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生儿皮肤受损的护理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儿科;寒冷损伤综合征;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441-02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简称新生儿冷伤或新生儿硬肿症,主要由受寒及其他多种因素(如感染?窒息?早产)引起,其临床特征是低体温和各器官功能受损,严重者出现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和水肿?该疾病的危重症包括肺出血(并发严重感染后及易发生)?循环衰竭?呼吸衰竭?下面将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护理分析汇报如下?
1病因
1.1早产儿和保温不足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生理特点是发生低体温和皮肤硬肿的重要原因?
1.2寒冷损伤
新生儿严重感染?早产?颅内出血和红细胞增多症?
1.3某些疾病
严重感染?缺氧?心力衰竭和休克等使能源物质消耗增加?热卡摄入不足,加之缺氧又使能源物质的氧化产能发生障碍,故产热能力不足?即使在正常散热的条件下,也可出现低体温和皮肤硬肿,严重的颅脑疾病也可抑制尚未成熟的体温调节中枢使散热大于产热,出现低体温甚至皮肤硬肿?
2临床表现
主要发生在寒冷季节或重症感染时,多于出生1周内发病,低体温和皮肤硬肿是本病的主要表现:
2.1一般表现
反应低下,吮乳差或拒乳,哭声低弱或不哭,活动减少,心率减慢,也可出现呼吸暂停等?
2.2低体温
新生儿低体温
2.3皮肤硬肿
即皮肤紧贴皮下组织不能移动,按之似橡皮样感,呈暗红色或青紫色,伴水肿者有指压凹陷?硬肿常呈对称分布,其发生顺序依次为: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硬肿面积按头颈部20%?双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部及腰骶部14%?臀部8%及双下肢26%计算,严重硬肿可妨碍关节活动,胸部受累可致呼吸困难?
2.4多器官功能损害
重症可出现休克?IDC?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肺出血等多器官功能衰竭?
3诊断
保温不足可诱发本病,体温降低和皮肤硬肿即可诊断?依据体温及皮肤硬肿范围可分为:轻度体温30℃~35℃,皮肤硬肿范围
4治疗概述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对症治疗包括逐步复温?补液支持疗法?严密观察预防DIC?颅内出血等临床并发症的发生?
5护理评估?诊断和措施
5.1家庭基本资料
个人病史 评估有无早产?感染史?缺氧窒息史?寒冷等可能导致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严重疾病及诱发因素?
5.2健康管理
5.2.1有受伤的风险
皮肤硬肿?皮肤发凉?呈暗红色或青紫色?部分患儿可伴水肿等是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典型的临床表现?硬肿常呈对称分布,其发生顺序依次为:下肢大腿外侧整个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硬肿面积可按头颈部20%?双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部及腰骶部l4%?臀部8%及双下肢26%计算?严重硬肿可妨碍关节活动,长时间压迫可致压疮;胸部受累可致呼吸困难[1]?
①相关因素
寒冷?硬肿?局部皮肤受压?
②护理诊断
有受伤的风险?皮肤完整性受损?
24小时内体温维持稳定:36.5~37.5℃,未发生压疮及局部皮肤破损?设置合适的环境温度,根据患儿体温,调节暖床/暖箱温度;对于新生儿硬肿症患儿,复温原则是逐步复温,循序渐进,需每小时监测体温,24小时内恢复正常?评估皮肤情况,每班1次;q2h更换并保持皮肤干燥;保持床单位?衣裤平整?清洁?干燥?
5.2.2有出血的风险
寒冷损伤综合征新生儿长时间低体温可导致各脏器功能衰竭,后期可致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者可致肺出血?DIC?
①相关因素
寒冷?新生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
②护理问题
潜在并发症:出血?
③护理措施
预防肺出血?DIC的发生?保持床单位平整?清洁?干燥?检测DIC各项指标,必要时遵医嘱输注血液制品?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评估有无肺出血?DIC的临床表现;肺出血可表现为呼吸困难,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同时备齐急救用品;DIC可表现为全身散在淤点?淤斑?流血不止,早期可表现为凝血功能亢进,护理人员对上述临床症状应提高警觉,防止肺出血?DIC等并发症的发生?
