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心理学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学生:应用
学生工作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重点课题,是形成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制定相对合理的教学应用策略,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整体上提升教学水平。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的现象,以及心理活动的产生和变化,在此基础上揭示教育教学活动中,受教育者接受知识、技能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是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在教育情境中,人类的学习、教学心理、教育干预的效果、学校组织等,其重点是把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教育心理学可以发现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关注学生怎样学习,在课程设计、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排解困扰、获得自身发展等方面都有比较有效的作用。
二、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保障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能够对人类的心理活动进行科学的分析,也能够对处在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当前很多教学机构都已经成立学生心理健康中心,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机构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此外,我国学生的学业负担较为繁重,如果心理状态得不到科学的调节,将会导致学生在成长的关键阶段难以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培养。目前,快速发展的经济使得我国社会的很多层面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这些变化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处在受教育阶段的学生,因此,将教育心理学更大程度上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可以使学生的心理成长有更为科学的引导,以便学生能够对社会上的新生事物具备较高水平的判断能力,自觉屏蔽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保持健康成长。学生在成长阶段具有较强的叛逆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科学的运用教育心理学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可以使学生自愿加入到心理教育活动当中,获得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二)有助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教育心理学的有效用可以很在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学生是教育教学中的受教主体,只有保障学生健康的心理,才能顺利的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切实有效的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应用教育心理学对学校整体教学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的应用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无论在哪个领域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相当重要的,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进展和成效。尤其是在心理学教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作用更加重要。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融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氛围。例如:学校可以定期播放师生情感沟通的宣传片,教师在课前课后要真诚的和学生进行沟通,在心理教育的授课中教师要保持有效亲和力,学生要主动发掘心理对教师求知的潜意识。
(二)巧妙的运用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在心理教学中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巧妙的运用心理暗示可以让教学过程非常轻松和有效。针对偏于内向、调皮和问题的学生,教师要仔细揣摩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心理暗示的引导,巧妙的设定暗示性的心理行为,把学生带入健康正常的学习状态中。例如,在心理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针对相对内向的学生,以自己为对象讲述自己过去内向的经历,让内向学生和话题产生共鸣,并使其产生发言的欲望,从而顺利的把内向的学生带入健康的心理教学当中。
(三)鼓励性语言的穿插
语言可以引导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在心理学教学中,语言的运用十分重要。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穿插鼓励性语言,科学有节奏的运用鼓励性语言,能直接调动学生的积极心态,提升学生在心理教学课程中的兴趣和自我心态修正。例如,在心理教学课中,有几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效率并不是很高,产生了自卑心理,成绩下滑,教师针对这种情况每次课堂上都对这些学生说:“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我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你一定能行的’等鼓励性语言,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情感性的沟通
关键词:教学心理学;教学实践;作用研究
一、关于教学实践中的教育心理学问题现状的分析
曾经有人这样评价教师的职业:“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先锋使者,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对学生们的思想冲击也是巨大的,较之以前的学生而言现在的学生思想更加先进、更敢于摒弃旧观念,所以作为教师就任重而道远。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利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指导学生学习,了解学生们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们解决各种实际需要的问题,这都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同时学生工作也是教育工作中的重点环节,以中小学生为例,他们无论是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不甚成熟,心理发展水平也属于一个较低的阶段,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就要求教师们需要掌握广博的心理学知识并运用到具体的教学之中去,从而引导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
二、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一)心理暗示的重要性
关于心理暗示的定义可以这样理解:暗示是指人或者环境以不太明显的方式向个体传递出某种信息,个体在无意识中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并且根据影响而相应的做出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暗示的方法无论对于班级中成绩好的学生还是成绩稍差的学生都同样适用,而且效果积极明显。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通过表情或言语的暗示跟学生进行沟通和诱导,让学生改变原本的不好的态度和自卑心理,让学生重新树立起自信心和自豪感,达到让学生领会自己的意图,从而很好的鼓励学生学习。对于不善于表达而且性格趋于内向的学生来说,运用心理暗示这个方法会更为实用,老师的一个眼神就足以让学生领会老师的意图,让学生在学习中慢慢成长起来。
(二)用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进步
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一定要巧妙运用语言的艺术性,说话的过程中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要因为语言的犀利而使学生不敢接近老师。学生通常也都会有这样的心理,因为讨厌这个老师而厌恶这门课程,长此以往会严重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反的,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语言很是和蔼可亲,并且经常说一些鼓励的话,这样会温暖学生们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可以用这样一个例子来论述这个观点:一个成绩非常好的学生在一次考试中没能发挥好,成绩很不理想,作为老师而言,就应该及时跟学生进行沟通谈话,询问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并帮她一起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源,然后鼓励学生在下次考试中要好好发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鼓励的温暖。试想一下,如果老师的做法不是这样,是看到了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就大加训斥,一定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让她觉得心理无所适从,一定会适得其反,在下次考试中未必会取得进步,甚至会让学生认为老师对我失望了,让学生产生了自暴自弃的不良心理。所以作为教师而言,应该多鼓励学生,老师的一句鼓励会激发学生更多的斗志,获得更优异的成绩。
