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究新闻传播史的意义

研究新闻传播史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新闻传播史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研究新闻传播史的意义

研究新闻传播史的意义范文第1篇

一、蒙太奇类型

目前,应用于电视新闻剪辑的蒙太奇手法主要有两种:前进式蒙太奇和后退式蒙太奇。尽管两者展现形式不同,但目的基本一致,均是为更好地满足满足了受众认识事物的初始内在需求。

(一)前进式蒙太奇

前进式蒙太奇主要指剪辑电视新闻时,使近距离镜头有序衔接远距离镜头的手法,目的在于将新闻内容由整体环境顺利引入到主体身上。如在播报会议新闻时,新闻采制人员往往会先通过全景镜头告知受众会议地址、会场环境、会场氛围,再对会议参与者、发言人及其它细节进行特写。这种衔接方法多应用于新闻开头,符合受众接受会议新闻的思维规律。这种剪辑呈现,还有利于受众从宏观层面上了解新闻整体中事实和细节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前进式蒙太奇应用并非是机械式地对场景进行“全-中-近”逐步展现,其可通过新闻采编思路灵活变换剪辑路线。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甚至可通过单个镜头展示新闻全程与细节。唯一要注意的是新闻开篇要挑选能准确传递环境氛围的镜头画面。

(二)后退式蒙太奇

后退式蒙太奇是使远距离环境有序衔接近距离环境的手法,目的在于通过特写主体人物、事件或某个事件来引导受众加强新闻宏观形象。当前,这种剪辑手法主要应用于新闻尾部。与前进式蒙太奇一致的是,后退式蒙太奇手法能为受众呈现整体的新闻环境,强化电视新闻氛围。这种新闻认知手法,满足了受众认识事物的初始内在需求,能使受众从接受电视新闻的初期就对后续内容保持好奇,进而在新闻镜头跳转到整体环境时迅速进入整体内容,深化对电视新闻内容的理解。

二、应用蒙太奇手法开展电视新闻传播意义

(一)提取关键帧,?化并强化新闻叙事

电视新闻的首要属性便是真实性与可靠性。以往,为增强新闻内容真实性,电视新闻采制人员通常倾向于利用长镜头拍摄并记录新闻事件的每个场景。毋庸置疑,这种操作有利于保证受众最大限度获得真实的新闻内容,但由于镜头长而多,受众极容易产生新闻观看疲劳感,导致受众对新闻内容失去继续接收的耐心。直至蒙太奇手法出现,这种冗长拖沓问题才得到解决。将蒙太奇手法应用于电视新闻剪辑中,根据新闻事实提取关键帧,简化电视新闻播送镜头,有利于受众快速获取准确新闻信息。只是在剪辑时,电视新闻采制人员应注意站在受众角度掌握受众的新闻关注点,并由此切入进行剪辑,适当剔除不必要的背景信息与次要信息,帮助观众在短时间内理解新闻关键,进而强化新闻的视觉冲击力,提升电视新闻播报与收视率。

(二)强化受众新闻获得体验,激活受众联想力

任何电视新闻都不可能长期单靠画面或单靠文字来强化受众的接收体验,适当地在电视新闻文字基础上配合直观生动的画面,更能激活受众观看新闻的积极性。而应用蒙太奇手法剪辑和组接电视新闻,能有效达成这个目标。蒙太奇手法的应用不仅能提高电视新闻画面和文字的配合力度,使电视新闻打破固定屏幕局限,实现多种不同优化效果,还能迅速吸引受众吸引力,使受众更期待新闻事件的后续发展,并实时跟踪与关注。即蒙太奇手法在电视新闻中的应用,大大增强了受众接收与观看电视新闻的主动性,激活了受众的电视新闻内容联想,从而有力地拓展了电视新闻的影响力。

(三)有效控制新闻节奏,缓解观众视觉疲劳

电视新闻拍摄或录制结束后不加剪辑就推送给受众,不仅会出现新闻叙事平淡问题,还会弱化受众接受与思考电视新闻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受众无法按照电视新闻采制人员的预期感知新闻趣味。而蒙太奇手法应用则可避免这个问题。蒙太奇手法在电视新闻剪辑中的应用,既有利于合理把控新闻播报节奏,使观众能在适中的时间段里充分了解新闻时间及其相关进展,进而准确把握电视新闻的核心,又有利于缓解的观众视觉疲劳,保持受众对新闻内容的接收热情,大大提高电视新闻的欣赏性。

