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国际贸易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字:对外贸易结构;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建议
中图分类号:F7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A-0198-01
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初级产品贸易占总贸易额比重逐年下降,工业制成品贸易额占总贸易额的比重持续上升;加工贸易蓬勃发展,是我国的出口贸易的主要力量;产业内贸易不断深化,是我国未来几年努力发展的贸易模式;中国对外贸易市场继续扩大,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国内贸易体的分布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正进行着历史性的改变。
一、中国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的现状及趋势
1.中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的现状及趋势
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地区)贸易往来将加强。随着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首先,中国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而发展中国家是资源的主要出口地,使得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的位置将会提升。另外,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广阔的市场,中国大量的工业制成品由于价格上和质量上的优势很容易打入这些市场,扩大了中国对外贸易市场结构,并且发展中国家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建厂的不错的选择。
2.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始终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凭借着国家优惠政策及各种优势条件,率先发展,实现了经济和对外贸易的长足发展。而中西部地区则历史包袱沉重,自然条件差,不仅改革开放滞后,而且人们对市场经济不熟悉,观念上不适应。从总体上看,虽然中、西部也有着一定的发展,但无论是从对外贸易总量上还是发展的趋势上,东部始终引领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影响我国出口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一)技术因素
1.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低
我国的对外贸易方式决定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加工贸易仍是我国的重要贸易方式,其中“三来”贸易的比重尤为大。在此种贸易方式下,由于国外企业控制了其核心技术,我国只是利用劳动力优势将产品进行简单的组装,所以我国出口规模虽然扩大但主要是靠大量低附加值的初级加工制成品支撑,出口商品中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所占比重偏低。
2.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随着关税壁垒对贸易的影响逐步减弱,技术性贸易壁垒已逐渐成为各国争相采用的维护本国利益的手段。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一种非关税保护手段,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中最为隐蔽、最难对付的一种保护方式。近年来,我国相当数量的传统优势产品频繁遭遇国外技术壁垒,出口纷纷受阻,有的甚至被迫退出了市场。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竞争力。
(二)贸易因素
汇率制度影响
中国自2005年7月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15.8%,相当于出口企业增加了同比例的出口成本。人民币升值对一般贸易出口企业、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打击 尤其巨大。由于人民币持续升值,一些缺乏自主品牌、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的中小型出口企业,甚至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这大大影响了我国的出口竞争力。
三、提高我国的出口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一)根据竞争优势理论重构出口竞争力
1.以竞争优势为导向
从我国对外贸易长远利益考虑,应将外贸发展战略从比较优势为导向转向以竞争优势为导向。实施以竞争优势为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抓住我国正在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利时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良好调整,形成充分的竞争的国内市场,提高中国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只要中国国内的经济扎扎实实地上去了,就会对我国出口产品的提升和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形成重要支持,中国商品在国际上的地位与竞争力就会凸现出来。
2.调整出口贸易结构
从战略性调整的角度考虑,积极培养新的主导产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振兴,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地并不体现在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而是对经济增长质量和结构转换的影响。我们要通过创造新的国际竞争优势,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在认识到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局限性的同时,还需要对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有一个统筹规划,保持其稳步发展,有步骤地淘汰传统产业定领域的过剩生产能力,逐步实现比较优势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化。
(二)完善外商直接投资的利用
1.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已经入市,各行业的开放程度都提高,我们需要重视有关法律的建设和完善。在知识产权的立法方面,我国已经比较完善,相应的立法大都完成,但关键是执法力度不够,中国政府应加大这方面的执法力度。此外,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远大,某些大型的跨国公司进驻中国可能会出现某些行业的垄断经营,随着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垄断经营行为日见增多,为了保护民族工业和国家经济安全,反垄断方面的法律也相应完善。
2.引导外资投向,促进外商投资产业结构的优化