(三)关爱学生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把关爱学生放在第一位,并且在学生取得进步的时候要对她们进行表扬,要抽出更多的时间去关心学生的情况,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难,让学生觉得老师是自己值得信赖的人,这样就更可以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现在的学生有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受到了父母的精心呵护,都是娇生惯养,如果在进入学校后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很多学生都会觉得心理失落,觉得老师不关注自己。这样下去,会体现在学生成绩上,学生不如以前自信了,学习积极性也不如以前高涨。对于学生所体现出来的这些情况,教师应该积极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来解决,在平时学习生活中更加关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春天般的温暖,学生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同时,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老师应该在第一时间积极进行问询,了解学生的困难,为学生提出积极中肯的建议帮助学生度过难关。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时候,注意倾听学生们的心声,在她们说出烦恼之后作为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们的问题迎刃而解。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一定要善于跟学生进行沟通,给予学生们心灵鸡汤似的辅导,达到教师与学生在心灵上的默契,教师一定要担当好学生心理顾问这个角色。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从教学实践中的教育心理学问题现状的分析、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等两个方面展开了论述,着重说明了心理暗示、教师鼓励学生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的重要性。《教育心理学》这门科学在我国已经发展了很久,作为教师而言,应该广泛学习关于这门课程的相关知识并且积累丰富的经验,并把所学的相关心理学知识应运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来。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始终把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放在首要地位,这也是教学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王燕.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高教研究,2011年9月刊
[2]李海燕,马超.教育心理学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4月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高中数学;作用
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教育的意义已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学到了什么,而是更注重培养他们学会学习,如何利用好数学教育心理学在高中数学课堂的应用,首先认识和了解下什么是数学教学心理学。
一、数学教学心理学
数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其中的许多问题都有待研究和探索。从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出发,以中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为基本线索,从对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的分析入手,论述了数学概念、数学原理、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技能等的学习与教学,并对数学学习中的自我监控能力培养、数学学习的迁移问题等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学教育改革的基本观点,并最后落实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上。
对一些重要的问题,如:数学课程改革问题,数学教学中的各种复杂关系的处理问题,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数学双基与创新的关系,数学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问题,数学知识学习与数学情感问题,数学课堂教学设计问题等,都力求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给以分析,并最终落实在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上。
二、数学教育心理学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数学是利用符号语言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高中数学是一门很有研究性的学科,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数学的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
1、改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整个的一个教学过程中,主体为教师和学生,教师如何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将自己多年的经验感受分享给学生,本身的方法是很重要以外,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何能达到平衡且达到关系最合理化,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是十分关键的,多年的教育传统中,课堂的主体往往是教师,但从数学教育心理学出发,不难察觉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对教师的认可、评定、接受程度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们的课堂学习及学习效果,就教师和学生关系的一种合理化来看,是需要提升学生的课堂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感受。
2、能关注情感因素对高中数学教学影响
与其他科学和技术一样,数学也是从普通的人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数学理论是不断抽象的产物:实际问题与理论研究相互促进,并不断扩展到未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数学的复杂性、理论性不断增强,同时又变得更加具体更加生动,以便能更有力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数学的学习是偏于理性的,在学习过程中,知识基础结合思维连贯性是很重要的,高中数学学习内容是比较难的,而且学习的科目众多,想把各科目都学好,学习过程中的心态和学习状态都非常重要,学习压力大,得不到缓解往往影响学习效果,所以要多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问题,需要对其所学内容即教学教材进行分析,同时也要对学习主体――学生进行分析,还要考虑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和表现出来的各种想法、态度等因素。
(1)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职高学生已经有很强的自尊心,若经常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以后便不会再和老师间有太多交流更不敢大胆对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质疑,只有多用鼓励和表扬的正面引导法,才能让学生觉得是受到尊重的,才愿意更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2)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很多电子化设备是应该运用到课堂的,可以利用短片动画形式的演示,用色彩鲜艳的图片做成相关课程内容的PPT,充斥同学们的视觉神经,有不一样的课堂接受方式。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运用很重要,在几何的学习中,也可以直接采用多运用“几何画板”等软件。
(3)提倡学生互相讨论
学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除了本身的知识的学习外,反复练习,还要有质疑精神,当遇到问题时,教师安排课堂时间进行探讨,只有整个过程中参与,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本知识并且能多方练习,学生的讨论,不光能将学习中的问题能处理到位,也能融洽学生之间的同学关系。
3、促进数学教学整体观念形成
在教师对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和教授之前,有必要先将相关内容做概括性的分析和讲解,这样能让学生能对数学的学习有更深和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更好的掌握所学内容和知识点。