(四)有助于新闻情感表达,便于观众深层理解新闻

优质的电视新闻既高度关注还原新闻事件本身,又重视简要地报道新闻内容,使电视观众在收看电视新闻后能获得深层印象,甚至由此对新闻后续发展产生联想与讨论,充分表达自身对电视新闻内容及其主体人物、事件的情感。而蒙太奇手法的应用,恰如其分地达到了这个要求,有力地提高了电视观众观看、记忆和评价电视新闻的主动性。

三、应用蒙太奇手法开展电视新闻传播的策略

(一)在电视新闻采制中应用蒙太奇手法

电视新闻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要善于应用蒙太奇手法。在采访某个新闻人物或调研某个新闻事件时,电视新闻记者应结合蒙太奇手法的特点全面把握新闻事件,力求通过全方位了解新闻事件来实现电视画面构图和声画组合,以便电视观众更好地把握电视新闻的属性。这也要求电视新闻记者或相关采访人员在调查新闻事件时,要立足宏观视角把握新闻事件全景,再挖掘细节,结合宏观方向延伸完善细节,有力地整合各项新闻表达元素,从而真实地展现新闻事件本身,强化受众接收电视新闻内容的体验。如针对留守儿童事件进行采访时,记者应先拍摄记录并剪辑留守儿童的整体生活现状,再随机采访某些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特写其现实需求,再发出所有留守儿童的共同心声,以强化电视机前观众对留守儿童事件的印象,并积极参与到保护留守儿童的工作中来。

(二)在处理电视画面时序关系时应用蒙太奇手法

新闻事实一般包含多种元素。这些元素相互整合便形成了真实可靠的新闻信息。但在现实编辑电视新闻时,采编人员经常遇到新闻画面时间顺序调整困境或逻辑调整困境。任何电视新闻事件要强化新闻真实性,都要使新闻具备某种逻辑顺序,而不能单纯地将采编人员的采访视频按照采访顺序逐一播放出来,否则电视新闻受众接收新闻信息的思维将被无逻辑的播报打乱。即开展电视新闻采访后,电视新闻采制人员应注意根据受众接收新闻信息的逻辑思维来编排采访视频,使受众能逐步深入到新闻事件的内核中。此时,电视新闻采制人员便可应用蒙太奇手法。通过蒙太奇处理,充分理顺电视新闻的时空顺序与逻辑顺序,并对新闻画面进行分组,使不同组新闻画面根据受众理解思维合理组合或拆分,能更有力地强化电视新闻缜密性。

(三)利用蒙太奇手法进行同期声处理

蒙太奇手法在电视新闻的同期声处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后期处理电视采访新闻时,新闻采制人员可通过配音来辅助同期声,以强化电视新闻的听觉体验。如在播报某些电视新闻时,可在新闻画面、文字、同期声的基础上植入一些画外音。这些画外音可以是详细描述新闻现场的声音,它的应用能协助同期声全面还原与再现电视新闻现场。这种蒙太奇手法的运用,还可增强电视新闻受众对新闻内容的情感。如在国庆节播报天安门升国旗的新闻时,可配以升旗活动解读画外音,抑或是升国旗现场民众自发歌唱国歌的声音,从而使升国旗画面拥有同期声,使电视新闻拥有更强的现场画面感。

研究新闻传播史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内容分析;话语分析;质化研究

一、定义与内涵的比较

内容分析法是对已有文本进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涵盖书、杂志、报纸、报告、信件、音乐、图片等内容,是新闻传播学领域中考察过去而不受时空限制的研究方法。简单来说,话语分析是对话语进行探究和分析。在新闻传播学领域中,话语多被承载于文本中,因而话语分析也成为研究和分析文本的一种方法。从定义来看,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除研究对象外都有明显的差别。一个客观,一个主观;一个广泛,一个具体;一个有明确意义,一个挖掘浅层含义。在新闻传播领域,学者会以发散性的视角看待这两种研究方法,借助话语分析对意义或内涵的解读,重新审视直接、表层、易得的显性内容,质化内容分析法成了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从相斥到共生的产物。

