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基础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铁路客运培训现状现行铁路客运职工培训有三种形式:一是新入路职工的岗前教育;二是职工培训基地举办的客运人员岗位周期培训;三是客运部门自行组织的业务技术培训。岗前学历培训以铁路专业基础知识为主,岗位周期培训与技术业务培训以规章、作业标准和操作规程以及客运组织等为主,这些培训虽然有效提高了客运职工的作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但实际工作效果却没有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笔者认为这与在培训中没有融入心理学特别是旅客运输心理学有很大关系。
1.2铁路客运培训存在的问题
1.2.1对旅客运输心理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长期以来铁路企业奉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生产理念,对岗位作业标准要求很高,许多管理者把安全生产、完成任务作为全部工作内容,忽视了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巨大影响,缺失对职工和旅客心理需求的正确认识和研究。
1.2.2岗位培训内容缺乏心理学知识。要从根本上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必须牢固树立“旅客至上,服务第一”的思想。这就要求客运职工要具有良好的心理分析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现行培训中缺乏提高以上能力所必需的心理学培训,目前的岗位培训与心理学培训存在脱节现象。
1.2.3心理服务不到位,遇突发事件无法正确处理。现职的客运职工大多不具备相应的心理学常识,不能够换位思考,灵活改变服务方式,也不能妥善处理旅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面对一些突发事件,自身先惊慌失措,往往不能冷静应对,造成紧张局面等等,这些均易引起不良的社会反映,影响路风建设。
1.2.4客运职工自身心理素质差。心理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决定人的外在行为表现。客运职工因为自身的工作环境、文化基础等原因自我修养的条件不充分,又未接受心理学方面的培训和指导,自身的心理素质普遍较差,表现为工作中不能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状态和长久的工作兴趣。
2旅客运输心理学融入客运培训的对策措施
2.1加强服务理念教育,提高职工认识加强旅客运输心理学的培训目的是使职工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提高客运职工对工作的兴趣,管理部门的工作应该围绕服务旅客和职工的心理开展,才能针对性地实施管理。因此各级管理部门必须从根本上认识旅客运输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位置,加强服务理念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探索服务规律。
2.2开设服务心理课程,提高理论指导根据不同的培训模式,旅客运输心理学的培训内容、方法应做针对性选择。复退军人岗前学历教育中可增加旅客运输心理学课程,让新入路的职工系统地学习旅客运输心理学的基础浅议客运培训中旅客运输心理学的应用张炜(太原铁路局职工培训基地)知识,重点在于培训职工掌握正确分析旅客心理的方法和自我情绪的控制方法,使职工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的组织纪律性,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成为精神文明的组织者和实践者,用良好的心理修养适应客运服务工作的要求。这需要得到铁路主管部门与主办院校的支持。岗位周期培训和业务技术培训可以在职业道德、企业文化教育中穿插旅客旅行心理、心理服务技能等关于旅客心理学的内容。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培养模式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培养现状
1.人才市场的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企业越来越注重人性化管理,强调以人为本,更多地关注员工的心理需求。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毕业生由于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知识,顺应管理科学发展的要求,在人员招聘、人才测评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而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然而,由于目前高校的培养方向与企业要求不相匹配,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所需要的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相关法律知识也不完备,同时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因而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上手较慢,工作效果不尽如人意。
2.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培养模式的不足
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旨在培养具有系统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受过严格心理学专业训练的,面向社会各行业开展智能鉴定评价、人力资源鉴定评价及开发管理、就业指导等专门性工作的专业心理学工作者。
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虽然发展速度较快、发展势头较好,但还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不足或需要完善的地方。
