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谈谈自己对语文教育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 教学现状 应对措施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现状
1.没有考虑农村教师的实际情况。农村教师所处的环境比较特殊,身旁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家长管理力度有限,学生基础薄弱。即使老师再努力,但学生的成绩提高缓慢。到最后老师的学期评估就被这成绩一票否决。这也直接影响到了老师的积极性和热情。
2.教学观念落后,领导不重视。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对乡村小学的影响力度不够,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师和领导的教学观念。第一:过分依赖教材,忽视学生;第二:强调语文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科整合;第三:强调教材,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不强。显然,这是造成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最主要原因。而且在农村小学,乡、镇一级的基层领导对语文教育、教学知之甚少。在他们眼里特别低年级语文简单的不得了,是人人都可教的课。你数学应用题做不了就去教语文吧,所以语文教师就得低人一等,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且更是低人一等。因此,从高年级(作文、日记)到低年级(造句、写话)在众多农村小学的语文作业本上,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严重的方言现象。另一方面,因为农村教师或学校氛围的原因,在农村小学很难真正意义上开展好教研活动,要么也是应付上面的检查。从而导致老师的“单干”教学方法比较多,不能快速及时地共同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所以,我认为加强和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措施就是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彻底改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教学观念,真正使农村小学重视语文教学。
3.语文教师素质低下,缺少正规培训。目前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师资力量中,仍有一定数量的民办教师发挥着较大的作用。由于民办教师一般没有接受过正规院校的培训,即使国家的远程教育所提供了电脑、课件、音像等,民办教师也无法熟练操作或发挥最大功效。同时在教学理念、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以及对新教材的适应性上,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种现象反映了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素质急待提高。语文教师尤其需要经过特别的专门培训,但实际上他们接受正规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却少得可怜,于是普通话成了大多农村孩子的一块污斑。教师语文素质低,是造成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低下的又一原因。因此,重视对语文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4.没有适合农村学生的配套教辅。结合这些年的教学实际,笔者发现,农村学校用的教辅跟城区学校学生用的教辅难度一样。尤其在村小,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因为特殊的环境,很难达到与城区学生一致的教学目标。就拿考试来说,因为试卷的难易程度只适合城区的学生,把其拿到村小来考,每次考下来,学生的成绩都很不理想,每次平均分只有四五十分。这样一来,既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信心,也打击了老师的积极性。
二、改变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现状的对策
1.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改变当前农村小学的语文教育状况,首先应提高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大力倡导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尤其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激活思维,将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一变革推向深入。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语文教育,建立正确的教师评估机制,彻底消除“低年级语文谁都能教”的偏见,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语文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小学语文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首先,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师资,要充分发挥现有师资的长处,为这部分师资力量作用的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现有师资的适度使用,既不能滥用,也不能放任。同时,语文教师在教师评优评先活动中普通话也做为打分的一个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做到只说普通话,说好普通话的。其次,面对教师不足的情况,学校应该用优厚的待遇引进专业的语文教师,如果经济有困难的地区和学校也可以加大对主教语文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力度,提高语文教师素质。在岗培训的内容应包括:第一,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让教师熟练掌握语文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他的最大功效。第二,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引荐城市中语文教学的优秀成果,发展教师的创造性。第三,文化素养。语文教学不仅包括天文地理各科之间的渗透,还包括与英语、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间的渗透。加强教师各方面的文化素养,使教师对教材掌握得更深、更精,理解得更透彻。
3.加大语文教育投入。首先在农村小学语文教育中,多媒体教学设施是制约语文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虽然农村小学没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却拥有丰富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
4.制度出一些适合农村语文教师的鼓励措施。或者在同等条件下,政策应向农村教师倾斜。只有这样,老师的积极性上去了,也自然而然把学生成绩提上去了。
一、精心选择材料,激起学生兴趣
小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材料的来源主要有语文课本中提供的说话材料和老师选取的课外说话材料。教材中提供的说话内容,虽然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但对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学生来说,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而老师选取的材料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亲切可感,令学生有话可说。
口语交际中,谈话内容直接影响双方的谈话情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他们喜爱的事物为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孩子会把对事物的喜爱之情迁移到对交际的喜爱上。所以,教师应做有心人,要时时留心观察学生,当学生受到外来影响而兴奋或产生感情共鸣时,教师应趁热打铁,抓住时机进行交际训练,捕捉了时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会把话毫不费劲地说得既完整又通顺,从老师“要我说,要我听”变成“我要说,我要听”。
二、加强指导,教给学生说的方法
学生饶有兴趣地说,往往能使讲述的内容言之有物,但要做到言之有序,还有待于教师具体的指导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方法,口语交际才不会感到困难。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做到“心到口到”,“想得快,说得好”,这就要求学生针对交际对象,交际场合及时做出调整。
三、示范引领,培养能言善辩的技巧
小学生敢说乐说、会说还是不行的,要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还必须掌握说话的技巧。首先教师要注意做好示范作用,小学生语言表达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模仿就成了他们的心理需要。小学生的模仿性很强,教师的话说得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说话的质量。要让学生把话说好,教师的话就应成为学生模仿的标准,所以在课前准备时,教师就应把课堂上要说的话作为一个重点内容来备,上课时要做到口齿清楚、用词准确、表达有条理、语言规范精炼,并运用眼神、手势、表情等体态语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说话技巧。其次,还要注意做好课文的引路作用。在教学中,为学生巧设竞争格局,利用课堂这一得天独厚的口语交际的天地,培养学生能言善辩的能力。
