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典园林背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是园林在发展与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从自然状况出发,可将其划分为原始状况与农业生产状况,中国园林建设启示来源于大自然,是一种对自然敬意的艺术作品,然而相比西方园林建设,西方园林建设在于对农业生产状况的模仿,这种建设方式也使得中国古典园林区分于西方园林。在园林建设中具备各式优美景色,在中国也被称之为“山水”,或是山水文化,这种山与水相互交融与融合的状态就是一种自然文化的体现。园林文化中的园林艺术,是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双重体现,在文化特定的含义中,蕴涵着一定的文化精神与古典审美风格,这种方式的呈现是时代文化留给人类的瑰宝。中国古典园林文化是传统文化沉积下的艺术精华,也是一种特定的荟萃文化,在赏析中国古典园林文化时,往往汇集人们对于生活、对于自然、对于生存的情感体验,“寓情于景,情境交融”是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一种重要的欣赏方式,从不同的欣赏角度来讲,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具备着不同的艺术形式,王国维有句诗“以其景雨皆情语”,体现的是古典园林中展现的是人们的情感寄托。
二、影视作品中古典园林文化元素分析
(一)影视作品中古典园林文化元素再现
影视作品是在一定拍摄的物质中,利用伴音与画面呈现出影视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影视作品不是电影剧本或脚本,而是指拍摄完成的影片,通过对显示的画面来表达一定的寓意。[2]很多影视作品中都具备一定的古典园林风景,或是在园林中拍摄,或是借用园林为背景,进行气氛和氛围的烘托。通常影视作品中对于园林的拍摄,包括筑山、叠石、理水,筑山、叠石、理水也是古典园林文化元素的体现,古典园林中一山一石,构成整体园林秀丽的风景线,在古典园林中山水作为园林的主脉,在园林文化再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电影《西厢记》中曾出现这样一幕,红娘帮助崔莺莺为书生张生送信,红娘在园林中穿梭,最终将信交到张生手中。《西厢记》主要讲述了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故事,整个故事以江南为背景,在影视中经常显现出古典园林场景,古典园林场景的展现,一方面展现江南女子的温婉端庄,一方面渲染故事氛围。“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是对现实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崔莺莺与张生爱情的体现。《西厢记》中古典园林的山水柔美,筑山的因地制宜,使得整个园林尽显清雅与高贵。古典园林中的叠石,与水景相互融合,从《西厢记》的古典园林场景中可以看出,园林中采用集中理水的手法,水面倒映着叠山,随着微风的摇曳,使得水体中呈现出水波荡漾的景象,引发人们无限的想象。但是《西厢记》中古典园林全局较小,这一点也烘托出崔莺莺等江南女子的风貌,《西厢记》古典园林呈现出整齐而不呆板的状况,从叠石的状态、筑山的壮丽、理水的有序都体现出整体园林的简约、淡雅,将园林风景有隐有显地彰显出来,这种园林建设使得古典园林别具风格,更加引人入胜。
(二)影视作品中古典园林文化元素构建
在影视作品以古典园林为背景的题材还有《》,提起这部影视作品不得不肃然起敬,心中悲愤也油然而生,清代末期社会矛盾与日俱增,社会难以跟随世界发展方向而进步,致使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影视作品中展现了圆明园园林的秀丽风景,圆明园被烧之前,其整体的富丽堂皇是任何一座园林所无法比拟的,圆明园规模宏伟,在修建过程之中融合了多种园林风格,之所以圆明园被称之为“万园之园”,主要因为圆明园是清代皇家御院,整体建设面积为5200亩,在元圆明园建设构成中,主要以水为主题,并先后在圆明园附近构建九个小岛,这种小岛在当时也被称之为九州之相,园内各式风景相辉映,园中不乏具备楼阁、庙宇、廊庑、轩榭等建筑,其建筑之间引用多处园林建设风格,园中各式千姿百态风景之间相互组合,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园林整体的丰富多彩。[3]在圆明园中整体展现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睦共处,圆明园的富丽堂皇、景色宜人也曾得到外国友人的赞叹。在影视作品《》中,将圆明园整体美感尽显出来,这种艺术特征也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体现,例如圆明园中的安佑宫鸿慈永祜,这一建筑给人以庄严之感,体态庞大金碧辉煌,尤其当旭日东升之时,袅袅青烟升起,园林中薄雾将园林包围,使得建筑自身若隐若现,仿佛身处仙境之中,这种建筑风格也是区别于其他古典园林建筑。圆明园中最大的建筑特色为海晏堂的正门向西阶前,设定了十二只兽面,这些兽面建筑为铜像,这些铜像为十二生肖,从文化艺术赏析角度,这些文化具有重大的艺术价值。[4]在圆明园被烧毁时,这些建筑都无一幸存,至今连兽面铜像还未全部回归祖国,圆明园作为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巅峰之作,其中也蕴涵着众多园林文化,圆明园自身具备一定的经济价值,但是其自身蕴藏的文化艺术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估量的。