5.3营养代谢
低于机体需要量 低体温是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典型症状,临床表现为患儿的体核体温
5.3.1相关因素:
新生儿保暖不当,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
5.3.2护理诊断
体温过低?营养失调的危险?
5.3.3护理措施
24小时内体温维持稳定:36.5~37.5℃,一周内体重丢失≤l0%?
①监测T?P?R,观察患儿神志?反应?有无呼吸暂停等?
②设置合适的环境温度:对于新生儿硬肿症患儿,复温原则是逐步复温,循序渐进,需每小时监测体温,24小时内恢复正常[2]?
③及时给予肠外及肠内营养支持?对于存在消化道出血风险的患儿,应立即开放静脉,给予静脉营养;对于病情稳定的患儿,应耐心喂养,保证充足的饮食摄入?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困难;简易鼻塞式;护理
呼吸困难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如不及时予以有效治疗,将导致患儿窒息甚至死亡。简易鼻塞式CPAP主要是应用简易装置经鼻腔予以持续正压通气,也就是在自主呼吸的基础上,维持气道内正压水平恒定的一种通气模式[1]。在应用该技术治疗新生儿呼吸困难过程中,精心的护理措施必不可少。本研究分析了简易鼻塞式CPAP用于治疗新生儿呼吸困难的护理方法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困难88例,其中,男49例,女39例,日龄为1h-10d,平均为(5.6±1.2)d;出生体质量950-2500g,平均为(1600±500)g。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遵医嘱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针对性护理,具体方法如下:1.2.1 常规护理
使患儿取平卧位,并将以软垫将其肩部垫高1.0-1.5cm。维持肩颈部位轻度伸展,以维持呼吸道的通畅。视患儿的日龄及体质量等,将患儿放置于适宜的暖箱中或放于远红外辐射床上,予以保暖措施,维持体温正常。
1.2.2 病情监护
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并予以心电监护,监测患儿的呼吸、心率、血压以及SaO2等,定时进行血气分析,并及时调整氧流量及CPAP压力,观察患儿的、吸气三凹征、呼吸暂停以及发绀等的改善情况。准确记录患儿的24h出入量,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并进行抢救。
1.2.3 呼吸道管理
严格控制CPAP的压力,确保连接通道连接牢固、紧密,严防导管折叠、弯曲、漏气或者被分泌物阻塞等,以免压力稳定性受到影响。应维持气道完全密闭且通畅,维持新生儿安静,必要时可遵医嘱予以镇静剂或安慰奶嘴。及时将口腔、鼻腔及气道内的分泌物清除,并定期将鼻塞拔出,以观察鼻黏膜是否有损伤及水肿等现象。可予以石蜡油局部涂抹,以保持黏膜湿润。在吸痰前应先进行翻身和叩背,选择适宜的吸痰管,负压应维持在8.0-13.3kPa之间,注意吸痰动作应轻、快、准,避免损伤气道黏膜而引起水肿或者出血等。在整个操作中均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
1.2.4 并发症护理
应选择大小适宜的鼻塞,加强鼻部皮肤护理,以免长时间应用鼻塞或者闭塞过紧而造成鼻部皮肤受损。在应用鼻塞CPAP后,应留置胃管,以便实施胃肠减压,减轻患儿的腹胀症状。在各项操作中均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维持病房内空气清新(室温22-24℃,湿度55-65﹪),病房空气、物品及地面均应定期进行消毒,以免引发感染。
1.2.5 营养支持
在患儿开奶以后,应予以滴管或奶瓶喂养,以免喂养过急而造成呛咳,喂养应遵循少量多次原则,如无法吸吮,则予以静脉或鼻饲营养,以确保能量供给充足。
1.3 疗效评价
显效:经正压给氧2h内,患儿的、呼吸困难等症状完全消失,血气指标恢复正常,SpO2>90%。有效:经正压给氧2h内,患儿的症状及体征均有所改善。无效:经正压给氧2h内,患儿的症状及病情无明显改善或者抢救无效死亡。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9.0分析,以()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2.2 两组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未见明显并发症,对照组5例(11.4%)并发症,其中,2例鼻部皮肤损伤,2例腹胀,1例感染。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困难多是因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所致,胎龄越小新生儿的发生率越高,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吸气三凹征以及呼吸不规则等[2]。简易鼻塞式CPAP用于治疗新生儿呼吸困难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疗效显著等优点,在治疗中配合严密观察和护理非常必要。呼吸道管理是确保CPAP治疗有效的关键,维持CPAP压力适宜,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有利于患儿呼吸功能的恢复;严密病情观察,有利于及时发现异常并进行处理,提高抢救成功率;针对性鼻部皮肤护理、胃肠减压以及预防感染,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促进患儿的康复;及时补充营养及水分,可维持机体能量充足,有利于病情康复。本研究中,观察组无论是在治疗效果还是在并发症方面均较对照组具有显著优势。故认为应用简易鼻塞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困难过程中,配合精心的个体化护理干预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毛雨金,陈意群,谢冬明等.探讨简易鼻塞式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困难的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7):3806-3807.