要根据发展形势和需要及时调整和公布我国产业发展目录,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政策,同时还要注意与国家其它宏观经济政策的相互协调,比如货币政策、环保政策和科技发展战略等。坚持以提高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出口质量和技术水平为基本出发点,促进出口结构优化,引导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出口从数量型向质量型、技术型转变,使之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加强对加工贸易的深度监管,使其参与国际化生产链中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高的环节,鼓励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出口向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发展。⑤①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实践教学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也实现了飞速的发展。因此,对国际贸易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相关人员不但要具备基础的专业知识,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对于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加强实践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我国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国际贸易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多种贸易典型案例分析探讨,再现贸易实际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贸易过程的理解。但是在实际课堂案例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只是选择针对具体知识编制的教学案例,缺少真实的、与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的案例,学生不能充分理解贸易理论,更谈不上对贸易实践的掌握。第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聘请具有实际经验的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实际教学,帮助学生解答课堂理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种方式需要校方投入加大的资金成本,但是即使这样也不能确保可以聘请到既有较高理论知识水平,也同时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相关专业人员,最终很难形成固定的教学模式。第三,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贸易环境,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实现学生对贸易理论的进一步认识。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学校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需要大量的资金成本,学生不能真正接触实际业务,最终使得校外实训流于形式,学生难以提高自身实践操作能力。
2建立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的必要性
2.1促使国际贸易理论与外贸实践的结合
贸易模拟实验室通过对贸易过程的模拟操作,采用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充分的结合,从而缩小理论与实际的差距。这种实验教学方式解决了目前我国贸易教学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难题,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我国培养当今国际贸易中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2.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我国传统的授课方法一直以教师的板书为主,教师通过语言讲述的方式将知识原理传授给学生,导致学生只是进行理论知识的记忆,缺少实质性的理解和整体的把握。通过建立贸易模拟实验室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模拟贸易过程,着重训练国际贸易相关的重要业务,使得学生主动的进行知识的获取。这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互动相结合,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改善教学质量,促进学习效果的显著增强。
2.3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形式单一,教师只是进行简单枯燥的理论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这导致了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厌恶心理,最终失去了学习兴趣。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国际贸易的流程,真正体验贸易的乐趣与风险,在练习中学习,边学边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对实践的把握,最终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4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传统教学方式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最终造成学生在工作时缺少经验,与实际严重脱节。通过贸易模拟实验室的建设,使得学生掌握贸易现实环境,灵活运用基础理论知识,从而熟悉和掌握国际贸易业务技能。因此,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的建设有利于培养实践型的专业人才,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更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为以后的国际贸易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建设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的策略
3.1学习其他高校先进的经验和方法
建设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对高校培养实践型的应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应当派遣专业教师到具有丰富经验的高校进行学习和考察,充分了解实验室建立的方法和过程,然后进行充分的准备,详细规划项目预算,逐步形成相对成熟的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的想法和思路。
3.2构建仿真的国际贸易软环境和硬环境
构建国际贸易实验室有利于学生了解国际贸易操作环境,应当在实际操作打造仿真的软环境和硬环境,积极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对于软环境的构建,学校应当创造实践与学术统一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具有置于真实国际贸易场景的感觉。另一方面,硬环境的建设可以进行实验室空间的合理划分,配置先进的辅助材料和实验设施,从而实现仿真环境的构建。
3.3建设国际化的多功能实习基地
高校的模拟实验应当朝着国际化、多功能的实习基地发展。学校可以设置面向校外甚至是世界的实验项目,形成独特的教学训练理念,改善实习环境和网络环境,完善实践教学大纲,采用成熟的教材和教学设施,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师,从而建立多层次、互动式的实验项目,最终使得形成企业化、网络化、国际化的多功能的国际贸易实验基地。
4小结
由此可见,在国际贸易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建设贸易模拟实验室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我国高校应当注重对贸易模拟实验室的建设,最终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符蕾,吴瑱阳.建立国际贸易专业综合模拟实验室的构想[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z1):285-287.
[2]杨宏华,李晓钟,胡瑞平等.对高校国际贸易模拟实验教学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1,(33):40-41.
