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将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情感认知实现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协调起来,实现均衡发展。可以借助于一般意义上的有效教学课堂目标加以实现,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在学习上有收获、有提高及有进步。具体到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表现在学生认知上、情感上及技能上。学生认知上主要体现在学生从不懂到懂、少知到多知、不会到会;情感上主要表现在学生从不喜欢到喜欢、不热爱到热爱、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技能上主要体现在学生从生疏到熟练及灵活运用。这些有效课堂教学的特征最基本的就是提升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兴趣,实现学生主观能性,同时最根本的是一种体现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同时,做好后期学习效果的信息反馈工作,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此外,教师还应该做好自己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尽可能的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引导和激励学生参与到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课堂教师过程中来,最大程度上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1.2贯彻“分层教学、分类辅导、分组讨论”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贯彻“分层教学、分类辅导、分组讨论”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方面,首先需要树立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课堂有效教学的意识,切实提高阅读审美能力。教师不能够停留在高中语文现代文分析、试题讲解层面,还要充分考虑到应该给予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怎样的方法和技巧、如何实现最有效的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课堂教学,而不是牢牢锁住学生的考试分数。其次,教师需要加强业务方面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特别是对于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来说,教师需要深入到文章中,设身处地的了解当时作者写作的环境、情感情况,形成自己对文章的独特理解,从而引导学生也结合自身的感悟与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有传递的思想情感。最后,教师需要精心备课,强化课堂有效引导。通过前期对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征的全面了解,制定出一个整体性、差异性、层次性的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
1.3坚持教学反思,强化自我评价
坚持教学反思,强化自我评价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及创新意识,进而实现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高中语文现代文大都具有思想深邃、笔法灵活等特点,仅仅是泛读是不可能形成自身独特认识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定期反思教学,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和质疑教学构想,及时找出教学过程中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原因,进而深入总结,找出改进和修改语文现代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作出正确有效的评价,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形式进行检验、校正,例如让学生写读后感、随笔片段、经典模仿等等,形成对现代文的直观感悟,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双赢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课堂教学效果。
2结语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151-02
语文课堂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单调、乏味,是与阅读取向的单一有关联的。在文章式阅读取向一统天下的环境里,我们培养的只是单一的语文学分析能力;而在新课程标准指引下泛滥的鉴赏式阅读,又无法培养出学生批判性的思维和创造性的阅读体验。人所面对的阅读对象永远是一个复杂的存在,需要教师提供丰富的阅读方法,才能全面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一、依据文体组织单元,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
教学设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什么”。我国语文教材一直都是以选文型教材为主。课改前很长一段时期,不少教师常常有意无意地把教材选文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教材有什么便教什么,教学被简单地理解为“教教材”,甚至进一步简化为以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为主的奇怪教学模式,语文教学的内容被狭隘地理解成教材内容甚至教参内容。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用教材教”,但也出现所谓“泛语文”的教学倾向。教《想北平》“领略北平开阔大气的城市气质”,教科普文探究文中的科学知识。前后两种教学倾向看似差异很大,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表现:教师对于用选文“教什么”没有明确的把握,未能充分认识选文的价值体系。
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来源广泛,涉及的领域五花八门,在不同的视角下有着多种教学内容,例如社会认知教学内容、品德伦理教学内容、科普教学内容等。我们不否认多种教学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各自的价值,但这些文章既然选入语文教材,其中所包含的语文知识就应当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教材有什么教什么”,是对选文缺乏学科视野的谨慎分析的体现;剥离语文知识的教学倾向,则是对语文教学核心价值的漠视。