二、历史脉络比较

纵观历史,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的相斥与共生则体现得更为明显。内容分析起源于密码学、诠释学等能够研究海量历史文献、提取大型文本主题的工具性目的。早期的新闻传播学通过内容分析的实证调查来提取新闻媒介的宣传技巧和政治宣传,如学者利用内容分析法提出了“皮下注射论”“使用于满足”等经典的传播效果理论。话语分析从语言学研究逐步过渡为一门综合、独立的跨学科研究,在人文社科方面,表现出对语言中社会权利的关注,如巴赫金、福柯等人以社会学理论为出发点为话语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人们逐渐对话语的产生、解释以及它们蕴含的社会结构关系产生了兴趣,因此批评话语分析应运而生。话语分析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表现出对话语和社会语境关系的了解和把控,反省话语背后的权利。从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的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它们与传播学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经验学派注重实验和实证,强调量化的研究方法,对内容分析的应用可谓达到了极致。批判学派注重从宏观角度研究传播视野下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评态度。经验学派通过内容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解决如何有效传播的问题,致力于寻求传播活动的自身规律,而批判学派则关心“为谁传播”,传播者和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关系。因而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在学派之争上似乎具有天然的排斥关系。樊•迪克提出“新闻话语”后,新闻传播界的研究者们将目光转向了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的结合上,并提升了质化内容分析的地位。质化内容分析是通过系统的代码归类、识别主题和形态模式对文本数据内容进行理解和诠释的研究方法,它主要考察内容和文本的语境意义,超越单纯计数,极其关注语言和背后的意义。质化内容分析法是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在研究方法上的妥协与共融,也是话语分析技巧性的应用。在国内,新闻传播学者热衷于将定量和质化内容分析相结合,用以研究新闻文本的权利和意识形态问题。

三、研究过程比较

纵观整个研究过程,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也存在着差异性和共同点。首先,它们都需要完备的文献资料。对于研究者而言,充分的文献材料可以提升理论触觉,还可以建构内容分析的类目和编码方案,选取内容分析对象,提供研究背景和研究理由。话语分析还需要文献开拓宏观视野,更好地了解象征性意义背后的隐喻,熟悉文本中的未尽之言。其次,理论的选取也异常重要。对内容分析而言,以经验性证据研究理论、验证原理论衍生出的具体文本或所关注的研究假设,或将理论作为研究信息的基本逻辑依据是其最重要的作用。话语分析的理论内容更为单一,作用既有逻辑依据,如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以巴尔特为代表的符号内涵结构分析;以巴尔金、葛兰西等为代表的权利和意识形态理论。再次,提出问题和假设。在内容分析者看来,无论是纯理论性问题还是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都可以转化成具体的经验性的研究问题或研究假设,这可以称之为经验问题——根据我们研究时所知道的情况来描述世界本来存在的面貌。话语分析更侧重于对价值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价值问题所提出的询问关系到对事物的评价,也即判断某个对象、某种情景或者行为是好是正确还是错误等。这类问题关心的是世界应该怎样,而不一定是它现实中的存在。最后,在数据的选择和使用上有较为明显的区别。内容分析的数据考察信息内容变量之间的关系,将信息内容数据与信息来源数据相结合,也就是说,内容分析的数据在选择和使用上都较为自由化和多元化。话语分析并不强调将传播的信息文本内容拆封为“零碎”的数据,反而更强调它的结构性、结构间的逻辑关系以及结构的外部环境。梵•迪克提出的命题、宏观结构和超结构研究对新闻话语分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新闻传播学中,尽管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由于社会予以新闻权利和力量,互联网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传播新闻内容势必需要内容分析和话语的结合与交融。

参考文献:

[1]刘立华.传播学研究的话语分析视野[J].国际新闻界,2011(02):31-36.

[2]常蕾.传播研究中话语分析与内容分析之比较[J].安徽文学(下),2009(02):347.

[3]朱永生.话语分析五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03):43-50.