[2]刘经飘.简易鼻塞式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困难的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3(5):158-159.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5例,女3例,出生1.5~25d。 枕部脑膜膨出2例,腰骶部脊膜膨出6例。 其中3例入院时膨出包块顶端皮肤有少许破溃,4例脑积水,1例入院时大便失禁,头部CT检查囊内呈低密度影,1例合并枕部少许低组织密度影或混杂密度影,6例双侧脑室不同程度扩大。 8例患儿均采用手术治疗,1例术后出现大便失禁,2例术后尿潴留,2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予二次手术,1例术后并发右上肺不张、肺炎。 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8例患儿出院时切口愈合良好,无大小便失禁,双下肢肌力正常,无脑积水。本组平均住院时间19d。
2 护理
2.1 切口护理
术前注意局部包块不可扭曲,保持顺位,更换尿布时注意避免动作过大,以免局部皮肤受到摩擦而破溃。观察膨出物皮肤(包膜)的完整情况,主要观察有无血运不良现象。 本组3例入院时膨出包块顶端皮肤有少许破溃 , 术前用无菌生理盐水纱布覆盖,2~4h更换1次,膨出部位禁止使用乙醇或聚维酮碘等。术后切口沙袋加压3~5d,以防止脑脊液漏,促进伤口愈合。密切观察切口敷料有无浸湿并及时更换。 6例腰骶部病变的患儿因手术切口离较近,故严格预防大小便对切口造成污染,污染时及时更换敷料。
2.2 安置
为了使患儿安静入睡,减少因哭闹导致的能量消耗及切口张力的增加,用柔软的婴儿包被制成鸟巢样,对患儿行鸟巢式护理[3]。 本组患儿为枕部脑膜膨和腰骶部脊膜膨出,为了避免切口处受压迫,取俯卧位或侧卧位,身体保持直线,避免脊柱弯曲及增加切口张力。 俯卧位时,头偏向一侧,并在胸部、腹部或膝盖部垫软毛巾。 俯卧位有利于胃肠蠕动、排出肠管内积气,利于胎粪排出[4],避免腹胀 、大便不通等增加切口张力的因素,同时可以改善潮气量及动态肺顺应性,改善新生儿的肺功能,提高动脉血氧分压[5]。 侧卧位时,患儿头稍向后仰,保持呼吸道通畅,受压侧面部与肩部垫软枕,同侧上肢前伸,对侧屈于前胸,腿下垫一长软垫,臀部避免靠枕,以防切口受压。术后3~5d因切口用小沙袋加压,以俯卧位为主。 为了减少脑脊液对切口部位的静水压,6例腰骶部脊膜膨出患儿取头低卧位,臀部稍抬高;2例枕部脑膜膨出患儿取头高卧位,但术后麻醉未清醒时取去枕平卧位。患儿抱起或坐起不宜过早,切口愈合良好、拆线3d后方可平抱。
2.3 病情观察
因神经管闭合不良或缺损导致脑脊液的回流,90%~95%的患儿可发生脑积水,术前密切监测头围及前囟张力[6],及早发现脑积水、颅内压增高表现,如前囟饱满、呕吐、头围增大等,做好特护记录。密切监测患儿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观察患儿意识、哭声、面色、皮温、体温、尿量等。术后严密观察硬脊膜外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等。本组3例存在脑积水,术后恢复良好。 1例患儿在术后第2天发生脑脊液漏,及时发现后报告医生 ,再次行修补术后愈合良好。