语文教学内容设计应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关注文本特征,把训练的重点放到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力和表达力上。不同类型的选文有着不同的文体和语言个性。文体和语言既是文章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作者人格的体现。辨明文章的体裁,整体把握文章气脉,理解作品主题经营的过程,逐步窥探作品的内核,是贴近阅读常态的设计切口;不同的作者在语言上、文体表现形式上又有着不同的特点,这与作者的人格特点、思维方式密不可分,抓住了文体的特征,也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个性和创新要素。
二、依据单元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多元处理文本的能力
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目标,要以课程观为引领。教师设计教学时应立足于课程观,将教学导入课程化方案,整体审视教学目标与上位目标、生情学情的联系,对创生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整合,从而把握好教学目标的适切性。
确立合宜的教学目标,首先做到具体而有效。每堂课有相对集中的教学内容。关于教学目标常常出现诸如“培养阅读文章的方法”、“提升人文精神”这样的抽象表述,这样的目标陈述实际上是教学意图模糊的表现。“培养”怎样的“阅读方法”、有哪些“阅读方法”需要“培养”,都应是教师在建构课程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课标》从实践中分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类教学目标,于是有些设计便以此按图索骥,罗列出大大小小近十条教学目标。这种盲目地照搬《课标》体系的做法,明显忽视了教学过程应有的逻辑。目标不集中,课堂势必为不同的目标取向所割裂,无法形成有效的教学训练。有较为具体和集中的目标,教学中才有清晰的课堂结构,才能为学生提供合理有操作性的学习过程,形成稳定的言语学习图式。
其次,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设计,不再是只针对某篇文章的教学点和教学流程,教师应把《课标》目标体系与单元设计思路、单课教学目标做合理的梳理和分布。每篇选文都有许多各不相同的教学点,面面俱到的做法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仅就单篇文章进行设计不仅容易造成与前后学段教学内容的重复,也无法建构出有逻辑的课程体系。教师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哪些是本学段教学的关键点?它们是按照怎样的序列展开的?本单元重点要解决什么问题?单元内不同选文分别承担怎样的教学任务?从课程整体安排上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整合,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有序地学习、提高,保持学习的新鲜感和成就感。
例如科学类文本阅读。一直以来,教学中采用的是文章式的阅读取向,对于这种文体,这自然是一种合宜的解读方式。但这类选文除了文章学上的意义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体现的是文献意义。张玉新老师在执教《导言》一课时,就另辟蹊径,将教学的重点并不放在课文的阅读上,而是通过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重点,去搜集相关信息,并加以处理、消化,打开了学生的视野。其教学梗概如下[1]:(1)导入。(2)研读文本。第一步:整体阅读。“神创论”与“进化论”(分小组查阅资料,综合观点)第二步:拓展阅读(课堂交流资料与观点)。(3)归纳总结。这堂课实际上并不要求学生能对达尔文的进化论获得怎样的认识――这并不是语文课的教学目标,而是通过这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文献信息阅读处理的能力。这就打开了科学类文本教学的思路,更全面地训练了学生面对这类文本的阅读能力。
三、依据文本意义生成特点,培养学生多元解读文本能力
文本在教学中生成的意义具有不同的类型。依据前述美国文论家艾布拉姆斯对文本要素的四分法,我们可以析出作品意义、作者意义、读者意义、社会生活意义四种意义类型。不同意义类型在不同读者的阅读过程里呈现的顺序也是不同的。要深入地把握某种体裁的阅读方法,必须掌握多种阅读技能,懂得不同阅读取向下的阅读策略。
以必修4戏剧单元为例。对于本单元内的三篇选文,宜设计出不同的侧重点。《雷雨》一文通过对文本的反复诵读,寻找出文本内意义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去努力填充文本本身自足型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复杂情感;《窦娥冤》一文从“三桩誓愿”的典故意义入手;《哈姆莱特》一文则从文本本身的叙事结构入手,探究文本的互文型意义,形成文本认识,并批判性地理解本文。最后以“走向文学大师”这一专题活动课作结,整体性地总结多元阅读文学类文本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
从一般意义来说,教学意识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达到某种教学效果而在教学过程各个环节所表现出来的教学观念、教学意向及相应的行为方式的统一体。教学意识包括目标意识、对象意识、互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文化意识和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等及其相应的教学方式。没有正确的教学意识就不可能取得积极有效的教学效果。教学意识中,目标意识是最根本的,是教学的灵魂。
从具体课堂教学来说,教学意识体现于课文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这次五地语文教师的教学演示证明,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正确的教学意识指导。观察8位语文老师的教学,可以发现他们的一些教学追求和技巧运用,其实都是某种教学意识的体现。在总的目标意识之下,他们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所体现的个性化朗读教学意识、创意教学意识、服务于学生的教学意识等是值得注意和学习的。