三、影视作品中古典园林中的意境美
中国古典园林中蕴涵的文化与影视作品中所展现的情感体现共同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征,在古典园林中其风景展现体现出古典园林中的意境美。在影视作品《红楼梦》中,展现的园林艺术,堪称园林经典。在《红楼梦》中古典园林尽收眼底,将园林的整体布局彰显出井然有序之状,园林布局曲折幽深,在人们欣赏园林美景之时,其意境之中所展现的风格特征也使得人们与园林景观合二为一,在《红楼梦》园林运用中不乏具备自然风景,还包含岛屿、礁石等人工风景,整体园林建设以北方建设风格为主,通过置石法等方式使得园林景观更加的与自然风景之间相呼应。[5]《红楼梦》中曾云“或如鬼怪,或如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成斑,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道”,将人工山石描写得活灵活现,在人工雕琢后,使得山石更加具备动态。园林的意境之美还体现在高檐翘脊之上,这种风格多为古典园林建筑风格,运用相似建筑来构造园林形态之美,所谓的高檐翘脊,顾名思义是指园林建筑中翘正脊、宽檐廊等高建筑,这些高建筑在园林风景的衬托之下,彰显出另一番秀丽风采。[6]在古典园林中窗楣、月梁、女墙等都为建筑的重要题材,在细节中将园林的艺术特征彰显出来,尽显古典园林意境之美感,尤其是在大观园之中“青溪泻玉,石磴穿云”,与“水声潺潺,出于石洞”相结合,共同构成园林的山水之美,使人流连忘返,引人入胜。《红楼梦》中所展现的古典园林,凸显了园林的优雅之情,其中所代表的文化体征,也是为其文化内涵增添姿彩,使人们置身于园林之中,既可陶冶情操,又可与园林文化与其情感内涵达成共鸣,使人们受到精神上的洗礼,尽显中国园林文化的魅力。
四、结语
关键词:古典园林;植物;配置;艺术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2-0041-01
一、植物配置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作用
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让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宁静、深远、优雅、含蓄、内敛之美使中国古典园林散发出别于他物的魅力,园林中配置的植物则更好地营造出了丰富的意境,提升了中国古典园林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品种较少,但其通过不同的种植方式,巧妙的搭配手法以及植物本身的独特特性创造了极为丰富的庭院空间,从而渗透和演绎了中国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纵观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不难发现,植物在配置手法上突显了一致的原则。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原则
(一)地域性――因地制宜
在景观设计中,不论是古代的园丁,还是现代的设计师,都必须遵循两大原则:一是科学性,二是艺术性。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也是塑造优良景观的前提。自然界的生存原则决定了生物的生长环境必须满足其生物学的特性,气候条件1、温度、湿度、土壤等因素都是制约着植物生长的关键,因此,植物的生长要求使得我们必须遵循科学性的原则为其选择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本土植物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的生长环境,这是不容质疑的生物天性,因地制宜地种植才能使得植物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绽放出最佳的艺术形态,将其美学价值最大化。
(二)季相原则――月月有花,季季有景
