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贸易金融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2007年产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逐渐增大,迅速横扫欧洲、日本等其他国家和地区,是自20世纪大萧条以来全球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不过,经济危机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种机遇。我们着重探讨这场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世界经济格局也发生了一些变化,2010年我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在全球的竞争地位得到提高,这将更加有利于我们以后开展国际经济与贸易合作。国际贸易专业是培养国际经济合作方面的人才的主力军,这也对于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当前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实践教学落后。现在的教材对学科发展的前沿理论和方法几乎很少涉及,比较多的还是一些经典的理论。其次,教学方法较单一,教学手段也落后。目前大多数国际贸易专业的课堂上还是传统填鸭式的讲授,而对于其他的教学方法应用较少。另外随着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大多数的高校已经建立了以自己的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实验室。但实践教学手段却相对落后,实践教学需要上机操作,难度较大。不少高校还没有建立起专业实验室及实习基地,这也使得学生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创新能力不足。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要求
(1)对国际市场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力。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贸易市场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贸易专业人才需要紧密关注国内外经济趋势的变化,特别是政策的变化,这就需要有较高的市场敏感度。(2)要有较高的风险意识和管理水平。国际贸易交易中的风险在金融危机后日益凸显,这也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在做贸易贸易时,需要对来自国外的客户进行自信调查与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选择那些风险程度较小的,信誉水平较高的。(3)重视解决国际贸易纠纷的能力。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贸易摩擦频频出现,企业更加重视贸易人才解决纠纷的能力,减少对华引发贸易争端,并会在有争端的时候能积极面对,根据国际贸易规则和法律来争取自己的合理权益。在必要的时候,也要运用相关的法律向国外引起国际贸易争端,保护本国企业的整体发展。
四、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1)课程体系的优化。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要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是基本面的掌握,课程体系要涵盖对从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要求,包括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还要有一定的分析与研究能力。另一个方面体现在深度上,要做到使学生能够掌握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的进化与演变过程,进而跟踪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最前沿发展动态。(2)教学内容的改革。伴随金融危机的洗礼,国际贸易专门的课程教学内容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专业课方面要突出体现基础性、动态性和应用性,也就是说在基本原理和客观经济规律等经典理论部分保持相对的稳定,但是也要注重吸收相应的研究动态与前沿成果,保证教学内容的前瞻性。讲课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因材施教,根据授课对象的层次,即使相同的课程也要做相应的调整,保证教学效果,并及时根据调整的教学内容来修订相应的教学大纲。(3)实践教学的深化。首先要完善国际贸易实验室模拟操作,教师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学,给学生创造仿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环境,身临其境的体会贸易全貌,促进知识的吸收与转化;其次,要加强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力度,制定相应的实纲,做到有计划有目标的实习,对于实习基地要给予一定的补助和经费投入,使得学生能按照培养方案来进行相应的实践锻炼,提高学生们的职业技能与综合实践能力。最后要强化学生课外知识的涉猎,积极鼓励他们多读书,多实践。对于课程论文与毕业论文和社会调查实践等环节进行指导,保障学生们的知识技能的综合整理和运用能力。
参 考 文 献
[1]曹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7(1)
关键词:人民币 国际化 效应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概念
人民币国际化是人民币可以突破国别限制,在境外具有流通功能,成为国际上认可的计价、结算和储备货币的过程。人民币能在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通中行使交易媒介、价值尺度、贮藏手段等基本职能。交易媒介方面,人民币可以作为贸易和金融交易的结算币种,官方将其作为外汇干预的载体货币。价值尺度方面,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人民币可以作为国际上商品贸易和金融交易的计价货币,而且其他国家可以把人民币作为其汇率盯住的锚货币。贮藏手段方面,人民币可以作为私人部门的投资对象和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流通手段方面,人民币在国际上具有自由流通,并有充分的可兑换性,中国对外资本交易是自由的。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和条件
中国经济进入经济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转为中高速,外部市场需求不足,贸易结构正处于转型的过渡阶段,此时经济形势较为复杂。全球经济结构为“三个经济世界”,第一个经济世界是以美国、英国、日本和欧洲大陆为主导的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全球前列,对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货币体系有控制的能力。第二经济世界是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等国家,这类国家具有较强的发展能力,对国际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第三经济世界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边缘国家。