个性化朗读教学意识的表现和启示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是“口而诵,心而惟”,出之于口,入之于心的过程,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人在朗读的时候,从视觉扩大到听觉,从而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通过朗读,学生能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这次课堂教学演示中,有三位老师的课堂是以朗读或诵读、吟诵为主来组织教学的。他们都有很明确的个性化朗读教学意识,注重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技巧,发挥朗读主体的主动性、创造性。如台湾的陈桂芬老师很注重指导学生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融入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悟进行朗读,要求读出文章的精、气、神,读出情味。在这种教学意识引导下,学生的朗读显出各自的个性色彩。陈桂芬老师还很注意与学生进行交流,一起在反复回味中寻找与他人的差异,既向高水平的朗读范例学习,又保持自己的朗读个性。朱畅思老师的朗读教学课的个性化朗读教学意识也非常显著,他的特点是通过自己的个性化朗读来培养学生的朗读个性。他激情出场,带着一些复古和夸张的味道吟诵诗歌,立即把学生带进诗歌的特定情境中,既加深了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提高了吟诵的兴趣,又通过自己的示范引导,使学生学到了个性化吟诵的技巧。来自澳门的贺诚老师,他用浑厚有力的声音为学生做《万里长城》的示范朗读,再让学生各自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读;学生在朗读时,他非常注意发现他们的朗读差别,并充分肯定学生有差别的个性化朗读。这一点给我们的印象特别深刻,对于我们的朗读教学很有启发。
推陈出新的创意教学意识的展示和启示
在这次创意教学展示中,来自大陆的容理诚和马新民两位老师在教学上的创新设计很引人注目,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创意教学意识。
容理诚老师为了解决学生对古文学习感到困难,学习效果差的问题,在多年教学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系列的古文学习课程。他的教学凸显了推陈出新的特点。一般的古文教学多是读古文,解字句,翻译和练习。容老师的古文教学设计在基本保留了这个大家熟悉的古文学习方式的同时,加入了一个逆向学习环节,就是根据学生此前学习古文的水平,编一段现代文语段,让学生翻译成文言文。他所编的现代文语段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特别能激发学生的翻译欲望。虽然这个现代文语段被赋予了一定难度,但学生的积极性还是被调动起来。学生在翻译过程中,脑力得到了空前的激荡,他们必须努力去推敲古文的词语该怎样运用,那些离学生久远的词句顿时被激活了,古老的词汇此时仿佛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老师还把一些古今词语对照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到更多的古今词语转换知识和规律,使他们能自如地将现代文翻译成文言文,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把古文翻译为现代文。这种“双向对译”的古文教学创意活动对学生思维的推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回答问题积极主动。由于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较传统方式有明显增强,文言文的运用能力也得到提高,有个别同学还在周记中用文言文写自传。在对曾参加该实验的某校高一、高二级四个班的220名学生的调查中,53%的同学(116人)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新颖,使枯燥的文言文学习变得有新鲜感,在“将白话文译成文言文”的环节有成就感;34%的学生(75人)认为此种学习方式让他们认识到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还很欠缺,要加强对文言知识的积累;10%的同学(22人)认为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训练思维能力;32%的同学(70人)由讨厌文言文变成喜欢文言文;61%的同学(134人)开始对文言文感兴趣;49%的同学(108人)觉得很有收获,能够更好地掌握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应用……调查结果表明,这种教学方法是深受学生认同和欢迎的。
马新民老师讲授的课文是《落花生》,他的目标教学意识非常明确,就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马老师把《落花生》原稿和删改稿呈现给学生,把一处处修改的部分列出来,与学生一起讨论,让学生去体会删改稿的表达效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特别去体会由于用词用句的不同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他把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且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之下来讨论文章所呈现的不同意义和效果,让学生通过对比,真切地感受到语言词句选择的不同所产生的语感差异。这堂课很有创意教学意识,又有匠心的创意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很好,对学生提升感悟语言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创意教学鼓励教师求新求变,让教学变得更有新意和弹性,“活泼多元”应该是创意教学的本质。创意教学除了学习内容要有创意,教学方法和空间设计等也要有创意。在创意教学中,教师必须将智能、用心与巧思三者结合起来,以智能为基础,充分运用巧思,而且要用心去做,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机会,才能推陈出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服务于学生的教学意识的示范与启示
教学的根本是为学生服务,所以每一堂课都要把服务于提高学生的某种语文能力作为教学的原则。
来自香港的汤芷琪老师,她的示范课在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示范课讲的是“阅读策略—预测能力”,她的教学意识非常明确,就是要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想象创造力,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她选择的学习材料是一个很有趣味、情节跌宕的故事文本。教师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猜想、预测故事后面的可能性的发展。特别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版块,把学生的猜想和故事原本的发展进行比较,一方面展示学生对故事的理解程度,一方面发现学生独特的想象创造力。进而通过讲解、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和学会猜测的学习方法,整个教学过程都依严密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新加坡的林季华老师细腻和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意识也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她讲授的是“论说文的读写综合”。为了让学生领悟论点、论据的内涵,学会提出论点和寻找论据,林老师非常注意选材的现实性和重视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她选取的教学材料是与学生生活和经验接近的学习资源——动漫片《售旗日》。这段动漫片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到一个热烈的议论氛围之中。为了帮助学生增强对这段动漫片的认知,林季华通过适当的讲解,做了周到细腻的铺垫引导,为学生的理解和接受以及动手动脑练习提供顺理成章的路径。这种有效服务于学生的教学意识是值得反复体味和学习的。