一是在培养目标方面,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从属、兼顾地位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长期以来,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主要设置在师范院校的教育系中,培养目标是中等专业学校的心理学教师,而少数非师范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比较模糊。这种培养模式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产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社会需要。
二是在课程设置方面,课程数量有限且缺乏系统性。除了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专业必修课外,在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课程仅有人力资源管理、公关心理学等课程,且多为选修课。同时,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这使得学生对心理学科的最新发展尤其是应用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缺乏足够的了解,直接制约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是在师资力量方面,从事该领域教学的教师数量有限,大多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且没有进行必要的在岗培训。同时,师资力量整合不力,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相关课程的院系很多,但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四是在教学方法的手段方面,虽然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但教师长期以来普遍使用的是“填鸭式”的讲授方法,学生只是熟记了一些应用心理学方面的名词以及心理学家的观点和结论,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见解,而缺乏实验支撑的应用心理学理论又过于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消化,这种教学方式显然不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形成,也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五是在教学实践环节,还没有建立针对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实习基地,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和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实践性较强,学生良好的素质、技能和实践能力必须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才能养成。该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真实的职业现场,也离不开该学科应用领域行业的支持和参与。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培养模式
(一)结合专业特点,预测未来专业发展趋势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特点和发展动态,未来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人才培养将呈现以下趋势。
1.指导思想的时代化
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是一门高度专业化和社会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知识更新速度很快,而时展对人才又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因此将来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将侧重于培养综合性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必须进行调整,以更有利于业务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2.课程设置的系统化与综合化
为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课程体系将向综合化发展,整个课程体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既要拓宽口径、文理渗透、强调专业核心课程的协调、提高专业业务技能,又要避免课程之间的重复与断然分开,同时课程内容将依据不同的培养要求而设置。
3.教学内容的实用化
用人单位衡量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就是看他们掌握的本专业的实用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及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因此,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必须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加强实验基地与实验室建设,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4.教学全程的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而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培养模式也必须顺应时展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的不断进步要求从业人员加速知识的更新,所以,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要致力于培养科技型和知识创新型人才。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一般来说,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有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掌握信息技术方法、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而通过对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学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该专业的学生还有很多方面不适合市场需求。因此,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三)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下,完善设计课程体系