环顾中国古典园林,我们会发现很多庭院、建筑或景观小品会以本园的植物命名,如“梅园”、“荷花厅”、“玉兰堂”、“修竹廊”、“听枫园”等等。为了追求园林中不同的季节会呈现不同的风景,不会因花开花谢而感到惆怅无赏,在园林植物的配置上,一般都会考虑到四季的植物景观变化。春季可有迎春、丁香、桃花粉饰园林,夏季可用垂柳、荷花、紫薇点缀园林,秋季可使银杏、红枫、桂花妆扮园林,冬季可令腊梅、黑松、龙柏修饰园林。避免单调、造作和雷同,达到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叶色多变,冬季银装素裹,景观各异,近似自然风光,使游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四季景致在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又能统一,完善并巧妙地展现出了院内的四季风光。
(三)色相原则――色相配合
由于植物的不同特性,其观赏侧重点也有所差别。植物的色彩可被看做是环境情感的象征。色彩直接影响着一个空间的气氛和情感,鲜艳的颜色给人以轻快、欢乐的气氛,而深暗的色彩给人以冷清、抑郁的气氛。冷暖色调的调和,前后背景色的搭配,不仅可以鲜活园内景致,更能影响人的情绪。植物的形态和质感对其视觉和触觉效果也有着极大的影响,不论是色泽光亮,亦或是深沉淡雅粗糙的质地都使植物有着不同的特色,加之花叶形状变化多端,配合色彩的丰富多彩,如鲜红的蜜桃、金黄的银杏、洁白的玉兰,翠绿的松柏都可成为园中的点睛之笔,让原本朴素恬静的园林、庭院变得生动有声。
(四)植配原则――层次合理,因景制宜
利用植物的不同高度,冠幅大小,颜色差异、形状变化进行合理的分层和色彩搭配,疏密有致,错落有序,使得空间层次和色彩更加丰富。常见的是以高大乔木作为背景植物,栽植密度比较大,有的甚至形成颜色深沉的视觉屏障,再植高度适中,颜色中和的灌木作为过渡层,前景植物则挑选颜色明快艳丽的花卉或灌木丛加上地被植物的衬托,植物由高到低,由疏到密,色彩由浓到淡,使得整个画面有了节奏感和韵律感。园中各景各物都自有尺度,那么,为了避免杂乱无章,植物的配置在追求层次丰富的同时也要注意与周围建筑物或景观小品的比例关系协调,在对比中寻求统一,形成稳定和谐的园林景观。
(五)珍古原则――珍惜古木
计成在《园冶》中曾提到:“多年树木,碍箭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研数桠不妨封顶。”也就是说,构建房屋容易,百年成树艰难。树龄越大的树木越是经历了岁月的沉淀,经过了长时间的生存考验,对于环境有着极强的适应性,突出了地域特色,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其次,古树名木不仅能够勾勒出园内的文化底蕴,还能营造出深远意境,对构造园林气氛非常重要。如若建筑与古木产生矛盾时,宁移建筑一里,不动古木一毫,这样的“迁就”也是合情合理的。
三、结语
植物的配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格调,牵动着整个园林的氛围。作为中国人长期流传并继承的居住场所,古典园林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使得中国人有了诗意的栖居地。禅宗产生意境,意境感染人心,植物的配置也极好的渲染了园中意境,从而达到净化人心的效果。因此,在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上,继承者们必须沿着前辈的行走路径前行,同时,在保留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创新,将生活、生态、艺术紧密结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关键词:古典园林;文化;生存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2-0095-02
1 中国古典园林的生存危机
中国古典园林是在中国的儒道佛学等思想的影响下,由古帝王、官僚、文人士大夫等所创建的,虽然在每次的政治动荡和改朝换代中都会引起园林形式上的变化,但都在前人打下的基础上进行了延续性的创作,它是没有割断历史和文化脉络而进行完善和发展的。然而,受现代经济、文化和社会快速发展影响,其生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1)主题公园的冲击。由于上个世纪末期,随着我国国内旅游业的兴旺,陆续出现了一批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观赏价值的主题公园。这些公园既没有脱离于传统园林的构造思维,同时也蕴含了现代文化和自身的地方文化特色,越来越受到广大旅游者的青睐。再加上部分主题公园的成功,令投资者们感受到了主题公园的高效益与高回报率,因此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兴建主题公园的狂潮。从而使古典园林在今天的经济大潮中显得黯然失色,无形中给古典园林带来生存危机。