一个国家的货币想要实现国际化,需要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国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事务中具有一定的地位,深入参与到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活动中去。中国已经具备人民币国际化的硬性条件,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在世界上举足轻重。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从落后到强大。中国现在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同时进出口贸易额位居世界第一,是第一大贸易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从1996年开始允许用于贸易的人民币与外币完全可兑换,开启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新设立汇率司,其职能包括“根据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同年,中国在与俄罗斯贸易中改用人民币结算;中国人民银行与韩国银行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中国开始于周边多个国家开始签署双边货币结算协议,人民币区域化的进程加快。到2009年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人民币境外结算地域扩大。2014年,人民币跨境收支占本币跨境收支的比重上升至23.6%,离岸人民币市场进一步拓展,人民币国际合作不断深化。
截止2015年5月末,人们银行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协议规模约为3.1万亿元人民币,本币互换的实质性作用明显增加,在1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覆盖东南亚、西欧、中东、北美、南美和大洋洲等地,支持人民币成为区域计价结算货币。2015年11月30日,国际国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认为人民币符合现有标准,属于可自由使用货币,决定于2016年10月1日起,人民币将作为第五种货币,与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一起构成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简称SDR)货币篮子。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融资体系、第五大支付货币和第六大外汇交易货币,与多种国际货币实现了直接兑换和直接交易。人民币国际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国际地位和国际信用都得到提升。
四、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发展效应
(一)促进国际货币体系货币多元化
国际货币体系是为了保障国际贸易、世界经济的稳定和正常发展,而形成的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以及因国际间进行各种支付和交易所依据的系列制度安排。国际货币体系的作用机制随着时间、地点、金融工具和政治的变化而变化。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牙买加协定》,确定了牙买加体系,并沿用至今,国际货币体系由双挂钩、固定汇率制转变为以美元为中心的多元化国际储备和浮动汇率的货币体系,牙买加体系增加了特别提款权作为国际储备资产的规定。
人民币作为新兴市场货币的代表,其国际化有利于打破现有货币体系的不对称,提升了新兴经济体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治理能力和话语权,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供了新的选择。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促使国际货币体系朝着“一极多元”的格局改革,即以美元为主,美元、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等多国货币竞争合作的国际货币体系。人民币已经获得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的“席位”,丰富了SDR货币篮子的币种。
(二)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1、利于中国企业对外贸易
金融危机后,美元的汇率剧烈波动,并受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不断贬值,给中国企业的对外贸易活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以美元计价并结算的传统贸易模式导致出口企业获得是利润严重缩水。人民币国际化使得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的应用增加,降低交易风险和经济风险,从而降低中国企业承担的汇率风险,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人民币已经与多种国际货币实现直接兑换和直接交易。人民币与主要的国际货币之间形成直接汇率,可以让中国企业在对外贸易活动中避开美元,所得利润可以直接兑换为人民币,降低了人民币转换带来的交易成本。
2、促进新兴经济体的贸易便利化
人民币是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代表,人民币国际化提升了新兴经济体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治理能力和话语权。在国际贸易往来中,人民币国际化的扩大,有利于与中国有贸易伙伴关系的国家降低贸易成本,降低因使用第三方货币带来的汇率风险。兑汇成本和汇率风险的降低,增加新兴经济体的贸易利益,贸易规模得以扩大,促进新兴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便利化,推动贸易发展。
(三)促使中国成为经济金融强国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金融行业在国际地位占据一定的地位,推动中国金融体系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以后,中国的金融业就必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样也缓解了金融体系内货币错配的状况。在人民币还未成为国际货币时,已在周边国家部分流通,更多的国际贸易、国际资本以人民币为计价货币,在这一区域的贸易中,中国金融部门具有明显的优势,从而增强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
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的国际流通量将增加,中国金融服务市场和资本市场将更加开放,人民币资产交易可以进行规模化交易,并且海外市场上人民币作为相关交易的最终结算,必然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效率和市场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刺激作用下必然促进中国金融市场的深化。人民币国际化无论是对培育和发展中国离岸金融市场,还是对丰富人民币计价资产品种。扩大境内金融市场深度,乃至本土国际化和创新来说,都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陶瑜.国际国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J].国际论坛.2016年第2期
[2]夏友仁.人民币对特别提款权的意义和作用[J].