关键词:互动式模式;国际贸易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285-02
互动式教学方式是适应当代教育教学改革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核心的特点,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作为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之一的国际贸易理论,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单纯的理论教学难以适应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因此,在现实国际贸易理论教学中,必须适时地将互动式教学方式有效地融合到该课程中去。
一、国际贸易理论教学中加强师生互动的必要性
(一)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性质的需求
国际贸易理论课是一门研究国际贸易产生、发展和贸易利益,揭示其特点与运动规律的学科。该课程以国际经济学为基础,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从理论发展和政策实施两个方面对国际贸易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较为系统地了解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和分析世界经济和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现实问题,从而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虽然目前各高校已将国际贸易理论纳入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基础必修课,但是由于该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对整个社会的宏观政策把握程度要求比较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较远,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教学难度相对比较大,学生厌学情绪比较严重。
(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国际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高素质的外贸人才不仅要熟悉外贸行业,掌握从事外贸的各项专业技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有战略眼光,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能够根据瞬息万变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作出正确的抉择。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设立恰恰适用了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但是,在国际贸易理论教学中,往往以理论教学为中心,注重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忽视学生宏观分析能力的培养。在知识迅速更新的今天,大多知识点在学生毕业后已完成自己的使命而退出历史的舞台,这一点在国际贸易政策中尤其明显。
二、国际贸易理论教学中互动式模式的构建
教、学关系是课堂交流中的一条主线,是影响课堂质量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国际贸易理论教学中,必须始终围绕师生互动这一核心,一方面要加强教师在教学中的启发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激情。为此,结合互动式教学方式的要求和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特点,在国际贸易教学中,可以设置以下互动流程(见下页图):
三、互动式方式在国际贸易教学中的实施
(一)了解学生学习意愿,合理设置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设置的好与否,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质量。由于在国际贸易理论实际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偏重于理论教学,而忽视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忽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其结果直接导致“教师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生为了获得学分而学”。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国际贸易理论教学中必须合理地引入互动式教学方式,并使之贯穿整个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要在第一堂课,通过问卷或与学生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的意愿,然后将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与学生意愿相结合,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并在以后的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修改。这不仅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而且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二)注重课前引导,督促学生熟悉内容
课前的预习对于学生理解授课内容、跟上授课节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大学教育的特殊性,教师不能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因此,对课前的引导应该放在每节课下课之前。在下课之前,任课教师要适当拿出一定的时间对下次课所要讲述的内容做适当的点拨,并督促学生查找与此有关的资料,以便学生最大限度上熟悉该节内容。而每次开课前的几分钟,可以通过问答形式简单地检查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以此调动学生参与预习的积极性。