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课程设置及调整应根据市场和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需求来进行。高校要培养出合格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模块:一是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法律基础、计算机等工具类基础课;二是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三是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等专业课;四是专业拓展课程。
(四)结合课程结构,调整培养方式
1.教学计划的协调与匹配
教学计划的合理安排是课程体系得以实施的保障,教学计划的制订要把握“基础、精简、实践、衔接、并行”的方针,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进行衔接或并行安排,构造学生网络式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较早接触与组织运行相关的基础知识和环境。
2.专业教学方法改革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践性较强,高校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首先,在课堂教学上,要采用问题教学法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同时运用体验性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培养其专业能力。其次,在教学手段上,要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果。最后,要重视专业实践教学。
(五)结合培养目标,努力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是一门适应市场需求而产生的新专业,技术操作性较强,因此要通过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研究中,除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实践性教学外,还要加强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实训的工作力度。
(六)围绕专业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教师相对薄弱的现状,必须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例如:鼓励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的同时,参加有关科研课题的研究,参与相关学术会议等。除此之外,学校还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的进修培训,如职业规划师培训、KAB创业教育培训等。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749.0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5-0372-04
作为现代心理治疗的诞生地,欧洲在上世纪见证了现代心理治疗在各个方面的迅速发展,其中之一便是相关教育培训和质量管理体系的确立和发展,因而在该领域的培训上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确立了某些可供参考的发展模式。但同时,鉴于欧洲国家众多,国情不一,行业发展的历史和水平各异,不同欧洲国家在该领域的培训上也有相当大的差异[1,2]。
本文将主要从学历培训和在职培训两个方面介绍、比较和讨论除德国和英国之外的欧洲各国在心理治疗和咨询领域的培训状况[3] 。鉴于各国对心理咨询的界定仍存在很大分歧,从业者身份也非常复杂多样[1,2,4],本文的介绍和讨论将主要集中于心理治疗领域。在本文中所指的心理治疗乃沿用Pritz等人所使用的一个较为宽泛的定义,即“已被清晰界定的方法在治疗心理痛苦、身心疾患和各种不同原因的生活危机上的系统化的运用”[2]。鉴于本文主题的特殊性,寻找相关参考文献较为困难,故除主要参考Pritz主编的《全球化的心理治疗》一书和相关文献外,还参考了相关机构官方网站上的信息,一并列于参考文献部分。
1 学历培训
首先需澄清的是,在欧洲鲜有将心理治疗和咨询作为独立科目的学历培训。从现有资料来看,仅有奥地利维也纳弗洛伊德私立大学提供心理治疗科目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培训[5]。其他涉及该领域的学历培训都仅能归为临床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的学历培训或精神病学的学历培训名下。故就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学历培训而言,绝大部分是在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病医学领域完成的。本节主要以MAPSC(Master of Advanced Psychological StudiesClinical)项目的研究结果为基础介绍欧洲临床心理学学历教育培训的状况[4]。
MAPSC项目是欧盟在高等教育领域中SocratesErasmus项目基金所资助的调研项目,时间为2000-2004年,包括欧洲5个国家(奥地利、德国、卢森堡、希腊和爱尔兰)的专业人员参与了此项研究,主要目的是界定能够把握临床心理学家所需的特定能力和必要技能的临床心理学课程大纲及培训的“最低标准”,从而制定一个可被欧盟所有国家承认和认证的临床心理学家培训项目[4]。