四、通过课外活动,开辟口语交际的新途径
生活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交际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提供了源头活水。教师要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学校经常会组织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之后,学生往往还沉浸在快乐之中,余兴未尽,在这种时候,每位学生都有“一吐为快”的欲望。教师可趁机组织把活动过程中自己最感兴趣、最有意义或最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情节说给大家听。久而久之,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会自然得到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实践;教学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难以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课堂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主阵地,是老师传播知识,引导学生正确学习的战场,但是传统方式教师的地位过分突出,往往学生成为配角,围绕在老师旁边,老师讲什么,学生记住什么,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尤为突出,填鸭式的学习氛围导致了学生很少能够针对课本知识提出自己的看法,创新思维被一再压制,学生也就很难有所谓的学习兴趣。语文学习重在能够吃透课本知识,了解作者的思想,换位思考,如果对语文没有兴趣,就很难从根本上理解知识,学习深度难以达到。相反,如果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老师只是在学生前进道路上的灯塔,只是在学生遇到难以突破的瓶颈时给予一定的指导,这样就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初中生有丰富的想象力,虽然基础较为薄弱,但是如果老师能够给予指导,那么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就很强。逐渐地学生就从“要我学”的模式变成“我要学”,这样就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过程中,老师也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多提问题、多质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解答问题,不懂的可以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将每个人的知识整合分享,最终得出问题答案。学生学习动机端正,学习兴趣浓厚,自然学起来事半功倍,语文学习的能力就会越来越高,语文素养也逐渐养成。这也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学所希望达到的目标。
二、注重语文人文关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人文性对于文化和教育的结合有要求,对于教师的人文素养有更高要求,在对语文教育有一定心得的基础上,更要有人文精神,这样才能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给学生传递人文精神。语文教学的初衷不是为了培养死读书、读死书的学生,而是让学生学会读书,带着理想和感情读书,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呆板学生难以扛起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旗。如果一个语文教育者没有一定的人文素养,而且只是储备浅薄,那么就无法向学生传递人文精神。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提升对自己的要求,才能算作是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师生之间的感情也能够客观地影响学生的学习,老师和学生之间真诚的沟通可以让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有利于学生对学科产生兴趣,这就为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打好了基础,初中生也正处在需要人关怀的年龄段,感情教育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对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形成深刻的认识,能够灵活地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去,这样才能为初中语文教学融入更多丰富的人格魅力,也能够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注重语文知识总结,增进学生实践应用
语文并不永远是我们课本上读到的之乎者也,它也不仅仅存在于我们考试的试卷上,而应该是无处不在,它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它是一门知识性和工具性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只要你用心去学,在实践中就不难将其应用到生活中,而只有你学会运用语文知识才算是真正地学透了语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课本上的知识,更要教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活学活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传统应试教育下教导出来的学生对于语文的应用只是考试上的一句古文翻译,一个词语默写,其实这些远不是全部,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更加注重实践,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为教学目的。
四、倡导新型学习方式,优化初中语文教学
一、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实施“新课标”的“两大不适应”
(一)观念不适应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对教学进行彻底的调整与改革,逐步更新和转变语文教育观念。
要想让新课程标准得到较好的实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起相应的语文教育观念。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对课程改革有许多不太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不能完全理解语文的性质。以往的教学大纲,主要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但是,新课程标准除了要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主要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同人文性较好地结合起来。可是,当前不少农村中学教师始终将语文的工具性放在了首位,总是片面地认为语文学科就是对语言进行学习,让学生掌握字、词、句、篇就可以了。特别是到了九年级之后,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更是将教学过程变为了实施题海战术,反复训练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忽略了语文浓郁的人文气息。
但是,另一个方面,却有些教师总是片面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忽略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这部分教师认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就是进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将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没有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进行较好的理解,或者总是忽略语文学科中的基础知识,脱离语言环境进行学习。比如,在对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有些教师总是没有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就让学生在没有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谈主题,但是在谈主题的时候,又强制性地将文章的主题归纳到“对封建教育的批判上……”,这样就夸大了语文学科的思想政治性。