(三)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正如前面所述,相对于其他课程来看,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单纯的“灌输式”教学势必会受到事倍功半的结局。因此,在国际贸易教学中要适时地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为此,作为授课教师首先必须熟悉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对于教材中的内容,哪些该讲哪些该让学生自习,要做到心中有数。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要合理使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适当地将视频、动画、图表、图片等内容引入到课堂中来,以便最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诸如,涉及世界贸易组织这一部分的讲述,大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课下自学,教师可以收集一部分加入WTO之后中国在金融、贸易、知识产权、零售等方面的视频供学生观看,然后以提问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关系的理解。
(四)合理选择授课案例,鼓励学生讨论
国际贸易理论课程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国际贸易理论篇和国际贸易政策篇两部分,这两部分内容从宏观角度系统地阐述了目前国际贸易领域出现的各种现象。因此,授课教师讲述国际贸易理论课程中,必须结合现实,适时地引入一些案例,这对于学生理解课程内容,了解现实发展,加深记忆,意义非常重大。而对于案例的选择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精。选用的案例要具有现实性、典型性,要体现课程中所学内容的特征。诸如讲到国际分工,可以引入波音公司在世界各地设立生产线的案例;讲到倾销,可以引入中国鞋遭遇欧盟反倾销的案例;讲到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引入温州打火机企业“破壁”之道的案例等等。这些案例可以提前发给学生,也可由教师在课堂以简单的语言概述清楚,然后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案例分析的形式可以采用学生个人分析、学生发言、教师总结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的形式。至于采用何种形式,要视课程进度、时间分配、学生人数而定。案例授课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而且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可以加深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知识与信息的交流。
(五)课后归纳总结,重视调查研究
理论来源于实践,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实践。因此,鼓励学生课后加强理论知识的归纳总结,并参与一定的调查研究意义十分重大。对于学生参与调查研究,可以采取很多形式。在讲到某一部分内容时,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知识点,可以以作业的形式留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参与调查研究,最终形成书面报告,提交给指导教师,而这将作为学生期末考核的重要内容。诸如在讲到出口退税的调整时,可以让学生利用周末实地走访几家企业,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国家退税政策的影响。此外,让学生参与教师课题也是学生加深知识、锻炼调查研究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课题的申请与研究往往是与大量的社会调查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单纯个人的能力是难以完成的,它需要一个团队的共同协作。
(六)重视课外交流,改善考核方式
互动式教学方式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课后的交流对于互动式模式实施的成功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开课之初,任课教师要将自己的联系方式、邮箱地址及时地留给学生,以便学生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地向老师咨询。具备网络教学的学校,任课教师要将大纲、教案、练习题等内容上传至网络课堂,通过网络互动,加强任课教师与学生的课外交流。课外交流有助于教师不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对教师互动式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查漏补缺,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此外,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对于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考核往往只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引入互动式教学方式后,对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考核就要充分考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将学生的平时表现与最终考核成绩相结合,要将学生课外活动中的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测评结果纳入考核中来,要综合学生的课堂表现、案例分析能力、社会调查能力、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合理公平地给出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
参考文献:
[1]李画画.《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职业圈,2007(1):180.
[2]姚蓓艳.《国际贸易理论》讨论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时代经贸,2008,(1):5-6.
[3]夏京文.大学互动式教学的实施方法、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网络财富,2008,(8):22-23.
[4]张小萍.对《国际贸易理论》开放式课堂教学的探讨[J].全国商情,2009,(19):79.
[5]刘文杰.关于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创新的思考[J].商业经济,2009,(8):109-110.
