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语文知识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教学手段单调,课堂教学缺乏深度
不少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基础知识时,很容易陷入了两难的状态,虽然能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但教学手段却十分单调,课堂气氛很沉闷,缺乏一定的深度,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他们在教学的时候,往往就是直接运用多媒体来将基础知识的内容投影出来,让学生做好笔记,或者在课堂上记住,就基本上是完成任务了。他们认为这样学生可以在考试中运用就行,无需更深入地与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探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会觉得枯燥无味,没有学习的主动参与性。例如有的初中语文老师在教“引号”的五种常见用法时就直接用投影仪将知识点“表引用、表讽刺或否定(反语)、表特定称谓、表强调或着重指出、表特殊的含义”等等投放出来,让学生抄好笔记就算了,并没有举例子或者以其他的方式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
(二)教学过于以教师为主,缺乏对学生基础程度的把握
有些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基础知识时,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上课,并不了解本班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基本结构,缺乏对学生基础程度的把握,使他们在教学时总是无法让学生有效地将新的知识内容融入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不能实现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同化,导致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变得越来越难,也越来越不感兴趣了。例如,有的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以叙述为主的表达方式”的知识内容,当讲到“以事物或观察的空间顺序记叙”的几种方式时,由于不去了解学生到底对这方面掌握的基础是怎样的,就直接讲“倒叙和插叙”,并没有向学生解释清楚他们的概念和作用,没有向学生说明白“倒叙”是先写结局,再追述顺序叙述事情经过;也没有讲清楚“插叙”是暂时中断中心事件的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作用是对缘由做补充,对人物做介绍。这就使得学生对这个基础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还停留在一知半解中。
二、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性
(一)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是学好初中语文的基础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是由多个方面组成的,分别有文学知识、汉语知识和文体知识。其中就囊括了语音、汉字、短语、句子、一般的文体知识、基本课文所涉及到的作家和作品内容。这在语文知识体系中就处于奠定基础的重要环节,对学好语文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因此教好基础知识是初中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师将这些内容教好,有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发挥他们在课堂中的主体参与性。
(二)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是培养个人素养的踏板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涉及到了很多关于为人处世、道德行为和品德人格的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有助于他们健全人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由于有些教师认为这些基础知识过于广泛和趣味性的缺乏,他们往往会忽略初中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中未有真正地理解其中的奥秘和耐人寻味的意蕴,忽视了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对学习个人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
三、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策略
(一)灵活地运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
对于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内容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求知欲望和好奇心,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是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深入浅出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而不是抽象地理解。例如,使用分析法。当教到新概念的基础知识时,不要简单地让学生熟记概念,而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新内容。如在给学生讲议论文的特点时,讲到一些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和喻证法时,除了解释清楚“例证法”是指运用典型事例说明观点,还通过分析课文《理想的阶梯》中所列举的爱迪生、鲁迅、巴尔扎克等例;讲明白“引证法”是指引用经典或名言、谚语等证明论点,并分析课文《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中引用了达尔文、黑格尔、戴维、歌德等名人的话。同时也要辨析清楚“喻证法”是指借助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论点,并举例分析课文《批评与自我批评》是用“打扫卫生”、“洗脸”来比方的。这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这些基础知识时可更清晰地掌握概念。
(二)细心地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框架,适应学生的需求
一、帮助学生构建语文基础知识体系
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认识同化的过程,即把新的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如果学生缺乏合理的语文基础知识结构,就不能实现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同化,就会使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变得困难。所以,教师必须使学生了解语文基础知识的基本结构,这对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阶段,语文基础知识主要由汉语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学知识三部分组成。汉语知识包括语音、文字、词、短语、句子、修辞等内容;文体知识包括基本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文体的一般常识;文学知识则包括基本课文所涉及的作家、作品等内容。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大纲要求掌握的这些知识用表格或知识树的形式系统地为学生列出来。实践证明,注重引导学生归纳,从宏观地把握认知语文基础知识的整体结构,对他们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非常有帮助,非常重要。