第二、对学生的理解不能完全适应。从新课程标准中可以得知,“新的教学理念主要是将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提高成绩,而是为了让学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比如,在对九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江村小景》这篇文章进行教学时,教师不能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感悟,去领悟课文中体现的这一家人从“团聚”到“离别”的背景,从而让学生理解当时的社会状态,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方式不适应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特别是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将以往那种传授知识的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但是,在不少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不适应这样的教学方式,不明白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还是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听得就越累,无法把握学习的重点。比如,在教学《苏州园林》的过程中,教师没有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进行学习,对苏州园林的美景进行欣赏,只是简单地将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到比较枯燥,最终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实施“新课标”的“两大困惑”
笔者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总是感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主要就是“新课标”的要求同当今农村教育的现实存在着一定的落差,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无法理解真正的和谐发展
和谐发展是多方面的,除了教师的因素之外,还有社会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先谈谈社会因素,由于农村的经济状况相对落后,严重制约了课程的实施。当地的经济状况会给学校的教师培训、教学场地的改造、教学设备的更新等带来制约。在有些偏僻的乡村,有时连教师的工资都没有保障。如果学校得不到社会经济的保障,那新课程标准就是一句口号了。同样,家庭氛围也是比较重要的。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够让学生感到轻松、幸福。
(二)无法准确理解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标准要求“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来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即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但是,不少教师无法完全进入到这种状态中。没有电脑设备,即使有了这样的设备,乡村中学的不少教师年纪较大,没有学习的愿望。比如,在对《马说》这课进行教学的时候,涉及不少多义词,这些词语的拼音也是有区别的。其中的“食”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读音,如果教师能够给学生用多媒体进行朗读示范,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实施“新课标”的相关对策
针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适应和困惑,笔者提出了一些策略。
(一)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要想让教师的素质得到提高,渠道是比较多的。但是,从农村中学教育的现状来讲,校本培训是比较实在的。通过校本培训的形式,可以通过专业人员的引导,让教师学到较多的符合教学实际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可以让教师多进行观摩和演练。比如,教师在教学《明天不封阳台》这篇文章时,可以总结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较好地展示出来。
时至今日语文课状况仍然令人担忧,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漠然态度使教师感到困惑:课堂教学中师生缺乏交流互助,往往是教师在一厢情愿的自导自演,自圆其说;而学生却表现的无动于衷;自习课时间,学生课桌上常摆满各种各样的理科习题,总见不到语文作业的影子,同学们也常说,学习语文总是摸不着头脑,有时下了很大功夫也不见效果,不像理科那样,做做练习题就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面对语文学习上的束手无措,他们只好敬而远之。
针对目前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尴尬现象,人们一直关心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既感到压力,同时更感到一种责任,到底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我本人以为善诱引导是教学关键,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去感受和品味语言文学的魅力,培养他们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现在新教材改变了过去按照“三段论”式的编排方法,着重强调了语文同生活的关系,拉近了语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去切身感受生活,也为语文教学中师生交流互动创造了良好条件,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更强的驾驭语文知识,切实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进一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对教师引导作用的要求,强调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样,《大纲》在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中着重指出:“要在读、写、听、说训练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的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也强调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本人。关键是我们怎样把学生领进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应更多去思考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使他们走出学习语文的误区,养成热爱语文的学习习惯。
教师作为实践教学任务的主导者,首先应该领会《大纲》的精神,自觉把社会生活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愉悦的感受语言文学的亲和性和艺术魅力,从而把他们带到语文学科的乐园中。本人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体会“真情实感”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教学《背影》一文时,我没有刻意去讲解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及艺术构思,只是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特别是“送子上车”时的交代和“买橘过铁道”的场面,之后,更多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谈谈父母关心自己的亲身感受,并与课文比较有哪些相似之处,同学们都敢于大胆发言,说这篇课文很真实。就此,我在总结课文时强调:《背影》一文虽然感人至深,全文都充满着浓厚的抒彩,但作者并没有着意去渲染,全文没有一个“感激”之类的字眼,从平实、朴素的语言中就自然流露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却溢于言表。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去感受“父亲”买橘的场景,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父亲年老体胖,行动蹒跚的背影,感受父亲质朴的语言中流露出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课堂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课后,我要求同学们写一段自己亲身经历的往事,大多数同学都能用真挚朴实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课文讲解,他们真正理解了什么叫“真情实感”。通过把本课与《我的老师》一文进行对比,同学们对写人记事文章的结构就很明了了。
纵观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学习法”,我们不难发现近年来的“欣赏教育”是与之一脉相承的。其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发现成果”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评价,使学生在教师的肯定下享受自我发现的快乐,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周弘老师作为赏识教育的典范,他曾指出,赏识教育不是简单的鼓励与表扬,其过程重在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给他们以积极的心里暗示,引导他们快乐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