关键词:国际贸易 文化风险 文化差异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文化作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习俗习惯中所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它以一种“共同理念”的形式影响人们的交易行为和消费偏好,促进或制约着国际贸易的生产和消费。因此,国际贸易与文化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文化是影响国际贸易发生、发展的一个根本性因素。然而,综观现有的主流贸易理论,在阐述国际贸易的依据时,本质上都是从劳动、资源、产品、技术等纯经济要素来加以说明,几乎没有涉及文化禀赋问题,更没有将文化作为一种根本性因素来深入分析国际贸易的发生和发展。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经济、文化日益互为一体,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作用越发凸显。离开了文化,我们就很难说明许多贸易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不能去把握贸易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因此,深入探讨国际贸易的文化根源,揭示国际贸易发生、发展的文化依据,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对国际贸易文化依据的分析,也为国际贸易中具体文化问题的考察,提供一个理论基础。
■一、文化风险的根源
国际贸易中的“文化风险”概念旨在说明文化这一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给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带来损失的可能。也就是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因不同的社会习惯而存在的产品市场差异,使人们难以预测哪种产品会在外国市场上受欢迎,哪些商品会得到当地国的抵制。为此,文化风险直接作用于出易中的商品和商品贸易中的目标市场。
如果文化差异未得到合理控制或管理,将会沿着文化差异、文化冲突、文化风险、这一路径产生文化风险,从而可能导致贸易公司运作的低效率,对贸易双方产生破坏性影响。文化风险的根源是文化差异,并表现在三个层级上。首先,国家的主导文化对国际商务影响最大,不但影响商业交易的语言,还影响交易的性质与种类。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存在不同的行为方式,经常表现为:价值观差异、种族优越感与种族歧视、对文化符号系统理解差异、政治文化的不同导向,以及不恰当地运用管理习惯。其次,文化风险还源于不同国家不同公司间不同的企业文化差异。企业文化是国家文化的反映,影响组织的各个方面,指导日常的商业交往。包括经理如何选拔与提升雇员、如何领导和激励下属、如何构造组织、如何选择和制定战略以及如何与其他商人谈判等。再次,公司内部员工来自不同国家,他们身上都有本国文化的印记,组织中个体文化差异也会带来文化风险。
■二、文化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诺斯指出: “传统的主流经济学理论一直忽略了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在那里, 制度至多是经济增长的既定前提, 而不是原因。”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 作为经济增长既定前提的制度包括两种: 一是正式制度, 即政治政策、经济规则、契约等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 二就是非正式制度。所谓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逐步形成, 并得到社会认可的一系列约束, 包括价值观念与风俗信仰、伦理道德、意识形态等。这些因素都可以统称为“文化”。在制度对贸易体制的作用中, 正式制度当然占据主要地位, 但是非正式制度也是贸易活动赖以进行的影响因素, 它通过对人的行为选择和激励的作用, 以及对正式制度安排的制约, 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产生着重大影响。文化因素就是作为这么一项非正式制度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的。作为非正式制度的文化因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价值观念与风俗信仰
价值观念是人们对一事物的总体看法和评价, 是人们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这种评价或判断势必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选择, 从而影响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比如人们对生命存在意义上的看法中, 认为平和安顺为好的人追求安静、保守的生活方式, 对新潮事物和产品不感兴趣;而认为轰轰烈烈才不枉人生的人则追求有刺激的生活方式和时尚产品。前者看重归属感, 后者追逐成就或权力。由此推断, 以前者为主流价值观念的国家, 对外交流的欲望不会太强烈, 人们对外来产品和服务不甚欣赏, 所以不利于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而后者与之完全相反。
(二)伦理道德
道德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等力量, 使人们具有善与恶、荣誉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 并逐渐形成一定的习惯和传统, 以指导和控制人们的行为。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 人们的道德观念及其对人的约束力都不同。以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为例来说, 中国人倡导的“忠”、“义”、“孝”、“忍”、“稳”等观念, 在社会正常运行中对人们的行为有极大的规范作用, 形成了东方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约束特征, 这与西方建立在契约制度基础上的社会文明有很大差别。西方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法制发展史的文明, 所以法律在人们行为中的规范作用特别大,人们以为守法就是道德, 即使一些很有人情味的东西, 都以法律来规范, 形成了法律约束的特征。顺应道德观念, 利用道德约束展开贸易活动, 对于外来者非常难, 因为对不同地域道德观念的理解、掌握、运用是极其艰难而漫长的。所以, 各国不同的道德观念对国际贸易无疑又是一个阻力。中国很多企业回避反倾销诉讼, 中国制造的很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取得应有的市场份额主要是由法律原因造成的, 而很多西方国家的产品在东方国家的滞销则是由道德观念的差异造成的。
■三、降低国际贸易中文化风险的措施
面对这种无形的文化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进一步推动世界贸易的自由化发展, 使世界各国都能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 享受尽可能多的比较利益, 靠一种文化完全地压制或征服另一种文化是不可能的。消除文化因素对贸易不利影响的最有效方法是推动世界文化的融合, 形成一种协调配合、相互尊重和补充、杂交而成的多元文化综合体, 使文化因素对贸易的不利影响消失并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局面, 以下一些策略是不可缺少的。
(一)建立国际性文化交流