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初中阶段是学生性格形成的时期,是学生对学习产生情感的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文学常识比赛、成语竞赛、常用字书写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其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通过这样动态、活泼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对知识的记忆更深刻,教学效果会更好。
1.坚持知识与训练统一的原则
教师可以对语法、修辞、标点、逻辑等知识点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其概念、不同的语法、修辞、标点的意义有所了解,然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基础,以训练为手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训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2.与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中渗透着语文基础知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便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掌握。教师讲解课文,不能只注重分析文章,而应结合语文基础知识讲解课文,使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语法和逻辑的作用等。同时,应结合学生的语言运用实际来讲解基础知识。例如,在讲解课文时,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注重对学生欠缺的基础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同时,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写作中常出现的错别字、病句等,在教学中对所涉及的字词、修辞、语法等进行补充,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其使用能力。
3.把语文基础知识综合起来进行教学
语言、语法、文字、词汇、修辞、句子、标点、逻辑等基础知识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例如,对句子的学习,需要掌握文字、词汇、标点、修辞等,句子的运用也涉及逻辑、修辞,它们彼此之间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语文知识的能力。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各类基础知识综合起来进行教学,使语文课堂成为知识丰富的课堂,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
4.合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一个教学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方法。例如,在讲解一个句子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析这个句子,对句子的语法、修辞等进行分析,对涉及的词语、生字等通过查字典掌握,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个句子涉及的知识点,最后教师再进行补充分析。这样就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生对所涉及知识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5.联系学生语言应用实际,注重实际运用
一、写作内容知识的教学
写作内容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对于学生写作素养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以下就写作内容知识的教学谈几点思考。
1.写作内容知识教学要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精读博览。作为陈述性的写作内容知识非常广泛,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来自社会生活的直接经验,一类是来自书面材料的间接经验。因此我们既要引导学生观察体验,丰富直接经验,又要引导学生精读博览,丰富间接经验。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主要着眼于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丰富学生的间接经验则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间接经验丰富写作内容知识;另一方面是在阅读中能够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写作技能、策略性知识。2.写作内容知识教学的核心应是感受能力的培养。有人认为,当今中小学生接触生活面窄,生活内容单调。其实,当今中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接触的世面也是宽广的。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各种信息传递手段的日益先进,传播速度之快也是以往任何时代无法比拟的。学生每天获得的信息,不仅限于课堂上、书本中,有许多是从家庭、社会、广播电视、电脑网络以及与他人的交往中得来,他们脑子里储存的信息是相当丰富的。也就是说,他们不缺少生活。那么他们为什么会觉得脑子里空空的?其根本原因是他们缺乏对生活的留心观察和体验,缺乏对生活的真切感受。落花流水、日升月落、一粥一饭,只要用心体验,仔细观察,都会有所领悟,都值得体验和欣赏。只要我们能够解放学生的童心,唤醒儿童特有的好奇和灵性,生活就会成为作文天然的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心理学界认为,写作内容知识主要是由主题知识(如传递的具体信息)和读者知识(如读者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构成。学生写作内容知识薄弱,运用能力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读者知识的缺乏。因此,在进行写作内容知识教学时,我们应该由外向内转,着重于感受能力、感悟能力的培养,即通过一系列的作文训练内容,唤醒学生对经历过、感受过、思考过的人情物态的体验,从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留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因此,我们平时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时,若只局限于对外在客观事物的观察,而不强调同时关注与之相对应的内在心灵感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欠缺。如果说在写作与生活之间,观察是桥梁,那么感受与体验则是这桥梁的基石。仅仅满足于表层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观察肯定是不够的,如果在观察事物时,既能观察到事物的特征,又能挖掘自我,那么这种观察才是充满性灵的。用我们的心灵去审察、感悟、领悟、判断周围现实的事物或文学艺术所呈现的事物。在这“观照——感悟——判断”的过程中,人作为主体的一切心理机制,包括注意、感知、回忆、表象、联想、情感、想象、理解等一切心理机制处在极端的活跃状态。这样被“审”的对象,包括人、事、景、物以及表达它们的形式,才能作为一个整体的结构,化为主体的可体验的对象。感受是一个过程。细心的观察是形成感受的基础,情感的参与是形成感受的关键。据说所罗门王在耶和华答应满足他的一切要求后,只提出了唯一的要求:“请给我一颗敏于感受的心。”的确,具有一颗敏于感受的心才能从“一花”中看出“一世界”,才能从“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为“手中之竹”奠定丰富的内容基础。(关于写作内容的教学,可详见倪岗《请给我一颗敏于感受的心——谈写作内容知识的教学》,[J].语文月刊,2011.1)