汉语是一门学好各科的工具学科,因此,我们教者应该把阅读本身当作一种能力来培养,让学生通过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与途径有哪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在表达和交流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汉语课本,只是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一行行文字。要想真正解读文本,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达到与作者交流、与文本对话,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运用想像进行再思考、再加工、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学生头脑中的可能只是文字、词汇所代表的一大堆抽象概念,而不会生成由具体表象所组成的生动鲜活的、跃然纸上的、呼之欲出的形象画面。这样,就不可能真正进入作者所创设的艺术境界之中,不能涵咏意象,体味意境,享受艺术氛围。久之,既无欣赏作品可言,也无理解作品之实。最终丧失对汉语阅读的兴趣,对汉语学科的兴趣。汉语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放飞思绪,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画面,透过语言看到生活。将个人置身于作品情景之中,融汇作品境界之中,从而获得真善美的感悟和假恶丑的鉴别。以致带着美的熏陶、真的感触,善的冶炼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生对课文内容地阅读,往往不仔细,学生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他认为很难的问题,读题过后心中的印象不深刻,不能够把问题复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相应的阅读的方式方法,如何抓住问题的关键词语,如何把问题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加以理解。教师可以列举一些中考题中的典型例子,让学生体会以达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发现很多问题,只要自己认真思考后同别人进行交流问题就会迎韧而解。
二、给学生提供自由阅读的空间
《汉语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事实证明,优秀学生的语文能力大都得益于课外,许多专家学者,他们杰出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也主要是通过大量的阅读获得的。因此,应该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建立在自觉、自需的基础上,教师不断给予评价、激励,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夯实文化底蕴。保证学生要有充分的读书时间,以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教师布置课外阅读作业要精,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分层要求,不搞一刀切。学生汉语能力的提高要靠广阔的知识背景的建立和丰富的课外阅读的积累,并且人的内部存储量的大小决定了人的思维是否敏捷。学生在家的阅读时间,要保证阅读的质量及数量,养成阅读习惯。提倡自主阅读,还给学生阅读的自由,在教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的阅读空间更广、阅读时间更充分、阅读内容更丰富、阅读收获更显著。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阅读范围。学生一般喜欢看小说、言情故事、科幻类的书籍。新课程标准不仅要求学生读现代文学作品,还对学生的古诗诵读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学习唐诗、宋词等古典文学的精华,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激励和促进学生个性最优化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师必须时刻关注、激励每一位学生阅读方面的进步,为他们提供贮蓄人文素养的源头活水。
三、创设良好的阅读教学氛围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学生是阅读教学主体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体悟与感受,鼓励学生充分、自主、个性化的阅读。教师要为学生服务,成为学生学习的朋友,在与学生共同学习中进行指导、辅导、引导,乐于倾听学生的观点,使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标新立异的看法,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进而提高阅读能力,实现阅读教学目标。
【案例描述】
一、教案设计前的文本分析与准备
《庄子故事两则》内容短小,富有意趣,既浅显易懂,又能清楚展现庄子其人其文的特点,同时,《庄子》篇中有很多类似的文言短文,能形成很好的照应,所以,适合精心设计,研究如何有效开发并使用相关课外古文阅读资源。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梳理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归纳相关的文言现象
2.领略两则故事中的旨趣
3.探究庄子其人其文
教学重点:梳理文意,领略两则故事中的旨趣
教学难点:理解庄子的志趣,探究庄子其人其文
教学过程:
1.导入激趣:
投影: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 ?偊b 齐物论》)”
(1)请学生大致讲述“庄周梦蝶”的故事
(2)快速提问词义:栩栩然、俄然、觉
(3)教师简介庄子诗意的生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梳理文意,领略两则故事中的旨趣
(1)初读:读准字音与节奏
(2)再读:把握文意掌握词句
要求:①梳理文意:小组合作,分角色翻译;
②掌握词句:圈画批注(解释或翻译)重点词句
(3)三读:领略两则故事中的旨趣
思考:①庄子讲鹓雏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②庄子、惠子辩论的观点和理由各是什么?辩论的结果又是什么?