研究新闻传播史的意义范文第3篇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爆发。面对旷世巨灾,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国家各大媒体迅速启动灾难应急机制,纷纷在第一时间派出记者奔赴重灾区进行深入报道,及时准确、全面真实地向社会公布抗震救灾情况,正确引导了舆论导向,有效安抚了社会恐慌情绪。一直以来,由于灾难事件本身所固有的极强新闻价值与传播意义,灾难报道一直是新闻学与传播学重要的研究课题,“5·12”汶川特大地震过后,面对如何构建完善的灾难报道传播机制,如何从传播学角度完善灾难新闻传播的理论学科体系构建以更好地本文由收集整理指导实践等一系列问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赵志立研究员和他的研究生们开始了对于灾难传播学的研究,同时编写了《灾难传播学》一书,这是我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第一部研究灾难传播学的专著。

该书基于新闻学与传播学基本原理,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将本世纪以来发生在国际和国内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灾难事件报道的方法、策略进行了比较研究,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研究成果,提出新的理论观点与见解,深化和拓展了传统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理论内涵和外延。该书在研究思路上采取“灾难一灾难管理一灾难传播一灾难报道”的逻辑结构,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是以灾难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围绕灾难、灾难事件、灾难管理和灾难传播等基本内容进行阐释,对于灾难管理与灾难传播的联系与区别、灾难传播机理、传播方式、传播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对新闻传媒在灾难传播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运行机制等问题进行详细研究。下篇主要针对灾难报道研究,从新闻传播工作的性质、功能和任务出发,研究灾难报道对象、方式、流程,分析灾难报道应掌握的基本原则、方法、策略和艺术,

转贴于

研究新闻传播史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早期中国新闻学广告学

Abstract: advertising in the industry is often regarded as the news media industry "lifeline", and strive to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advertising subjec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journalism scholars. I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advertising, many scholars explored the characteristics, the subject of advertising in news research in advertising creation and management, media selection and other aspects, has laid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dvertising, i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of advertising has always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Keywords: early journalism and advertising in China

[中图分类号] F71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中国新闻学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新闻生产商品化的讨论,从中国商业性报纸对经营的重视中可以看出端倪。新闻学早期的研究者如徐宝璜、任白涛、邵飘萍等都在其著述中对广告研究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倾注了大量心血,并对报业组织及广告发行等问题做了相应论述。我们必须认识到,广告学能作为一门学科进入课堂并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早期中国新闻学的学者们功不可没。本文试图通过探讨早期中国新闻学中的广告学发展历程来思考当今广告学在整个新闻传播学术格局中的定位及其意义。

一、中国广告学发轫之初

中国广告学的历史源远流长,最远可上溯到神农氏时代,早在商代时商业广告就已产生。而“广告”一词在中国则最早见于梁启超于1899年创办的《清议报》上,是地地道道的外来语言。广告的实践与理论从来都是相互发展的,以报纸广告为先导的西方广告理念大举东进,中国广告学研究由此发轫。在中国新闻人和广告人的共同努力下,通过编译、著述等手段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文化环境的广告学体系。1913年,史青编译自美国新闻记者所著的《实用新闻学》在上海出版,其别设立了“告白之文”和“登载告白”两篇文字,就广告的种类、美学、心理、道德、述求、发行及编排等内容作了详细介绍,这两篇告白文字时至今日仍不失教育意义。

二、徐宝璜及戈公振的广告思想及研究

在我国新闻与广告学的研究进程中,徐宝璜于1919年出版的《新闻学》和戈公振于1927年出版的《中国报学史》具有里程碑意义。徐宝璜的此本著作可称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本新闻学专著,这在中国广告史上是毫无疑问的。这本书受到了《实用新闻学》等著作的影响,它以文人的良知指出了广告与道德、广告与人才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新闻部门应注意审查广告的内容,有无影响风纪有无缺失道德之处,由于广告这一行业在当时已经趋于专业化,所以徐宝璜又强调:“非泛泛之辈不能从事,必须精于此道方能发达。”作为著名新闻学家和报史专家的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的观点较具前瞻性,他认为广告是随着商业发展而产生的,是文化进步的表现,广告对于实现人生价值和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由此可知,此时的广告的政治意义和文化价值被推向了新的高度,它肩负着宣传文化与教育的重要使命。《中国报学史》对我国当时的广告业状况做出了详细的介绍,涉及范围较广,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三、邵飘萍及其广告史研究