二、写作技能知识
写作内容知识是写作能力中最为重要的,而对于写作内容的知识,教师却偏偏很难传授。写作内容知识的丰富主要靠“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来丰富自己。在教学中,则主要是通过促进学生广泛的阅读来实现。这也是个别教师认为作文无法教的原因。可以说,写作内容知识涉及到方方面面,写作教学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而不是教给他们表达的内容。因而,在写作内容知识相当的情况下,写作技能与写作策略性知识就显得非常重要。有意识地运用一些写作技能与写作策略性知识能够准确、形象的表达,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尤为重要的是,写作技能与写作策略性知识是可以教的。因此,我们应当将作文教学的重点放在要教给学生怎样写,而不是教给他们写什么。因此,写作教学的目标应是技能的训练和策略的培养。以下就写作技能的教学谈几点思考。1.建立科学、系统的作文技能教学体系。写作技能教学是目的性很强的活动,盲目零碎的教学不可能取得最佳训练效果。所以要有整体的总目标,更重要的是将总目标合理地分解成一系列的子目标。每一个子目标又确实环环相扣、密切联系,从而保证总目标的实现,力求使写作技能训练形成由浅到深,由易到难、从单项到综合的科学训练系列。面对许多教师的作文教学处于“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毫无针对性的窘境,写作教学序列化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即使目前没有专家能给出科学、明确的写作教学序列化的成果,但大到学科组、备课组层面,小到教师个人,也要有一些哪怕是粗浅的序列化的尝试,至少比盲目、随意的写作教学要好得多。
2.精选知识点,明确“怎么样”。写作技能有许多种,是否都需要教学呢?事实上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因此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筛选能够对学生的写作有明显影响的知识点。具体应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1)选点要注意“小”。选点不宜宽泛,比如一次写作技能教学就试图解决描写的技能,可能只是水过鸭背,看似都讲到了,而实际上学生无法领会,也无法转化为能力。“小”才能挖掘“深”,才能便于教学,真正促进写作技能提升。(2)要给学生明确的写作技能的方法。很多教师只强调学生要掌握什么,而不太注重掌握这技能该“怎么做”。知识往往是技能形成的基础,潜在的能力形成要通过显性知识的引导。故而,掌握与某一技能相关的知识对技能的形成会起到促进作用。在此,教师要发挥课程开发者的角色,编选具体、明确的写作技能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水平。
3.写作技能训练设计要点。进行写作技能训练设计可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归纳法。先举若干例子,然后引导学生从例子中悟出规则,属发现式学习,适用于低年级学生。二是演绎法。先呈现规则,然后用例证加以说明,属接受式学习,适用于中高年级学生。此外,设计时要注意例子的典型性。例子的典型性有助于规律的总结。例子都可多用片段,因为片段足以说明问题,而且可以避免整篇文章的干扰。
4.练习要集中充分。技能形成的关键在于练习。技能都是经过学习而形成的,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但是,练习不同于机械的重复,它是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活动。在练习过程中,如果活动的结构和内容发生了变化,完成活动的方法和手段也要做出必要的调整。为此,我们应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1)练习要相对集中。练习初期,技能要单一,以利于技能形成。(2)练习要充分。不管归纳法还是演绎法都只是解决规则的理解,接着还要引导学生把规则应用于语文实践,使规则应用达到自动化。(3)练习要注重片段作文。作文片段训练耗时少,而且可以有效避免整篇作文所需要的多方面写作知识的综合运用对所学写作技能的教学的干扰,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总之,精心设计练习,可以使学生花更少的时间,做更少的练习,却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形成更稳固的技能,促进学生形成更为有效的迁移。
5.讲评、修改要突出所选知识点。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的作文提供及时的反馈可使学生及时纠正构思和表达中出现的错误,从而避免让错误变得“自动化”。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完成写作技能训练之时,要特别重视讲评的反馈作用。在讲评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突出所选知识点。讲评时如果采取综合性讲评,面面俱到,就会淹没新授知识点,对新授知识点形成干扰。只有重点突出,进行专题讲评,深入细致,才能使学生得到深刻的印象,在所选的写作技能方面获得较快的提高。而反馈也不一定要等到写作完成之后再进行,也可以在写作的过程中进行。总而言之,在进行写作技能教学时,各个环节都要集中火力,强化所确定的写作技能,确保学生彻底掌握,成为其认知结构组成的一部分,最终实现学生写作技能运用的自动化,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写作素养。
三、写作策略性知识
有专家指出“写作策略性知识即关于如何写作的知识,其实质是一套如何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和修改文章等方法或规则支配作者构思和修改文章的活动。它渗透或贯穿在整个写作过程之中,对写作活动和作品质量影响很大。”〔何更生.写作策略性知识教学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2(1)〕在西方,写作策略性知识已经成为写作教学的主要内容。并且形成众多行之有效的操作。如荣维东介绍的美国的写作策略教学(参见《美国的写作策略教学及其启示—以NWP2007年<提高中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策略>报告为例》,语文建设.[J].2009.11)。杜红梅介绍的加拿大对于任何写作任务都适用的“万能”写作指导模式。(《介绍一个加拿大的写作指导模式》,语文建设.[J].2008.1)以下介绍较为盛行的写作过程教学法,可对写作策略略见一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运用新型的“过程写作教学法”理论来指导写作教学实践,展开了广泛的教学实践活动。“过程写作法”是将写作确立为一个循环式的心理认知过程、思维创作过程和社会交互过程的写作教学法。“过程写作教学法”强调写作过程的重要性,而不仅仅看重写作成果。注重写作过程为“过程写作法”的核心,它认为写作是一种发现意义的循环式过程。在“过程写作法”的视域中,写作成为学习者由产生想法至收集材料到完成文本的一个过程,它主要与思维和写作技巧相连,而写作能力的发展是在写作技巧的训练过程中不知不觉完成的。过程写作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交际理论,写作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群体间的交际活动,而不是写作者的单独行为。在过去的二十几年中,很多研究写作的学者及教师进行了多种过程写作教学法的实验,总结出了一些可行的教学模式提供给老师们使用。笔者综合各种教学模式,过程写作教学法的操作过程大致分为构思、提纲、初稿、修改、定稿及分享六个阶段。