[3]何平,钟红.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发展效应及其存在的问题[J].国际经济评论.2014年05期
[4]李新华.经济新常态下的人民币国际化[J].财经界.2016年02期
[5]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中国人民币银行.2015年6月
关键词:国际经济治理;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
一、 引言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经济面临诸多问题,国际金融体系日益失衡,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国际收支失衡的问题,如何去规避主要汇率波动给中国带来的风险,如何去更好的参与世界货币体系的重新构建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要了解当代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现有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的缺陷,并且参与到多边金融体系治理中。
二、 当代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1. 资本跨境流动规模日益扩大。国际金融市场迅速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是资本跨境流动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包括国际负债证券、国际股权在内的所有表内金融工具,都得到了迅猛发展。1971年美元停止兑换黄金终于使其摆脱束缚,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主,获得了国际本位货币的地位。世界经济随即完全被美元化,各国不得不接受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世界中央银行”的地位。美元汇率稳定的支柱由黄金转变为债券和金融资产,这种虚拟化的信用体系为美国大规模对外提供流动性打开了大门。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美国在保持了较低的实际利率水平的情况下不断降低实际有效汇率,持续向世界其他国家输出流动性。
2. 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当今世界各国对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因此对资本流动的管制逐渐减少,而各国的金融资产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替代,因此,资本的流动对各国利率的差异极为敏感,细小的差异会使得资本在短期内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大规模的流动,这也是美国常年保持较低利率的原因。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利差交易就是一个标志性的结果。
3. 国际金融自由化浪潮高涨。当今世界金融自由化被世界各国广泛的倡导,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逐步放松利率管制,加强银行的独立自主性,加强国际资本流动,允许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交叉,逐步取消对信贷的控制。
近些年来整个世界对于金融自由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它是更近一步的全球金融化的前提,也为其提供了合理的规则。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所扮演的角色是不相同的。例如作为金融强国的欧盟和美国,主导并维持着世界金融运行规则和秩序,因此成为推动金融自由化的强大力量。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各国金融发展较为缓慢,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往往成为秩序和规则的被动接受着,受制于发达国家,因此处于被动和劣势地位。
三、 现有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的缺陷
1. 作为货币的美元充当世界本位货币。
(1)市场过度依赖美元,国际金融体系不对称。美元在摆脱了黄金兑换的束缚之后居于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统治地位,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就确立了美元本位制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这种货币体系必然会导致世界范围内的国际收支失衡现象,并且长期存在。以美元本位制为中心的国家及其相关体系国家的交易范围不断扩大加速了资本及资源的流动,使得这些国家从中获利,而其他国家受损,因此加剧了国际收支失衡。
(2)美国通过国内货币、财政政策影响外汇市场,导致全球范围货币战争。美国当前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强大使得美国可以在必要的时间来操控美元的利率水平和汇率水平,而使得结果朝着美国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对其他国家汇率调整的要求成为美国特有的一种政策。
一方面,美国自2010年年初以来就不断给中国政府压力,要求中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升值,以期扭转美中之间巨额的贸易逆差。另一方面,美国政府通过国内经济政策间接影响国际经济走向,比如增加货币发行购买金融资产,能够间接帮助金融机构及企业。但是这一政策会导致过度流动性,流向包括中国、巴西等在内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冲击其国内经济的稳定并导致其货币升值,反过来间接对美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项目产生正面影响。美国的这种做法招致世界各国的严重不满,将会导致全球范围的货币战争。
2. 国际金融治理机构本身存在着缺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组织是目前治理国际金融体系的主要机构。而这些组织本身存在的局限也是发生国际金融危机和出现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缺陷。从建立以来,IMF在很多方面进行了改革,但这些都无法掩饰其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缺陷。
①IMF没有发挥其作为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减压阀”和“稳定器”作用。这也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建立IMF的初衷。但是,由于IMF的主导权掌握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手中,所以IMF一直受制于发达国家,而它的这种局限性也限制了其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②IMF对国际金融体系缺乏有效的监管。首先,IMF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监护人的角色缺失,IMF把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上,而往往忽略了对美国等主要储备货币国家的相关金融部门的监督,另外,IMF没有预见到国际金融体系本身的缺陷以及信任危机在各国之间的传递效果,往往疏忽了对国际金融中心及金融工具的监管,从而造成金融风险。