该项目认为,在考察欧洲的临床心理学学历培训状况时,必须考虑到以下三方面的背景信息,首先是欧洲国家对临床心理学的界定也会因其不同法律体系对培训要求、能力和自主性界定的差异而有所差异。其次,在本世纪,临床心理学和心理治疗因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多重影响正经历一个“分化-整合”的过程。有些欧洲国家试图将心理治疗完全纳入临床心理学(和/或精神医学)的范畴,如荷兰[1,2];有些国家则通过法律手段将这两个领域区分开来,如奥地利[2,4]。第三,欧洲,尤其是欧盟正致力于建立全欧通行的高等教育学历培训体系,希望通过设立清晰而可比较的学位设置和学分体系,从而保证在全欧范围内学生、教师、科研人员和行政人员的流动性[4]。
根据该项目对15个欧盟国家的先期调查中,国与国之间在临床心理学领域的学历培训标准有较大差异,并且和其登记认证制度紧密相连。该项目将这15个欧盟国家的培训大致分为三类:(1)研究生阶段教育法定化,并有在此基础之上的强制性资格认证系统;(2)无相关法律规定,但有专业组织制定相关资格认证原则;(3)既无法律规定,也无相关专业组织所制定的指导原则。这些差异导致在不同的欧洲国家相关的培训机构类型,职业标准和学生所获得的认证均有所不同[4]。
表1列出了MAPSC项目中奥地利、爱尔兰和希腊三国的临床心理学学历培训状况。从中可见,三国的培训都包括理论与临床实践两部分,但具体时长的要求则有一定差异,而对和心理治疗与咨询更相关的自我体验和督导的要求,以及与临床心理学更相关的科研的要求则因国而异,其整个学历培训的时间、费用和最后的头衔也有所不同。
在学历培训的具体规划上,MAPSC认为,理想的临床心理学家的专业技能领域因包括测量、诊断、干预、研究、咨商/项目发展,并有在该领域进行继续教育培训的义务,其教育培训时间至少为6年,包括基本心理学知识的获得和特殊临床技能的培训。根据这一能力要求,MAPSC设计了包含五个组成部分、为期3年的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大纲,分别为课程、研讨班、实践练习、实习(兼职和全职)以及学位论文(基于研究项目),希望通过三年的学习获得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学历的学生能够在四个领域有所收获,首先是获得相应的知识,包括解释性和技术性的理论;其次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包括测评、诊断、干预、研究、咨商/项目发展的技能;第三是获得从事专业活动的能力;第四是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4]。但无论是欧洲三国现行的临床心理学学历培训项目还是MAPSC所设计的培训项目,其所包含的培训内容重点及培训要求仍和欧洲大部分心理咨询和治疗行业从业人员所接受的培训及相关培训机构所提供的培训有一定的差异。事实上在欧洲,绝大多数的心理治疗和咨询的相关培训都属于在职培训的范畴。
2 在职培训
一般而言,欧洲心理治疗和咨询领域的在职培训都由理论、临床实践(含督导)和自我体验治疗三部分内容组成,但具体的内容要求和时间要求则因国家和流派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表2从在职培训的先决条件、培训结构、培训总时长、理论、临床实践、督导和自我体验治疗四部分的时长、培训费用、培训机构种类、培训机构数量、培训结束后所获得的职业称谓、对个体受训者的认证形式以及有无相应的立法规定这几方面出发比较了欧洲十国的在职培训状况。
从表2中可见,就在职培训的先决条件而言,具有相关领域的本科学位最为常见,但不同国家对相关学科的界定则有些差异,以心理学、医学、教育学最为常见;有些国家会要求参与培训的人员必须是相关职业头衔的拥有者,一般以医生和心理学家为主;还有些国家要求如无法达到学历标准和职业标准,则可以以一定年限的临床经验(必须经过专人审核,如已得到认证的督导师的审核)为准入标准。一般而言,有行业立法的国家受训的先决条件要较无行业立法的国家严格,对于不同的培训机构,有时还有超过国家统一标准的特定筛选要求。例如奥地利维也纳弗洛伊德私立大学,其所招收的学生,必须先参加两次团体自我体验,在这一过程中,由有经验的、已经获得认证的教师考察学生的总体心理状况、人格特点等,作为吸收学生的依据之一[6]。作为有行业立法的国家,瑞典的先决条件似乎是欧洲十国中最松的,无需大学学历,只需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习和在心理学、社会学和其他相关领域的基础教育150小时,有健康服务行业的工作经验,且在受训时也在这一行业工作。但瑞典的培训是分三阶段进行的,即使完成第一阶段的学习,受训者也不具有申请心理治疗师的资格。完成这一阶段的受训者需再在有督导的情况下从事两年以上的心理治疗方可有资格申请进入下一阶段为期3年左右的培训,也只有完成了第二阶段的培训,受训者才有资格申请国家认证的心理治疗师资格。此外,进行第二阶段培训的机构一般都有专门的考试,所以在瑞典,真正申请进入第二阶段培训的受训者在临床经验和个人体验治疗方面达到的水准远高于最低准入标准。因此,瑞典的先决条件其实也是分等级的,越到高等级的培训,其条件越发严格,尤其是对于在督导下从事临床实践的要求[2]。
在培训总时长方面,跨度在2-11年间,以4-5年最为多见,最短的是爱尔兰的培训,仅需两年,最长的则为爱沙尼亚的家庭学派的培训,长达11年。需指出的是,由于是在职培训,所以这些培训都并非是全职进行的,故某些国家并不规定年限,而是规定相应的小时数,如欧洲心理治疗协会规定如需取得下属欧洲心理治疗师的资格证书,则其总培训时长不应少于3200小时,且这3200小时必须在至少7年的跨度内完成[7,8]。
在培训结构方面,一般分为两部分,即一般性的基础培训加上特殊治疗方法或治疗学派的培训;也有的国家分为三部分,如法国会在进入正式基础培训之前加入试行期阶段,以考察受训者的人格特点是否适合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而瑞典则会在两阶段培训之后加入督导培训这一环节[2]。
在培训内容方面,一般都包括理论、临床实践(含督导)和自我体验治疗这三部分,具体时间因不同国家、流派以及培训阶段而有较大的差异。