其中,在构思阶段,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启发学生,拓展他们的写作思路;在提纲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拟写提纲,进行文章中心的确立、结构的架设、材料的选择;在初稿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自己头脑中的构思用文字自由地表达出来;在修改阶段,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考虑潜在读者的阅读期望,对全篇的内容、结构、段落和遣词造句诸方面等进行修改;在定稿阶段,学生将同学和老师的修改意见加以汇总,最终将作品完成;在分享阶段,通过交流展示,让学生享受写作的快乐,体会成就感。需要提醒注意的是,这六个阶段相互交叉、循环反复,是一个交互循环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线性载之窗连流程。过程写作教学法一方面拓展了写作教学理论与视野,另一方面还突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原则。它尽可能多地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深化对文章的整体认识,进而使写作的产品内容丰富多彩、表达得体准确,写作总体质量较“成果写作法”有明显提高。为此,我们需要改进现行的传统教学方法,灵活而合理借鉴过程写作的教学原则,力求写作教学科学化、系统化,以提高我国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要把语文课教成语文课,而不是其他课。语文教学要以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语文工具为宗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核心,提高听、说、读、写各种能力。坚持“因文明道,因道悟文”的整体性教学原则。并结合语文因素的分析进行与具体语文内容相关的政治思想教育,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进行审美陶冶。变语文形式教学的单一功能为知、情、意教育统一的多功能。提高语文教学综合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向社会,贴近生活,扩展语文教育空间。在实践初中语文素质教育过程中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搞清楚“教学”这个命题。首先要认识到教学是双向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双向交流,互为主客体的。教学的目的在于充分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形成教学合力,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学生的主体能力,才能有效地体现素质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活力。
说过:“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的问题。”可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在教学中见物不见人,备书不备人,教书育人,都是违反教学规律的。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言,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那是无效劳动。因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不到落实。这个问题不解决,素质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语。
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立足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和完善。要根据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需要传授最基本的具有发展前途的知识和技能,致力于开发学生的潜能。要在语文教学中注入能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情境教育”,使之成为整体性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催化剂,进而促进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
强化学生的主体能力,致力于促进、改善学生的学。把教师的外驱力转化为学生的内驱力,以期实现叶圣陶先生的“凡为教,目的在于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这是取得教学最佳效果的根本保证。只有这样,才能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在初中语文素质教育实践中,要注重语文内容的人文属性。不能把对语文知识的肢解作为对课文的分析,诸如这是单句,那是复句;这是比喻,那是拟人等等,加以认识,如此而已,这是蹩脚的语言课,而不是成功的语文课。
应当根据语文形式和语文内容不可分割的整体性原则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领会语文形式表达了怎样的内容,鉴赏这种表现形式的优劣所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不能只靠听和看得来,而要身经百炼,在自身反复的语言实践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语文课,特别是初中语文课,是一种技能课、能力训练课。因此,应以语言训练为中心,从课内向课外扩展,培养把知识迁移为能力,使学生从我学会变为我会学。
语文教学又是一项多层次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稿一视同仁,不能只是先生引进门、修行在各人;而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分类推进。教师要善于在课文(教材)与学生心灵之间搭桥,才不会以教代学脱离学生实际,才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使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分类提高。
在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应结合素质教育的社会性来进行。要顺应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科教兴国这一战略目标服务。结合教材辅以历史、地理、国情教育等,使学生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公民素养,培养对党对人民和对社会主义祖国无限热爱的政治思想素质。这也就是不但教学生读革命的书,还要培养学生做革命的人。通过语文教学可以促使人格的健全的人格的完善。几乎所有人都可以讲出自己的工作如何得益于早年语文学习的故事,因受某些课文的教化和启迪而影响自己生活历程,最终成为英模人物和成功人物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语文教学的这一特点是其他学科所不能企及的,因而也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 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乃至学生各种素质上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探讨学生素质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机制的渗透式很有必要的。虽然语文学科特质和参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获得共识,但如何要素质教育中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特殊功能,提高语文学科教学的效果,关键是老师方法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