③IMF协调全球经济发展的能力有待改进。当今社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蓬勃发展,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日益加大,出现了许多新兴经济体,其中金砖四国尤其显著,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则国际经济话语权如IMF投票权和执行董事代表权也必然会得到提高。目前IMF投票结构和治理结构仍然是依据之前的世界经济力量的分布,因此并不能合理的反映当今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没有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利益代表性。这极大削弱了IMF自身的影响力,也进一步加剧了IMF各成员国宏观调控政策的不协调性。
(2)世界银行自身存在缺陷。
①在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方面存在不足。首先,世界银行会定期的去制定和一系列的战略发展文件,但是在之后的实施上又缺少有效的手段硎导。其次,无论是其单个的执行董事还是作为整体的董事会都无法做到真正的为世界银行的战略发展方向去负责,因此其战略作用大打折扣。再次,世界银行建立了发展委员会,这个机构由24个国家的政府部长组成,它使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形成一个具有咨询性质的团体,但是这种“咨询”的性质缺乏相应的工具去监督其公告的执行情况。
②世界银行代表性不足,全球经济协调的能力缺失。世界银行从成立至今, 一直是由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掌握着世界银行的大多数投票权,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意愿并不能够得到合理的反映,这与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蓬勃发展的趋势相违背。发展中国家不但代表权不足,而且投票权不能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自动与周期性地调整。
(3)G20的作用仍有待发挥。诞生于1999的G20作为作为最重要的国际论坛之一,G20致力于防范和解决国际金融危机,改善各国经济金融体系透明度,总体而言,G20放映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迁,顺应了全球经济治理的需要。但是,G20的局限性限制了其在多边金融治理方面的作用。
①G20集团化特点日渐明显。G20的成员是国际秩序中的重要利益获得者,是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成员国家,G20既有来自发达国家的成员也有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成员,他们既有共同的利益也有矛盾冲突,因此,在议题的设计上就需要协调所有成员方的意见,而这些议题的范围往往比较广泛,因此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对特定议题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②G20仍然被少数发达国家左右。G20在议题的设计方面由西方发达国家控制和主导,这无法从根本上去保障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后,发展中国家纷纷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议题,但是G20的大部分议题仍然是被特定国家所主导。
3. 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缺乏协调机制。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经济在信息技术的进步下加速发展,信息跨国界的传播和现代化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得国际资本流动加速,使得国际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联系更为紧密。各国之间紧密的经济金融联系使全球经济产生了连锁效应。在货币政策领域表现的尤为明显,各国货币发行必须与一定的经济指标和规模挂钩。也就是说,各国在发放基础货币时,不能只考虑本国的金融目标而采取过禁或者过度的措施,而应该从全球经济合理稳定发展的前提出发。尤其是作为国际货币的国家要合理适度的发行货币,合理地规避系统风险不能任意无度地发行,搅乱国际金融秩序。但是,目前世界各国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平台,协商宏观经济政策。虽然G20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效果现在还不明显。
四、 中国参与多边金融体系治理体系的选择
在面对国际金融体系严重失衡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应该如何去面对国际收支失衡,如何尽量降低世界主要货币汇率波动所产生的风险,如何与世界各国去参与到国际货币体系新秩序的重建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于中国而言还是应该积极广泛的参与到国际金融的合作与协调中来。
1. 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平稳变化。一国的政府当局会根据本国具体的经济发展情况及稳定宏观经济的承诺来选择实行浮动汇率制还是固定汇率制。结合中国国情,中国政府认为应该选择固定汇率制。第一,固定汇率总体上可以有效的稳定本国国内经济水平。在本国有充足的外汇储备的条件下能够有效稳定国内经济,特别是物价水平。第二,固定汇率能够增加就业。固定汇率通过调节储备水平改变货币供给,调节一般价格水平。在固定汇率下如果采用本币一次性贬值的政策,可以达到降低出口产品价格,增加国内就业以及扩大产品出口。第三,固定汇率可以稳定国际贸易预期,减少汇率风险。因此中国可行的选择是走一条中间道路,即放宽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改变对人民币大幅升值的预期。
2.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所谓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使人民币在世界范围内行使其流通手段、价值标准、储藏手段、支付手段的职能,最终成为全球普遍接受的可兑换货币。
如何去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我国政府对此提出了两方面的“三步走”的方针战略,即在临近的国家和地区逐步推动人民币的流通,实现人民币的区域化发展,做到适时适度的发展、逐步有序的渐进式发展。