4、能让教师更好的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
实际上,在数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及最终目的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更好的透过对学生心理状况的把握,调整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学习方法来迎合学生的接受度和兴趣点,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学习目的。教师可以更充分理解学生的认知心理、认知过程的特点,确定学生自己的操作运输、知识存储、组织情境的方法,跟上学生的思路,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数学思想方法的介入能解决数学问题
从认知心理学看数学思想方法,其实在传统教学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过关于数学上的思想方法,当真正能将方法应用到学习中时必然是能够事半功倍的,这就要求教师能对数学的思想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和掌握,以相关的书籍来自学提升认识,同时也要能够很好的将此传授给学生应用到教学中,应用到课堂教学,也可以在同年纪的数学组中展开相关讨论,以交流各教师间在学生教学中的一些常见问题,总结经验,找出解决办法。
结束语: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学生的要求也不再是表现好成绩好就是优等生,更多的是要学生学会学习和自主学习,特别是高中数学的学习,教师的主导地位是要更好的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找到他们的学习兴趣点,快乐的学习。数学教育心理学也逐渐的应用到了高中的课堂教学中,颠覆以往的填鸭式的传统式的教学模式,而是更多的从学生心理学生感受出发,这样能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蔡宝来,车伟艳.国外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热点问题及未来趋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8(12)
[2] 温欣荣,薛国凤.课程改革背景下基础教育问题的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5(08)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对做好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在德育工作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达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者要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研究探索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德育工作的方法途径,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培养社会和时代需要的人才。
一、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工作的促进作用
当前,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者普遍缺乏心理学知识,不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更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工作的促进作用,德育方法失之武断、简单、粗暴,导致德育失效。为做好德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需要深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学生主体出发,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1、1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掌握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普遍特点和规律
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者除了积极参加进修学习,接受有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外,还要在繁忙工作之余,主动温习教育心理学,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儿童成长发展特点和规律。同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观察、谈话、座谈及走访等形式,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其个性特点,采取恰当的措施方法进行教育。
1、2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德育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施加积极影响,使其形成健康思维、情感和性格的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缓解或消除对教育的抵触情绪。目前,农村中小学德育由于单方面强调社会要求,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德育工作者纯粹说教,强制命令,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德育工作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缓和师生关系,缩短师生心理距离。德育工作者能够掌握学生心理需要和思想动向,把外在要求与内在需要有效结合起来,立足于学生主体,真正实现德育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1、3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积极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把道德认识内化为自己道德素质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道德发展的程度密不可分,心理健康教育成效越大,学生道德发展程度越高,心理素质优秀的学生,其道德素质往往很好。很难说,一个认知能力差、意志薄弱的人,其道德水平会很高。德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通过学生主体自我意识、情感及性格等心理素质的有机调节,把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满足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
1、4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有效手段
德育过程中,由于心理原因会产生一些德育问题。如:有些学生对集体漠不关心、对同学冷漠、对老师不尊敬、不遵守纪律及不爱劳动等现象,通过深入了解分析,就会发现很多是由于诸如家庭教育失当、青春期困惑、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原因形成的,这些问题仅仅用德育工作的方法很难解决。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和疏导,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教育氛围,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指导,能有效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二、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德育工作的方法途径
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者要在具体教育实践中,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有机结合起来,探索有效的方法途径,以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目标为中心,使两者形成合力,共同对学生施加积极的教育影响,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个人品德。
2、1从学生主体出发,树立新的德育观
在德育过程中,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者习惯于灌输、说教、批评,疏于沟通、说服、指导,学生无条件接受,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这种被动的教育方式,激发不起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容易造成学生的反感情绪,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过程中要学会换位思考,从学生自身出发,关注学生内在心理需求,树立以人为本德育观。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做学生的朋友和贴心人,指导学生健康发展。以平等、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心态对待学生,使学生减少思想顾虑,能够敞开心扉,乐于接受教导,取得良好教育效果。
2、2注意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德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事情,而是学校全体教师都应肩负的职责。任课教师在德育课和其他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而且要贯穿心理健康教育,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关心每一位学生,爱护每一位学生,善于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营造和谐课堂心理气氛,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2、3善于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内容方法结合起来