邵飘萍是《京报》创始人和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导师,虽然其重要研究方向在新闻学方面,但是作为资深的报馆经营者,邵飘萍先生对广告有很多精深而独到的见解,虽然此时的广告只是作为新闻学的一部分以较零碎的形式出现,但是却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先导作用。在对1923年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进行增补时,邵飘萍重点论述了广告的兴起及其发展,介绍了广告方法和手段,其称之为“广告技术”。这两方面在选题和研究方法上同样做到了开风气之先,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在他的《中国新闻学不发达之原因及其事业之要点》一文中,也用了很多篇幅谈到了“报纸之广告”,其中不乏精彩观点。

此外,邵飘萍利用追本溯源的方法对广告的起源及其本质进行了研究,对中国广告史学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对中国广告学史的梳理和论述很显然是一种严谨的学术研究态度,在广告史研究领域等方面,毫无疑问,中国新闻学界作出了特殊贡献。

四、新闻学教育格局中的广告学

在1918年的北京大学,连新闻学研究都只是以讲座的形式存在而不是作为大学课程来设置,广告学就更不用说了。当时的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成果及徐宝璜、邵飘萍等人的著作可以作为中国广告学的一个学术源头来看待,这就可以看出早期广告学与新闻学之间的特殊关系。

“”之后,中国的新闻教育才正式开始了以院系划分为教学方式的尝试,并得到快速发展。当时最具代表性和学术声望的燕京大学新闻系虽然没有设置广告专业,但开设了广告课程,在造就报业人才的同时许多独立的广告课程如“广告招揽”、“广告设计”等纷纷设立。虽然在当时广告课程相对于新闻系只是附庸,但是由于美式教学的影响,广告学在燕大获得了相当大的重视,之后甚至出现了以广告为选题的硕士及学士论文,由此可见,广告学的发展研究已经方兴未艾。

五、新闻界学者关于广告的著述

在二十世纪早期的中国,一些新闻从业者撰写了许多广告学专著,如当时的《申报》,作为中国大型的商业报其非常重视广告业务,专门设立了广告推广科以推进广告学科的职业化。蒋裕泉编写的《使用广告学》、赵君豪编著的《广告学》纷纷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些书的出版对广告学科的发展及其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意义深远。虽然当时有新闻背景的广告学研究人员可能在学科领域内涉猎的并不深入,但是在广告心理、绘画、制作等方面依然得心应手,与其它方面相比毫不逊色。

6、总结

不可否认,广告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知识领域具有复杂程度高、趋于边缘化和交叉性强的特点,不仅仅是新闻学,诸如心理学、经济学及艺术学等等都构成了中国广告学的学术源头。探讨这些学科间的关系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学科理念,加深认识,为更好的探讨和研究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祝帅.早期中国新闻学中的广告学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9.09(23)

研究新闻传播史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申报》 新闻学 新闻史

《申报》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是学术界公认的。仅以研究中国新闻事业史而言,有学者称:研究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史,不能不研究上海的近代报业,研究上海近代报业,就不能不研究《申报》。本文着重分析中国新闻史的研究特点。

一、研究历程回顾

本文梳理了2001-2011十年内, 中国大陆涉及《申报》研究的基本内容。为便于分析取样来源于 《现代传播》、《当代传播》、《新闻界》、《中国记者》、《新闻记者》、《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等15份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的相关文章。本文在CNKI 中以“篇名”为检索项,对与“《申报》”有关的研究论文进行检索。检索结果得出:关于《申报》的研究文章数量上呈上升趋势,2001―2011年间共计30 篇。而且从2008年开始,相关研究较之前有较大增加。这说明对《申报》的研究在我国始终受关注。

二、《申报》研究的传统视角及内容

回顾关于《申报》的研究,发现常见的研究视角及内容主要有:

1、关于《申报》经营管理的研究

关于《申报》经营管理的研究,学者的认识基本一致,都是通过分析《申报》的成功经营策略,为当今中国报业的经营管理探索一条新路。

有学者认为,《申报》的成功是我国新闻史上一座丰碑,也是一项宝贵的资源。从它健全管理体制、完善发行渠道,到改进印刷设备、提高技术水平,再到价格策略、内容管理和办报方针,这些措施都值得借鉴,但要根据不同时代和环境下报纸的实际状况加以应用。①也有学者从现代营销学的角度分析《申报》早期经营活动,认为《申报》在定位,定价,分销渠道和促销方面己经体现出朴素的市场营销思想。尽管该报纸的经营理念并不全是首创,但能将香港的办报经验与自身创新相结合,实属不易。而这也正是《申报》由创刊时的600份发展成为销量最大、影响最深远、经营时间最长的近代中文商业报纸的重要原因之一。时至今日,其中的许多宝贵经验还值得现代媒介学习和借鉴。②

2、关于《申报》人才变动的研究

关于《申报》人才变动的研究是由《申报》的几位主要改革者进行的。

有学者认为,虽然陶行知对新闻传播的学理层面少有论及,但他却在大量的新闻传播活动当中,提出和实践了“重视受众反馈”、“强调舆论的引导作用”、“报纸真正成为人民的喉舌”、“追求民主和自由”、“与报纸整体配合改革时评和副刊”等一系列具有现代意义的新闻传播观念。应该说,这些传播观念对我国近代新闻思想史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③有学者认为,“谈旧中国报纸必谈《申报》, 谈《申报》必谈史量才”, 史量才对《申报》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体现在:(1)适应形势的办报思想;(2)灵活的经营策略。④也有学者从“史量才是商人还是社会改良者? 《申报》是新闻优先,还是言论优先?史最才的《申报》与租界的关系性质如何?”三方面研究史量才与《申报》的关系。⑤

3、关于《申报》新闻业务革新的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涉及新闻内容和事业发展。

有学者从早期《申报》加强硬新闻报道的角度得出启示:(1)从受众的角度看,加强硬新闻报道是受众的需要。(2)媒体的角度看,加强硬新闻报道是都市报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需要。⑥而有的学者从《申报》的戏曲广告角度来阐释,认为《申报》的戏曲广告是中国近代传媒上最早的,对京剧在上海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4、关于《申报》舆论监督的研究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申报》的舆论监督进行研究。

有的学者以《申报》报道的事件为依托,从历史、新闻以及法律的视角,对“传媒与司法之间的内在张力”做分析和考察。⑦也有学者通过《申报》连续报道民国政府财政部违规私印巨额印花税票做抵押进行借款,引起舆论哗然,迫使财政部对相关责任人做撤职处分的角度来阐释,认为《申报》对该案的系列报道不仅反映了当时政治生活的进化和社会风气的转变,更是对媒体舆论监督功效的一种诠释。⑧

而有的学者以具体事例为依托,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以历史的眼光审视事件,得出结论:新闻“把关人”在决定新闻的取舍时,一方面受新闻界环境中立场、方针、经营目标和价值标准的影响,另一方面受社会环境中文化意识的影响。无论在什么时期,“把关人”都应该注意避免遭到不良环境影响的侵蚀。⑨

三、近年来《申报》研究的新视角及内容

近年对《申报》的研究出现新的研究视角和切入点, 也呈现出新内容:

1、关于《申报》在新闻学研究方面的作用

关于《申报》在新闻学研究方面的工作,代表性观点是:(1)《申报》是我国早期新闻学研究的重要园地。(2)《申报》是国人最早系统介绍西方新闻事业的报纸。(3)《申报》创办了新闻教育,构建了新闻学研究平台。(4)《申报》重视史料搜集,为新闻学研究创造条件。⑩

2、关于《申报》与国际活动的研究

有学者从中美新闻交流互动的角度指出,《申报》对威廉博士的访华活动进行了详实而充分的报道,为中外新闻界交流提供了宝贵经验和资料。有的学者通过对1870一1920年代《申报》与《纽约时报》新闻图式的分析,推导中美新闻叙事结构的演变和趋同的现象,以及电报发挥的主要作用。⑾有的学者从远东运动会中的《申报》报道研究得出结论:《申报》远东运动会的新闻报道历时20年,通过不断的探索慢慢走向成熟。受当时新闻理念和物质条件制约,这种成熟是相对的,比起今天铺天盖地、花样百出的体育新闻报道自然显得很稚嫩,但仍然有很多值得今天借鉴的亮点,比如体育新闻宏大叙事的报道框架、报纸对于体育巨大的议题设置功能、真实客观的报道理念等。⑿