(1)在空间上的扩张上实现“三步走”,即首先实现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广泛流通,其次将人民币往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推动,即形成区域化,最终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人民币国际化。
(2)在货币职能上也分“三步走”,即实现人民币成为结算、投资、储备货币的三步走。首先在国际贸易的结算中更多的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使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然后促使人民币发展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主要的投资货币,逐步使得人民币成为国际投资货币,最后随着前两步的发展最终使得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3. 鼓励与监管金融创新并举。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要求中国未雨绸缪,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加强对国内房地产、期货、证券等资产市场的监管监管力度,并且加大对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监督力度。
加强金融监管的具体方案有:
(1)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构。要求加强功能监管而非传统的分机构监管,不同的监管部门要做到分工明确,都要统一接受银监会监管,并且要求保监会以及证监会加大对从事保险业务和证券业务的机构的监管力度。
(2)加强配套性条件及外部环境的整治。金融危机后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创新需要金融法律体系、宏观经济环境、金融体制微观基础等一系列的外部环境和配套条件的改善。我们提出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具有透明性、稳定性的特点,政府应该具有调控宏观经济的强大能力,和全局把握能力;还要善于从微观上去改革金融体制,强化分散和转移金融风险的能力,最终实现建立一个稳定健全的金融市场的目标,以保持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3)加强与世界各国之间的金融监管合作。随着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开放,我国的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随著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程度的加深会越来越广泛的参与到全球金融市场中来,从而会面临更大的系统性风险,因此我们要通过加强国际间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以防御大规模的系统风险。
4. 量力而为,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机构改革。中国参与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的定位有三个方面:第一,中国是一个世界大国,近些年来中国的经济水平迅速发展,中国拥有丰富的人口和自然资源,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在国际组织中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二,尽管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行列。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很大,但在人均水平上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我国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地区间和产业间的不平衡,各个产业发展层次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低。以上事实说明,我国虽然迈入大国行列,但还不是一个强国,只能属于发展中的大国;第三,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性质使得中国这个大国与其他资本主义的大国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个特点对中国的国际环境与国际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面对众多资本主义大国中国如何在国际体系中立足发展便成为中国参与世界经济政治合作的核心问题。中国在确定了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的定位下,应该合理恰当的利用自己的国际影响,为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更多的参与到国际经济和政治体系中来,产生的更大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王冠群.加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能力建设[J].全球化,2014,(5).
[2] 李国安.金融风险全球化与全球金融治理机制[J].国际经济法学刊,2015,(6).
[3] 刘东民,何帆.中美金融合作:进展、特征、挑战与策略[J].国际经济评论,2014,(3).
[4] 高立红.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启示[J].商业时代,2011,(3).
[5] 徐璋勇,封妮娜.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省区差异的综合评价与分析[J].当代财经,2008,(7).
[6] 王浩.全球金融治理与金砖国家合作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4,(2).
[7] 瞿栋.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发展动向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国外社会科学,2014,(4).
[8] 洪小芝.全球金融治理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西南金融,2012,(3).
[9] 王达,项卫星.亚投行的全球金融治理意义、挑战与中国的应对[J].国际观察,2015,(5).
[10] 蔡伟宏.国家博弈制度形成与全球金融治理[J].国际经贸探索,2015,(8).
[11] 吴奇志.经济全球化下金融危机的治理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位论文,2010.
[12]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1.
[13] 安辉.现代金融危机生成的机理与国际传导机制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03.
[14] 郭景平.亚洲金融危机治理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06.