(2)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其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堪称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精粹。但它作为几千年来中国历史文化的积淀之一,在一定的程度上很难被现代年轻人所接受。由于年轻人是“新时代的产物”,其风貌和心理特征与传统园林所表现的历史文化内容不相吻合,并且他们的价值取向又不断地向西方先进国家靠近,身上独有的民族文化色彩在逐渐的褪去。又由于我们往往有种错觉,认为像中国古典园林涵盖这么深奥的思想内容只属于“知识分子”,只有“知识分子”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玄机”。而且中国传统园林所追求的“片山多致”、“寸草生情”,在物我交融中展现人的品德、情感;它通过艺术的创造,把客体的景和主体的情有机融化,产生了超脱出现实、梦幻般飘渺的意境。如果不懂个中之内涵者是难以明了其中“玄机”进而获得审美感悟。因无法有效消化、理解景物之外的内容,普通游客从情感上或举止行动上都难参与到景观中去,即便是光临景区,也只有走马观花。虽然近十年来中国传统园林披上了“旅游文化”的面纱,却也掩饰不了被人们所淡忘的那份沧桑情怀。正如南开大学哲学系的沈(哲)先生所言:“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横行而来的西方文化顶替掉了,而且其残存的部分也正被全球化过程进一步扫荡。”
2 生存空间的减少
(1)相关管理部门的失误。虽然我国对园林管理有现成的公约或法规,但是这些法令、法规本身不够细致和完善,并且执行起来不得力。又因我国古典园林由园林局、文物局、城管、规划局等部门共同管理,而其中一部分又是各自分管。一旦某个古园林出现问题,从园林局的角度讲,只能在国家已经确定的古典园林范围内加强管理,对于那些没有纳入文物保护,又不属于园林局管理的园林,则鞭长莫及。
(2)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拥有经济资本的今天,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也迅速的加快,大量没有纳入国家文物保护的古园林,只有被视作民房,在道路修建、旧城改造、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这些园林只能像普通民房一样被拆迁。现在的一些房地产商多数看不到园林本身对地产项目的增值因素,多会为了增加开发面积而盲目拆毁自己规划范围中的园林。
而在我国大多数古典园林处于城市之中,正所谓“城市山林”。根据现代“图―底”理论,可以认为园林这个“图”是处于城市这个“底”之中的,甚至整个城市都可纳入园林景观之中,但古典园林营造之初的那个“底”早已不复存在了。当代城市高楼林立、交通拥挤、城市环境与古典园林时有冲突,即便原来在郊野的风景园林也不可避免要面对周边环境迅速“城市化”的影响。曾在唐代张继笔下的《枫桥夜泊》所描述的苏州美景全被今天的一片繁华的街区和闹市所吞食,并且我们所到过的几座古典名园也是在夹缝中喘息。
(3)自然损坏,缺乏保护性维修。中国古典园林的“年龄”大都在百岁以上,多为砖木结构,年长日久,经过风吹雨打日晒,难免有损坏的,若未能及时保护性维修,便会慢慢崩塌。
(4)修建性破坏。现在我国相关部门也认识到了古典园林的价值,并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加以保护、开发,但是方法不当,反而破坏了原有园林的风貌。本来一些景点是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的,为了吸引游客而建造的,比如圆明园遗址中的“海岳开襟”岛上的世界图腾展,此景点与园林的整体气氛极不和谐,在那样景观中,游客感受不到历史的厚重感,只能是被商业气息所包围。还有些古典园林中的不少景观带就有明显的新造痕迹,已修复的亭、阁、桥、廊等用钢管及钢板焊接而成,建造水平低劣,令人看后百味滋生。
(5)经营性破坏。旅游业的兴旺与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极端“功利主义”色彩影响下,目前在很多被保护起来的园林内部兴建起了许多经营性项目设施,以谋求最大经济利润为基本目标。如酒店、冷饮店、儿童乐园等,这就使得原有景观的布局遭到破坏。这我深有体会,在苏州看见一些园林中就出现了摄影篷、露天舞场、冷饮店等设施,一片喧嚣的景象打破了人们所憧憬的恬静氛围。苏州园林是我国文人园林的代表之作,古代人们探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环境,全被我们的后人给糟蹋了,令人心痛,也使人反感这些“画蛇添足”的内容。
3 寻求持续发展的道路
3.1 意识形态的更新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见证物,它所呈现出的是以传统文化为底蕴,以传统文化为生命力,是传统文化的浓缩和集中,其对文化的表达更突出精华,与文化专题旅游相比更注重文化的交融和交流。因此,我们要正确的理解中国传统园林所蕴涵的内容,文化并非是高级知识分子的专有名词,它稀释于大众的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中。如果说知识分子是文化的自觉缔造者,那么它的延伸和深化则需要大众的集体参与,否则文化便会在曲高和寡中僵死。大众在个体生命的实践活动中不自觉地缔造了文化,用生活解释了文化的真正含义。当然,世俗文化和庸俗文化会在某个程度上削弱异域文化的精致,却也显现了文化的包容和活力。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才有利于我们现代人在游览古典园林过程中,感悟到中华五千年文化发展的精髓,赏析到历史进程中各阶段艺术文化的特征,同时也陶冶我们年轻一代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情操。