3.探究庄子其人其文
·其人:在两则短文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庄子?
·其文:结合两篇短文说一说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1)学生发言
(2)教师拓展
①庄子其人:清高自守、机智幽默、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补充材料一】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 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秋水》
要求:(1)复述大意
(2)翻译语句:A.庄子持竿不顾
B.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C. 吾将曳尾于涂中。
(3)怎样理解庄子所说的“吾将曳尾于涂中”?
②庄子其文: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文笔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补充材料二】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 ,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 ,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要求:(1)复述大意
(2)翻译语句:A. 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B. 尽垩而鼻不伤
C. 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3)结合文中语句说一说庄子为什么要对随从讲“运斤成风”的故事。
4. 教师总结: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不屑利禄,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令人拍案叫绝。
5.布置作业: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橛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啁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庄子《庄子·达生》
(1)解释:仲尼适( )楚 有道邪( )
(2)翻译: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啁翼之知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3)结合文章,说说你的启发
【案例评析】
上述案例描述的是笔者在古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发和使用课外阅读资源,从而提高学生古文阅读能力的具体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文本研究、开发资源、实施教学、教学反馈四个环节,在教学中,笔者发现课堂上学生参与率高,学生思维过程活跃,课后相关练习反馈效果佳,教学效果比较理想。可以作为个人教学实践的典型案例加以总结,研究结论如下:
(一)有效开发课外古文阅读资源的两点要求:
1.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开发意识
没有意识,就不会有行动,有效开发课外古文阅读资源,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有强烈的资源开发意识,要能时时关注教材以外的古文阅读资源,要能在设计相关教学设计前,具有有目的地开发相关课外古文阅读资源的准备、思考和行动,而不是局限在教材中。
2.教师要立足课程目标对课外古文阅读资源进行充分的分析
开发课外古文阅读资源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即为了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所以针对不同的课程目标,应该开发与利用与之相应的课程资源,才能保证开发与利用的针对性及其实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发前必须认真分析与课程目标相关的各种各类课程资源,认识和掌握其各自的特点,选用其中最恰当的资源。《庄子故事两则》的教学设计,最终选用的四则课外古文材料,就是基于对教材两则短文的解读,基于对《庄子》散文的具体认识,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探究庄子其人其文,这两个角度加以选取的。
(二)有效使用课外古文阅读资源的两点要求:
1.有效设计与课外古文阅读资源相关的教学内容
使用就需要设计,对于已经开发选取的课外古文阅读资源,教师必须设计相关的教学内容,以实现与课内古文阅读教学的关联,进而提升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因此,设计的立足点有两个:一发掘课内外阅读内容上的联系,二把握学生的古文阅读现状。前者需要教师关注资源与教学目标的关系,设计有价值的阅读要求,后者需要教师“以生为本”,拟设符合学生学习能力,能切实提高学生古文阅读水平的阅读问题。
以教学中使用《庄子·秋水》阅读资源为例来分析。
对这则课外阅读资源,设计了三个问题(见上文案例),第一个问题,培养学生古文阅读“不求甚解”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古文阅读效率;第二个问题,巩固学生对常用文言词语释义的积累,指导学生巩固掌握文言语句翻译的方法,如直译的原则,反问句、倒装句的翻译要求等;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庄子清高自守的品性,也是课内文本阅读的目标之一。
这样的使用设计既实现了与课内古文阅读教学的关联,又提升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有实效。
2.优化设计使用课外古文阅读资源的教学结构
教学中教师关注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然引起古诗文课堂结构的变化,已开发的课外古文阅读资源在什么时间进行链接与使用,是设计者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中使用了四则课外古文阅读材料,何时用哪一则材料?如何结合这四篇材料,优化整个教学结构?思考如下:
“庄周梦蝶”的材料,对学生来说,虽有一定的阅读难度,但却是庄子诗化哲学的代表,故而适合在教学环节的导入部分使用,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庄子钓于濮水”的材料,是庄子鄙弃富贵权势,坚持不受束缚,逍遥自在生活的高尚品质的集中体现,充分表现了他对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追求,加之阅读难度适当,在组织学生探究庄子其人时,如果学生指出庄子“清高自守”的品性时,不妨及时使用,两相呼应。
“庄子送葬”的材料,很多教师把它作为佐证庄子与惠子知己关系的一则材料,其实从学生阅读的角度看,它更适合用以引导学生感受庄子散文善用寓言故事的特点,明白庄子用寓言故事用意,也就能体会庄子对惠子深切的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