平的条条款款视乎对于一个国家的贸易影响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然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技术性贸易和绿色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显示出尤为重要的作用,它是时展的一把双刃剑。对于中国来说,它是对外贸易的一个软障碍,制约本国企业的经济和技术发展。因此,在这种国际环境的局势下,研究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和对策构建具有着重大意义。我们通过绿色壁垒的影响浅层分析,从而探究中国在国际环境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应对之策。

二、绿色壁垒的显著特征分析和应对策略

绿色壁垒的双重性质和表现形式。绿色壁垒是一种非关税壁垒。它是在全球环境日趋严峻,各国的经济增长疲软,国与国之间贸易竞争不对称的环境下,本国政府以保护环境为契机,建立严格的环保标准制度,为扭转贸易进出口逆差而设置的一种障碍。绿色壁垒应用广泛,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六种:绿色关税制度,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绿色补贴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

站在世界的角度,绿色壁垒可以呈现以下两种看法:

1.在发达国家,绿色壁垒是已经被写入国家的法律的,成为国际多边贸易条约的规定,其大部分的人民都比较赞同政府采取绿色壁垒的措施,希望由此来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要求进行绿色贸易视乎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2.在发展中国家眼中,绿色壁垒只不过是发达国家把发展的不平衡带到贸易中来的一种方式而已,其凭借的是自身的优势,毫不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提出的不合理的标准,这是一种限制进口的贸易障碍。

三、我国跨越绿色壁垒的应对之策

1.企业应走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创新型发展之路

(1)加快企业战略转型。企业应加大科技创新,依靠科技,加强管理,由粗放型的的经济增长模式向生产集约型转变,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2)加强科技合作,建立绿色生产模式。我国企业应将生态技术作为高新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努力加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缩短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时间,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3)建立完善的出口产品生产质量保证体系。鼓励企业采用较为先进的质量保证标准,为质量管理国际化接轨打好基础。其农业方面优先使用HACCP标准。

(4)利用国际贸易的政策优势跨越绿色壁垒。世界各国的经济有着较大的发展不均衡,所实施的绿色壁垒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我国企业可在提高自身产品质量的同时,积极开拓标准相对较低的市场,加快我国企业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

2.政府应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贸易推动环境

(1)建立贸易反馈预警体系。政府应该带头研究绿色壁垒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建立壁垒预警体系数据库,及时的向企业通报贸易壁垒的讯息,引导企业迅速调整结构及时的预防绿色壁垒对我国贸易产生的影响,为企业扩大出口服务。

(2)建立积极的国际关系。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可以给我国相关认证机构和国际相关机构提供一个较为良性的沟通平台,这样可以通过政府、权威机构建立彼此认可的贸易协定,从而使我国产品顺利进入国外市场。

(3)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政策契机。政府积极地宣传环保标准给企业带来的益处,引导企业申请认证,为其申请工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对于中小企业还可以在财政上予以一定扶持。

四、探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应对之策

1.增强从宏观角度全面性实施的思想

(1)提高政策实施的宣传工作力度,提高企业对技术标准的意识,让企业了解到环保标准对于国际贸易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激励企业自主采用与切身利益相关的技术壁垒。

(2)加大市场准入的门槛,将有利于我国社会健康发展和符合人民大众利益的相关技术标准纳入到我国国内法体系中,严格执法,通过强制力迫使企业的生产模式由传统的发展模式向绿色增长模式转变。

(3)对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技术标准的企业,放宽准入,实行鼓励措施。

2.建立系统的企业标准制度

(1)企业在制订长远的企业战略计划时,应将环保、卫生和安全等环保标准纳入企业的管理系统。

(2)企业应该加快步伐,改进企业管理机制,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积极争取通过国际上的相关认证。

(3)企业应积极参与国家的技术标准制定工作,建立起保护自己的屏障,作为该技术的直接应用者和研究者,对其自身发展更有优势。

(4)加大对创新型项目的投入,努力调整企业的产业结构,科学地配置企业资源。

五、总结

技术壁垒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国际环境,在我国它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可以为我国企业提高自身创造一个较为积极的良性竞争平台,改善我国的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企业质量管理的意识;另一方面对于我国海外贸易有着较大的冲击,导致一些原来竞争力较低的产品出口受阻,加大了企业的出口成本等等。在我们面对这样的挑战时,我们应该同政府、权威机构共同协作,努力提升我国贸易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为我国的对外贸易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冯宗宪,柯大纲.开放经济下的国际贸易壁垒[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麦文伟.应对国外技术壁垒:当务之急[M].中国检验检疫出版社,2006(07).

[3]翁东玲.我国企业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亚太经济,2006.