3.2 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众所周知,时下旅游市场竞争很激烈,而旅游市场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文化实力的竞争。景点从业人员作为旅游文化的直接传播者,其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但是让我经历的恰是这样一幕:在我游览苏州园林时,这里的一位导游讲解员把几个园林的构建历史背景混为一谈,让人一头雾水。我们都知道不管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文人园林),它们的构建都有不同的历史背景,从而也形成了它们不同的艺术风格。我曾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三番两次向导游员提出一些问题,可能是她一直没有遇见过象我这样难缠的人,结果她要我在游园前把园门口的说明看清楚……目前我国有许多与旅游相关的大中专院校和培训基地,为什么会出现一些令人费解的事来,这不得不令人深思。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国内、国外的旅游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而古典园林的生存和发展还得依靠我们这些从事该行业的工作人员为它争得一席之地。正如南京市旅游局规划处李尚勤处长所说,现代人在寄情山水之间,更渴望听到脍炙人口、充满诗情的讲解,以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因而景点从业人员首先需要把握的是讲解要忠于景点原貌,尊重历史事实,让游客真正学到知识,这是需要科学把握的一个基点;其次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让游客在轻松愉快中感受其“导”的艺术;最后是始终要有饱满的热情,善于与游客沟通交流。在互动中增强讲解的实际效果。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导游队伍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3.3 进行开发性的保护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记怀禄曾指出,古园林的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保护意义深远。他认为应该采取综合性措施来抢救古典园林:
(1)迅速对古典园林的整体情况进行调查整理,弄清楚每处古园林的具体情况,然后分类、记录、归档,目标是掌握各类古园林的保护现状。尤其是对未被保护、面临消失的古园林,要制定逐个保护方案,进行抢救。比如把那些未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的园林,逐一记录、拍摄并测绘,留下一份尽可能完整的资料,以便今后搬迁修建不失原有的风貌。
(2)出台园林管理方面的法规和制度,扩大古园林保护范围。这个制度一方面应该操作性强,管理严格,对于园林中的建设施工行为应该有严格的程序,不能仅由经营者说了算;另一方面应该涵盖面广,园林局、规划局、城管、建设局、文物局等部门都应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承担自己的责任,并且加强各自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3)妥善处理城市建设与园林保护的关系。城市化建设与保护古园林是不相矛盾的,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城市建设过程中要限制园林保护区内建筑物的高度、体量、形式,逐步拆除影响景观构成的不和谐建筑物。当然城市建设也不能因保护古园林而停滞不前,而园林景观又透视着一个城市建筑的历史文化,且数量有限,能为城市增色不少。由此国家应该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协调好城市建设与园林保护的关系,尽量多的保护古园林,对于一些实在没有办法保护的历史名园,应尽量异地再建恢复全貌。