为了消除文化差异, 最宏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建立国际性的文化交流组织和文化交流中心, 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展示和交流, 以消除观念、习惯、语言和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贸易阻碍。文化是有传统的, 但它也是可以交流的, 高层次的文化也是易于被世界各国人民理解和接受的。只要人们不懈努力, 文化大融合的一天终究会到来。近期中国举办的几次国际性的文化展览盛况空前, 充分说明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可以被人类所共赏的。通过这些文化展览的成功举办, 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一定会加深, 更会增加他们对中国产品的喜爱,最后带动中国产品在世界贸易中销量的上升。
(二)贸易策略与当地文化交融
国际贸易活动中最直接的主题就是企业, 当一个企业有志于开拓一个拥有不同文化的市场展开贸易活动时, 最为重要的就是其贸易策略的制定。企业在制定国际贸易策略的时候, 应该注意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创造为当地人接受又有吸引力的情境, 使文化渗透其中, 这是第一个步骤。然后是在整个经营设计过程中注意配合文化环境要求进行创新, 包括产品设计、定价、促销和分销等方面, 既要创造出适合销售国文化的产品, 又要使定价的方式和程度为之接受, 还要找到适合当地习惯的渠道, 采取购买对象乐意接受的宣传方式。这些环节缺一不可, 只有把他们都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达到破除壁垒的目的。
(三)文化交融的培训与培养
为了与文化因素对贸易活动日益明显的的影响保持同步, 需要进行多种方式的文化融合的培训, 培养出推进文化融合的跨文化管理人才。通过文化融合促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发展, 关键是具有文化融合意识和知识的管理人才的培养。为此, 应当进行这样一些方面的培训: ( 1) 文化理解的培训。即介绍不同国家的人文状况, 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消费习惯、生活方式、制度法规等, 并与本国的相应方面作比较, 加深对国外文化的理解。( 2) 文化应用的培训。让被培训者了解其他国家的价值观、行为、态度, 清楚他们的价值观、行为、态度,清楚针对他们的价值观应该采用的奖励方式, 并对当地的奖惩制度做出评价和改进的建议。( 3) 实地文化考察的培训。派遣培训人员到他们将来可能从事工作的国家进行实地的观察和研究, 使他们在与当地消费者的直接接触中理解他们的文化, 把握他们的动机。( 4) 相互交流的培训。邀请不同文化背景的贸易管理者与被培训人员进行适时的交流, 并经常组织有国外工作经验的经贸人员进行交流, 互谈感受, 加深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四)充分利用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偏好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尽管一些习俗禁忌可能会阻碍外来商品的进口,但只要规避得当,同样会创造贸易需求,比如,绝大多数美国人喜欢蓝色和杏红色的家用器具,南欧人偏爱红色容器,而荷兰人则喜欢白色等,我公司面对这些风俗习惯偏好,制订了满足差异化需求的目标计划,结果其产品2008年在海外销量增加19%。文化差异对服务贸易的需求影响更是如此。当前,服务业已占世界贸易额的20%-30%,据估计它将以每年20%的速率增长,这意味着国际贸易中将越来越以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形态表现出来。尽管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不像货物贸易中的物质文化易于移植,但其文化特质和文化个性更能影响服务贸易的需求。对于文化附加值很高的文化商品和知识商品而言,由于人们对异国民族文化的好奇和对高科技文明的追求,无疑是创造贸易需求的文化根源。对于一般的服务商品而言,服务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固有的感觉方式及其所有属性的重要程度在不同文化间存在差异,但文化差异优势能从根本上影响用户的满意度及服务商与消费者之间关系,文化因素仍是产生贸易需求的原因,例如,由于买方必须建立对卖方所售产品质量的信任,因而,服务的无形性使海外的服务贸易变得更加困难,但是一个公司品牌文化及良好的声誉却能改观国外贸易现状。
总之,国际贸易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活动过程,而且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个经济与文化互动的过程。这一研究为我国新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启示:文化具有单纯的经济战略所不具备的优势,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市场中,如何发挥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比较优势,对我国国际贸易的长远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为此,一方面,企业和外贸经营者要充分重视文化的价值,努力提高和优化贸易商品的文化品质;另一方面,中央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要通力合作,确立正确的文化战略,以文化力提升国际贸易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惠林,李康化.文化经济学.太原书海出版社,2006
[2]任净.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中国流通经济,2004
[3]刘锐.文化视野中的国际贸易.理论界,2005
[4]冯双鹏.试论国际贸易中的文化影响力.理论界,2005
一、改革思路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施教者,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参与者,是知识的灌输对象[2]。这种单凭教师的讲解或多媒体教学,对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多边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国际结算、国际物流、海上保险、国际商法、外贸单证等内容,既有理论层面的,又有实务层面的。对于从未涉足于国际贸易具体业务操作的学生而言,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很难理解和消化进出口合同的磋商、签订和履行。所以,在教学方法改革中,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教育理念,使学生从课程的学习者转变为实际问题的解决者,从而更好地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贯通起来。(二)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是在《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INCOTERMS2010》、UCP600、URC522等国际贸易惯例、规则和法律条文指导下从事实际操作。