在培训机构方面,一般有三种培训机构:大学、专门培训心理治疗和咨询的私立学院、专业协会。由于是在职培训,在这三种培训机构中以私立学院最多。私立学院主要是由政府和/或专业协会进行认证的。例如在有心理治疗立法的奥地利,其行业最高的监督机构――心理治疗顾问委员会(Psychotherapiebeirat)负责对这些学院进行认证[2]。但更多的认证工作还是由各级专业协会来完成的。以欧洲心理治疗协会(EAP)为例[9],其发展出了对培训机构的资格认证,即欧洲认证的心理治疗培训学院(European Accredited Psychotherapy Training Institute,EAPTI)系统[10]。EAP规定,受到认证的培训学院必须首先应该是其所在国家的全国代表性协会和所属流派的全欧范围协会的会员;其次,培训学院必须是合法登记,财政状况良好,并有针对受训者的伦理守则和申诉程序,且伦理守则还必须和EAP本身的伦理守则相一致;第三,其培训学院的培训项目必须符合EAP下属的欧洲心理治疗师资格证书(ECP)所要求的培训标准[8]。表3列出了EAP对培训学院在师资、受训者、培训项目以及项目评估方面的一些基本要求[8]。在培训学院向EAP提出申请后,除了由该培训机构所属的国家代表性协会和其所属流派的全欧范围协会要对其进行资格审查之外,EAP还会派遣两位独立的行业专家到培训学院实地考察。在通过所有审查之后,培训学院需交纳由两部分组成的登记费用:一是每年50欧元的固定费用,二是按照当年接受和ECP有关的培训项目中学生总数,每个学生收取10欧元。EAP对培训机构的认证时间是7年,7年后资格可以再续[10]。
在受训者个人认证方面,主要有二种模式:一是政府认证,特别是有相关行业立法的国家。在政府认证中又有不同的形式,如在奥地利,政府只认证培训机构,受训个人需要在得到培训机构认证后作为心理治疗师进行注册登记。而在匈牙利,政府则通过统一的考试来认证受训个体。二是专业协会认证,包括欧洲心理治疗协会(EAP)的ECP认证,该国国家代表性的专业协会进行统一注册登记,如法国和波兰,另外就是各流派的全欧范围组织经由各国下属培训机构进行相应的资格认证。
职业称谓是指为该国所承认的职业头衔,故在有相应行业立法的国家,完成培训和认证的个体就可以自称为心理治疗师,且这一职业称谓是受法律保护的。而在没有行业立法的国家,事实上任何人都可自称为心理治疗师或咨询师,所以并无受法律保护的职业称谓。
从表2中还可发现的趋势是,有行业立法的国家的培训体系一般都较为复杂,并有完整的培训内容和严格且固定的最低时长标准,所有受到承认的流派都要符合这一最低标准;而在没有行业立法的国家,是由专业协会和培训机构负责制定培训内容和要求的,因而即使是同一个国家内部的培训体系之间也有较大差异,尤其体现在不同学派的培训之中。
3 小结
从上文的介绍和比较中可以发现,欧洲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的培训状况有以下特点:首先,该领域的培训以在职培训为主,与该领域相关的学历培训基本归于临床心理学领域或精神病医学领域的学历培训框架之内,作为其专业技能的一部分进行相应的培训,这和心理治疗和咨询领域在欧洲大部分国家并未获得独立的职业地位这一现状是一致的。其次,在在职培训中,培训一般都由理论、临床实践(含督导)和自我体验治疗三个基本部分组成,培训机构以私立学院为主,其他与培训相关的元素,如先决条件、培训时长和认证形式则因国家不同而有一定差异,而各类专业协会在培训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第三,无论是在学历教育还是在在职教育中,一个明显的趋势都是建立某种能通行于整个欧洲地区的最低培训标准,这和欧洲对该行业的管理上尝试建立欧洲统一的行业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的趋势是相一致的[11]。
作为见证了现代心理治疗和咨询行业百年发展的欧洲,总体而言也在该领域的培训中保持着较高的水准。从欧洲各国的培训情况来看,核心问题之一是心理治疗和咨询领域的定位问题,其究竟是一个独立的职业,还是附属于某个职业的一类专门的技术领域?各国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方式和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领域在各国的培训状况和管理状况。从欧洲的现状来看,争取行业独立并建立跨越国界的培训和管理体系是一种主要的趋势,而在这种趋势中,各类专业协会显然扮演也会继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Hutschemaekers GJM, Oosterhuis H. Psychotherapy in the Netherlands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Med History, 2004, 48: 429-448.
2 Pritz A. Globlized Psychotherapy. Vienna: Facultas Verlags und Buchhandels AG, 2002.
3 君. 英国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协会的心理咨询师认证及其他.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 21(10): 704-709.
4 KryspinExner I, PalHandl K. Master of Advanced Psycological StudiesClinical Information Brochure. Vienna: Institue of Psychology of the University of Vienna, Department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03.
5 奥地利维也纳弗洛伊德私立大学(Sigmund Freud PrivatUniversit?t Wien),sfu.ac.at.
6 Priebe S,Wright D. The provision of psychotherapy: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J Pub Ment Health, 2006, 5: 12-22.
7 EAP. Statutes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Psychotherapists.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Psychotherapy, 1996.
8 EAP. The European Certificate for Psychotherapy Document.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Psychotherapy, 2006.
9 欧洲心理治疗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Psychotherapy,EAP), 省略.
10 EAP. Accreditation of Training Institutes for ECP Award: Questionnaire & Procedures.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Psychotherapy, 2007.