目前学校德育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等道德认知及行为规范,忽视了学生内在的道德体验和道德发展的需要;德育内容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可以通过塑造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形成优良品德。德育的方法一般以说服教育、品德评价等为主,强调的是理论灌输和外在强化,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心理健康教育则是运用谈话、心理咨询、沟通分析、行为矫正等方法,通过开展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得到体验,激发学生要求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德育工作者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要为基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激发学生接受教育的兴趣和要求发展的主动性。
2、4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和教育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其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广大社会的密切关注。在马加爵、药家鑫等典型案例发生后,经过调查了解发现当代不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有碍于大学教育工作的进行,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意义显而易见,在大学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1.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目前,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就是心理疾病。其具体表现症状为焦虑不安、恐惧害怕、神经衰弱、强迫和抑郁等。心理疾病不仅逐年呈上升趋势,且表现形式多样。几乎每年都有学生违规违纪被处分或被勒令退学;也有很多学生对大学生活、环境的不适应,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恋爱失恋问题,对学校或专业排斥、对教育模式或校院领导老师的不满等,心里无法承受最终走向退学、自杀伤害或他人的绝路[1]。
2.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教育的重要作用
2.1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高校教学成效,促进学生学业进步
我国在有限的教育资源的制约下,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成才道路的影响,社会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很多大学生因此而消极对待大学生活,整天唉声叹气、怨天尤人等,消耗的大量精力,身心健康受到影响。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自我剖析,自我评价,树立适当的奋斗目标,提高心理素质,将理论知识内化为个人素质,这是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2.2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人格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成长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心理发展和心理活动的过程。学生通过在大学中所学的知识进行选择和内化,渗透到个体的人格特质中,这个过程也是大学生成熟的过程。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人格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意识、人格、能力等各种素质的形成,都是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这个形成过程中,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良好心理素质可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从而达到健全人格和素质提高的目的。
2.3 心理健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校爱国情怀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物欲充斥了广大民众。社会上各种不良的思想和风气蔓延到校园里,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利于强化他们的爱校爱国情怀,使其能够正确看待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大学教育对学生除了传授知识、能力培养外,还要教会学生学会适应社会,懂得生存,这些都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不仅单纯地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还应花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大学生的内心,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问题,稳定思想,培养其成熟的价值观、人生观,具有爱校和爱国主义意识。同时作为社会人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影响着身边的人,逐步扩散,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2-3]
3.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心理素质而非天生的,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锻炼,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决定着心理素质的的水平。
3.1 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
心理咨询的开展可以帮助大学生排除心中难题,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指导其开发身心潜能。学校应全力构建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和机制,并为其提供良好的软硬件,搭建学习、咨询、交流沟通的平台,帮助和指导大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心理问题。
3.2 尊重个性发展,倡导差异化教育
学生的个性发展很大程度上利于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发育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这就要求大学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共性教育的同时,尊重个性发展,针对个例单独辅导教育。
3.3 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学之中
学校的氛围和风气主要是由教师带动和形成的。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体现教师的综合素质,而且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心理教育。教师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把自己具备的知识、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巧妙的传授给学生,并使学生内化成自己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3.4 把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必修课
把心理教育设定为必修课,有效地督促学生系统学习相关心理知识,从而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一定专业的自我心理调节方法,从达到增强自我心理素质的目的。然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课程的设置和授课要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有效掌握心理专业知识,以便自我调节、自我教育。
3.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沟通和交流平台,营造良好氛围
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调节大学生紧张的学习和压抑的生活,有助于愉悦心情和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平时学校要多开展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宽松舒适的环境和健康向上的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沟通和交流机会,扩大交际圈,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爱好,增强创造能力和适应能力。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被社会各界所重视。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态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赵红,李桂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实践的发展趋势.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