(4)国家还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出台政策等鼓励全社会,尤其是房地产开发商保护古园林。古园林之所以保护得不好,除了人们认识方面的不足外,另一方面就是现存的古园林分布在全国各地,实地考察以及持续保护工作需要大量的专门人员无形中资金问题就成为一个核心。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记载了中华五千年历史发展,浓缩了五千年文化的精华。堪称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精粹。在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巨大价值,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使我们祖国珍贵的古典园林文化遗产资源能够得以有效的保护,并使其珍贵价值在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发挥出来。
关键词:园林植物;文化韵味;多样性保护
引言:园林建设离不开植物设计,植物为园林增添了生命氛围,创造了优美的生态景观,又营造出了良好的文化气息,这是因为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气候特点,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风情,这些都能够从园林植物中得到反映和呈现,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园林文明历史的国家,园林植物在文化氛围营造、文化意境打造方面都发挥着非常关键而重要的作用,能够正确赏析园林植物文化,并做好植物多样性保护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1、我国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分析
1.1强调植物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和谐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歌颂的传统美德,无论是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建设还是社会的建设,都本着“和谐”这一思想理念,园林植物规划建设方面也不例外,我国园林植物的栽种与规划都注重与客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协调一致,力争在规模、形态、涵义上同客观环境和谐共生。体现出了园林植物的生长与培育同环境和谐共生的功能和作用。
1.2渗透着地域风情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拥有自己的生活习俗与思想文化,这一点也能在园林植物上反映出来,由此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园林植物表现形式。我国各民族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征,一些少数民族依然聚集分布于我国的边远地带,他们由于自身特殊的生活环境特征以及民族文化信仰,使得其园林植物景观也显得独具特色、与众不同。
1.3体现着生态文明气息
生态建设、环保建设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主流,在园林植物建设方面也必不可少。我国当前的园林植物体现出浓厚的生态文化气息,也是一种新文化、新内涵,特别是最近一些年来,人们加大了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城市园林植物也在朝着有利于生态方向建设与发展。我国一些经济发展、发展程度高的大城市重点加强了对园林植物生态特征的研究。例如:上海在自身的园林植物规划与布局等方面体现出一定的生态价值和意义,植物结构规划切实参照地域环境、地理条件等进行,体现出积极的生态意义,也就是群落下层植物的布局要接受上层植物的领导,植物类型较为复杂、多样,体现出彼此和谐共生,也创造出了良好的生态性效果。其他一些大城市的园林植物规划也体现出广泛的生态学意义,那就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降低噪音、美化绿化城市环境等等。
1.4民族文化的展示
在中国丰富的植物资源中,有很多是可以应用于绿化美化的园林植物.园林植物,是指人为种植的、以观赏为主要目的的植物.园林植物的出现充分体现了植物与文化的关联性,因为园林植物的选择必然是文化审美的结果.中国园林植物的历史几乎与社会历史同步.宋代虞汝明的《古琴疏》中记有:“帝相元年(公元前1936),条谷贡桐、芍药.帝命羿植桐于云和,令武罗伯植芍于后苑.”虽然没有直接的考古证据可以证明此说,但也表明园林植物栽植的历史久远.在周代园林植物已经应用广泛,《诗经》中提到的100多种
植物,很多可以被用于园林,如桃、棣棠、兰、松、竹等.比较有代表性是《诗经・郑风》中的《溱洧》,讲到春日男女共同秉兰出游,离别时互赠芍药.屈原的长诗《离骚》中说到自己在园中种植兰花、香蕙、芍药、揭车、杜衡和香芷,身上佩带江离、白芷、秋兰等香草,诗中还提到木兰、冬青、花椒、玉桂、、芙蓉等园林植物.秦汉的园林植物种类繁多,秦代上林苑中有奇花异草300多种,到汉代的上林苑有花木
2000多种.经过魏晋隋唐宋元各朝,到明清园林植物栽培业已成为了独立的产业.中国园林植物对于世界的意义非常重大,大量的植物被引种到国外,为世界的园林贡献了植物材料,仅威尔逊就引种了1000多种,因此他称中国为“世界园林之母”