[关键词]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08)12-0019-03
我们首先要知道美国学校心理学对自己专业的定义。他们认为学校心理学是一个关注儿童、青少年、家庭各年龄段的所有学习者和为在学校学习过程提供专业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学校心理学家经过基础教育学和学校心理学的培训可以提供心理评价、心理干预、问题预防、促进健康的活动和项目设计与评价的服务,主要专业重点是学校、家庭和其他范围内的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与发育过程。学校心理学家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综合发展机制和环境的信息,把它们“翻译”给在广泛的教育体系中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发展与成长的负责人们。大多数学校心理学家在学校工作,但他们也可以在很多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工作,例如,公立或私立学校系统、校内保健中心、医务室、咨询室、医院、私人诊所、大学、社区和州立组织,还有其他机构。
美国学校心理学的“混合期”(1890~1969年)
美国学校心理学发展史可被分为两个大的发展阶段――混合期和统一期。混合期大约从1890年延续到1969年。在这八十年的历程里,美国学校心理学从完全不存在发展到了拥有一个全国性的专业组织,可以说这个变化是翻天覆地的。
要了解学校心理学在美国的发展,我们需要了解美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社会发展状况。这一时期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进步年代”(Progressive Era)。19世纪末,美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和扩张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工人在无劳动保护条件下工作,社会严重的贫富差距,以及垄断集团对国家政治的控制。20世纪初,当时新上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制定和实施了促进公平竞争,反对垄断和保护劳工利益的法律。其中有一系列保护妇女和未成年人的法律,包括禁止雇佣童工、未成年人看守所、职业辅导和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美国现有的公立学校系统就是从那时开始慢慢形成的。公立学校的许多标准元素和基本系统结构也都是在那时形成的,包括义务教育、幼儿园的成立、以年龄为基础的小学(6、7岁开始上学)、教师的专业培训、职业训练、家长教师协会、学校护士等。1910年左右,美国许多城市和有些农村地区开始出现特殊教育,特教服务的出现意味着社会对这方面专业人员的需求。这些专业人员需要知道如何筛选和安置需要特教服务的孩子们。由此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们被称为特教的“看门者”。1918年义务教育法案正式出台,导致大规模的不同背景的孩子们同时进入学校。其中的很多学生染有疾病,还有一些先天性学习障碍者,所以学校急需给学生们做身体检查和心理测试,以便找出这些需要特教的孩子们,妥善地将他们安置到特教班中。
美国最早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把赖特纳・韦特默(Lightner Witmer)和斯坦利・霍尔(G.Stanley Hall)的心理学研究成果结合后形成的。韦特默通常被称为“学校心理学之父”。他主要注重特殊式(Idiographie)临床模式,关注并试图去了解某一事件或某一个人,为人们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早在1896年,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成立了全美第一所心理学诊所。韦特默的诊所为来访者提供综合教育和临床干预的心理服务,并且对学习与心理上有问题的学生和儿童进行咨询与治疗,并同时也对教师们进行了心理学方面的培训。斯坦利-霍尔是美国心理学会的创始人,也是第一任会长。在他的研究中主要运用的是律则式(Nomothetic)模式,寻找各程序和方法的特点,并从中找出规律。他整个职业生涯都在研究儿童的成长、发展和进化论,试图找出这一群体的规律性特点。韦特默和霍尔的学生们慢慢将他两人的研究方式和成果结合,打造了今天美国学校心理学的基础,尤其是为以后的心理测试运动(Test Movement)奠定了基础。
美国心理测试运动是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一段时间内,西方心理学界对心理测试和测量工具非常重视,并且有重要的发明和创新。阿尔弗雷德・比奈(Alfred Binet)是这一运动的开创者。他和西奥多・西蒙(Theodoore Simon)在法国共同研究出了世界上第一套实用性强的智力测试工具――西蒙―比奈智商测试(Simon-Binet IQ Test)。19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们把它标准化后改名为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Stanford-Binet Intenigence Scale),至今它还在广泛地运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还有其他小组式标准化测试。这些测试的运用在当时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接受。智商测试的发明与发展为最早的学校心理学家们提供了最主要的角色定义。这些测试则在学校里被心理健康教育者们用于区分拥有不同能力和成绩水平的学生,成为学校心理学家们的主要工具。
这一测试运动推动了整个心理学界,同时也推动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美国的发展。1925年,美国第一个学校心理学培训项目在纽约大学成立,包括本科和硕士项目。1930年,出现了第一个学校心理学的博士项目,并且美国政府首期在纽约州和宾夕法尼亚州批准了学校心理学家证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新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治疗与干预方式陆续被推出和运用。因此,心理学在美国慢慢发展起来,并且被政府和整个社会所认可,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心理学会的第十六分会――学校心理学分会(APA-Division 16)在1945年正式成立。这代表了学校心理学在美国心理学界正式被公认和接受。美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学分会的成立给其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的成立起了开头的作用。1969年,美国全国学校心理学家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 Psychologists或NASP)正式成立。它把全美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召集起来,正式给予这一专业团体一个稳定的身份和定位,并巩固了这方面专业人员的职业认同。美国全国学校心理学家协会的成立结束了美国学校心理学发展史上的混合期,并为此专业打开了一个新的历史篇章。