3、关于《申报》中女性活动的研究

关于《申报》中女性活动的研究并不多,有学者通过对《申报》五四时期女性广告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发现,和妇女解放等相关社会变革对广告中女性形象有一定的影响,使女性广告数量、社会角色、广告产品都有了一定的变化,并且这些变化反映了当时妇女解放运动的趋势和潮流,体现女性开始挣脱家庭束缚,走向社会的愿望。⒀而有的学者结合对《申报》1911年-1935年有关服饰特别是女性服饰的讯息研究,得出近代上海创造大众文化的“空间”的结论。

综观对《申报》的研究历程及成果, 可以得出以下认识:

首先,对《申报》的研究一直是新闻史研究中持续不断的话题,几十年来一直在继续,而近年来的研究热度仍未减退, 研究视角和范畴有扩大倾向。大多数研究成果借古鉴今,以《申报》的成功办报经验作为切入口,在历史中寻找当代的影子。从中也可以发现,在新时期,中国新闻史的研究很注重对新闻史料的整理以及个案的研究。

其次,学者们能够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消除偏激、主观的思想。新时期不少新闻史研究工作者都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历史报刊和人物。如对《申报》曾经出现过的不足也能客观评价。而对一些老话题,如关于《申报》经营管理的研究,关于《申报》人才变动的研究还停留在原有水平上, 缺少突破和创新。现今关于《申报》早期迈入国际的研究增多,但若能从国际视角看中国,我国各个时期的新闻史内容一定会更加丰富。

第三,从研究内容上看,研究报刊活动、新闻思想和传播内容的成果居多,而对传播方法、新闻理论、新闻传播与社会的关系等研究较少。

第四,从研究方法来看,还是采用传统的立足史料做理论综合分析的方法。今后我们可以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以便产生新成果,使研究展现现代新媒体元素的价值,并且更加客观、准确。

第五,从研究趋势来看,中国新闻史的研究正由单一学科视角向跨学科方向发展,由革命史、政治史的研究范式向政治传播史、文化史、社会史等多视野发展。但是在学习和容纳其他学科的同时,我们首先应该打好自己的学科基础,使其成为一门有独立发展前景的学科,否则大量的新闻史文献只能成为丰富发展其他学科的材料和论据。

参考文献

①郭墨池,《史量才时期的〈申报〉经营策略研究》,《新闻知识》,2009(3)

②曹珊珊,《浅析〈申报〉早期经营活动中的营销思想萌芽》,《新闻大学》,2006(1)

③庞亮,《烽火九一八陶行知〈申报〉活动记略》,《新闻爱好者》,2001(3)

④董婉苏、史敏杰,《史量才对〈申报〉发展的贡献》,《新闻与写作》,2006(1)

⑤朱春阳,《关于史量才与〈申报〉三个问题之思考与追问》,《国际新闻界》,2008(9)

⑥舒骅,《早期〈申报〉硬新闻报道及启示》,《新闻界》,2008(6)

⑦张艳红、谢丹,《近代媒体舆论推促司法公正个案分析“以〈申报〉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报道”为例》,《当代传播》,2008(3)

⑧李向东,《〈申报〉与1923年财政部私印印花税票案》,《新闻爱好者》,2010(22)

⑨吴迪,《“从杨妹事件”看环境对新闻“把关人”的影响》,《新闻知识》,2001(5)

⑩马光仁,《与新闻学研究》,《新闻大学》,2009(2)

⑾陈昌凤,《电传新闻对中美新闻叙事结构的影响――1870-1920年代〈申报〉与〈纽约时报〉的叙事结构比较》,《国际新闻界》,2009(1)

⑿肖鸿波,《历史上最早的亚运会报道“远东运动会中的〈申报〉报道”研究》,《新闻爱好者》,2011(2)

⒀李文瑾、都凌霄,《五四时期报纸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以〈申报〉为例》,《新闻界》,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