对外贸易的影响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技术壁垒;产品认证制度;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

技术壁垒(TechnicalBarriertoTrade)简称TBT,由于它具有隐蔽性较强、透明度较低、不易监督和预测等特点,给我国及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造成很大障碍,同时也成为阻挡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屏障,是当今国际贸易中最隐蔽、最难对付的一种贸易壁垒。

1技术壁垒及特点

技术壁垒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共体。70年代,GATT(关贸总协定)通过技术壁垒协定,90年代经修订而成为WTO协定之一,由全体成员执行。它是非关税壁垒的一种,法规是其核心,标准是法规的支撑。

技术壁垒是商品进口国在实施贸易进口管制时,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卫生检验检疫制度、检验程序以及包装、规格和标签标准等,提高对进口产品的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保障国家安全、保护消费者利益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目的。

1.1技术壁垒的主要形式

(1)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许多国家纷纷制订和修订环境标志技术法规,由于各国环境与技术标准的依据和指标水平、检测和评价方法等不同,有可能对外国商品的市场准入构成贸易壁垒或被新贸易保护主义所利用,冲击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

(2)严格的产品认证制度。产品认证是政策相关部门颁发相当于质量证书的证明。仅以电子、电器、机械类产品为例,强制性的颁发产品认证书的认证项目有诸如美国的UL、加拿大的CSA、欧盟的CE等。这些认证标志已成为电子产品、机械产品输往美、加和欧盟的通行证。

(3)繁琐的检验程序。一是许多发达国家通过颁布繁琐的技术调查、取证、辩护、裁定等程序并强制出口商执行,结果费时、费力、增加出口难度;二是很多国家不认可同等效力的出口国的检验方法和检验程序,另搞一套做法,让出口商执行;三是将检验要求延伸至生产领域,如不少国家对进口植物产品要求有一定的隔离种植期,对木质包装物的生产要求特殊的熏蒸处理等。

1.2技术壁垒的特点

(1)隐蔽性。技术壁垒间接作用于国际贸易领域中,它的保护性更为隐蔽,影响更难预测。它在看似公平的法律法规中,掺进了国与国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和人为的因素,有意把一些标准或规定复杂化,使外国进口商品难以符合这些规定的要求,成为一些国家限制外国商品进入国内市场的借口。

(2)广泛性。技术性壁垒涉及面非常广。从产品看,不仅包括初级产品,还涉及所有的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从过程看,其涵盖了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消费等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从领域来看,从有形商品扩展到金融、信息等服务贸易及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

(3)法规标准日趋严格。各国为有效保护本国市场,阻碍外国商品的进入,不断在标准和法规上下功夫,使原有的标准和法规日趋严格。如1990年美国国会批准《营养标准和教育法》,加强了对食品标签的管理职能,要求FDA对营养的正确标志加以管理。其后,又制定了与FDA相关的法律《婴儿药法》、《茶叶进口法》等。

(4)争议性。WTO原则允许各国根据自身特点(如地理及消费习惯等),制定与别国不同的技术标准。因此,许多国家可以利用各国标准的不一致性,灵活机动地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标准。这样就导致不同国家之间相互协调的难度加大,更多的引发国际贸易纠纷。2技术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

(1)严重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额。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商品的出口市场主要是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以

及东盟、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80%左右。这些国家更愿意采用技术壁垒这种隐蔽性高的贸易保护措施来限制我国的产品出口。我国出口的产品如果达不到他们制定的标准,就会遭淘汰,失去一大片市场。有数据表明,2005年,浙江共有33.6%的出口企业遭遇国际技术壁垒,造成的经济损失从2004年的25.5亿美元上升到58.5亿美元,增幅超过一倍。

(2)使我国出口企业的产品成本增加。我国的出口商品受阻,很多情况下是由于信息系统不发达,对进口国的各种技术限制知之不多。企业只得通过贸易商社索取标准,即使得到标准,又往往缺乏最新修订版本。这样几经周折,厂家的成本自然也就提高了。一些国家制订的技术标准很苛刻,我国的许多出口企业由于生产技术水平的限制和缺乏严格的质量管理,往往达不到相应的要求。企业倘若要满足对方要求,势必修改设计、改变工艺,这会相应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此外,由于我国的认证体制尚不健全,同一种产品为适应不同的市场,需进行多次的重复检验和昂贵的检验费用,提高了出口产品的成本。另外,对方要求使用的材料、零部件也要认证,国内采购比较困难,大多要从国外进口,成本也将提高。

3跨越技术壁垒的对策思考

要冲破技术壁垒的限制,需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1)企业应切实加强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目前国家通行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都是管理体系认证的组成部分。我国标准要全面向国际技术标准靠拢,在继续采用国际标准的同时,组织更多的标准化专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把我国的一些意见和要求,充分反映到国际标准中去,为我国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2)企业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对于由于技术水平差异造成的贸易壁垒,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对国际间已达成的协议,我们要承担应尽的责任,同时,利用TBT协议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根据我国国情来对待。对具有明显的歧视性措施,我们要坚决予以反击,采取双边磋商或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

(3)建立咨询与信息服务机构,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尽快建立一个国家级的技术咨询机构,及时收集有关国家和有关国际标准化机构的各种信息,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国内各级技术标准化机构及有关单位,直接为我国企业、部门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机构的各种活动,包括技术法规、标准的制定,本国法规、标准的解释与认可以及对有关国家技术法规的评论等。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还应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起,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的制定工作,而且对我国有特殊利益的产品,如纺织品、大米等,应设法请求磋商,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掌握标准的制定权,就意味着占领竞争的制高点。

(4)适时调整产品的出口经营策略。区域化集团贸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大趋势,在区域经济集团内部,包括技术壁垒在内的各种贸易障碍较小,但对区外产品的技术壁垒越来越严。对此,很多国家实施了经营战略大调整,从沿袭已久的“贸易立国”逐步转向“海外投资立国”。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出口企业借鉴。我国出口企业要想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保持比较稳定的份额,必须转变经营思想,确立正确的营销观念,由出口贸易为主转向贸易与投资并重,力争在海外直接设厂,建立一批跨国公司、企业,把投资的重点定位在经济一体化的区域和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将技术壁垒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