美国学校心理学的“统一期”(1970年至今)
美国学校心理学的统一期从1970年开始一直延伸到今天。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
统一,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的区分,专业培训项目的增多,专业人员和专业机构数目的不断增长,规章制度和专业结构的完善化,学术和研究方面的扩展和深入等,所有这些为学校心理学专业体系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197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障碍儿童普及教育法(Education for All Handicapped Children Act)或称公共法律94-142(Public Law 94-142或P.L.94-142)。此法规定所有公立学校必须为所有儿童、青少年(3至21岁),包括有各种障碍的儿童提供义务的、适当的公共教育。这包括很大范围的障碍,如身体残疾,智力低下,语言、听力和视力问题,情绪和行为问题,其他学习障碍症状等。这一法律的通过引起了学校心理学的热潮,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者人数的大幅度增长,从1970年的5000人到1988年的两万人。如今全美有大约两万五千多位学校心理学家。随着专业人士人数的增长,专业组织和机构的数目也同时增多,从1970年到1989年州级学校心理学组织从17个增长到了48个,至今已有53个州级或地区性专业组织。
1970年至1990年这20年中,美国学校心理学体系经过不断地改革,虽然教师群体的资格鉴定系统还不完善,并且传递方式的变异性和不统一性居高,但已逐步全国性地推广学校心理服务。与此同时,美国全国学校心理学家协会也开始担任起决定教育、培训和专业资格鉴定标准的职责,并且引导整个专业由反应模式慢慢改变为主动性强的角色。也就是说,从对外界机构的信息和建议有简单的反应到试着去影响和引导外界组织的一些决定。NASP现有一季刊杂志――《学校心理学评论》(The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还出版过许多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者们有帮助的刊物、书籍和其他产品。美国全国学校心理学协会还负责认可学校心理学高等学位项目(博士以下的高等学位项目,如硕士和本科项目。美国心理学会则负责认可学校心理学博士项目)。NASP还负责颁发学校心理学家的执照。
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学校心理学逐渐从集中重视学生的“评估和安置”转变到以“优先评估、干预和至少为高风险群学生们做二级预防”为中心理论的角色和功能。自从智商测试被推广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者们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给予学生们这些心理测试和解译测试结果。学校心理学角色和功能的这一变化是为了能为所有学生、家长、其他教师和整个社区提供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今天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者们的工作内容,则容纳了与其他教师和家长咨询和商议学生们在学习、生活、情绪和行为方面的问题和障碍,并且需要设计治疗方案。
在美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学分会的带领下,除美国全国学校心理学家协会以外,还出现了其他重要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如,美国学校心理学委员会(American Board of School Psychology或ABSP)、美国学校心理学研究院(Ameriean Academy of School Psychology或AASP)、学校心理学研究协会(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School Psychology或SSSP)、学校心理学项目主任委员会(Council of Directors of School Psychology Program或CDSPP)、国际学校心理学会(The Intemational School Psychology Association或ISPA)等。接下来,笔者简要介绍一下以上一些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的特点。
美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学分会于1945年正式成立,其最终目标是提高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在学校、家庭与社会中作为学习者和有工作能力的国民的地位。学校心理学分会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和保持学校心理学专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标准,扩展适当的科学和学术知识;提高专业事务的效率与效应;支持这一专业的道德和社会责任;对专业的地区性、全国性和国际性出版刊物、交流和会议给予鼓励和引导。
美国学校心理学委员会成立于1992年,是颁发学校心理学专家证书(Board Certification)的组织。该专家证书是通过美国学校心理学研究院设计的专业考试后获得的,它和学校心理学的其他执照意义相同,代表着持执照人的专业水平和教育背景。
学校心理学研究协会成立于1993年,这一组织学术性强,主要目的是促进学校心理学所有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科学研究;将关于学校心理学的重要研究结果普及给公众、科学家们、学术界人士和从业人员;并促进关于专业学校心理学的交流和沟通。
学校心理学项目主任委员会创立于1977年,是帮助提高学校心理学博士项目的专业机构。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 教师 教学方法优化
教学始终需要由教师来完成,因此,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快慢。在当前形势下,医学心理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临床经验是推动医学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一、教师是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基础