2.4 大小便的护理
由于术前患儿脊髓受牵拉压迫,发生缺血、缺氧退行性变,使骶髓或骶髓上排尿中枢神经元受损,排便障碍,严重者出现大小便失禁[7]或尿潴留,术中由于牵拉刺激脊髓也可以导致排便障碍。 本组1例术前大便失禁,1例术后大便失禁,2例术后尿潴留。
2.4.1 大小便失禁的护理
密切观察排便情况,大小便失禁时予勤换尿布,并使用吸水性强的一次性尿布。 在患儿床头挂大小便失禁的醒目标识牌,提醒护士高度重视对患儿臀部的护理。 尿失禁时,因侵入性操作可增加医院感染机会[8],不主张行导尿。 本组大便失禁的患儿为腰骶部脊膜膨出, 为了减少尿布对切口的摩擦,术后采取暴露臀部, 敞开尿布的方法 ; 此外 , 因切口离近,易受大小便的污染,故在处使用一次性尿液收集袋收集大便,以防止大便外漏污染切口。 本组1例大便失禁的患儿入院第3天发生轻度尿布炎, 每次更换尿布后予湿润烧伤膏外用,入院第5天尿布炎消退。 该患儿在术后第3天大便恢复正常。
2.4.2 尿潴留的护理
本组2例患儿在术后第2天出现膀胱充盈 、少尿 ,通过热敷、按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操作前护士剪短指甲,使双手温热;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暖,热敷30min后行腹部按摩。 热敷方法:将生物冰袋加热至39°C,放置手腕部试温后 , 用毛巾包裹,并放置于耻骨联合上方(因生物冰袋加热后热能持续时间久,同时重量约200g,有加压效果)。 腹部按摩方法:将左手置于患儿膀胱底部,右手在患儿下腹部膀胱膨隆处,向左右轻轻按摩10~20次, 再用左手手掌自患者膀胱底部向下轻轻推移按压,注意用力均匀,不可过猛,也不能用强力将尿液挤出。 术后6~7d,患儿排尿逐渐恢复正常。
母乳喂养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推荐,为了实现最佳生长、发育和健康,婴儿在生命的最初6个月应完全接受母乳喂养,是指用母亲的乳汁喂养婴儿的方式。研究显示,用母乳喂养的婴儿发展更为健康,效果包括增强免疫力、提升智力,减少儿童期肥胖,减少罹患过敏性疾病的几率等等。目前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母乳喂养可以降低儿童的死亡率,它对健康带来的益处可以延续到成人期。同时母乳喂养有利于产妇恢复身体健康、有利于子宫复旧、减少阴道流血,预防产妇产后贫血。母乳喂养可以减少女性患卵巢癌、乳腺癌的发生。
1.母乳喂养的好处
1.1 母乳喂养有利于婴儿消化和健康发育,母乳含有婴儿生后4―6个月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配比最佳,有利于婴儿的消化,有利于促进婴儿健康发育,健康成长。
1.2 母乳含有大量抗体,能增强婴儿的抵抗和免疫力,让婴儿少生病。
1.3 母乳清洁无菌,温度适宜,新鲜卫生,经济实惠,方便快捷。
1.4 母乳喂养有利于增进母子情感,通过吮吸母亲,能增进母亲对婴儿的抚爱、关爱、疼爱之情,婴儿通过吮吸母乳,与母亲有切肤之温暖,切肤之亲近,即感到安全、又感到高d。母亲在哺乳过程中的声音、拥抱和肌肤的接触,能刺激婴儿的大脑反射,促进婴儿早期智力发展,有利于促进心理发育与外界适应能力的提高。