2、中国城市古典园林遗产保护预警的主要框架
2.1保护预警的对象
一直以来,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概念,是构建在实物的特性(设计、材料、技术和位置)基础上,1994年在日本奈良举行了关于遗产真实性的讨论,在原有的真实性涉及的四个方面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为七个方面(形式与设计、材料与物质、使用与功能、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精神与感受以及其他内在、外在的因素),超越了对遗产个体的评价,将遗产作为传达有形和无形信息的总和来评价。中国城市古典园林的真实性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个特例,其形成期与鼎盛期往往分属不同年代,也就是说享有如今盛誉的古典园林不是某一特定历史年代所建成,它是时光雕刻和岁月凝聚的结果。传统的古典园林遗产保护将园林作为用于观赏的艺术品,在这种理论研究的态度下往往将古典园林进行博物馆式冷冻保存,然而古典园林并不是独立于城市人居环境而存在的个体文物,在城市发展史中,园林自身也一直处于变迁之中,并且往往和城市的生活、生产活动保持着某种联系,具有某种城市功能。在当代城市建设中,也不应将园林隔离在城市生活之外。如何将古典园林这一宝贵空间转化为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资源,并让城市居民参与到古典园林的保护中来,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2.2保护预警的内容
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一个地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财富,是一个城市今后发展的资源和优势,更是遗产地城市的城市特色。文化遗产作为建成环境,具有特殊的意义,即传统文化以相当强烈而清晰的图式透过建成环境而表现出来。中国城市古典园林有自己生存的环境和文化背景,离开了其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它本身所包含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就会被大大地削弱,它蕴藏着的各种历史文化信息也就会逐渐丧失。对于城市古典园林的保护与预警不仅仅局限于在园林内部的景观环境和自然环境,同时应向园林周边和城市进行扩展,延续其与城市的关系和空间格局,使得园林景致与城市空间环境和谐共融,成为城市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2.3保护预警的方法
古典园林遗产保护预警包含了多方面的目标和内容,相应的指标体系通常覆盖到多种类型的数据,来源多样,量大庞杂,需对这些古典园林遗产资源信息进行有效的保存、管理和分析,工作难度较高,工作量庞大。在进行保护预警工作时应科学地制定计划,合理地理顺工作流程,在选择具体方法时应当适应不同对象和任务的要求,根据现有实际状况,做出科学的选择。
结束语
我国园林植物具有浓厚的文化特征、彰显出了一定的文化特色,我国必须意识到园林植物的文化特色,深刻理解并领悟这些文化特色与文化风情,维护我国园林植物文化的多样性,加强园林文化多样性保护,提高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速度,使我国的园林植物文化得到最大范围的传播与传承。
参考文献
关键词:景观设计; 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社会环境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04602
1 自然环境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
自然环境如气候、地理地貌,都会限制园林建设,又会促使形成属于本地区特有的景观形式。早期人们会模仿自然建造园林,中国古典园林便模仿自然山水形成了独特的风景式园林,英国有大面积的牧场风光、地形多是起伏的丘陵,因此英国古典园林便有开阔的草地、自然弯曲的湖岸以及蜿蜒的小径,成为另一种风景园林。
不仅自然界的整体面貌影响着人们的建园构想,特殊的地理地貌、气候也会影响到。意大利古典园林被称之为台地园,正是因为意大利国土中80%为山地和丘陵,园林大多建造于斜坡之上,开辟几层平台来建造园林,可以说地理地貌促使台地园成为意大利古典园林的特色之一。再比如阿拉伯国家多是沙漠戈壁,气候炎热,植被稀薄。因此伊斯兰园林多用树、建筑来营造阴影使环境凉爽,避免日光直射,营造水体同时调节小气候。因此古典伊斯兰园林便有了庭院风格。
由这些例子可以得出:景观其实是一种人们对抗地域自然环境而又屈服于自然环境,用来营造舒适环境的手段,这也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