医学心理学是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发展将直接依赖于执教老师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因此,在研究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方法之前,就有必要对医学心理学的教师进行分析。
1、医学心理学教师的专业知识
医学心里学需要教师具备医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但目前各高校的医学心理学的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同时具有医学和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少之甚少,更多的是以“混合型”的教师居多。因此,要保证医学心理学的发展,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医学心理学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笔者认为,作为医学心理学教师,在掌握专业的医学知识同时,需要对心理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掌握,至少是在给学生上课前需要对心理学的相关学科进行学习,哪怕是不专业,也好做好引导。在高校,学校也需要加强对医学心理学教师的培训力度,以此来提高医学心理学教师的专业知识,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
2、医学心理学教师的临床经验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的基础,也是心理学的分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其实践性决定了医学心理学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医学和心理学基础知识,同时也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应该说,临床经验(如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是医学心理学发展的基础保障,只有医学心理学教师将理论应用于临床,在临床中来丰富和实践理论,最终应用于教学,这样的教学才具有可行性。笔者认为,在高效的医学心理学教学中,高校应积极和相关医疗单位进行合作,通过提高医学心理学教师的临床经验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作为一个优秀的医学心理学教师,自身的社会阅历和心理健康水平也是影响其教学质量的因素,教师本人也应在实践中不断审视自我,通过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来保证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优化医学心理学教学方法
医学心理学作为新兴的边缘学科,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要提高教学效率还需要通过教学方法的优化来完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上好绪论课,激发学生兴趣
医学心理学是什么,为什么要学,学了做什么,怎么学?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在绪论课中让学生了解和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发现,很多教师认为绪论课不涉及专业知识,不重要,其实是犯了认知上的错误。上好绪论课,不但能让学生明白医学心理学的本质,掌握好学习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是基础保障。教学中,教师应将医学心理学的作用、地位、基本内容、课程框架等基础知识告知于学生,通过丰富的临实来演示和证明医学心理学的作用,让学生喜欢并乐于去自主的学习医学心理学。
2、讲好基本理论,保证教学有效
医学心理学既然作为新兴学科,其基本理论就是重点,因此,教学中,教师需要对行为主义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认知理论等基础理论知识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来学习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为将来的实践打下基础。
3、过程形象化,促进学生接受
众所周知,心理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其中涉及的概念、定理等基础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进行相关的演示,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形象的比喻来阐释相关的概念,让学生学得透、抓得牢。
4、用对比讲解,分清心理现象
心理想象有正常心理现象和异常心理现象之分,医学心理学虽然研究的范围较为广泛,但无外乎心理现象这一本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来了解心理现象,如在进行正常心理现象的分析过程中,引入异常心理现象来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区别。有如在对疾病的发展、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研究中,正常心理因素的作用和规律是如何的?相反,如果这些心理因素发生了变化,疾病是否会发生变化,如此对比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医学心理学的系统认识和学习。
5、理论实际结合,提高应用性
医学心理学作为实践性学科,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来进行学习。如在心理测量的教学中,由于很多量表都涉及多个概念,要学生单纯的去记忆较为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制作量表的过程来认识和掌握量表的基本特点。如学习“抑郁状态量表”中,通过问题的设计、分数的计算、常模的选定和报告的填写过程来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最终达到理解和应用的效果。此外,医学心理学中也设计很多较为混淆的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引入生活实例来证明理论的讨论过程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作为新兴的医学心理学,目前教学也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也就简单对教学方法的优化做了简单分析,教学实践中还需不断丰富和总结,以期促进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梁炜、张红梅、陈佐明:多种教学方法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年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