【关键词】 人民币 特别提款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一、前言
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地坚持努力的结果。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不仅是国际上对我国金融市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取得的成就的认可与肯定,也表明了我国的金融体系不断地融入国际的金融体系,需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和大国义务。
IMF于1944年成立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应运而生,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议》,协议规定,美元的比值是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汇率是盯住美元,与美元相挂钩。然而,这种国际货币的稳定性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多,在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不断地增长的过程中,各国所需要用来交易的美元越来越多,美元在国际上的流动性变得越来越大,然而黄金储备有限,导致与其挂钩的美元也有限,则出现了著名的“特里芬难题”。在1960年的《美元危机》中,是这样描述“特里芬难题”的: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际汇率盯住美元,尽管美元成为了国际的核心货币,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各国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将会导致美元不断地流出美国,使得长期的贸易逆差在美国出现;然而,美元必须要保证其币值的稳定,也就是说美国必须以一个贸易顺差国存在,才能保住其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这样相互矛盾,就产生了特里芬难题。为了使二战之后建立起的货币体系继续运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建立一种作为美国以外美元供给补充的国际储备资产,美元作为核心货币的没落是在美国政府在美元危机的压力下迫使美元停止和黄金的兑换。1969年IMF创立了特别提款权,相当于一种账面资产,初始价值被设定为1单位SDR对1美元,相当于0.888671 克黄金。由此,SDR也被称为“纸黄金”。
二、SDR的国际影响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执行董事曾明确了SDR篮子的组成货币必须满足两个标准,才能作为SDR货币篮子中的一员,且只有满足了这两个条件,才可以进一步为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出一份力。这两个标准为:一是货币篮子必须是IMF参加国或货币联盟所发行的货币,该经济体在篮子生效日前一年的前五年考察期内是全球四个最大的商品和服务贸易出口地之一;二是该货币为《基金协定》规定的“自由使用货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SDR的国际影响力也不断加强。首先,特别提款权有利于各国之间的贸易合作,有助于加强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各国国际金融的合作;第二,可以利于世界各国的利率市场化和资本市场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金融的发展在各国的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利率市场化和资本市场化的发展有利于一国的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第三,SDR有利于解决国际贸易中本身存在的大范围的风险波动和各国贸易过程中的制度性的问题解决,有利于完善国际货币系统的完整性。
三、人民币加入SDR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加速了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通过中国政府不断地努力,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同时建立起以国债利率为基准的收益率曲线,不断发展本国的技术经济,扩大对外贸易和国际融资,在2016年使人民币正式纳入SDR货币篮子中。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不仅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推动了人民币的国际化的进程,也提高了人民在国际上的公信力,同时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我国在不断地市场化的改革过程中,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会推进汇率的市场化,加速我国资本在国际市场的流通。人民币通过加入SDR,从而成为国际货币,在国际贸易市场上会被大量需求,人民币会逐渐成为外汇市场上的主要交易品种。
(二)有助于中国获得国际商品贸易中的定价权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拥有国际商品的定价权对于一个国家的进出口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民币加入SDR,进一步帮助了我获取国际商品交易中的定价权。近十几年来,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各国对石油的需求与日俱增,但是对于石油来说,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由于多年来并没与定价权,使得从相同地区进口原油的价格亚洲国家要比欧美国家支付的高出1到1.5美元的价格。中国加入SDR后,人民币在国际的认可度上升,有助于中国获得类似于原油的大宗型国际商品的定价权,有利于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
(三)有利于维护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权