2 人文环境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
周维权先生说过“园林乃是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1]。”园林是以人为中心而主导建造的,人文环境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非常深远。从文化背景、思想方式到、文学、美学、哲学等,都潜移默化的渗透在园林中的各个角落。
从古至今,造园的演变都是随着不同时期人们思想方式、美学、哲学等的变化而变化的。18世纪之前,古典园林大体分为规则式与风景式两种。东方园林以我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善于模仿自然,倡导“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天人和谐的境地,这是由于儒、道、释三种意识形态决定的。儒家倡导“仁”、“礼”,表现在园林中则是自然生态美与人文生态美并重;道家学说主张“无为而治”,崇尚自然并发展以自然美为核心的美学思想;释即佛家讲“悟性”,表现在园林中就是对于意境的塑造[1]。因此这几种哲学思想便引导中国古典园林走向风景式。西方园林以法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崇尚人工美,提倡规矩格律,表现为一种为人所控制的有序的美。因为西方哲学提倡人力能够影响并且可以改造自然,美是需要人力创造来实现的,人造的园林艺术是自然美的最高境界,自然只是一个提供素材的本身[2],因此西方古典园林走向规则式。
世界上宗教对于人们向往的世界都有描述,基督教在《圣经》中描述古犹太人对人间理想居所是“伊甸园”;佛教对于古印度人的理想居住环境――极乐世界,在净土宗的《阿弥陀佛》经中做了描述;伊斯兰教在《古兰经》中为的信徒描述了“天园”的生活情形[2]。在这些宗教中对于造园影响最深远的便是伊斯兰教。古典伊斯兰园林庭院设置十字交叉的四条水渠,象征“水河”、“乳河”、“酒河”、“蜜河”,相交之处通常放置喷泉、水池。种植了大量的果树不仅遮阳也可以采摘,象征永远取之不尽的水果。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古典伊斯兰园林的建造大多是以“天园”为模板,可见伊斯兰文化在园林中的影响。
人文环境不仅可以影响园林风格,也会影响到一个园林中的细节,包括铺砖图案,雕塑种类,颜色,照明样式,置石位置等等。由此可以看出人文环境对于园林设计是重要性。
3 社会环境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于园林的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明显的就是古典园林的封闭式、内向式转向为现在的开放式、公众式的公共绿地。社会大环境的发展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农耕经济为主导的社会文明,到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工业社会,再到现在以信息、网络为主导的信息时代。每一个社会大环境的改变都会引起园林的发展和新趋势。工业社会大背景下,城市人口高度密集,中产阶级崛起,人们追求自由与平等,在1857年美国中央公园诞生了,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也是近代公园的开端,园林不再是为权贵所私有的财产,而是为大众服务的公共场所。经过多种公园风格,如极简主义、表现主义、结构主义等变化,由于人类对于自然的破坏,人们更加关注生态修复,后来便产生了的生态主义。而到现在的信息网络时代,全球化的社会带来趋同性,全世界大城市的公园绿地都十分相似,因此地域主义的倡导便产生了,其实也是回到建园的初心,从当地的自然、人文、社会环境出发,建设适于本地区人们使用、社会认同具有归属感的公园绿地。
新加坡是世界上公认的“花园城市”,但它也是从工业化时期环境被破坏的状况下走向了花园般城市的,这都归功于新加坡自上而下的政策也就是社会环境。1965年建国后迅速的工业化使原有绿意盎然、田园般的生活环境变成了高楼林立的水泥世界,但是新加坡政府很快意识到问题并且做出了决策[3]。20世纪70年代制定道路绿化规划,80年代引进植物、设休闲设施,90年展主题公园建立生态廊道系统,21世纪进行城市空间立体绿化。这些使新加坡的“花园城市”目标成为现实,由此可以看到社会环境对于景观行业、对于人居环境的影响力[4]。
4 结语
一段时期的园林景观设计风格并不是由一个因素一蹴而就的,不单单因为自然环境或是人文环境或是社会环境,因为这三个因素本身就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而这三个因素共同形成的便是一个地域独特的文化,因此园林景观设计应是受地域限制的,体现地域特色的,为当地区人们服务的,是充满认同感、归属感的。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郦芷若,朱建宁.西方园林[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