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普遍认为仅凭老师课堂上的讲解,难以理解具体的国际贸易实务操作。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应该采取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场景模拟教学、双语教学等多元化、富有实践性特色的教学手段与方式,让学生“干中学”,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动态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改革实践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综合性、涉外性和操作性等特点,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一)注重专业知识与法律知识的结合。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是对合同当事人双方有约束力的法律文件,订立合同和履行合同是一种法律行为,处理履约当中的争议是解决法律纠纷问题。而且,不同法系的国家,具体裁决的结果还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从国际贸易实践和法律两个侧面来讲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容。(二)尝试双语教学。推行双语教学是由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涉外性特点决定的[3]。该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会用英语与外商交流、谈判及函电往来。如果学生专业英语知识掌握不好,就很难胜任工作,甚至会影响业务的顺利进行。该课程使用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将英语学习和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掌握融为一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实施场景模拟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合同磋商、报价核算、合同签订、开证申请、备货、商检、报关、运输、保险、结算等外贸业务中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处于做外贸业务的实际情景之中,从而对进出口业务流程有一个形象生动的了解。(四)注重实验模拟教学。利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软件,让学生扮演出口商、进口商、工厂、出口地银行、进口地银行五个不同角色,从事不同贸易术语和不同国际结算方式下的国际贸易业务操作,尤其让学生模拟CIF贸易术语和信用证结算方式下的国际贸易业务磋商、签订和履行的全过程,使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感性认识。(五)实施案例教学。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来说,广泛采用案例分析与研讨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效果明显。教师与学生以典型的国际贸易实务案例为中心进行互动和双向交流,使学生从课程的学习者转变为实际问题的解决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六)改革考核方式。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考核方式的改革。传统的一张试卷定乾坤的期末考试模式,显然不利于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性教学的推进。在国际贸易实务考核中,考核内容应包含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并增加实践考核的比重,将学生在案例教学、实验操作、场景模拟教学等方面的表现都纳入实践考核的范围,加强学生学习的过程控制,形成综合能力的考核体系。
三、保障措施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改变了以往国际贸易实务学习枯燥无味的范式,营造了一个比较活泼竞争的学习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提高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效果。但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并不彻底。例如,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还处于以中文为主、英语为辅的状态;双师型教师的缺乏造成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跟不上实际业务发展的需要等问题。因此,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的进一步推进还需要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层面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一)学生层面。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场景模拟教学、双语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实施,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并具有一定的国际物流、海上保险、国际商法等专业基础。因此,学生必须拓展知识面,加强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全面提高素质。(二)教师层面。教师是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实施的主体。国际贸易实务多样化实践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既要熟谙国际贸易实际操作又要精通外贸英语。因此,教师必须丰富实践操作经验,提升英语口语能力和教学水平,推进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的开展。(三)学校层面。学校要重视实验室设备的资金投入,购置升级版的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教学软件,添置实验室教学录播设备,为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提供物质基础。同时学校要紧密依托外贸公司、银行等,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实行校企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锻炼机会。
作者:潘天芹 单位: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颖.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应用研究[J].对外经贸,2013(06):140-142.