由于我国采用的是浮动汇率制,保证了我国资本的自由流动和相对独立的货币政策。由蒙代尔理论中可知,在固定汇率、资本的自由流动和独立的货币政策这三者中,一个国家同时维护和拥有三者中的全部,只能维持其中两个,我国选择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和独立的货币政策,放弃了固定汇率。在人民币加入SDR后,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提高,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有利于降低人民币的汇率波动,维护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权,使得我国的外贸经济和国内自身的经济能够更好的发展。
四、人民币加入SDR后我国的应对策略
人民币加入SDR后,意味着我国要承担起维护国际金融稳定的责任和义务。首先,中国应保持本国内部的金融稳定和安全,要建立内部的完整的金融体系,防止内部金融风险的扩大。第二,中国要保证利率的市场化和资本的不断流动,保障储备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其次,中国政府应不断争取参与过于国际事务的主动性和及时性,了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政策的同时,争取自己应得的权利。第四,应建立完整的金融风险防范系统,在应对国际的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时,能够保证本国经济健康发展,同时,尽自身努力去协助其他国家平稳地度过经济危机。
【参考文献】
危机造成了美国的相对衰落
首先,美国金融行业受危机影响而萎缩,不仅让依赖高度金融化的美国经济遭遇重大打击,而且会严重束缚美国金融力量的全球影响。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美国经济已经高度金融化,金融产业在美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占GDP的比重。根据统计,广义的金融行业占美国GDP的比重近年来不断上升,从1980年的6%逐年提高到21%,而同期制造业的份额从20%迅速下降至11%;其二,行业利润分配。与在GDP中的比重变化相对应,金融行业和非金融行业在美国经济中的利润分配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980年,金融行业与非金融行业的利润分配之比仅为0.24:1,但到了2006年,这个比例则变为0.5:1。金融行业成为美国公司的重要利润来源。次贷危机恶化成金融危机,势必会影响美国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因此拖累高度依赖金融业的美国经济的未来增长。
其次,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将遭遇重大挑战,或将难以为继。当前美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主要依靠国内的过度消费。理论上,美国GDP的增长应该由个人消费、国内投资、净出口以及政府消费四部分共同构成,但事实上近年来一直是个人消费提供了绝对性的贡献。以2006年为例,个人消费高达当年美国GDP的75%。消费如此膨胀,主要是建立在个人和家庭资产不断增加的预期之上。确实,美国前几年的楼市泡沫和资本市场扩张为美国民众的透支消费提供了心理保障。以市场价值计算,美国家庭净资产从2002年底的39万亿美元膨胀至2007年第2季度的58万亿美元。但自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以后,美国的家庭资产急剧缩水,到2008年第2季度,短短9个月内全美家庭净资产便跌至56万亿美元,下降了2万亿美元,回落至2006年底的水平。可以肯定的是,随着金融危机进一步深化,美国家庭净资产的减少将更为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主要依靠个人消费的美国经济将步入衰退,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也必然面临重大考验。
最后,受次贷危机影响,美国的国家融资模式也会大受影响。美国联邦政府几乎一直在赤字中运行,靠借债度日。到2007年底,其发行的国债总额达到9万多亿美元,是联邦政府同年财政收入的3.6倍。美国民众和外国政府愿意把钱借给美国政府,主要原因就在于对美国实力的信心和美国政府所提供的信用担保。但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对美国经济的破坏,将在很大程度上对这种美国已经非常熟悉和依赖的融资模式造成冲击。美国政府的债权者会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借钱给美国并不是那么安全的一种投资。即便此次危机中外国政府基于各种考虑继续借钱给美国以帮助其渡过难关,但危机过后他们显然会非常谨慎地对美国进行融资,甚至会停止继续借钱给美国。
国际金融体系变革进程加速
在次贷危机的巨大冲击下,现存国际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和不合理之处愈发暴露无疑;加之体系内各主要行为体力量的对比变化,其变革甚至重构进程不可避免地将会加速。第一,体系内各主要行为体的影响力出现重大消长,并最终导致国际金融体系权力来源分散化的新格局。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有三个行为体的影响力受到较为明显的冲击:第一个毫无疑问是美国。二战结束以后,国际金融体系经历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两个阶段,但无论处于何种阶段,美国在其中绝大部分时期内都处于无可争议的主导地位。不过,如前所述,次贷危机已经严重伤害了美国的金融实力,美国对该体系的绝对控制能力也会因此受到弱化。事实上,已经有不少人看到了此点,例如,德国财政部长直言美国“将失去其金融超级大国的地位”。第二个为体系内的各主要国际金融组织。危机当前,国际金融框架中的诸多重要国际金融组织的表现差强人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国际清算银行也碌碌无为,世界银行则根本无从插手。这些国际金融组织的集体“缺席”和无能为力,遭致国际上的普遍批评。欧盟已经再三呼吁,要求建立一个新的国际金融秩序。在欧盟的要求下,美国总统布什被迫同意召开全球首脑金融峰会,来认真讨论这一重大问题。无论峰会的最终结果如何,美国的地位都会有所下降。第三个遭受重大打击的是对冲基金。对冲基金是近年来国际金融体系中一股引人瞩目的新兴力量。但次贷危机不仅给主要通过杠杆交易来获取高额投资回报的对冲基金带来了巨额损失,还充分暴露了对冲基金的投资模式内在所蕴含的系统性风险。在双重打击下,对冲基金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将会大打折扣,这将会严重制约其未来增长,直接导致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下降。