一、何为初中语文素质教育
首先,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初中语文课堂素质教学。从学生出发,发展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具体地说,应提高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等。
其次,以课堂教学形式贯彻素质教育。要求初中语文课堂素质教学以课堂为阵地、以45分钟为时间段落、以教师和学生为活动主体、以中学语文的教和学为活动形式,贯彻素质教育要求。初中语文课堂素质教学,要求学生应当是全面发展型的学生。应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有一定的独立学习中学语文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具有创造性学习的品质和一定的初中语文基础,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个性充分发展的社会主体。
最后,初中语文课堂素质教学观认为,传道、授业、解惑,固然重要,但它不能只是单纯地教给初中语文学生知识、使用初中语文的技能、解答中学语文题目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引发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唤醒学生主动、能动、创造的意识,开发学生的潜能。在初中语文课堂素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用自己的整体人格去“类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意志行为和知识技能;用自己的教学风格,去直接影响学生个性发展和学习风格的形成。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1、落实语文知识,为提高语文素质打好基础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能力的提高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的。具体到语文教学上来说,语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首先就要打下坚实的语文素质基础,即学好语文知识。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落实各项语文知识,以便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阶段、分步骤、分类、分点的方法进行。同时,注意复习小学已学过的语文知识,并结合单元教学,介绍和讲解语文知识有哪些类别、哪些知识点;还要有意识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找出相关的语文知识,并分类归纳,让学生在“找”的过程中熟悉和掌握各项语文知识;最后让学生分类归纳,进行各项语文知识的梳理。这样,学生不仅能够熟练地掌握语文知识,并且还能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事实证明,准确掌握语文课中所涉及的各项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实施语文素质教育。
2、强化语文课素质教育
应该肯定,我们在语文课的教育教学中,无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或是探索文道统一原则、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很大的成绩。但受“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基础教育仍陷入难以自拔的误区。学校在升学率指挥棒左右下,全力以赴为升学考试组织安排教学、教师、资金和奖金。凡是与应试无关的其它活动则一律禁止,考什么教什么,其它不学,三年的课讲二年。每天撂在学生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数也数不尽、做也做不完的模拟考试题,这些题不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消化吸收,而是指令性地接着现成答案去死记硬背。即使有的学生背会满脑子答案,暂时赢得了高分,考上了高一级学校,而实际上,他们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非但没有提高,相反整体素质下降了。为了弥补这一根基的不足.在这些学生升人高校之后,高一级学校不得不用大量时间去采取补救措施。如果不这样补救,势必影响其它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这些事实进一步告诉我们,在所有各门课程中,加强语文课素质教育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它是决定整体素质教育提高的基础。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发展和发挥人的主动精神,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不能把学生当作被动的产品,而应当视学生为能动的主体,要重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学生的学习不仅承继性的学习,更足创新性的学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一方面,置疑设难,但坡度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要让学生只要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见到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不予回答的“冷场”现象,一些缺乏经验的教师,此时只是埋怨学生太笨。自己现身说法,搞成自问自答。其实,这种“冷场”有时候就是教师问题设计不合理造成的。此时,就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就更要注意讲究铺设艺术,教会学生寻求解答问题的途径,特别是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教材。并从阅读教材中寻求解答途径,把读书方法交给学生;另一方面,发挥小组作用,引进竞争机制。我们可以把学习目标,教给小组完成,使小组的每个成员积极参与帮助全组成功。素质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现在的一般发展,不仅要重视学生现在一般发展对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而且更要重视直接培养学习终身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着眼一般发展,增强开发意识。
三、结语
人的素质是个有系统的整体,主要有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在语文教育中这些素质都要体现出自觉和不自觉的互相渗透、互相作用。教师应注意整体把握,互相协调,促进其和谐发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语文学科的知识和教学方法,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科学的素质教育理论、方法与手段。要具备为人师表的风范,言传身教,真正做到在学生面前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在教学过程中勇于探索,勇于实践。那么,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成功之路是可以走出来的。
参考文献:
[1]李书萍.素质教育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大江周刊(论坛),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