1.5 母乳喂养有利于产妇恢复身体健康。采用母乳喂养法,能帮助产妇的子宫恢复,减少阴道流血,预防产妇产后贫血,促进身体康复,同时可以延缓月经复潮,达到避孕的目的。
1.6 母乳喂养可减少卵巢癌和乳腺癌的发生,母乳能抗过敏,催眠,减少婴儿猝死综合症的发生。
2.母乳喂养的方法
产妇在分娩后,由于疲劳,疼痛等因素影响,且无喂养经验。很多时间均导致母乳喂养困难[1]所以正确的指导产妇母乳喂养尤为重要。
2.1 早接触、早开奶:母子肌肤相亲,使母亲在经过较长时间的待产、分娩后心理上得到安慰,也使初生的宝宝在皮肤接触时很快表现安静,此项措施不仅促进母婴情感上的紧密联系,也使新生儿的吸吮能力尽早形成。婴儿早开奶可得到初乳,早得到第一次免疫。乳腺初次生成的乳汁称为初乳,是一种发黄的或清澈的糖浆样液体。初乳富含蛋白质和抗体,可以保护新生的小宝宝避免感染,还能帮助排出体内的胎粪,清洁畅道。
2.2 随时给婴儿喂奶,一开始不必硬性规定喂母乳的次数、间隔和喂奶量,应该是每当婴儿啼哭或觉得该喂了就抱起喂奶。婴儿能吃多少就吃多少,这样可使妈咪体内的催乳素的分泌增多,从而使泌乳量增加,并且还可预防妈咪发生乳腺癌,避免影响婴儿吃母乳。新生儿一般每日喂哺10―12次。当乳量增加后,婴儿睡眠时间逐渐延长,自然进食规律出现,随着年龄的增大,两次哺乳间隔时间逐渐延长。生后2个月内昼夜7―8次,每2.5―3小时喂一次,3―4个月大约6次,夜间可减少一次。喂哺时两侧轮流,先一侧开始,这侧排空后,再喂另一侧,每次哺乳应尽量让婴儿吸奶到满足为止,时间约为20分钟左右。
2.3 产妇正确的喂奶姿势:母亲放松舒适,孩子身体紧贴母亲,脸向着,头和身体呈一条直线,身体贴近母亲,头和颈得到支撑,贴近,鼻子对着。即宝宝和母亲胸贴胸,腹贴腹,下巴贴。
2.4 婴儿的正确含接姿势:母亲抱好婴儿后,另一手的食指放在的下方根部,拇指轻轻放在上方,其余三指紧贴在下的胸壁上托起。婴儿含接好后,可见孩子的嘴张得很大,下唇向外翻,分呈勺状环绕,面颊鼓起呈圆形,含入大部分乳晕,含接时可见到上方的乳晕比下方多,有深而慢的吸吮,有时会暂停,能看到吞咽动作和听到吞咽声音。
3.如何保证产妇有足够多的乳汁:
早喂、勤喂、频繁吸吮,坚持夜间哺乳,掌握正确的哺乳技巧,树立哺乳成功的信心,合理的营养与休息。勤喂奶经常排空,可促进乳汁分泌,也可预防奶胀,减少乳腺癌的发生,经常对孔根、合谷、中、腹、少泽、潭中等穴位进行按捏,掐捏等按摩刺激,每个穴位进行持续1mim的按摩,重复进行3―5次。
4.护理:
产妇喂奶期间,应增加产妇和的护理,应穿着舒适的棉质胸罩,每天换干净的内衣,喂奶前应柔和地按摩,以刺激泌乳反射,切忌用肥皂或酒精之类刺激物擦洗。每天应用热敷2次,并且哺乳结束后,不要强行拔出,以防局部皮肤受损或疼痛,应让自然从婴儿口中脱出。每次喂奶结束后,应挤出少量乳汁于或乳晕上,以预防皲裂。
5.正确的挤奶手法
大拇指放在乳晕上,与食指相对应,其余三指托起,拇指与食指固定,不要在皮肤上滑动。向胸壁内轻轻挤压,重复挤压松驰了也达数分钟,沿一次性转动手指方位,以便挤压到乳晕(即周围的褐色区域)下所有的乳窒,(乳室是乳汁暂时贮存的地方)。双侧轮换挤3―5分钟换一次,挤奶时间一般为25―30分钟。挤奶前必须洗手。
6.结论
通过母乳喂养知识的宣传,正确有效的指导,95%的产妇都能母乳喂养,大大提高了母乳喂养的质量。总之,对于母乳喂养困难的产妇,要查找原因,有针对性地指导产妇母乳喂养,使母乳喂养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