与上述行为体影响力下降同时出现的,是体系内其他行为体地位的快速上升,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财富基金。在次贷危机发生前,财富基金早已初具规模,实力不可小觑,但美国和欧洲国家对其普遍抱有怀疑和提防的态度,指摘其不够透明且带有政治意图,并试图立法对其进行限制。由于美欧掌握着国际金融体系的话语权,财富基金的发展也因此一度遭遇尴尬处境。然而,次贷危机造成欧洲国家和美国国内金融体系流动性的极度短缺,迫使它们不得不放松对财富基金的政策管制,采取中立立场,甚至欢迎和邀请财富基金注资或者收购其国内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借助次贷危机所提供的机会,财富基金的合法性和地位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进而能够在全球金融秩序当中发挥更加重要和建设性的作用。实际上,这意味着国际金融体系的权力重心也因此发生了相应的转移,从美国主导下的美欧绝对支配体系朝向众多行为体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秩序转变。
最后,美元在国际金融秩序当中的地位下降。受次贷危机拖累,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总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有两大衡量指标:其一是美元为世界储备货币。在外汇储备币种的构成中,美元一度占有70%以上的份额。但2001年之后,其份额就开始呈现出持续下滑的态势,从2001年的71%逐年下降至次贷危机爆发前的65%。而次贷危机的爆发,更是导致美元的份额在一年之内急剧跌至62%,减少了近3个百分点。其二是美元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各国被迫调整贸易政策来应对危局,不少国家还将外贸结算货币由美元改为其他货币。据报道,阿根廷和巴西两国政府决定,两国间的进出口商可以在贸易中直接使用各自货币,不必再使用美元作为交易的中介货币。这对美元的国际地位将是一种很大的打击。不过,美国不会坐视美元衰落的情况出现,势必会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应对。凭借在国际金融领域内近百年的经验累积,美国政府也有能力做到这点。所以美元和其他货币之间的争夺,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危机中的中国应对
中国已经是世界中的中国。中国也面临着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但值得注意的是,危机总是和机遇同在。当中国正全力以赴来应对这场从未遭遇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同时,还必须化被动为主动,在危机中寻找中国的战略机遇。
论及中国的战略机遇,我们首先想到的通常是中国如何运用拥有的巨额外汇储备进行“抄底”。途径包括并购外国(特别是美国和欧洲)的金融资产和其他资产,或者是购买已经跌得惨不忍睹的外国公司股票。等到危机过去,这些资产可能会获得较高的收益。确实,如果操作得当,这将是一种显而易见的机遇。
但是,这种想法有着两方面的现实障碍。一方面,从最近两年的表现看,不得不承认中国在国际资本市场,尤其是在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上的运作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至于这些投资让人失望的原因,无非经验欠缺和人才短缺两项。问题在于,这两个制约一直到现在仍然存在。既然如此,怎么可以认定中国在本次危机中出手就一定会给国人带来惊喜呢?况且危机中的操作对经验和人才的要求会更高。基于这个非常简单的理由,投资海外应该并不是中国的战略机遇真正之所在。
另一方面,中国尽管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但真正能够用来抄底的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据统计,中国的最新外汇储备规模为1.9万亿美元。如果减去已经投资于美国国债、“两房”等政府机构债券和美国企业债券的1万多亿美元,还剩下8000亿美元左右。此外,中国必须至少留有6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以应付偿还国家债务、维持进出口贸易以及防止外商投资撤出等需要。这意味着中国目前所能动用的外汇储备最多不过2000亿美元。
那么,金融危机中的中国战略机遇到底在何方?在笔者看来,并不在于处于危机当中如何去大赚一笔,而在于这场危机有可能让中国在后危机时代的国际金融格局中处于一个相对有利的位置。显而易见,金融危机的突然爆发打乱了原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权力格局和规则设定。即便不能说是推倒重来,但对它的深度改革甚至重塑,在全球性反思的背景下已经是不可回避的趋势。身处大变革当中,原本在旧有国际金融体系中饱受掣肘的中国,也因此能够有机会获得更为公正的地位。
但是,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为把机会变成现实,中国必须着重在以下三方面进行努力。首先,要为中国的财富基金在国际上创造更大的合法性地位。与欧美等国主要以私营性的金融机构来施加国际金融影响不同,现阶段中国主要依靠以国家外汇储备为来源的财富基金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发挥作用。进一步来看,就是通过中国投资公司发挥作用。但众所周知,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司还存在着相当的抵触和拒绝情绪。对于中司的一些投资行为,也通过法律或者政治的途径加以限制。中国要抓住次贷危机所提供的机会,利用它们需要中国资金的时机,确保并提升财富基金在国际金融体系内的合法性地位,以便日后更好地为中国的对外金融战略服务。
其次,应推动东亚地区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建立区域性的金融合作机制。东亚并不能免于次贷危机所带来的全球性金融风暴,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目前所经历的金融动荡便是最好的证明。这也再次促使东亚国家体会到地区金融合作在防御全球性金融风险方面的重要性。在这样的集体认知下,地区金融一体化的推进节奏将会加速。对中国来讲,因为本身所遭遇的冲击相比较而言并不是很大,而且有巨量的外汇储备作为资源,中国可以因此在东亚金融次级体系中扮演更为关键性的角色。而长远来看,以中国为主导的东亚地区金融一体化将构成中国金融发挥重大国际影响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